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校外实践活动总结【五篇】(全文)

时间:2023-06-19 15:20: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大学生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执行者和参与者,通过开展有目的、有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满足大学生主体的发展需求,立足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建设立场,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校外实践活动总结【五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校外实践活动总结【五篇】

校外实践活动总结范文第1篇

(一)高校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建设原则

1.主体的原则

大学生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执行者和参与者,通过开展有目的、有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满足大学生主体的发展需求,立足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建设立场,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价值实现,是建设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主要原则。

2.客观性的原则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体系还应注重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原则,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建设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重要立足点。因此,在评价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社会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和现实性。

(二)高校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

1.主体的自我评价

主体的自我评价主要是指大学生主体的自我评价,即对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前后自身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专业素养、意念精神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进行客观的评价,挖掘优点、找出不足,以实现自我的提升和进步。

2.外界对主体的评价

外界对主体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评价、家长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评价、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评价等三个方面。

3.主体对外界的评价

主体对外界的评价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之后对于校方和实践单位的评价,从自身的实践感受和心得出发,对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关于开展社会实践方面的问题进行综合评价,不断提升教师、高校、实践单位的实践工作开展的效率和价值。

二、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要素和评价方法

(一)评价要素

1.社会实践过程监测阶段

社会实践过程监测主要是高校和实践单位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思想意识、实践风险预防能力、目标矫正能力等的动态监测和管理过程。因此,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体系要注重实践过程监测这个评价要素,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考察。

2.社会实践活动总结阶段

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促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等进行实践后的总结与经验交流,完成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和归纳,有益于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养。因此,在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方面,务必要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除此之外,校方在学生社会实践成果的评价和考核方面,可以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表彰优秀的实践成果,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二)评价方法

1.实践开始与实践结束评价相结合

在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方面,要采取实践准备阶段、实践过程阶段与实践成果考察三方面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考查与评估。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和全面性,也增加了评价方法的客观性。

2.静态与动态评价相结合

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的静态评价内容主要是学生实践报告、实践单位为学生出具的实践评语以及学生在实践活动完成后的心得体会等,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评价和考察,了解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主要收获和成长。动态评价主要是指校方和实践单位对于学生在校期间和实践单位的具体行为表现,针对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表现,修正有关学生的评分或结论,记录学生成长和进步的点滴,综合评价学生的实践成果。

3.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主要是指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精神状态等发生的变化进行评价。定量评价主要是指在实践过程中,针对大学生在实践单位或地点的实际表现、言行举止、工作效率等进行量化评价,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实践成果进行量化考核,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标准,正视学生的能力与水平的提升。两者结合分别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刻的评价和考察。

三、结语

校外实践活动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会实践 大学生 注意问题 党建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9-0015-02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形式,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提高大学生廉洁修身从业素养,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手段。同时,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是高校党建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有力保障下,每年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实践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及时总结管理活动中的各项成果,对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深入蓬勃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以重视:

一、明确指导思想,突出工作重点。

1.要把活动侧重点放在“学生受教育”上

即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生走与实践、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正确认识社会、认识国情、认识自身,使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大课堂里受教育、明方向、长才干,提高政治觉悟,增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自觉性,为实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好知识。

2.活动要突出两个“着力点”

一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二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事。这里所说的“做人”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作为青年学生,应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尤其是那些经过实践检验、有益于我们时代进步的民族精神。二是通过实践,更清楚的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中国唯一的方向,从而更加自觉地把自己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然,各高校还可根据各自的专业特长,主动为当地建设服务,变单向需要为双向需要。

3.持续深化认识,促进工作到位。

既然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措施,那么在总结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就要把这一认识加以深化,使之成为高校和地方的自觉行为,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深化认识,就是要结合实际,深化对“三个需要”的认识,即社会实践活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需要,是大学生立志、修身、报国的需要。通过深化认识,使高校和地方都要切实领会其重要意义,增强齐抓共管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进整个实践活动的工作到位。

二、总结工作的系统化、制度化

要使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工作逐步系统化、经常化和制度化,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总结前要充分占有材料。最好通过不同的形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了解有关情况,或者把总结的想法、意图提出来,与各方面的干部、群众商量。一定要避免领导出观点,到群众中找事实的做法。

第二,讨论酝酿要充分。然后由专人写出初稿,再行讨论、修改。最好由主要负责人执笔,或亲自主持讨论、起草、修改。

第三,条理要清楚。总结是给人看的,条理不清,人们不愿看,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就达不到总结的目的。

第四,剪裁要得体,详略适宜。材料有本质的,有现象的;
有重要的,有次要的;
总结时要去芜存菁。总结中的问题要有主次、详略之分,该详的要详,该略的则略。

第五,统计资料数据要科学客观,尽量准确。善于运用资料统计以及所附的材料等,结合理性分析,得出总结和结论或对策、建议,点面结合,有血有肉。

第六,一定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对工作认真负责。成绩不夸大,缺点不缩小,更不能弄虚作假。这是分析、得出教训的基础。总结要防止几种情况:一是因领导要求总结,不得不写,总结几句敷衍过去,这不是严肃的态度;
二是把总结当作吹嘘自己、捞取好处的机会,在总结里将小事说成大事,甚至捏造事实,弄虚作假;
三是出于所谓的“谦虚”,该总结的不总结,或是写了怕人讽刺就不总结。这些都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后的处理

1.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的搜集、整理、评选和表彰工作

(1)召开总结大会,全面总结实践活动各项工作情况。总结大会的参与面应该尽量扩大,除了实践活动的全体参与者参加外,还应邀请实践相关单位派负责人出席会议,达到上级重视的效果。此外,加强媒体宣传,广泛邀请校内外,特别是校外相关媒体记者对总结大会跟踪报道,及时让社会各界了解社会实践活动的信息和意义。

(2)表彰先进,奖励在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总结实践情况之后,应对在实践活动中有突出成绩的集体和个人给予适当的嘉奖,以先进的事迹激励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到今后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2.将优秀的社会实践总结成果集编成册,加强学习,推广宣传。

每次的社会实践活动都会积累丰富的经验和成果,注意收集整理相关的实践材料,同时将优秀的实践成果集编成册,以书面形式向校内外推广,既有利于自身的宣传,又有利于加强与外部交流学习,相互促进,全面提高高校社会实践的整体水平。

3.制定后续实施计划,面向社会推广应用。

制定实践项目的后续实施计划,即实行背靠高校、面向企业、促进科技进步,服务于人才培养的方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将大学生推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使同学们更切实地在实践中感受社会对人才和人才规格的现实需求,从而自觉按照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调整自己,锻炼成长。社会实践本身的发展,也要进一步与市场机制挂钩,建立起与市场相适应的“双向受益、互惠互利”的机制。要尝试通过洽谈招标、签订合同等形式,确定活动目标和利益分配;
要设立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服务中心,组织社会实践科技文化洽谈周,使实践活动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

四、正确处理几种关系,以利于今后相关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1.正确处理长期计划和短期行动的关系

对于一些涉及范围大、时间长的社会实践,如义工工作、教学社会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社会实践等,学校团委、教务处、学生处可制定详细的长期计划,按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实践工作;
对于“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大规模的短期活动,相关部门也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达到实践经费开支节省、规模效应的目标。

2.正确处理课堂教学和素质拓展教育的关系

国家一直强调,我们教育的方针应使专业教育和素质拓展教育齐头并进,不能偏颇。强调要通过每一个社会实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实现“双赢”。因此,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都是不可忽视的。高校既要强调专业基础知识教育的重要性,强调教学上层次上水平,同时,又及时总结社会实践教学的经验,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拓展教育,通过各种改革,做到专业知识学习和素质拓展互相促进,形成良性的互相推动作用。

3.正确处理服务社会和勤工助学的关系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既是解决专业实践的问题,也是解决部分学生生活困难的问题,通过社会实践这种方式扶持更多困难学生,确保学生不因生活困难辍学,因此,学校设立的许多实践岗位是有偿的。但是,我们要强调,大学生应该树立无私奉献的精神,每个人都应该时时刻刻思考能为社会做些什么、贡献什么,学校也要求每一位学生,在完成学习的前提下,多参与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服务、为弱势群体服务。近几年,全校大部分学生都较好地处理了社会实践中有偿和无偿的关系,很多学生既从事勤工助学的工作,从事家教、产品推广、软件开发等服务,实现个人自立,也积极参与义工工作、社区服务等,表明了学生在处理这些问题上已经相对成熟了。

4.正确处理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关系

社会实践是一种复杂多样的工作,有容易开展的一面,也有难以开展的一面。如何深化社会实践的内涵,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思考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强调社会实践的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统一,既要求全体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也有针对性地对一些实践活动进行大力的扶持,挖掘它的优点,办出精品,办出品牌,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影响更多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相互统一。

五、注意建设好关键的“四化”

1.基地化

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化的建立,有利于学生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主动为群众办实事,加深与当地干群的关系。更好地进行具体、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掌握详实的第一手资料,接受实际的锻炼,树立稳扎稳打的信念,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消除“走一圈,看一回挥手拜拜,收旗归队”的不良风气,确保活动有“根据地”。

要巩固和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必须坚持双向受益原则,避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式的实践活动。这里要重点解决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已建立基地的地方,应认真总结经验,针对薄弱环节,落实巩固措施;
二是在加强基地建设中要特别注意贯彻双向受益、互惠互利的原则;
三是为了把基地建设好,高校要选派得力的教师参加指导,地方也要抽出负责的干部配合;
四是基地实践计划要切实可行,避免脱离实际;
五是在巩固一批的基础上再发展一批,以适应实践活动开展的需要;
六是各高校要主动与实践基地的主管或牵头部门联系,多争取一些工作上的支持和配合,并加强考核工作,促使广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

2.长期化

制定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期化策略,有利于活动基地化的巩固,有利于活动项目化的开展,从而有效地防止活动步入表面化的误区。现在不少高校在建立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的同时,与地方签订了长期合作的协议,并以实际行动保持了活动的长期性。

社会实践活动长期化路线的制定,不仅更好地为基地服务,而且也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生活,体会创业的艰辛,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心灵受到鼓舞震撼,得到有效的洗礼,从而更加珍惜时光,发奋有为。

3.项目化

没有项目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受不住考验,产生不了效益,最终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有了项目的社会实践活动,可避免活动的盲目性、无序性、重复性,消除活动的简单化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学校立项和地方立项的形式,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使活动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学生,从而更有效地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与此同时,高校的学生或学生社团可根据自身优势,结合自己联系的社会实践基地的具体需求,向学校申报项目(类似课题申报)。通过答辩、专家论证,学校批准立项等制度保障,给予经费支持,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

4.机制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更需要取得社会各界特别是党政部门和有关单位的充分理解、支持和配合。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出来以后,相关指导部门可出台制定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关的政策文件,并适当引入考核机制、竞争机制等,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持续有序的开展。同时,全社会应更加关心和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视做好大学生工作,切实增加为同学服务的依托和手段,拓宽为同学服务的领域,向他们提供优良的条件,使他们端正社会实践活动的动机,加强与社会有关方面的联系,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有效运行机制。这样,既能有效地服务社会,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产生良好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R],2005

校外实践活动总结范文第3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增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被压缩甚至取消。然而综合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综合素质形成和提高的途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丰富多彩的 综合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在活动的愉快感受中健康成长,在交往的良好体验中塑造自己,使之形成完整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

 

综合实践活动是素质教育中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部分,它强调学生通过综合实践,增强创新意识,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探索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此可见,定位于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是实施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

 

二、综合实践活动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是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重要手段。学校教育不再是单一的课堂教育,只有整合各方各面的力量,形成良好的立体教育网络才能更高效的进行学校教育,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综合实践活动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

 

综合实践活动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能力得到锻炼。小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很少,他们主要接触的是学校、老师和同学,家里的父母或亲戚,很少接触其他人,与他人的沟通交流更少,综合实践活动对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能提供很好的机会,对他们如何融入社会,感知社会,了解社会的能力是极佳的锻炼。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说话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

 

2.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谈话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得到锻炼与提高。将学习与综合实践有机结合,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关心社会发展,关注社会问题,尝试解决自己研究的社会问题,这能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有益补充,让学生开辟出有自己特色的综合实践的新途径。

 

3.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兴趣,发挥特长的“沃土”。培养学生正当的爱好和兴趣,丰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是当前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由于时代特征和学生年龄特点,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组织各项综合实践活动更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此外,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能补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言行一致方面的不足,学生能通过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动手动脑,增强感性认识,把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内在自我发展的动力,自我发现,自我提高,培养良好的情操和意志。同时在活动中能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现阶段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目前,尤其在农村学校,校外活动开展的越来越少,很多综合实践活动被逐渐压缩甚至取消。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和安全因素是主要原因。现阶段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要导向,以学习成绩判断“好学生”和“差学生”,因此,教学时仍然是将文化课程作为重点。再有就是安全问题,学校大多谈安全色变,视安全为高压线。不敢轻易组织校外综合实践活动。

 

2.学校有活动课程,但没有能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活动课程。换之,综合实践活动只是流于形式,敷衍了事。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改中提出的一项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具有实践性的改革措施,在教育部的统一规定下,各地小学都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加上了这样一门新课程。按照预期,这应该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但是几年的实施效果表明,其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就是流于形式,并没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过程中的建议

 

1.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选定既要用好我们身边的教材,还要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出发点。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与各科教学结合起来,将学生所学的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与提升。同时,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的学习中得到应用和巩固。

 

2.学生要及时对综合实践活动做出总结。活动不是目的,在活动中学生们能自主设计、主动参与,增强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的认识得以提升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所以,活动结束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可以让学生将活动写成活动小结、写成调查报告,也可以制作成手抄报……当然,还可以想象更多总结形式。

 

3.要高度重视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安全问题。学校在组织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时,要预先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和预案,指定专人负责;要开展必要的自护自救教育,教学生自我保护的方法,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政府的领导下,切实保证活动场地、器材、设施的安全性,专门配备安保人员,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向学生讲清操作程序、安全制度,培养学生安全生产和操作的意识,防止意外事故发生。活动计划的制定要将安全问题放在第一位,尽可能考虑周全,设想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如外出宣传环保要提前制作好环保卡;外出旅行要提前设计好出行路线行程;注意防溺水、交通安全等。安全措施到位,计划才能顺利开展。

 

4. 要完善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体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效作为评价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将活动组织情况纳入对学校的综合考评体系之中。要求学校要对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情况进行分析整理,及时做好活动小结与鉴定,将考核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组织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尽可能走出去,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而这些恰恰是现在课堂教育所缺的,尤其是农村学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先学做人,后学做事”,让学生在综合实践中去体验、去创造。教师作好引导工作,依靠学生集体力量,使学生在每一次活动中达到获取知识,接受教育的目的。利用当地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和资源充分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能使学校教育更具有活力,真的做到“寓教于乐”。

校外实践活动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本化;
综合实践活动;
资源包;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123-01

一、研究的背景、价值与意义

1、研究背景

石河子是一个军垦新城,主要以各类原籍的汉民族兵团战士开垦建设,有浓烈的红色军垦文化氛围。我校是一座建校50年历史的兵团子女的老学校,有着深厚的历史。

如何能符合本地地理、风俗、传统、社会状况等各方面的问题,配合学校整体特色和优势资源,更好地选择运用自治区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主体,开展适宜的实践活动?这自然成为我,作为一名综合实践活动专业教师的重点研究内容。

2、研究目的和意义

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方法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

二、研究的内容

1、研究设计

(1)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和学年计划。

(2)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要素的关系。

(3)合理利用与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师指导的需要,研制指导性强、有针对性的学生活动资源包和教师指导手册,防止综合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或学科化的倾向。

2、研究基本内容

(1)如何能符合本地地理、风俗、传统、社会状况等各方面的问题,配合学校整体特色和优势资源,更好地选择运用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开展适宜的校本化实践活动。

(2)研究怎样有效实施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创新设计活动方案,在学习中研究,研究中学习。同时,对活动记录、资料、总结,相关的音像图片资料,及时整理,存档,随时为今后校本化使用调用。

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初稿)》,学习有关理论文献,开展实验教师培训和研讨活动,研究制定课题的研究方案和实施方案。

围绕不同地区不同版本的《课程资源》,创新设计活动方案,挖掘地方特色、学校特色。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通过主题从学生自主探究中进行设计指导,产生新的活动主题。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研究,探索、修改、充实、完善课题实验,逐步将理性认识与方法转化为教学行为。组织开展课题交流活动,听课、评课、座谈、交流,提高实施能力。

形成了在实践中学习的指导方式。生成了比较科学的方法指导课案,如《家乡的未来――调查问卷如何设计指导》、《小学生睡眠是否充足――访问调查的资料的整理与统计指导》、《一学期课本使用情况调查――如何量化调查数据》、《环保材料大搜捕――如何整理查找的资料》

三、研究结论

学校的开展综合实践课程内容应该是开放性的,能选择性、校本化地使用自治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并拓展社会背景中,才能更好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研究结论

(1)学期课程安排

时间安排:主题单元:由主题实践活动(2个月)。时间较长的设计制作或者劳动技术(1个月)活动组成。课堂实践活动:体验活动、团队活动、头脑风暴等活动组成(1个月)。课堂实践活动穿插在主题活动中间开展。

(2)选用与设计依据

资源包选用与设计结合 ;
围绕课程目标要求和指导纲要精神设计;
汲取学生关注的热点设计;
学科思维的延伸拓展设计 ;
社会生活选取设计定位 。

2、分析对照几种不同版本资源包,校本化选用

(1)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综合实践活动》

主编:郭治、郑立峰

副主编:施国富、周南、边金城

特点:案例资源以课堂实践活动为主,内容多以科学探究、科学小实验为主,1、2节课就可以完成,主要在课堂内开展。本版资源包,对于没有扎实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教师,常常会被老师当做教材,上课成为学习里面知识介绍和实验步骤验证,缺少指导作用。

(2)新疆人民出版社《新疆综合实践活动》

总主编:诸学鸿

主编:付刚

副主编:于然

特点:分为探究实践和劳动技术两部分,主题实践活动为主,新版的每学期选用一两个主题,每个主题有一个案例。这类活动多课时、课内外结合完成,主要在课堂内开展活动指导,课堂外开展活动。

(3)新疆青少年出版社《综合实践活动》

总主编:李崧

主编:张寅哲

副主编:窦智

校外实践活动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本科;
特殊教育学;
校内实践平台

一、加强构建特教专业校内实践平台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到相关实习单位进行教学实践,把书本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教学活动。实践教学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实践经验的重要途径,是师范生进行职前教育的必然环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实现由学生到教师角色转换,逐渐培养职业意识、职业情感、职业技能的过程。《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特别指出,高校要大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强调实践育人,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特殊教育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笔者所在学校今年的第一届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培智学校、自闭症康复中心等,特殊教育教师除具备一般教师的基础专业能力以外,还应掌握关于残疾儿童身体、心理、医学、康复和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要具有对特殊儿童身心缺陷进行诊断、评估、教育和康复等更为综合化、个性化和精细化的特殊教育能力。通过实践教学,特殊学生可以加深对特殊教育专业的认识,促进学生对特殊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思考,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职业认同感,为他们走上教学岗位做好心理和能力准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践教学包括校外实践教学和校内实践教学两部分。校外实践教学一般安排大三、大四年级的学生集中一段时间到实习单位进行实习。笔者所在学校的校外实习单位包括医院、特殊学校、残疾人联合会和康复机构等。目前校外实践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出现“无课可上”的尴尬局面,实习过程中只是观察、了解,效果不佳。一方面由于学生的专业课程在学校和机构的课程中找不到相应位置,另一方面由于很多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教学能力不信任,导致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能够得到切实锻炼。二是实习时间短,内容形式单一。特殊教育专业的校外实习时间共二十周,大学三年级每学期有六周的课程实习时间,由学校安排实习单位,大学四年级有八周的自主实习时间。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问题能等到时间结束后再向教师反映。一些高校很重视课堂教学实习,忽视比较实用的各类残疾儿童的康复与训练工作、各类特殊需要儿童的班级管理工作、心理辅导工作等内容。校内实践教学指高校在校园内组织特教学生开展以第二课堂为主的一系列专业活动,它的首要功能是为本科教学服务。学生可以在自由、宽松的时间和环境中掌握本专业的特点,在实践中验证课本理论知识。校内实践的内容较为丰富,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康复技能、个案干预等多方面的能力,具有实践对象范围大和实践时间自由灵活的特点。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可以加入校内实践中,可避免实习时间较集中的问题,解决实习时间靠前、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的矛盾,避免实习时间靠后、学生发现问题后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弥补的缺陷。学校要不断拓展校内实践的内容,探索校内实践平台的构建,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为学生的校外实践和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二、校内实践平台的构建

笔者所在学校立足于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以“品德修养高尚、教育理念先进、基础理论扎实、教学能力突出、康复技能全面、实践经验丰富”的复合应用型特殊教育师资为培养目标,除开设特殊教育的基础理论课程外,还开设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特殊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特殊教育沟通(哑语、盲文)、动作康复训练、语言康复训练、美术基础、音乐基础、教具玩具设计与制作、校本课程开发、心理治疗、音乐治疗等实践课程。学校成立于2002年,特殊教育专业在本校首次招生是2012年,并且成为学校的重点建设专业。根据学校的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汇总特殊教育学校和机构、专业教师、家长和学生访谈等的调研结果,结合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校内实践平台构建的基本思路和当前社会对特殊教育专业师资的具体技能要求,学校分别从专业实验室建设、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载体创新、科学规范的管理与评价机制建设和对外开放式服务项目开发等五个方面,构建出一整套丰富、稳健、规范的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校内实践平台,以期提升该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校园与社会的完美对接。

三、校内实践平台的实施

1.专业实验室建设学校2012年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并且作为重点建设专业。2013年开始,学校建成一批院级的实验室,包括美工实训室、奥尔夫音乐教室、沙盘实验室、知动实训室、语言康复实验室和蒙氏实验室共六个实验室。秉承“医教结合、教康整合”的理念,学校于2015年3月成立知动实训室,涵盖前庭觉训练器材、本体觉训练器材、触觉训练器材以及动作训练四类器材,共计百余件。语言康复实训室配有特殊儿童感知觉、语言、认知、精细动作、社会性发展等各方面的玩教具。奥尔夫音乐教室总面积120平方米,引进德国原装进口的乐器,大小共计430余件,包括有固定音高的乐器和无固定音高的乐器。蒙氏实验室配备教具为标准88件套,涵盖感观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科学文化教育、日常生活教育及音乐教育等六大领域,为特殊教育的早期干预服务。美工实训室总面积12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20余人上课。沙盘实验室采用国际统一标准配置,包括木制沙盘及沙盘桌6套,木质沙具架8个及各类沙具4000余件。另外,实验室还配有照相机、摄像机等设备,便于记录学生沙盘作品。目前,笔者所在学校正在计划建设特殊教育康复中心。实验室既可以作为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场地,又可以作为学生校内实践活动的训练场地,同时也是开展对外服务项目的场地。2.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学院以笔者所在学校获批河北省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结合学院目前承担的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体系综合改革探究”的工作需要,启动“青年教师助长”工程,制定《青年教师助长工程实施方案》,聘请相关教授担任指导专家,通过优秀教师传经送宝、听课评课会、实践反思、精品课程展示、参与课题研究、外出学习考察等多项措施帮助青年教师不断加深专业认识、拓宽知识视野、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3.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载体创新第二课堂主要以大学二年级、三年级的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为主,依托专业实验室通过辩论赛、读书会、特教技能(手语、盲文、感统)比赛、教学活动设计比赛和玩教具制作比赛等形式开展,旨在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加深对特殊教育专业的认识,提高特殊教育康复技能,为学生的实习及就业做好扎实的实践基础。同时,笔者所在学校制定的《大学生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试行)》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和创设第二课堂的积极性。4.科学规范的管理与评价机制建设学院制定各个专业实验室的《安全卫生管理规定》《工作人员守则》《实验室使用守则》和《学生守则》,以此规范实验室的使用,制定《青年教师助长工程实施方案》培养双师型教师,制定《大学生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试行)》规范第二课堂的开展与创设,制定《特殊教育专业服务中心管理规定》规范对外开放项目和志愿服务项目的管理。开展三级评级机制。第一级由教师把所有活动的资料汇总成书面资料上报学院领导,由领导展开评价。第二级是师生互评,师生共同对开展的活动进行及时的总结交流,开展反思活动。第三级由被服务的特殊儿童家长评价孩子所接受的教育康复训练。5.对外开放式服务项目开发所有对外服务项目都是公益性的,主要针对三类群体:正常儿童、特殊儿童和特殊儿童家长。学校以专业实验室为依托,在奥尔夫音乐教室、蒙氏实验室和美工实训室开展3~6岁正常儿童的亲子活动,开展围棋、绘本等兴趣班。学校在知动实训室和语言康复实验室,开展对自闭症儿童和智力障碍儿童的评估与个别化教育计划、语言康复、感知动作康复、集体认知和音乐律动五项服务。学校举办家长咨询会,解答家长在特殊儿童教育方面的疑惑,提供家庭康复训练内容与策略,指导家长顺利开展特殊儿童家庭康复训练。笔者所在学校于今年建成特殊教育图书馆,馆内的所有书籍免费借阅给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群和想要了解特殊教育的人群,有利于加强普通大众对特殊教育的了解,提升社会对残疾人的接纳程度。

四、校内实践平台实施的反思

校内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锻炼机会,在今年应该更加充分利用平台,在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基础上服务于更多群体。第一,要整合专业实验室,建设康复中心,为更多障碍类型的特殊儿童进行全面服务。第二,要不断提高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第三,积极开发第二课堂的形式,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第四,要不断完善科学管理的规定,不断完善评价机制,实行实时评价和有效评价,对所开展的活动进行及时反馈,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准确性。第五,要扩展对外服务的对象数量和类型,在以后的志愿服务中鼓励更多的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参与,提升学生的康复技能。校内实践平台的建立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而且使学生能结合心理学、教育学和特殊教育教学法等专业的抽象理论,反思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从而真正理解这些理论知识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从实践的角度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巩固所学的教育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刘宝超.如何在高师院校创建特殊教育专业——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特殊教育,2014

[2]何燕春.高师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现代特殊教育(高教),201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