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论文【五篇】

时间:2023-06-19 14:25: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基本理论中图分类号:G72文献标识码:A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基本理论是主要的理论表现形式,能够作用于管理实践中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论文【五篇】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继续教育 管理模式 基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基本理论是主要的理论表现形式,能够作用于管理实践中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优化开展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促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取得更好的发展成效。因此应该加强对基本理论的探索,争取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全面推进提供良好的支持。

1构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的基本理论

从理论研究角度进行解读,对中小学教师实施继续教育是促进我国中小学教育优化开展的重要保障。而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管理模式的构建是较为重要的内容,并且管理模式的构建将省级管理作为基础,希望能够借助省级管理工作的优化开展保证国家继续教育立法、方针政策等得到贯彻和落实,真正将继续教育理论和教育政策等全面执行,为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全面优化提供相应的保障。从本质层面上进行分析,对中小学继续教育省级管理目标进行定位应该保证其与培训模式相适应,切实满足全省教师的实际需求,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工作的优化开展。这样在省级管理基本理论的指导下,继续教育省级管理模式能够将各个影响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作为主要依据,将区域性继续教育的稳定运行作为最基本的要求,进而逐步建立将中小学继续教育行政和业务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二元架构。唯有如此,中小学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基本理论才能够得到逐步的完善,在宣传机制、立法、业务管理机制、控制机制和行政管理机制的建设角度为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支持,保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能够在新时期取得新的发展成效,切实推进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优化。

2广西凭祥市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方面做出的探索

基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基本理论的指导,广西凭祥市教育部门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视,希望能够构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并结合系统的理论指导对管理模式加以完善,促进继续教育工作的优化开展,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执教能力,为广西凭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重要的师资保障。在具体实践探索中,广西凭祥市从以下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

2.1基于“十三五”规划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进行创新

广西凭祥市为了增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际效果,全面贯彻落实安全区和凭祥市教育局关于教师继续教育方面的工作精神,基于“十三五”工作理念的指导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进行改革创新,并结合该地区实际情况和未来教育改革探索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创新规划,以发展为主要追求,拓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覆盖面,提高工作影响力,希望在协同推进中改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情况,提高教育质量。

2.2全面推进网络研修,落实各项培训任务

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综合管理工作中,广西凭祥市为了能够保证网络研修工作的高效运行,并取得相应的成果,启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后,加强对管理者培训建设工作的重视,并明确各项工作标准,让各级参与者都能够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计划形成系统的认识,进而为网络研修工作的优化开展提供相应的支持,促进各项培训任务的贯彻落实。唯有如此,才能够切实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工作,促进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基本理论指导作用的发挥,争取取得更好的继续教育成效。

2.3对多种继续教育项目进行整合

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中,广西凭祥市也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对工作进行了适当的创新,积极组织开展工作坊项目,并且将工作坊项目作为整体,联合网络和校本两个方面的研修项目、送教活动等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体化探索,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优化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对广西凭祥市中小学教师职教能力强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4多部门协同推进,增强继续教育培训力度

在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项目的过程中,广西凭祥市教育局和教育机构针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项目做出了共同的努力,希望能够从多角度采取相应的措施构建良好的继续教育队伍,保证继续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进而真正发挥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职能和作用,实现对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具体实践操作方面,广西凭祥市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构建了项目领导团队、培训管理者团队和研修引领团队,增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全面性,希望能够借助协同推进保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效果。

3广西凭祥市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取得的成效

广西凭祥市在全面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并借助系统的理论加强对继续教育工作的管理后,随着“国培计划”的贯彻落实,也取得了良好的继续教育成效。大量中小学教师参与到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中,网络研究项目实现了对464名中小学教师的引领,整体教育效果显著,中小学教师的职教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可见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进行研究和探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能够为我国教育质量的整体性强化提供良好的支持。

4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对中小学教育改革以及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著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应该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视,明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基本理论,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不断的尝试和探索,希望能够切实保障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民族地区;
农村中小学;
体育教师;
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广西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偏低,相当一部分教师教育观念滞后、教法陈旧,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教师队伍的发展。因此,大力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提高民族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广西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一)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新《课标》与以往的教学大纲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于新《课标》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只提出一个大体框架,没有具体现实的内容,更没有成功的实践经验可以借鉴,这就给体育教师实施新课标提出了新的挑战。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改革的直接实施者和执行者,体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当前,农村学校新《课标》实施进展缓慢,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不高,与新课程的推进所需要的教师素质要求相去甚远。农村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接受继续教育、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21世纪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二)社会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未来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培养关键取决于教育。教育的发展,则以教师为本。体育教师素质如何对未来高素质人才的全面健康起到重要作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的体育理论和实践知识,还要掌握体育相关学科的知识,“一次教育,终身受益”的思想已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必须不断接受继续教育,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 

 

(三)体育教师自我生存发展的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许多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渗透到体育学科中来,从而对体育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随着我国农村学龄人口不断减少与城镇化水平的加快,农村中小学校的生源逐年减少,为了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优化资源分配结构,对农村学校布局进行调整,因而在人事制度上对教师引人了竞争机制,实行竞争上岗,对竞聘不上的教师,实行严格分流甚至淘汰。因此,教师们要想立足于本职工作,就必须终身学习,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二、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意识不断增强,更新知识,提高能力,全社会掀起了学习的热潮。但从目前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来看,多数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形成对继续教育工作的正确认识,还没有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起来。有些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师职业存在轻视与偏见,以致在抓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上存在认识偏差,加之经费、时间等因素的制约,造成体育教师参训的机会较其他学科教师少,致使体育教师队伍整体业务素质长期不能得到提高。同时广大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与外界的信息联系少,职业危机意识弱,没有学习提高的紧迫感,接受继续教育的内在需求不够强烈,多数人满足于现状。 

 

(二)继续教育机制建设不完善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主动性积极性不高,也是由于继续教育机制不够健全造成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短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明确指出:“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由于民族地区地处偏僻,经济发展滞后,地方财政困难只能维持教师基本工资,无力支付其他经费开支。学校也因义务教育不再收学费无力承担教师继续教育的费用,加上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待遇低,有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因无力承担学习费用而放弃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二是继续教育激励机制不健全。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与人事管理制度衔接不够紧密,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教育培训结果与体育教师的待遇、职称没有直接挂钩,缺乏必要的奖惩措施,没有形成一整套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相匹配的、促进体育教师不断提升素质、自我完善的体系。“训与不训一个样、训好训坏一个样”,教育培训的作用和效果难以得到充分体现。三是在继续教育的监管上重形式、轻实效。一些教育管理部门在检查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情况时,只在乎数字,如学历达标率、教师参训人数及次数等,很少顾及教师学习的效果。教师参训时只要报上名交上钱,最终只要成绩合格就算完成任务。至于参加培训是否真能学有所获或是否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就不重要了。 

(三)培训目标不明,内容与方法较落后 

当前,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模式还没有完全走出学历教育模式的窠臼,以拿学历文凭居多,其他培训相对较少。培训内容脱离实际,方法缺少多样性。一是培训内容不能紧贴农村体育教师的实际需要,造成教师学到的东西用不上,想学的东西学不到的尴尬局面,培训效果不佳。二是对不同年龄、层次、岗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体育教师存在“一锅煮”现象,缺乏因材施教。三是课程内容先进性不足,不能真正反映体育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学科前沿发展的动态。四是在教学方法上仍然沿袭的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现代远程教育、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未被很好地利用,从而影响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四)培训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主要依赖于本省高等学校和各县市的教研室部门,培训师资大部分虽有较强的理论功底,也不乏全面的知识结构,但由于其长时间与农村体育教学实践脱离,对农村学校实际了解不够,对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方向把握不准,知识陈旧,实践经验缺乏,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难以切合中小学教师的实际,与体育教师培训对师资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三、加强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对策 

 

(一)更新继续教育观念,提高认识 

    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对于“科技兴体”战略的顺利实施,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对民族体质的提升,都将起到关键作用。为推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顺利开展,要着重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学校领导,要从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高度来认识体育教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支持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
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自身要认清形势,深刻领悟到接受继续教育是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要改变“一次教育,终身够用”的观念,树立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的新观念,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建立健全继续教育机制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要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才能做到继续教育的延续性和规范化。首先,完善继续教育法规组织监督管理体系。国家应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继续教育法规体系,为继续教育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一套有组织、有监督、有评价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管理体系,使教师继续教育落到实处。其次,完善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奖罚机制。为了能够广泛激起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各级领导对教师在职培训都尽可能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如把教师的继续教育与教师的聘用、晋升、绩效工资、评职称等结合起来,而且教师在培训期间,还享受其他的津贴等奖励政策。同时,完善处罚机制,处罚机制应该体现出鲜明的层次性,对不同情况作出相应处罚,形成处罚机制内部的统一性。最后,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保障机制。加大经赀投入是民族地区农村继续教育良好运行的根本保证。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经常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教师继续教育对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尽最大可能取得各级党委和政府人力、财力的支持;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应从办公、业务经费中压缩其他开支,想办法挤一点,并积极多方筹措资金,为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三)创新培训内容、方法和手段,提高培训实效 

培训质量的好坏是继续教育的核心,而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形式和切合实际的培训内容也是提高继续教育效果的关键。首先,深入调查研究把握体育教师的培训需求。教育培训部门在制订教育计划之前,应深入农村学校进行调查,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训需求,了解农村学校体育现实与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各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制订教育教学计划。其次,选择切合实际的培训内容。成人在培训中,希望一蹴而就解决问题,而不是追求培训内容的学术性、系统性、理论性,他们希望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开展自己的培训活动。为此,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内容应满足下列要求:一是着眼于帮助教师解决体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突出实用性;
二是着眼于体育教育发展要求,将现代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相结合的最新成果体现在培训内容中,突出针对性和先进性。教育培训过程中应加强教师师德教育,充分认识师德教育对农村学校的重要性,把师德教育有机渗透于各学科培训之中,强化体育教师的敬业精神,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最后,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继续教育单位除采用传统的专题讲授等教学方法外,还要多采用专题讲座、集中讨论、参观学习、社会调研、考察、专题讨论等多种方法,通过多环节双向互动教学,搞好各环节的教学活动;
同时还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汁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来提高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调查和访谈涉及了中学语文教师的阅读范围、阅读习惯、阅读目的等几个方面。调查发现,中学语文教师绝大多数都有阅读行为。有97%的中学语文教师阅读的主要是语文教学类期刊。如《语文教学研究》、《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之友》、《语文学习》等。这些刊物大部分内容或是研讨中学语文教材,或是研讨中学语文课程内容的具体教法,教师们认为对他们有“非常大”和“较大”作用。对其它理论专著和教育类刊物教师们则认为阅读后启发不大,而且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阅读。阅读文学类书籍的语文教师也比较多。有42人次填写了阅读过文学类书名或杂志名称,占总人数的32%。这类书籍在语文教师的阅读视野里属于学科专业范畴。调查发现,中学语文教师中,年龄在4”岁以上的基本不看新生代作家和网络作家的作品。男性语文教师,对文坛新动态比较关注。教龄在1-1”年左右的教师,喜欢通过网络阅读和查询资料。而使用辞书工具,借阅文艺理论、哲学、历史、科普、心理学、音乐、美术等》类书籍,情况不大好,一是学校图书馆这方面的读物不多,二是教师们认为这些书籍不能直接提供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与教师们的阅读目的有直接的关系。语文新课程的推行,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挑战,语文教师要获得专业成长,阅读是其主要的途径。从调查和访谈情况看,4校14》名中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活动过程中,整体阅读情况很不乐观,教师们的阅读取向是一种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的阅读,是一种操作层面的阅读[2],教师们的阅读还处于解决“教什么”的阶段,至于“如何教”更多的是想借鉴他人经验,缺乏自我的深层次思考及行为。

二、中学语文教师参与教研教改状况

哈佛大学教授达克沃斯提出:“教师即研究”。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应教学研一体,提倡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地充当一位研究者,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调查发现1””%的语文教师认为参与“校本教研”或“网络教研”很有必要。在对“您所参与的教研教改活动中,认为自己扮演的角色是接受者,还是参与者、旁观者”的选项选择时,有84%的教师选择了参与者的教师选择了接受者。这说明语文教师们对教研教改的态度不是被动接受的。但在教师们回答“您通过校本教研、远程培训等教研活动收获如何”的问题时,》”%的教师回答收获不大。这与教师们参与教研教改活动的出发点有关。在“您希望通过教研教改活动提升您哪方面的能力一项选择中,72.3%的教师选择了“教学实践操作能力”,9%选择了“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能力”,18.7%选择了“反思能力”。教师们都希望在参与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教育教改活动后,自己的教研教改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但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教师教研教改的能力获取必然需要日积月累,潜心钻研的精神,需要教师们在不断的反思学习中习得。教师们在回答“您所参加的校本教研活动,主要形式是哪一种”时,》1.3%教师选择了“年级组听课评课、讨论”,22.1%的教师选择了“学科教研组听理论讲座、读文献资料,7.4%的教师选择了“合作小组针对学科教学问题研究讨论”,9.2%的教师选择了“自行确定教研主题”。教师A在谈到教研合作小组情况时表示:“学校教研活动通常是在年级组开展,但因评比、竞争等诸多原因,合作小组真正意义的合作探究活动很少,更多的是兴趣爱好相投的教师在一起交流探讨,感觉收获也更大些。”教师B反映:“目前学校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七年级通常会开展一系列活动,如有课改课观摩周、课改.磨课周.、课改课堂教学开放周、学科沙龙周、课改优秀班级和优秀学习小组评比活动、七年级课堂全开放月、课改十佳教师评选等活动。但因中考的压力,每个学校一般在八年级下期都不在课堂上实施课改活动,教师们的教研活动也自然是恢复到如何应对中考。这种课改的不连续性极大地影响了教师们课改能力的提高。”在了解一线中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现状之后,笔者对相关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思考,通过对相关实践环节的分析,得出结论性的意见,为改善中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现状提供参考。

二、改善中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现状的建议

(一)发掘中学语文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动因在访谈调研中发现,一部分中学语文教师,虽然认识到继续教育对自身素质提高的重要性,但在参与继续教育活动过程中动力不足,参与继续教育的意愿和行为相脱节。因此有必要发掘教师们继续学习的动因。因为,教师们有了继续学习的愿望并不一定会体现出积极的行为。这其中涉及个体品德中的知情意行等要素的协调。具体来说,就是教师们基本上有继续教育的观念,也拥有一定的继续学习资源,却不能积极有效地落实到各项继续教育活动要求中去。如远程培训中,要求参与培训的教师要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和一定的在线学习时间量,但现实中,普遍存在教师们请人代劳完成任务的现象。如何才能让一线教师们在忙碌的工作和繁杂的生活事务中挤出时间专注学习?笔者认为,注重中学语文教师专业情意方面的引导和培养,加强对语文教师职业内涵与语文教育事业追求的自我认识与反思非常重要。如果教师本人不认同自身的价值,仅是“为了生存而从教”,那么再多的培训也难提高教学能力。此外,语文教师的继续学习是一个持续的漫长过程,一个教师只有主体意识得到尊重,创新意识被激发,拥有外在自由和内在自由,才能去追求各种值得追求的美好生活。这就要求未来的中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应以教师为本,关注教师个体,激发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动因。继续教育的学习,是教师自身知识框架的重构,需要教师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正如调研所体现的,语文教师在确立了消极的继续教育观念之后,不能充分享受继续教育所带来的正面效应的影响,且不能为自己实践活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提出应对方法,乃至付出积极行为。积极的继续教育观念,不只是在参与各项继续教育活动中自身专业素养得到提升,而且所在教研组或学生都能得到改善。被动的继续教育观只是让自己疲于应付工作和学习,而不能使自身接受的继续教育内容转化为有效的教育行为。积极的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的继续教育则会把继续教育只当作手段,培养自身具有稳定持续的学科素养,才是继续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开发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模式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中的重中之重。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人数多,教学任务重。语文教师们除要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外,大多还要承担班主任管理工作或指导学校社团等工作。中学语文教师这个群体,既有中学教师群体共有的色彩,又有其突出的学科特点。对于培养语文学科的教师来说,要比培养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师更为艰巨。对于中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来说,也要比其它学科的工作更艰巨。中学语文教师参与的继续教育方式有很多,从整体上说,大多数继续教育方式都是行之有效的。但是,从调研结果来看,教师们对于一些培训模式在教师继续教育过程中所起作用的认同度不高,一些培训模式教师们基本能够认识到它的价值,但因其方式实施的时间和要求与中学语文教师的实际情况有些冲突,教师们虽然能够听从安排参与培训,但却感觉作用甚微。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这种状况与当前教师的整体专业状况是紧密相连的。如何开发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模式呢?笔者认为:一是要立足中学语文教师个体,实行菜单式专题性培训。根据语文教师各自特点,在继续教育活动中,扬长补短,提升语文教师的学科能力。语文能力如何决定了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准。语文学科能力具体来说包括听、说、读、写。诸多语文教师在这四个方面都不能并驾齐驱。通常一个教师在学科上应该具备的学科知识,只要有足够的阅读时间,可以满足其学科知识的发展。但教师的学科能力是需要培训才得到提升的,尤其是语文学科教师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实际操作的教师培训中,往往忽视学科能力的培训。为此,基于中学语文教师个体语文能力提升的菜单式主题培训模式显然是非常切合的。二是立足地域优势,将中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活动与地方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构建开放式中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学语文。”课标十分明确地告诉我们,“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作为语文学习引导者的继续教育学习也应实践“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理念,在继续教育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对中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的积极作用,“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拓展各类继续教育新渠道,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实现资源共享。建立社会文化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传递各类文化活动和教育信息,创设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学习的环境,使更多的中学语文教师不受时间、空间、经费等限制,有更多的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以满足中学语文教师的学习发展需要。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师培训;
历史阶段;
教师继续教育

收稿日期:2006―11―10

作者简介:1.王文彦(1982―),男,江西省南康市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2005级硕士。

2.安宝生(1946―),男,回族,北京市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从事教育决策理论、教育信息化、教师培训等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教育的各项事业百废待举,教师培训从那时起,也逐步进入了正规。在不同的时期,由于教育目标、教育任务以及教育诸多环境的变化,教师培训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和历史阶段。许多研究者对此也进行了研究,但难免有不尽完善之处。本文着重在总结已有的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历史阶段划分的基础之上,评述不足之处,并提出笔者的划分方法。

一、研究的意义

教师培训是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教师培训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措施;
教师培训的历史阶段的划分是对教师培训历史轨迹的梳理。教师培训历史阶段的划分是教师培训的历史研究,清晰地、合理地划分我国教师培训的历史阶段,从理论上讲,可以综合相关研究成果的优点,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划分方法,解决现有关于教师培训历史阶段划分较为混乱的问题。从实践上讲,可以加深人们对教师培训的理解,从而能把握教师培训的发展脉络,制定更加合理的教师培训政策、改进培训的模式、方法,提出更加符合时展要求的培训目标。

二、相关概念的辨析

本文涉及的两个重要概念教师培训和教师继续教育,搞清楚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将有利于理解教师培训阶段的划分。建国初期,我国政府把教师培训称为“教师进修”或“在职学习”,因为条件的限制,那个时候的教师进修,也实际上是教师不脱产的培训,或者更多的是一种教师自学以及教师的集中学习,专门的师训教师进行培训很少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进修的内容和形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教师进修的名称也有了变化。1977年12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这是我国最早使用“教师培训”名称的文件。后来,我国教师培训事业各方面有了很大进步,终身教育的思想也引入了教师培训中,于是我国教育界把教师培训称为了“教师继续教育”,目的是为了把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建立教师的专业发展的终身教育体系。1999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认为教师继续教育是指对已取得教师资格的中小学在职教师为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进行的培训。劳凯声教授把教师培训定义为专门教育机构为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一种继续教育。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教师继续教育中贯穿了终身教育的理念,是教师培训的延续和发展。笔者也同意上述两种看法,并认为教师进修、教师培训和教师继续教育是在不同的时期融入了不同的思想内涵,而使名称有所不同。因此,为了研究方便,本文专用教师培训(teachertraining)来做统一称呼。

三、我国教师培训历史阶段已有研究成果及评述

(一)以培训目标为标准的划分

李新宇(2001)则是把改革开放以后的教师培训分成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9年到1983年。在“”的教育,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成为当务之急。这一阶段继续教育的重点主要是开展以教材教法“过关”为目标的师资培训工作。第二阶段从1983年到1990年。这一阶段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以学历补偿为重点。所谓“学历补偿”,是根据国家规定的教师合格学历(小学教师达到中师或高中毕业,初中教师达到专科毕业,高中教师达到木科毕业),对学历尚未达标,但又符合成人学历教育入学条件的在职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第三阶段从1990年到1998年。这一阶段是学历培训(学历补偿、学历提高)和以“再提高”性质的非学历培训交织进行,但是教师培训的重点逐渐转向非学历的提高教育。第四阶段从1999年开始至今。这一阶段工作重心基本转移到了非学历的教学水平、思想政治水平等教师素质提高上。

刘君(2004)在其硕士论文《教师培训:引领教师自主成长的阶梯――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问题与策略》中,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教师培训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补偿性培训、探索性继续教育和普及性继续教育。其中,补偿性培训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他把该阶段的特征概括为“教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学历达标和岗位合格的在职教师培训。在这一阶段,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发挥了很大作用。探索性继续教育阶段的时间为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这个阶段,国家一方面对已经具备合格学历的教师进行基本功训练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另一方面,对不具备合格学历的教师,通过多种手段,如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自学考试等方式,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程度。普及性继续教育阶段时间为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颁布《面向21世纪的教育行动计划》中,全面启动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1999―2000)”,要求在3年内,对中小学校长和专任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这表明我国的教师培训已经进入了普及性的继续教育阶段,其重要标志是教师培训的法制化。

蒋媛媛(2004)在其硕士论文《1978年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研究――价值观念变迁及其启示》中,对1978年以来的教师培训划分成了三个阶段:

补偿性培训阶段:是从70年末到80年代末,认为“补偿性培训阶段是对那些学历未达标和教学岗位不合格的在职教师进行的补偿性培训”。这个时期教师培训的特点有: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目标是教材教法过关和学历达标;
恢复和建立了师资培训机构;
制定了统一的教师培训大纲、教学计划;
明确提出了多样化的教师培训形式。

学历补偿培训和继续教育并举阶段:是从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国家教委在1990年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座谈会”,把教师培训的重点转移到了继续教育上。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开展了全面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验工作;
国家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进行了指导。

继续教育全面开展阶段:是从90年代末以来。1999年是我国教师培训的标志性一年。这年国务院颁布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振兴计划》中规定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和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形成了我国教师继续教育的专项政策法规。该阶段的教师培训的特点有:全面启动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教师培训有部分教师推广到全体教师;
颁布了教师培训的专门政策法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标志着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走向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教师信息化”和“教师网络联盟计划”等文件的颁布,使得我国教师培训步入信息化和网络化的道路。

(二)以培训内容与形式为划分标准

东北师大的张贵新教授则根据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分类:“补偿型”和“能力型”的继续教育,认为是根据我国当时中小学教师队伍状况,在学历已经基本达到国家当时规定的标准之后,实施进一步补偿文化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等方面的培训。这一阶段的继续教育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到90年代初期。“实验型”和“整合型”的继续教育,认为是在前期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基础上,扩充到中学教师,再根据新时期教育教学的需要,通过区域性、分专题进行实验。最后将整合成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基本框架。这一阶段集中在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工程型”与“素质型”的继续教育,认为是指为了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确定“目标、步骤、措施”。遵循现代教育规律,按照“工程”来实施教师培训工作。这一阶段主要集中在90年代末至今。

(三)以发展规模为划分标准

时伟在著作《当代教师继续教育论》中,对教师继续教育的历史沿革,按照其发展规模把教师继续教育分成了五个阶段:把孕育期定为1952年至1956年,这时期,新中国还刚刚建立不久,我国的教师培训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教师的总体文化水平低下,数量不足,教师培训制度还没有建立。但教师培训也开始起步,1952年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1953年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都对教师进修做了规定。东北师大也从1952年着手筹备函授教育。

萌芽期被认为是从1956年至1965年。这个时期的特征主要是教师培训还只顾数量,不求质量的发展阶段。一方面是原本教育底子薄弱,教师队伍的数量不足质量较低,另一方面国家在短短几年内要“多快好省地扫除文盲、普及教育”给原本薄弱的教师队伍增添了不少困难,因此,这个时期的教师培训压力很大,工作困难。

停滞期是从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期间。学校的教学秩序被打断,使得原本步入萌芽的教师培训陷入了瘫痪状态。

过渡期是从1977年至1989年。这时期的教师培训工作已经步入正轨,扩大教师培训的数量,提高培训的质量,建立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师范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以及高师函授等的教师培训网络也初步就绪,使得教师培训工作向专业方向靠拢。这时期的教师培训很有针对性,“缺什么,学什么”,“教什么,补什么”。

形成与发展期是从1990年至今。该时期的教师培训工作以终身教育为理念,明确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继续教育上来,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的实验工作。培训目标上,由于教师的学历水平基本达标,培训的重点转移到了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上来;
培训的对象,逐步走向全员化;
培训形式多样化;
培训机构的多层次性;
培训也逐步走向法制化。

余柏民(1999)则是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学教师培训发展分成三个阶段,分别为: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初级阶段(1949―1956);
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阶段(1957-1966);
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恢复和加强阶段(1977年至今)。每个阶段的具体特征都有论述,笔者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四)以培训制度的完善程度为标准

王全乐(2005)则是把建国以来的教师培训划分为两个阶段,为建国或至改革开放前的正规化阶段和改革开放至今的规范化与法制化阶段。他把正规化阶段的特征概括为:培训对象趋向全员化,不再局限于未达到教师任职标准的教师,而是实现了轮训;
培训层次趋于多样化,既有学历不合格教师的培训,也有学历合格教师的提高培训;
在国家范围内,成立了省、地、县三级教师培训机构。但是,这个阶段的教师培训还多停留在行政文本中,并且缺乏长远性的计划。他把改革开放以后的正规化与法制化阶段的特征概括为:参加教师培训是每一位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培训对象的全员化;
培训层次多样化,有学历培训和非学历培训;
培训渠道多元化,实现了“三沟通”;
培训的工作重点从学历培训转移到继续教育上来;
培训制度逐步完善,走向正规化和法制化。

(五)文献评述

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教师培训历史阶段作了划分,特别是对改革开放后教师继续教育的历史阶段进行了梳理,具有很大的理论贡献,但也存在不少的缺憾。

首先,从时间跨度来讲,不少研究者仅仅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教师培训阶段作了划分。比如,以教师培训目标为划分标准的三位研究者和以教师培训内容与形式为划分标准的一位研究者的划分方法,都是只分析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教师培训的特征而做出的划分,这就概括不了建国以来整个时段的教师培训阶段。李新宇、刘君、蒋媛媛和张贵新的划分方法,都存在这个问题。

其次,从划分的标准来讲,以教师培训目标为标准来划分阶段,能够较好地反映各阶段教师培训发展的脉络。因为教师培训的目标是决定教师培训其他方面重要因素,教师培训目标的变化将导致教师培训其他因素发生变化,能反映教师培训不同阶段的本质。然而,已有的以培训目标的划分方法,都存在以时间跨度上的不足。其他几种划分标准都难以反映出不同时期教师培训的本质变化。比如,时伟以发展规模作的划分,分为孕育期、萌芽期、停滞期、过渡期以及形成与发展期,没有概括出各阶段教师培训的特殊性。余柏民的划分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王全乐以培训制度完善程度标准,将我国的整个教师培训划分为正规化和法制化阶段,太过于概括,也没有反映出解放后不久的正规化和法制化的前阶段。

四、我国教师培训历史阶段划分的改进

上文通过分析研究者们对我国教师培训历史阶段划分的贡献与不足之处,目的在于整合对建国以来教师培训阶段划分的已有研究成果,做出更加合理和完善的划分。笔者将采用以教师培训目标为标准对新中国实行教师培训以来的教师培训阶段划分进行改进。本文把建国以来教师培训历史划分为六个阶段,分别是:补充教学人员的教师培训阶段(1953―1965);
教师培训的停滞阶段(1966―1976);
教材教法为重点的教师培训阶段(1977―1983);
学历补偿教育为重点的教师培训阶段(1983―1989);
学历补偿与继续教育并举的教师培训阶段(1990―1998);
继续教育阶段(1999至今)。

这种划分方法,从理论上讲,既能够克服已有研究在划分标准上的不能反映出各个阶段本质特征的不足,也能够弥补许多研究在时间跨度上不能概括整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时段的缺憾;
在实践应用中,能够更好地概括反映我国建国以来教师培训所走过的历程,对现在和未来的教师培训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君.教师培训:引领教师自主成长的阶梯――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问题与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4,3-4.

〔2〕蒋媛媛.1978年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研究――价值观念的变迁及其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4,5-7.

〔3〕李新宇.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进程和新的使命〔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14-17.

〔4〕王全乐.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制度的历史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5,(5)65-68.

〔5〕余柏民.我国解放以来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办学模式回顾与思考〔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1999,(7)37-43.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一、创新机制

机制是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创新机制是优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前提。机制创新主要体现在研究机制和工作机制的创新。

1.创新研究机制

教育部制订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第三章第十一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制定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配套政策和规划;
全面负责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检查和评估工作。《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第三章第十二条规定:各级教师进修院校和普通师范院校在主管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具体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教育教学工作。笔者认为,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作用和教师进修院校的指导作用,并使二者形成一种合力,这是搞活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有效机制。

对我们富阳市来说,主管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是教育局市学校师干训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富阳市教师进修学校。因此,为创新机制,富阳市教育局、教育局市学校师干训工作领导小组和市教师进修学校合作进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工作。这将取得两种效果:一是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的科学性,富阳市今后有关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政策法规、管理办法等都将在对富阳市教师进修学校对我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调研结果、实施情况等进行评估的基础上产生,这将避免决策中的,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的科学性;
二是提高教师进修学校实施的有效性,由于有教育局、市学校师干训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与参与,使得富阳市教师进修学校在具体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能够以市学校师干训工作领导小组的名义工作文件,因而这既可以提高文件的权威性,又可以提高教师进修学校实施的有效性。

2.创新工作机制

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具有整合性特点,需要统筹本地区的职后教育,整合各种教育机构、师训单位的力量,形成“一体化”的教师继续教育的新体系。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又具有系统性特点。因为区域性的教师继续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继续教育的各种问题,它与区域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联、互为促进、动态生成。构建区域性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关键要根据区情,根据区域的特征整体设计与规划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为此,我校采用“四级管理”模式,确定市学校师干训工作领导小组、市教师进修学校、辅导学校和中小学校“一体化”的教师继续教育的工作机制。市学校师干训工作领导小组、市教师进修学校、辅导学校和中小学校四级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组织机构的职能定位分别为:

——领导小组。市学校师干训工作领导小组代表教育局,行使对全市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领导、决策职能。

——培训机构。市教师进修学校具体负责实施教师继续教育的教育教学和培训工作。主要有根据上级有关教师继续工作的文件精神制定好师资培训的规划、统筹安排并指导好全市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并就各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进行考核评估等。

——辅导学校。具体负责所辖学校的教师继续教育的工作。主要有传达上级有关教师继续工作的文件精神并根据文件精神制定所辖学校的教师继续教育的工作计划、监督检查所辖学校的教师继续教育的工作等。

——中小学校。具体负责本校的教师继续教育的工作。主要有根据上级有关教师继续工作的文件精神制定好本校师资培训的规划、统筹安排好本校教师继续教育活动。

二、整体规划

整体规划是优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重点。而整体规划的重点则是确立“三个为本”的指导思想,从宏观角度来优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三个为本”即:以校为本,以人为本,以师为本。

1.以师为本:我国教师继续教育革新与发展的目标

“以师为本”中的“师”即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继续教育革新与发展的目标,也是教师继续教育革新与发展的最终价值取向。继续教育革新与发展应根据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的要素,围绕“理论学习”、“实践内化”、“反思提高”和“创新发展”这四大方面去制定培训目标、设置培训课程、选用培训方法、开展培训活动,完善教师培训的有效模式。

2.以人为本:我国教师继续教育革新与发展的抓手

“以人为本”中的“人”即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的负责人。笔者认为,“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善于从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有较强培训能力的教师队伍”既是搞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有力抓手,也是我国教师继续教育革新与发展的抓手。因为是他们承担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工作,他们工作的好坏决定了他们所在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好坏(详见下文“强化抓手”) 。

3.以校为本:我国教师继续教育革新与发展的途径

“以校为本”中的“校”即为中小学和幼儿园。我国教师继续教育革新与发展的途径有很多条,哪条途径更有利于我国教师继续教育革新与发展的研究?笔者认为,作为教师任职学校理应成为我国教师继续教育革新与发展的一条主要途径,因为教师任职学校一方面是连接教师培训机构和教师的中间环节,教师培训机构必须通过教师任职学校来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活动;
一方面要具体负责本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