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化学科学素养论文【五篇】

时间:2023-06-19 18:50:07 来源:晨阳文秘网

目前,我国的化学教学的主要模式为分班讲课制,全县18所中学中初中化学课程设置为每周4-5节课(不含晚自习),教师备课压力大,学生实验普遍用“讲实验、画实验、视频实验”代替课堂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科学素养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化学科学素养论文【五篇】

化学科学素养论文范文第1篇

(一)存在实验教学认识误区

目前,我国的化学教学的主要模式为分班讲课制,全县18所中学中初中化学课程设置为每周4-5节课(不含晚自习),教师备课压力大,学生实验普遍用“讲实验、画实验、视频实验”代替课堂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家庭化学实验的探究更是缺乏,难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误用课程权利,从而限制了学生的个性的发挥。导致化学实验操作的得分率不高。如:下列实验操作图示不正确的是此题难度系数为0.49,若有实验经验的同学就很容易得到答案D项。说明学生实验操作水平太薄弱。从这个题目的设置重点考查学生的实验素养: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安全性和绿色化学素养。要求学生建立证据推理意识,养成科学探究习惯,旨在形成科学精神意识等学科素养。分析见下表1。

(二)实验教学设施不完善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还缺乏比较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而学校对实验仪器和试剂的预算和重视度不够。现存教学设备陈旧,部分化学药品过期。例如,浓盐酸有很强的挥发性,因密封差,氯化氢气体挥发,由原来的浓盐酸变成稀盐酸,在后来的实验中学生就观察不到瓶口产生白雾的现象,与理想结论有较大偏差,影响实验的真实性,导致学生对实验的真伪性产生怀疑,动手操作的积极性也会下降,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没有得到提高,从而导致了学生们在学习时不能够掌握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三)教师的职业懈怠

由于大部分的初中化学教学老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不高:教师专业化程度不够: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的问题很严重,学历水平普遍不高,实验探究水平不高、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不够、自我实验操作水平不高、实验解读水平不高、实验演示技巧和实验素养意识不高、实验创新意识匮乏等,使得初中化学教学的情况得不到有效的改善。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农村教师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教师职业倦怠感也很明显。化学老师的实验教学能力不能有进一步的提升和改善。另外,在对一些老师进行专业培训时,学校也没有予以重视和监督,教师对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应用重视不够,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没有明显提高。这就使教学的模式和方法等得不到转变和提升。

(四)班级规模过大

以重庆市彭水县为例,80%的义务教育学校中班级人数均在60人以上,这种大班额导致学生分组实验无法开展,尽管学生喜欢分组实验,但大班额对实验的操作要求和重复实验的机会就相对较少,也增加实验员老师的工作负荷。对初三化学实验教学有较大的阻碍作用,所以,需要教育主管部门解决大班额的问题。

(五)实验员教师分工和绩效不明

对于一线教学老师来说,有较为明确的教学分工,而对于实验员老师来说,处于相对尴尬的角色,相对于教育发达地区已有明确的定位和分工,职位要求和岗位绩效报酬都出了相应的管理办法。而对于中西部教育欠发达省份,针对实验员的配备和职位要求、岗位津贴等没有明确的说明,成为教育教学管理的真空地带。

二、西部初中化学学科素养教学教育实施思考

(一)因材施教,分小班讲课

在之前的论述中可以了解到,尽管班级讲课制能够发挥一定的教学作用,但是相对于正面的作用来说,其带来的负面效应影响更大。在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需要的是更多具有创造性的新型技术人才,然而大班级讲课制不利于发挥学生们的创造力。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就需要实行小班的讲课制度。这种小班讲课制度就是在缩减班级规模的基础上,尽可能的降低学生人数,从而使得化学老师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到每个学生学习的状况和需求。小班额教学不仅能够消除班级讲课制带来负面影响,还能够将其正面影响不断优化和扩大,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和进步。这也是适应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重要教学模式。

(二)完善教学设施,培训师资力量

针对的化学教学,必须加强对老师的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并且还要引进先进的教学设施来辅助实验教学。首先,在选用教师的过程中要加大考核的力度。其次,要对老师进行专业的培训以及监督,从而提升化学老师的整体素质和技能。学校还要创新激励机制,保证学校能够留住优秀的教师人才。再次,要加大对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购买比较先进的实验设施,增强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化学实验的有效教学的推进。由于科技技术的飞速更新和变换,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将教学的模式以及设备进行不断的更新和变换。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还要时刻学习西方国家的模式和策略,不断提升有效教学的质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成绩。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创新教学模式

在化学教学实验上,化学老师还要注重调动学生们学习的创造性和自发性。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建立教学情境的方式来增强学生们的学习效果的影响,从而让学生们能够参与到教学的实际操作中,使得他们能够积极动脑思考,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并完全地融入到实验学习的氛围中去。另外,还要进行异质同组进行分组实验、“小小实验家”“实验小发明”“实验小魔术”等有趣的实验活动,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学会团结与合作,交流与沟通,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总结

提升教师实验教学水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自上而下的教育设计与自下而上的教育实施。应将教育管理机制进行完善,更新教学设备,还要培养出一批具有高素质的实验教学人才,从而促进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施和发展。在当前形式下,要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理论不断武装自己的头脑,用新理论替代传统的“三维目标”教学,开展大胆的教学实验尝试,构建与学科素养相匹配的教学模式和风格。

作者:王翔 夏振洋 单位:重庆市彭水县龙射中学 重庆市彭水县教师进修学校

参考文献:

[1]王磊,支瑶.化学学科能力及其表现研究[J]教育学报.2016(04):46-56.

化学科学素养论文范文第2篇

建国初期第一个化学大纲出现,化学课在初三和高中都有开设,其教材大纲建立在以苏联教材为范本,在苏联化学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和研究。在之后的五六十年代里我国的化学大纲也是建立在此基础上,对一些化学知识的传授进行相对应地调整改进。在后来的八、九十年代的化学课程对比之前我国的化学课程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在这稳定的时期里我国出版了几本教材,由1978年的《现代化学》的删节版到1990编写的必修、选修化学。从这些教材的编写可以看出我国的化学课程的不断进步。而从九十年代到现在我国的化学课程在不断的进行改革研究,虽然当中遇到一些困难,但在一些专业的化学研究人员的研究下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我国的化学课程在不断发展着,要使我国的化学更快更好地发展,基于科学素养理念的化学教材设计研究是有着很大得重要意义。在良好的教材指导下,可让学生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运用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现象和解决一些困难,体验到学习知识的价值所在。

二、注重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在学习化学时,每个学生的潜能都会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去发掘个体学生的学习差异,在发现的基础上加以指导,让学生在学习化学上尽可能的做到发挥出自身的全部学习潜能,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教师在课堂上也要尽量活跃学习气氛,使学生对化学课体充满兴趣并主动地投入到化学知识的学习当中去,从而培养学生素养,使之不断提高。

三、化学实验在化学素养教育中的重要性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学科,进行化学实验是十分重要的。在实验过程中可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获取一些化学知识,也可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动手能力。注重化学实验的进行,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对我国未来化学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学生对实验现象的研究,发现问题并结合课本的知识去解释这些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从实验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在中学时代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化学实验过程始终离不开思维,学生通过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并联系所学的知识,这是一个实验与课本知识联系的过程,这过程可不断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化学实验也可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态度,化学实验要求做到细心、耐心、精益求精和严谨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这些品质也不断地得到提升和锻炼,为学习化学奠定良好习惯基础。

四、对学生知识的考察

在新的教育改革当中,重要的学习方向还是要看高考的考察内容。考察的内容不仅仅是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考察,更要求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这就要求学生要能准确地提取考卷中的信息并进行整理、分析、发现问题、联系原有知识进行思考解决等步骤。学生在能够运用灵活的运用知识方可在考试中获得较好的成绩,让学生认识到死读书已不适合当代的化学知识的接收。学生在这样的意识上在平时的学习当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时才会更加积极的进行思考学习并对知识进行不断的分析、了解,通过学生的不断动脑思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自身素养、人生价值观在不断往更高的一个层次提升。正因为考察题目的灵活性,让各地高校的选拔人才更加方便、准确。

五、结语

化学科学素养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沿海地区;
科学文化;
教学培养;
分析阐述

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要具备扎的理论文化知识,也要具备较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这样才能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在步入社会后发挥自身的价值,促进社会的发展。对于沿海地区来说,其是我国主要地区,肩负着我国人才培养的重任,为了保证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主要增加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教学的关注度,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一、增加对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学的关注度,保证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无论是理论知识的教学还是科学文化能力的培养工作,都离不开理论知识基础。学生如果不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便不会知道科学文化的概念,又何谈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提高沿海地区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增加对基础知识教学的关注度,保证学生可以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为科学文化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为了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树立合理化的教学目标,保证科学文化教学知识可以和社会实践相关联,增加学生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了解。教师也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增加和学生的互动,对化学、数学、自然科学等和科学文化具有关联的科目结合教学,增加学生对不同学科科学文化知识的了解,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保证沿海地区科学文化教学的有序开展,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避免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增强教学的灵活性,激发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欲望。例如,在对自然科学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可以为学生选择一个和自然科学具有联系性的视频,学生可以依据视频展现的内容,增加对自然科学文化的了解。如教师可以为学生选择一个人类物种变化和发展进程的视频为学生进行展示,增加学生对人类祖先发展的了解,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其次,教师也可以在自习课和空闲课节,为学生展现不同动物发展史和社会历史文明发展视频,增加学生对历史文明和社会发展进程的了解,以增加学生对大自然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了解,丰富自身的内涵,开拓学生的眼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步入社会后实现自我价值。

三、创建校园科学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

对于学生来说,每天在学校和班级的时间最长,仅次于学生在家的时间。因此,沿海地区教育机构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利用自身的优势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素养的培养,创建校园科学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增加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关注度。详细而言,对于教育机构来说,只要在校园内部营造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在校园内部利用板报和条幅的形式宣传科学文化知识,举办科学文化知识竞技大赛,举办诗歌和朗诵大赛,举办科研大赛,聘请相关人士在校园内部进行演讲,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其次,学校也要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加对自身不足的了

解,完善自身科学文化素养弊端,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自身的发展。从班级文化角度来说,教师要在本校中利用班会的形式,在班级内部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良好品格,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

素养。

沿海地区的教育工作,是当前我国教育较为关注的区域。为了提高沿海地区科学文化教育的质量,提高沿海地区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增加对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学的关注度,保证学生知识储备量,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创建校园科学文化环境,举办科学文化知识竞技大赛,举办诗歌和朗诵大赛,举办科研大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增加班级的凝聚力,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良好品格,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保证科学文化教学的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王艳梅.中学生体育科学素养现状与培养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5(36):149-150.

化学科学素养论文范文第4篇

1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缺失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迅速推进、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跨国界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西方文化日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特别是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大学生而言,其更面临严重的挑战;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教育越来越受关注,而人文教育却越来越受冷落,伴随而来的是一系列社会问题,突出表现在个性发展畸形、精神生活空虚、专业教育模式狭窄等方面,特别是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我国各级各类以培养卓越人才为主要职责的院校,即便他们深深体会到培养出来的学生将肩负着促进国家科技发展创新、促进教育改革、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全民族素质,以及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但某些高校片面地追求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忽视本校的实际,义无反顾地加入到创建科研型大学、综合性大学的大军之中,大力加强理工科建设,唯科研成果至上,从而逐渐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这最终导致部分院校大学生的畸形发展,缺乏作为一名教师所必备的重要人文素养;此外,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方面,除了上述所提到的共性问题之外,还存在许多个性问题,如:各地文化素质教育发展不平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文化素质教育方案不相同、教师的文化素质教育观念不牢固、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不够,以及文化素质教育经费捉襟见肘等,都使得高校不能很好地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特别是取得较好效果的文化素质教育。

2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意义

面对以上大学生在文化素质教育中存在的“畸形”和缺陷,我们要如何深入地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切实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整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促进卓越人才培养等,这已成为我国高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进行研究,切实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积极响应国家方针、政策的必然性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2006年3月,同志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社会文明道德风尚的重要体现者和传承者,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如何,事关祖国的前途命运”。[1]作为卓越人才培养的高校,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因此,就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切实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迫在眉睫。

(2)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进行研究,不断地对原有的文化素质教育理论进行归纳和创新,是提高国民教育和传承中华文明的核心。通过充分的调研和实践,得出一套较之以往所有相关文献研究中更为科学、更为系统、更易操作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并给出相关的一些操作案例,如: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建立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开展“绿色课程”、“人文校园”、“阅读经典,传承文明”等活动,希望给广大高校、以及培养师范生的综合院校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3)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进行研究,切实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强大国防的重要保证。《国防教育法》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1]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寓官于校,培养精通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专业人才和后备军官队伍,对于加强国际后备力量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4)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进行研究,切实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高校培养卓越人才的时代要求。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卓越人才的培养,素质的高低,将促进国家科技发展创新、促进教育改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全民族素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决定性作用。可见,高校教育不只是要学生学知识、学技术,而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知识、有专业、有道德、有理想的卓越人才。

(5)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进行研究,切实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高校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所在。文化素质教育对大学生个性塑造、心智健全、人格完善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力,它能够拓宽德育的渠道,增强大学生的人文底蕴,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够引导高校大学生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成果,为其打下牢固的审美基础,有助于将德育的内涵进行拓展,将理论课教学、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思想、道德、文化、审美、心理教育融为一体,并通过文化环境和氛围潜在地影响高校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和行为方式,这些都是高校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所在。

3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究

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运行,认真拓展大学生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地保证了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有序的开展,强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文化品位与格调的提高、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卓越人才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要坚持大学生素质教育,就要切实做好以下几点:

(1)健全文化素质教育制度和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立体、开放的文化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突出区域文化特色,融合人文与科学教育,本着“发挥个性、寻求共性、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原则,大力开展以基地建设为轴心,通过建立健全文化素质教育领导机制、完善相关制度、改革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校内外系列文化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和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等工作,以培养知识面宽、创新实践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卓越人才培养潜质的优秀学生。

(2)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和科研能力建设。教师是文化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为提高教师的文化修养,要求广大教师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学习、与时俱进”,以加强自身修养和师德教风建设,在教学中主动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为使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具有科学性并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各高校应该积极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研究活动,如:承办“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会”,“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成立暨基地建设工作研讨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材建设研讨会”、“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年会”等。

(3)改革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模式,把文化素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学校把文化素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内容可按文学艺术、哲学人生、科学生态和历史文化等形成系列,实行文理渗透,优化课程结构。同时,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科齐全及卓越教育优势,实行文理渗透,因材施教,拓宽学生知识面,加强了创新教育和绿色教育,开设了“创新教育学”和“卓越教育课程”,所以,从课程设计的层面上看,我们已经具有自己独特的培养文化素质教育高素质人才的条件。

(4)坚持文化素质教育,实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以学生成才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着力培养“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三强人才”。学校以大学生文化素质为依托,实行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为主要内容的“卓越人才培养工程”,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学校尽可能多地给试点专业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研究型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条件;为学生提供各种训练环境,各种学术交流平台,金工实习平台,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工程实践、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活动;加大对试点专业实验室建设、基地建设投入力度,支持开展试点专业的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师资培养和学生实践教学工作。

化学科学素养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文精神;
化学史;
化学实验

长期以来,人们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而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也被人为地分割成了两部分。很多教师只顾传授科学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的科学价值观和科学精神的培育,轻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所以有些教育家批评这种教育是“忘记了教育的方向”,“丢掉了另一半的教育”。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为人类社会服务的。作为中学课程的一门主要学科,化学课程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素材,那么怎样结合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呢?我认为可以把以下三方面作为突破口。

一、通过化学史介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化学学科的发展史是人类探索微观物质世界的历史,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影响的历史,化学史是化学学科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天然宝库,通过化学史教育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结合元素化合物发现的历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元素化合物发现的历史是一部彰显人文光辉的历史。例如莫瓦桑明知许多科学家因制取单质氟而健康受损,甚至献出了生命,依然不顾危险反复实验,献身科学研究,最终在1886年制得氟气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可以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崇尚真理、热爱科学的精神。又如稀有气体的发现史,英国科学家雷利勋爵发现空气除杂制得的氮气和从氨制得的氮气的密度有大约千分之一的差别,正是这种严谨,才使得稀有气体第一次在世人面前展示,这样一种严谨治学的探索精神值得每位同学学习。这样的例子在元素化合物发现的历史中还有很多。元素化合物发现的历史,是化学史上彰显人文气质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化学教师把握与利用。

2.结合教学中重要化学理论的发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重要化学理论的发现,总是要对传统与权威发出挑战,许多理论及其首创者都曾遭受过权威的攻击,这个时候化学家往往用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科学的论证捍卫真理的尊严,例如在鲁科版选修3中关于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过程,从道尔顿“实心球”到汤姆生的“枣糕模型”再到卢瑟福的“太阳系模型”再到波尔的“原子轨道模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不是静止的,结论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绝对真理,不能迷信书本和老师,这对于学生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把握知识的发展,了解知识的继承性、系统性和相对性,都是很有帮助的。还有,科学家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地追求真理的精神都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和态度的很好例子。

3.结合教学中相关化工产品发现应用的历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化工产品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引起学生原有经验与情感的共鸣。例如在介绍环境保护时,引入曾经流行的制冷剂氟利昂的兴盛与消亡,体会化学家保护环境、关爱地球的人文情怀。再如,向学生介绍我国化学家侯德榜潜心研究制碱技术,打破了当时帝国主义对制碱技术的垄断,于1926年生产出的“红三角”牌纯碱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质奖。他成功地发明了“侯氏制碱法”,扬了中国人的志气。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具有创造革新和不怕困难挫折的精神,无疑会使学生受到百折不挠、大胆创新等科学态度的熏陶和教育,激励学生热爱祖国和献身事业,树立为国争光的远大理想。

二、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本身就是唯物主义思想的依据,1869年门捷列夫通过元素实验发现元素周期律,发现整个微观物质世界的递变规律,就是哲学上量变到质变的思想,是个很好的例证。化学学科的发展也是不断遵循着从实验中提炼理论、到实验中验证发展理论的循环。化学实验是化学理论知识与宏观现象的桥梁,通过实验,学生能够在动手、动脑的情境中,明白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人文精神。

2.重视实验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演示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在演示实验时,要充分挖掘实验的探索功能,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设计与评价实验,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设置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考,一步步把问题引向深入。

三、通过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创设人文课堂环境。

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设计、引导的作用。教学过程不仅是人与知识交互建构的过程,更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互动、情感共鸣的过程,互动的过程需要人文精神作为彼此理解的桥梁。因此,教师的人文气质和人文内涵直接影响到整个三维课程目标的完成。作为化学教师,需要充分把握和利用新教材中具有人文气息的编排结构,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拥有学习的自,让学生在参与中体味责任感与自豪感,充分发挥新教材编排结构中所体现的尊重学习者主体地位的人文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