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写”的含义考证方面,大型的字词典做的都比较充分,例如《汉语大词典》中“写”就有十六种注释:1.发三声的“写”有12种注释“①移置;输送。②倾吐,发抒。③舒畅,喜悦。④尽,竭。⑤仿效,模仿。⑥用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描写花四字词语【五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描写花的四字词语范文第1篇
2、暗香浮动:梅花散发的清幽香味在飘动。
3、冰清玉洁:像冰那样清澈透明,像玉那样洁白无瑕。比喻人的操行清白(多用于女子)。
4、铮铮铁骨:比喻人的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骨气。
描写花的四字词语范文第2篇
摘要:“写”具有抒发倾吐、描绘描写、书写、倾泻疏导、移置搬运等多种含义。对于
一、“写”的词义辨析
在对“写”的含义考证方面,大型的字词典做的都比较充分,例如《汉语大词典》中“写”就有十六种注释:
1.发三声的“写”有12种注释
“①移置;输送。②倾吐,发抒。③舒畅,喜悦。④尽,竭。⑤仿效,模仿。⑥用模型浇铸。⑦摹画,绘画。⑧映照。⑨描写。⑩抄写,书写。⑧写作,创作。⑩立约租赁。”
2.发四声的“写”有4种注释
“①倾泻。②疏泄。③通‘卸’。④泄漏,泄露。”
对以上词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十几种含义可以进一步的概括:
1.三声“写”的②注释和四声“写”的①②注释(下文序号后省略“注释”两字)指的是思想情感或物质的抒发和导引;三声“写”的①和四声“写”的③④是指某种物质或信息的移动。这两部分可进一步概括为某种主客观存在向另一种存在的运动或变化。以这一含义去比照“写”的其它含义又会发现三声“写”的⑥⑧是这种含义在具体境况下的体现,④则强调这种含义所指的运动的范围和程度。
2,三声“写”的⑦和⑨可以概括表述为将某种主客观事物的状态或变化用文字或形象呈现出来的行为和方式。⑤是这种行为和方式殊的一种。
3.三声“写”的⑩、⑩都是以书写文字为基本动作,从这一角度看似乎可以将这两种含义作为三声“写”⑩的引申义来看待。笔者目前没有找到这方面的史料证实是否存在这种引申,但这三种含义确实有比较紧密的联系。
经过以上整理,笔者认为“写”一般具有如下所指:
(1)指某种主客观存在向另一种存在的运动或变化。有倾吐发抒、移动、泄漏、疏泄等含义。
(2)指将某种主客观事物的状态或变化用文字或形象呈现出来的行为和方式。包括描写、绘画、模仿等。
(3)指书写文字的行为和方式以及由此引申出的行为和方式。如抄写、书写、写作、立约租赁等。
二、.‘写”与‘.描”‘.画”等类似字词的比较
在美术理论中,我们会遇到一些与“写”有相近含义的字词。例如不只是“写”,还有“描”、“画”、“作”等字都可以与“字”和“画”组成词语,表达与“写字”、“绘画”类似的意思。单独看这几个字的含义并不能将它们与“写”明显区分开,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这几个类似字词的比较来进一步确定“写”的内涵和外延。
先来比较一下“描”和“写”。“描”在《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描画、摹写”,在《辞海》中指“依样摹写或绘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①照底样画(多指用薄纸蒙在底样上画)……②在原来颜色淡或需要改正的地方重复地涂抹”。常用的由“描”组成的词语有:“[描朱〕亦称‘描红’……在一种印有红色楷字的习字纸上摹写……比喻模仿。……〔描花〕依照花样描摹。……〔描画]②夸张地叙述;形象地叙述。……〔描诗]谓诗作无创造性,依傍、承袭古人。”
对以上解释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描”虽然也有写和画的成分,但众多的字词解释大都有“摹”的意思,即.‘照着样子写或画”,还有“重复地涂抹”的一层含义。我们由此可以判断出“描”的含义侧重于形象的模仿、重复,且允许修补改正。这一过程中由于有原始参照的限制而显得拘谨且缺乏创造。与之相比,“写”的倾吐、倾泻、疏泻等含义更有一种富于运动感的多变的创造性意味,且由于倾吐内容的不可重复而具有不可重复性。
“画”在《辞海》中解释为“绘,作出图形。在其它词典中的解释也比较一致,显示出比较单纯明确的含义。它比“写”甚至比“描”更强调形象性,更不计较过程而只追求“图形”结果的出现。由于“画”没有像“写”的倾吐、描写等携带情感和意识内容的含义,使得“写”与之相比较更富于情感和精神性而较少工匠式的制作感。
“作书”和“作画”中的“作”有写和画的意思,但更偏重于对这两种过程的抽象表述。相较而言,“写”显得更加具体化而具有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在与“描”、“画”等类似词语的比较中,“写”相对而言具有情感性、不可重复性、创造性、多变性和可操作的运动感,但形象性不及“画”,理论的概括性不如“作”,严谨性不如“描”。
三、书法和绘画中与“写”有关的常用术语辨析
书法中与“写”有关的词语很多,如临写、写红、写字、摹写等等。经过上两节的分析,我们应该比较容易地区分出各个“写”具体的含义,其中,笔者希望通过对“写字”的分析,再次强调“写”的特征。
“写字”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词语,很多人把所有徒手呈现字的方式都称为“写字”。这种用法在日常生活中未尝不可,但其实“写字”一词有它比较确定的含义。除了“写字”外,还有“描字”和“画字”的说法,比较一下它们三个的含义,我们可以更加明确“写”的特点。
“描字”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是“描成的字。指做作不自然的书法。结合(二)中提到的修改涂抹的含义,我们可以判断出对文字形态的描摹严格来说不应称为“写字”。如果是像建筑工人在墙上写标语一样,先画出字的外轮廓再刷卜颜色,这种情况应该叫“画字”。这种字只是一种有文字形态的图案,而非思想情感抒发的结果。“写字”正好与之相反,字是思想情感的“迹化”,字的内容和形态意味如果与写字的人要倾吐的思想情感没有直接的及时的联系,那么这种作字的过程用“写字”来表述就不是很恰当。
描写花的四字词语范文第3篇
一、分析“诗眼”型
1 设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 设问变式:诗中某句某字(词)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2)从那两句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词)。(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某个宇(词)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l词)中哪个更好,为什么?(4)某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3 解答提示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往往一个字(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凡是在节骨眼处炼得好,能使全句游龙飞凤,令人刮目相看的字,便成了所谓“诗眼”、“词眼”。“诗眼”、“词眼”一般是指一首诗、一阕词中最为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甚至是一句话)。“诗眼”、“词眼”以动词、形容词居多。“诗眼”、“词眼”通常是全篇主旨所在。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词)的妙处。答题时不能孤立该字泛泛而谈,必须把该字(词)放入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
4 答题模式:(1)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字面意义和实质意义)或肯定哪一个字(词)更好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3)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可以从该字(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5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 “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二、分析句意型
1 设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2 设问变式:(1)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3)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3 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意思:语表义和语里义,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解释诗句的意思,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4 答题模式(1)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2)分析诗句在描写或抒情方面的表达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3)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5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 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的斗争中。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 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 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酒排遣。
D 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2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①A。②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达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三、分析主旨型
1 设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2 设问变式:(1)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2)这首诗(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就诗(词)中有关句子,结合全诗(词)加以赏析。(3)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3 解答提示,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
(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4 答题模式(1)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2)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5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案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了对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四、分析语言风格型
1 设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 设问变式:(1)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2)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
3 解答提示:语言风格型即评析诗词的语言风格或艺术风格。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答题前要了解有关语言风格的相关术语,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炼传神、凝练沉郁、八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陶渊明的平淡自然,李白的飘逸奔放,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冲淡清幽,李商隐的典丽精工,杜牧的俊爽洒脱,苏轼的豪放旷达,李清照的婉约细腻等。答题时可
以结合诗句相机行事。
有时根据诗歌的类别也可以明确风格,如山水诗语言风格上多是清新幽美,田园诗则多表现为恬淡质朴,边塞诗一般语言悲凉慷慨,咏史诗则多半雄浑壮阔,讽喻诗钟情于沉郁激愤,宫廷诗十有八九缠绵婉转,等等。
4 答题模式(1)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题见前页)
3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 (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2)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五、分析意境型
1 设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 设问变式:(1)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2)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3)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4)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 解答提示: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境就是指寄托了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景物(物象、意象、生活图景)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诗词的意境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有机结合。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 答题模式:(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并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李世南画扇
蒸 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8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答案 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里呈现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9 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1)“水潺潺”声音的描写(2)“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3)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4)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1)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2)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六、分析技巧型
1 设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 设问变式,(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3 解答提示“技巧”即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法和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一般是咏物诗,如《墨梅》、《石灰吟》,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诗,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描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以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声衬寂,如“日出惊山乌,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技巧型题在题型设计上多考查分析技巧手法的类别和作用。
4 答题模式(1)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5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答案 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案 ①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
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②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
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七、分析构思型
1 设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2 设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3 解答提示,诗歌思有路,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4 答题模式:(1)概述诗句的内容。(2)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3)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5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
茅苫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
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案 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乌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八、分析典故运用型
1设问方法这首诗歌运用了什么典故7有什么表达作用?
2 设问变式:请谈谈这首诗(词)运用典故的表达作用。
3 解答提示:运用典故型即评析诗中所用典故的作用。它在题型设计上多以考查作用为主。考生在做此类题时须博闻强记,了解典故的来源、出处,诗人运用典故的用意目的等,才方便答题。
4 答题模式:(1)点明典故出处。(2)简要说明典故的作用。(3)点明运用典故的表达效果。
5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如梦令
严 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请谈谈本词运用典故的表达作用。
答案 本诗最后一句运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借武陵人的归隐生活,表达了作者超越世俗、高洁的情操,隐约带有欲归隐山林的意味。
九、赏析续写型
1 设问方法列出对其中几句诗(联)的解说,然后要求补写对空缺句(联)的解说。
2 解答提示:做这样的题目,要分析列出项,再对照它们续写空缺项,做到角度一致。主要方法是按照古代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答题。
3 答题模式(1)概括诗句的内容。(2)说明与上句的关系。如果补写的是对最后一句(联)的解说,须注意它的呼应、总结、点睛的作用,总之,就是一个“合”。(3)对句中用得好的词语、表现手法的作用效果或思想感情作简要描述分析。
4 答题示例(2006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薛宝钗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林黛玉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
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白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________。
答案 1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1)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此句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3)“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
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十、诗论评析型
1 设问方法:某某(名人)在某某著作中评论这首诗(词)时说道,“……”。请结合这首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 设问变式:(1)诗的前两句,有的版本作“什么”,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2)这首诗歌中的某句,有的版本写做“什么”,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3 解答提示诗论评析就是结合诗论具体评析作品,一般是古代名家或近代名家就对某首古人评论的诗发表意见,表示看法或赞,或批,或分析指瑕等。它在题型设计上多采用古评今释方式(即就后人对某首古人评论的诗发表意见,表示看法)来命题。做题时先要初步了解诗论评析句本身的含义,这样才便于对症答题。当然,诗论涵义许多时候只须明白其基本大意,答题时不需在题中答出来。
4 答题模式:(1)明确涵义。但)表明观点。(3)阐述理由。
5 答题示例:(200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晓上空泠峡
王铠运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描写花的四字词语范文第4篇
关键词:白描手法 借物寓情 宋词写景
所谓白描,原来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在绘画中不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后来引进到写作上,则指不加陪衬和烘托,仅以简省的文字直接描绘人物和景物特征的描法。
白描的本质特征是写实。鲁迅指出:“白描却并没有秘诀,如果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无卖弄而已。”[1](P614)(《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以白描写景抒情,是宋词的艺术手法之一。这类词远去雕红刻翠之俗,纯用白笔勾勒,如出水芙蓉,淡雅而具自然风致,清新之气扑人眉宇。
两宋词史上以白描写景抒情的名家,首先要数石孝友。如其《卜算子》词:
见也如何暮。别也如何遽。别也应难见也难,后会无凭据。
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住也应难去也难,此际难分付。
此词在艺术上极富创新。其构思、结构、语言、声情皆可称道。一般离别之作,皆借助情景交融,描写离别场景,刻画人物形象,以烘托和渲染离情别绪。但此词却脱尽故常,另辟蹊径,既不描写景物,也不刻画人物,而是直描实景,透出离人心态。如此则人物情景,读者皆可于言外想象得之。清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二曾经评论说:“词中白描,高手无过石孝友,《卜算子》云:‘见也如何暮。别也如何遽。别也应难见也难,后会无凭据。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住也应难去也难,此际难分付。’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2](P1049)用白描手法抒情,正是此词一大特色。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即指不著笔墨于人物形象、情景和场面,而读者尽可得之于体味和联想。在中国文学中,意内言外的含蓄之美,并非限于比兴写景,也可见诸赋笔抒情,这首词即是一证。本词纯然用口语白描,明白如话,读来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尤其词中四用“如何”,五用“难”字,八用“也”字,兼以“分付”结尾,将情人之间临别时伤心惶惑、无可奈何、万般难堪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谓极词家以白描为词之能事。再加上此词上、下片的两个七字句皆用“难”字为句脚,全词用去声字叶韵。这样整齐的句拍,高亮的韵调,复沓的字声,便构成一部声情和谐又饶拗怒、凄楚激越而回环往复的乐章,于其所表现的缠绵悱恻依依不舍的离情,实为最佳的声情载体。因而,此词能在众多的离别佳作中别具一格,显出魅力,确有其艺术独创的奥妙。
由此可见,白描具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抒情效果,是因为人和景所显示出来的精神光华通过观察者的头脑过滤、折射而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构成了一组形神兼备的写真图。换句话说,有精神的人或景在形态上给人的感觉是充满活力、律动和灵气的,这就是物象之“神”。宋词中常常用白描画出物象之“神”,并借其神韵抒发词人的感情,所谓“白描入骨,尽得神传”,就是指此而言的。而从深一层来看,宋词中的白描除了传神入骨、深曲表达物象神韵之外,还有触发读者联想,增强艺术感染力的功效。正如一些研究者所言,白描不加陪衬和烘托,看似俭省朴素,实则造成了一片“艺术空白”,让读者去进行二度创造,生成联想,描绘出一幅幅浓丽而委婉的艺术画面,酿造出一种画外音,言外意。
白描手法在诗歌上的运用早已有之,它是把人与自然界纳入创作领域后所采取的艺术表现手法,而词是在中唐之后渐兴的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而且以言情为长,所以白描手法的运用在唐五代较少。因为要用生活自身的本色来传情达意,不通过匠心独运的安排是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的。而宋人则经过长期的创作实践,逐渐积累起经验来。如张先词中多处运用白描手法,其《谢池春慢》词即是最著名的例子,词云:
缭墙重院,时闻有,啼莺到。绣被掩余寒,画幕明清晓。朱槛连空阔,飞絮知多少。径莎平,池水渺。日长风静,花影闲相照。
尘香拂马,逢谢女,城南道。秀艳过施粉,多媚生轻笑。斗色鲜衣薄,碾玉双蝉小。欢难偶,春过了。琵琶流怨,都入相思调。
这首词上片写景,极写池馆周围气氛之静谧,下片写郊游艳遇,重点描摹了所遇佳丽谢媚卿的容貌情态,结句用“琵琶流怨,都入相思调”暗喻他们相逢恨晚、后会难期的怅悒。通篇叙而不议,却将他们互相爱慕、心心相映、心有灵犀的纯情表现了出来。此外,张先的《更漏子》(相君家)词写流杯堂宴会的热闹场面,《倾杯》(飞雪尽)词叙写宴饮之时的环境氛围,《天仙子》(十岁如芽子笋)词写观舞的感受及舞姿等等,均用白描手法,充分表现了张先在艺术上执着的创新探索精神。
李清照特别善于使用白描手法描绘画面,传达感情,不仅雅俗共赏,而且真切自然。明杨慎《词品》曾经指出:“山谷所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如其《如梦令》词:
常见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了一幅不加任何润色、却淡而有致的画面:误入茂盛的藕花世界,手忙脚乱地“争渡”,又惊起栖息在湖边的水鸟,顿时一片喧腾热闹之状,整个画面描绘得维妙维肖,由静变动,十分生动。
又如南宋著名词人陆游的传世名篇《卜算子・咏梅》词: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词白描入画,留有许多艺术空白,让人吟味不尽。正如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所指出的:“取神不取貌,梅之高格劲节,皆能显出。起言梅开之处,驿外断桥,不在乎玉堂金屋;
寂寞自开,不同乎浮花浪蕊。次言梅开之时,又是黄昏,又是风雨交加,梅之遭遇如此,故惟有独自生愁耳。下片说明不与群芳争春之意。‘零落’两句,更揭出梅之真性,深刻无匹。咏梅即以自喻,与东坡咏鸿同意。东坡、放翁,固皆为忠忱郁勃、念念不忘君国之人也。”[3](P168)由此可见,放翁咏梅实是自赞。梅就是词人的化身,梅的香就是词人的精神所在。这首词通篇写梅花,又处处不止于写梅花;
不直写作者感情,却可以从全词中领略出作者的胸襟。这样从空白处蕴涵出言外之意,就构成了借物寓情而又物情交融无间、浑然如一的境界。
宋词中的白描,大都以口语入词,通俗浅近,深挚感人。南宋词人程垓的词于此处尤见功力。如其《孤雁儿》词的“在家不觉穷冬好。向客里,方知道”、《雨中花令》词的“卷地芳春都过了。花不语,对人含笑。花与人期,人怜花病,瘦似人多少”、《凤栖梧》词的“人爱人嫌都莫问。絮自沾泥,不怕东风紧。只有诗狂消不尽。夜来题破窗花影”等,大多都是通俗浅近、到口即消的词篇。但在通俗白描中也时有雅意高情之语,如“夜深题破窗花影”句。这类词语在程垓词中几乎俯拾即是,如“空山子归叫,月破黄昏冷”(《瑶阶草》)、“柳弱眠初醒,梅残舞尚痴”(《望秦川》)、“竹粉翻新箨,荷花试靓妆”(《望秦川》)、“碧藕丝丝嫩,红榴叶叶双”(《望秦川》)和“曲沼通诗梦,幽窗净俗尘”(《南歌子》)等等。在此基础上,作者把通俗浅近与雅意高情恰当结合,形成了词体的独特韵味。不过,程垓的自然天成,一半是艺术个性,一半是苦心琢炼,洗尽铅华后才得真醇的。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M].第4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2]唐圭璋.词话丛编[M].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
描写花的四字词语范文第5篇
《声声慢》(泛读课文)
作家作品:
李清照我国文学宋代女作家,女词人;
北宋为金国所灭,她与丈夫避乱江南,丈夫去世,晚景凄凉。
作品集《漱玉词》。
《声声慢》是词调名。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抒写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境况及内心深处无比深沉的哀愁。
二、课文串讲
上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却是旧时相识”描写残秋时分的愁苦孤寂的心情。
第一小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描写自己孤寂冷清的环境,凄惨的心情。
第二小层:“乍暖还寒时候——晚来风急”,描写残秋,天气变化无常,自己身体和情绪雪上加霜。
第三小层:“雁过也,——却是旧时相识”,描写大雁南飞引起对丈夫的思念,感慨自己无法返家。
下片。描写苦愁的心情。
第一小层:“满地黄花堆积——如今有谁堪摘”由菊花,感慨自己的身世。
第二小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描写自己度日如年。
第三小层:“梧桐更兼细雨——点点滴滴”秋雨梧桐如洒不完的伤心泪。
第四小层:最后一句。总结全诗,感叹自己的孤苦无依。
学习要点:
1、概括这首词的情感内容。
一是孤苦寂寞;二是由此而生的愁苦心情;其情感是低沉悲痛的。
2、划分此词铺叙景物的层次。
共分为五层
第一层,气候变化,自己难以将息;
第二层,风急;
第三层,大雁;
第四层,菊花;
第五层,秋雨梧桐;
3、叠字的言语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