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初中物理电学论文【五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6-19 19:10: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教学中的情境性原则指的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呈现某些现象,提出新问题,造成学生认识上的不平衡,将学生置于对新问题的探究之中。所以,引进概念要使学生感到引进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电学论文【五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初中物理电学论文【五篇】

初中物理电学论文范文第1篇

教学中的情境性原则指的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呈现某些现象,提出新问题,造成学生认识上的不平衡,将学生置于对新问题的探究之中。所以,引进概念要使学生感到引进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在接受新知识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理解学习新内容的意义,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可以在提供多彩的视听和动画效果时,关注心理学中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规律。例如,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中,“平均速度”概念的引入问题,必须通过实例的分析,使学生深刻理解到,引入“平均速度”这一概念是为了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便。而在讲解的同时可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把时快时慢的火车运动情景搬到教室中来,使学生能够由现实的生活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平均速度”这个概念的引入是用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方法来处理的。所以“平均速度”的引入也是处理运动的一种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的基础知识或是从观察实验现象得到的,或是从实验间接推出来的,或是利用前面学过的基础知识进行推理,并同时用实验进行讲解的。例如,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证明,而是通过实验间接推出的结论。而推论这部分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借助于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把推论这部分转化到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去,从而降低教学难度,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析课本中所举的实例,这对培养学生科学抽象的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借助于该设备,可以更深刻地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最后回到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确信这一规律的正确性。

3凸显物理演示实验教学

课堂演示实验是在特定条件下,有目的进行的,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便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全班学生集中注意力有目的地观察,直观性强,使学生对物理现象和过程有清晰和深刻的了解。例如,大气压强对初中学生来讲,本身就抽象难理解,通过马德堡半球演示实验,使学生切实感觉到了大气压的存在,但是座位靠后的学生就看不清楚了。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实物投影以及动画模拟,不仅能够使演示实验更加的直观清晰,而且可以借助于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观察的基础上做思维的加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或找出它的规律。当然,在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深化和凸显课堂演示实验的同时,必须要目的明确,措施得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4利用电子白板的交互性促成师生课堂互动性和生成性

从物理概念的形成发展来看,物理学家在形成新概念时,会和真实的经验情境(如家庭、社会、政治、经济、地理等)、个人认知水平和固有观念或信念等方面联系起来。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他们对同一问题或领域进行研究时就会形成不尽相同的理解,创造出的概念所反映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甚至可能是互相矛盾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一切以多媒体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的生成性,是有违学生认知规律的。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概念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启发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必须结合学生上课的实际,根据学生互动情况和随机生成的知识逐步深化。也就是说,学生获得概念的过程是由浅入深的,不能一次求成,各个概念又是互相联系,互为因果关系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处理师生课堂互动性和生成性上有天然的优势。例如,北师大版教材的第十一章《简单电路》第7节《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中的“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学用书中,建议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安排实验来探究电阻大小的决定因素,但是初中学生可能会把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中的导体的横截面积理解成“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大的电阻也越大”。笔者借助于实验给学生讲解,然后让学生讨论:电阻可以“类比”成什么来理解?其中一个学生提出可把导线比做道路,电流通过导线就好比人沿着道路行走。道路长短宽窄一样而路面状况不同时,人在泥泞的路面上难走些,在砂石的路面上好走些,在水泥路面上更好走些。这好比“长度、横截面积相同,不同材料的导体电阻不同”。其他条件相同,道路越宽行人越容易通过。好比“材料、长度相同时,导体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对于这个类比,实际上比较贴合教学的实际,如果用常规多媒体教学可能就有点手足无措了,但是借助于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把动态生成的实例加到刚才的课堂教学中去,使教学过程更加完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教师可以及时地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教学反馈和总结,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

5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做好归类练习

在学生练习题方面要有计划地把解题原理、解题方法相同或相似的问题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组织起来,让学生掌握规律性的东西。在做法上,一般是精选一道典型的范例或练习题,通过分析、讨论或课堂练习,得出结论,再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把同类型的问题通过电子白板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最后得出答案,教师根据做题的情况利用电子白板做必要的启发、引导、补充和总结。这样学生做完一道题后,通过解题后的思考和联想,解决了相关联的许多问题,收到“练一题通一片”的效果。下面举出这一类型的一组题目作为例子。

(1)讲解题目如果由两个动滑轮和若干定滑轮组成滑轮组,有几种联结方式?该怎样装配?并分别画出示意图。如果动滑轮的重量以及各种摩擦忽略不计,试分别说明各种情况的省力情况。比较几种联结方式的省力情况。

(2)扩展一用1个动滑轮把70kg的重物提高0.5m,作用在滑轮组的动力把绳子向上拉动2.5m。问:①需要多少牛顿的动力(不考虑动滑轮的重力和摩擦);
②请你设计出滑轮组,应该如何装配。

(3)扩展二某人所发挥的最大动力为42on,现在只有两个动滑轮和若干定滑轮,假设动滑轮的重量以及滑轮的摩擦忽略不计。问:①假设4种不同的连接方式,要提起200kg的重物,应该怎样装配;
②分别讨论利用你设计的滑轮组最多能提起多重的物体,为什么?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做好练习的归类,可以轻松调用前面例题和讲解的内容,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还可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6结束语

初中物理电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 问题分析法 物理课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175-01

问题教学法是现代教育教学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在新课改之前,问题教学法应用的范围不是很广,其中物理课堂使用问题教学法只在导入中使用,而课改之后,物理课堂尝试将问题教学法应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简单来说就是转变课堂的主体性,老师在课堂成为课堂的辅助者。

1.问题教学法的优势

与其他方式方法相比较,问题教学法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问题教学法颠覆了传统物理学教学中的主客体的位置,学生将会成为课堂的主题。其次,问题教学法能够提升初中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进而加深学生的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最后,实践是证明理论最好的方法,因此通过问题法的教学还能够提升政治思想和心理上的健康程度,增加教育教学活动的价值。

2.问题教学法在课堂上的应用

问题教学法在物理课堂上的使用,个人将其分为两种。

2.1学生主导

问题教学法在一节物理课上要经过四个阶段性的教学活动,这是同传统课堂上导入最大的不同。

第一阶段,是课前准备阶段,也就是老师要在上一节课结束之前,布置好下一节课所要探讨的问题,在本文中以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电阻一节为例。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老师可以根究教学的侧重点布置问题,本文中使用“导体对电流有哪些阻碍作用?”。在这之前,老师还需要通过简单的道具或者实验课程为前提,在确保学生自行操作实验不存在的危险的前提下,让学生在课下的时间进行分组性的实验和讨论,将结论整理出来在接下来的一节课上通过演示的形式向其他同学展示研究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以引导的形式参与其中,而非决策者的身份。而对于学生总结出的结果也不要做出错与对的判断。

第二阶段,是小组间的交流,同时老师要做好相应的记录,例如学生在该问题中主要出现的问题等等,对学生已经做得很好的问题阐述就不多加评论,只需适当的夸奖即可。小组间的交流是为能够提升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程度和信息交换,同时学会从别人的经验中吸取教训。

第三阶段,实践的结果已经展示出来了,由老师针对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作出总结性的阐述,主要是一些基础的概念和介绍,例如什么是电阻?电阻的单位是什么等等,也许这些问题在学生之前做的准备中已经非常明确了,但是老师还是有必要做详细和准确阐述。

基本信息更正完成之后,要对每一组的研究成果进行概括性的评论。例如在学生的总结会出现围绕着“导体对电流有哪些阻碍作用”看来阐述,但事实上已经偏离了课题研究的目的,这是一个论证的过程,让学生从中发现错误同时指正错误,这也是老师在做问题的一种策略。

第四阶段,是由老师阐述这节课的重点学习内容,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需要对下一节课的问题和研究方法和内容进行布置。

老师可以根据需要将一个班级氛围若干个小组,但必须尽可能的做到平均分配,也就是将物理成绩较好的和不好的学生穿插开来,以避免造成过大的差距。

2.2 老师与学生共同学习

这是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的教学手段,同上面那种不同的就是不是有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是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问题的形式。

同时是以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第七章节的电阻为例,第一节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与上面方法相同的是,学生在课前都要做好相关的课前预习,老师在导入中设置一些问题,例如“什么是电阻”、“电阻的作用是什么”、“电阻的基本单位是什么”等等,即使是再没有预习的情况下,学生通过自己翻书查找也能找到相应的答案。对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作了基本的介绍之后,老师就可以再次抛出问题“电阻与电流的关系是什么?”,在课堂是进行试验,同时要引导学生如何操作,并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形式。实验结束之后,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对老师的问题作出解答,学生给出的结果很可能并不能真正的正确,没关系,老师在学生给出结果后还要对学生的结果进行评论,也就是说告诉学生什么才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等等。最后,老师要做一个简短的总结,例如“本节可主要的学习的内容是:电阻 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等。这节课就完成了。

3.两种方法的比较

上述两种方法都是问题教学法在物理课堂的应用,但是两者存在明显是的优势区别。首先第一种方法更加具有灵活性,但是课堂上的时间有限,学生在异界课中能够学到的知识有限。而第二种方法,相对与第一种灵活不足,但是内容充分。灵活性不足就是说学生不能完全在物理课堂上发挥,而是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但是老师还是把控着课堂的节奏,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教学内容。

总的来说,初中物理的学习侧重在启蒙青少年的物理学习,内容相对简单而且操作性和实践性比较强,再加上物理这门学科本身就是要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上的,所以问题与实践的结合能够增强教学成果。但是根据中国目前的初中教学的现状,上述具体的两种方法都可以运用到初中物理教学中,最好是将两者结合,这样不仅能够根据课程的需要调节教学方法,同时还能促进物理教学的创新和改革。

4.总结

青春期是初中生最明显的特征,同时将初中生分化成为两种截然相反的现状。初中物理教学的方法要结合青春期的独特性改革,才能确保教育教学的目的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年礼平.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应用分析.《新课程(中学)》2012年06期.

[2]罗章章,“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应用初探[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3]毛利海.浅谈物理教学的导入技能[J].成才之路,2011年19期.

初中物理电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物理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016-01

新课程理念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指明新的方向,初中物理教学应该本着新课改的精神的,及时的更新教学观念,进行教学方法的教学,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当前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物理教学应该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展开。

1 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基本目标

人格在一般意义上是指个人的尊严、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在心理学意义上是指个人的信念、兴趣、动机、气质、能力、意志、情感和性格等方面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倾向的整合反映了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体现了一个人的整体素质。中学生处于人生的发展阶段,对现实世界的认知还处于了解和萌芽阶段,由于心理和生理的不成熟,导致中学生的人格尚处于形成阶段。人格培养不仅是德育工作的重点,在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上一样能够实现。

初中物理教学应该是让学生认识客观世界,认识自然界和了解与认识自然界规律的一个平台。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实验,初中物理教学需要实现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要在学生充分的了解客观世界的同时,掌握与其自身认知特点相符合的客观世界发展的现象与规律。通过学习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可以使学生确立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可以让学生在探索自然界规律,了解和认识自然规律的同时,更加健康的成长与进步,从而树立科学健康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这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基本目标。通过初中物理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不仅要让他们学习、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物理规律,更要让他们从这个过程中认识到客观世界的现实存在,要让他们从现实世界出发,有规律的成长和进步。

2 以尊重学生发挥其主动性为基本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不再是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让学生认识和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更要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结合学生自身认知特点的情况下,开展物理理论教学和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上,应该尊重学生,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并且鼓励其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在课堂上扮演着最为关键的角色,教师只是起到提示与辅助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鼓励其发挥主动性与积极性,是初中物理教学未来改革的主要方向,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启发创新性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3 以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为重点方向

初中物理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离不开课堂这个平台,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教学,都需要建立一个课堂来作为传播知识、学习知识、掌握知识以及创新知识的平台。因此在课堂上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新课堂理念下,初中课堂的教学方法应该根据每个课堂上具体的教学目标而有所不同,要结合课堂教学的需要和方法的特性来进行方法的选择,同时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以及教学的具体实践进行方法创新。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还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并用的教学策略。例如在初中物理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学习过程中,如何让学生认识到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呢。在最初的阶段可以采取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发言,讲讲他们在生活当中对于电压和电流关系的理解。然后再通过具体的理论知识讲解,让学生对电压与电流以及其他概念有科学的知识,最后可以通过实验课分组讨论的方式来实现基本的教学目标。

当前在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上、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案例法以及情境法等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获得了不错的效果。在新课程理念下应该根据未来初中物理教学的基本方向和发展趋势,持续的进行方法创新,以持续推进初中物理教学整体性的改革与创新。

4 以加强学习效果评价与反馈为动力

我国倡导素质教育已多年,然而在现实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以及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仍然是以考试成绩作为根据和尺度。这种应试教育的思想和评价机制导致教师、家长、学生、社会只看分数,过分重视考试成绩,传统的评价往往只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视而不见,这就导致一些正在进步道路上的学生的积极性大受打击,造成的后果可能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看不到自己的努力,因此,学习的动力也消失了。现代教育观念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结果,还要重视过程。在对学生做评价时,要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学生自己的评价结合起来。在改变传统教学评价观的同时,也要求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在课堂上,教师应少讲一些?假如考试出到这类题时应如何如何?之类的话,多问一些?对你有什么启示?我们应该怎样做?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觉悟,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诚然,理论考试和课堂作业是学习效果评价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但初中物理教学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还应该融入其他的评价方式,其切实的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应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的一些做法和观念,在强化学习效果理论评价的同时,更重要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评价。不但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基本原理,还应该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原理和规律,要通过学习效果评价与反馈,鼓励学生去动手、去在实验和现实生活当中检验这些规律的存在,并发现新的东西。要建立全面的学习效果评价与反馈机制,通过评价结果来总结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反馈到相关人员当中,从而提出改进的建议和策略,建立一个良性的初中物理教学教学循环系统。

5 结语

未来以培养健全人格与创新精神作为基本目标,将是初中物理教学在新课改理念下所要坚持的方向和趋势。应下大力气改变传统教学的一些不合适宜的做法,切实的构建适合学生自身认知的初中物理教学体系,这将是我们未来初中物理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平.论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开展[J].中学时代,2010,8.

[2] 王亮.浅谈初中物理教学教育[J].教育探索,2011,9.

初中物理电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作为一个初中物理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而物理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主要是以实验观察和实验操作为基础,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习物理知识,探索物理规律,通过实验引发猜想,通过实验引发人们的思考,从而以实验为基础探究自然规律。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初中物理实验能力培养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的科学,物理知识与多数的物理概念都是基于物理实验而得出。初中学生首次接触物理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对物理实验给予高度的重视,指导学生对实验设备的安装;
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记录、读取、分析数据;
完成实验总结与报告,对物理实验产生兴趣,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客观规律提供事实依据。通过优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分析归纳思维能力和探索和创新能力。笔者从事物理教学多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好物理实验资源,着力培养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和物理学科上的创新意识。笔者将自己近些年来,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有效尝试总结几点,与同学科的教师分享,并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物理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自然科学尤其需要人们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多数的概念和原理都来自于物理实验,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基础观察能力。但是,多数学生在实验中注意力不能集中,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在实验的活动中,缺乏实验的观察的目的性不够明确。被一些刺激性强的事物吸引走,对实验过程中应该仔细观察的现象没有给予有意注意,经常会出现实验的漫无目的看了一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笔者在进行演示实验和指导学生实验之前,都会强调学生应该有目的地去观察哪些现象,给予学生一个特定的方向,学生在物理实验的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中,才能够积极主动地思维,在实验的观察中获取有关知识。

如初中物理实验《光的反射》一演示实验,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不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笔者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中的观察能力,在演示实验开始之前,笔者就让学生在对实验 的仔细观察观察中,重点观察并分析:“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及法线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
然后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两者之间的大小关系”。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实验,就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对物理现象的关键内容进行仔细观察,这样很轻松地收到了本课应该达到的预期实验教学效果。在实验的观察中,学生观察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2.物理实验能够培养学生实操能力

初中物理实验的操作能力是一项必备的能力,学生的物理素质和能力除了要牢记物理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自己的物理实验,通过动手的实际操作和体验,才能将物理理论知识加以巩固,才能使自己是实验能力有所提高。笔者发现,不少初中物理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时,都是把物理课本摆在实验台上,一步步地将实验按照课本的指示照做,这样的机械的操作,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学生动手做实验的积极主动性不高。笔者在物理实验指导学生操作规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笔者在物理实验课中,对于初中物理实验中用到的基本仪器有哪些,让学生在操作前做好计划,提高实验的针对性。在学生实验操作前,必须让学生了解仪器的构造原理,知道在实验中将会使用到的仪器的在具体的实验中,有哪些基本的要求,必须在脑中熟记,方能保证实验的正确操作,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这一实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在实验中会用伏安法测电阻。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确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集体观点。用伏安法测电阻是电学中的一种基本测量,属欧姆定律变换式的具体应用,对于加深欧姆定律和电阻概念有重要作用,同时又给学生提供初中常用电学器材综合使用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根据课题设计实验电路图,掌握正确的操作顺序是本节的重点,根据电路图进行实物接线并且排除接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故障是难点所在。笔者在实验前,帮助学生首先理清知识:“①怎样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的值?电路图是什么?②需测哪些物理量?③怎么算出电阻?这个算出的值有误差吗?④怎么减小误差?⑤怎么才会取得多组数据”等。将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熟练掌握用伏安法测电阻的方法。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又可促进思维,增加学生物理实验与学习的兴趣。

3.物理实验能够启发思维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初中物理电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物理 生活 高效课堂 科学素养

一、引言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2011)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确实,正在成长中的初中学生,一方面,对物理学科充满好奇和希冀;
另一方面,随着物理教学内容的加深和理论、公式定理的增加变难使得不少同学由开初的好奇、兴趣变得麻木、乏味。然而,当今的科技社会却无时不刻地撞击着孩子们的心灵。若能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运用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定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其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为其今后的科学素养的提升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学习即生活,生活即物理”的物理课堂

我们首先要明白,课本上的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高度抽象概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所以,在物理教学课堂中千万不能照本宣科,就理论讲理论,必须循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条主线,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不脱离生活“纸上谈兵”。面对知识积累还不够深厚的初中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应注意感性认识的培养,在讲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时不能直奔主题,应先用大量的相关生活现象作铺垫,使学生有了足够的感性认识之后,再潜移默化地使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迈进。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将生活化教学思想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样不但体现了物理学科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而且也消除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恐惧心态。例如,在教学热量这课时,我在上课开始向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用砂锅煮食物,食物煮好后,让砂锅离开火炉,这时食物为什么还会在锅内继续沸腾一会儿?对此,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我叫他们先不忙看答案,先看书后再小组讨论,最后派代表发言。教师公布参考答案:这是因为砂锅离开火炉时,砂锅底的温度高于100℃,而锅内食物为100℃,离开火炉后,锅内食物能从锅底吸收热量,继续沸腾,直到锅底的温度降为100℃为止。

这样,教师再讲“热传导”等内容时,学生就感觉物理不再复杂,反而感觉有趣,现实性强。

又如,在讲有关压强知识时,我们可以问学生:为什么在雷雨之前人们常会出现胸闷、头昏和情绪烦躁等症状?为什么在外部强大的大气压下我们抬起腿走路不觉得费力,而行走自如呢?在学生认真思考、讨论之后,老师引导学生用有关压强的知识来解决上述问题。这时,学生会感觉物理和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并非抽象难懂。

再如,在讲到运动惯性这一节时,提问学生:在体育比赛中,跳远的运动员选择较长的助跑距离,而跳高运动员的助跑距离则要短得多。如果选择较长的助跑距离,是否就跳不高呢?学生对此非常热烈的进行讨论。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用惯性的知识进行分析,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物理的息息相连。

因此,教师要通过物理课堂教学,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物理就在生活中”――不难,有趣!“生活中处处是物理”――简单,刺激!这就是“学习即生活,生活即物理”。

三、如何从“生活”到“物理”――化具体为抽象

生活,多姿多彩,但实在。每时每刻我们在生活,在接触物理,在运用物理规律,可惜我们很多人却不知。如何培养初中生做个有心人,发现身边的物理现象,分析生活中的物理规律,从客观的生活中感悟、领会甚至找到抽象的物理理论?这就是从“生活”到“物理”――化具体为抽象。同学在学习电学知识时,老师的引导下,联想力学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并找出了一些相类似的规律。如水管中的水,向一定方向流动形成“水流”,相类似地,导体中的电也是朝一定方向移动,这就形成了电流。再如,对抽象的“水压”“电压”等概念可这样类比说:抽水机是提供水压的装置;
类似的,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抽水机工作时消耗水能;
类似的,电灯发光时消耗电能。水流通过涡轮时,消耗水能转化为涡轮的动能:类似的,电流通过电灯时,消耗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等等。

通过类比,用大家熟悉的水流、水压的直观认识,使得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电流、电压等知识跃然纸面,栩栩如生。

四、如何从“物理”到“生活”――化抽象为具体

物理,是一门学科,是前人的经验总结,智慧的化身,抽象的集合,思维的纽带。如何让初中生喜欢,一听就懂,一看就明,那就是化归其原始的本性:生活。如学习完运动快慢后,可布置家庭作业,课后自己3~5人一小组,各组自制一辆“小赛车”并在第三天下午活动课时在学校进行公开比赛,对获胜者将分别授予“冠军、亚军、季军”等荣誉称号。比赛要求所有参赛“小赛车”分别按抽签顺序从同一斜面冲下并经过一段距离。这段距离事先已经用卷尺测量出来,当“小赛车”通过该段距离时用秒表记录其所用的时间。这样就可以计算出“小赛车”通过该路段的平均速度,通过比较不同“小赛车”通过同一路段的不同速度大小,可知不同“小赛车”的运动快慢,从而评选出“小赛车”比赛的“冠军、亚军、季军”等。

教师利用青少年学生的好胜心、求知欲布置、组织了这场学生喜欢又联系生活实际的“小赛车比赛”活动,一方面,巩固了所学知识,让学生在高兴、愉快的氛围中学好了物理知识;
另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和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探究能力以及社会竞争等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结语

一节高效的好课不在于获得学生多少的笑声、掌声,家长的喝彩声和领导的点赞,而在于课内外的沟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所以,高效的物理课堂不应该仅停留在知识传授、巩固层面和粗浅的能力提升,要让学生从课内延伸探索到课外,从课外深挖事物的本质,返璞归真回归课本。使理论与实际密切相联系,知识与能力共发展,问题与结论互相连,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利用“生活中的物理”构建的高效初中物理课堂,恰能达到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黄海荣.新课改下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J].中学教学参考,2013.

[2]周涛.如何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J].中学物理,2012.

[3]唐壮志.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实现高效物理课堂[J].新课程学习,2013,(0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