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数字电子技术使网络体系得以完善,极大地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环境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将网络应用与网络交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传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数字网络技术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数字网络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1.1可为网络交流提供便利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数字电子技术使网络体系得以完善,极大地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环境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将网络应用与网络交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人们通过网络可以实现远程的联系和交流,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便利。数字电子技术的高效性更为计算机网络增添了魅力。
1.2可为网络集成电路的形成提供便利
在计算机网络中实际应用数字电子技术时,该技术具有抗干扰的特点,且能有效确保客户信息在长距离运输中保持高质量水平,从而为网络集成电路的形成提供有力保障。数字电子技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具有合理的数字逻辑运算能力,人们可通过数字电子技术实现对加密信息的解密、提高信息数据的保密性,从而为用户提供信息安全保障。数字电子技术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实际应用可降低网络电路的使用功率,缩小网络电路的体积,从而为网络集成电路的形成提供有效帮助。
2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应用情况
2.1实现了数字电子技术网络教学
随着我国数字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开始逐步利用网络优势,设计了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将数字电子技术与网络教学结合起来。数字电子技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网络课程功能模块可实现网络同步教学,模块分为课程首页、课程教学、动画资源、测试园地、课程信息、教学指导和常用软件等部分。这些部分共同构成了完整、统一的应用系统,在相互依存的情况下为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教学环境,更成为我国数字电子技术实践应用的优秀案例,为我国数字电子技术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2.2实现了网络信息的快捷处理和传输
网络信息的处理和传输是我国网络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高效、快捷的信息处理和传输可更好地帮助人们处理工作中的问题,有效实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电子技术在实际被应用于计算机网络的过程中,可对网络中的信息进行正确处理,并能有效提高网络信息的处理效率,实现网络信息的高速传输。数字电子技术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可将网络信息有效地转变为数字信号,为人们快捷地处理网络信息提供了帮助。对于数字电子技术而言,该技术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实际运用充分展现了数字电路的性能优势,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通过对模拟信号进行转变和传输,能有效帮助计算机网络实现网络信息的数字化,为数字信息的传输提供了快捷通道,极为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电子网络技术的发展。
2.3实现了数字化处理过程
数字电子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可对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通过抽样、量化和编码等操作环节,有效实现了计算机网络的信号数字化处理。抽样是数字电子技术应用过程中重要的操作环节,即在实际操作中对模拟信号进行分离操作。量化指的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信号进行连续性取值的离散取值活动。编码指的是对信号对象进行再次编码,将成功转化后的正确数据翻译为数字信号流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事先编排设计方案,并对方案中的数字和对象进行确认和整理。
3结束语
数字网络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文章从网络原生数字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行性方面入手,分别从理论可行性、现实基础、实践基础、技术基础等方面作了相关探讨。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4)12-0100-03
收稿日期:2014-11-10
作者简介:陈宁(1982-),景德镇学院图书馆馆员;
徐志明(1985-),景德镇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
*本文系2013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陶瓷文化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TQ1307。1网络原生数字资源建设可行性的理论研究
1.1西方国家的经验与方法
西方一些国家如美国、加拿大、以色列等早已开始了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研究,并已经开始了实践。如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数字资源研究领域的学者Hung Nam Kim,在2008年就博客如何在教育领域中的合理运用进行了比较系统地研究[1],并且研究和开发了一个可在教育环境中使用博客的系统模型;
以色列开放大学的Ina Blau, Nili Mor and Tami Neuthal,就高等教育中利用博客促进人际关系和群体交互方面也作了比较翔实的研究;
Olga Vechtomova[2]作为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学者,就博客中的观点检索进行了研究;
Jonathan Elsas、Jaime Arguello等作为卡内基・梅隆大学[3]的学者,就博客精华发现开展了研究。
1.2我国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研究现状
1.2.1博客、微博方面。武汉大学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邱均平基于博客计量学和PageRank算法提出了BlogRank算法[4]。他将PageRank算法中的实质性链接与非实质性链接区分开来,在链接分析算法的计算中只使用实质性链接,从而提高了网页和检索关键词的相关度,使查准率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1.2.2BBS、网络论坛方面。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栗久珍提出一种基于网络论坛FAQ生成的网络论坛情报收集与处理系统[5],并通过建立与此系统相应的实验环境,验证了网络论坛情报收集与处理系统的应用性能。其实验结果表明,此系统无论是在召回率还是在精确率上都取得了相当高的满意度。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中文信息处理研究中心的刘莉建了一个模型系统,是基于RSS的博客信息资源采集系统[6]。通过双爬虫设计,实现对网络用户RSS地址的获取并进一步跟踪检测,检索用户的博客内容是否有了更新,以增量方式将更新的信息资源纳入相关的数据库,并对国内博客用户最多的网站如百度、搜狐、天涯和新浪等进行了博客数据的采集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蒋凡、高俊波、张敏、王煦法对广大网民获取信息、交流意见的重要场所之一的网络论坛[7],提出了一种通过词语聚类方法挖掘论坛中那些有着较高影响力的主题,进而设计出BBS中主题发现原型系统。此系统将词语在BBS论坛回帖传播链上的影响力进行计算,使广大网民及各论坛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准确地获取重要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主题信息。其通过抽取任意有代表性的网站进行了相应地实验,实验的结果证明,该系统可以从BBS论坛每天的主题数据中检索出当天此论坛中最具影响力的主题。
1.2.3其他。丽水学院的阙晓萌、施强从高校图书馆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自身特点出发,以提高网络原生数字资源学术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为目的,提出机构知识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简称IR)模式[8]。
这些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虽然只是从微观方面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某一种形式进行搜集、整合与利用,但如果将这些经验与设计应用到更广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领域,将会加快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网络原生数字资源建设可行性的现实基础
2.1网民数量的增加
有需求才会有建设,正因为广大网民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需求不断提高,才使得信息网络迅速发展。高速信息网络的建设也为网络数字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笔者认为,在现代网络技术发达的时代,更应加强网络虚拟环境的建设,发挥虚拟环境的渗透传播功能。据Internet World Stats的最近统计,世界网民数量已超过24亿人,全球的互联网普及率也已超过30%。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我国网民职业结构组成及比例。
2.2网民追求保障信息资源的公平获取
从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定义中可以得知,其在产生和交流过程中对相应的技术和设备是有一定要求的。随着各项技术及设备的更新,其展现的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可以说,网络原生数字资源对技术与设备还是有一定的依赖性的。这种依赖性也就导致其密集于技术强、设备完善的区域,进而产生数字资源密集与稀疏两个极端,从而产生信息不公。现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的时代,信息的拥有即财富的拥有,信息的不公平分配就会产生贫富不均的现象。信息过密的区域在网络上就会出现信息浪费、信息冗余等数字信息资源利用低的现象;
而在信息稀疏的区域就会在某些领域出现信息盲点。因此,本着保障网络数字信息资源的总体平衡,消除“数字鸿沟”,使其发挥出最大效益的目的,正确的设备配置和技术开发是必需的,从而保障信息资源的公平。
陈宁,徐志明:Web3.0时代网络原生数字资源开发利用可行性分析*陈宁,徐志明:Web3.0时代网络原生数字资源开发利用可行性分析*2.3亟须杜绝网络环境中不良信息
网络数字资源的传播往往是超越国界的,不会因为各国制度的不同而影响其产生与交流。网络原生数字资源作为一种虚拟的信息资源,广大读者既可以是其接受者、传播者,也可以是其生产者。由于广大读者常识水平及价值观、世界观的不一,且尚未在网络中建成标准一致的社会评价和控制机制,导致了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繁杂与混乱,规范及精度的缺乏等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杜绝不良网络原生信息资源,对各类网络原生数字资源进行去伪存真的过滤式建设,减少信息资源污染显得尤为必要。
3可借鉴的已经开展的数字资源建设实践全国高校专题特色数据库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建设的子项目之一,通过重点支持和择优奖励相结合的资助方式已经开展了两期项目建设。主要目的就是鼓励那些有着自身学科优势及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基础的高校,共同参与到特色系列专题数据库的建设之中。目前,CALIS已初步建成适用于全国高校统一遵循的CALIS标准和规范以及技术先进、方便实用且各具特色的系列专题文献数据库群,目前已经向全国各高校提供层次多样和方向不一的特色资源服务。
2011年2月,CALIS三期全国高校专题特色数据库子项目正式启动,由 CALIS 华中地区中心武汉大学图书馆牵头组织实施,通过对未开发利用的资源进行挖掘并整理,从而达到扩展补充 CALIS 资源体系的目的。遵循的主体建设思路没变,重点加强独有及稀缺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以及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挖掘和整理;
继续支持具有良好前期成果,学科特色、地方特色或民族特色鲜明的专题库建设。目前,已进入特色库项目申报阶段,特色库子项目各项工作在CALIS管理中心的具体指导下,按项目进度逐步实施。
作为 CALIS 三期建设子项目之一的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成都专题特色数据库,其初衷便是通过对未开发利用的资源如网络原生数字资源进行挖掘整理,以达到补充 CALIS资源体系的目的。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作为一个本身特色专业突出的大学图书馆,根据本校特色学科和本馆数字资源馆藏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将其重点学科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纳入到馆藏数字资源建设中。在前期一些成果积累的基础上,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在 CALIS 三期专题特色库子项目――“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网络原生数字资源建设”申请中获得成功。目前,该项目已成功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各类型网络原生数字资源所占比例见表2。表2各类型网络原生数字资源所占比例表
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类型网络原生数字络原生数字期刊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其他所占比例79%7%4%3%7%4相关技术基础
4.1互联网基础技术
数字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重要。网络系统技术的发展又取决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一个国家的信息基础设施完善与否、发达与否决定了其网络系统技术先进与否。只有网络系统技术达到了一定程度,其数字信息传输的障碍才越易被打破,各类数字信息资源在网络中的运行也就越流畅,从而保证整个国家各个机构与部门运行通畅。我国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逐渐完善而逐步推进,目前中国的互联网已形成四大骨干网 CSTNET(China Science Technology Network)、CHINANET(China Network)、CERNET(China Education & Research Network)、CHINAGBN(China Golden Bridge Network),其分别归属于中国科学院、邮电部、国家教育委员会、信息产业部,涵盖了科技、教育、科研、公用事业及经济等各个领域。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起的互联网基础技术开放实验室(DNSLAB)[9],其目的是在基础资源技术体系研究、基础安全技术体系、互联网数据分析等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政府主管部门、科研机构、高校和互联网产业界等的合作。由上可知,我国目前的信息网络环境是相当优越的,网络原生数字信息资源在时间、空间上的配置建设是可行的。
4.2Web2.0技术
Web2.0相应理念中,最重要的便是自组织理论的引入,这使原本属于物理学中的理论移接到互联网领域,再通过相应的网络技术,使网络用户作为个体参与网络资源和传播的技术要求得以降低,从而为广大网络用户搭建了一个主体参与式架构的网络平台。Web2.0其核心着重于交互,即广大网络用户不再单单作为网页的阅读者,也可以成为某些网页内容的创造者,实现了从“单一”到“双向”的信息资源交流模式。Web2.0技术支持允许松散结合系统的轻量型的编程模型,考虑聚合(syndication)而不是协调(coordination),可编程性和可混合性的设计,为创造对等的、自由的、链性的、有利于自组织发生的体系奠定了基础。RSS、Trackback、XML等主要技术的使用,首先通过系统自动的或者用户自发的链接、分类、标签及动态聚合,一个在数字资源用户之间相互信任的虚拟社区得以形成;
其次利用这种应用平台开放性、交互性强的特点,让数字资源与数字资源之间形成主题相同的数字资源集以及博客群的聚合,实现数字资源的聚类和序化。因此,网络数字资源自组织技术可以汇聚全世界范围内所有信息用户个人的智慧,并利用于Web2.0搭建的适应平台,实现全球范围内形成同类数字资源和网络用户群的内在联系和序化[10]。4.3开源技术
随着技术产业周期的转换,以移动智能终端为业务主要载体的移动互联网开启了信息产业新的周期,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取代 PC 操作系统成为当今信息产业基础技术发展主线,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的开源开放。因此,开源技术在网络数字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引起了相当多的关注。开源协议对某些软件或操作系统源代码开放,允许广大用户根据自身应用及功能发展需求进行修改和定制,开源技术和Web2.0相应技术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地让网络原生数字资源自组织得以实行。另外,作为一种高度集成网络数字信息管理系统――机构知识库(如DSpace),其是基于开源软件建立起来的,可以实现搜索技术、数字资源采集、数字对象存储与管理、信息传递技术和权限认证等功能。在互联网中深入、广泛地应用这种技术,必将提高网络原生数字资源建设成效。
参考文献:
[1]Kim H N. The Phenomenon of Blogs and Theoretical Model of Blog Use in Educational Contexts[J].Computers&Education,200(83).
[2]VechtomovaO.Using Subjective Adjectives in Opinion Retrieval from Blogs[EB/OL].[2008-08-16].http://trec.nist.gov/pubs/trec16/papers/uwaterloo.blog.final.pdf.
[3]ElsasJ,ArguelloJ,CallanJ,etal.Retrievaland Feedback Models for Blog Distillation[EB/OL].[2008-08-15].http://trec.nist.gov/pubs/trec16/papers/cmu-callan.blog.final.pdf.
[4]邱均平,徐蓓,李江. BlogRank算法及其在图书馆博客中的应用[J].图书情报知识,2008(1):68-72.
[5]栗久珍.网络论坛情报收集系统研究[J].现代情报,2007(12):136-138.
[6]刘莉等.基于RSS的博客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7(11):45-48.
[7]蒋凡等. BBS中主题发现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31):151-153.
[8]阙晓萌,施强.论大学图书馆原生数字信息资源服务平台的构建[J].现代情报,2006(6):173-175.
[9]互联网基础技术开放实验室[EB/OL].http:///shouye/201202/t20120206_23729.htm.
数字网络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结合控制理论,集相关信息技术于一体,把网络信息传播的技术控制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进行分析,并依据各种网络技术控制对象和特点的不同,构建出多种同构模式。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最优控制模式——数字图书馆的概念、特点、控制原则等,从管理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数字图书馆,从而把它上升为一种控制模式进行研究,并对其在网络信息传播的技术控制中的作用和意义做了深入探讨。避免了以技术看技术的片面性,使相关专业人员对该问题的理解能够进一步深入与完善,从而对网络信息及网络传播控制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论文关键词:控制模式 最优控制模式 网络信息传播 信息组织 技术控制
网络信息传播平台是一个技术平台。网络信息技术是保证网络信息有效传播的基础,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渗透到了传播的每一个层面,正是这种网络技术才有了网络传播的诞生。所以,网络信息传播控制管理技术虽然较之因特网自身的发展而言,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但对于网络信息传播控制而言,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控制仍然是最有效的方法与手段。正是从这个背景出发,作者打破学科界线,集相关信息技术于一体,把网络信息传播的技术控制,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进行分析,避免了以技术看技术的片面性,从管理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技术,并依据各种网络技术控制对象和特点的不同,结合控制理论,构建出多种同构模式,进行评价与比较,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对策。
1控制
控制是管理工作的最重要职能之一。是控制主体向控制对象施加一种主动影响或作用,使控制对象保持稳定状态或者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变的过程。自罗伯特·维纳(RobertWiener)创立控制论以来,控制论的思想、概念和方法被许多学科广泛吸收,丰富了各自的理论体系,管理学也不例外,管理学用控制论的思想、概念和方法来分析管理控制,一方面使管理控制更具理性认识的深度,另一方面,由于其更现实、更具体,从而又反过来帮助人们更形象地揭示控制论的内在机能。本论文所研究探讨的网络信息传播的技术控制,应属于管理学的研究范畴,正如文献[1]所述:以书目理论为基础的信息控制,实际上是以文献信息流的书目控制为基础的多层次控制,属于传统的管理控制范畴。一个有效的控制系统可以保证各项活动朝着达到组织目标的方向进行,而且控制系统越是完善,组织目标就越易实现。
2控制模式
在控制系统中,控制目标决定控制方式,有什么样的控制目标,就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控制方式。但是,由于系统控制中控制的目的不同、控制的对象不同、系统的状态不同,所选用的控制方式也不同。同一个控制目标可以通过不同的控制方式来实现;
同一个系统也可以从不同角度考察它的控制方式。这种复杂的关系,就决定了管理控制方式与模式具有多样性。因此,研究和了解控制的形式与模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控制方式与模式,对于有效的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笔者在分析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控制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的基础上,尝试性提出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控制研究的总体框架,打破学科界线,把涉及到的相关信息技术,归结为“标记语言”、“网络协议”、“分级与过滤”、“计量评价”、“搜索引擎”、“学科信息门户”、“网络安全”、“网络编目”、“数字图书馆”等技术集群,与控制理论相结合,构建出“微观控制”、“宏观控制”、“直接控制”、“间接控制”、“集中控制”、“分散控制”、“前馈控制”、“共扼控制”、“最优控制”等多种同构映射的对应关系模式。并归纳总结了各种控制模式之间的关系,绘制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图(如图1所示),提出了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控制模式的发展趋势。
3最优控制模式:数字图书馆
最优控制理论是研究和解决从一切可能的控制方案中寻找最优解的一门学科,是现代控制理论的一个主要分支,着重于研究使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实现最优化的基本条件和综合方法。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数字图书馆技术是网络信息传播技术之集大成,几乎囊括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所要解决的所有问题,包括数据存储与压缩,信息分级过滤、分类索引,信息安全,用户界面等。另外,数字图书馆相关技术是最尖端的、综合的,因此也是变化发展最为迅速的,数字图书馆要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把复杂的信息类型和信息服务转换相对一致的界面,提供给读者。可以利用简单的信息技术,也可以利用数据库技术和面向对象的技术;
可以引入全文搜索引擎,数据挖掘技术,甚至基于知识内容的检索技术;
可以通过遵循某些协议标准达到一定程度的扩展性和互操作性;
对信息资源要设定版权属性,对多媒体对象添加数字水印,对用户也要进行一定层次的认证;
也可利用信息家电、手持式个人信息设备发送信息,提供服务。
数字图书馆集所有网络技术于一身,使多种网络信息技术控制模式融合于一体,扬长避短,使整个网络控制巨系统的性能指标实现最优化。因此,作者将数字图书馆作为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控制中最优控制模式进行研究。
3.1数字图书馆与Internet信息控制的比较
数字图书馆与因特网都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共享和访问机制,但两者在信息资源的控制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数字图书馆与Internet信息控制的比较如表1所示:
从表1不难看出,相对因特网而言,数字图书馆是一个经结构化了的、加以标引和组织过的巨大信息库。如果把Internet看成是一个巨大的无墙图书馆,广义的数字图书馆的目标就是要优化Internet的信息存储结构,提供一致的检索接口,使整个网络成为一个虚拟的、单一的、有组织、有结构的信息集合,实现跨仓储的无缝查找。
3.2数字图书馆信息控制原则数字化信息
资源库与传统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有较大的差异,但在信息组织与控制上都有一些共同特征,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借鉴国外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和处理的有关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组织过程中应遵循以下若干原则。
3.2.1选择性原则。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组织不可能包罗万象地将所有图书馆的馆藏数字化。数字图书馆应该建立起一个有明确主题的收藏体系。
3.2.2多维揭示原则。信息是多维的,人们可以从多种角度来描述信息的特征,数字图书馆借助现代技术,表述多媒体信息特征的能力较传统的图书馆先进了许多,如图像、声音信息的全面揭示等。数字化信息的处理与检索效率也是传统图书馆技术无法比拟的,多角度地揭示数字化信息是数字图书馆提高信息检索与利用效率的基础。
3.2.3非线性组织原则。非线性信息组织是依赖于现代计算机技术产生的一种新型信息组织模式,文本的非线性信息组织,同样将信息组织成一个网状结构,读者可以在各个信息单元中自由切换。超文本技术是这种信息组织方式的现实模式。超文本技术已广泛应用于CD--ROM和互联网文献中,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利用效率和检索效率。数字图书馆主要建立在互联网技术上,非线性信息组织应该是数字图书馆的基本信息组织方式,超文本技术应是数字图书馆的主要标准技术之一。
转贴于
3.2.4标准化原则。标准化是数字图书馆的主线,是数字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基础,特别是图书馆网络化兴起之后,标准化更是维系图书馆网络的基础。数据格式的标准化、描述语言的标准化和标引语言的标准化是其主要内容。数据格式是数字化信息的基本结构的描述,只有数据格式符合大家所公认和遵守的统一标准,才可能在不同的计算机系统间交换数据。数据描述语言是用来描述数字化信息基本特征的一组代码体系,只有数据描述语言的标准化才能实现用户和系统以及系统与系统之间的有效沟通。标引语言的标准化主要是指用来描述信息的形式特征与内容特征以及检索要求的规范性语言。随着计算机网络化发展,规范控制已成为数字图书馆的重要基础,如美国国会图书馆和OCLC都建立起规模巨大的规范文档数据库并合并成一个全国性的规范文档数据库。
3.2.5完备性原则。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组织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已突破了信息媒体的限制,将全文文本信息、图像、声音、视频等各种媒体的信息整合组织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对于特定信息对象范围的收藏是完备的,这是完备性原则的第一个含义。另一个含义是,数字图书馆将整合传统图书馆的资源,使得数字化信息与传统图书馆的资源在存取层面成为一个整体。为了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确保数字图书馆的完备性,传统图书馆的资源也将融人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对象中,是将传统图书馆的资料(印刷型和非印刷型资料)与数字化资源的一种整合。
3.3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控制的评价指标图书馆的服务性与网络技术性决定了数字图书馆评价体系的特殊性,它兼顾传统与现代,既负有历史使命又具有现代感。数字图书馆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人们获取信息?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整个社会实现资源共享?人们并不清楚。这些问题催生了数字图书馆评价这一领域。评价的目的,一方面是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另一方面是为数字图书馆领域更好的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3.3.1数字资源内容评价体系。a.信息收录范围。相对于其他的组织方式,数字图书馆的信息采集渠道更多。从国际上的实例看,数字图书馆的对象来源已远不止将现有的已出版的资料数字化,而是扩大到包括数据集、网页、教学材料、试验数据、博物馆物品、出版社的原始材料、对专家用户追踪所得的信息等。数字图书馆的信息采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指标来评价:完备性:指主题数字资源建设是否完整。
其包括揭示层次、信息类型、信息源两个方面。全面性:指上网的印刷型文献和电子资源是否涵盖特定学科范围、主题领域的主要资源;
是否达到数字图书馆目标读者所需求的90%以上信息内容。包括数据库的检全率和检准率,专题情况的完备率等指标。综合性:数字图书馆以传统图书馆的资源为基础,但不拘泥窄有的、单一的学术内容,并且大量利用互联网上具有信息支撑作用的资源。除文献资源外,还应包括政府信息源、国际联机检索数据库、企业网站、科研机构网站等几类信息源,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信息源,具体包括:政策、法律、法规信息;
公共服务信息;
政府部门工作信息。
b.信息质量评价。权威性:数字资源建设是否有知名组织和专家支持。如网页内容或数据内容的作者、提供者、维护者是否有相关专业人士参与,数字资源的创办者是否有较高的声望,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力。核心电子全文期刊收录比例,权威出版物收录比例。独特性:也称唯一性,指数字资源内容是否有自己的特色。是否存在别人无法获得的资源,这是评价数字资源价值的重要方面,也是各类数字图书馆使自己的信息服务立足于众多因特网资源站点的根本。
多维性:对信息的揭示是否是多维的?多角度地揭示数字化信息是数字图书馆提高信息检索与利用效率的基础,多维的信息揭示便于从多种角度来描述信息的特征,如文字信息可以从作者、题目、出版商等多种角度来反映该信息的特征,而声音信息可以从音色、音质、音量等方面揭示。针对性:指数字资源创建的目的性。如数字资源是否明确定位,是否有明确的用户对象,资源的深度和广度是否满足面向对象的专业需求。准确性:指信息内容是否科学、真实和客观。如专业概念是否科学,数据是否真实,信息来源是否一一标注,文字表达是否准确,差错率是否高等。新颖性:指信息资源更新频率。网络数字资源的传播速度很快,信息资源可以24小时随时更新,更新及时、时效性强,信息的内容更加新颖。现代信息更新率的迅速性决定了数字图书馆内容更新的必要性,信息的时效性也决定了数字图书馆内容更新的重要性。重复率:指不同资源数据库的重复比例。数字资源的质量评价因不同资源类型其评价指标不尽相同,如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二次文献数据库及电子图库的评价指标均不相同。
3.3.2技术标准评价。技术标准主要包括技术的先进性、技术的标准化、描述的规范化、组织的有序化、利用的方便性、传递的快速性、技术的兼容性、搜索的准确性、检索途径的多样性和信息的安全性等。
描述的规范化:每个数字信息对象是否被分配了惟一的识别符或名称?它必须独立于其存储位置且长期有效。技术的标准化: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和索引方法,将来开发数字图书馆信息的检索工具就会非常困难,势必出现针对不同的揭示方法制作不同的检索工具的混乱局面。
在数据着录格式方面,其数据库是否不仅支持已有的国际标准(如ISO2709,MARC)和国内标准(CNMARC),而且支持最新的RDF和XML格式。
通用性:在数字图书馆中,信息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同时这些信息的来源也很广,有的在数据库里,有的则存放在光盘上,有的存放在磁带机上。数字图书馆要撇开信息的类型差异,统一将它们作为数字对象进行组织。对任何一个信息单元的检索都可带动其他若干信息单元的搜寻,读者可以在各个信息单元中自由切换。
整合性:数字化图书馆不仅是数字化信息的组织者,同时也要将数字化信息与非数字化信息进行有机的集成,组成一个广泛的、有序的和完整的信息组织体系。由于传统书目信息和数字化图书馆的信息组织在技术和标准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别,能否建立起这两种信息组织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数字化图书馆信息组织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先进性:是否利用各种自动化处理技术,包括自动标引、自动文摘生成、自动篇名生成、自动分类等?由于数字图书馆信息规模如此庞大,完全依赖手工分类与标引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尤其需要在自动化标引与组织方面进行更多的研究。
集成性:是否能够较好地实现海量信息的存储?如何保存和管理海量数据是数字图书馆系统设计的核心任务之一。
易检性:信息组织的目的是为了提供检索。海量数据的搜索效率(包括多语种搜索、图像搜索、语音搜索、智能搜索)与速度是衡量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效果的重要指标。
安全性:信息的安全保护问题是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过程中要考虑的另一重要问题。
3.3.3形式评价。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有文本、图像、视频和音频等多种形式,设计方便用户浏览和查询的浏览器非常重要,其界面友好程度、功能设计、版权保护和计量方法均可以作为数字图书馆技术评价指标。前文中已多次提到,故不再重复。
3.3.4用户反馈评价。
a.登录人数。登录人数多反映网站有较强的吸引力,对大多数人有一定帮助,往往网站都会在网页上随时显示人数。
b.电子文献的利用率。使用专用软件来测定文献被下载的次数,这正如传统文献的评价指标——被引次数一样,反映了文献的利用情况,次数多则说明文献的利用价值高。
c.用户与网站的直接交流情况。用户往往在使用电子图书馆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用户会通过电子邮件与网站组织者联系,反映网站的利用情况,指导网站进一步完善。
总之,数字图书馆评价是在一个复杂的环境中,面对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进行的一个复杂的评价交互活动。针对具体的数字图书馆系统,研究者和建设者们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具体目标制定自己的评价系统。
数字图书馆是21世纪全球文化科技竞争的焦点之一。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基础水平的重要标志。这种竞争既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也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竞争,更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竞争。由于美国以信息产业带动经济高速发展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及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都纷纷制订自己的信息社会发展计划,以求得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网络时代,谁最先掌握了技术和资源库,谁就掌握了先机。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提醒我们:“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者的手中,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和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在信息时代,一个国家若失去了信息控制权,其政治、经济、文化命脉就会在无形之中受人所制。对一个主权国家而言,实现自主信息的有效控制,保障有益信息的有序传播,防御有害信息的攻击破坏,其意义等同于把住国门。数字图书馆虽然尚处于探索阶段,终将成为下一代因特网网上信息资源的组织与控制模式。大力发展数字图书馆技术将是解决网络传播中“网络信息传播不平衡”以及“信息膨胀与信息资源短缺”等诸多宏观问题的最有效的或者说唯一可行的方法和手段。
4结语
数字网络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文件;
传输机制;
TCP;
UDP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1017001
0引言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推动了信息在用户之间的快速流通。伴随着我们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我们所需要的许多文件都是通过网络进行传输的。本文就对网络文件的传输机制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1TCP与UDP协议相关理论概述
1.1TCP相关理论概述
TCP是TCP/IP体系中面向连接的运输层协议,它提供全双工的和可靠交付的服务。所谓“面向连接”的含义就是在正式通信前必须要与对方建立起连接,否则通信就会无法进行。这种连接是实时的,只有双方都在时才能通信。
1.2UDP相关理论概述
UDP是面向非连接的用户数据包协议。“面向非连接”的含义是指在正式通信前不必与对方先建立连接,不管对方状态如何直接发送数据。UDP协议适用于可靠性要求不高的应用环境,或者根本不需要建立可开连接的情况。所以说,UDP协议能够快速的发送数据,降低系统连接时的消耗。
表面上看起来,UDP好像比TCP的速度更快,因为相比较UDP协议而言,TCP协议更加复杂一些,但是实际上并不完全是这样,特别是针对那些具有较强可靠性的应用,它们所需要的就是网络文件传输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就会选择TCP协议。
2网络文件传输机制中的多线程技术应用
2.1多线程技术的定义
所谓多线程技术指的就是这样一种机制,它允许在程序中并发执行多个指令流,每个指令流都称为一个线程,各个线程之间彼此互相独立。它和进程一样拥有独立的执行控制,由操作系统负责调度,二者的区别在于线程没有独立的存储空间,而是和所属进程中的其它线程共享一个存储空间,这使得线程间的通信远较进程简单。
2.2文件传输中多线程技术的引入
为了能够让文件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能够更快速,我们有必要应用多线程技术。使用多线程传输文件时,发送端和接收端在读写文件时必须把文件共享属性设置为Cfile::shareDentNone。这是因为在发送端会有多个线程同时只读一个文件。
3影响网络文件传输速度的因素分析
要想实现网络文件传输的最优状态,就应当充分掌握影响网络文件传输速度的各项因素。笔者通过分析现有理论以及自身的亲身实践,认为能够给网络文件传输速度带来较大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3.1单词读取文件的大小
网络发送端每一次所读取的文件所包含的字节数以及网络接收端每一次写入文件所包含的字节数都会对网络文件的传输速度产生极大的影响。基于硬盘的读写性质,我们在进行读盘以及写盘的时候最好读入或者写入N个字节的数据(N为扇区的大小)。通过这种操作方式,能够加速文件被读入缓冲区以及写入磁盘的速度。
3.2套接字的个数
网络文件在传输过程中,通常状况下都是一个线程单独获取一个套接字。在这种模式下,套接字的数量也就等于传输线程的数量。这样就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套接字的个数越多是不是就意味着网络文件的传输速度就会随着而增长呢?实践证明,而这并不是成比例增长的。比如,当我们在开展“一个线程单独获取一个套接字”的编程过程中,当套接字的个数(同线程的个数相等)到达一定规模时,如果再使套接字的数量持续上升,那么所表现出来的对于传输速度的提升就会越来越弱。在套接字的数量达到临界值以后,甚至还会降低传输速度。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通过综合分析系统性能以及传输性能,假如选择“一个线程单独获取一个套接字”的模式进行编程,那么套接字数量的选择应当同处理器的能力相适应,不能设置的太高。
4结束语
通过上述几个部分的分析与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将TCP应用于网络文件的传输具有更强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在应用TCP开展网络文件传输过程中,为了更高效的促进网络文件的传输,还需要将多线程技术引入进来。本文在分析过程中涉及到了网络文件传输过程中的一些影响因素,希望能够对我国当前网络文件传输机制的不断完善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参考文献
[1]王国忱,娄丽娜.TCP服务器端程序的一种实现[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6).
数字网络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浅论
以数字化为前导的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令人目不暇接。数字化的生存正引着自人类有史以来一场最为广泛而深刻的技术革命,网络已深深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大潮的推进,作为知识的殿堂——传统图书馆正面临着 一次全方位的技术革新,一个集信息储藏、加工、交互与传播于一体的崭新载体——数字图书馆,正脱颖而出。数字图书馆替代传统图书馆,已是势之所趋。当前,如何加快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主动跨入数字化时代,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 建立数字图书馆的意义
传统图书馆担负着信息采集、存储、传播及版权控制的重任,DL也同样要完成这些任务,只是各项任务的内容、采取的手段及服务方式发生变化。建立数字图书馆的主要意义:
1 由于数字图书馆是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大量的数字化信息存贮在无数个磁盘存储器中,因此,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它占用的物理空间相对很小。
2 数字图书馆收藏数字形式的信息,除了纸介质的书刊资料外,还收录其它一切可以数字化的信息,如视频、音频资料、计算机程序等等,可以满足读者的多种需求。
3 数字图书馆建设对于我们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以中文信息为主的各种信息资源,这将迅速扭转互联网上中文信息缺乏的状况,形成中华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整体优势。数字图书馆还是保存和延续发展民族文献遗产的最佳手段,所有的珍贵资料都可以经数字化处理后,将原件保存在更适宜的环境中,而数字化的资料由于实现原件的复制,并不影响一般意义上的查阅。
4 利用数字化图书馆的用户可以不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直接见面,而只通过网络与图书馆联系,图书馆专业人员通过电子邮件及电子咨询台与用户联系。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取决于软件设计、图书馆专业人员对用户回应的速度和质量、数字化信息的制作、网络的传播速度及人性化界面的设计等;
用户也可以直接通过电脑登录至数字图书馆的主页,随意浏览、查询、下载、打印有用的信息。
转贴于 中国论
三、对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发展的看法
由于用户对数字图书馆的功能需求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和功能都在不断发展。通过对上述两个项目的体系结构的分析,加上笔者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数字图书馆的体系结构的设计必须事先考虑到开放性、互操作性、扩展性以及伸缩性。
1开放性
数字图书馆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开放的含义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1)能够与第三方系统或功能模块实现良好的对接和集成;
(2)能够方便地在本系统内部增加删除或修改某些功能模块;
(3)尽可能广地支持各种资源格式和标准;
2扩展性
NCSTRL为我们在扩展性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经验。由于NCSTRL的成员单位比较分散,并且不断有新的成员单位及新的用户加入,最终选择了把数字图书馆划分成不同的区域,这样不但适应了数字图书馆不断延伸的特点,而且还能为本地用户提供及时的、具有本地特色的服务。在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一期规划(2000—2005)就采用了区域服务的思想。
3伸缩性
由于各数字图书馆建设单位在经济、技术、管藏资源、用户需求等方面都不平衡,因此不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规模也将是不同的。一个好的体系结构设计必须能够适应不同规模的系统,使不同规模的系统都能够获取最佳的效率。论文参考网。
四、数字图书馆发展要解决的问题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数字图书馆虽起步较晚,但我们跟踪研发较及时,立项与操作也上得较快。论文参考网。要想取得顺利发展,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关键技术问题
数字图书馆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持的系统工程,信息技术的集成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具体的来说,数字图书馆涉及数字化技术﹑超大规模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与分析处理技术﹑信息抽取技术﹑基于内容的检索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等等。我们必须针对数字图书馆的应用背景,综合运用有关原理和方法,重点突破关键技术,才能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2各类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数字图书馆建设必须以建立丰富的数字资源库为基础,否则要实现数字图书馆就是一句空话。各类型图书馆应针对本馆实际情况,将本馆馆藏资源数据化,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数据资源库。论文参考网。数字资源库中包括中文数字资源群﹑引进国外的专题数据库。通过相接的网络系统实现大部分地区图书馆文献资源的联机采编和馆际间互借。
3人才培养提高素质
人力资源,即数字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后续储备人才,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 键。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与书的结合,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时 代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得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时代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 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兼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知识,并要通晓知识产权 (版权)保护和网络安全维护知识,即是通才、复合型的人才。美国报刊曾称:电脑图书馆管理员、对答网络技术人员是21世纪头10年将问世的10种兴起职业中的两种稀缺人才。而在我国由于图书馆数字化起步较晚,计算机在全社会普及率不很高。图书馆要实施数字化建设,首先要解决人力资源这条“短腿”问题,必须注重对现有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突出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之紧跟信息化的发展 步伐。同时,要花大力气进一批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并配备若干名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化管理作好人力资源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