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西方艺术论文【五篇】(2023年)

时间:2023-06-20 16:10:07 来源:晨阳文秘网

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产生了极简艺术,艺术开始变得面目全非。特别是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实验艺术的登台亮相,观念艺术的产生,艺术消亡的理论不绝于耳。尤其是观念艺术认为艺术只是一个观念,不存在什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西方艺术论文【五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西方艺术论文【五篇】

西方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产生了极简艺术,艺术开始变得面目全非。特别是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实验艺术的登台亮相,观念艺术的产生,艺术消亡的理论不绝于耳。尤其是观念艺术认为艺术只是一个观念,不存在什么内容和形式,以往传统的绘画最终消失了,变得毫无意义。到了当代绘画何去何从的问题日趋显现了出来,一些艺术家另辟蹊径,找寻绘画的意义和表现形式,开启了一场当代意义上的绘画历程,对当今西方社会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当代西方绘画艺术的特征及主要表现

(一)新绘画的出现

20世纪70年新绘画的出现,标志着绘画开始走出死胡同,有的新的发展方向,绘画艺术开始走出困境,走向复兴。这种新的艺术形式首先在欧洲生长,后来美国奋起直追,到了80年代中期连日本也出现了这样的艺术运动。这种新绘画的特征是风格自由,大胆粗犷。画面巨大,意象深远,充满了苦涩的美感。这些作品能给人强烈的情绪,题材也极为丰富。

(二)意象

西方的现代主义的艺术发展到最后进入到了死胡同,形象不存在了,色彩不存在了,空间不存在了,到后来连绘画艺术的意义都受到质疑。而我们的后现代的艺术家们另辟徯径,从多个角落找回艺术的价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代的艺术家们画面中出现了意象。意象是介于形象和抽象之间,这种意象既不同于传统的写实主义绘画的惟妙惟肖的具象,也不同于西方现代艺术对形象的消解,它是一种抽象、残缺不全的、怪诞离奇的、夸张的或是变形的、卡通或涂鸦形象,它以一种新方式出现在画面中。新意象绘画有许多代表画家,其中重要人物有菲利普•古斯顿。他在1968年突然采用了一种新卡通式的具象绘画。在新意象画家中,最有名的当属苏珊•罗森伯,她画面中采用的具象是马——确切的说,是用松弛的轮廓线勾勒而成的马的侧面。

三、流派纷呈,兼容并蓄

西方当代艺术有着极强的包容性,它呈现出一个五彩缤纷的状态。它包容一切可能的艺术形式,即使是以往难登大雅之堂的涂鸦形象。在对待艺术家这个问题上,破除西方主流文化中心论,一些亚洲、拉美艺术家的作品也出现在了各地的展览中。当代西方绘画艺术色彩纷呈,流派众多。主要有联邦德国的新表现主义、意大利的超前卫艺术、美国的涂鸦艺术、法国的自由形象与英国的新精神等等。比如:

(一)德国的新表现主义:

德国的新表现主义绘画经历了从巴塞利兹、吕佩尔茨的“纯绘画”到彭克、波尔克的可能性再到柏林的一些年轻的艺术家的表现力的绘画,使得绘画获得了新生。这一派的艺术家试图消解绘画的主题和内容,用富有张的艺术形象来吸引关注。这一派的艺术家们认为绘画应该是自由的,无限制的。比如画家基弗就收集了从神话到近现代的所有史料,用绘画的方式把这种历史表现了出来。他们还用强烈的色彩,大胆的画风表现内心被压抑的情绪。

(二)意大利的前卫艺术家:

在意大利超前卫的艺术家那里就采用了折衷风格,他们借鉴了传统绘画的风格和规则。在其代表人物基亚那里可以看到夏加尔、毕加索等艺术家的影子,但基亚不是照抄或延续这种风格,也是进行新的诠释和演绎,使古典以新的面目进行回归。而库奇尤其喜欢马萨乔的艺术,他继续探讨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在这里,艺术家们不是把这些风格简单排列,而是进行多方面的组合和探索,使一些新的表现成为可能。

(三)美国的涂鸦艺术:

它的代表人物有吉斯哈•林、肯尼•莎尔夫等。吉斯•哈林的艺术有一种华丽之感,幽默、活泼,他的粉笔画也迅速、简洁。而另一个代表人物肯尼•莎尔夫是具有独创性的涂鸦艺术家,他的画面色彩明亮,有一种极端强烈的视觉刺激效果。

(四)法国的自由形象:

这一派的艺术家作品中形象具有浓厚的讽刺意味。他们或取材于海报,或取材于卡通人物,有着一定的喜剧效果。英国的新精神:这一派的代表画家马尔科姆•莫利谈论艺术家通过艺术了解潜意识,通过意象让潜意识活动暴露出来。他们或在叛逆者中寻找绘画形象,或在诗人中寻找。这是一种有较大随意性的创作方法。

四、对传统绘画的超越式回归

西方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类,发表艺术欣赏论文,艺术作品论文投稿

20世纪这个伟大的艺术时间线索,它见证了艺术与社会的巨大变革,艺术家们向观看与描绘世界的传统方式发起了挑战,他们或是结集在层出不穷、令人眩目的艺术运动当中,有的是置于事外,冷静的汲取养分致力于个人独特的、甚至近乎不可理喻的探索。我们当下的在校学生,对待20世纪的艺术特别感兴趣,与以前相比,20世纪的变化也是最多最快,并且也反映在艺术当中,就单单反应在绘画、雕塑与建筑之中发生的变化和实验种类,20世纪就包含一个无与伦比的艺术气息。

西方现当代艺术的“新“态度

艺术的发展与外界条件的变化是分不开的。社会的进步带来了人们意识的改变,1789年左右,传统的审美就第一次被打破,从那时起,艺术家就感觉到以前公认题材的限定,如历史、神话、宗教等,不是他们想要表现的生活和历史的一部分,受周围的环境的改变和自己创作哲学来源的影响,他们更加愿意随心所欲的创作,而不是像以前把精力放在别人期待欣赏到的作品题材上,笔者认为这样的一个态度,也就是现代艺术的开始。

艺术家可以选择任意的一种题材,去进行创作,关注的角度和作品的效益也在随着创作语境的变化而更迭。更加通俗的说,就是先去掉一切属于认识的和知性的原有的思维模式来看待艺术。

“真“的艺术价值观

自20世纪初以来的现代艺术就向近代前的美学价值体系发出了挑战,“美的艺术”的价值观点开始动摇,现代艺术提出以“真”的艺术去代替“美的艺术”。现代艺术观是对以审美为中心的传统艺术观的对立艺术观。我觉得西方现当代艺术在20世纪努力打破常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理性的质疑,强调艺术创作的非理性和无意识。二是对新奇创作的向往,取消艺术品的客体本身,甚至为新奇而新奇。三是消解艺术品与普通物品、普通人与艺术家界限,以现成品代替艺术品,用艺术的行为过程和艺术观念(行为艺术、偶发艺术、观念艺术等),最大限度的减少艺术品的物质客体成分。四是打破18世纪以来建立的博物馆体系和收藏制度,主张艺术趋向于自然,来对抗现代资本主义商品社会对艺术的占有和冲击。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当代艺术也就形成了艺术创作主张和艺术形式多元并存,百家争鸣的状态,当然期间科技、思想哲学文化的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

横跨这段时期出现了很多流派和艺术家,他们都发起了对什么是艺术这一永恒话题的追问,表现主义的法国野兽派杜飞、马蒂斯、弗拉芒克;新即物主义的迪克西、奥罗兹克;立体主义的波拉克、毕加索;未来主义的巴拉、薄丘尼;俄国的抽象主义艺术的马列维奇、蒙哥里安、布朗库西;达达主义的杜尚、恩斯特;超现实主义的达利、布列松、培根等;乃至到20世纪后期的抽象表现艺术、波普艺术、极少主义、女性艺术等等。

这些现象和个体的出现就是这样宏观的证明了,20世纪的艺术是一个实验过程的艺术大现场,我至今都觉得有些运动的成果都在影响到我们现在的日常思维和生活当中,这即兴的一句话,也证实了现当代艺术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在于现当代艺术切断了事物的使用价值或艺术功能,强调日常普通事物或事件的表演性,也就是艺术性。艺术以这样的方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艺术。

极少主义模式的发展

西方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音乐文化 印象派 调式 演奏

文化是音乐的基础,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音乐。钢琴作为西洋乐器传入中国并在中西音乐文化的不断交流、交融中,使钢琴艺术逐渐发展壮大。

“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音乐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音乐文化是指一切与音乐活动相联系、并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的物质、精神、制度三个层面的事物,狭义的音乐文化指人类创造的并为一定群体所共有的音乐观念和音乐行为。中西音乐文化本身就是从属于不同民族的,西方音乐是适应于它的开拓性和求真意向的纵横交叉、网状铺叠的立体思维,而中国音乐是适应于直观的,旋律清新、婉转动人,单音旋律的线性思维。有人说西方的思维特征是富于科学的,中国的思维特征是富于艺术的。因此,演奏者应该注重中西音乐文化的融合因素,在演奏中注重中国传统的音乐线条,不仅实现钢琴音乐多声交织的立体化,从而达到中西音乐文化融合的升华。世界各国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需要学习和借鉴包括印象派在内的人类历史上所有流派所有风格的钢琴音乐创作的理论与技法,法国印象派作曲大师德彪西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音乐中获得启示和教益。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音乐文化继承发展的需要,是整个人类艺术事业不断进步的需要。

一、文化审美的共通性

法国印象派音乐,是人类音乐史上继往开来的具有开拓性意义的流派,是音乐艺术发展进程中必然阶段的产物。其代表人物德彪西本人既是传统音乐的继承者也是反叛者,曾以追求奇异的和弦、多变的节奏、大小调以外的调式、非常规的作曲手法而闻名。受印象派绘画艺术思潮与审美意识的感染,德彪西以对光线与色彩十分敏感的笔触,向人们描绘出一幅幅五光十色的钢琴音乐画卷。因而,印象派钢琴音乐在作品的题材、内容、情调和旋律、调式、和声等方面与东方文明古国中国的钢琴音乐可谓异曲同工、相得益彰。

德彪西钢琴音乐给人们许多中国文化联想,“我曾徘徊在充满诗意的景色中,古老森林的魅力使我为之倾倒。金黄色的树叶纷纷从树枝上落下来。教堂的晚钟催着田野入睡,轻柔而叉魅力的声音在劝告人们忘掉一切烦恼。落日也孤单单地休息了。没有一个农夫会迷恋落日的景色,他们一如往常。牲畜和农夫们静静地迈回农舍,他们干完了卑贱的劳动,美德胜过了得到的收获,他们既不乞求赞誉,也不甘心蒙受羞辱,艺术上的争论离得是那样遥远”。(2)众所周知,德彪西的创作与法国印象派画家和象征派诗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印象派的审美趋势和中国传统画之间有某种相呼应的因素,中国绘画的主导方向为写意体系,中国写意艺术体系强调艺术家的主体性格,重视艺术家的主观感受,讲究以形写神,不拘泥于客观物象的真实再现。而印象派画家则不拘泥于写实,提倡在笔触的自由、潇洒中表达情绪和神韵,有相当的写意性,这与中国人欣赏趣味相通。在中国传统的审美观上,德彪西的美学指导思想与其有相同的地方,这就导致了他的作品中必然有中国因素的出现。演奏德彪西的音乐有着很浓郁的东方情感,在听他演奏德彪西的《版画》时很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点。

二、调式结构上的相似性

《塔》是德彪西音乐中非常明显模仿加麦兰音乐的曲子,也是德彪西钢琴作品最彻底使用五声音阶的作品。在《塔》中,有两个较清晰的主题旋律都是用五声音阶写成的:

在这三个小节的旋律中,德彪西用到了二度和声,在中国的钢琴曲里,二度和声也经常被运用。如:
《晓风之舞》

在《塔》的27至29小节中,德彪西运用了四、五度和声,

在《塔》的最后一个小节,德彪西使用了一个五个音同时保持住的和声效果结束全曲,而这五个音刚好是中国五声性和声里所特有的五声纵合化和声。

钢琴演奏者在演奏《塔》时,能让人联想到中国的塔并不像西方国家的塔雄伟冷竣,而是有一种烟雾萦绕的朦胧模糊、若隐若现的感觉,并以中国音乐惯有的五声调为主旋律,更能体会出民族旋律的意味。

另外, 《棕发少女》也广泛采用了五声音阶:

在演奏《格拉纳达之夜》时,因为作曲家写作的音乐片断的自由切换,在演奏时使人联想到中国水墨画的构图。在构图中常见到在一张干净的白纸上伸出一枝梅花,一根葡萄藤,不知从何来,也不知到何处去,给人一种回味之感。《雨中花园》使人联想起我国国画中晕染出来的色彩,自然随意地浓一些、淡一些,千变万化。

演奏者可以看到《月光》归14小节及其后面的多次重复,那旋律主线完全是五声音阶的中国风格。可见德彪西音乐受中国五声音阶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

三、旋律与节奏中的中国风

中国的民族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平和、温柔敦厚、“德音之谓乐"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传统古琴曲主要用五声音阶,即五正音,这就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音乐上的运用,而琴乐清虚淡静的风格和意境则主要是道家思想的反映。古琴由于其乐器的形制、音色、乐曲题材、内涵、结构等因素,其音乐风格是抒情的、典雅的美。古琴音乐艺术被称为琴道确实有其道理,因为对古琴的欣赏和认识不能只单一地从其音乐曲调去理解,而是综合地从多方面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反映去理解。这一切则表现在对题材的选择、意境的追求、道德的规范等各方面代表着琴乐的理想风格和审美标准。

钢琴素为乐器之王,原因是它演奏起来气势恢宏,可代替交响乐队而独当一面。而德彪西的《月光》宣告了钢琴委婉细腻、柔情似水的一面。我们在钢琴曲《月光》的中间声区里所听到的类似于钟铃之声的和弦,恰似闪烁的火花,使我们感受到了钢琴的独特声响,这是乐曲冲破梦幻而回归现实的象征,也是《月光》的魅力所在。德彪西通过旋律走向和节奏的不规则变幻,造成一种飘逸、迷朦和梦幻般的意境。

虽有一些小的跳跃,但总体上是由上而下移动,就象月挂中天,银光下泻,既轻盈飘渺,又朦朦胧胧。那些不稳定、不规则的节奏,就象浮云蔽月一般,时隐时现,令人琢磨不定。古琴运用拨弦的余音,给人以空朦的夜空印象,德彪西则运用和弦与节奏的变幻,同样创造了多彩的月色,德彪西的《月光》却是淡中有浓,梦后方醒。

如19._23小节处:

那强劲的冲击力,不但使音乐的对比鲜明,而且深化了音乐的内涵,《月光》那无处不在的类似于切分音的特有节奏,与古琴曲《醉渔唱晚》中对切分音的反复运用不谋而和。《月光》多处出现的先递升,后递降的旋律、和弦,以及那些不可或缺的和弦琶音,也和中国古琴曲《渔舟唱晚》相似,它们都同样造成了月色朦胧、湖水荡漾的氛围。从比较中可以看出,即使德彪西不是直接受益于中国的古典器乐曲,也说明他深谙东方音乐的精髓,这样,在表现月夜景色时,才能和中国音乐家“心有灵犀一点通”。正是这种中西方音乐的融合,使钢琴曲《月光》更增添了一层迷人的色彩。

德彪西的旋律避免了浪漫主义音乐中常见的各种反复、扩大等手法,也不采用气息悠长、起伏婉转、感人动听的浪漫主义旋律。(5)赵晓生在《钢琴演奏之道》一书中提到:“印象主义音乐在结构上打破了古典主义的句末终止式、四小节句型、首拍为强拍等等结构原则,而追求连贯的不间断的带即兴性的音的流动;
打破了浪漫主义的漫长乐句和涨潮退潮等结构特征,而寻找一种支离破碎的、片段性的乐句组织,然后将其精雕细刻地镶嵌拼拢,组织成花纹性的图案性的组织结构。”他的旋律总是比较片段化,少有大段大段的主题,印象派作品主题多是零散的,难以固定的发展开来,常常是出现一个片段,随即就被散化了,或是零星的出现,这也表现出印象派反对浪漫派那样的叙述或是情感的宣泄。德彪西的作品常常是由一个简短的主题动机出发,然后散化。。他并不用旋律作为推动曲式发展的工具和动力。听众大多只能抓住零碎的主题片段,而背后的东西,则靠想象。德彪西旋律的这种不连贯性在某种程度上与中国的古琴声响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

四、节奏的自由性

在决定风格的各种因素中,节拍与节奏无疑是最能引人注目和感知的因素之一。20世纪的作曲家们采用了各式各样的方法来“破除"古典、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在节奏形态上的“均衡律动”。频繁地变化节拍、结构复杂的复合节奏等成为20世纪音乐中常见的语汇。作为引领20世纪音乐的德彪西当然如此,“他喜欢使用复合拍子(6/8、9/8)和具有对比的由再分分成的双拍子”。在他的作品中,还有很多自由的节奏,你无法用一种速度从头弹到尾,他在多地方都标明了“渐慢”、“轻轻地,慢慢地"、“自由地,不受约束地”、“加速,.加快”、“延迟、慢”、“收住(速度)’ 德彪西以前的音乐以横向的旋律和纵向的和声为特点,所构筑的是二度,但由于德彪西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表现,使音乐表现又发展到另一种层次。从形式上打破了调式、曲式,逻辑的结构及思维,追求不拘于泥形式的一种表现。无论他采用什么方法都是让音符从结构中跃出来通过音响来构筑内心组织过的“形”,只不过区别于绘画用听觉而不用视觉罢了。创新手法的运用,相比传统手法显得更加丰富新奇音乐效果也截然不同。然而德彪西的音乐未因局部的改变而影响整体,欣赏者仍可以从片断旋律和自由节奏中感觉到整体和统一,同时更多的却是表现形散而神聚。欣赏者再围绕主题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展开自己的理解与想象以获得更完满的艺术享受。中国画里所用的墨讲求墨分五色,以调入水份的多寡和运笔疾缓及笔触的长短大小的不同,造成了笔墨色彩的千变万化和明暗调子的丰富多变。同时墨还可以与色相互结合,又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形成墨色互补的多样性。随着水墨的浓淡不一,画面的颜色和层次也千变万化。欣赏德彪西的音乐感觉就是在观赏一幅唯美的山水画。

德彪西的音乐表现出光影、色彩与瞬间的完美变化,以宁静优雅的旋律将听众带入美妙的音乐世界。钢琴演奏者在对德彪西的音乐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分析的的同时,能使钢琴演奏者中西方钢琴艺术融合的巨大魅力和无限空间使人充分感受到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钢琴演奏者进行二度创作时,应该把本民族所特有的东方文化精髓自然地融化于西方音乐之中,以中国古老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思想作底蕴去诠释西方音乐,将中西方的文化因素进行有机的融合,为促进世界钢琴演奏艺术的发展作出一份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孟丽,《音乐文化相关因素浅析》[J]齐鲁艺苑2001年第3期

(2)代百生,《根据传统音乐改编的中国钢琴曲的演奏特色》[J]音乐研究1999年3月第1期第5l页。

(3)朱秋华,《德彪西》东方出版杜,1997.

(4)冯文慈著,《中外音乐交流史》,1998年7月,湖南教育出版社

(5)胡千红,《叩开世纪之门一论德彪西对二十世纪钢琴音乐的影响》,人民音乐,1997年第8期。

西方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艺术歌曲的歌词是由文学家所创作的诗歌,注重诗律的规则与完整、诗词统一且具有韵律、意象清晰,给艺术歌曲创作提供了最好的文学脚本。陆在易先生注意追求诗词意境,用音乐语言表达歌词,达到音乐与诗歌高度融合的最高境界。通过理解诗歌的本质内涵和韵味深入其中,从而追求用音乐去将诗歌所表达的真情实感阐释给听众,使其获得新的艺术生命。陆在易先生对歌曲意境的渲染有着独特的理解。他很擅长于用自己特有的钢琴语言对中国诗词中所体现的独特意境进行這染。对歌曲意境的渲染,比较突出的是艺术歌曲《最后一个梦》。在这首作品中,陆在易先生用中国的语言来表达具有中国典雅民族气质的梦境。他用等分节奏型和保持四拍的四五度叠置和弦,再加上四五度模进和旋律声部的五度进行,营造出了一种充满无限憧憬的梦的意境。艺术歌曲《彩云与鲜花》是一首花腔女高音,表达了对祖国大好山川河流的热爱,是通过一个姑娘的回答来表现这种感情的。艺术歌曲《家》,是对亲情的思念,是一个游子发自内心的倾诉,倾诉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表达了几千年来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将自己的这种忧愁与思乡,用平凡的我表现出来。而艺术歌曲《盼》、《最后一个梦》、《望乡词》描写的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对祖国统一的殷切希望。这些题材可以归纳为三种情感素材,就是对祖国的爱,对故乡的情和对生活中的趣。艺术歌曲《桥》,歌词是著名词人于之所作。所有流畅的旋律、清新自然,歌词和融合在一起,描述一幅山水画的情绪。“水桥姿势,石板稳步紫藤。即使水港,三个步骤两桥玉带反射波。“更诗意的歌词一座桥在“态度”为轴,显示现场的风情。歌词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段相对静态的风景,第二段从静态到动态的词。风景和生动,静态和动态字符,如“女孩采摘莲藕桥休息,老汉送粮桥下过”,这幅画反映了一个不明确的意境美。

二、依字行腔的旋律特点

中国的语言讲究"字正腔圆",并结合汉字和声调一直是中国的传统歌曲创作,所以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只能更好的感染观众符合这样的要求。陆在易高度重视诗的水平和斜音调和节奏关系的基本方向。因此,在他的艺术歌曲,诗歌是音乐给生活,高贵的气质,飘逸的旋律将全面解读诗歌给观众。这样的旋律特征在陆在易艺术歌曲随处可见,如“桥”的旋律和歌词从阅读的角度我们读到“水”和“桥梁”,“水”和“小”应低于后面的“家”和“桥梁”,和陆在易艺术歌曲中旋律的走向正是这样以上纯四度、上小三度进行的。见谱例一:在陆在易的艺术歌曲,旋律和歌词音调起伏变化。他写的旋律,根据一个固定的语言习惯和情感表达的需要,把旋律是延长或缩短,节奏或收紧,前后间隔的形成等影响,诗歌节奏的语调和节奏阅读停顿,完美的组合。如“我爱这片土地,”诗歌节奏和旋律的节奏完全一致,甚至可以直接歌词,“如果/我是一只鸟,我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它受到暴风雨/土地”。心情完全需要长强调“我”,“应该”,“唱”,等等,节奏将使用虚线反复无常,一半注意呼应,当唱歌所以一定要保持这些长时间,不仅是技术要求也完美的情感表达。因此,在刘陆在易的艺术歌曲,旋律和语言紧密结合,让它引人注目的歌手,非常自然见谱。

三、西洋歌剧宣叙调写作手法的合理运用

宣叙调,叫宣叙调,语言基于的语气唱曲调。一般概念,叙述的是歌剧演唱的一部分,节奏大多是免费的。在歌剧、清唱剧大型声音乐,吟诵的人物之间的对话通常是采用。刘在他的艺术歌曲创作陆在易吟诵的这种西方歌剧创作技巧,写味道的念白旋律,增强了叙事歌曲,富有层次感的音乐语言,然后更拉近你与听众的距离。歌曲《盼》中宣叙调的运用,可以说是陆在易先生早在艺术歌曲创作借鉴西方歌剧叙述的写作技巧,旋律正在改变重复技术结合应用下台,将英雄生动地显示在急切地感恩,艺术张力和吸引力。歌词是:“回来吧,曾给我活力的身影,回来吧,曾给我生机的颜色。”见谱。

四、结语

西方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西方现代美学流派众多,观点纷呈。但艺术独立理论是西方现代美学的发展主线之一,是现代美学的主要标记之一。本文作者从西方现代美学的演变和特征入手,就西方现代美学与艺术独立问题进行简单阐述,并分析了西方现代美学的发展对我国美学的影响。

0引言

西方现代美学的历史使命,首先就是破除艺术从属论,确立艺术的独立地位。现代美学以克罗齐和洛特曼对黑格尔的艺术从属论的批驳为主要标志,建立艺术独立理论,将美学与哲学统一为一体。西方现代美学的流派众多,观点纷呈,但都以艺术独立理论为发展主线。艺术是否具有独立的地位,它与哲学、宗教等的关系如何,这是美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任何美学理论最终都必须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1]。

1西方现代美学演变历史

西方古典美学中的柏拉图、康德、黑格尔都是艺术从属论的代表。柏拉图从哲学角度评判诗与艺术没有真理性,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诗与艺术反映了事物的一般规律,具有普遍性,更具有哲学性。这两种争论一直贯穿于西方美学思想发展史。而黑格尔提出哲学最终将取代艺术,而把艺术从属论发展到了颠峰。克罗齐“度的理论”的出现,推翻了黑格尔的以艺术从属论为内核的艺术消亡论,确立起艺术的独立地位,最终使得西方古典美学演变至现代美学。现代美学又突出两个路线:一是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一是艺术的独立性。这两种思路如果不及时从艺术美学角度及时沟通和思路转换。wWW.133229.Com必然对峙存在,从而失去克罗齐艺术独立理论的实践意义。洛特曼借鉴生物学理论,将现代美学的两个思路创造性的进行转换,提出“美就是信息”。洛特曼既不是以社会为中心来看文艺,也没有将文艺隔离于社会之外,而是把艺术当作大千世界中独立存在的生命之一,以艺术为中心来看社会,认为文艺这个活生物体的生命,就体现在她能为人类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必不可少的审美信息。洛特曼的理论彻底解决了艺术独立问题问题,由生物链引出文化链,肯定了文艺与社会的密切关系。最终为西方现代美学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2西方现代美学的特征

西方现代美学于19世纪中期开始绽放。各种新思想、新观念、创作流派等让人应接不暇。但将表层现象深入剖析,可以发现这些现象的某些共同特点。西方现代美学具有的特征有:①现代美学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与传统时期的和谐美学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理性和个人主观性成了现代艺术的一个思想根基;
②西方现代文艺作品的表现形态呈现出与传统的文艺作品完全不同的形态,它反英雄化,主张个人感受,具有平面零散、非理性、非视觉形象性的特点;
③从西方现代美学的总体上看,其呈现出一种主观的、内在的、非理性的、非功利性的、动态性的特点。这三个特点是是现代人走向更加动荡、节奏更快的生活的一种反映,是科技挤压、传统挤压下人们的一种挣扎和反抗,更是追求民主、自由、多元、宽容精神的反映,是人们精神生活的真实表现。

3西方现代美学与艺术的关系

从西方美学的历史发展来看,美学的研究就离不开艺术,随着西方美学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彰显出艺术的中心化和独立化。美学发展史也就是一个扩大了的人类的认识过程,遵循着由抽象到具体的发展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感性的艺术在美学中的地位得以循序渐进的提高。越来越中心化、具体化和独立化。这个趋势同艺术本身的特点有关,因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审美活动,而艺术又是审美活动的集中和独特形式,所以,在艺术中,人们能够更好的把握美学要研究的内容,美学用艺术来呈现,艺术需要美学来作载体。两者不始终是不可分割的独立体。

4西方现代美学与艺术独立

自从洛特曼提出“美就是信息”,为西方现代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人类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生物信息,这种生物信息在社会活中的表现体现了美的存在。无论是理性还是感性,西方现代美学都不会偏离艺术独立这一主线。洛特曼认为,一部作品无法分成内容和形式两个部分,作品中的任何因素都负载着信息内容,作品中的任何信息都出自信息载体。他把思想内容与作品结构的关系,比作生命与活体组织复杂的生物机制之间的关系。生命是活生物体的主要特征,不可想像会存在于其物质结构之外。他甚至直接了当地断言,思想不会包含在引语中,哪怕是精心选择的引语,而是由整个艺术结构表达出来。同克罗齐一样,洛特曼对浪漫主义多有批评,尽管浪漫主义大都具有精心雕琢的复杂结构,但那种结构无论多么复杂,都超不出读者可以事先预知的固定模式。他更倾心于现实主义,即他所说的属于“对立美学”范围内的作品。因为其艺术信息在接受作品之前,读者是无法预知的。对于现代美学中的艺术独立的两个分支,洛特曼将各自的优点和缺陷看得非常清楚,并不失时机的将生物学理论引入其中,“为美就是信息”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础,从而在实践的意义上彻底解决了艺术独立问题,将文艺当作大千世界中独立存在的生命之一,完美地将两大分支结合起来,使得艺术独立性成为西方现代美学发展的主线之一。

5西方现代美学的艺术独立性研究对我国美学的发展影响

了解西方现代美学发展过程中艺术独立理论这一主线,对于我国的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西方现代美学的“文化”转向,是以对艺术独立的彻底解决为前提的[2]。我国当代美学对艺术独立问题的解决并没有达到西方现代美学的高度。这就要求在发展我国美学的同时,要不断吸取西方美学的成熟经验,少走弯路,尽快与西方美学接轨。同时,在其它学科的发展中,也要注易举一反三,将西方美学的艺术独立的解决方法应用于学科的基础研究方面,突破基础发展的瓶颈,尽快缩短中西学科差距,为实现中西学界的平等交流和对话打下良好的基础。向西方学习并不是坏事,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美学的体现,一种艺术的体现,这种学习更能体现艺术独立的特点,用西方现代美学中的艺术独立理论改变我国各项学科落后状态,我们才能在时间上缩短差距,弥补不足,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