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医学英语翻译论文【五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6-20 11:20: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中医药学理论深奥,医学术语内涵丰富,翻译难度比较大。在此,笔者谈几点对中医英译的看法。1换位思考,力求易于接受中医英译的读者对象是外国人,所以我们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应该不时地换位思考,站在外国人的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医学英语翻译论文【五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医学英语翻译论文【五篇】

医学英语翻译论文范文第1篇

1.医学英语中模糊语的功能与翻译

2.ESP还是EGP——普通医学院校大学生对医学英语教学看法的调查研究 

3.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4.中国医学英语教学发展探讨

5.医学英语的特点剖析 

6.加强医学英语教材建设 推进医学双语教学 

7.浅析医学英语的文体特点及翻译(英文) 

8.医学英语教学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9.医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

10.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探索 

11.医学英语翻译特色及实例分析(英文)

12.七年制医学英语课程的定位和引导应用型教学模式的初探 

13.基于翻转课堂的医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

14.医学英语与英语医学

15.英语教师转型为医学英语教师的可行性分析与研究

16.医学英语特点及其翻译研究 

17.ESP理论视角下的医学英语课程设置及其教学探索——基于医学英语教学的个案分析

18.从医学英语词汇的词源及构词特点谈医学英语词汇的教学方法

19.加强与改进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工作的若干思考  

20.日本医学英语教育对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的几点启示

21.基于科技文体特征的医学英语翻译目的论探究 

22.ESP教学一体化——医学英语课程双向教学

23.医学英语的语用翻译 

24.略论医学英语翻译的特点和方法  

25.从翻译标准和医学英语特点的角度论述医学英语翻译

26.医学英语的特点与学习方法策略  

27.文化缺失对医学生医学英语翻译技能的影响

28.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设想和探讨 

29.从英语词源角度分析医学英语词汇特点 

30.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和微社区的医学英语阅读翻转课程的设计与实践

31.医学英语教学的特点分析和策略探讨

32.医学英语特点及翻译

33.计算机辅助医学英语翻译及其教学 

34.医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的探讨 

35.论加强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术语教学的重要性

36.教材使用与医学英语教材建设 

37.试论医学英语专业词汇的翻译方法与技巧 

38.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研究暨全国医学英语研讨会内容

39.生物医学英语翻译的得体性处理 

40.我校医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41.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课程教学问题与对策 

42.目的论视角下的医学英语翻译及解读策略探究 

43.医学英语立体化教学模式实践探究 

44.医学英语的特点及翻译方法  

45.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医学英语的翻译 

46.医学英语的词法特征  

47.本科护生对医学英语角色扮演教学体验的质性研究 

48.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公共医学英语教学改革现状述评

49.教学型医学英语语料库的应用研究

50.ESP理论视角下医学英语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51.医学英语教学改革思考  

52.医学英语词汇的特点与翻译 

53.医学英语翻译中的增译与省译  

54.浅析医学英语常见的文体特征及其汉译 

55.医学英语语料库在ESP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56.生物医学英语词汇翻译难点  

57.医学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探究  

58.ESP理论视角下的医学英语教学 

59.交际翻译理论与动态功能对等理论在医学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60.医学英语术语的构词特点和方法  

61.首都研究生医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62.浅谈医学英语的翻译技巧 

63.高等医学院校大学英语与医学英语相融合的改革与实践

64.医学英语的教学难点及改进建议 

65.浅谈医学英语翻译  

66.基于语料库的医学英语基础词汇遴选及其教学

67.基于“组块理论”的医学英语词汇习得的实验研究 

68.医学英语翻译中的文化阐释

69.从翻译标准和医学英语的特点论医学英语翻译 

70.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医学英语必修课教学初探 

71.论医学英语中人名冠名术语的汉译 

72.医学英语词汇习得策略 

73.TED医学演讲视频在研究生医学英语翻转课程中的应用

74.医学英语教材编写的实践 

75.探索医学英语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技巧 

76.医学英语的词汇特点及翻译微探 

77.提高基础医学英语阅读能力探讨  

78.运用PBL将医学英语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实践

79.中日医学英语教育的比较及中国医学英语教育改革的思路

80.浅谈医学英语词汇特点与翻译技巧 

81.基于语料库的医学英语词块研究及其教学  

82.浅谈医学英语长句的翻译 

83.医学英语文章定语从句和同位语的翻译

84.医学英语“自主学习+应用导向”教学模式探索 

85.关于医学英语专业定位的思考

86.影响医学英语教学的教师因素初探 

87.医学院校本科生医学英语教学的思考 

88.医学生医学英语素质培养探讨 

89.关于改革医学英语教学方式的初步探讨

90.对医学英语教学影响因素的探讨  

91.医学英语的翻译方法及技巧研究  

92.提高医学英语教学实效性的分析与探讨 

93.医学英语中长句与复杂句的重组与翻译 

94.医学生学习医学英语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95.医学英语词汇的特点及翻译

96.医学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开设医学英语专业的必要性 

97.语料库辅助医学英语教材编写 

98.《医学英语视听说》课程设置及师资建设 

99.论医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00.医学英语词汇-词源与特点  

101.医学英语的文体特征和翻译技巧  

102.略论医学英语翻译的特点  

103.医学英语与案例教学法结合初探

104.浅析医学英语的文体特征与翻译方法 

105.加强中医药院校医学英语学科建设的思考 

106.医学英语缩略语的特点  

107.论医学英语学历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和教材建设 

108.《医学英语视听说》教学初探  

109.医学英语学习中导致焦虑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110.从语篇体裁角度谈医学英语写作教学 

111.试谈医学英语的特点和教学语料库的构建 

112.移动学习背景下医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113.以“实用性”医学英语教学为基点促进医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

114.医学英语教学中几个重要因素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115.高职院校医学英语的特点及其学习策略的探讨 

116.浅谈ESP医学英语词汇的特点及学习方法 

117.拉丁语对医学英语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118.从医学英语词源的角度探讨医学英语翻译中的词义辨析

119.医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科研读写能力的培养

120.探索新世纪医学英语教学之路

医学英语翻译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学,中国传统;语言学;翻译;英语

中医药学理论深奥,医学术语内涵丰富,翻译难度比较大。在此,笔者谈几点对中医英译的看法。

1换位思考,力求易于接受

中医英译的读者对象是外国人,所以我们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应该不时地换位思考,站在外国人的角度上,思考所翻译的译文是否能看得明白,并能理解和加以运用。18世纪英国翻译理论家A.F泰特勒(AlexanderFrasterTytle)指出:“好的翻译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移注到另一种语言里,使得译文语言所属国家的人们能清晰地领悟、强烈地感受,正像使用原作语言的人们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怎样换位思考呢?首先,应考虑译文语法上是否符合英语表达习惯。汉语和英语各自的表达方法、习惯是不一样的,在翻译过程中,要运用英语的思维翻译中医,而不是站在汉语的角度上进行翻译。其次,考虑译文用词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是否又能符合医学英语的表达方法。普通英语词汇在医学英语中的意义有些会转变,如“tender”本意为柔嫩的,在医学英语中常译为“压痛”;
“plastic”本意为可塑的、塑料的,在医学英语中常译为“整形的”;
而“labour”由原来的劳动变意为“分娩”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中医翻译过程中所要注意的细节[1]。

2突显文化,力求原汁原味

中医药学蕴涵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其特点是从哲学的角度探索生命,将天道、地道和人道完美地结合成一体[2]。在进行中医英译时,应尽量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及其内涵,将中医学中最能体现文化底蕴的部分忠实地译出,而不是盲目地迁就西医的概念和文化。如五行学说、阴阳学说这些在西方读者看来玄而又玄的学说恰好又是最具文化特色的部分。如果将这些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药学理论生硬地英译,势必会中不中、洋不洋,读者就无法领略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无法领略中医的真正内涵。因此,中医英译者首先应了解并掌握中国文化知识,其重要性与掌握英汉语言、了解英美文化知识一样[3]。如有的中医翻译者将中医学辨证论治中的“证”,翻译成“symptomcomplex”,这主要是由于翻译者缺乏对中医学本质的理解,比较恰当的译法是翻译成“syndrome”[4]。其次,还应讲究翻译技巧,如明确语境,灵活意译,适当增补,保留原味等[2]。此外,中医药学用语往往言简意赅,不少以文言文形式表达,但在翻译时却不能简单化。如“健脾开胃”仅为4个汉字,我们得把它译成“invigoratingthespleenandincreasingtheappetite”,共7个英语单词。

3直接英译,力求清晰明了

有很大一部分中医术语和西医术语是相通的,英译时可直接将这部分术语翻译成西医相对应的术语,这样易于为掌握西医的专业人员接受。而具有一般概念的日常用语,如头、脚、胸、腹、心、肝、血等,可直接分别翻译成head、foot、chest、abdomen、heart、liver、blood等。在中医英译过程中,应该判断所译术语是否是中医独有。如果不是中医独有的术语,就在英语中寻找能与之对应的确切的术语,而后直接翻译;
如果是中医独有的,比如“天癸”、“命门”、“刮疹”等词,就考虑采用音译为好还是意译为好。笔者认为,如果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术语,以音译为好。比如阴阳可以直接译成YinYang,但要用斜体表示并用英语给予具体的解释,读者一看就知道是外来语,而且用拼音译法简单易记易写,有利于中医的传播。类似的术语还有“五行”、“气”、“标本”、“虚实”、“三焦”、“五脏”、“六腑”等,这些都是中医独特思维方式的体现。对于涉及古代朴素哲学思想的中医词汇,能直译者,最好直译。

4意译传达,力求形象逼真

某些中医学专业名词在英语中没有直接对等的词汇,可以通过意译进行传达,并与直译、音译等融合运用。中医学中很多词汇来源于生活感受,构词的原则大多是取类比象,表层结构较简练,但溢于字面之外的内涵却较为丰富。因此,要做到准确翻译,应摆脱字面句式的束缚,透过表层,探究深层的实质含意。阐析性转换模式是翻译中医理论术语的有效手段。如“辨证施治”这一术语蕴含着深刻的语义信息,意思是:将四诊所搜集的临床资料,运用脏腑、经络、病因等基础理论,加以分析、归纳,从而做出诊断和定出治疗措施。只有运用意译方法才能较全面地传达出术语的实质内容,可译成:diagnosisandtreatmentbasedonanoverallanalysisofsymptomsandsigns,thecause,natureandlocationoftheillnessandpatient’sphysicalconditionaccordingtothebasictheorie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急下存阴”,这一术语指的是治疗实热证的一种疗法,其实质内容是:使用具有清热作用的峻猛的泻药,迅速通便泻热,清除燥结,以保存津液。可译成:usingdrasticpurgativestoeliminateheatforthepreservationofbodyfluids[5]。此外,中医术语语义丰富,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常见,因此我们还必须明确语境。在语境中把握词义,方能做到“信”。而对一些艰深的中医术语就不必一味“忠”于原文而死译硬译。可以采用意译,根据语境对原适当的调整,舍弃某些与原文形式的对等而求得一种功能对等[2]。

5提高素质,力求科学合理

中医翻译的好坏取决于译者的素质。笔者认为,译者首先应有严谨和科学的工作态度。有许多中医专业术语的词语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相同的词语的意思完全不同。如在中医学中,“更衣”一词是大便的古称;
“风水”一词指的是由于风邪侵袭而导致的以水肿为主症的病证[6]。诸如此类的词语在中医学里很多,因此,译者唯有以严谨和科学的工作态度认真对待中医翻译,才能将中医理论知识准确传达给外国朋友。其次,译者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中医理论知识,还应具备丰富的中国古典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领会并深刻理解中医论著原文。同时,译者还得对西医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有所了解,并较好地掌握医学英语。最后,译者还应有较高的英语专业素质。能否将原作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完全、忠实地转达,与译者翻译时所用的语言专业水平是直接相关的。英译的中医论著是供使用英语语言的人们阅读的。如果译者的英语水平较高,英语基本功扎实,对英语遣词、造句、语法结构、修辞等有广泛的知识和熟练的翻译技巧,所译出的中医译文的语言就会流畅、顺达,阅读者就会清楚、明了地获得中医原文所提供的信息。

[参考文献]

1曹珏,熊学敏.浅谈医学英语翻译特点[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9):561.

2何敏.谈谈如何在翻译中保留中医术语的文化色彩[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24(4):3335.

3罗磊.中国文化和中医英译[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2(4):319320.

4王悦.提升中医翻译规范性的思考[J].浙江中医杂志,2004,39(1):46.

医学英语翻译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医药英译;
译者观点;
浅论

[中图分类号] R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4(a)-0127-03

A brief review of experts" opinions on TCM English translation

LIU Ning ZHANG Qingrong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aoning Province, Shenyang 110032, China

[Abstract] This thesis sets out to make a tentative comparative study on skopos theory, naturalization and dissimilation, hermeneutics, cultural convergence, concept of Chinese four-character structure etc. in TCM English translations, and discusses different opinions from experts home and abroad, then puts forward its own viewpoints.

[Key words] TCM English translation; Experts" opinions; Brief review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前行,经济迅猛发展,各行各业与国际交往也越来越多。华夏文化也随之更加广泛地走向世界,中医药理论及文化随同此番大潮也展现了向国际化发展的良好趋势。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走向世界,是许多年来华夏儿女的梦想。她在中华大地为中华各民族世世代代所传承的基础上,不久的将来必将为全世界人民的健康和诊病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我们传承中华医学,发扬华夏文明的传统美德,向全世界宣传中医药并在世界医学领域推广中医药离不开语言和文字交流。

1 问题的提出

笔者注意到,近年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国内许多学者在从事中医药领域的语言翻译事业,做了大量的前所未有的建设性基础工作。国外的同行业人士也频繁来国内进行专业沟通交流。国内的专家学者也不断走出去,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宣传中医药文化及近年来的发展。但我们意识到,在沟通与使用不同语言交流过程中,汉文化在中医药中的语言,转变为英语后在以西方文化为主要代表的国家地域在表达和理解上存在明显差异,其重要原因是对中医药的英语译释不准确、不全面、没有体现中医的精髓,因此产生许多误解。为了扭转这种对中医药在国际上发展的不利因素,国家近几年也陆续出版了相关的中医药典,形成比较规范的中医药行业指导性文献资料。中医英语的译释工作在语言翻译行业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科目,不断有新的、不同的学术观点和理论阐述发表。笔者对近年来有关中医英语的翻译工作及学术观点进行粗略总结,本文通过总结这些学术论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与业内人士共飨。

2 学者观点浅论

近年来,翻译学者的学术论点呈现出许多新提法。例如:德国的汉斯・维米尔(Hans Vermeer)在20世纪70年代创立了《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人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他的专著《译者的隐身》中首先提出了“规划法”(domestication)和“异化法”(foreignization)的概念;
此前较早的还有20世纪70年代中期加达摩尔(Gadamer HG)提出的“诠译学”;
国内许多学者也纷纷就中医英语翻译的改进和提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学术论点。例如:结合哲学及文化解释针对中医英语的诠译;
针对中医典籍的中医文化趋同现象进行探讨;
中医“四字格”特点的翻译;
中医英译时引用汉语拼音加注法等。

2.1 汉斯・维米尔的《翻译目的论》[1]

它的核心概念认为: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而这个目的是由目标语读者或者译文信息接受者的期望、需求、已有条件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任何一种翻译做品都是指向某一特定的受众读者群体,由此“翻译”是目标语情态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生产的文字信息资料。

笔者完全认同这一点。在中医药领域,将中医药翻译成英语,是将我们几千年积累并传承的医学理论,通过语言的翻译,向全球占较大比例的西方文化群体或使用英语的其他人群进行有效传播的唯一途径。没有语言的传播,仅靠我国无偿提供的医疗援助中带有中医药特色的服务,很难实现中医药在国际医学领域的推广和进步。翻译的目的就是让受众读者群体通过他们熟悉的语言了解中医药文化,并最终认可中医药,使用中医药。因此其目的性决定了在翻译时语言词汇的取舍和定位。

在中医药英语译释工程中,中医与西医的病名、药名、方剂名是翻译中的主要三大类。众所周知,华夏文化始终强调的是天人合一、天地一体、注重平衡、喜欢中庸平和。中医药理论的核心部分是整体观念和阴阳平衡。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腹胀、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各脏腑组织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影响促进又相互制约,人体与自然也是紧密相关的对立统一体,中医临床正是依据这种联系和影响辨证论治。中医的养生理论也是认为人类必须顺应大自然,保持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因此可见中医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属性,中医理论与中国的传统观念息息相关、一脉相承。而西方文化则推崇个人主义、突出个人奋斗和个性化、喜欢标新立异与自然抗衡、鼓吹冒险等,两者反差巨大。但是根据“目的性”原则,中医英语的译释工作,必须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汉译英的翻译过程中,满足其让英语读者的受众群体通过文字了解、读懂,这就是中医英语翻译的目的。在不同中找出相同、在差异中找出相似、在类似中采用加注等,以实现翻译给英语读者方便阅读的最终目的。

2.1.1 例如:在病名中翻译处理,西医与中医有关病名是完全对应的,采取直译是最为妥当的。

中文:疟疾;
英文:malaria

中文:呃逆;
英文:hiccup

中文:失音;
英文:aphonia

中文:感冒;
英文:common cold

中文:便秘;
英文:constipation

中文:头痛;
英文:headache

2.1.2 其次,在方剂名的翻译中,翻译的“目的性”决定了在方剂的英文名中尽可能采用“药物成分+for+药物功效”的语句格式

中文方剂:当归补血散;

建议译文:Radix Angelicae Sinensis Powder for Enriching Blood

中文方剂:黄连解毒汤;
建议译文:Rhizoma Coptidis Decoction for Relieving Toxin

2.1.3 再如:中药名称的翻译,有类似和相似的翻译,白虎汤的英译就存在此类问题。白虎汤英译为“Bai Hu Tang”或“White Tiger Decoction”,但直译会导致误解,采用在类似中加注更妥帖,可译成双名“Baihutang (Baihu Decoction)[2]”。

2.2 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2]提出的翻译“归化法”

劳伦斯・韦努蒂提出的翻译“归化法”、“异化法”,其“归化”的宗旨是尽量减少译文异国文化色彩,为目的语读者提供自然流畅的翻译作品。“异化”则是指译者采用相应于源语作者使用的表达方式,再现源语的内容和异质因素,“让作者安居不动,让读者去接近作者”。劳伦斯・韦努蒂还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强调在风格和其他方面突出原文原版之“异”,尽最大可能保留原作蕴含的异域文化特色,达到“文化传真”的目的。笔者认为“反翻译”还可以理解为“逆向翻译”、“回翻译”、“回复翻译”等,即将中医英文能够再回议成源文、原版的内容而不“失真”。

“归化法”与“异化法”在翻译工作中,这两者看来是矛盾的,但在中医药译释中又是非常可取的。采用“归化法”会失去原文的“异味”,虽然容易被目的语读者受众群体理解和接受,但中医药的精华及所承载的华夏文化却不能得到真正了解和传播。“异化法”可以保留原文中的“异味”,能够真实的反映中医术语所蕴含的哲学意识和理念,但“异味”太浓又不利于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因此在中医英语翻译中采用“归化”与“异化”应当遵守一定的原则。

2.2.1 原则之一:尽量引用信息等值或相当的西医术语,即“归化翻译法”。尽管中西医在理论上研究的出发点不同,但其研究的对象却都是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现象,都是为了防病治病,保障人类的健康。因此不难找出相同相似的东西,例如解剖术语和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等即可使用“归化法”翻译。如心(heat)、肝(liver)、肺(lung)、脾(spleen)、肾(kidney)、女子胞(uterus)、水谷之海(stomach)、半产(abortion)、髓海(brain)、反胃(regurgitation)、发热(fever)、胃痛(stomachache)、中毒性痢疾(toxin bacillary)、甲状腺肿大(goitre thyroid enlargement)等。

2.2.2 原则之二:中医药专有术语,应尽可能采用“异化法翻译”,保持中医英语的“异味”。中医学文化蕴含着华夏文化,她的思想原则、理论基础、观念范畴、概念体系、操作方式方法等都独具特性,与西方医学和西方文化不相通,这些概念和思想表述在英语中无法找到对应词语,尽管这部分术语比例不大,但却是中医英语的精华所在,作用极为重要。例如中医中的“气”,中医理论认为,人体中的“气”,在哲学范畴有着特定的内涵和特征。人体生命的本质、动力以及生成的活动规律等都被中医理论视为“气”和“气”的生化过程,它既是人类生命的精微物质又是生命的功能。在西方医学界对中医还一无所知的时候,大多采用“归化法”翻译成“vital energy”,如今西方医学界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医理论中“气”的概念已经熟悉,采用“异化法”翻译“气”为“Qi”更妥当。以此可以摆脱西医术语的束缚,保留“气”在中医英语中“Qi”的全部含义。更专业的还可以采用归化异化相结合的方法,加注英文解释:“Qi is mainly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namely primordial qi, pectral qi, nutrient qi and defensive qi.”。

2.2.3 再如中医中的五行学说,它贯穿于中医理论的各个方面,其术语是中医术语中的“共核词语”,海内外译者无例外的都采用“完全异化法”翻译。例如:阴阳(yin yang或yin and yang )、心火(heart fire)、阴杀阳藏(yin become deficient while yang is weakened)、阴阳自和(natural harmony of yin and yang)、活血化瘀(activating blood to resolve stasis)等。

2.3 加达摩尔(Gadamer HG)提出的“诠译学”[3]

主张熟悉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下才有意义。他强调的是翻译更应注重对被翻译文件文化背景的熟悉,否则文化就是翻译的障碍。对于中医英语翻译工作这一点及其重要。

中医属于华夏文明及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中华文化是中医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古代的科举制度,古文学古汉语,文言文及古医文,佛、道、儒、孔、孟等各家学说流派,以及他们形成的中国独特的哲学思想,悠悠几千年在中医领域都渗透着浓浓的中华民族特有的风格和精神理念,中医几乎吸纳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精华,可以被称作中华文化的活标本。对这些文化不熟悉,中医的翻译就要受到文化不通的障碍。

加达摩尔的“诠译学”,又称“阐释学”,“翻译即解释”是诠译学一个古老而核心的命题。“前见”(prejudice)和“视域”(fusion of horizons)融合是“诠译学”作为解释和翻译的两个重要概念。加达摩尔把“前见”作为历史性的理解,是前理解的理解。“视域”是视力所及的地域包括特定的立足点出发时所能看到的一切。显然这里的“理解”包括了“前见”和“视域”。在翻译领域,这种“理解”是使译者和读者的视域都能跨越各自的界限与对方相融合为一体,即“视域融合”,换句话说就是理解是一个视域融合的过程。传统的翻译标准讲求“信、达、雅”,而“诠译学”则认为视域不断融合不会静止不变,翻译具有动态性。

加达摩尔认为,把某个历史文本作为解释的对象,就是这个文本向解释者提出问题。解释总是带有向解释者提出问题的倾向。理解这个文本就是理解这个问题。

中医文本的解释具有多重性,从两个方面可以反映出来:一是对中医理论文化的译释,其解释是在译者经过对文本的历史的理解建立自己的前理解,经过严格的查阅考证得到结果;
二是同一个文本由于理解的不同,不同的译者会给出的不同的解释。这也是同一个文本有多种解释的现象。因此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中占有主导地位。

由此笔者建议,从事中医英语翻译的人士,应该首先对祖国传统医学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建立在熟悉、了解祖国医学的基础上,有了前理解的“理解”,再建立新“视域”,中医英语的译释工作才精准不走样。

2.4 国内学者提出,中医典籍应与中医文化趋同[4]

“文化趋同”意指文化翻译的基本原则。它要求译者要从文化的角度准确地再现源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意识和风格,这就要求每个译者都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使得中医药典的翻译具有文化因素,也是规范中医药翻译工作应该采取的首要策略。

笔者认同这一观点。中医药翻译之所以难,主要因为中医药承载着丰厚的祖国文化之内涵,同时在翻译过程中又受到文化的制约,任何翻译策略的简单化都会对中医药翻译造成损伤。灵活、辨证的运用各种技巧才能取得源语和译语的文化趋同。

拿《黄帝内经》来说,它是一本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不仅深入研究探讨了人类医学的基本问题,还对祖国的古代文化、天文立法、地理气象、名物典制、数术音律、天干地支、管制避讳、人的心理活动等知识都阐述。其形气转化、形神统一、天人感应、辨证求因、四诊合参、异法方宜、五运六气、精气学说等理论,均是我国传统哲学思想在中医学理论上的应用典范,无不渗透着华夏文化的精髓。

因此在中医药英语翻译中,势必对翻译的内容上按照祖国文化的内涵操作,抛弃这种深邃的内涵,祖国医学的精华也就难以存在。举一例,《金匮要略》中叙述了一个“奔豚”的病症,谓之“猪其子谓之豚”。翻译时应当本着文化趋同的原则进行翻译,其源语词意应理解为中医术语:“Refers to kind of disease that the gas rush to chest and stomach, throat from hypogastrium.”(意指有气从小腹上冲胸脘、咽喉的一种病)。如果单从字面看,“奔豚”即为“奔跑的小猪”。如果不考虑文化趋同,这种翻译显然歪曲了中医的理念。

文化趋同的难点在于中医语言中大量的医古文,而医古文又是祖国文化中占有较大历史时间比例的文言文的一种古文学语体,医古文在表述上异常简练且修辞格非常丰富,其多义性、同义性和模糊性极易造成中医语言的语义迷糊。例如,《内经》中曰:“美其食,任其服,乐其欲”,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淳厚朴实、清心寡欲、知足常乐、适应环境才能享受生活,懂得养生之道:“Any kind of food was beautiful(to them) and any kind of clotheswere satisfactory. They felt happy under any condition.”

2.5 中医“四字格”特点的翻译[5]

1956年陆志伟先生首先提出“四字格”的概念。“四字格”在中医古籍书中经常出现,占有很大的比例。有人进行过统计[6],在《素问》中仅前30篇,“四字格”词组就约占了39%。在中医术语类词典《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中,“四字格”术语所占比例也高达21.4%。可见在中医语言词汇中,“四字格”语句所占地位及其重要,中医英语的翻译针对“四字格”语句更显得十分重要。

我国古代的文化语言体系,大多采用这种“四字格”、“六字格”、“七言律”的形式,受其影响,中医语句的“四字格”又与我国汉语成语非常相近,这是汉语传统表述方式在中医领域的突出表现,它正说明中医文化是祖国汉学文化的传承。

张登峰[7]在对中医的“四字格”语句翻译时,提出了几种翻技巧,即译语与原文基本保持一致的,可完全对应翻译;
原文与译语词序和结构部分对应的,可采取不完全对应翻译;
完全不对应的,即无法对应。

完全对应的翻译例句:

扶正祛邪:reinforce the health qi and eliminate the pathogenic factors;

痰热结胸:phlegm-heat accumulated in chest;

不完全对应的翻译例句:

面色晦暗:darkish complexion;

胞生痰核:phlegm node of the eyelid;

无法对应的翻译例句:

关节疼痛:arthralgia;

经期延长:menostaxis;

这里我们应当注意的是,汉语与英语在词组组合的规则上存在较大差异,翻译时应先对“四字格”词组的修饰关系进行分析,然后再整体考虑符合英语表达方式的译文。

3 结论

中医英语的翻译工作在专业人士和众多学者的参与下,近年来有了长足进步。许多学者针对中医英语的翻译,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感受陆续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学术观点。这些学术观点应用在中医英语的翻译中,无论对初学者、业内人士、专家及海外同行,都有积极促进作用。无论是国外人士提出的归化法、异化法、诠译学说以及国内学者提出的文化趋同、四字格翻译等,都对中医英语的翻译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有利于祖国的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段自力.翻译目的论介评[J].渝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17(2):81-83.

[2] 张登峰.中医病症名称的英译方法[J].中国中西医杂志,2006,26(9):855-857.

[3] 罗枫.中医术语翻译的“规划”和“异化”[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6(2):62-64.

[4] 何阳.中医典籍英译中的中医文化趋同现象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院杂志,2010,16(7):619,626.

[5] 陆志伟.汉语的并立四字格[J].语文研究,1956,(1):45-82.

[6] 丁年青,余梅芳.中医四字格术语的特点及翻译探讨[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20-22.

医学英语翻译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翻译标准 医学英语特点 论述 医学英语翻译

随着医学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医学交往越来越多,英语已经成文各种国际会议的主要交流语言,并且最新的重要的英语著作都是用英语著写的。对于在校的医学生和医院人员而言,如果想要跟随时代的步伐和了解最新的医学知识,就必须认真学习英语并且将英语转化为学习的工具,才能阅读和翻译大量的外国文献和杂志,更多的关注最新的知识,学习更多的医学知识,因此,从翻译标准和医学英语特点的角度论述医学英语翻译对提高医学英语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一、医学英语的翻译标准

医学英语翻译是沟通国际之间的医学信息,目的在于向国外宣传医学的新发现以及学习国外的先进的医学知识和操作技术,使得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之间能够无障碍的沟通医学。不同的翻译家对于医学英语的翻译标准的认知不同,但是普遍公认“通顺”和“忠实”为最基本的标准。医学文献的翻译要在完全了解原文的前提下,同时考虑到医学知识中的特点,翻译为可以准确思想的词语。翻译的文章中的数据与概念必须与原文一模一样,没有错误,能够准确表达原文的思想主旨。同时,翻译的文章不可以使用高深的词汇,使读者可以读懂文章,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可以根据自己国家的说话风格、习俗等加入一些地方特点。

二、医学英语特点及其翻译

医学英语是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主要是描述疾病的诊断、治疗等医学科学,传授医学知识,医学英语的语法结构和词汇运用都不同于常规英语,如医学英语词汇复杂且数量多,一个词语有多种意思,句子复杂程度高,包含有大量的从句等等。

1.词汇特点及其翻译。普通英语词汇在普通英语中的意思与在医学英语中的意思不相同,例如colon在普通英语中指冒号,但在医学英语中一般指结肠;
pupil在普通英语中可以指学生,但在医学英语中是指瞳孔。并且普通英语词汇与其他普通英语词汇搭配使用时,就会表达出医学英语,例如,general与check up搭配,general check up为普查的意思,general hospital是指综合性医院。

医学英语中的词汇有很多是由来自希腊或拉丁语中词根衍生而来的,如果学者了解词根,则词根与其他单词的组合所表示的单词意思简单易懂,容易联想而得知。但是,这类词汇衍生后的数量巨大,同一词根与不同的单词组合在一起便是不同的意思,没有构词知识和不了解规律的学生是很难看懂这些词汇的。例如,词根cyto的意思是细胞,其衍生出的单词cytoplasm为细胞质的意思,erythrocyte为红细胞的意思,cytoplogy是细胞学的意思,等等。很多人因此对医学英语产生偏见,认为派生词就是医学英语的词汇。

英语中的有些词汇是以地名、人名或者是姓氏等代表一些解剖位置、操作方法等等,在这些地名、人名或者是姓氏后面经常添加指示剂、方法、试剂、反应等普通英语词汇,在翻译过程中,我国一般采用直接音译的方法,翻译人名,例如Gram s method是指革兰方法的意思。此外,还有非医学词汇构成的医学专业术语,例如粪便feces,恶心呕吐nausea等等。

因此,全面掌握医学英语的词根和特点、类型以及对应句子中的正确理解对提高医学英语翻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句型结构特点及其翻译。医学英语中最为常见的句型就是被动语态,并且基本全文都为长句。医学论文属于科学技术论文,其所描述的都为客观事实和科学结果,因此,需要被动语态来加强语气,突出这段中所描述的事物。在论文中,人们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疾病或者是患者,而不是关注进行疾病诊断或患者治疗的医生,因此,采用被动的语态突出患者或者是疾病。翻译的过程中,并不需要翻译为被动句,可以根据前后句和全文的联系,翻译为主动句或者是描述客观事实的it 句型。

长句多具有数个从句,每个从句之间结构较为复杂,可能是从句中套有从句,翻译过程中需要把握该长句的中心意思,然后整理各个从句之间的逻辑顺序,按照顺序依次翻译,但是需要注意翻译句子的联系性,通顺的简洁的将原文翻译出来。

参考文献:

[1]李忻洳.《骨不连原理及案例研究》翻译报告――以医学英语汉译中同位语和定语从句的处理技巧为重点[D].2013.

[2]付芬.医学英语特点及翻译[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9(2).

[3]童丹,葛露.浅谈医学英语中长句的分析与理解[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9(5):43.

医学英语翻译论文范文第5篇

中医药文化翻译是加深了解、学习及掌握中医药技能的必备知识。本文将从近十年中医药文化翻译主要集中的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中医药术语英译标准化研究中医药翻译过程中,大量承载文化意义的术语成为翻译的障碍之一,故此术语标准化研究也就成了中医药文化翻译过程中的热点。中医药术语国际标准化的制定,大量词典的问世都彰显出国内外学者对中医药术语英译标准化研究不懈的努力。1980年由谢竹藩,黄孝楷主编在北京医学院内部发行的《汉英常用中医药词汇》是第一本中医英语词典,标志着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的开始。在WHO协助下,经过各国学者不断努力《针灸经穴命名国际标准》于1991年1月1日开始实施,为中医药术语英译标准化奠定了基础。《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和《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于2007年颁布实施,这标志着中医名词术语英译规范化、标准化工作的广泛开展。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中医药术语标准化的态度各不相同。GiovanniMaciocia认为中医术语翻译的研究应该注重术语内涵的解读,而不应围绕字词本身论争不休。不同的译法丰富了对中医的理解。核心概念的翻译必须一致(如阴阳、五行、脏腑等),一般术语的翻译则不必强求统一[3]。李永安比较早期西医名词统一的历程和目前的中医名词英译标准,以古今对比的形式,从多方面探讨了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过程中应该向西医名词标准化过程借鉴的内容[4]。李照国认为术语翻译固然很重要,但显然不是中医翻译的根本问题。

《黄帝内经》五部译本译名均不相同,体现出在中医药典籍翻译过程中不同译者对中医药文化具有不同的理解。除了对《黄帝内经》进行翻译之外,国内多位学者还对其英译版本进行评述性研究、描写性研究和语料库研究。2002年施蕴中对Veith翻译的《黄帝内经.素问》作出客观的评述性研究,她详细剖析了该译本的结构、举例说明译者处理难译问题的手段、并分析了该译著存在的问题[8]。肖平也给予了该译本高度的肯定。他认为该译本贴近原作,保持风格;层次分明,逻辑连贯;表达确切,生动传神;译笔灵巧,大胆创新[9]。兰凤利对《黄帝内经•素问》采用多元系统理论及相应的描写性翻译批评方法论进行研究,运用这一全新的方法对跨越近80年、产生9种译本的《素问》英译事业进行了描写性研究,包括不同时期译本的全面历时性描述以及对翻译历程脉络的勾勒。她认为用多元系统论的描写性翻译批评方法能够有效地解释一些由历史语境影响和决定的翻译现象,尤其适用于多年以前产生的翻译作品或是同一原作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不同译本进行研究。这一翻译批评的新方法可以弥补规定性翻译批评方法的局限性[10,11]。施蕴中对于建立汉英中医语料库的模型进行了构想,对其意义、知识结构、语言材料的选择、语言材料单元的构建及功能特征、智能结构等进行了详细描述[12]。至此,中医药古籍翻译以《黄帝内经》为主要研究对象,进入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阶段。

中医药语言特性研究中医药语言特性概括为哲学性、抽象性、恒久不变性、模糊性、文学性,高度概括性[13~17]。李照国对中医语言特性分别从比喻(明喻、暗喻、借喻)、对比、比拟、代称、避复、复用、分承、举隅、避讳、连珠与双关等十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以大量实例进行分析比较,内容详实。但暗喻仍然作为一种语言修辞进行研究[18]。赵阳以音韵为切入点,对《素问》中的音韵修辞格进行了整理,并运用英汉音韵对比的研究成果,对《素问》英译本中的音韵现象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医典籍英译应兼顾其科学性与文学性,在确保译文内容正确的前提下,要利用音韵等修辞手段,增强译文的可读性[19]。傅灵婴指出中医语言是典型的模糊性语言,是中医模糊思维在语言上的体现,并且从术语、修辞以及数词三方面对中医模糊语言的英译进行探讨[20]。产生中医语言模糊性、哲学性、高度概括性、文学性和抽象性的原因,仍局限在对不同修辞格的深入研究中。中医药思维方式研究早在1986年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史教授UnschuldPaul就在其巨著《难经》前言中提出中医语言具有隐喻的作用,并强调中医用语隐喻形象对中国人接受中医理论具有决定性意义。指出如果想最大限度的再现其原文信息和内心感受就不能忽略中医用语的社会和生活关联性[21]。直至2008年,闫舒瑶在其文章中提出以已知喻未知、以熟悉喻陌生、以简单喻复杂、以具体喻抽象、以通俗喻科学为思维手段的隐喻是中医语言的特征[22]。至此,隐喻作为中医药理论构建的思维手段才摆脱修辞格研究的束缚,逐渐受到国内学者重视。汤思敏指出隐喻是中医语言非常普遍的现象,中医语言的病因、病症、治疗、用药等术语中存在许多隐喻[23]。甚至可以说“唯象”的中医语言“无譬,则不能言”[24]。中医学是在古代中医典籍的基础上系统化形成的;绝大多数代表中医学专门知识的概念在中医典籍中首次通过隐喻(metaphor)、以类比(analogizing)的方式命名、形成,体现着中医学特有的取象比类的思维模式[25]。谢菁认为中医文化是基于隐喻的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学具有其自身的语言特点,即在援物比类的背景下中充斥了大量的隐喻式思维模式,她将《黄帝内经》中普遍存在的隐喻思维表达方式进行归类,将其分为自然型、社会型、哲学型隐喻,并提出相似性是中医药理论中普遍存在的战争隐喻构建的认知基础,体验性是战争隐喻构建的哲学基础[26,27]。肖建喜对建构针灸学经典理论的阴阳、五行、藏象、精气学说到针灸学经典理论体系中的经络、输穴、刺法灸法、治疗学等子系统进行全面深入分析,认为隐喻是无处不在的。可以说,隐喻从根本上建构了针灸学经典理论体系[28]。殷平善、贾春华、屠金莉还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在1980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的概念隐喻对中医药理论中的隐喻思维模式以及文化进行分析,对比[29~31]。对中医药理论中隐喻思维模式的研究,有助于翻译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为作者和读者建立起尽可能接近的心理空间,有助于揭示先祖在与疾病抗争过程中认知客观世界的心理过程。

综上所述,通过回顾中医药文化的概念、研究范围、研究目的和中医药文化翻译相关文献,总结出中医药文化翻译主要集中于中医药英译术语标准化、中医药典籍翻译、中医语言特性研究以及中医药思维方式研究四个方向。翻译过程中对中医药文化的界定,研究范围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拓宽。

作者:王雨艳 张斌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