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软件开发培训总结【五篇】

时间:2023-06-20 14:05:02 来源:晨阳文秘网

面对全球软件外包方兴未艾的趋势,中国面临着一个历史性的选择和机遇。一方面是中国软件外包产业方兴未艾,依然充满机遇,一方面却是巨大的威胁已然来临,前途荆棘密布。尽管从政策支持、硬件环境建设到软环境培养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软件开发培训总结【五篇】,供大家参考。

软件开发培训总结【五篇】

软件开发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软件外包;人才培养;实训教学

1 引言

面对全球软件外包方兴未艾的趋势,中国面临着一个历史性的选择和机遇。一方面是中国软件外包产业方兴未艾,依然充满机遇,一方面却是巨大的威胁已然来临,前途荆棘密布。尽管从政策支持、硬件环境建设到软环境培养几方面,已涌现出一批的软件园、软件出口基地,政府、企业、高校业已尽了最大努力,但是中国方兴未艾的软件行业,面临的是“绿色工业”的“能源危机”。

妨碍刚刚起步的中国软件产业加速发展的症结,是国内软件专业人才的严重匮乏。表面看来,我国软件人才增长速度还要高于产业发展速度。2006年,我国软件全行业从业人员达到100万人,另有约40万软件人员从事软件与软件应用、研究与教学等相关工作,同时每年还在以5~7万人的速度培养新的人才。从数量上说与软件产业的需求基本吻合,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这一庞大的软件队伍却无法满足蓬勃发展的软件产业需求。

软件外包产业要想做大做强,规模和人才是两个关键问题,但是这两个问题相辅相成,相互左右,归根到底还要归结到人才问题上。软件外包企业需要大批的掌握外包基础知识的初级软件工程师;需要具有外包项目实战经验、能带领外包团队的中级技术和管理人员;需要熟悉客户语言和文化背景、精通国际外包行业规则、具有国外市场开拓能力的高级人才[1]。

缺乏软件外包人才表明了软件外包市场需求旺盛,也反映了高校和社会的计算机教育与培训不能适合软件外包企业的实际需要。软件外包服务行业并不是门槛较低的工作,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语言交流技能,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在软件外包人才培养问题上,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呢?这仍然是一个值得令人深思的问题。

本文从软件外包人才现状着手分析了我国软件外包市场的人才需求特点及目前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式进行探讨,深入介绍了国内外几种不同的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方式的具体特点,分析和总结不同方式的优势与弊端。

2 软件外包人才需求特点

2.1 软件外包人才的结构需求

中国目前最迫切需要发展的是软件业。软件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比一般人们的理解更要专业,尤其与我们现有的软件教育模式是不相匹配的。现有软件教育模式所培养的软件人才结构呈“纺锤型”。而如同传统的工业、制造业一样,软件工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呈金字塔形结构,这支队伍要有合理的软件人才结构,好像是“金字塔”型:塔尖5%的人才是架构师,中、高层的35%是管理项目、技术和产品的高级软件工程师,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项目经理、cto或者技术总监等,底层的60%应该是软件编码人员,我们称其为程序员。

从外包人才的结构层次看,国内外包市场不是局部的人才短缺,而是全方位的供应不足。国内软件外包行业不仅缺少掌握了外包基础知识的初级软件外包工程师,也缺少具有外包项目实战经验,能够带领外包团队的中级技术和管理人员,更缺少熟悉熟悉客户语言和文化背景,精通国际外包行业规则,具有国外市场开拓能力的高级人才。因此说目前国内三个层次的人才供应都有问题。

2.2 软件外包人才能力需求

由于外包服务领域的多样性、行业的高速发展性和市场的国际性,软件外包服务与其他传统服务行业相比具有显著的不同,对外包人才的技能和素质的要求有行业自身的特征。从对人才的要求分析,软件外包服务行业并不是门槛较低的工作,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语言交流技能,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综合来看,语言沟通能力、行业技能和经验、项目管理和协作能力以及文化理解等综合能力是从事软件外包行业人才的必备能力。

3 国内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2006年中国软件外包产业人才预计将增加近2.5万人,人才压力巨大。无法找到合适的人才,已经成为软件外包企业人才招聘的普遍难题。培养软件外包人才应该采用全方位、多渠道、企业广泛参与的多种培养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外包行业人才短缺的问题[2]。从目前的培训渠道看,国内软件外包企业人才来源主要包括有:产业已有人才流动、大学毕业生、引进国际人才、企业自己培养、培训机构培养人才等等。

3.1各类软件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学历教育

目前,高等院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体,拥有社会教育机构所不可比拟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每年都向社会输送大量的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生。这些学院的毕业生已经掌握了软件外包行业需要的软件基础知识和英文读写能力。但是,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学校缺乏获知的渠道,加之高校教材更新速度明显滞后于软件外包技术发展速度,因此学院还无法培养出合适的软件外包直通人才。这些毕业生他们缺乏的是外包项目的工作经验,缺乏大型项目的交流和团队合作的锻炼。因此,他们是外包行业最大的潜在资源,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培养性。

3.2 各种自发的社会办学的培训和认证机构

社会办学和认证机构通常以取得技能证书或就业为目的,注重课程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但是不少机构由于缺乏良好的师资、而且过分重视培训的盈利目的,学员的入学基础参差不齐,缺乏严格的考核评定,使得学员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3.3 软件外包企业与培训机构的定制和联合培养

由于有了软件外包的参与,这种培训模式更有针对性,与外包项目的实际结合得更紧,而且培训后的学员需要经过外包企业的考核才能正式进入企业,所以,这种方式培养的人才成功率较高。但是,由于软件外包企业与培训机构往往只是松散的合作关系,企业对培训过程的监督和跟踪不足,使得课程内容、进度和学习要求与实际要求脱节。

3.4 软件外包企业内部培养

由于社会上招聘不到合适的外包人才,社会培训机构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的期望,很多软件企业加强员工的内部培训。最大的好处是参与培训的员工熟悉企业的外包工作方式,在具有丰富外包项目经验的培训人员的授课下,通过参与实际的外包项目,获得最直接的项目工作技能,学习工作流程和交流方式。但是,企业内部培训成本过高,培训后的员工离职带来的培训损失,成为软件外包企业内部培训的制约因素。

4 全真企业案例实训教学+混合式语言学习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各种培训渠道都各有利弊,那么面对巨大的外包人才缺口,是否存在破解软件外包人才匮乏的“银弹”?经过对各种外包人才培养方式优劣的综合比较和分析,由软件外包企业全面参与的专业培训方式或许是解困良药。业界人士称之为“企业实训模式”。“企业实训模式”不是空头设想,实际上,ibm、惠普等大型软件公司已经在我国实行了这种方式,并且取得了较好效果。我国著名软件外包企业东软也已经对此模式进行考证和试用推广,并历经五年的锤炼总结,于2007年正式推出东软自主品牌的软件工程师认证实训体系,并正在国内积极推广这种软件外包人才的最佳培训模式。

4.1 对日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成功经验

通过对东软的了解,我们发现近年来东软在软件外包人才的数量上始终能做到快速增长。归根结底是因为其对日软件外包基础人才(即程序员)培养方面的三个来源,其一为与高校的定制培养模式,其二为通过东软的培训中心进行的认证体系课程及实训项目培养,其三为社会招聘后部门内部培养。而这三种来源在培养模式和所采取的课程及讲授方法上都采用了“全真企业案例实训教学+混合式语言学习”的独树一帜的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方式。案例实训教学、混合式语言学习正是东软能在短期内获得软件外包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保证的关键因素。

4.2 欧美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成功经验

欧美软件外包人才的培养更注重外语能力,尤其是英语能力的要求。随着东软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各项业务的具体要求,英语已经成为员工应该掌握的必要的工具,员工的整体英语能力也成为公司在国际化竞争中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除了沿用对日软件外包人才培养中采用的“企业全真案例实训教学”的软件开发能力培养模式之外,为了切实有效帮助员工采用合理的学习方法尽快提高英语能力,大连东软教育服务有限公司联合东软其他部门整合资源共同推出了针对不同学习需求的“混合式语言学习(blending learning)”培养模式。

该培养模式特点为“线上线下互动,面授在线结合,自主强化配合”。此种“混合式语言学习”培养模式充分考虑东软员工多样化的培训需求,既考虑地域、时间的差异,也考虑个体培训需求和原有基础的差异。对于在职的员工,培训的最大问题就是很难长时间在统一时间和地点进行集中的面对面培训,因此可以采用以e-learning学习为主,面授学习和电话外语辅导进行辅助的“混合式语言学习”培养模式,主要针对在线学习平时积累和反映出来的问题,汇总后进行一些学习方法及关键问题的讲解,集中时间短,针对性强,充分与在线培训优势互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这是一套基于计算机网络设计的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培训解决方案,即集成“水平测试—能力细化分析—学习建议方案—在线学习提升+面授语言培训+电话外语辅导—水平再测试”的个性化测评、学习方案。该学习方案将针对员工的具体学习需求采用分层次、分阶段的培养方式进行,至少历时三个月,以英语学习为主,也可根据需要进行其他语种,比如日语的学习。该培训模式已在东软内部从事欧美软件外包的项目组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 结论

“全真企业案例实训教学+混合式语言学习培养”模式将软件外包人才的培养系统化,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反向制导推出需要考核的内容,并将其细化分解成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及课程,然后采用项目全真案例实训教学配合混合式语言学习的教学模式将必备的知识传授给参训学员,当其通过标准化的在线水平考试系统考核合格后即可输出到企业工作,这种培养模式经过东软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软件开发培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软件工程;
实训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1-0009-02

软件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软件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软件产业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提升软件工程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国际化软件工程人才。然而,当前我国软件人才培养的速度和质量均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高等院校培养的计算机及软件人才的能力素质不能很好地满足软件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尤其在教学实践环节上,存在许多不足。建立校内实训和企业实训相结合的软件项目实训教学模式,可以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工业化素质培养,从而提高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一、开展校内实训教学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软件人才培养面临一种尴尬的局面:一方面企业对于计算机及软件人才需求强烈、高校计算机及软件专业毕业生供给旺盛,而另一方面软件企业招聘难、计算机及软件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何有效缩短产生在软件人才培养和软件企业需求之间的供求距离,帮助学生顺利从学校跨入到企业,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和企业界共同面临的问题[1]。

实习和实训是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业化素质的有效途径。实训是针对在校学生缺乏项目实战经验的问题,以软件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参与实际应用项目开发为背景,在学校能控制的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学生在实训中分别担任不同角色,以团队形式进行项目分析、方案设计以及应用程序开发和交付等所有过程,它不同于课程设计,也有别于实习[2]。实训拉近了企业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实现了学生就业与企业需求的平滑对接。

当前,学生参加项目实训的主要途径是到校企合作企业或校外实践基地。然而,随着软件工程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软件企业出于工程质量、工期要求、客户资料及企业核心技术保密等多方面的考虑,无法接纳大量的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工程项目的实践[3]。为了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软件项目实训需求,构建企业实训和校内实训相结合的实训教学体系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为此,哈尔滨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成立了软件实训中心,在校内为学生搭建一个模拟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的学习实践平台,借鉴企业项目实训流程,以项目驱动的模式对学生进行软件项目实训,训练学生按照软件项目管理规范和要求,参与团队开发,熟悉项目开发的完整流程,积累项目经验,从而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工业化素质。

二、校内实训教学的总体思路

(一)总体思路

校内软件项目实训要坚持校企合作和产学研互动,以软件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目标为导向,以真实软件项目开发为驱动,以一流的设备和工作环境为依托,以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实训教师为指导,遵循软件企业的管理规范和软件项目的标准流程,在项目实训中培养、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工业化素质,从而缩短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之间的距离,协助学生尽快实现从“学生角色”到“职业人角色”的转变。

(二)基本原则

校内软件项目实训应该遵循仿真性、适用性、先进性和创新性原则。

1.仿真性原则。坚持“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的原则,包括实训项目、管理形式、质量评估、指导教师都来源于企业,而实训效果和质量,最终也要到企业中去检验。

2.适用性原则。软件项目实训要结合学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点,根据国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对软件人才培养的需求来进行,既具有针对性,又具有适用性。

3.先进性原则。用于软件项目实训的设备和技术要具备先进性,实训条件应与软件企业的同期设备具有相同的水平,并争取有一定的超前性。

4.创新性原则。采用先进的CDIO工程教学理念,以项目驱动的方式实施实训教学,发挥观念引领和思想导向的作用。

三、校内软件项目实训的策略

开展软件项目实训的两个关键要素是实训案例和指导教师,同时涉及实训环境、教材、制度和平台建设等。

(一)实训环境建设

实训环境是开展校内项目实训的基础条件,应该体现仿真性和先进性原则。目前,哈尔滨理工大学软件学院专门成立了软件项目实训中心,致力于在校内搭建一流的实训环境,现已建成两个实训室和一个讨论室,配备了最先进的PC机和软件开发环境,每个实训室可以容纳68人,人均占有面积2平方米,每人一个工位、一台高配置计算机。讨论室供学生在项目实训中召开项目小组会议、进行项目评审等。

(二)实训案例建设

实训案例是开展校内软件项目实训的关键要素。实训案例应能体现当前软件技术发展的主流技术,具有先进性和代表性,同时考虑不同专业方向的适用性。实训案例建设采取企业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措施包括:

1.合理规划,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建立相应的实训模块和实训案例。目前哈尔滨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设有“软件开发J2EE技术”、“软件开发.NET技术”、“嵌入式技术”、“物联网软件开发技术”、“移动计算软件开发技术”共5个专业方向。为满足不同专业方向的需求,为5个专业方向分别建设实训案例3―5个。

2.规范管理,采用CMMI5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开发实训案例模板。针对不同方向,实训案例虽然具有不同的功能并采用不同的技术,但从教学角度来说,都应该遵循共同的规律。为了规范管理和保证质量,应用软件企业普遍采用的CMMI5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抽象出实训案例的共同特征,形成案例模板。每个案例都按照模板要求,具有完备的技术文档和参考程序,包括系统需求说明书、概要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测试计划说明书,测试用例说明书、系统使用说明书等。

3.产学结合,以企业实际工程项目为背景,适当改造,开发实训案例。软件公司具有最先进的开发技术,但企业实际项目通常规模很大,不适于直接用做实训案例;
另外,公司由于商业竞争和技术保密等原因,不愿意公开其技术方案、程序源码等项目资料。目前,软件学院已有多名教师在东软集团等企业参加实践锻炼,获得了部分项目资料,通过对这些项目资料进行整理和改造,开发项目案例,使之既体现实用性和先进性,又适合实训教学。

4.学研结合,以学生兴趣和创新为动力,自主研发实训案例。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创新是进步的源泉,学研结合是最好的学习方式。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有创意的软件项目开发活动,边学习边开发,在此基础上形成实训案例。这些案例更适合对学生进行实训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实训师资建设

当前,高校教师普遍存在缺乏工程实践经历和项目经验的问题。因此,校内软件项目实训由企业工程师和校内教师共同指导。聘请企业资深工程师担任企业指导教师,由参加过企业实际项目开发并且教学能力突出的专业教师担任校内指导教师。近年来,哈尔滨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有多名教师在东软集团、青岛软件园等企业接受了企业实践训练,基本具备了开展校内实训的师资基础。

(四)实训制度建设

实训制度是实训质量的重要保障。实训制度建设包括建立并完善实训管理规范、执行细则、质量评估体系、学生管理规范、实训案例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文件,并建立相应的实训运行机制等。

(五)实训教材建设

实训教材是将教育思想、理念、宗旨等转变为具体教学实践的基础,是保证实训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工具。为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实训教材的内容应该具有很强的工程指导性。实训教材编写要改变普通教材偏重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做法,改为重视工程项目的完整性。每一本实训教材都应该有完整的软件工程项目案例,并充分体现指导性、实用性、完整性和技术先进性。实训教材建设可以采取有偿选用企业实训教材、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合编教材相结合的方式。

(六)实训平台建设

软件项目实训涉及大量的人员信息、文档、代码和多媒体资料。通过开发软件项目实训平台,可以方便实训案例的管理和维护,对实训流程进行有效管理和实时监控,在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的同时实现资源共享,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地参加实训学习。实训平台设计分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三种角色。学生可通过平台进行项目实训,获取参考资料和帮助文档,查看实训任务,撰写日报及工作总结、提交工作成果,全程接受实训指导和监控;
教师可通过平台分配任务,查看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监控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管理者可获取实训的各类统计信息,随时了解学员的实训情况及实训教学情况,监控实训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贾晓辉,刘凤华,郭清宇.软件工程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实践[J].Computer Education,2009,(8).

软件开发培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软件工程;
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
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3-0071-02

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1],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各类理工科高等院校大都有计算机或软件专业,每年都有大量软件专业的毕业生走向社会,然而这些毕业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无法满足软件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产生了企业需要大量的计算机及软件人才,而大量的计算机及软件专业毕业生却难于找到合适工作的局面,计算机软件人才紧缺已经成为抑制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瓶颈”[2],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体设计师、软件市场开拓人员、软件质量评测人员,而且缺少大量从事基础性软件开发工作、承担标准化程序编写和软件测试的人员[3]。我们培养的学生90%以上是面对企业的软件从业人员,因此我们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非常重视社会需求,并且将社会需求反映到我们的教学改革规划和措施中来。

高等教育面临着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形势,培养大量的软件适用型人才是发展IT事业的首要任务[4]。尤其对于地方性普通高等院校来说,没有重点高校的生源,又不能等同于职业培训,如何培养能够适应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整体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在国家积极倡导提高教学质量之际,我们总结全国首批软件学院十二年办学经验,提出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旨在培养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软件人才。

一、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定位模糊

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很多是利用原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资源建立起来的,其人才培养方案多数是对原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修改,并没有真正地从工程角度和社会需求对软件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培养计划的偏差最终将导致人才培养无法实现专业细化,达不到企业对软件工程人才的要求。

(二)教学资源陈旧

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师资基本是以原有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师为主,很少有具备大型软件开发经验的教师,教师的知识结构陈旧,缺乏实际软件的开发经验,导致课堂教学经常是纸上谈兵,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胜任软件的开发工作。

(三)理论与实践脱节

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并没有按照软件开发流程进行实践教学安排,更谈不上如何根据软件工程自身的生命周期和软件工程管理的需要进行实践教学的安排。因为缺乏真正的实践,学生很难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很多学生须经过企业培训方能适应岗位需要。

二、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计算机软件行业一直是最具潜力的行业,合理的软件人才层次应该是高级(科学型)、中级(工程型)、初级(应用型)的“金字塔”型,但实际上我国的软件人才呈橄榄形分布,缺少基础程序员,因此必须从应用型培养做起,这样才能形成合理的软件人才结构。只有更多的软件程序员产生,由其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高级管理人员才能逐渐成长。

大庆师范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上成立的,专业成立之后我们感到专业的发展首先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即有明确的目标定位。2011年,大庆师范学院已经将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定位于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我们先后到许多软件企业和同类高校走访调研,根据目前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和生源层次特点,把目标定位在培养大批初级应用型和部分中级工程型软件人才上,即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油田发展建设需要,具有扎实的软件工程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参与软件工程项目开发的实践能力,能够在软件企业以及信息产业相关领域从事软件开发、维护、管理和软件测试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三、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变革

明确了培养目标,接下来就要考虑“怎样培养人”。为此我们根据调研了解的情况及大庆师范学院的生源特点,对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作了全面调整,按照新的培养目标,以软件开发及生命周期为线索对核心课程和模块课程重新布局,课程设置整体向实践应用方向倾斜,本科四年级不再设置课堂教学,而是用于实践或实训,理论教学总体课时删减,专业必修课、选修课的实践学时大幅增加,加强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便于学生毕业即能上岗。

(一)“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满足软件行业的社会需求,面向应用、面向工程培养从事软件应用和开发的中、低级软件工程师,高级软件工程师、系统分析人员、软件项目策划和管理人员、系统架构师等是靠工作经验积累才能逐步达到的。因此围绕着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将素质与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以培养学生专业理论、技术、技能以及工程经验为教学主体,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软件人才为目标构建课程体系。面向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与软件产业实际需要相适应的课程,增加与工程实践和前沿技术紧密结合的模块课程,以保证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我们采用“2+1+1”模式(即两年基础课、一年专业拓展课、一年企业实践课),课程体系为“平台+模块”(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模块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素质拓展环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平台课程包括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课程包括软件工程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核心课程在原来程序设计语言类、软件开发工具课程基础上增加了软件工程化开发模块课程(软件需求分析、软件建模技术、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软件项目管理等),选修课不仅增加了新技术新方法的介绍,还设置了方向提高课程,目的是进一步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此外通过实践教学(课程设计、专业技能训练、专业实训、毕业设计)和素质拓展训练(人文、艺术等通识选修课、社会实践、创新实践活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安全级心理健康教育等)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经过三个阶段的培养(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阶段、专业技能训练和素质拓展教育阶段、企业实训阶段),可以直接面向就业企业。

(二)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加强实训

实践教学是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5]。改革后的教学方案中,课程设计、专业技能训练、创新训练与竞赛、专业实训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的学分已占总学分的32%。学生大三时所学课程,是根据社会需求由企业和专业针对学生特点共同制定的,融入了软件开发全过程所涉及的工具和方法,为学生实训做好了铺垫,这期间通过课程设计和实际项目驱动教学,甚至直接聘请企业工程师前来授课,把丰富的工作经验融入教学,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大庆师范学院积极与地方企业联合,以社会需求目标导向为基准,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努力为学生搭建就业平台,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作为实训基地的企业每学年都来校对学生进行企业需求和新技术发展等介绍;
大学四年级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实训基地,参与一个完整的项目开发训练,90%以上的学生经过3―5个月的实训直接应聘上岗,毕业就能进入工作状态。同时也派专业教师前往企业跟班实训,一方面指导学生,另一方面锻炼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大部分教师没有参加大型软件开发的经验,因此每个假期都选派年轻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经过两年的实践,我们已经有七位教师取得了全国计算机专业教师软件工程设计开发“双师型”教师证书,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大幅提升。

经过两年的践行,大庆师范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根据软件产业发展对人才多样性需求,探索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规律,确定了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专业方向分类加主流软件技术分类》的多元化培养方案,即根据社会需求及自身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人才培养方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将工程素质教育融入课程体系,通过创新计划和学科竞赛等实践锻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训帮助学生快速达到企业的工作要求,学生的就业质量明显提高。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细化专业方向,将原来仅以主流软件划分的学习方向细分为专业方向,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软件开发与管理、移动网络编程、嵌入式软件开发、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等专业方向,学习更精细的专业课程,做到厚基础、宽口径,更好地为地方培养大批应用型高素质软件人才。

参考文献:

[1][3]韩中元,雷国华,李军.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人才培

养模式的探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0).

[2][4]王晓银.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陕西

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

软件开发培训总结范文第4篇

    一、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存在的问题

    1.培训目标模糊

    按财政部在《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中提出的中级培训目标为“通过中级培训,使一部分会计人员能够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为会计软件开发提供业务支持”。据此可以认为,对在职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内容与大学的会计专业以及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同,在职会计人员主要应注重非程序性的会计软件应用及一定的系统分析能力,而不应像大学要求学生具备系统分析能力,并学会计算机语言,具有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但实际上各地的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点进行在职人员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时缺乏明确的培训目标,只是选用教材中的一部分内容进行讲授,造成在职会计人员无法对财务软件数据系统地进行运用、分析。

    2.亟待改进和更新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教材内容

    目前,各地进行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的教材,基本上都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运用财政部全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材编审委员会编写的《会计电算化中级知识》(1999年4月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二是由当地财政部门选中的各软件公司针对本公司财务会计软件编写的中级教程。在《会计电算化中级知识》中,讲课内容较多涉及到WINDOWS95的基本操作、visual foxpro数据库和access数据库等内容,却缺少在职会计人员应当掌握的非程序性内容,如会计软件总体结构的认识、了解,运用EXCEL进行企业成本计算、生产费用汇总分配、财务分析,会计软件维护的技巧与方法等内容。

    3.各培训点培训学时少,教学内容不能参照《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教学大纲执行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一般各培训点的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应为120学时左右,而实际上有的培训点仅有50一60学时,甚至更少,特别是在上机过程中,布的培训点甚至出现两人共用一台微机的情况,这样,每个人的学时就更少,同时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教学大纲,也谈不上按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其后果是严重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当然也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4.各培训点聘请的培训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质量

    一般说来,各培训点应该选聘参加过会计电算化中级师资培训的教师,或选聘大学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经验丰富的专门讲授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师,以保证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但有的培训点从节约资金角度出发,请一些根本没有师资证书或只懂一点电脑知识而不懂会计的人员充当教师,这显然不能保证教学质量要求。

    5.各培训点生源大战、降价培训,降低了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质量

    据考察,随着各地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工作的进行,在职会计人员的生源在逐步减少,于是各地出现了各培训点进行生源朵战和降价培训的情况,单从降价来看,看似有利于会计人员,可实际上会计人员所得到的培训知识更少,效果更差,只相当于买了一个会计电算化中级证书。

    二、提高会计电算化培训质量的保障措施

    1.财政部门加强对各培训点监管力度

    在当前,各财政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实时规范各培训点的行为,主要包括:(1)检查各培训点的硬件设备情况。主要检查能保障培训使用的计算机数量,特别要规定各培训点能进行中级培训电脑的最低数量,凡是低于最低数量的培训点,要限期整改,到时还达不到数量要求的可取消该培训点。(2)检查机房是否采用局域网系统,是否方便学员了解中级培训中的网络知识内容。(3)检查培训点所用财务软件。主要检查财务软件的可用性以及EXCEL软件的完整性。由于要运用EXCEL对财务数据进行财务分析,就要求运用EXCEL中的“加载宏”功能对财务数据的分析功能。(4)检查学员情况。主要检查在学员招收中,是否有学员未参加会计电算化初级培训而直接参加中级培训的情况,并抽查了解学员的学习培训情况。(5)要求各培训点建立培训教师挂牌教学,实行竞聘上岗制度。从培训效果和培训质量考虑,一方面要求对培训教师进行资格认定审查,主要内容包括培训教师的职称、学历、经历以及以前的教学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进行竞聘上岗制度,由学员选择教师进行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教学。(6)加强对各培训点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的过程管理。主要是针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根据教学课表对学员进行一定的回访工作。同时,公开财政部门主管该项工作人员的办公电话号码,一方面有利于解答学员提出的各培训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与培训点相互沟通,从而规范各教学点的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工作。(7)建立各培训点的年审制度。财政部门每年可根据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点的实际情况和学员反馈的信息,在广泛调查研究后决定是否继续或取消该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点。(8)要求各培训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由于培训内容中既有程序性操作的软件知识,又有非程序性操作的财务软件数据汇总合并等内容,因此要灵活地展示该过程,仅靠“黑板+粉笔”方式是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财政部门应要求各培训点运用投影仪等设备,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方式进行网络教学。

    2.明确在职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的教学目标要求

    对在职会计人员主要强调对财务会计软件的总体结构和应用情况及软件一般性维护工作。主要包括:(1)会计软件的总体结构;(2)财务软件的最优化初始化设置;(3)运用EXCEL对会计软件的数据进行汇总、合并;(4)运用EXCEL建立一套适合本单位成本计算及费用汇总分配方法;
(5)运用会计数据进行财务会计图形分析工作;(6)会计软件的一些相关维护知识等。

软件开发培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教师培训;
社会性软件;
在线协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5—0072—05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项目越来越多,如教育部、财政部为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而实施的“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项目;
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的资助下,中央电教馆组织实施的基于交互式电视培训课程的“灾区教师培训”项目、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以及IBM“基础教育创新教学”项目等。这一系列的培训项目均采用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培训模式,培训者与参训教师以及参训教师之间都处于准分离的状态。为保证培训的效果,网络学习平台均设计了交互活动,如开发网络培训课程、开发培训专题网站等。参加培训的教师通过社会性软件的支持,可通过同步、异步与参训同伴、培训者以及专家之间进行交流,并通过对同一主题内容培训的过程形成了特定的社会关系群体,构建了各种学习共同体。此种培训形式使参训教师在方便的时间、方便的场所充分地进行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改变了传统培训的方式,解决了一些应急式培训、集中式培训中存在的诟病。但目前基于网络的培训模式还处于应用的初期阶段,实施过程中突显出一些问题,本文将通过剖析社会性软件支持下在线协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分析社会性软件的协作功能,提出有效的网络培训协作学习活动设计,发挥社会性软件在支持共同体学习成员之间交互中不可或缺的支持作用,使社会性软件的工具性得到充分地利用,更加有效地开展在线协作学习。

二、社会性软件在培训中的

使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功能分配不合理导致的问题

当前所有的在线培训项目都利用社会性软件支持学习者的在线交互,参训教师在进行培训内容的学习过程中,需要讨论、提交作业,提出问题、发表感想、总结收获,也需要提供参加培训的过程性信息。在网络培训课程或培训专题网站中,一般通过即时通信工具、协作写作工具,设计实时交互和非实时交互的在线协作学习活动。由于设计协作学习活动时,对社会性软件的各自特点未能进行细致的考虑,导致系统功能分配不合理,这些工具支持下的协作学习也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参训教师用日常交往的习惯来使用培训协作活动中的交流工具,导致QQ成为私聊空间、协作学习偏离主题、BBS成为刷分工具,没有促进参训者的深度思考。

2.“虚拟评估”导致的问题

在线培训学习效果评估,往往是利用参训教师的学习过程信息进行的虚拟评价。网络虚拟评估是通过统计上网时间、对学习材料的点击率、发帖条数等容易量化的评价项目,对教师的学习状况进行的非合理化、非科学的评估。网络培训的特征会导致部分教师对培训抱有“任务观”的态度,对规定完成的帖子数量、需要提交的作业进行“复制、粘贴”以完成任务的规定量,而非思考后的结论。最终导致在线交流流于形式,在线协作学习交流的根本意义和价值被异化。

3.“供需”关系不合理导致的问题

在线协作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多种协作交流形式,培训活动设计中对于社会性软件的组合使用不足。如网络培训课程、培训专题网站提供的在线交流空间比较单一,但参训教师的协作学习需求方式却往往要求多元化。在设计协作学习活动时由于未将不同的社会性软件的优势组合考虑,致使工具不能为培训因地制宜地提供支持。而且,在使用的过程中阻断不同工具间的联系性,最终导致参训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处于“游离”状态。

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师培训的效果,不利于教师能力的发展。在了解现状总结问题的基础上,当务之急就是要挖掘各种社会性软件的优势功能,分析网络协作学习活动的特点,找到其契合点,将二者融合在一起,发挥社会性软件的最大优势,使其成为教师网络学习不可或缺的隐形支撑,促进教师网络协作学习有效地开展。

三、基于社会性软件的教师

协作学习的研究现状及依据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当前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研究呈现两种趋势:第一种,从理论层面上探讨教师培训的实效性问题;
第二种,将社会性软件在网络学习中的应用进行梳理。这两种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但是对于如何在教师培训中更加有效地发挥社会性软件的功效并没有进一步探讨;
而且,对于网络环境下教师培训的研究仍以认知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单纯的认知主义理论难以很好地解释网络环境中学习者之间的社会交互和知识建构,以及认知活动在个体间、工具和环境中的分布性等问题。鉴于此,本文提出借鉴社会建构主义、分布式认知来指导基于社会性软件的教师协作学习研究,以构建一个符合网络学习过程与特征的协作模型。

1.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认知是在个体的认知活动建构之上,加上同他人的交互作用,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1]在当今的网络化社会中,个体知识和孤立的个人主义已经无从应对纷繁复杂的问题,人们需要协作学习和知识建构进行问题的解决。与传统环境中的学习活动相比,网络学习在时间、空间、对象、内容和进度上都具有无可比拟的自由性,进而注定了学习个体之间的社会交互对认知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把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作为研究基于社会性软件的教师协作学习架构设计的基础之一,将有助于更好地解释网络协作学习过程中的社会性软件的重要性。

2. 分布式认知理论

近年来教育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表明,认知不仅来自于大脑内部,还应拓展到个体以外。[2]分布式认知理论认为,认知现象不仅包括头脑中发生的认知活动,还涉及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技术工具之间通过交互实现某一活动的过程。分布式认知理论讲内部过程和外部过程看做一个认知系统的整体,它强调认知活动应该在人的思维内部、外部认知产品、他人以及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分配。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使用计算机和各类工具来处理数据并获得需要的信息,使这些设备、工具在学习者的完整认知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此外,学习者个体还可以通过各种工具与其他个体在网络学习空间中交互协作、共享信息、构建群体认知和社会认知网络。[3]因此,教师基于网络的学习不应该局限于个体内认知,而应从认知的分布性来研究整个协作学习过程。

四、社会性软件主要功能及

在线协作学习互动特点分析

社会性软件是一种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促进集体协作行为和用户社会关系网络的发生与发展,并以网络形式提供远程功能服务的互联网软件。[4]社会性软件不仅能在技术方面支持在线协作学习,更为重要的是还能构建具有共同需求的社会网络,形成学习共同体。这种共同体的关系网络,可使培训效果具有持续性和延展性。因此,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活动设计,必须在充分了解社会性软件功能的基础上设计在线协作学习活动。表1总结归纳了使用广泛的社会性软件及其主要功能,以及社会性软件支持下的协作学习互动特点,便于在网络协作学习的设计中,考虑其特征取长补短,有针对性地选择应用。

五、基于社会性软件的教师

协作学习架构设计

针对目前教师培训中网络协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研究现状和理论依据的阐述,在分析社会性软件功能及其对协作互动学习支持的基础上,提出在线协作学习的基本架构,如下图1所示。旨在反映在线协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分析社会性软件对各要素的合理支持,找出有效的契合关系,充分发挥社会性软件的作用,保证协作学习的有效性。

1. 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协作任务设计

协作学习的“任务”设计具有一定的要求,“任务”不仅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最终成果,而且要有一定的操作流程和步骤。[5]一般而言协作学习的任务或主题最好是劣构的,有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多种答案,其表征形式应清晰且具有趣味性,完成任务的空间可以是BBS、AOF论坛的发帖讨论,也可以是多人协作完成作品设计任务并到公共Wiki中,或在QQ群中共享学习结果等等。对于任务不明晰的部分则可以通过回帖或聊天的方式向培训教师进行提问,由培训教师进行更加细致的阐述,由此确保的参训教师培训任务明确性、针对性、目的性、指向性加强,完成任务的主动性也会提高。

任务的设计要考虑到难度、任务量、连续性等要素,让学习者在不同的学习时段中有具体的任务,且完成任务的形式应多元化。针对协作学习任务的不同,可将争议性问题、模糊性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有多种解决思路的问题等设计为讨论任务,并利用QQ、BBS、AOF完成;
教学理论的学习与应用可设计为教学设计方案的作品完成任务,利用wiki进行小组内成员的共同协作完成;
学习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得可设计为总结个人反思、撰写教育叙事故事等任务,利用博客、微信等完成。总之,根据任务的特点,应选择恰当的社会性软件:任务完成空间与社会性软件的功能匹配,能发挥其特点;
记录参训教师协作学习的过程,避免终结性评价考核的导向;
注重培训过程及能力和情感上的变化;
有效解决参训教师为应试考试所发的无用帖、灌水帖问题,并在QQ群中培训者对聊天话题以完成任务为引导和约束,避免QQ群成为无关话题的“私聊基地”。

2. 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协作学习共同体构建

在线协作学习不是参训教师孤立个体的行为,是有共同培训需求和任务的教师构成了学习共同体。共同体的成员之间共享观点、协作建构知识,充分体现了学习的社会性特点。网络培训为协作知识建构提供了物质基础,不同的培训主题形成不同的学习共同体,其中有专家、培训教师、参训教师、管理者等,在社会性软件的支持下可开展全员的协作互动学习。在明确“任务”之后,参训教师可以在QQ群或者wiki中根据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协作形式,并且根据学习者特征组成合理的协作学习小组,即将研究型教师分配到不同的小组,使其成为意见领袖,影响带动其他教师参与协作学习,这样有利于共同体任务的完成以及所有参训教师学习能力的提高。

3. 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协作学习形式设计

(1)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在场协作学习设计

目前的网络培训模式多采用混合学习模式,即将集中培训模式与小组协作模式相结合、自主学习与远程协作指导模式相结合、定期学习与个人散在学习的模式相结合,反映了网络培训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可持续性特点。专家的引领、培训者的指导、同伴的协作均可通过E-mail、BBS、SNS、 MSN、QQ等进行,即使面对面的短期培训结束了,利用E-mail、QQ等进行一对一的交流、通过Blog、BBS、QQ群等进行一对多的交流、利用Wiki、QQ群等进行组内成员间的协商交流仍然可以延续。社会性软件支持下的全员互动协作交流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承担多重角色,既可以是专家、也可以是同伴或助手,以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场协作学习即集中面授组织形式下的协作学习形式,参训教师可进行面对面协作学习和在线协作学习。在培训过程中有疑惑需要得到解答,有想法需要进行共享讨论,有成果需要进行交流。在面对面协作学习中参训教师将自己与专家或同伴的交流结果用wiki、论坛等进行,实现了信息共享、促进交流的目的。

在线协作学习有讨论、辩论、问题解决、设计和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学习过程还可以是协同或竞争的形式。利用BBS、QQ群、微博、讨论区开展讨论、辩论等支持协同合作,支持多人观点的分享使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而深入。利用QQ群共享、Wiki进行竞争式协作,组内成员在遇到意见不统一或不同观点的交锋,促进了彼此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小组内完成任务的进度不同构成了组间的竞争。利用Wiki开展设计、问题解决等协作学习,能够对小组任务进行跟踪指导、记录设计过程和问题解决的过程性信息、清晰呈现小组成员的参与状况、支持组内作品设计以及组间交流,配合以QQ群、BBS等,更能支持设计作品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相互交流和资源共享。

(2)基于社会性软件的远程协作学习设计

远程在线协作学习形式可分为共性问题的协作互动、个性问题的协作互动。共性问题是在培训过程中多数教师存有疑惑的问题,指导教师一一解答耗时耗力,又必须做大量重复性的工作,如将这类问题进行总结梳理,通过QQ、培训平台等公告,专家、培训者、参训教师同步在线围绕共性问题,利用QQ 、MSN、微信、wiki等开展互动,便可以促使全员实时在线协作解决共性问题。个性问题随机性大,既可以通过即时交互性社会软件的支持开展实时互动,也可以通过E-mail、Blog、BBS、AOF、SNS、微博等社会性软件,即通过非实时互动的在线协作解决个性化问题。

(3)资源共享与协作学习活动设计

协作资源共享支持在场协作和远程学习协作的活动,培训教师将问题或任务所需的资料以QQ群共享的方式发送给每一个参训教师,或者要求每位老师进行RSS订阅,利用共享资料参训教师进行协作学习。

通过群共享或RSS订阅可以方便获得培训者提供的针对性资料,消除参训教师学习中因为大量资料的搜集与查找而产生的厌倦感,从源头上消减了在线师训中“厌学”、“逃学”的现象。参训教师通过RSS订阅对所学主题的网络资源进行集合,且具备实时更新的优势。

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需要考虑参训教师的实际参与情况,协作任务不宜过于泛化,讨论的频度也不宜过于紧密,协作的形式不宜过于单一,协作学习的空间要根据社会性软件的不同功能,选择契合度高的形式组合运用。

4. 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协作建构知识

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参训教师为了从真正意义上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需要对协作学习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而协作知识的建构需要社会性软件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提供有力的支持,参训教师借助社会性软件开展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培训者、学习者与平台之间的“协商”、“会话”,使社会性软件的特点与建构知识的过程有效契合,更好地支持参训教师在协作互动中进行知识建构。

5. 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学习评价及反思

总结、体验学习全过程是一个不断评价与反思的过程,是教师以自我实践中的问题为反思起点的思想。通过构建在线反思线索,使教师掌握反思策略,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不断提高参训教师的教学及研究水平。在此过程中充分利用Blog、微博、飞信的功能特点,参训教师将学习反思、心得、教育叙事发表到Blog中,使即时性的所想、所得通过微博共享,并选择精彩博文置顶,其他参训教师可浏览博文,也可进行点评,并从中得到启示。

对参训教师的“评估”应贯穿始终。由于协作学习“任务”具有连续性,参与过程自始至终,培训者应根据参训教师协作完成任务时的“活跃程度”,如Wiki协作写作、QQ聊天记录、微博互动记录以及BBS、AOF发帖情况、Blog心得体会撰写等评价参训效果,避免“虚拟评估”带来的不合理性。

六、结论

对于社会性软件,人们存在着习惯性应用方式,目前网络协作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解决策略是对社会性软件的特点功能进行综合分析,使用BBS、AOF、RSS订阅、QQ、Blog、微博和Wiki等社会性软件,不仅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而且也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为此,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协作学习架构设计在分析二者契合关系的基础上,从分析协作学习的需求设计任务、建构学习共同体、多形式在线协作学习活动设计、协作建构知识、评价反思等几个基本环节,提出了应用社会性软件于协作学习应考虑的要素及设计框架,提高了社会性软件的应用效果,同时也有益于培训效果的优化。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 知识建构与教学创新——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论及其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6,(8):12-18.

[2] Karasavvidis I,Kommers P,Stoyanova N.Preface:Distributed Cognition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J].Journal of Interactive Learning Research,2002,13(1/2):5~9.

[3] 张家华. 网络学习的认知模型构建——基于符合研究范式的视角[J]. 电化教育研究,2012,(06):3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