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我读小学的县城,大部分学校没有专职美术教师,基本由各科老师代上,教师往往是在小黑板上画几个简笔画到教室让学生临摹;八十年代初我上的县城中学对美术课也不太被重视,但终于有了一个比较专业的美术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中国美术教育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美术,教学,教育
在从事美术教学工作二十几年中,谈谈我国美术教育和教学30年的发展变化。
七十年代,我读小学的县城,大部分学校没有专职美术教师,基本由各科老师代上,教师往往是在小黑板上画几个简笔画到教室让学生临摹;
八十年代初我上的县城中学对美术课也不太被重视,但终于有了一个比较专业的美术老师,于是,每周上一节美术课,成了我当年在繁重学习中期待的事。不过,班主任老师认为我们应该学习所谓的主科,好在我父母理解,我就一直“不务正业”到现在。初中毕业,就考进了中等美术专业学校,开始了正式的专业美术学习。
八十年代,不同地方的经济发展基础不同,教学条件差别很大,国内各地美术教学处于不一样的发展状态,记得在我以前工作过的中师,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在中小学都没上过美术课小学美术教学论文,当年我给普通师范学生上课,第一节课是教学生怎么选购铅笔、画纸、橡皮等常识论文提纲怎么写。后来,国家提出素质教育,中小学普遍都开设了美术课,中师也开办了美术专业班,为提高美术教师水平,各地主办各种教师培训班和讲课比赛;
少年宫、私人画室也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美术的地方。到了九十年代末,小学、中学美术对教学方法、学生心理方面研究系统深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美术教学体系,但目前高校专科、本科教学与中小学教学却有些脱节,相比较,当年中等师范学校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模式更适合中小学教学需要。现在高校毕业生专业性增强了却忽视了全面的素质提高,特别是专业美院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及教学方法的学习研究更少,以至于有的毕业生在教学中抓不到重点难点。
九十年代,我上的大学每周有四天专业课,同学们还利用周末自己画画,对美术有浓厚的兴趣和钻研精神,加上当时的大环境,学习条件比以前好了很多,可以看到不同国家,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观念上也有了新的突破。相比现在高校有的学生每周两天的专业课,还有学生逃课,觉得不可理解。看到现在美术高考的繁荣景象,使人并不乐观,在升学机率上升的同时,艺术生源的质量却在下降,部分学生并不是因为喜欢美术,而为了考上大学而选择美术,因基础不扎实的,也不太喜欢美术,以至于进了高校后就没有动力,不愿学习,专业基础知识薄弱,以致到了毕业找工作都困难,于是有的学生不得不改行。加上多元复杂的环境给学生带来影响,使学生考虑的很现实,只考虑为找工作需要,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专业;
或认为学设计都用电脑了,学理论和绘画没用,缺乏对美的认识,这其间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同时高校教育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有的专业美院过分强调专业性小学美术教学论文,学生知识结构单一;
而有的综合类大学的公共课程开设太多,专业课不足,课程结构欠佳,忽视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普遍重视技法不重视理论,更不重视美术教育教学理论,高校教学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实践脱节。
2004年,在我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有机会进行更细的专业学习研究,图书馆国内外的研究资料也比较多,一些名画的原作可以在各种展览上和博物馆看到,加上网络的发展,有了更好的机会学习。但我感觉即使在师范类大学的美术学方向研究生的培养重点是注重专业性,教学侧重于培养专业绘画工作者和研究型人才,忽略作为教师素质的培养,而现实却是大部分研究生最终进入高校担任教学工作,以至于有的研究生对高校教育教学不适应。我毕业后进入高校工作,感觉到在部分学校,教师也因职称、科研等压力,大量时间投入学外语,考计算机,发文章,参加画展等,而忽略了对美术教育及教学方法的研究,以至于职称和专业水平高却不善教学论文提纲怎么写。要改变这一现状,调整教师评优、评职称的导向,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
构建美术教学理论课程链,把高校教育(特别是师范类大学)和中小学教育挂钩,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注重教学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环境,在专业教学中利用乡土教材和民间美术资源,从传统美术中挖掘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兴趣、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提高学习效率;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相结合。
看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有不同的特点和社会意义: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由于条件的限制,美术作品多以版画为主,表现当时的社会现状,主要用于宣传;
文革期间美术教育和美术作品曾经承载了太多的社会功能,作品人物多是“红、光、亮,高、大、全”的形象;
六七十年代美术都是以写实为主,风格单调,重思想内容小学美术教学论文,当时对国外的作品、流派几乎没有介绍;
八十年代以来,作品的开始多样化,但多以写实为主;
上世纪末,各种流派的作品在国内一些杂志上开始介绍介绍,各种抽象的、表现性的作品开始被大家接受,之后出现行为艺术、后现代主义,尝试中西绘画结合,否定架上艺术等各种观念,美术呈现多元化。总之,美术作品折射出中国美术的发展过程以及我国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
中国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面对中国伟大的美术文明与现代阵容庞大、发展迅速的中国美术教育现状,对我国美术教育史进行研究是一项非常必要、非常紧迫的任务。从我国师范美术教育来说,按照2005年“教育部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的通知”,美术教育史作为必要的基础理论课程进行开设,但目前最缺的是教材和相应的研究资料。另外从阵容庞大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来看,他们职前教育就缺乏这门必要的知识。教师工作中要进行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研究、思考问题是不能缺乏教育史知识平台的。古今中外教育史中蕴含着先贤宝贵的经验,有着深厚精辟的理论,体现着美术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规律,是他们思考发展和改革我国美术教育不可缺少的知识资源。
我国美术教育史涉及美术教育观念、教育理论、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各个层面,我国美术教育发展史蕴含着美术兴邦的历史经验。通过展现美术教育的历史,有助于深化人们对中华美术多方位的总体认识,对美术教育事业发展与社会进步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为:第一,能为正确认识美术教育的性质、特点和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思考依据。第二,是改革我国美术教育与我国美术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建设的必要因素。
研究我国美术教育史要在深入挖掘和大量占有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深入探讨美术教育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各个层面的深刻变革过程,探讨美术教育的产生、发展与社会转型的内在联系,展现我国美术教育走过的辉煌历程。我国美术教育史不仅要勾勒出我国美术教育的总体发展面貌,并要史论结合,概括出各个时代的特点,找出规律性和特殊性。美术教育史研究必须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为指导思想,研究各时期的美术教育现象、教育形式与教育思想的社会政治文化历史关系。紧密联系社会背景进行分析,并广泛吸收学术界科学研究的成果,对我国美术教育发展的历史作出整理。在宏观上把握教育思潮流向的前提下,对具体的教育制度、教育经验进行剖析和梳理。美术教育史研究紧密联系着历史学、社会学、美术史、美术学等,美术教育史研究要思路开阔,在综合其他学科史学研究的成果上建立新的美术教育考证方法,借鉴教育史研究的一切具有科学意义的成果和方法,博采众长,努力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在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中研究美术教育发展的历史。
美术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它继承和发展着人类的文明成果,传播、保存、融合、发展着民族的文化,是民族形成、生存及发展的生命机制。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对人们的社会心理、风俗习惯、道德规范、文化传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成为整个文化建设的基础。
谈到美术,我们可能会想到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或者现代人说的艺术设计)。谈到美术教育,我们可能会想到美术本体的传承教育,这显然是不全面的。那些流传在民间的属于造型艺术的现象,其实也都属于美术现象。这些美术现象是劳动者的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体现着他们的情感、理想、审美和造型观念,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典型的美术文化特征。那些被称作“美术”的作品,发展中既有明显的承传性,又在不断地翻新。这些美术在民间传承与发展的过程,属于美术教育的范畴,美术教育在其中的作用是特殊而意义重大的。
不同的美术教育形式对应不同的社会阶层,一般来说美术教育史研究包括三大类:一是专业美术教育。“专业美术教育”在传统中的主要教育方式是:父子相传、师徒相授、图样临习等。在现代社会“专业美术教育”一般在学校实施,如美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和其他各类学校的美术专业学科。这种教育以培养专业美术人才为主要目标,教育目的是美术文化本体的传承与发展,最终指向是以创造的产品为社会提供精神的与物态的艺术,促进社会发展。二是人文素质美术教育。“人文美术教育”的主要教育方式是:作品认知、社会活动与信息接受等方面中的教育,主要指为教化国民素质而言。在现代社会的“人文素质美术教育”一般指幼儿园、中小学和大学中的通识教育,教育目的是公民素质教育。三是社会美术教育。“社会美术教育”包括家庭与社会生活、活动等方面的美术现象对人的影响与教育,内容丰富多样,主要有家庭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筑、影视、网络、工业产品、宗教美术、政治美术、商业美术;
生活活动的器具、婚丧嫁娶与礼仪活动中美术参与的运用等。这些美术文化随时随地对公民起着教育的重要作用。
中国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美术学专业教学体系中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导致学生偏重技法的学习.而忽视民族文化的培养 :偏重于造型元素的认知.而忽视民族美术元素的继承:偏真实写生.而忽视感性理解与理性分析的结合 所有这些对美术基本理论体系的忽略.将无法使美术教学接近认识和全面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将导致我们丢失民族美术的记忆 教师只有充分尊重民族美术传统理论和传统美术思维方式 .在教学中增加广泛的美术系统文化和中国传统理论的课程.重视领悟民族艺术的神髓.才能构成美术学教学新体系二、美术学专业教学体系中开展中国传统美术理论的对策研究(一)建立美术文化的教学理念.培养完美人格中国传统绘画十分重视艺术审美认识 、人文启示的作用。对人格的崇尚是中国传统美术所追求的重要人文内容 中国传统美术描绘 自然的同时注重理想、情感 、志向等主观因素的表现。“抒情言志”“借物咏情 ‘言志喻德”构成了中国传统美术表现的主要内涵 因此.衡量美术作品的优劣.常常不在作品本身,而是在于画家的品格与修养 纵观中国传统画家,以雅人高士、英雄豪杰、读书明理者张 强 (石家庄学院 050000)居多.他们所创作的作品能够达到以情感人 、以情动人的目的.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情感与人文情结 教育的终极 目标是达到人格的完善.中国传统美术教学就已经明确了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格、心性 、品德 、人文等重要方面。以传统儒、释、道哲学为主体的文化体系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美术精华在于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作品高逸的境界、超拔的精神、隽永的意味、精妙的笔墨是审视和衡量艺术品质高下的完整标准.缺失了其中的任何一方面.就相当于缺失了中国传统美术特有的艺术精髓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中国传统美术观念审美认识和启示作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审美趋向,引导其对真、善、美的完整追求。因此.教师决不能只培养学生掌握某些单纯技能.而是要在技法的训练中使学生领悟中国传统美术特有的人品与画品、心境与画境的内涵.并有意识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学养、品格、气质和心性,使他们对形象的刻画、笔墨的运用忠实于自己的真挚情感 只有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学生的人格.这也是当代艺术教育的方向。
(二)优化课程结构,强调文化传承美术学专业的学生虽然经过两年的普修美术理论.但传统艺术文化修养还是非常欠缺的 学校艺术教育应当是一种艺术文化教育和情操教育 一个人不懂得本国的艺术史和世界艺术史.就不能说他懂得艺术。我们要通过加强传统美术文化的教学.提高学生对美术的理论研究能力.只有丰富广博的理论学识.才能激发艺术创造的灵性及胆略;只有正确深厚的思想修养.才能使艺术创造获得深刻的意蕴及不朽的内涵:只有纯真、高尚的人品.才能使艺术品具有高雅、脱俗的品格。
课程结构方面在于理论研究领域的拓宽与介入.教师要把美术传统理论合理地安排在课程体系中.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协调发展.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三)解决重技法,轻文化的教学模式强化教育的意识 .避免将技能技巧作为唯一教育目标 建立以精品与经典为师的课程观.以历代精品名画作为摹写鉴赏之本.提高学生的眼力品味.教学的重点指向更为广泛的文化层面.教学目标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通过对中国传统美术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一定的中国传统美术知识与技能.而且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对中国传统美术文化的综合学习.包括中国传统美术方面的思维、表现、审美、评鉴、情感等品质。
(四)解决单一的教学方法
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师以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富于创新精神与自由表现的意识 .开发学生的艺术表现、启发学生的艺术见解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向学生作多方面的美术文化信息传达.形成以传授艺术为重点的课程设计 美术理论的教学应从理论讲述中解脱出来.融人课堂教学活动实践.在教学中通过与学生互动的方式使学生理解更多的美术文化知识,受到传统美术文化的陶冶。
(五 建立合理的作业评价体系
不同学生.在艺术表现上也有不同的能力,因而作业效果会有较大差别。教师在评价作业时要注重作业的内在处理与美学理解有些表现能力欠缺的学生.但对美术文化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会好些 他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较多.但是由于技法不够成熟.所以无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但作为教师我们应及时发现并给予肯定.要鼓励学生对美术理论的思考.使他们增加学习美术文化的兴趣和自信.而不应以作业效果作为唯一标准来磨灭他们对美术思考和钻研的兴趣 我们的美术教育应该成为面向全体学生的美术文化教育。
中国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一、研究西方美术教育评价的意义
在我国的美术教育领域,许多学者将西方的理论不加以深入研究便提倡推广,这将使我国美术教育成为无本之木。分析西方美术教育的失败与经验教训,加强对西方美术教育的研究,可以丰富我国美术教育经验,拓展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空间。具体意义如下:
1.在与西方美术教育评价理论的比较中,寻找与我国美术教育的差别和相似点,对世界历史学、人文学及社会学的研究有很大价值。
2.对西方相关理论的弊端和负面影响进行研究,对我国小学美术教育有借鉴作用。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教训,就是对我国的启示,他们在教育实践中走的弯路,我们通过吸取教训,可以避免历史重演。
3.研究西方相关理论的精髓,能够指导我国美术教育改革发展路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美术教育思想的价值,丰富我国小学美术教育的内容、经验和理论。
4.深入研究美国相关理论,能够开阔我国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视野,拓展我国小学美术教育改革的思路,探索出美术教育的新方法和途径。
二、我国的小学美术教育评价
在小学美术教育阶段,实际上正是学生刚接触美术教育的阶段,是其整个绘画观念亟须引导、为将来的绘画乃至艺术素养奠基的重要启蒙阶段。实际上,这个阶段不但学生需要引导并形成艺术观念,对于教学评价来说,更是一个观念问题,即教育评价由观念决定。目前,我国的小学美术教育正处在理性科学极向浪漫表现极靠拢的阶段,美术教育的评价标准正从“一元”标准向“多元”标准发展,更注重对学生个性、创造力、思维、情感及态度等的评价。
三、美国的小学美术教育评价
美国教育评价理论虽然有不同,但仅仅在方式上、内容上是相通的,都不采纳等级制,这是由美国文化决定的。艾斯纳的“学科中心论”创造了CTPP教育评价模型,即领域、输入、过程和作品,强调评价的优点在于引导学生对课程目标的重视,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反对评价成为学生进行奖励或者是惩罚的手段,反对分等级。
与上述理论注重课程目标不同,罗恩菲德的“儿童中心论”主张创作过程比完成作品更为重要。但是在反对将儿童作品分等级这一点上,他们是一致的,罗恩菲德认为这会使儿童的注意力从创作过程专项完成作品,尤其是曾经受到过某些阻碍但在首次的创作活动中发现自己的儿童,会增加另一次的打击。
查阅美国巴雷特?肯特儿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小学美术教科书“通过大自然表达”中教学步骤的第九步“评估”中的具体内容:(1)自我评估,分别为“我是否用水彩或者其他颜料创作抽象作品以表达冲动”、“我是否制作了抽象的小草图”及“我是否用色彩与轮廓的描述表现冲动”;
(2)他人评估,分别为“判断创造者是否运用有特点的艺术基础和设计原则表现出他的理论基础”、“指导小组成员猜测他人作品的冲动”及“是否在小组展示作品”;
(3)教师评估,分别为“他是否用水彩或者其他颜料创作抽象作品以表达冲动”、“他是否制作了抽象的小草图”及“他是否用色彩与轮廓的描述表现冲动”。很明显,在这些评估中,没有任何评估采用分等级的形式,这正是艾斯纳和罗恩菲德的思想,即艾斯纳认为教育评价与分等级是不能等同的两个概念,而罗恩菲德反对把学生作品分级评价。在上文罗列的评价标准中,出现最多的是“是否……以表达了冲动”,这正是罗恩菲德的评价标准,即儿童是否真切地体验到他的行为,是否有表现自己的积极欲望及表现的程度。
所以对现今的美国的小学美术评价理论进行分析,仍然是受到艾斯纳的“学科中心论”及罗恩菲德的“儿童中心论”的影响,并且在这两个理论的基础上向着科学理性极的方向上发展。
将中美小学美术教育评价标准进行比较能够看出,上文《课程标准》的一系列评价标准与艾斯纳的理论中将评价过程看做是诊断程序的观念是基本相同的,可以说这是与美国小学美术教育评价标准相靠拢的地方。《小学生等级制学业评价研究》依然将标准分了模糊的等级,这与美国坚决不分等级的标准是不同的。
四、我国小学美术教育评价存在问题
1.基础教育中的美术课程教学衔接缺乏,不能将学生学到的美术知识进行串联。我国部分教师仍然采用教育部所指定的美术教科书,进行教案的编写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并且,我国原来的教科书基本都是螺旋型和直线型排列,一课一题,难以将课程衔接,使小学与初中、高中美术课产生断层。
2.美术教育脱离社会生活,实践过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我国美术教育过分强调课本中心性,造成与实际生活存在差距,只能使学生被动地上课,更不会根据学生个人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所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教育效果便不尽如人意。
3.多样性和综合性不足,课程结构单一。基本所有学校仅关注美术学科本身的技能和知识,注重单纯的技巧的传授,忽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难以与和会、地方和历史文化相渗透,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过于强调学科中心,仅注重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从实践看,美术教学在实施和设计上仍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强调教师中心和学科中心,学生依然根据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及要求进行学习,教师以学生的成果为基础进行评价,这造成学生的创造性难以发挥,影响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展现。
中国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美学教育 高等院校 美育 艺术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得到大力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比例大幅提高,特别是提倡素质教育以后,美学教育占据重要地位。美育教育以其独特的方式,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和审美情操,将社会文化和社会文明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但在我国高校的美学教育中只有很少的学校在哲、文、艺术等专业开设美学课或选修课,虽然有些理工院校也开设人文素质的美学选修课,但在教学实质上大多是艺术欣赏而已,多数学校都停留在口头上的重视,没有实质性教学。在升学率、就业率等诸多指标的竞争下,美学教育显然处于等而次之的边缘地位。
近年来,一系列的社会事件让我们真正认识到我国教育正陷入技术进步与社会文明退化的困境之中。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如何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合格的社会公民和部分社会优秀人才,在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文明素养得到很好的提高,美学教育所承担的生命与爱,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优秀的人格魅力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一、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美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精神世界的塑造,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首先,必须明确美学教育的内涵。美学是一门成熟的学科,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有人专门对美学教育做过针对性研究,并将其归为领域范畴。著名美学家蒋孔阳认为“人类对审美心理功能和客观现实美学特征研究愈加深入,而人类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也愈来愈丰富,愈加复杂,因此美学终于从哲学文艺理论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美学教育是对美的本质、美感、美的形式和状态、审美活动和审美教育的研究。鲍姆加通认为,美学研究最初从感性对象为出发点和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不仅要依赖于哲学的思想,还应有感性的体验以及灵性和心里的沟通。其次,我们要明确美育教育在人的培养和家长会文明进步中的重要性,我国近代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学科的奠基人,倡导“美育代宗教”,并把美育列入国民教育方针。1949~1978年间,美育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1979年后,美育教育又重新受到重视,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工作规程》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要求在2010年前后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大、中、小学校相衔接,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艺术教育体系”。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优秀和合格的社会公民,具有健全的人性和完整的人格,高等院校是社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文明的主体和推动者,大学教育在传授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和拓展视野的同时,更应当通过美育教育促成学生完美发展和完整人格的形成,从而增进学生的道德福址。
二、高校美学教育的困境
虽然国家提出发展规划,但在现实中美学教育存在相当大问题。高校扩招,整体文化水平下降,急功近利,课程建设力度匮乏,导致美学教育的低效。或是纯理论性空论,或是学校功利主义将美学教育狭隘化(艺术技能学习)。
大多数二类学校出于功利的考虑,就业率、升学率视为学校考核标准,本身就处于次要地位的美学教育更是趋于边缘化,加之现有美学教育方面的人才较少,更多是文学、艺术、哲学兼职美学教育,因此其教学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另外,学校的教育重点是技能教育,认为美学教育是精英教育内容,其他学生的发展基本靠自身努力。由于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发展正处于易变阶段,没有真正认识到美学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
2.课程建设力度重视不够
美学教育中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美学中的哲学内容是帮助塑造大学生世界观的利器。黑格尔曾经说过:“美是人类最早的老师”。美学教育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美的认识,陶冶情怀,对世界观的形成,对人在社会中生存的价值,人格的形成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美学中的伦理社会学内容,可以改变和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伦理社会学研究是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是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之间的本质区分,对美学中的真善美的关系分析和研究,认清真正的真善美,能很好地推动学生的努力方向和提高学生的心灵境界。美学中的艺术教育有助于学生审美观和对艺术修养的培养,对于文学、艺术的欣赏,是美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对美的欣赏,真正领悟美学的真正涵义,去影响和规划今后生活中美感。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因此,只有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树立一个正确的审美意识,才能培养出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美学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人类生活不是在一个真空的环境中,每天与行行的人打交道,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环境中。人格魅力在社会交往中显现尤为重要,而且人格魅力的形成与美育教育是分不开的。席勒曾经说过“为了解决政治中的问题,人们必须解决美学问题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能可以走向自由”。因此,美育教育对人的价值观、审美观、人生观的形成直到巨大作用,进而指导整个社会向自由、和谐的方向发展。
3.混淆美学教育的内涵
我国高校美学教育存在两种趋势:一是传统的理论性为代表的美学教育,其主要内容是美学理论研究,脱离了艺术教育的内容,导致了意识形态决定一切的唯心主义思想,完全凭意境和心灵构思,甚至是主观臆念的东西,有些唯美至上的感觉。二是艺术教育等同或替代美学教育,这种现象在我国高校美学教育中非常普遍。近年来,我国艺术教育体系逐渐完善,其范围从小学、中学到高校,并配之以专业艺术教育、师范艺术教育等类型。在一般学校,艺术专业教育受到一定的重视,因此许多学校领导将美育教育视为艺术教育,混淆其概念。艺术教育(艺术技能教育)是美学教育的基础,它是美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艺术教育可以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对美的认知和欣赏,对进一步拓展大学生人生境界有帮助,但不等于美育教育的主体,美育教育是大学生学习阶段较高层次的教育,是修养、品行的塑造。叶朗先生在《大学生与美学》一文中提出:“美学和美术研究、艺术欣赏都有密切关系,但美学并不等于美术研究和艺术欣赏。从根本上说,美学是对于人生,对于生命,对于文化,对于存在的理论思考。”
4.美学教育本身的弱势
美学教育的弱势表现在理论上的高深和教学活动的枯涩。美学理论学派林立,从本质上讲从哲学体系剥离出来,对研究的性质、研究的对象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涉及到教学之中更是门户之见、众说纷纭,研究内容差异较大,很难做到理论结合实际。另外,纯理论性教学空洞,学术性过强,大多数人难以启及。另一种是注重于艺术欣赏,内容过于简单和肤浅,缺乏理论积淀和艺术审美理论的深度,教学方式基本以讲授和视听形式为主,相应的实践环节和艺术评鉴相对缺乏。
三、探讨美学教育的新途径
1.美学教育定位:面向群体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教育已提到相当高的地位,它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社会文明发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著名学者钱理群说过:“现在我们的大学教育培养的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言而喻,我们的大学教育缺乏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和社会责任的培养,面对逐渐大众化的高等教育,美学教育已经不是精英教育的特权,应当面向全社会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面向受社会教育的每一个公民,其教育内容应随教育主体的改变而转变,应考虑受教育群体的知识结构、爱好和心理特征,抛弃美学专业教育中抽象、枯涩的内容,增加更多符合学生和社会群体的审美经验、审美视角、审美境界和社会美、道德美、伦理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视觉,提高审美的自觉性,才能使其生活充满美感。
2.加强美学教育建设
教材是上好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美学教学。好的教材从出发点、研究的基本问题、重点问题,博引众家之说,内容由浅及深,把握教材深难的“度”,使观者一览无余,又能细细品味,讲者可引经据典,给予其充分发挥和拓展的空间。我国一些学者现已编写出雅俗共赏、清新悦目的美学教材,如凌继尧编著的《美学十五讲》,肖鹰编写的《美学与艺术欣赏》。另外,根据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可根据自行情况侧重不同的领域。文、艺术和哲学可适当增加理论性,理工农医以通识为基础。
3.学校应加强对美学教育的重视
浓郁的校园文化对美学教育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美学教育在学校教学和学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改变大多数学校课程设置轻视美学教育的看法,从课程设置内容、课时量、现代化教学设施条件给予充分的保障,在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中不断活化美学教育的影响作用。另外,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一个学校的文化建设、学生培养以及今后学生在社会中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和情操品行等方面的影响是很大的。如进行各种演讲会、文艺沙龙、文化沙龙,各种“十佳评选”、音乐会、美术展览、国文教育、各种社团活动和展览,都可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存在的美,是内在与外在的有机统一。
高校是国家未来发展的知识基地,是国家发展的希望基地。国家的强盛,不仅体现在国力的强盛、经济的强大,还体现在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现代文明程度的发展,而美学作为高校人文教育的学科,在培养高素质和文明公民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欣美观,促进社会向健康、自由、文明的社会发展,从而诗意地生存,这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基础。
教育是一个让人不断脱离野蛮,渐进人性、集取理性的社会化过程。美学教育则是积蓄精神,提高品行,优化现代文明的重要工具。只有全面地认识世界,理解人生,才能懂得人活着的意义,才能勇敢面对生命中的种种挑战,展示自己绚丽、多彩的人生。
参考文献:
[1]蒋孔阳.美学新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6-17.
[2]钟朝玲.人的全面发展与高校美学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174.
[3]包莉秋.美育视野中的成人世界[J].教育评论,2012,(2):15-17.
[4]李木子.对当前我国高校美学教育困境的反思[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7):242-243.
[5]叶朗.胸中之竹[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