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度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五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3-06-19 18:45: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优秀的戏曲文化是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积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载体,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组成的一部分,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瑰宝。让戏曲走进校园,在大学校园中推广戏曲艺术,对于传承民族艺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五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五篇】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教育;
戏曲文化;
培养情操

优秀的戏曲文化是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积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载体,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组成的一部分,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瑰宝。让戏曲走进校园,在大学校园中推广戏曲艺术,对于传承民族艺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品位与艺术修养,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生成,提升校园文化意蕴,净化校园文化氛围,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的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民族精神。戏曲艺术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戏曲艺术的发展过程就是我国民族文化发展过程的体现。因此,加强对高校戏曲艺术的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我国悠久的民族文化、民间音乐有所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二)有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艺术欣赏力。中国戏曲种类繁多,集演唱、表演、舞蹈、服饰等于一体,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可以通过鉴赏分析不同剧种特点,全面培养艺术欣赏力。

(三)符合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优秀戏曲艺术中所宣扬的爱国精神和革命传统,契合高校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这一目标,学生可以通过戏曲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受到启发,使学生的思想产生强大的震撼,其教育意义在某种程度上优于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影响。因此,戏曲艺术教育既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戏曲进校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应当看到,目前在大学生中间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淡薄、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较差、社会责任感不强、心理素质欠缺等问题,高校德育工作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优秀戏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美学价值、教育价值。倡导戏曲文化进校园,不但可以使广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强化人文知识的学习,还可以教育激励高校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精髓、弘扬传统美德,学习先进楷模,使他们在艺术化教育模式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寓教于乐中走向成熟,促进健康人格的生成,从而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戏曲文化活动的展开对于高校思想教育深有辅佐价值和积极意义。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为引导大学生传承优秀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的积极成果,提高思想品德与艺术修养,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进一步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为此,教育部、文化部等部委近些年来相继组织了一系列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近年来,已有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江西、陕西等多个省份的多所高校在“地方戏曲进校园”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并获得了成功。这些探索和经验非常值得其他高校借鉴、学习和进一步的推广。

三、高校戏曲艺术的开展途径

(一)建设高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

首先,要注重做好学校专职艺术教师培养工作。通过制定学校戏曲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定期召开艺术教师戏曲教育研讨会等方法,经常开展普及性的戏曲基础知识培训和交流等活动,促使戏曲艺术教师们共同提高。其次,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通过聘请在戏曲表演及理论方面有一定造诣的专业演员来校兼职戏曲教学,充实师资力量,多渠道的为开展高校的戏曲艺术教育特色项目提供师资保障。

(二)注重在校园文化中添加戏曲艺术元素

高校在开展各种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要有计划地增加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戏曲艺术活动。要将戏曲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应该经常在重大节日和庆祝活动中加入戏曲艺术的元素,使戏曲艺术成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营造戏曲艺术教育氛围

高校要多途径的营造校园戏曲艺术环境,譬如可以专门开辟“戏曲大舞台”的活动平台;
可以举办校园戏曲节活动;
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开设“戏曲名曲欣赏”专题节目;
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戏曲名曲作为课间音乐欣赏等,激发学生们对戏曲艺术的兴趣。

四、注重高校戏曲教育的艺术实践

(一)国家要加强对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的重视。国家要加强对戏曲艺术的宣传教育,各级教育部门要把戏曲文化当做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对它的重视程度。国家和高校教育管理部门也应制具体的改革措施,把戏曲艺术课作为高校的必修课,让戏曲艺术在高等学校中切实得到全力推广。

(二)高校要重视戏曲艺术课程开设与教学。首先,高校可以将戏曲艺术作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课程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课。其次,为保障戏曲艺术的教学质量,高校可以通过聘请专业戏曲老师的方式进行授课。

(三)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戏曲艺术教育效率的重要保证,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也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首先,要把知识学习和戏曲欣赏结合起来。其次,戏曲教育要做到由浅入深,要尽量选择学生容易接受和吸收的戏曲。再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戏曲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戏曲的热情。

(四)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戏曲艺术涵盖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戏曲艺术教育的目的除了要传承发展中国戏曲文化外,关键还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欣赏,培养学生感受、理解、鉴赏戏曲美的能力。

总之,戏曲作为我们中国传统的戏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体现,让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走进高校校园,并成为校园活动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弘扬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审美水平和艺术品位,净化校园文化环境,自觉抵御当代各种鄙俗商业文化的侵扰,必将起到积极的教育引导作用。在高校全面有效的实施戏曲艺术教育,通过戏曲艺术对高校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也是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必然。

【参考文献】

[1]任红星.地方戏曲进入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的可行性思考[J].艺术教育,2009(11)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范文第2篇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革新。然而来自国内外的恶俗文化垃圾对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强烈冲击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当代大学生既要在全球化的视野下学会接受新的东西,又要发扬本民族本国家优秀的文化传统,不仅需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也需要培养自己的艺术文化修养。

谈及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戏曲艺术必名在其列。她是中华民族长期创造的宝贵艺术财富,已经成为识别中华民族个性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她是最具中国特色和中国做派的,最为中华民族儿女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让戏曲艺术走进校园,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

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她的特点是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即“无声不歌,无动不舞”,她将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杂技等众多艺术形式聚合在一起,在共性中体现个性。中国戏曲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其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其独特的艺术光辉。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是综合性、虚拟性和程式性。

(一)综合性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她融汇了各个艺术门类,比如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杂技等,还表现在她精湛的表演艺术上。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综合性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这四种表演技法相互衔接,相互交叉,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体现出和谐之美,充满节奏感。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所以说,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戏剧形式。

(二)虚拟性

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中国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方面,所谓“三四步行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眨眼间数年光阴,寸柱香千秋万代”。其次是在演员对某些具体生活动作的模拟方面,比如开门关窗,行船跑马,穿针引线等,更集中、更鲜明地体现出戏曲虚拟性特征。这是一种美的创造,她极大地解放了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观众的艺术想象力,从而使戏曲的审美价值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三)程式性

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这种程式性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而且被重复使用。比如戏曲表演中的上马、登船、爬楼等,角色行当、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也都有一定的程式。程式是一种美的典范。

二、戏曲艺术在江苏大学的现状

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名片,用优秀的戏曲艺术来熏陶当代大学生是弘扬传统文化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我校周锐同学曾代表江苏大学参加第六届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凭一出《甘露寺》荣获全国青年组一等奖。2013年起,江苏大学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戏曲鉴赏》,文法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课《中华才艺》、海外教育学院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课程都引入了戏曲教学,其中文法学院的“品位国粹 传承文脉”戏曲赏析活动作为优秀案例,收入2012年《江苏大学基层团支部活力创意汇》一书。江大附属小学也和大学生举办过以戏曲体验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2013年4月,为推动国粹艺术在学校的普及和发展,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大学生艺术团兰韵戏曲社正式成立。“兰韵”得名于百戏之祖昆曲的象征“幽兰”,戏曲社以“唱响青春,传承国粹”为宗旨,目前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为主要剧种。作为《戏曲鉴赏》课的第二课堂,兰韵戏曲社自成立一年多来,积极参与学校的重要活动:参加了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孔子学院代表团来访、先进材料国际会议接待演出、亚洲杰出青年论坛中国文化体验等活动。策划了“醉美端阳 戏话白蛇”端午国粹展演、“情暖金秋 文艺惠民――大学生艺术团送戏进社区”、“留学生中国文化体验之旅――京剧魅力”等活动,得到了广泛好评。今年4月,学校举办了首场师生戏曲专场晚会。以上演出被中新社、新华日报、新民晚报(美国版)、七彩戏剧频道、江苏城市频道等多家媒体转载报道。戏曲社还与省内兄弟高校的戏曲社团也保持了密切联系,并在新浪开通了官方微博。

兰韵戏曲社正处于起步阶段,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也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缺乏专业演员指导,招新时许多同学的不感兴趣,由于专业分散,集体排练时人员不易集中等问题。因此,在传播戏曲艺术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戏曲社仍然任重道远。

三、戏曲艺术进校园的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传统文化的普及提高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其报告中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也是在文化领域践行中国梦,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

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首先体现在其脸谱艺术上。

戏曲脸谱是戏曲艺术中面部化妆表演一种独有的程式化方式,它的设计审美又体现在设色、图案等方面。在设色方面,戏曲脸谱大多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色彩为主,不仅色彩绚丽夺目,而且也具有特殊的符号意义,用以象征人物的善恶、好坏、性格特点等。这种指代的功能,把色彩象征作为手段,使人一眼便能辨别出善恶美丑、聪慧愚蠢。在图案设计方面,戏曲脸谱同样丰富多彩。这一特点在净角身上尤为突显。无论是脸蛋、额头、眉毛等都施以各种装饰图案。这些图案也有一定的寓意和说明功能。比如包拯脸谱上常以月牙表示“日断阳,夜断阴”,象征他铁面无私的性格特点。脸谱图案的设计是艺人在长期劳动中不断改进共同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图案中包含了对人物形象、性格品质的典型总结,是印在人们头脑深处的符号。

此外,戏曲演员身上穿着的服装同样能体现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服装上的花纹、图案同样色彩缤纷,美丽动人。它们与脸谱相辅相成,在带给观众视觉享受的同时,也使观众加深了对戏曲的理解与认识。

(二)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在戏曲演出中,有些舞台动作并不能被大多学生观众所理解,这正体现出了戏曲的艺术特征之一――虚拟性。在此举两个例子。在京剧《白蛇传?游湖》中“以桨代船”的身段,演员都通过身体的前后晃动来表现行船的颠簸,四人步调一致,相互配合,使观众觉得满台无水却满台是水,这是“空间”的虚拟。另一例子便是“时间”的虚拟:京剧《三岔口》:明明台上灯火通明,两位演员在舞台上通过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使观众觉得的确是在黑暗中一般,生动逼真。

在传统戏曲舞台上,几个龙套走几圈圆场便是千军万马行过了万里疆场。这种渗透道家“虚无主义”的传神表演,突破了舞台对时空的限制,正是戏曲艺术的高明之处。它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以虚为实、虚实相生的特点,能够让当代学生培养一种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思维习惯的育化有着积极影响。

(三)增进大学生的文学修养,陶冶情操

青年学生不喜欢戏曲的首要原因,就是感觉其唱腔拖拉,唱词艰涩。如今,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已经没有耐心静下来欣赏一场戏曲演出。如果他们能够静下心来走进戏曲艺术的世界,那么就会发现,戏曲里面也有优美的唱词和动听的旋律。

在京剧《野猪林?风雪山神庙》中有这样一段唱词:

“大雪飘扑人面,朔风阵阵透骨寒。彤云底锁山河暗,疏林冷落尽凋残。……问苍天万里关山何日返?问苍天缺月儿何时再团圆?问苍天何日里重挥三尺剑?诛尽奸贼庙堂宽,壮怀得舒展,贼头祭龙泉……”

这段唱词表达的是林冲惨遭发配时的忧愤之情,具有很高的文学性,里面有对仗句,有排比句,有萧瑟凄凉的环境描写,有愁苦烦闷的思亲之情。这些优美的唱词不仅对演员的表演起着衬托作用,而且对大学生文学内涵的提升也有很大帮助。此外,戏曲当中也有很多动听的曲牌和特有的唱腔,在当下这种文本阅读严重弱化的互联网时代,它们在带给观众听觉享受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陶冶观众的性情。

(四)宣扬传统美德,教化观众

中国传统的戏曲剧目数以千计,里面也包含了数不清的优秀传统美德。

有的剧目教人为善。比如京剧《赵氏孤儿》,里面有心狠手辣的奸臣屠岸贾,也有心地善良、舍子取义的程婴和公孙杵臼,两厢对比,在讲述一段历史的同时,也宣扬了与人为善的主旨。

有的剧目教人为忠。比如杨家将的故事,京剧、越剧、扬剧等多数剧种都有剧目体现,《四郎探母》、《百岁挂帅》、《穆桂英挂帅》等均是常演剧目。杨家三代人前赴后继忠心报国的英雄事迹和优良家风感人至深,这种爱国精神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教育着千千万万的国人。

有的剧目教人为孝。京剧《清风亭》最具代表性:义子发达后抛弃养父养母,惊怒天庭,最终雷劈逆子。虽然有因果色彩,却朴素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深刻的恪守孝道的观念,观众也从台上的故事中,能寻找到感情的共鸣,这便是戏曲高台教化的功能。

戏曲中所宣扬的优秀传统美德远远不止这些。这些传统美德教人为善、为忠、为孝、为义,并没有过时,恰好是和我们今天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的。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然有着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值得青年学生去继承和发扬。

四、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的方法、途径

2013年6月3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视察江苏大学时,他提议学校可成立国学、音乐、戏曲、书法等社团,在锻炼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的同时,养成学生创新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戏曲艺术进校园能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学校和青年学生应当本着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努力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

(一)努力推进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开设戏曲教学,使戏曲进入大学校园,让大学生关注戏曲,体验戏曲,从而使大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是加速戏曲传播的一条有效途径。

我校《戏曲鉴赏》开设至今,有300多名学生先后选修。学生选课数量相对于全校几万名学生而言仍然不够。据《戏曲鉴赏》选修课主讲老师介绍,我校《戏曲鉴赏》课每周只有一次课共三个课时,一学期也只有短短十周左右上课时间。综合分析看,安排如此少的课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我校了解戏曲、懂得戏曲、研究戏曲的老师不是很多。其次,工科学生喜爱戏曲的也很少,多数理工类学院的学生更喜欢的是街舞等现代元素。

针对我校戏曲选修课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推动戏曲走进校园,首先要对学校的戏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一来可以增加戏曲教师的数量,二来对戏曲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有帮助。同时,戏曲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以“以演代学”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走上讲台,穿上戏曲服装体验戏曲,这样对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帮助。另外,主动选修戏曲课的同学,在平时也需要向周围的朋友多多宣传戏曲,这样让更多的同学能够知道戏曲,了解戏曲,最终喜爱戏曲,继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二)开展学生戏曲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己创设的组织,是吸引共同爱好者的乐园。实践证明,通过学生艺术社团开展校园戏曲活动是一个极好的路子。兰韵戏曲社是我校《戏曲鉴赏》课的第二课堂。今年4月,同学们将热播的电视剧《甄?传》搬上了舞台,在专业演员指导下,排演了越剧《甄??君臣游园》选段,受到了师生的热烈关注。

然而,这些大都是以演员演、观众看为主,笔者认为,戏曲社还可以在平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戏曲艺术活动,比如“戏曲知识竞赛”、“京剧脸谱绘画大赛”等等,这些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热爱戏曲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参与进来。同时,海外留学生也是学校一个特殊群体,戏曲社也可以将他们作为宣传中国戏曲的重要对象。只有这样才能扩大戏曲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戏曲在校园里的知名度才能进一步得到提高。

(三)戏曲院团也应主动走进校园

戏曲在大学校园里的传播不仅需要青年学生的努力,校外的戏曲演员、戏曲剧团同样应该加入到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的队伍中来,利用便利条件与高校展开合作。

学校可以请一些戏曲名人来校做讲座或演出。六年来,学校曾邀请江苏省昆剧院副院长王斌、原上海京剧院院长黎中城、原央视戏曲节目主持人白燕升等名家来校讲座。苏州评弹团两次来江大进行精品折子戏演出。今年5月5日,梅花奖得主、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徐秀芳在南京师范大学为学生们做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讲座,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苏州大学每学期都会邀请京、昆、越、扬、锡剧等剧种的著名演员来校进行授课表演,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看戏热情。

这是一个微博、微信广泛覆盖的时代,高校、院团有官方微博,师生、演员都可以有私人微博。突破地域限制,利用先进通讯技术来传播国粹不失为一条新路。上海静安越剧团与江苏大学的合作正是从微博沟通开始的。今年4月,江苏大学师生戏曲晚会得到了静安越剧团的大力支持,正是戏曲院团与高校共同为传承民族文化而进行的良好合作。该团团长助理、优秀青年演员吴悦全程担任了晚会策划和艺术指导,并代表该团向我校赠送了花篮。他指导我校戏曲社的越剧《十八相送》参加江苏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戏剧类),荣获二等奖。

如今,戏曲观众群越来越趋于老龄化。因此,戏曲艺术的传承首先要争取年轻观众,只有这样才能使戏曲焕发生机与活力。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全国各大高校开展正兴之时,各戏曲剧团也应以此为契机,到高校进行专场演出,以此拉近戏曲与学生的距离,打消学生对于戏曲的某些简单的误解和偏见。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戏曲进高校;
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J617.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9-0051-03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革新。然而来自国内外的恶俗文化垃圾对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强烈冲击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当代大学生既要在全球化的视野下学会接受新的东西,又要发扬本民族本国家优秀的文化传统,不仅需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也需要培养自己的艺术文化修养。

谈及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戏曲艺术必名在其列。她是中华民族长期创造的宝贵艺术财富,已经成为识别中华民族个性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她是最具中国特色和中国做派的,最为中华民族儿女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让戏曲艺术走进校园,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

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她的特点是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即“无声不歌,无动不舞”,她将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杂技等众多艺术形式聚合在一起,在共性中体现个性。中国戏曲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其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其独特的艺术光辉。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是综合性、虚拟性和程式性。

(一)综合性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她融汇了各个艺术门类,比如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杂技等,还表现在她精湛的表演艺术上。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综合性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这四种表演技法相互衔接,相互交叉,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体现出和谐之美,充满节奏感。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所以说,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戏剧形式。

(二)虚拟性

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中国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方面,所谓“三四步行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眨眼间数年光阴,寸柱香千秋万代”。其次是在演员对某些具体生活动作的模拟方面,比如开门关窗,行船跑马,穿针引线等,更集中、更鲜明地体现出戏曲虚拟性特征。这是一种美的创造,她极大地解放了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观众的艺术想象力,从而使戏曲的审美价值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三)程式性

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这种程式性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而且被重复使用。比如戏曲表演中的上马、登船、爬楼等,角色行当、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也都有一定的程式。程式是一种美的典范。

二、戏曲艺术在江苏大学的现状

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名片,用优秀的戏曲艺术来熏陶当代大学生是弘扬传统文化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我校周锐同学曾代表江苏大学参加第六届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凭一出《甘露寺》荣获全国青年组一等奖。2013年起,江苏大学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戏曲鉴赏》,文法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课《中华才艺》、海外教育学院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课程都引入了戏曲教学,其中文法学院的“品位国粹 传承文脉”戏曲赏析活动作为优秀案例,收入2012年《江苏大学基层团支部活力创意汇》一书。江大附属小学也和大学生举办过以戏曲体验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2013年4月,为推动国粹艺术在学校的普及和发展,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大学生艺术团兰韵戏曲社正式成立。“兰韵”得名于百戏之祖昆曲的象征“幽兰”,戏曲社以“唱响青春,传承国粹”为宗旨,目前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为主要剧种。作为《戏曲鉴赏》课的第二课堂,兰韵戏曲社自成立一年多来,积极参与学校的重要活动:参加了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孔子学院代表团来访、先进材料国际会议接待演出、亚洲杰出青年论坛中国文化体验等活动。策划了“醉美端阳 戏话白蛇”端午国粹展演、“情暖金秋 文艺惠民――大学生艺术团送戏进社区”、“留学生中国文化体验之旅――京剧魅力”等活动,得到了广泛好评。今年4月,学校举办了首场师生戏曲专场晚会。以上演出被中新社、新华日报、新民晚报(美国版)、七彩戏剧频道、江苏城市频道等多家媒体转载报道。戏曲社还与省内兄弟高校的戏曲社团也保持了密切联系,并在新浪开通了官方微博。

兰韵戏曲社正处于起步阶段,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也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缺乏专业演员指导,招新时许多同学的不感兴趣,由于专业分散,集体排练时人员不易集中等问题。因此,在传播戏曲艺术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戏曲社仍然任重道远。

三、戏曲艺术进校园的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传统文化的普及提高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其报告中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也是在文化领域践行中国梦,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

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首先体现在其脸谱艺术上。

戏曲脸谱是戏曲艺术中面部化妆表演一种独有的程式化方式,它的设计审美又体现在设色、图案等方面。在设色方面,戏曲脸谱大多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色彩为主,不仅色彩绚丽夺目,而且也具有特殊的符号意义,用以象征人物的善恶、好坏、性格特点等。这种指代的功能,把色彩象征作为手段,使人一眼便能辨别出善恶美丑、聪慧愚蠢。在图案设计方面,戏曲脸谱同样丰富多彩。这一特点在净角身上尤为突显。无论是脸蛋、额头、眉毛等都施以各种装饰图案。这些图案也有一定的寓意和说明功能。比如包拯脸谱上常以月牙表示“日断阳,夜断阴”,象征他铁面无私的性格特点。脸谱图案的设计是艺人在长期劳动中不断改进共同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图案中包含了对人物形象、性格品质的典型总结,是印在人们头脑深处的符号。

此外,戏曲演员身上穿着的服装同样能体现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服装上的花纹、图案同样色彩缤纷,美丽动人。它们与脸谱相辅相成,在带给观众视觉享受的同时,也使观众加深了对戏曲的理解与认识。

(二)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在戏曲演出中,有些舞台动作并不能被大多学生观众所理解,这正体现出了戏曲的艺术特征之一――虚拟性。在此举两个例子。在京剧《白蛇传・游湖》中“以桨代船”的身段,演员都通过身体的前后晃动来表现行船的颠簸,四人步调一致,相互配合,使观众觉得满台无水却满台是水,这是“空间”的虚拟。另一例子便是“时间”的虚拟:京剧《三岔口》:明明台上灯火通明,两位演员在舞台上通过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使观众觉得的确是在黑暗中一般,生动逼真。

在传统戏曲舞台上,几个龙套走几圈圆场便是千军万马行过了万里疆场。这种渗透道家“虚无主义”的传神表演,突破了舞台对时空的限制,正是戏曲艺术的高明之处。它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以虚为实、虚实相生的特点,能够让当代学生培养一种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思维习惯的育化有着积极影响。

(三)增进大学生的文学修养,陶冶情操

青年学生不喜欢戏曲的首要原因,就是感觉其唱腔拖拉,唱词艰涩。如今,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已经没有耐心静下来欣赏一场戏曲演出。如果他们能够静下心来走进戏曲艺术的世界,那么就会发现,戏曲里面也有优美的唱词和动听的旋律。

在京剧《野猪林・风雪山神庙》中有这样一段唱词:

“大雪飘扑人面,朔风阵阵透骨寒。彤云底锁山河暗,疏林冷落尽凋残。……问苍天万里关山何日返?问苍天缺月儿何时再团圆?问苍天何日里重挥三尺剑?诛尽奸贼庙堂宽,壮怀得舒展,贼头祭龙泉……”

这段唱词表达的是林冲惨遭发配时的忧愤之情,具有很高的文学性,里面有对仗句,有排比句,有萧瑟凄凉的环境描写,有愁苦烦闷的思亲之情。这些优美的唱词不仅对演员的表演起着衬托作用,而且对大学生文学内涵的提升也有很大帮助。此外,戏曲当中也有很多动听的曲牌和特有的唱腔,在当下这种文本阅读严重弱化的互联网时代,它们在带给观众听觉享受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陶冶观众的性情。

(四)宣扬传统美德,教化观众

中国传统的戏曲剧目数以千计,里面也包含了数不清的优秀传统美德。

有的剧目教人为善。比如京剧《赵氏孤儿》,里面有心狠手辣的奸臣屠岸贾,也有心地善良、舍子取义的程婴和公孙杵臼,两厢对比,在讲述一段历史的同时,也宣扬了与人为善的主旨。

有的剧目教人为忠。比如杨家将的故事,京剧、越剧、扬剧等多数剧种都有剧目体现,《四郎探母》、《百岁挂帅》、《穆桂英挂帅》等均是常演剧目。杨家三代人前赴后继忠心报国的英雄事迹和优良家风感人至深,这种爱国精神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教育着千千万万的国人。

有的剧目教人为孝。京剧《清风亭》最具代表性:义子发达后抛弃养父养母,惊怒天庭,最终雷劈逆子。虽然有因果色彩,却朴素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深刻的恪守孝道的观念,观众也从台上的故事中,能寻找到感情的共鸣,这便是戏曲高台教化的功能。

戏曲中所宣扬的优秀传统美德远远不止这些。这些传统美德教人为善、为忠、为孝、为义,并没有过时,恰好是和我们今天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的。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然有着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值得青年学生去继承和发扬。

四、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的方法、途径

2013年6月3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视察江苏大学时,他提议学校可成立国学、音乐、戏曲、书法等社团,在锻炼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的同时,养成学生创新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戏曲艺术进校园能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学校和青年学生应当本着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努力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

(一)努力推进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开设戏曲教学,使戏曲进入大学校园,让大学生关注戏曲,体验戏曲,从而使大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是加速戏曲传播的一条有效途径。

我校《戏曲鉴赏》开设至今,有300多名学生先后选修。学生选课数量相对于全校几万名学生而言仍然不够。据《戏曲鉴赏》选修课主讲老师介绍,我校《戏曲鉴赏》课每周只有一次课共三个课时,一学期也只有短短十周左右上课时间。综合分析看,安排如此少的课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我校了解戏曲、懂得戏曲、研究戏曲的老师不是很多。其次,工科学生喜爱戏曲的也很少,多数理工类学院的学生更喜欢的是街舞等现代元素。

针对我校戏曲选修课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推动戏曲走进校园,首先要对学校的戏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一来可以增加戏曲教师的数量,二来对戏曲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有帮助。同时,戏曲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以“以演代学”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走上讲台,穿上戏曲服装体验戏曲,这样对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帮助。另外,主动选修戏曲课的同学,在平时也需要向周围的朋友多多宣传戏曲,这样让更多的同学能够知道戏曲,了解戏曲,最终喜爱戏曲,继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二)开展学生戏曲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己创设的组织,是吸引共同爱好者的乐园。实践证明,通过学生艺术社团开展校园戏曲活动是一个极好的路子。兰韵戏曲社是我校《戏曲鉴赏》课的第二课堂。今年4月,同学们将热播的电视剧《甄传》搬上了舞台,在专业演员指导下,排演了越剧《甄・君臣游园》选段,受到了师生的热烈关注。

然而,这些大都是以演员演、观众看为主,笔者认为,戏曲社还可以在平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戏曲艺术活动,比如“戏曲知识竞赛”、“京剧脸谱绘画大赛”等等,这些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热爱戏曲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参与进来。同时,海外留学生也是学校一个特殊群体,戏曲社也可以将他们作为宣传中国戏曲的重要对象。只有这样才能扩大戏曲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戏曲在校园里的知名度才能进一步得到提高。

(三)戏曲院团也应主动走进校园

戏曲在大学校园里的传播不仅需要青年学生的努力,校外的戏曲演员、戏曲剧团同样应该加入到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的队伍中来,利用便利条件与高校展开合作。

学校可以请一些戏曲名人来校做讲座或演出。六年来,学校曾邀请江苏省昆剧院副院长王斌、原上海京剧院院长黎中城、原央视戏曲节目主持人白燕升等名家来校讲座。苏州评弹团两次来江大进行精品折子戏演出。今年5月5日,梅花奖得主、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徐秀芳在南京师范大学为学生们做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讲座,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苏州大学每学期都会邀请京、昆、越、扬、锡剧等剧种的著名演员来校进行授课表演,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看戏热情。

这是一个微博、微信广泛覆盖的时代,高校、院团有官方微博,师生、演员都可以有私人微博。突破地域限制,利用先进通讯技术来传播国粹不失为一条新路。上海静安越剧团与江苏大学的合作正是从微博沟通开始的。今年4月,江苏大学师生戏曲晚会得到了静安越剧团的大力支持,正是戏曲院团与高校共同为传承民族文化而进行的良好合作。该团团长助理、优秀青年演员吴悦全程担任了晚会策划和艺术指导,并代表该团向我校赠送了花篮。他指导我校戏曲社的越剧《十八相送》参加江苏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戏剧类),荣获二等奖。

如今,戏曲观众群越来越趋于老龄化。因此,戏曲艺术的传承首先要争取年轻观众,只有这样才能使戏曲焕发生机与活力。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全国各大高校开展正兴之时,各戏曲剧团也应以此为契机,到高校进行专场演出,以此拉近戏曲与学生的距离,打消学生对于戏曲的某些简单的误解和偏见。

结 语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民族的根,精神是民族的魂,传统是民族的本。历史和现实表明,要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必须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立足点。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推动其走进校园也是在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青年学生既要认识到戏曲艺术进校园的现实意义,也要努力扩大其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如果戏曲艺术有了青年学生这样的传承者和弘扬者,那么我国优秀的传统戏曲文化瑰宝必然会走出日趋衰落的危机。

参考文献:

[1]王琪.王晓坤.黄帅杰.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戏曲艺术与校园文化建设―以河南师范大学为例[J].时代文学,2009年10月15日.

[2]秦方方.中国戏曲脸谱设计的审美价值[J].戏剧文学,2008年第10期.

[3]冯磊.中国戏曲的德育功能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4]张春娟.地方戏曲如何走进校园――以秦腔为例[J].当代戏剧. 2013年1月15日.

[5]朱栋霖.“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戏曲评弹鉴赏与大学生文化养成.艺术百家. 2013年1月15日.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戏曲文化 高校 素质教育 方法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0-0288-02

新形势下,中华戏曲文化教育是高校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当代大力倡导弘扬中华文化的形势下,高校要结合社会时代的发展对中华戏曲文化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进行研究选择,使中华戏曲文化有新内容新面貌,使中华戏曲艺术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现代化。

一、高校开展戏曲文化教育提升人文素质的方法

新时期高校开展戏曲艺术教育应该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所谓第一课堂,就是立足课堂在课内有步骤地开展戏曲文化教育。在课内开展戏曲文化教育的教学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创设情境法。就是从戏曲的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出发,从戏曲的特点、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方面入手,通过丰富的戏曲艺术知识的介绍,将大学生引入戏曲艺术的氛围之中,使学生进入角色,引起交流兴趣、情感共鸣,然后师生一起进入教学内容所规定的角色,探讨戏曲艺术其丰富的内涵,感受其精彩的艺术形式,体会其非凡的艺术魅力。这样在美的享受中,师生融洽、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2)赏析法。在戏曲教学的初级阶段是让学生认识戏曲的综合性特点和戏曲的基本常识,知识讲解应深入浅出。同时,任何艺术的价值都必须通过与欣赏者产生共鸣来体现,同时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经典或具有代表性的戏曲作品,也会使学生有所感动。注意选择容易吸引学生的戏曲片段,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中华戏曲艺术文化的独特魅力。(3)表演法。分析戏曲作品对于学生的创作和表演以及文艺评价也有很大的帮助。让学生在欣赏精彩的戏曲剧目的基础上对其结构、风格、流派、技巧、思想等进行分析,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丰富学生的戏曲知识。促进学生多中华戏曲文化的了解,促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不仅如此,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学习一些戏曲的表演,可以是断片表演,也可以是一些唱段。通过参与表演,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一些表演的技巧,更主要的是通过践行戏曲唱、念、作、打的艺术要求,来让学生在体念剧中人物角色时达到情感和思想的升华。

所谓第二课堂,就是开展校园戏曲文化活动。即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开展,让学生得到戏曲文化的濡染与熏陶。在第二课堂开展戏曲文化教育的基本的方式有:(1)引入经典。尽管大学生对中国戏曲的认识还停留在粗浅的阶段,但是这却并不影响他们的参与热情。高校应当利用各方资源去搭建平台,整合渠道,积极联系地方戏曲剧院,把优秀的经典戏曲剧目请进校园,营造氛围让大学生走近戏剧和走进戏剧,通过现场的视听让他们真切地感受中华民族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让传统文化的厚重去凝聚校园文化的内涵。(2)成立社团。高校应当引导并扶持学生成立自己的戏曲社团,并在资金投入、硬件保障和氛围营造上给予支持,让这些未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却不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大学生投身于戏曲文化建设。同时鼓励学生在学习必要的戏曲表演知识后,大力开展戏曲文化周、戏曲文化展、戏曲剧本征集评选等活动,并根据学校实际创作一些与大学生生活切实相关的作品,力争搬上舞台。学校、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参与,创造校园戏曲文化的精品。(3)举办讲座。高校应当多方联系戏曲表演的艺术家和戏曲研究的专家,为学生举办戏曲文化讲座。因为中华戏曲文化中包含诸多地方戏曲,它们都有着数百年的历史,有过灿烂与辉煌,也有过危机与磨难。通过戏曲艺术家的言传身授,理论专家的文化解读,引导大学生了解中国戏曲的兴衰历史,品评民族文艺的文化根脉,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更是一种民族精神教育。

二、高校开展戏曲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

高校校园戏曲文化教育贵在坚持。为此,高校应该制定相应的措施,以保证戏曲文化教育的长期有效。

(一)制定高校戏曲文化教育的原则

1.创新教育的原则。戏曲文化作为一种活态性的艺术形式,其注定处于变化发展的过程中。保护戏曲文化,并非是保护过去,而是保护未来。因此,高校戏曲文化教育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保持创新,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须从当下现实生活中汲取新的生命源泉,使高校的戏曲文化教育贴近高校,贴近学生,贴近时代,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2.兴趣引导的原则。高校戏曲文化教育,应以兴趣引导为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能否蓬勃开展,关键是能否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爱好。各高校应当根据当地实际,与当地戏曲发展相结合,同时注重戏曲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建立戏曲文化教育与现代高校的对话机制,以此增强戏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保证戏曲文化教育的持续实效。

(二)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1.设立组织机构。高校开展戏曲文化教育,并且使其真正发挥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促进作用,前提是学校领导高度重视。高校领导不仅在思想认识上要重视戏曲文化教育的开展,而且还要能够在戏曲文化教育中提供组织的保证。如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安排专门的人员来组织,安排专职教师来落实戏曲文化教育各方面的工作等。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传统豫剧;网络传播扩散

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A-0103-02

“此论文为2009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课题项目《豫剧传播扩散研究》zkx0009-136内容之一。”

近年来,互联网时代的媒介环境以其多元性、复合性、娱乐性、互动性和虚拟性吸引着大学生,迅速成为他们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渠道,并对他们的行为习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大学教育中导入媒体戏曲文化教育课程,开展相关实践,逐步丰富我们媒体素养教育的资源和经验,建立成熟的大众媒体素养教育框架体系,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亦将利于推动媒体戏曲文化教育在全社会的开展。笔者近年来深入到全省多个高校,致力于传统艺术教育资源遗产在高校现代网络教育传播的实地考察工作,研究了河南传统艺术文化教育资源遗产的音响、乐谱、文字、图片、采访录音等相关资料,这些资料大多是三百年戏曲艺术教育文化的说唱艺术和流传广泛的豫剧戏曲艺术,仍然保留着传统艺术教育特性,笔者试图借助传播学理论,从戏曲学和扩散理论相结合的角度探讨提高大学生媒体素养的策略,丰富媒体素养教育理论的内容。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1] 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充分利用网络促进传统戏曲艺术文化资源,对于传承、创新艺术教育,将对扩大艺术教育在新时期的发展,保护利用豫剧戏曲艺术教育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艺术教育的文化环境,同时将有助于人们精神文明的提高和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现实意义。

一、戏曲艺术传播教育的形成

戏曲艺术媒体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培养人的艺术能力与艺术境界的自然有序的系统活动。学者尤q鲍列夫指出:“如果说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的教育具有局部性质的话,那么艺术则对智慧和心灵产生综合性的影响,艺术的影响可以触及人的精神的任何一个角落,艺术造就完整的个性。”[2]我国自1999年通过一项关于推进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决定,其中第六条专门谈到艺术教育的重要地位:“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传统戏曲艺术教育是承担起一种责任与义务来改善人们身心世界,实施着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育”。

戏曲艺术教育伴随着传统艺术教育文化悠久的历史而得到传播和发展,并在几百年的艺术教育文化传承与传播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教育文化特征,尤其是在豫剧戏曲艺术教育方面有着深厚的艺术文化教育的基础,2006年豫剧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4]。在现代高校远程教育中利用网络自身的豫剧戏曲艺术教育文化资源进行广泛的传播,以艺术求发展的创造探索和艺术教育实践过程,扩大了豫剧戏曲艺术教育文化发展,保护和传承了民族民间豫剧戏曲艺术教育文化,对于高校豫剧戏曲艺术教育建设的体现,有着一定的戏曲艺术教育作用。

二、现代网络传播扩散的特征

网络传播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它是相对三大传播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

网络传播是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络,也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信息传播特征,在总体上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信息,所有网结生产、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

网络传播扩散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有着与传播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网络扩散传播给我们的时代提供了最快捷、便利的传播方式,网络扩散传播是一种基于网络的信息双向交流。扩散传播作为联系信息生产、积累和获取的中心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网络传播作为信息交流、传播的一种重要渠道,使信息得以广泛散发、吸收和利用。网络扩散传播在人类的信息流通过程中将占有重要的地位,信息技术与手段的变革将对人类信息流通活动的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网络传播扩散具有人际传播的交互性,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网络传播中,受众接受信息时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度,可以主动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剧目内容。同时,网络传播突破了人际传播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局限,在总体上,是一种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模式。

网络传播扩散特征具有:全球性、即时性、交互性、娱乐性特征。

(一)全球性。互联网使人类“地球村”的梦想变成了现实。网络的普及为世界各个角落的机构和个人获取信息、输出信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在参与网络传播的同时,企业或机构就应考虑关于组织信息全球化传播的问题,这可能涉及到不同地域、语言、文化背景、道德习俗甚至法律法规等等内容。

(二)即时性。借助数码摄录设备和手机等现代化影像处理和通讯工具,网络新闻记者可以进行事件现场直播,在网络上图文并茂地以第一时间、第一速度报道出来,特别是对突发事件,网络比电视编辑的时间更短暂,更迅速,公众在网络上可以即时看到事件的每分钟的发展情况,而网络后台的编辑们还可以迅速调出与事件相关的背景图文资料,让社会公众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事件真相、新闻后面的故事或细节。

(三)交互性。互动性是网络上信息的低门槛和信息传播方式灵活性而带来的直接结果,事实上,互动性不仅仅体现在传――受双方交流的增强,还体现在整个信息形成过程的改变。在一个真正的互动的环境中,信息不再是依赖于某一方发出,而是在双方的交流过程中形成的。也可以这样说,网络上不再有信息传播控制者,而只存在信息传播参与者。

艺术品牌要达到好的传播效果,不仅要与消费者充分互动,还要使消费者之间产生互动,并借力这种互动的传播效应。比如你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品牌的拥护者或信仰者自发为品牌建立起网站或社区,与相同爱好者结成同盟,这些人不仅自己是品牌的忠诚顾客,而且对品牌的传播起到重要的影响。

(四)娱乐性。网络是一座多媒体智能化的娱乐工厂,这无疑更多的是用来描述网络上内容的丰富性及信息传播形式的多样化的。网络是一个多媒体兼容的媒体,这使得信息的传播模式更加多样,在网络上信息的传递可以图文、声情、影像、动画并茂,企业也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请消费者“亲临现场”观看或亲身感受、体验产品或服务,也可以请消费者在线参与产品设计、制作,还可以邀请消费参与品牌的网上俱乐部活动,网络可以整合更加人性化的服务、个性化的消费体验、娱乐性、社交等多项功能,满足消费者多种多样的需求。

三、传统戏曲在现代网络发展现状分析

艺术教育在高校发展,不仅是大学生自娱自乐的活动,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大学生利用传统艺术教育资源传播求发展的一种创造活动,正确引导弘扬优秀文化,吸纳人类先进文化成果,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

河南地处中原大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和多民族艺术教育文化交流的腹地。豫剧戏曲艺术教育是中原农村与城市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传统艺术教育的文化基础和基本精神,艺术教育构成中原农村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豫剧戏曲艺术教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构建了中原农村与城市学校教育文化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和民族特性。现存豫剧戏曲传统艺术教育主要分布于河南的豫西、豫中、豫北、豫东地区,以洛阳―郑州―开封走向,由西向东沿黄河两岸为轴线,辐射周边地区,地势以平原为主,及少量的丘陵地区,这些地区自古以来也是农业、经济、文化教育较发达的地区。[5]

从高校现代网络媒体传播看传统艺术教育发展。豫剧已成为河南戏曲文化的著名品牌和形象标识,豫剧在三百年的发展历程中,豫剧流布广泛,长江以北的多数省区有着专业表演团体,其演出活动遍布全国,且已多次走出国门。豫剧风格独特、个性鲜明,彰显了河南人的人文精神和品格情操,蘸满了中原黄土地的泥土芳香,是河南人民心中的歌。豫剧积淀丰厚,它聚集了河南人民智慧和创造的结晶,造就了豫剧艺术的博大精深和历史辉煌,积淀了唐三千、宋八百,唱不完的浩翰的剧目遗产,创造了个性鲜明、独特成熟的艺术表演体系。在声腔上,伴随着由本梆向河南梆子―豫剧的发展历程,既承袭了北曲、南曲,昆腔、弋阳、吹腔、皮黄等早期戏曲的艺术成就、兼融并蓄,又在其声腔的母体――祥符调的基础上,繁衍出早期的平调和清道光以后的豫东调、沙河调、高调等多个地域唱调,又与豫西调交流融合,形成了表现力丰富、多姿多彩,具有河南特色的豫剧声腔体系,有四大声腔板类,数十个唱腔板式,数十种调门唱法,六百多支鲜活实用的曲牌音乐,凸显了豫剧音乐的丰富多彩和无穷魅力。特殊的生成基因和发展环境,使它具有了许多独特的个性特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近代社会新的戏曲剧种生成的鲜活例证,在剧目和舞台艺术方面借鉴了早期戏曲的艺术成就,有着不可替代的艺术教育价值。

四、豫剧传播扩散的思考

思考之一:普通高校大学生需要传统豫剧戏曲艺术媒体教育。在艺术上百花齐放,在普通高校校园的舞台上,不仅要有流行的“庞龙”、高雅的“郑小瑛”,也要有国粹的“于魁智”和“常香玉”。在大众文化抢足风头、流行主导高校大学生的同时,更要继承和弘扬高雅的传统艺术。高雅艺术进高校校园活动可以给高校学生一个更好地亲近艺术、提升艺术素养、感受艺术魅力的平台,这也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首先,高雅艺术可以提升文化品位。高雅艺术是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蕴含深厚文化思想内涵,蕴藏其创作时代社会、自然、以及人际交流所必需的各种形象化感性知识,能够陶冶人、教育人、培养人、传承世界各民族文化精髓,更能给大学生以震撼和鼓舞。《梨园春》走进普通高校,让大学生们欣赏到了广为传唱的戏曲名段,领略到了艺术家们做念唱打、一招一式的优雅与考究,使大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民族传统艺术的无穷魅力。通过观看艺术家们精彩的演出,国粹和民族传统戏曲文化成为高校大学生精英意识和高雅的文化品位。其次,艺术教育发挥育人功能。艺术教育家蔡元培认为:“若要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 [6]” 。高校豫剧戏曲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艺术的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评价各种美的情感,培养美的情操和文明行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把艺术的教育视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就是指吟诵诗歌可以启兴人心,感奋情志;欣赏音乐,可以调和情感,修养性情,以养成美好高雅的性情。再次,“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是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人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思考之二:艺术教育传播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在普通高校开展豫剧戏曲艺术教育备受欢迎,但提高艺术修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因此,要建立长效机制,努力推动艺术教育长期深入开展下去。国家制定相应的规划,建立健全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和推广力度,在高校建设青年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青年学生创造学习、欣赏和参与高雅艺术的条件,从而达到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的目的,要进一步把豫剧戏曲艺术教育纳入规范化的教学轨道。因此,普通高校在教学体制改革和课程建设时,通过远程豫剧戏曲艺术教育活动和经常性地组织艺术家进校园和学生开展面对面的研讨、交流活动,进行更多的现场讲解和欣赏辅导,使学生的艺术素养从兴趣、娱乐的层面提升到鉴赏与认知层面。

思考之三:豫剧戏曲艺术教育传播需要媒介。豫剧戏曲艺术教育传播需要载体。作为大众媒体的电视、电影、网络等,应承担艺术教育传承的责任和使命,利用现代的传媒工具和手段激活传统艺术教育,用全新的方式宣传和推广传统豫剧戏曲艺术教育,让更多的高校学生接触并了解豫剧戏曲传统艺术教育。京剧、戏曲、《梨园春》走进普通高校,不仅让青年学生亲身感受到传统豫剧戏曲艺术教育震撼力和艺术家个人的魅力,同时通过远程教育网络中河南电视台、地方电视台的多次转播、介绍,以及网络、报纸等媒体对活动的报道,让高校学生对自己学校更加热爱,对艺术更加喜爱;豫剧戏曲艺术教育在深入校园、远程教育网络与青年学生的思想碰撞中得以充分展现,并在媒体的影响下得以推广并吸引更多的普通高校学生观众。传统豫剧戏曲艺术教育经历各个时代流传沉淀至今,本身就有强大的生命力,如果能积极融合传播媒介因素,展现出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吸引更多普通高校学生去了解、欣赏和接受,这样才能真正地使艺术教育从“走进剧场”、“走进校园”演化为“扎根校园”,使豫剧戏曲艺术教育在新农村得以传承和弘扬,广大青年学生也一定会成为传统艺术教育的热爱者和传播者。在经济不太发达的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情况下,需进一步传承、发展和创新发展本地域的传统戏曲艺术教育。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河南人民出版社.河南. 2008

[2] 王伟.《当代美国艺术教育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页

[3] 孔繁洲.《音乐素质教育手册》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4]《宝丰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 河南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