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歌颂教师节诗歌【五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3-06-20 10:00:02 来源:晨阳文秘网

大家好!再过几天,我们将迎来第19个教师节。在今天的升旗仪式上,让我们代表全体同学向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致以最崇高的少先队的敬礼,并献上一首颂歌寄上我们最诚挚的祝福。九月,金色的季节;九月,温馨的季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歌颂教师节诗歌【五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歌颂教师节诗歌【五篇】

歌颂教师节的诗歌范文第1篇

大家好!再过几天,我们将迎来第19个教师节。在今天的升旗仪式上,让我们代表全体同学向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致以最崇高的少先队的敬礼,并献上一首颂歌寄上我们最诚挚的祝福。

九月,金色的季节;

九月,温馨的季节;

九月,鲜花盛开的季节;

九月,天真烂漫的季节。

迎着九月的和风,

我们来到大自然,

采一束鲜花送给老师

采一缕欢笑送给老师

今天是您的节日,

全体少先队员们共同祝愿

愿您幸福快乐到永远

忘不了,讲台上您那怡人的风采;

忘不了,夜灯下您那辛勤的身影;

忘不了,您那和蔼可亲的笑容;

忘不了,您那认真负责的精神。

是您把我们引上知识的航船;

是您,教我们如何畅游知识的海洋。

我们成功了,

您是我们的老师;

我们成名了。

您还是我们的老师;

无论我们有如何惊人的业绩,

您永远是我们的老师。

面对我们这些新时代的红领巾。

您只有微笑,

烦恼与忧愁永远留给独处的日子,

您以为我们什么都不知道?

亲爱的老师,

您辛苦了!

您的付出,

您的辛苦

我们看得见。

看!鲜艳的红领巾红似火啊!

飘荡在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每一条红领巾都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让我们唱吧!

让我们跳吧!

庆祝伟大的9月10日

庆祝光荣的9月10日

听!那是一首多么美妙的歌。

那是一首献给全天下老师的歌。

记住吧!9月10日。

歌颂教师节的诗歌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诗乐舞;
寓教于乐;
抒情结构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028-01

一、诗乐舞

《诗经》的产生时代,诗歌很明显表现为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构形态。《诗经》中的诗用于歌唱,关于诗入乐的记载,历代典籍层出不穷,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吴公子季礼观乐,有专门的乐工为之歌风诗和大小雅、颂。《墨子·公孟》也有诵《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的记载。《史记·孔子世家》也说道孔子曾三百五篇皆弦歌之。

在原始人看来,音乐自有一种神赐的力量,通过乐音,他们可以与神通话、交流。《诗经》中的《雅》、《颂》诸诗,多为宫廷乐师和祭祀乐师收集创作,尤其是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比较舒缓。周朝重礼乐文化,乐官职掌祭祀之礼,处于仪式的需要,祭祀先祖之时,需配乐舞蹈,保持歌舞诗统一的形式,诗经中相当多的祭祀诗、酒宴诗,都配有各种仪式和舞蹈,因此有“约軧错衡,八鸾鸧鸧”(《商颂·烈祖》)那样的场面,也有“籥舞笙鼓,乐既和奏”(《小雅·宾之初筵》),“式歌且舞”(《小雅·车舝》)之形式。

通过诗乐舞三者的结合,将听觉、视觉、时间、空间统为一体的艺术,诗经之三百零五篇,无疑都是具有歌词性、音乐性、舞蹈性“三位一体”的特征。诗为乐之内涵,乐为形式,舞则是表达诗乐的形象动作,这样以来诗歌的抒情效果则更加显著,艺术审美感也更强。

二、寓教于乐

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独特形态也与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相关。

音乐本有使人心境和谐的功能,周王朝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并讲究以“礼乐治天下”,因此颇为重视乐教,而《诗经》中诗歌的乐教功能便体现出独特的意义。乐与人性相通,通过演奏诗歌,吟唱诗歌,来平复、化解人们心中郁结的情绪,在音乐的安抚下引导、鼓舞人们的品行追求,使人心志平和,而行为端正,从而获得修为的内外统一。

在一些诗歌的吟唱中,会伴有相应的舞蹈动作,它们与原始的巫文化有关。通过一些形象的动作,能够再现当时的情景,使表演者进入一定的情感之中,从而使舞者与现实隔离,借助想象呈现出“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钟鼓喤喤”(《颂·执竞》)那样舞乐交织的场面,令观众身临其境,受气氛的感染,从而威慑净化他们的心灵。《诗经》中很多的《颂》诗,语言只是作为抒发的材料,音乐和舞蹈才是情感的展示,这些简短的篇章是诗歌抒情艺术的完美展现。

正所谓“寓教于乐(le)”,在当时的乐教中,诗歌所扮演的角色也可称之为“寓教于乐(yue)”。文学起源之初,诗乐舞是不分家的,舞蹈是情感的载体,没有舞蹈便不能够表达原始人类对信仰的狂热和虔诚,三种形式互相联系,各擅其长,多角度诠释和抒发内心复杂的情感。

三、语言形式

虽然因古乐失传,后人无法了解《诗经》在音乐上的特点了,但从其语言形式上仍可发现诗乐舞存在过的痕迹。

《诗经》中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语言形式的简短含蓄,是《诗经》感情表达的需要,人在情绪高昂之时,语言的表达总是简短有力的。《诗经》中简单的语言表达形式使情感具有主观性,易于抒发,并且作为二节拍的句式带有很强的节奏感,四字句节奏鲜明,在诗乐的配合下,这种简短的语言形式更易于舞蹈的具象化表演,舞蹈用视觉形象、体态语言也促使语言材料更趋于简单急促,留有空白和想象的余地,带有节拍和韵律,张弛有度,和谐唯美。

《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复,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其中的叠字,又称重言,以及双声叠韵的运用,使得诗歌的吟唱之时,声韵协调,绵绵不尽,有助于表达深微曲折细腻隽永的情感。诗乐相应,一方面由于简短的语言表达,必须反复来强调,抒发感情;
另一方面与乐歌相应的歌词以某部分简短重复,循环递进,既使音乐节奏鲜明,又表现出感情的递进与深化,无论是音乐还是诗歌的反复咏唱,都是为了情感的强调与渲染,作为一种抒情的手段。

《诗经》中诗乐舞三位一体关系较为明显的是早期采集的诗歌,后随着周王朝的建立巩固以及教化的影响,以巫文化为传统的舞蹈逐渐脱离诗歌。虽然这三种艺术形式开始进入独立,但致力于道德情感培养的传统追求仍然没变。《诗经》的抒情有其独特的价值,它的抒情结构是作为一个传统加以继承和发展,而且更应该在这种传统里寻找更多用于情感寄托的结构和模式,为抒情诗开创更为广阔的空间。现代抒情诗的发展,与《诗经》的研究与探询,应搭建一个桥梁,使现代的文学在追求传统艺术的同时,让诗歌在反复吟唱中创造更加完美的艺术之境。

歌颂教师节的诗歌范文第3篇

关键词:欧洲早期;
声乐发展;
音乐起源、单音音乐;
复调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101-01

一、音乐起源学说

歌唱是音乐发展的最早形态。关于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诞生。目前音乐史上,有多种关于音乐起源的学说,其中,比较主要的、被更多人认同的有两种。

(一)劳动节奏说

欧洲社会学家布黑尔(Bücher)在其书《劳力与节奏》中认为,在劳动中,人类会通过发出有节奏的声响,配合以相对应的规律性、周期性的体态律动,从而获得更高的工作效率。人类为了将这一节奏固定下来,便开始了歌唱。

(二)模仿动物说

古希腊哲学家德莫科里特(Demokritos)认为,人类通过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歌唱。我国古代《吕氏春秋》中也记载了“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以及“听凤凰之鸣以制十二律”。

二、单音音乐时期的歌唱艺术

欧洲自古希腊开始,直至13世纪为单音音乐时期。

(一)古希腊时期的歌唱艺术

古希腊人认为音乐具有陶冶心灵、润泽生命的神奇力量,他们将所有美德都归因于音乐的存在。古希腊的歌唱艺术呈现出以下特点:

1、歌曲与诗歌紧密结合。可以说,古希腊既没有离开诗歌而独立的音乐,同样也没有离开了音乐而独立的诗歌。

2、歌手多是诗人兼作曲家,并能自弹自唱。公元前9世纪的盲人诗人兼歌手荷马(Homeros),以说唱形式创作并留传下了史诗《伊利亚特》(Iliad)和《奥德塞》(Odyssey)。

3、声乐体裁多为以单音音乐为主的独唱、齐唱。通常由男声演唱,偶尔加入童声。

(二)古罗马时期的声乐艺术

古罗马统治者的侵略足迹遍布欧洲、非洲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古希腊时代的哲学、宗教、音乐等被一起“输往”罗马。这一时期的声乐艺术有以下特点:

1、音乐更多地起到了娱乐作用,而不像古希腊赋予音乐感召心灵的神圣使命。大批以奴隶身份出现在罗马城的希腊乐师、歌手变成了为罗马帝王和奴隶主们服务的专业音乐家。

2、音乐与诗歌开始分离,成为一门独立的表演艺术。

3、歌手已有了较高的演唱技巧和知名度,这些歌手成为了音乐在社会化分工之后产生的第一批“歌唱家”。

(三)公元5―14世纪的宗教歌唱与世俗音乐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崩溃,奴隶制社会结束,欧洲进入了中世纪的宗教统治时期。公元4世纪,罗马教皇西尔维斯特一世(St SylvesterⅠ)在罗马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所歌唱学校,用于培养宗教仪式中唱圣诗的专业歌唱人才。公元6世纪,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St GregoryⅠ)组织收集、修订了作为教堂使用的歌唱范本,被称为“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格里高利圣咏对后世的莫扎特、柏辽兹、李斯特等作曲家的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11世纪后,城市逐渐成为新的文化中心,与宗教文化相对峙。城市中,各种音乐、戏剧行会组织发展迅速,民间艺人随处可见。

1、行吟歌手。行吟歌手出现在11―13世纪末的法国,其中不乏擅长吟诗和即兴演唱的贵族和骑士,他们访遍各地的王公和贵族府邸,借助简单的乐器伴奏歌唱。演唱主题大多是歌颂美景、表达爱情,也会有一些生活化的滑稽歌曲。

2、恋诗歌手。德国的恋诗歌手的出现比法国的行吟歌手晚了一个世纪。他们受到行吟歌手以及德国民间艺人的影响,歌颂大自然、歌唱英雄主义、吟唱爱情。瓦格纳的歌剧《汤豪塞》“Tannh?user”就取材于恋诗歌手的真实故事。

3、名歌手。名歌手的成员已经不再是贵族或骑士,而是中产阶级市民、商人和工人。其创作的歌曲曲调简单、节奏缓慢,大多采用圣经主题。瓦格纳的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Die Meisters?nger von Nürnberg”就是以著名的名歌手鞋匠萨赫斯为原型创作的。

三、13―16世纪的声乐艺术

(一)复调音乐与无伴奏合唱

13世纪出现的奥尔加农(Organum)是最早的复调音乐,共两个声部。16世纪的无伴奏合唱进入了黄金时代,以帕莱斯特利那(Palestrina)和拉索(Lasso)为代表。前者临危受命写作的《马塞尔教皇之弥撒曲》,保住了复调音乐的地位;
拉索的《回声》,至今仍是合唱舞台上的经典。

(二)民间音乐

1、法国香颂。香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2世纪的法国游吟诗人,到16世纪达到了顶峰。香颂题材广泛、形象鲜明,内容涉及社会、生活与自然的各个领域;
曲调优美、节奏鲜明、歌词生动,改变以往抽象的音乐语言。

2、意大利牧歌。牧歌是主要根据著名诗人的爱情诗、田园诗创作而成,格调高雅、旋律优美,抒情性强。牧歌的歌词与音乐交相辉映,成为19世纪“艺术歌曲”的创作源泉。

参考文献:

歌颂教师节的诗歌范文第4篇

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的第30个教师节。届时,县委、县政府将举行颁奖晚会,隆重表彰百名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先进教师和一批高考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因此,这场晚会,既是一台表彰颁奖晚会,也是一个向社会各界展示我县广大中小学教师精神风貌、职业风采,宣传我们教育工作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风范的平台。结合当前形势和我县实际,初步设想,晚会拟以“中国梦·师魂颂”为主题,以“筑梦篇”、“追梦篇”和“圆梦篇”三个篇章为主体,表达“教育梦是中国梦的基础,师之魂是教育梦的基石”的理念。

一、晚会主题:中国梦·师魂颂

二、晚会主题解读:

筑梦:教师指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追梦:教师引导学生实现梦想的过程;
圆梦:学生梦想成真,感念感激老师。

师魂:师魂就是我县广大中小学教师,指导学生筑梦的爱心耐心、严谨不苟;
师魂就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引导学生追梦的循循善诱、为人师表;
师魂就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帮助学生圆梦的无私奉献、艰辛培育。

三、晚会基调:热情奔放、欢快喜庆

四、节目形式:

1、师生才艺展示:书画、演奏、剪纸、手工等

2、歌曲演唱

3、舞蹈表演

4、歌伴舞

5、杂技(抖空竹)、魔术

6、配乐诗朗诵

7、红歌联唱

8、自创节目,形式待定

五、晚会架构(包括颁奖在内晚会时长约2小时)

(一)开场歌舞:盛世欢歌

(二)晚会主体:

1、筑梦篇

(1)舞蹈:妈妈教我一首歌

(2)歌伴舞:老师我的好妈妈

(3)教师才艺展示:书画、演奏、手工制作、剪纸等

(4)舞蹈:剪纸娃娃

第一轮颁奖:先进教育工作者、模范班主任、优秀教师

2、追梦篇:

(5)小合唱: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我爱米兰等

(6)小品:主题:亲情连线(老师学生手拉手五知五帮献爱心)(自创节目)

(7)红歌串串烧:幸福不会从天降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十送红军南泥湾

(8)学生才艺展示:抖空竹魔术

第二轮颁奖:高考先进单位、优秀个人

3、圆梦篇:

(9)小品:主题:高考成绩揭晓学生梦想成真(自创节目)

(10)配乐诗朗诵:师魂颂

(11)歌曲:谢谢老师

歌颂教师节的诗歌范文第5篇

硝烟中飞出的激昂战歌探寻各国国歌起源,会发现一个共同的现象,那就是许多国家的国歌,都是诞生于国家生死存亡关头,是战火硝烟中飞出的激昂战歌。不管何时何地,唱起它时都热血沸腾,激荡着人们的拳拳爱国之心。

我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就是产生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凝聚着中华儿女“不做亡国奴”的怒吼。1934年春,田汉决定写一个以热爱祖国、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剧本,并为影片主人公创作的长诗《万里长城》拟写了最后一节诗稿,后来它被作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词,即《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他刚完成歌词就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聂耳主动要求为田汉写就的主题歌词谱曲。读着歌词,爱国激情在胸中奔涌,雄壮激昂的旋律从心中油然而生,聂耳很快就完成了曲谱初稿,后来又在躲避国民党政府追捕的颠沛流离中完成了曲谱定稿。

一首表现中华民族的刚强性格,显示祖国尊严、充满同仇敌忾、团结御敌豪迈气概的革命战歌就这样诞生了。伴随着“一二·九”运动学潮,救亡运动的巨浪,这首歌曲唱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新中国成立后,《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代国歌,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将其定为国歌。

法国国歌《马赛曲》得名于法国南部港口城市马赛,1789年7月,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狱,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开始了。1792年,普奥封建君主组织联军进行武装干涉。在此紧急关头,战斗在前沿的斯特拉斯堡市长号召人们为了抵抗强暴写作战歌。诗人兼作曲家、莱茵营的工兵上尉鲁热·德·利尔一夜间就写了一首歌,原名为《莱茵军战歌》。500名马赛志愿者高唱这首战歌浩浩荡荡地开进巴黎,极大地鼓舞了革命者士气,《马赛曲》因此得名。1795年,《马赛曲》被正式定为法国国歌。

诞生于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美国国歌《星条旗》,是一位名叫弗朗西斯·斯科特·基的美国律师,在1814年英美战争期间,透过战场上的硝烟,看到星条旗经过英军炮轰后仍在要塞上空高高飘扬时,感慨万分而即景写下的。歌词写出来后,在一名法官的建议下,配上了英国作曲家约翰·斯塔福德·史密斯创作的曲子,取名《星条旗》,从此流传开来。直到1931年被美国国会正式定为国歌。

现在南美各国的国歌也大多是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自从哥伦布发现了通往美洲的航路,美洲就成了欧洲殖民者的殖民地,美洲人民在王权的压迫下度过了悲惨的三百年,苦难尤其深重的是南美人民。

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南美大地上掀起了以白人和印欧混血种人为主体的风起云涌的独立解放运动。一时间,出现了玻利瓦尔、圣马丁、奥希金斯等一批独立战争的英雄。经过多年的较量,西班牙殖民者以失败而告终,南美各国在19世纪20年代纷纷独立。正因民族遭遇,南美大多数国家的国歌歌词中,都反映出南美人民对奴隶主的痛恨和对自由、平等、独立的渴望。

更为有趣的是,这些战火中飞出的歌,不但诞生的背景有相似之处,而且在定为国歌后的命运也有相似的经历。在法国和中国,都有人认为国歌的歌词已“时过境迁”,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于是提出更改歌词的要求。但大多数人认为,任何一个有这样国歌的民族都不希望忘记历史,这些国歌歌词使人们铭记民族革命斗争的年代,时刻提醒人们居安思危,唤起人们的爱国心,增加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自豪感,而这正是国歌的重要作用。

最古老国歌类似中国“藏头诗”

世界上最古老的国歌可以追溯到荷兰的《威廉颂》,这是16世纪尼德兰革命时期起义者所唱的歌曲,是荷兰人民在抗击西班牙统治的侵略和压迫时产生的战斗进行曲,赞颂的是率领荷兰民众走向独立的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威廉·奥兰治·拿骚,其旋律写成于1568年,来源于法国的一支军乐,歌词则写成于1568年至1572年间,共有15节。《威廉颂》的歌词颇像中国的“藏头诗”,把15节歌词每节开头字母拼起来,便是威廉的全名。

《威廉颂》成曲初期只在荷兰民间流传,直到1932年才被正式定为荷兰国歌。但由于全部唱完大约需要15分钟,所以通常情况下只唱第一节和第六节,或者只唱第一节。但第一节中包含有“尊重西班牙国王”的歌词,长久以来一直争议不断。《威廉颂》产生时荷兰还属于西班牙,西班牙承认荷兰从西班牙分离出来是在1648年,所以根据当时的情况说“尊重西班牙国王”无可厚非。

《威廉颂》开创了国歌的先河,其他国家纷纷效仿,把自己国内流传的能体现民族文化精神的歌曲定为国歌,以此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促使人们奋发向上,为国奉献。目前,全世界制定国歌的国家已达160多个,产生了许多颇有意思的“国歌之最”。

当今世界上普遍认为最着名的国歌是法国的《马赛曲》,原名《莱茵军战歌》。歌词最长的国歌是希腊杰出诗人索洛莫斯在独立战争期间写的《自由颂》,全诗包括158段。最短的国歌是卡塔尔国歌,是10小节的号角之音,每小节只有两拍。最不能“唱”的国歌是西班牙的一首军队进行曲。使用最多语言的国歌是南非的《南非的呐喊》,包含南非最常使用的五种语言——科萨语、祖鲁语、梭托语、南非语和英语。

被借用最多的国歌是英国的《天佑吾王》,1745年第一次演奏,列支敦士登与挪威的皇室颂歌至今仍使用该旋律,瑞士、沙俄以及其他20多个国家都曾使用过此曲谱。填写国歌最多的作词家是印度诗人泰戈尔,曾为印度和孟加拉国两个国家的国歌作词。创作耗时最长的是瑞士国歌,最初创作于1841年,耗时140年。我国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是世界上最多人会唱的国歌。

词曲各异折射最强民族风世界各国的国歌,不管是诞生于烽火硝烟中的铿锵战歌,还是传承于历史长河中的民族赞歌,词曲虽有异,但其中共同且永存的都是带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表现着民族的文化与精神。各国国歌因社会制度、国家性质、政治路线、历史情况、地理环境、民族成分、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不同,内容也极为多样,各有侧重,并呈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

在资本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先驱国家中,国歌歌词主题绝大多数反映了革命斗争或对自由平等的追求。这类国歌大多产生于本国的革命斗争中,曲风通常是进行曲,歌词中充满了饱满的革命热情,激发人们为保卫祖国、建设新国家而斗争。如上文提到的荷兰、法国、美国和我国的国歌。此外,典型代表还有阿根廷的《祖国进行曲》、西班牙曾用国歌《列戈颂》、希腊的《自由颂》、比利时的《布拉班人之歌》、前捷克斯洛伐克的《我的家乡在哪里》和《塔特洛山上的暴风》、前南斯拉夫的《嗨,斯拉夫人》、意大利的《马梅利之歌》、古巴的《巴亚莫颂歌》、阿尔及利亚的《誓言》等,而拉丁美洲国家歌颂本国独立历史的国歌,还多在内容上体现出叙事诗风格,在音乐上常出现歌剧风格。毋庸置疑,这些战斗歌曲在各国历史上都起过重要作用。

颂歌则是历史最悠久的国歌种类,多见于欧洲传统的君主制国家和它们的殖民地地区,如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的国歌,以及阿拉伯半岛国家的国歌,其国歌大多是歌颂本国君主的。

歌颂祖国的歌词在各国国歌中所占比例最大。这类国歌歌词着重描写本国自然风光,表现了人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自豪。如瑞典的《你古老的、光荣的北国山乡》、丹麦的《有一处好地方》和奥地利国歌。有些国歌还从天文现象来说明自己国家的地理环境,如新西兰和巴西的国歌,都说到了南半球夜空中的“南十字星座”。由于“宗教侵略”和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非洲人民的信仰从原始的“拜物教”转向了上帝,反映在他们的国歌歌词中,就是“上帝保佑”一词不断出现,千百年来民族的屈辱史使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了上帝身上,保佑自己的民族获得自由、平等、和平。

也有少数国歌的主题不同于以上几类。如印度的国歌是一首典型的史诗,歌词涉及民族、历史、地理、文化和宗教;
挪威、冰岛和洪都拉斯的国歌,也都有一定的史诗气质。罗马尼亚新国歌歌颂的是国旗三色旗。加纳、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等国的国歌包含着具体解释国旗涵义的内容。波兰的《波兰不会亡》、丹麦的另一首国歌《克里斯蒂安国王挺立桅杆旁》、西班牙的《列戈颂》等则歌颂了民族英雄。以色列的国歌歌词以充满希望的语气表达了对民族复兴的强烈愿望。日本、印度、肯尼亚、斯威士兰和塞内加尔的国歌,都使用了本国民歌的传统调式,体现了独特的民族音乐风格。而波斯湾沿岸的阿拉伯国家的国歌则多为号角音乐风格,长度较短,也较少有歌词,如巴林国歌和科威特、卡塔尔的前国歌。另外,圣马力诺、列支敦士登和安道尔分别与德国、意大利和法国互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分别反映在这三国的国歌中。

大多数着名国歌的谱曲者并不为人所熟悉。如英国国歌《天佑吾王》的曲作者至今未知。只有很少国家的国歌是由着名的作曲家写成的,如德国的国歌《德意志之歌》使用的是海顿所谱写的旋律,奥地利国歌《山的土地,河的土地》通常被认为是莫扎特所作。

很少的一些国歌歌词是由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创作的,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曾为印度和孟加拉国两国国歌作词。挪威作家比约恩斯彻纳·比昂松是挪威国歌《对!我们热爱祖国》的词作者。

给冠军升国旗奏国歌源于何时在国际大型体育比赛中,运动员获得金牌后,赛场上会升起该运动员国家的国旗、奏响国歌,表示对运动员及其国家的肯定和尊重。升国旗、奏国歌作为仪式在体育赛事中使用,首次出现是在1896年第一届雅典奥运会上。美国三级跳远选手詹姆斯·康诺利夺得了现代奥运会的第一个冠军,在他获胜后,赛场上首次奏响了美国国歌,并升起了美国国旗。直到1932年第十届洛杉矶奥运会,洛杉矶奥组委进行了数项改革,其中包括设置颁奖台,在颁奖仪式上为冠军升国旗、奏国歌,让获金、银、铜奖的选手站在台上等。从此以后,升国旗、奏国歌成为奥运会的一项固定仪式,也成为了体育比赛中的最高礼仪。

国歌的使用场合和礼节国歌在许多正式和庄重的场合使用,常在隆重集会和国际交往仪式等场合演唱或演奏,在重大会议或演出开始前,也必须演奏国歌。

在我国,天安门广场的升旗必演奏国歌,而每逢重大节庆,还有军乐队现场演奏。中小学校每周一升旗时对学生演奏国歌。有些国家,戏院和电影院节目开演前还演奏国歌。许多电视台和广播电台早上开播前和夜间停播后演奏国歌。国歌现场演奏时常伴有具体的礼节要求,如行军礼、起立、脱帽等,在一些国家还要求手抚胸口或鞠躬。在正式的外交场合,这些礼节更为严格。如按照我国国旗法规定,当高奏国歌、升起国旗的时候,国人应当起身肃立,双手下垂,目视国旗或者前方行注目礼。

见证历史变迁的中国国歌在我国古代,尽管设有名目繁多的“礼乐”,但历代王朝并未制定过国歌。历史上第一首国歌创作于1880年,其发轫者为曾国藩之子曾纪泽。曾纪泽是清末着名外交家,曾出使英、法、俄等国,他根据外交需要提出了谱写国歌的建议,并按照中国古代很有影响的词牌名《普天乐》拟了一首国歌上奏朝廷,可惜未获允准,但这首歌在海外已被当作国歌来演奏。由于歌的节奏缓慢,缺乏雄壮气魄,常常受到批评,但曾纪泽的“国歌意识”还是值得肯定的。

1896年,清政府派遣李鸿章以外交特使的身份出访欧美等国。李鸿章选了一首唐代诗人王建的七绝诗加以改编,配以《茉莉花》的古曲,被临时当作了国歌,在欢迎仪式上演奏。1906年,大清帝国陆军部成立,谱制了一首陆军军歌《颂龙旗》。于是,清朝官员们就用这首军歌权代国歌。

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官方法定的国歌,是清政府于1911年“谕旨颁行”的《巩金瓯》,由严复作词,名义上由溥侗谱曲,曲谱实际源自康熙时期的皇室音乐,依照康熙和乾隆时代登基的礼乐编曲。

1937年6月,《中华民国国歌》(又名《三民主义歌》)被正式定为中华民国国歌。该歌词出自1924年6月孙中山先生在广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上对该校师生的训词。北伐成功后,中国国民党选择以此训词为党歌,并公开征集配乐,在139名参赛者中,程懋筠的作曲脱颖而出,得到500银元奖金。这首歌在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曾被评选为世界“最佳国歌”之一。

1949年9月27日,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议决:在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文革”时期,词作者田汉被指控为叛徒下狱,国歌遂变成纯演奏曲,这段时间,《东方红》成为实际的国歌。1978年3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集体填词的《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1978年12月,田汉冤案获平反。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议:恢复原《义勇军进行曲》之词、曲为国歌。2004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宪法。

五花八门美国歌手演唱《起来》

193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爆发,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着名男低音歌唱家保罗·罗伯逊注视着中国。1940年在纽约的一个露天音乐会上,在音乐会即将结束时,罗伯逊向在场的数千位听众宣布:“今天晚上我要唱一支中国歌献给战斗的中国人民,这支歌叫《起来》。”接着他用英语和汉语演唱了《义勇军进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