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纺织厂年终总结【五篇】(2023年)

时间:2023-06-19 14:05: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发端于1902年的青岛纺织业,是中国最早的纺织产业基地之一,并被誉为青岛市的“母亲工业”。新中国成立后,郝建秀工作法以及“五一织布工作法”和“五三保全工作法”的创立、对国内外纺织业的各种援助建设以及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纺织厂年终总结【五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纺织厂年终总结【五篇】

纺织厂年终总结范文第1篇

发端于1902年的青岛纺织业,是中国最早的纺织产业基地之一,并被誉为青岛市的“母亲工业”。新中国成立后,郝建秀工作法以及“五一织布工作法”和“五三保全工作法”的创立、对国内外纺织业的各种援助建设以及青岛纺织的工业总产值、上缴利税在青岛市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青岛纺织赢得了“上青天”的美誉,为百姓所铭记。

青岛纺织百年史话

青岛纺织的历史,是以1902年德国和我国合资企业“德华缫丝厂”(原国棉九厂前身)的创立为发端。在百年的历史长河中,青岛纺织对青岛地方工业的发展和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都作过重大的贡献。提起青岛纺织,青岛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都耳熟能详,都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十九世纪前,青岛市曾有过不成规模的纺织手工作坊和染坊。建市不久的1902年,德国和中国合资企业“德华缫丝厂”(原国棉九厂前身)的创立以及1916年1936年问陆续建立的8个棉纺织厂,逐步使青岛的机器动力纺织形成规模,成为中国最早的纺织产业基地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在武力侵占青岛的同时,加剧了对青岛经济的侵略和掠夺,仅1916至1926年十年间,就先后在胶济铁路青岛四方站至沧口站沿线建立了内外棉纱厂(联创实业公司前身)、大康纱厂(一棉公司前身)、宝来纱厂(现华新物产公司与四方机厂沧口分厂一部分)、富士纱厂(第二毛纺织公司前身)、隆兴纱厂(三棉公司前身)、钟渊纱厂(六棉公司前身)等大型纱厂以及铃木丝厂;
1935至1936年两年问,又在沧口建起了“上海纺绩株式会社青岛分工场”(五棉公司前身)、“丰田纱厂第一厂”(四棉公司前身)。时至“七七事变”前,青岛9个纱厂的工人已达33300多人,成为青岛市产业工人的核心力量。其中,作为民营企业的华新纱厂在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强势挤压下,不断成长壮大,成为青岛市民营经济的代表。

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榨,青岛纺织工人觉醒最早,并以工人阶级的主体身份登上青岛工人运动的舞台。期间,青岛各纱厂工人积极参加有组织的抗议活动,进行过英勇的护厂运动,粉碎了反动势力撤退时拟对各纱厂的南迁和炸毁阴谋,使各纱厂完好地回到了祖国和人民的怀抱。

解放后,为恢复战后经济、建设新中国,青岛纺织各企业在广大工人的努力下,仅用10多天时间就全部恢复了生产,到1952年末,华东纺织管理局青岛分局所属国营企业19户、私营业户480家,拥有纱锭41.8万枚、布机13131台。

民主改革和抗美援朝运动中,广大纺织工人以当家作主人的满腔热情,投身以“增产节约”为主要内容的“红五月”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其问,以郝建秀为代表的一大批全国劳动模范的榜样作用,以王家祥等人和王集凯等人为代表的“织布经验”、“保全经验”而形成的“织布工作法”和“五三保全工作法”的应用,对解放初期青岛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共和国年轻纺织工业的发展以及抗美援朝运动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勘作用,并作出了重太贡献。

青岛纺织走向全国前列

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青岛纺织的发展达到高潮。1975年末,青岛纺织工业局所属企业通过技术改造,生产规模有了进一步的扩大,纱锭总量达到43.2万枚,布机10236台。年总产值8.89亿元,年利润1.11亿元,税金1.14亿元。1985年,青岛市纺织工业总公司又与青岛纺织联合进出口公司一起实行―套班子,两块牌子。1987年9月,青岛服装公司划归青岛市纺织总公司领导。至此,青岛纺织工业总公司有纱锭47.7万枚,布机0.95万台。此时青岛纺织的职工总数达到十万人,在青岛有“十万纺织大军”的称号。

这期间,青岛纺织的生产规模、技术装备、管理体制、技术力量、品种和质量以及产品出口,在全国纺织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向全国各地输送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培训和代训纺织专业人才等方面,也做出了重大贡献,从而赢得了“上青天”的美誉。

青岛纺织的荣耀――郝建秀

郝建秀,1935年11月生,山东青岛人。1951年创立了“郝建秀工作法”,成为全国先进典范。多次受到、、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接见。先后担任青岛市委副书记、山东省委常委、纺织工业部部长、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计委副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在解放初期的全国“红五月”劳动竞赛中,参加工作不到一年的青岛国棉六厂细纱值车工郝建秀用在实践中总结的工作法,值车能力由300锭提高到600锭,平均皮辊花率始终保持在0.25%。她的事迹很快上了报纸,并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1951年6月,由全纺总工会牵头,青岛市委、市总工会和华东纺管局青岛分局组成郝建秀工作法研究委员会,对郝建秀工作法进行了总结,又在8月17日至19日召开的全纺细纱职工代表会议上正式命名,并作出在全纺开展学习推广郝建秀工作法的决定。

郝建秀工作法是中国纺织工业,也是全国工交系统出现的第一个科学工作法,它不仅规范了纺织企业的操作管理,为总结各岗位工作法提供了范例,也推动了全国纺织生产的发展。

1952年,在推广郝建秀工作法的高潮中,郝建秀所在的小组被命名为郝建秀小组,并荣获纺织工业部颁发的“永远发挥火车头的作用”的锦旗。

59年来,郝建秀小组月月超额完成生产计划:先后培养输送干部和管理人员40人、技术骨干257人;
荣获“全国纺织标杆组”、“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劳动竞赛先进班组”、“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等称号。至此,说起纺织业,没人不知道郝建秀,说到郝建秀,她让青岛纺织在已经走向发展高潮的同时又在全国火了一把。

重组改造,迈向新纪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纺织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指导,不断坚持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使整个行业的结构和机制得到了进一步优化,1998年,在完成压锭攻坚战任务后,又开始了棉纺企业重组改造的实质性操作;
顺利完成了中小企业的有序退出;
海外企业和联盟集团不断发展壮大:“十一五”后,以建成近郊工业园和市区的四个现代化纺织产业园为主要目标任务的发展规划初步形成,从而为把青岛纺织打造成与世界名牌相配套的纺织产业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整个纺织总公司调整重组和集团化建设进程中,作为具有百年纺织历史的传承主体和改革发展的平台――青岛纺联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依托棉纺、印染、针织服装、海外实业、国际贸易和综合产业六大板块,形成集团产业集群,成为一个融工贸为一体、产学研相结合、产业链配置完整的国际化综合性企业。至“十一五”末,通过青纺联“一体化”战略实施:青纺联控股集团将近二十户企业原本松散的管控模式转变为产业、市场和投资三大板块的内部产业链和价值链;
先后与海尔集团、奥地利兰精集团、台儿庄政府和山东鲁棉公司、总后勤部、华融公司济南办事处等签署协议,在市场和品牌开发、产业链合作、产业建设和企业改革等方面实施战略合作,同时与雅芳婷等大客户实施产业链合作,加强了绍兴等重点目标区域性市场重点客户开发,强化了产业和市场板块与设计研发部门的联动机制和业务流程重组。目前,棉纺企业在新材料应用、新工艺创新和新产品开发上闯出一条新路:纺纱工厂生产品种4825个,试纺品种1464个;
面料工厂上机品种3361个,试织新品种992个,差别化产品产量份额已经占总产量的93%以上,青纺联导电布被评为山东省名牌。棉纺集团在荣获“国家多组份差别化纱线坯布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又被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授予“中国多组份纱布精品基地”称号。集团的贸易板块,依托青岛纺织长期沉淀的产业优势,积极实施全球发展战略,业务涵盖纺织原料、纱线等领域,并与国内外众多客商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针织服装板块以华金、中大两大针织集团和位于城阳区纺织工业园内的华金苑为标志,以生产高品质的针织内衣、休闲装为主,年产量达73000万件(套)。综合板块中,集团参股经营的凤凰印染的超级蜡纺、丰衣纺器的丰衣牌钢丝圈等产品,均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信誉。

纺织厂年终总结范文第2篇

素以“衣冠王国”、“丝绷之路”闻名世界的中华民族,远在2200年前的秦汉时期,就以其高度精湛的手工纺织技艺,率先实现了世界纺织技术史上的历史性飞跃。到宋代,棉纺织生产勃然兴起,纺织工艺和技术更臻于普遍完善的程度,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动力纺织机器的雏型一一多锭大纺车。在手工纺织全盛期的明清两代,已形成拥有上千台织机、数千织工的城镇作坊和集中性国家经营工场一一江南三织造局。直至19世纪初,中国仍是世界上抽出棉织品的主要国家之一。人们从伦教博物馆里看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绅士的时堪服装,还是中国的杭拥衬衫和萦布花裤子。

令木倪叹的是.长期停滞落后的自然经济状态和闭关镇国政策,最终扼制阻碍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手工纺织机器八百年里没有重要改革。延至19世纪70年代,整个中国的纺织生产仍沉醉在“男耕女织”的田园牧歌声里……。

此时的欧洲,整整超趁我国一个世纪,以纺织工业为主导的英国“产业革命”取得了历史性胜利:动力纺织机器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纺织机器;大规棋集中性纺织工厂挤垮了手工作坊生产。西方人只用了百年不到的时间就跨越了东方古国的千年漫长之旅,实现了纺织生产史上的第二次飞跃。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美、日各国纷纷非发展纺织工业发家致畜,相继迈人资本主义阶段。纺织—无一例外地成为西方列强的“富国工业”。面对两次鸦片战争后外国“洋纱”、“洋布”的大t涌人,清朝政府中的洋务派代表人物迟至19世纪90年代方始重视从欧洲大批引进动力纺织机器和技术人员,创办了中国第一批使用动力机器的棉纺织企业。尽管这批官办企业从诞生到夭亡,维持了仅三四年,但毕竟是一次引进西方技术,开拓近代坊织生产的可贵尝试,代表着社会生产力的新发展,为随后登场的我国民族资本纺织工业拉开了序幕。

这里.就该提到今天展示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那台大生纺织机器,同时牵涉到近代中国一位重要人物:张之洞。这位对中国近代化的时代感颇具敏锐力的洋务派誉宿,早在1888年即着手筹划设立纺织厂。经过十年修淡经营,他的湖北四局(又称纱麻丝布四局)总算开出了三局。唯独纱局命运多外,到1897年仅勉强上马了工程的一半。留下4.08万纱锭设备,因财惮支细只好半途搁浅。张之洞的湖北四局败如流星堕空,已不足后人挂齿。

所幸他遗下的那4.08万纱锭棉纺机器,似乎有粉“天降大任于斯人”的不朽造化,注定会在此后的中国社会,演绎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这就是张套大生纱厂在本世纪初的崛起。

且让我们循若这批棉纺设备的来龙去脉,去重沮一段逝去的岁月峥嵘。

据张套《大生纱厂第一次股东会之报告》载云:“计此官机于光绪十九年那仔在武昌认息借瑞记地亚士洋行所定。机至上海运哪,那督调江,则又运江,江不能设,则又运沪。”原来这批机器是张之洞1893年通过德商地亚士洋行向英国赫丘灵登公司订购的。它们分批供货陆续运抵,直到1895年才交付完讫。湖北造厂遇挫,机器也跟着张之洞的调任辗转娜运,一直未能派上用场。最后干脆搁在黄浦江边的芦席拥里整整沉睡了三年。“上雨旁风,板腐箱裂,机件断烂者十之三四。”这批机器从定购始,前后延t五载.所耗银两远远超过机器本金。张套算过一笔账:“随机洋匠一人,月体四百金,前后凡五年。运哪、运江、运沪之费,栈于上海地租、栈租、保险之费,洋匠月体之费,洋行月息之费,统计近八十三万两。”官府办洋务的种种弊端,由此可窥一斑。

很显然,这批久困沪上的官机,早就成为朝廷甩不出去的烫手货。偏偏张套在通设厂筹款催尽磨难、百计俱穷,自己找上门来认领。几经周折,最后达成“绅领商办”、的办法:将这批4.08万锭纱机对半分开,每起作价25万两银子,由张套与盛宜怀分领办厂,官方只取官利股息,不介人厂务。这一特点,决定了张套大生纱厂的民族资本属性。

光绪二十三年(1897)10月17日,张套承领的这批官机由清廷“威靖”兵轮首运南通。“运通安设之时,剔出腐败者堆积如阜。’.连随机洋工程师汤姆斯看了也叹首:“余在本国亦曾装过数厂纱机,从未见锈损腐烂若此之甚者。”安装中,仅用于搬运擦绣的费用就达6侧刃多两银。到1899年大生投产,才勉且开出9000纱锭。随后又花去7万多两银子,定购残缺的零部件,半年后也只开出1喇叹犯纱锭。

然而.正是这批曾经腾娜易地三处,前后闲t五载的破报官机,到了张套手里,却用它们来圆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世纪之梦”。“枢机之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遗我东南。”

此后大生的迅速崛起隆兴,岂止倾动东南一隅,其辐射与影响可谓波及全国,瞩目世界,泽被后代!

当年张之洞上奏朝廷批准设厂的名单里,同时还有苏州的陆润库、镇江的丁立该。若论设厂的客观条件,苏州、镇江、南通三地各具优势,结果“姑苏、京口两跳陀”,就连精于洋务的卖办盛宜怀,他与张容同时认领的一半官机,也因锈蚀不堪弃置原处未敢启用,最后仍被张赛领去扩充大生纱厂。

难道历史特别垂青于张套?在张粤之前洋务派搞了几十年的军用民用工业均以失败告终。左宗棠的兰州织呢局、李鸿章的上海机器织布局、张之洞的湖北官布局等一批纺织企业,也都开办在大生之前,却都昙花一现未能奏效。据著名纺织史专家严仲平先生40年代的统计调查,至第一次欧战姆发,国内19家华资纱厂中“十八家莫不曾失败易主”。“张赛创办的大生纱厂是唯一成功的厂”。事实远甚于此。翻开大生纱厂历年的账略,自1899年开机出纱,工厂竟创下连获厚利21年的经济奇迹!就在这短短20年里,张赛把一个资本不足45万两、纱锭仅2万余枚的棉织厂,发展为16万纱锭、1300余台布机,拥有40多个企事业单位的总资本达3000万元的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企业集团—大生企业系统。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就。

那么.张套大生纱厂何以能在本世纪初一举成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果?大生的崛起,对处于徘徊、摸索中的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又起到何种启迪和推动作用?这是值得深究下去的问题。

中国近代工业是一个先天不足的怪胎。它缺乏一个漫长的工场手工业时代的孕育,也没有经受“蒸汽和钢铁时代”的催产,而是在两次鸦片战争的火光里,伴随着封建自然经济解体的阵痛和人侵资本的血腥摧残,而仓促分娩的。这是中国历史的不幸,也是中国民族工业发韧初期的一个重要基本国情。谁若忽视这一基本国情,盲目照搬移植西方资本主义的一套,注定会事与愿违、归于失败。

不是吗,当年洋务运动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以“兵船路矿”为发端,紧紧追赶模仿西方的“船尖炮利”。结果呢,抵不住威海卫一仗,便把30年的“强国梦”击得粉碎。

继而,他们又改弦易辙,推行“全盘引进”的卖办口岸经济。只可惜那批所谓“富民工业”一个个如沙中建塔,转眼也毁于一旦。缺乏民族的基础工业,一味依赖仰仗洋人,这难道不是我国近代化步履瞒姗的重要原因?

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开辟民族基础工业。这正是张套独领时代的超人胆识。棉纺工业是维系国计民生的基础工业。“洋纱”又是当时中国的“漏危大宗”。花往纱来,仅棉纱一项,我国每年损失的白银就达2亿两以上。张套痛感此状“无异于沥血肥虎而祖肉以继之”,于是愤然辞官.归乡创设大生纱厂。

“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大生纱厂《厂约))紧紧结合本国国情,利用西方的工业文明与本土乡村经济的自然优势,积极发展民族的基础工业。这是一个意义深远的历史性选择。

大生纱广投产后,张容即为大生设立了一条“土产土销”方针:充分利用通海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当地土布业的传统优势,从棉农手中购进棉花供纱厂纺纱.再把生产的机纱卖给农家手工织布。这种“寓工于农.以工利民”的经营方针,形成工厂小车间,农村大工厂的局面,推动了南通地区土布业的空前繁荣。每年行销东北的“关庄大布”均突破十万件大关(每件40匹),并在东北市场连续保持28年长盛不衰的独猫地位。土布业兴旺带来的巨大纱市渴求,促使大生自身也不断走向壮大发展。张套的这种“以大工业为中心的乡土经济建设”,移西方文明就东土生辉,不失为中国近代化的途径之一。

大生纱厂初见成效,张赛又创办通海垦牧公司,着手,.兴垦植棉,以厚纱厂自助之力”。棉纺与盐垦结合,为大生开辟了丰沛的棉花生产基地,稳定和保障了纱厂的原棉所需,使张容的大生企业能够于劣势地位与外资在华纱厂和洋纱洋布的倾销展开力量悬殊的悍战,并且取得巨大的成功。“不兼农事,本末不备。’,对于在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发展近代工业必须走与改造农业相结合的道路,这显示出张套又一过人的战略眼光。

纺织厂年终总结范文第3篇

是她,让那个时代的纺织女工不愁嫁,男工不愁娶。一大群姑娘,穿着白帽子蓝布衫的纺织工作服回家,一路上绝对回头率超高。

16岁她就摸索出“五一细纱工作法”,由此,改变了整个纺织业。

发明那个最牛工作法的时候,她才断断续续读过四年小学。家里孩子多,全家都靠着赶大车的父亲养活。她是老大,只好早早出来打工,捡煤渣、赶海捉鱼,补贴家用。1949年6月青岛解放时,郝建秀14岁。听说国棉六厂因为战事吓跑很多工人,她便报名考试做了挡车工,也就是现在的实习生。清花、疏棉、摇纱、粗纱、细纱,光听这些个车间的名字,郝建秀就头大。

安排她干的活儿,是在细纱车间给棉线接线头,这活儿并不轻快。一天在纺车前走的路,加起来得有六七十里。人得使劲盯着机器看,这边刚接上,那一刎、轱辘一转,又多一处断线。时间一长,眼一花,就有断线头漏接了。哪怕都接上,接不好,棉线也会变得疙疙瘩瘩,成为皮辊花,也口U白花。那玩意儿只能被清理出来当废料。白花出多了,产纱墨就低了。

刚进厂,郝建秀几乎年龄最小,只是这种技术活儿,不是靠纯粹卖力气就能做好的。头几天,她腾腾腾地出白花。转正后第一个夜班,她打了个盹,醒来半边车的皮辊都被白花缠住了。这次事故损失很大,也让郝建秀挨了一顿臭骂。脸皮薄,又羞愧,回家路上,她哇哇大哭。

可是抹完了泪珠子,总得找个不挨训的法子吧。

有一回,她正在接断线头,旁边扬起一片花毛,花毛跑到哪儿哪儿线头就断。这个发现让她很吃惊。观察几次之后,她很快就摸透了纺车的“臭脾气”,还专门找出了一套“收拾”它的笨法子:多走几趟,随时清除花毛,断头就能大大减少。

1950年,青岛纺织业启动“红五月”劳动竞赛,郝建秀的技术立刻冒了尖尖。她每天出的白花,连续7个月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

当时轻工业纺织占很大比重,青岛在全国纺织业规模排第二,国棉六厂又是青岛最大的棉纺厂。所以,当《大众日报》头版头条刊出消息――“国棉六厂女工郝建秀创造白花新纪录”时,很快,就引起了中国纺织工会的注意。

工会主席陈少敏派了专人总结郝建秀的工作技巧。一开始负责的技工给总结了“三勤三快”,就是“眼要勤看快看,腿要勤跑快跑,手要勤清洁快接头”。女工们为了节约时间,上厕所也小跑。

“这还不把工人全给累死了!”陈少敏看到就来了气。可是,再次总结的内容大同小异。陈少敏索性拉了17个人,有领导有专家,整整盯了郝建秀两天,仔细看她干活儿的每一个细节,然后又研究了5天,这才总结出后来推行全国的“五一细纱工作法”,也叫“郝建秀工作法”。

要在全国推广,得先在青岛试点,很多老工人部对这个小青年不服气。直到郝建秀做了现场表演,老师傅们这才开始“膜拜”她,还纷纷带头学起了“郝建秀工作法”。

1951年,国庆宴会上,郝建秀代表全国纺织工人给主席敬了酒,之后又受到、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多次接见。她甚至还被专门邀请去了莫斯科。

1952年,“郝建秀工作法”在全国推广。这一下,全国每年多生产出来的棉纱,能够400万人用一年的。同年,她所在的生产小组被命名为“郝建秀小组”。

纺织厂年终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近代;
内地;
城乡产业互动;
民族棉纺织企业;
裕大华纺织集团

中图分类号:F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2)07-0109-06

从19世纪末到抗战爆发前,当绝大多数中外纱厂聚集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时候,少数民族棉纺织企业另辟蹊径,迈出了深入内地设厂的步伐。这种情形反映出近代中国工业布局“高度聚集”景象中“微弱”的“分散发展”趋向。有关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迄今学者们进行了一些颇有见地的分析,且逐步形成了某些共识。① 但已有研究并未理清近代民族棉纺织企业向内地“转移”发展这一现象背后所蕴藏的本土现代产业发展的内在深层驱动因素,也未能对其中所透露的切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工业发展道路予以足够重视和深入探讨。有鉴于此,本文以抗战前成功崛起于内地的裕大华纺织集团为中心,通过考察这一企业集团区位战略选择与本土传统棉业和棉纺织业区域发展优势的深度契合关系,揭示民族棉纺织企业深入内地设厂并取得一定发展的深层次动因,并藉此洞悉其中所展现的城乡平等、联动发展的工业化路径。

1919年,徐荣廷、苏汰余、张松樵等人共同创办了总公司设于汉口而纱厂分别设于武昌和石家庄的裕华与大兴两个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其中裕华纱厂为欧战后武汉兴起的华商四大纱厂之一,大兴纱厂为石家庄第一家机器工厂。1922年,裕华、大兴两个姊妹公司相继投产。1934年正当纱业危机日益严重,经济危机广泛弥漫各个行业之时,大兴公司又在国内同业中率先远赴西安筹建大兴二厂。1936年大兴二厂经由裕华、大兴两公司联合投资,改组为大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二厂遂易名大华纱厂,大华成为战时东中部工厂西迁以前西北地区唯一的机器纱厂。横跨华中、华北、西北三大区域且经营绩效名列前茅的裕大华纺织集团由此形成。企业发

展与本土经济内在动能的充分契合,是抗战前裕大华成功崛起的基石。

一、内地传统棉业、棉纺织业的历史发展基础

早在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增长所带来的衣食之需的不断扩大,就既作为一种动力,又作为一种压力,推动国内棉业、棉纺织业自南向北、自东向西梯度递进式“共同”发展,并最终造就了内地棉业、棉纺织业的区域发展优势。

棉花自宋代传入中国后,因其满足人们衣被之需的重要作用而为历代统治者所督导推广,到明代棉作已遍及全国各省区。与此同时由于气候和土壤条件的限制以及人口增长的压力,棉花种植又依着因地制宜的规律显现了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集中的趋势,棉花传入较早的闽、粤等棉区因风土的不适宜逐渐趋于衰落,而江苏、浙江、湖北、山东、河北等省,则开始形成为后来居上的新棉作区。到了清代中叶,人口急剧增长的巨大压力一方面推动棉花种植继续向更广大区域分散,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推动各种农作物首先是粮食和棉花向着各自适宜的地区集中。这样,河北、湖北与江苏、山东等一起作为最重要的优势棉作区而崛起。其他如河南、湖南、陕西的棉花种植也十分普及;
期间伴随着明清人口大迁徙带来的西南人口增长与经济开发,还促使了四川等地棉作的初步发展。② 在这一过程中,手工棉纺织业也从发达的江南而几乎“广布到全国的每个州县去了”,呈现出时人所称的“棉花,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的景象。③ 棉花和棉纺织品的跨省区交流也于明代展开,并在清代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④,以致不产棉的偏僻的贵州遵义因棉花由湖南常德贩来,而“东乡多以织布为业”⑤。延至近代前后,棉业和棉纺织业在内地更趋繁盛,如河北南宫县纺织“为家庭间之普通工艺,无贫无富,妇女皆习之”⑥;
湖北应山县“惟棉花为民利,家资纺织以生”⑦;
湖南巴陵县“湖滨沙土,宜种木棉,妇女工织絍”;
江西贵溪县距盛产棉花的湖广地区较近,“故业纺织者倍他邑”⑨,等等。棉业和棉纺织业在农民经济生活中具有了日益重要的地位,所谓“小民终岁勤勉,生计全在于棉”⑩。随着棉花和棉纺织品商品化进一步发展,从经济发达的松江到经济相对落后的贵州遵义,不但出现耕织两业分离趋势,而且纺织两业独立发展的“专业化”趋势也凸现出来{11}。这种情况反映了明清以后在人口增长等因素刺激下棉业和棉纺织业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递进式大发展的景象。

明清以来棉业和棉纺织业的大发展,既表明国内棉纺织品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大,又显示了前近代中国传统产业演进中蕴含的能动活力,其中内地棉业和棉纺织业的发展已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及至机器棉纺织工业泊入,在人口持续增长而产业资本匮乏因素的双重作用下,整个传统棉业和棉纺织业很快以新的发展形式与机器棉纺织工业的发展要求衔接起来。较之东部沿海地区,内地棉业和棉纺织业在发展变动中以其总体上的优势而与民族机器棉纺织工业形成了更加紧密的关系,并最终促使一批民族棉纺织企业如裕大华等把握历史契机,深入内地开拓发展空间。

纺织厂年终总结范文第5篇

大赛将面向全国范围征稿,入围方案设计选手与兴城服装企业对接,入围者按入围系列数码服装与对接的服装企业共同进行服装实物制作,评委会依据数码服装虚拟动态展示以及服装实物模特动态展示综合评分,评出优胜者。奖项均由中国服装协会、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共同颁发荣誉证书。本次大赛以“倾城”为主题,并将首度落户于泳装产业集群兴城,于8月16日兴城泳装博览会上举行总决赛及颁奖礼,届时将以动态走秀、静态展示、设计效果图三种方式进行展示。

首届“纺织之光・全国纺织行业书画展”征稿7月截稿

近日,中国纺织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联合发出《关于举办首届“纺织之光・全国纺织行业书画展”的通知》,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征稿。本次书画展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指导,中国纺织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联合举办,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中国华艺书画院、北京中国书画协会、长安街书画联谊会、北京市现代商务培训中心等单位作为支持单位。

投稿作品要求以“美好家园・大爱奉献” 、“丹青描绘强国梦”为创作主题。作品形式涵盖书法、绘画、设计三大类。届时将邀请中国美协、中国书协及知名书画家组织评审委员会,对参展作品进行评选,对评出的优秀作品和入围作品分别颁发优秀证书和入围证书。首届“纺织之光・全国纺织行业书画展”是纺织行业近30年来举办的首次全国性、公益性、高规格书画主题展览。作品投稿截止日期为7月31日,书画展开幕式将于9月底在北京举行。

山东纺博会:打造纺织服装生态全产业链平台

2017中国(山东)国际纺织博览会暨第中国(青岛)国际皮革、鞋机、鞋材展览会将于6月29在青岛举办,本届展会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山东省委员会、中国国际商会山东商会、山东省纺织服装行业协会、山东省皮革行业协会、青岛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青岛市皮革行业协会、青岛海名国际会展有限公司主办。19年来,山东纺博会将持续以“智能、时尚、交流、高效”为主题,持续坚持“智慧织”之路:新装备、新工艺、新材料、新渠道、新模式,突出互联网+线上品牌与线下集群的结合,政、企、媒联手打造“中国北方纺织服装生态产业链第一平台”。

本届展会将包括缝制设备、面辅料纱线、服装服饰、纺织品印花、皮革鞋机鞋材、五大主题展馆,展会总展出面积将超过50000平方米,参展商达1300余家,预计将吸引超过30000人次采购商到场,本届展会期间将举办各种行业相关论坛超过80场,将有上百家媒体对展会盛况进行追踪报道。相较往届,本届展会重点以客户的上下游合作交流为主,同时现场举办纺织、服装等相关行业订单对接会,将采购商与供应商邀请到会,同时还将邀请众多品牌企业与嘉宾一同出席,实现纺织服装生态全产业链的贸易平台。

岱银携手院士 加速高端创新

日前,“山东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在山东岱银集团举行揭牌仪式。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王克莉,中国纺织企业家协会副秘书长谢立仁,山东纺织服装行业协会副会长蔡小平以及泰安市领导和山东岱银集团董事长赵焕臣等嘉宾参加了揭牌仪式,“山东岱银纺织服装集团技术研究院”与“山东岱银集团科学技术协会”也同期揭牌。

据山东岱银集团董事长赵焕臣介绍,岱银集团“院士专家工作站”,依托姚穆院士及其创新团队创建,旨在充分发挥院士专家们的科研优势,与岱银产品开发的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在功能纤维研究、功能纺织品开发、设备改造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提高岱银集团的科技转化速度,力争到十三五末,销售收人超过100 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5 亿美元,利税达到12 亿元。岱银集团院士工作站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健康、环保、舒适功能纺织面料的研究与开发;
阻燃、高强军需作战服的研究与开发;
产业用纺织品的研制。

纺织印记

我国的纺织业历史十分悠久,但是机器纺织工业起步于19世纪70年代,与产业革命的源头英国相比,晚了一个世纪。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官员和主张实业救国的工商人士纷纷创办纺织厂。后来又出现了民族资本和外国资本在华设厂的热潮。这些先驱者为日后纺织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从本期开始《中国纺织》杂志将连续刊登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部副主任吴迪搜集整理的《纺织工业历史上最早的印记》系列,敬请关注。

1872年最早的缫丝厂: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中国丝绸出口1863年为2736吨,往后稳步上升。1887年起取代茶叶,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商品,约占中国出口总值的1/3。在出口的刺激下,一些外国投资者有意在中国进行开办动力机器纺织厂的尝试。他们先从缫丝等初级加工入手,以生产出的质量较好的机缫生丝替代收购手工缫制土丝,并运回本国使用。如怡和洋行于1861年在上海创办缫丝局,但是很快就停业或迁往国外。

中国人自己开办动力机器纺织厂始于1872年。越南归侨陈启沅在家乡广东南海创办了继昌隆缫丝厂,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家中国人投资的使用了机器动力的缫丝厂。继昌隆所采用的缫丝设备很有特点,都是仿法国式缫丝机(共捻式)。一开始从采用新型锅炉入手,其基本特点是使用蒸汽锅炉,把蒸汽通到水盆里煮茧,但是不用蒸汽作动力,缫丝仍用足踏驱动,但做了很大改进。后来才逐步采用蒸汽驱动的动力缫丝机。蒸汽缫丝和改良丝车比原来的手工缫丝质量和产量都有了很大提高,厂丝售价又比土丝高出三分之一。所以继昌隆缫丝厂开工后便获重利,生产的厂丝十分受欢迎,逐步打开市场。此后机器缫丝厂日渐增多,国产的厂丝也可以出口,并且逐步替代手工缫制的土丝。

此后,广东相继开办了10家缫丝厂,有400多台丝车。1881年,黄佐卿在上海创办公和永丝厂,丝车100台,是上海最早的民族资本机器缫丝厂。江苏、浙江两地相继有丝厂出现。丝厂如雨后春笋纷在各地设立,缫丝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中国纺织业最早实现动力机器生产的行业,也是整个近代中国工业中发展速度突出的行业之一。

动力缫丝机的大量使用,带动了相关机械维修与制造行业的发展。1882年成立的上海永昌机器厂是最早仿制缫丝机的工厂,制造的缫丝机销于江苏、浙江、山东等地,最高年产量近千台。永昌也成为中国最早的纺织机械工厂。

这一时期,无论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所开办的动力机器纺织厂,或者规模很小,或者存在时间很短,对于纺织工业的发展来说,只能算是孕育时期。但是这些有益的尝试,为今后产业的创建和发展积累了经验。

“不朽的经典”―― 蚂蚁微威品牌

5月25日,无锡蚂蚁微威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来福士广场隆重举办了“不朽的经典”品牌会。会共演绎了42款产品,主要包括高端袜品、高品质短裤、背心、女吊带衫、双丝光棉圆v领衫等贴身产品。以黑、白、灰为基调。会的产品均为蚂蚁微威主推的高性价比产品,同时也体现了其“让科学技术惠泽大众”的品牌愿景,就拿蚂蚁微威的丝光棉高端生活袜为例,精选约35mm长的埃及长绒棉纺成高支纱,经过烧毛、丝光等一系列精湛的工艺后制成棉中极品丝光棉,使其具有色彩艳丽、手感丝滑、透气性好、耐用性长、舒适度高等优越特性。

“虽然蚂蚁微威做的是袜子、内裤等贴身小产品,但每一件产品都是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力求完美。为了让更多消费者体验到极致高端产品,蚂蚁微威走微商发展之路,砍掉所有中间环节,让高端产品以卓越的性价比直达终端消费者。”蚂蚁微威副总经理朱益表示:未来蚂蚁微威将系列化推出绿色环保产品,并以直营与多渠道结合的形式与消费者见面。此外,蚂蚁微威通过市场调查发现,微商模式是最能实现消费者与厂家零距离沟通的销售模式,所以蚂蚁微威将微商作为了市场推广的主导渠道,以此来实现以顾客为导向的发展目标。

运动N次方――中华女子学院演绎创意的N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