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职教改革论文【五篇】(完整)

时间:2023-06-20 10:45: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论文摘要:近几年,高职语文教育逐渐边缘化。而另一方面,高职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有待于提高和加强。如何解决这一难点问题?文章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革思路与合理化建议。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在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职教改革论文【五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职教改革论文【五篇】

职教改革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近几年,高职语文教育逐渐边缘化。而另一方面,高职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有待于提高和加强。如何解决这一难点问题?文章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革思路与合理化建议。

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在这几年的从教生涯中,感受颇多,可谓是几多欢喜几多忧。喜的是,近几年,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前景良好。忧的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育却逐渐处于边缘地位。且高职语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高职语文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而对于如何改革,同行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此,我也想谈谈对高职语文改革的几点建议。

加强高职语文教育。发挥其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近几年,高职教育蓬勃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校更是倾其全力加大对专业及实践课程的开发和建设。相反,对公共基础课的投入却明显不足。这主要是因为专业课程直接影响学生将来就业,而语文课不可能立竿见影地达到人们预期的功利性目的。另外基于对公共基础课“必需、够用”原则的不同理解。部分系、专业的教师认为经过中小学十多年语文的学习,学生“必需”的语文能力应该是已经“够用”的了。再者,高职院校的学生同样缺乏明确的认识,认为语文课和找工作关系不大,学不学都一样。由此,导致了从领导、老师到学生都认为语文课是一门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课程。

但是,从近几年毕业生及在校生的实际情况来看,情况很不令人乐观。很简单的一张假条,学生往往写得是语意罗嗦重复、错别字也很常见。专业老师常抱怨学生的毕业论文思路不清、文笔不畅,结构、格式、用语等总有些不妥。即就是我们语文老师在批改学生习作时,也感到学生的写作能力较差。这不是笔者个人的感受,而是同事问的共鸣。这样的语文水平,将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后劲。

再者语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教育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它既可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参与竞争打下安身立命的精神基础,也可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和延续民族精神文化的桥梁,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想象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感悟能力都有推动作用。语文中的写作训练不仅是文字技巧的训练,也是思想的训练,更是学生完整人格形成过程中不能缺少的一项工程。因而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在高职院校中开设语文类课程不仅重要、而且必要。希望高职院校的领导能在教学上做出调整,营造—个有利于语文学习的环境。

加强课程建设,逐步形成高职语文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语文教学地位的边缘化,使得高职语文的教育理论目前也处于贫瘠的状况,理论的薄弱势必导致教材的差强人意。

目前,高职语文教材版本不少,但内容编排上了无新意,教材缺乏高职的针对性。大多数语文教材是按文学史的线索或按体裁来编排。有的按照阅读和写作知识两大板块来编排;
有的依旧是三大文体即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教学加文学鉴赏。总体上看,内容编排上显得杂乱,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而且这些教材,内容上与中学语文教材存在相当程度的重复。因此需要一套适合高职学生实际情况的教材。

语文教育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所以,高职语文教材不能仅仅给学生一个文学史的基本框架。在内容编排上。应该打破惯有的文选讲解的模式,要从文化的层面,选择大学生关注或应当关注的内容,通过一组组相关美文,引导学生在品味其文辞表达之美的艺术感染中体验文化、探讨社会人生问题,培养学生对民族语言、文学、文化的兴趣,让学生体味语文之美,人文之美。

另外,现在的大学生比较实际,尤其是大量扩招之后,学生面临就业的压力,特别讲实用。所以,教材在内容选用上,应结合时代特征,突破传统语文的教学空间;
既要注意提高大学生品味,又要适当照顾大学生口味;
既要满足学生提高语言能力的实际需要,又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语文终身学习的意识。这样,高职语文教材就不能仅仅只盯着经典作品,还应该安排一些贴近大学生心理的内容和更多能适应大学生实际需要的实用性内容。

再者,除课堂教学之外,还应加强相关后续课程的建设,并作适当的调整、补充,使之形成较为合理的序列,包括文学鉴赏、名著导读、实用写作、演讲与口才等,逐步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高职语文教育的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切合学生实际和时代需要的人文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

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方面,高职语文地位逐渐边缘化。另一方面,从开设语文课的情况来看,其现状确不令人满意。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教学基本是依篇讲析,课堂缺乏生气和活力,学生对语文学习无新鲜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高职语文在课堂教学的具体教法上,必须摆脱语文教学篇章分析模式。老师的作用在于导读,从大处着跟,从整体出发,引导学生阅读,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师资安排上,应尽量安排课堂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教学,并实行分块合作式教学,即根据各个老师专业教学和科研特长,每人负责一个或几个各自领域的专题,轮流讲授,而不是只由一个老师统讲到底,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老师的专业特长,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改变过去“一只粉笔,一张嘴”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声情并茂、寓教于乐的教学课件。

职教改革论文范文第2篇

(一)教材不太规范

教材内容总是落后于经济的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已颁布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税收政策等也会进行不断的修订。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税收政策等的变化,财会类教材也要随之进行修订。但财会类教材的修订是一个较长的时间,较难跟上会计实务工作的需要,从而产生教材内容总是明显跟不上于实际会计工作的需要。

(二)进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困难较大

虽然企业、事业单位都设有会计工作岗位,但岗位数量有限。会计工作因为会涉及到单位的货币资金和财产物资,实习生不太容易被接受,即使接收,也只是很少部分,很难满足大部分实习生的需求。每年各高职院校要安排大批的学生进行实习,顶岗实习较为困难。因此,能否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具有很大难度。

(三)师资队伍中的老师缺乏实践经验

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绝大部分缺乏会计实践工作,只有数量很少的一部分教师在外兼职从事会计工作。

(四)教育理念需要更新

很多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学校合并组建升格而成,从事高职教育的时间很短,缺少高职学校教学的实践,职业教育认识不足,观念老旧,还未形成完善的职业教育理念。

(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现在的高职学生,从小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习惯,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特别缺乏良好的生活、学习、行为习惯。有一部分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对学习不感兴趣,不喜欢学习,甚至厌学。

二、高职会计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

高职会计教学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品德建设作为首要工作,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教、学、做”成为一体,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确立正确的会计教育目标

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会计知识要顺应环境。即使教材不断更新,学到的知识到工作中还是会落后的。因为教材不能预测以后可能发生的事情。所以会计教学要注重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人的能力素质包括两方面,一是显性素质,以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来证明。另一是隐性素质,它体现在个体的日常行为中,即职业素养。职业素养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职业道德,二是职业思想(意识),三是业务胜任能力。

(二)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教学水平

高职院校会计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包括四个方面:

(1)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知识结构坚实、专业技能较高。

(3)终身学习。教师要把握本专业的新知识、新动态、新政策。

(4)有创新精神。

(三)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具体包括:

(1)加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2)建立校内实训、实习基地。校外实训、实习成本高,建立难度大,因此要建设好校内仿真模拟实训、实习室。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操作。

(四)提高就业率

会计专业毕业生与会计岗位形成了突出的供需矛盾,导致一些毕业生不能从事会计工作。高职校要明确社会的需求,有针对的制定培养方案。学生不仅要拿到毕业证,还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这样,高职校的毕业生才能为社会所用,提高对口就业率。

(五)改革会计教学方法

第一,推广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该是会计教育改革的重点。目前,教学中仍然沿用“老师满堂讲,学生课堂听”的传统方式,教学实际上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学生基本处于被动的地位。但随着课程内容的不断开展,知识的增加,学习经验逐渐丰富,学生由被动地位,转变为成为学习的主人。由于案例源于现实,所以案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运用。一个案例包括的知识,涉及到财经、管理、税法等多门学科。通过分析案例,各种知识互相渗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第二,开展专题讲座。对会计、财经等领域的热点问题开办讲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知识面,及时更新知识。第三,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课件。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图、文、声、像并茂,直观、具体、生动及信息量大等特点,已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三、结语

职教改革论文范文第3篇

一、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理论研究体系不完善

纵观10年来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历程,研究的深度、广度和西方现代职业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若干理论问题都没有进行科学的界定和分门别类的研究,完善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西方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人云亦云,在多篇研究文献中,在同一层次上阐述同一个问题,并不罕见。例如,关于行为导向教学方法的研究,很多文章介绍其内涵和几种典型的教学方法,论述的深浅程度基本一致,没有新意。②对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中普遍运用的典型教学方法研究力度不够,单纯就一种方法进行研究,缺乏系统的归类、比较、分析,虽然强调了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但忽视了综合性和互补性。③某些基本概念认识模糊,甚至出现歧义。例如关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概念认识不清,在一些研究文献中可见将教学模式混同为教学方法的现象。

(二)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结构体系亟待健全

我国现代意义的职业教育起步已有20多年,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也进行了多方的探索,但至今我国还没有一个较为完善、科学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分类体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分类依据不够科学。合理的分类是构建、完善教学方法体系的基础。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分类注重教学外部形态和知识的呈现形式,忽视了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的关系,也忽视了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对象是教学方法选择的基本标准,选择教学方法必须考虑教育对象,包括教育对象的规模、参与程度等等。(2)内部的教学方法没有及时更新,尤其是从国外引进的新的教学方法没能有机地融入我国职业教育方法体系之中,教学方法的内容显得陈旧。教学方法分类体系是否科学,直接制约着教师对教学方法选择的行为,也即教师能否正确选择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教学方法分类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程度。

(三)教学方法改革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近年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专业建设、课程结构体系建设以及教材建设等方面都有长足进展。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相继颁布了统一的专业目录或指导性的专业目录。近年教育部建构了中等职业学校新的课程结构体系,将传统的三段式课程结构模式,变成模块化课程结构,增强了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柔性化,同时编写了相应的教材,改变了按原有学科体系构建教材的定势,实现了教材内容体系综合化、模块化。相对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进展很慢,在全国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统一的行动,各级各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出于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短期利益,把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方面,从而忽视了对教学方法改革的人力、财力的投入,因此,教学方法改革长期以来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而日常的教学方法改革往往是任课教师自发地进行摸索,进行局部、点滴的方法革新,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四)我国职业教育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制约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受普通教育影响,主要采用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教师的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其他类型的教学模式都是辅助的,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颠倒了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师生关系。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内核是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作用是指挥、引导、协调。职业教育套用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很难出现突破性进展。教学模式不改变,新的教学方法难以实施。

(五)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制约了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应用

我国职业教育大多是由普通教育改制而来,城市与县级职教中心目前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主体,这些学校一般是由城镇或农村的普通中学转制而来,而高等职业学校多是“三改一补”或是普通高等院校的二级学院、职教系。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载体具有明显的普通教育的特性,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延续普通教育的模式,采取班级授课制,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而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适宜采用协作教学、现场教学、能力分组制、开放教学等组织形式。

(六)现行的升学考试制度影响了职业教育学方法的改革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采取高考制,而且近年中等职业教育就业困难,学生、家长、学校都把焦点集中到了升学率上。“3+X”或“3+综合”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是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技能考核只是附加项目。高考的方向、模式制约了职业教育教学的运用。为了提高升学率,怎么考,就怎么讲;
考什么,就讲什么。如果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把以知识教育为主转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轨道,将会导致学生整体学习成绩下降,学校升学率降低,这样不仅影响学校的生存,也影响学生的前途。基于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招生高考制的实施,任何一所职业学校也不敢放手大胆地对传统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彻底的革新,只能在实践教学等环节进行局部的试验,以渗透新的教学理念。

(七)现有职业教育师资素质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方法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如下弱点,阻碍新的教学方法的实施:①我国职教师资队伍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水平没有达到要求,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得不是经过严格的考核,而只是经过常规的认证。②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达不到应有的水平,而且在日常教学工作的运行中,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践能力低,实践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不高。教师智能结构单一,难以全面实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常常是一体化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例如行为导向教学法既教理论,又教技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同一个过程展开。

(八)学科本位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制约了新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实施

教学方法指向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教育的价值观决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此同时也就决定了教学方法的选择。此外,教学内容及教材与教学方法是统一的,方法总是特定教材的方法,教材总是方法化的。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没有完全摆脱学科体系。中等职业学校尽管改革力度较大,但在课程内容构建以及整体结构上仍然带有学科课程模式的基本特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基本是本科课程的压缩,课程改革没有明显的进展。学科体系的课程与教材往往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在思想观念上就给新教学法的引进带来很大的障碍。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在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上普遍缺乏对新教学法的适应;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实施新教学法需要应付两种不同的课程体系,这确实是一件相当吃力的工作。

二、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对策

(一)加强理论研究,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理论研究体系

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支稳定的研究队伍,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展开全方位的研究与探讨,从理论到实践,从微观到宏观展开深入研究,完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的理论体系,依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及时更新研究内容,拓展研究领域,使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材建设的新成果能够在优化的教学过程中得以巩固。另外,我国有着悠久的教学理论研究历史,从春秋战国到两汉,以至唐宋,出现了许多知名教育家和享誉中外的教育理论家,研究中应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财富,并注意将这些理论与从国外引进的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论体系结合起来,构建符合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际需要的教学理论体系。

(二)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进行科学分类,完善教学方法体系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重新分类的依据要突出考虑以下两个方面:(1)教育类型的特殊性。职业教育以传授技术为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教学的核心环节,知识传授以必须够用为原则;
学科教育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以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为主要目标,而实践教学主要目的是验证理论。不同的教育类型需要建构不同性质的教学方法分类体系。职业教育方法分类要充分考虑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方法应该占有突出重要的位置;
学科教育教学方法应突出知识传授教学方法的重要地位。(2)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一般动手能力强,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而且兴趣广泛,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和风险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参与某个项目实施的全部过程;
普通教育的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较强,专注于书本知识的学习,以被动接受学科知识为主,因此,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应该比普通教育更为丰富多彩,更为灵活多样,以适合职业教育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三)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投入力度,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进行监控和统筹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尽早把教学方法改革同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一同纳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轨道,充分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为改革试点提供倾斜政策,鼓励在教学中运用新方法。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成立专门的机构和组织,开发研制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把教学方法改革纳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轨道,巩固和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该突出两点:①提高教师素质,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职业责任感以及执教的基本技能、技巧。参照国外的做法,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外聘的兼职教师等必须经过一年以上严格的专业训练,系统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并经过统一的考试考核才能够上岗。②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具有两年以上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并且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定期到企业、公司进行一段时间的锻炼,永远保持与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发达国家职业院校一般不直接从大学毕业生中选择教师,都是选具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从业人员到学校任教。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师(兼职教师除外),一般都直接来自大专院校的毕业生。教师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够在教学中自由地运用各种新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五)构建教育立交桥,改变原有的职业教育升学考试制度

改革教学方法也要建立在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基础之上,逐渐取消高考制,实行开放制或证书制,发达国家普遍采取上述两种入学制度,宽进严出,比如英国的开发大学、美国的社区学院等。实行开放制或证书制,教师不再为应付高考而集中全部精力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也会从枯燥的课本中走出来,拓宽学习的空间,丰富学习内涵,教师将集中更多的精力选择先进的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技巧。

(六)转变传统的办学形式,创造适宜运用新的教学方法的教学环境

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必须建立在整体办学形式转变的基础之上,因为教学方法的运用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等存在于同一统一体内部。职业教育应尽早建构模块化的课程结构,转变传递─接受教学模式以及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空间,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模式,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走出课堂,转变师生角色,为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创造有利的教学环境。比如,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典型的教学方法是项目教学,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书本知识教育,摆脱书本、课堂的制约,学生自由分组、合作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实施某个项目,小组成员团结、协作,师生关系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师是指导者、协调者,整个教学活动学生都是处于积极参与状态,而不是被动的接收。因此,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原有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等都需要发生结构的性的转变,否则难以运行。

教学方法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教学的其他环节构成了相辅相成的整体,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所以教学方法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方法体系的建立不单是教学论自身的问题,而是需要牵动教育教学的整体。

参考文献

[1]邢辉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职教论坛,2001,(9).

[2]吕永贵.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职业技术教育,2000,(22).

职教改革论文范文第4篇

1,改革教育结构,促进教育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在拨乱反正、百废待举的日子里,针对“”之后教育结构和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严重脱节的状况,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摘要:“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他还指出摘要:“要共同努力,使教育事业的计划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计划,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非凡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邓小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指明了教育改革的方向。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二十年来,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把改革教育结构、大力发展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1980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有关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指出要使高中阶段的教育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1985年,中共中心作出《有关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摘要:“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1991年,国务院作出《有关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根据九十年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任务。1993年,中共中心、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统筹规划,贯彻积极发展的方针,充分调动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兴办多形式、多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局面。”1996年,我国第一部《职业教育法》正式颁布和实施。1997年,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摘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这些方针、政策和法规,为职业教育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氛围。

二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得到大力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气,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从初等到高等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1997年,我国拥有职业初中1469所,在校生80.9万人,另外还有“三加一”、“初二分流”、初中引进职业教育因素等多种形式的初等职业教育。初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培养和义务教育的普及有积极意义。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根本改变了中等教育结构单一的局面。1997年,中等职业学校(含中专、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17116所,在校生1089.4万人,分别是1978年的3.6倍和8.6倍。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数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比例由1978年的7.6%提高到1997年的56.2%。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方面满足了经济建设对各类初中级人才和劳动者的需要,促进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缓解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的压力,对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高等职业教育的应运而生,是和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实际需要相适应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大量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采用和引进,在资金技术密集的行业及经济发达地区对生产第一线的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需通过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大量培养把握较高技术技能、又有一定理论知识的高层次技术人才。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有了积极发展的势头。目前,全国已有职业技术学院27所,职业大学73所,高等技术专科学校3所,举办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班的中专学校14所。此外,还有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校也正在进行高等职业教育试点。高等职业教育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加强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联系。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对初等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带动功能,而且成为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成功尝试。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符合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实际,职业教育发展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起到了强大的推动功能。邓小平同志指出摘要:“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1980以来,仅中等职业教育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3086.5万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这是解放后前30年同类毕业生总数的4.5倍。各种职业培训机构和学校实施培训累计数亿人次。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量大、面广、专业门类繁多,涉及到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服务的各类专业。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和经过短期职业培训的结业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就业于城乡的各行各业,明显地改变了各行业人才队伍的结构,从整体上提高了各行业劳动者的文化和技术素质。以江苏省为例,从1989年到1994年,全省初、中、高级技术工人的结构比例由70摘要:27摘要:3提高到45摘要:50摘要:5。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职业学校毕业生发挥了科技示范和生产带头功能,提高了广大农民吸收运用科技脱贫致富的能力。据国家统计局1989年抽样调查,农户人均收入和户主受教育情况的关系为摘要:文盲户442.84元,小学户542.96元,初中户616.3元,高中户639.85元,中等职业教育户740.9元,同1985年相比,人均收入增长率分别是45.6%、54.9%、56.1%、53.9%和68%。结果表明受过职业教育的农户人均收入和增长率都最高。这说明了职业教育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功能。一些职业学校根据需要,举办乡镇及村级干部中专班,培养一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能带领人民群众发家致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很多职业学校毕业生走上了村长、乡长岗位,成为精神文明建设、基层政权建设和维护社会安宁团结的重要力量,这对于巩固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有深远意义。在第二产业,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多为应用型、工艺型的人才,是生产第一线的管理者、组织者和生产技术骨干,在把科学技术变成社会财富中起着重要的功能。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中,职业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据国家旅游局分析,全国涉外饭近几年新增的第一线员工中80%以上是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目前,中专学校三分之一和职业高中二分之一的专业设置是面向第三产业的,这为改变我国第三产业的落后局面、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起了积极的功能。

2,领导重视,政府统筹,充分调动各方面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教育战略地位的落实,关键在领导。邓小平同志是关怀和重视教育的典范。1985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摘要:“几年前,我曾说过,愿意给教育、科技部门的同志当后勤部长。今天,我还是这个态度。领导者必须多干实事。”(他还指出摘要:“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象抓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较短,基础相对薄弱,社会历史文化中鄙薄职业教育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发展职业教育,更需要党和政府的关怀。各级党委、政府在逐步增强对发展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的同时,更是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河北、湖南和陕西等省的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非凡是一把手重视抓职业教育工作,把发展职业教育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任期目标,建立考核激励机制,还加强人大、政协对发展职业教育的监督功能。各级领导的重视,加大了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河北省于九十年代初在每个县建立一所综合性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成为全县培养中初级人才的基地、农科教结合的枢纽,并对全国骨干学校建设起到了促进功能。山东省在“八五”期间,各级财政累计用于职业教育的经费支出达40多亿元。没有领导的重视和对职业教育功能熟悉的提高,这样的成就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实现的。

邓小平同志指出摘要:“教育事业,决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各级党委要认真地作为大事来抓,各行各业都要来支持教育事业,大力兴办教育事业。”(职业教育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发展职业教育更需要、也更有条件动员社会各方面参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逐步由基本上为政府办学向全社会共同兴办的体制转变,依靠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公民个人等各方面力量来办的体制应运而生。在这种情况下,正确处理中心和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之间的关系,理顺领导管理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在职业教育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在政府统筹管理下,包括政府办学在内的多元办学主体并存的办学体制和由教育部门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行业部门参和业务指导的管理体制。实践证实,这样的办学和管理体制,有利于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密切联系,形成相互依靠、相互促进的机制;
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办好职业教育的整体合力;
有利于职业教育内部的改革,更新观念,提高质量。

3,投入增加,改善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

增加教育投入是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根本办法。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教育投入长期以来严重不足,阻碍了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邓小平同志对此深为忧虑,一再提出要增加教育投入。1988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摘要:“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农业方面的投入要注重,再一个就是教育方面。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新问题解决好。”(根据国际上的统计,职业教育的生均经费应当是同级普通教育生均经费的2.5倍。正因为这样,职业教育经费不足的新问题就会轻易发生,就会更加突出,也就更需要引起重视。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办学单位的关心支持下,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逐步得到改善。从1983年起,中心财政和各级地方财政每年划拨一定额度的城乡职业教育补助经费;
学校主管部门按照“两个逐步增长”的原则加强对办学经费的投入;
非义务教育阶段的职业学校实行学生缴费上学;
青岛市、宁波市和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等六个城市,向企业征收职业教育统筹经费;
有的地方还利用外资、内资贷款、社会捐资、海外侨胞捐助,形成了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经费的机制,职业教育办学经费逐年增加。

在职业学校中,通过科学全面地评估,选择一批基础较好的学校,集中必要的力量建设成水平较高的具有示范性的骨干学校,既可以进一步促进学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端正办学方向,提高教育质量,主动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也可以通过树立样板更好地宣传职业教育的成绩、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和地位,使各级党政机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了解、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九十年代初在全国范围内对三类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的包括合格评估、办学水平评估和选优评估三项内容的教育评估,对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功能,成为一项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办法和机制。各地各部门在职业学校评估和重点学校建设中,克服困难,通过多种渠道,增加经费投入。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开展中专学校评估的三年期间,全国约增加投入30亿元,较明显地改善了办学条件。仅湖南省就增加投资2.8亿元,校园占地面积扩大了905亩,新建改建校舍87万平方米,添置教学设备价值3630万元。目前全国已经建设部级重点职业学校741所和省部级重点学校1964所,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骨干力量。示范性骨干职业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具备较好办学水平,较高的教育质量和显著的规模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其他学校提供办学经验和各方面的指导帮助。全国已经形成了由一批起骨干和示范功能的职业学校带动其他学校共同发展的局面。

4,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摘要:“我们要全面地正确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方向,真正搞好教育改革,使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大的提高。”(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些指示,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指明了教育改革的战略方向。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和经济的重要结合部,有条件能够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培养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这是职业教育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根本。为了实现这样的办学方向,职业教育不断深化办学体制、外部和内部管理制、招生和就业制度、体系结构和学制、专业设置、办学形式和教育途径等多方面的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和分配制度的改革,由改革开放之初的按国家计划统一招生、统一分配,经历国家任务计划和调节性计划相结合、毕业后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发展到目前实行的招生并轨、学生缴费上学、毕业后通过劳动力市场自主就业,就是中专教育适应经济体制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需要的很好例证。农业职业教育根据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坚持为农业、为农村、为农民服务的办学方向,在农科教结合、三教统筹和实施“燎原”、“丰收”、“星火”计划中发挥龙头功能。第二产业职业教育根据各行业产品、技术更新换代和经营方式转变的需要,拓宽专业服务面向,更新教学内容;
第三产业职业教育,非凡是职业高中以第三产业各新兴职业和职业群为目标设置专业、开发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一些地方和部门根据区域和行业经济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上海市开展能力本位的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10181工程,以适应上海逐步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江苏省通过“机电一体化”、“现代农业”等适应高新技术环境的新专业建设,促进职业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实践证实,只有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实行按需施教,职业教育才会有特色,才会有活力,才会有吸引力。

加强教学基础工作和基本建设是保证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在八十年代提出了中专学校和职业高中制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及示范性教学计划,在九十年代修订了中专专业目录,规范了培养目标和教育标准。地方和行业也在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制订及教学管理规范化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近年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也相应进行了改革。首先,职业教育的德育工作得到了加强,在德育工作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突出了职业道德教育。其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正在围绕经济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深化。第三,认真贯彻“先培训、后就业”的方针,逐步实行两种证书制度。随着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的建立和两种证书制度的实行,职业学校及时充实相关教学和考核内容,积极配合劳动部门和相关行业开展职业技能考核工作。据初步统计,1995年19个省的55.57万职业高中毕业生,有26.7万人参加了职业技能鉴定,24.7万人取得了相应的证书,占参加鉴定人数的92%。目前,和国家公布的职业资格标准相关专业的职业学校学生大部分都参加了职业技能考核并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实行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指出摘要:“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我们必须认真探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职业教育教学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贯彻产教结合的原则,这是由职业教育的特色和质量要求决定的。落实这一原则,首先在实施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建设符合教学要求的实习基地,切实加强实验、实习、职业技能练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其次,和建立新型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相适应,增强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和行业企业的联系和合作,积极聘请相关经济界、产业界专家参加校董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或其他形式的决策、咨询组织,充分发挥他们在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工作中的重要功能,积极吸引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人员参和教育教学过程。

职业教育在落实“三个面向”的方针中,还注重积极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如德国“双元制”、加拿大的以能力为本位的“CBE-DACUM”模式、世界劳工组织倡导的就业培训模块“MES”,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小企业创业技能课程”和国际上广泛兴起的商业贸易模拟公司等。目前,已有机械、化工、电力、建筑、农业、铁路、石油、卫生、商业和轻工等行业,青岛、苏州、无锡、常州、芜湖、沈阳、荆沙市等地方的数百所学校和一大批企业先后开展了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实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和已有经验,探索并创造出一些适应实际需要的新思路、新模式。

5,建立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要从根本上落实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指导思想,就必须进行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摘要:“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包括全民和集体经济)为主体,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混合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为重要内容,多种经济成份长期并存、共同发展,同时,努力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托管、委托经营等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这种所有制结构具有的多元性和灵活性,要求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也应该具有多元性和灵活性,举办职业教育不必要也不可能象在计划经济时期那样基本由国家独揽天下。通过进行国有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可以探索国有职业教育的多种实现形式。江西省在部分职业高中试行“国有民办”,有的地方还试办股份制职业学校。国有职业学校可以通过实行统筹规划,调整布局结构,打破条块分割,提高办学规模效益。青岛市把原来属于不同部门的5所中专学校合并为一所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上海市预备到2000年把目前的302所中等职业学校调整为250所,大连市拟把城区的中等职业学校由110所调整到80所。凡是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有利于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办学体制改革,都会取得积极的效果。和此同时,近几年来,我国民办职业教育有了一定发展,各地涌现出一批水平较高、声誉较好的民办职业学校。

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职业教育反映和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实现职业教育和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有效整合和良性互动。发挥地方政府的统筹功能和落实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权利和责任,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地方政府逐步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组织协调和沟通各方面的联系,制度化地筹集职业教育经费,并通过提供招生和就业信息、运用经济杠杆配置教育资源等机制,有效地把促进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落到实处。各部门和行业组织在依法举办或和其它方面联合举办职业学校的同时,具有对本系统、本行业的职业教育进行组织协调、业务指导和检查评估的权利和责任。各部门和行业组织对经济的发展和改革最为了解、最有体验,让他们在劳动力需求、劳动力规格、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标准方面有较大的发言权,对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在市场经济中,职业教育只有面向市场、走进市场、适应市场、运用市场机制,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市场经济环境中的职业学校逐步可以象市场经济中的企业那样,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和保护。过去那种完全由政府部门自上而下地对职业学校的行政管理体制无法使学校快速灵活地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职业学校建立起校董会或校务委员会,实行校长负责制,使学校具有法人地位,是扩大学校办学自的有效办法之一。实践证实,学校自的扩大对于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有重要的积极功能。

在办学效益方面,我国职业教育长期受到办学和管理体制上条块分割的影响,造成职业学校办学规模“小”而“全”、专业设置重复、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相当分散等弊端,职业教育整体办学效益的提高相当困难。邓小平同志指出摘要:“科教投资的使用要改进,这也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摘要:“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必须努力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要合理规划教育事业的规模,调整教育结构和布局,避免结构性浪费。”对于职业教育来说,不同类型的院校,包括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成人中专、成人高校等教育资源的融通和联合,使一所学校同时实施多类型培养目标,发挥多功能功能,能丰富职业教育内涵,更新职业教育观念,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效益。几年来这项改革已经有了一些实践基础,例如原电力部在几年前把中专和技工两种类型的学校合并成新型的职业技术学校,攀枝花钢铁公司把所属的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成人中专以及电大、职工大学和职业培训机构合并成职业教育中心,为提高质量和办学效益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6,实行依法治教,认真落实《职业教育法》。

邓小平同志历来重视依法治国。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面。在党中心、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的重视和关怀下,继《义务教育法》、《教育法》等法律的颁布和实施之后,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职业教育法》于1996年5月15日正式颁布并于同年9月1日开始实施。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从此进入了有法可依、依法治教的新阶段。《职业教育法》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针,以我国《宪法》和《教育法》、《劳动法》为基本依据,对职业教育的地位功能、体系结构、方针原则、办学职责、管理体制和经费渠道等都做出了原则规范。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对有效地、普遍地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碰到的困难和新问题具有公开性、严厉性和强制性。认真贯彻落实职教法,大力推进依法治教,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保证。首先,职教法为各地制定职业教育配套法规提供了法律依据。据统计,职教法颁布实施以来,辽宁、吉林、北京、山西、河南五个省市已出台了职教法的地方配套法规,还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政府先后制定了贯彻落实职教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任务和各方面的职责,使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有了进一步改善。其次,职教法的实施,能落实行业、企业在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责任和权利,制度化地建立企业提供、参和管理职业教育经费的机制。第三,在实施职教法中,建立和强化法律监督制度,加强各级人大对政府执法的监督,加强上级对下级政府的检查,加强有关教育部门对各类职业教育活动的检查和督促,逐步作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第四,各级政府和教育战线带头落实职教法,切实在政府教育工作中形成依法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空气。职教法的贯彻落实,使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依法治教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

职教改革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必要性;对策

一、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不但是对传统课程的改造,同时还是一种基于新教育文化的课程构建。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课程文化会出现诸多的冲突、矛盾,协调这些冲突、矛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总的来说,这些冲突、矛盾凸显为如下几点:其一,学术性与职业性,职业教育长期发展需要其具备一定的学术基础,而职业性又是职业教育的现实选择;
其二,基础性与发展性,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致力于服务一线生产行业,具有较强的基础性,而随着更多岗位的出现,职业教育也需要不断发展、充实;
其三,刚性教育与柔性教育,发掘学生的潜力与提高短期办学效益也存在着冲突。如上所说,新旧课程设计存在着较大的冲突,而要理顺两者的关系,做好过渡和衔接,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要解决这些冲突、矛盾,还需要因势利导,深化课程改革。高职着力开展的是专业技能教育,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高水平的专业技能,达到与其企业需求的良好对接,更好完成就业。高职对学生的培养侧重的是技能的实用性,属于应用型教学,培养的人才主要服务于一线岗位。此外,高职学生在一线工作,需要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组织、合作、应变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守纪律,树立集体观念。无论是专业技能的培养,还是综合素质的培养,都和课程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不能把握教育规律,及时进行课程改革,就难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化人才。

二、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对策

如上所述,高职课程改革是理顺新旧课程设计冲突,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客观需要。而要进行高职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1.明确教育课程目标。教育部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围绕这个人才培养目标,高职应该明确自身的课程目标,从社会具体需求、学生全面发展、企业岗位需求等角度,确立正确的课程目标。结合该课程目标,调整人才能力结构培养模式,改良教育教学方法,重构知识、技术、能力、素质体系,输出更多高水准、现代化、复合型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企业生产的需要。2.整合现有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设计上,不但包括技术能力培养部分,还要包括综合素质培养部分,提高基础理论课程深度,拓展实践实训范围。在实际的课程体系整合中,要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课程。在理论课程整合上,应该坚持“必需、够用”原则,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和应变能力,将反复、冗杂、效用不大的课程取缔,建立基于就业需要的课程结构。此外,课程之间要自成体系,相互配合、要体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要结合具体专业的学科属性,要深挖本专业的岗位特点,确保课程设置全面、细致。3.体现职业岗位群要求。在设置高职课程体系上,要充分考虑社会岗位和地方经济特征需求,并以此来调整、改革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要结合岗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系统化的教学计划与课程模块。理论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岗位需求,提供必需的理论知识,并进行实践分析。4.创新课程评价体系。具体来说,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坚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评价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参与课程评价以提高课程合理性、有效性。其二,突出能力目标。高职院校学生接受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训练等,最终都是为了提高其职业技能,促进其全面发展。为此,高职在课程建设中,应该突出能力目标,建立能力指标评价体系,以提高学生实操能力。知识和能力并不等同,为了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就需要加强实训。而明确能力目标,建立能力指标评价体系,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在新的课程评价体系中,教师设置一些企业实际项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完成学习。而具体的项目内容和学生的专业以及未来的就业岗位有关,教师需要加强对相关企业的联系,循序渐进地开展企业项目训练。此外,教师还要创建一种模拟真实环境的职业岗位,通过学生在模拟情境中的表现,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督促其加以改正。好的职业课程必须有清晰的任务主线,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当中,才能更好地锻炼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其自信心。能否确定明确的能力目标,进行有效的任务训练,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是整个课程评价的关键。

三、总结

为了理顺新旧课程文化的冲突、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改革高职教育课程十分必要。课程改革是为了扬长避短,消除缺点,扩大优势,建立健全课程体系,促进课程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而只有立足当下,不断改革、突破,才能更好地建立健全高职课程体系,明确高职教育的特色,突出高职就业优势。本文分析了高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高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对策,希望对高职的课程改革有所帮助。

作者:房强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