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空间艺术论文【五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6-20 16:40:12 来源:晨阳文秘网

流动空间常常用于打开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的封闭空间,但是近年来也被运用于室内环境艺术。如,在狭小的室内应用镜子能够增加空间的开阔度,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室内环境;在门廊处采用隔断将客厅与大门进行划分,形成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空间艺术论文【五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空间艺术论文【五篇】

空间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流动空间常常用于打开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的封闭空间,但是近年来也被运用于室内环境艺术。如,在狭小的室内应用镜子能够增加空间的开阔度,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室内环境;
在门廊处采用隔断将客厅与大门进行划分,形成主次架构,更好地释放了室内空间的特性;
在墙体上运用暖色与冷色的过渡,能够通过暖冷色的对比区分房子的区域功能,打破整体空间的隔阂,将空间软性地分割出理想的区域。因此,流动空间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而对于室外的环境艺术设计,流动空间的作用更多地表现在整合上,通过对景别的设计、造景的摆放等方式,将建筑分割成单独的个体,又由于留有如画廊、石拱门、桥涵等人为设计空间,能够在保持封闭的同时打破空间的界限,让其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

二、空间对比

空间对比手法常被用在大型展厅或者园林中,是环境艺术设计中最常用的手法,通过空间与空间的对比,形成强烈的视觉感官冲击,丰富环境的艺术特色。如,在展厅中设立“回”字空间,就是大空间与小空间过渡的典型代表,一方面能够释放展厅更多的空间,另一方面能够让人在大小空间的徘徊中体验曲径通幽的别样情怀。再如,复式楼层采用上下空间的对比,将一个整体空间划分成两个,一半是整体高度,一半是分层的二分之一高度,能够让人产生错落有致的感觉,并且能够进一步增强空间的实用性,也能增大空间的体积感,让空间形成新的特征。

三、空间的过渡与引导

前文提到的隔断和色彩的运用也属于空间的过渡与引导,这一手法常常体现在对大型空间的分割上,室内设计和室外设计运用得都比较多,主要是让空间连贯自然,同时增加环境的层次感,让环境更多元化。我国古代传统的房屋设计讲究风水和间隔,如卫生间的门不能与大门相对、进门必须有门廊等,其实用科学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能够发现这样的设计采用了空间过渡的形式,让本来突兀的空间显得更为协调。再如,现代楼房的房檐已经被设计在楼顶,在古代,房檐不仅有排水的功能,同时起到了分割外界空间和室内空间的重要作用。

四、空间序列

空间序列常被运用在庄严肃穆的环境中,并不适用于普通设计。现代设计旨在营造一种安全和舒适的环境,空间序列显得过于严谨。当然,如果设计是针对庄严的建筑群体就另当别论,这种设计手法通过对空间的严谨分割排序体现出严肃的氛围。如北京紫禁城的设计风格就十分严谨,每一个空间都有对应的序列,观者一眼望去便能感受到皇家气息,体会到无与伦比的空间力量。

五、空间分隔

在空间艺术设计中,将大空间分隔成若干个小空间是常用的一种设计方法,常用于室内设计。在室内进行空间分隔,一般通过墙体、家具、玻璃、屏风等完成。室内空间的分隔相对来说比较明确,室外空间一般是通过假山、建筑、植物等进行空间分隔。空间分隔根据分隔材料和高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实隔和虚隔。实隔是指实实在在的分隔,既能阻隔人们的移动,又能阻隔人们的视线;
虚隔更加侧重心理上的分隔,有的是只分隔交通,不分隔视线,如用玻璃进行分隔。另外,灵活运用实隔和虚隔营造渗透空间,能够营造别样的艺术氛围。如,密斯的经典作品——巴塞罗那国际展览会德国馆就很好地处理了围与透的关系,表现出了空间分隔的艺术性。除此之外,营造虚空的空间不必进行实际空间的围合,只需要通过暗示、虚拟的手法在人们的感官上营造出一种空间感即可。

六、结语

空间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一、纤维艺术的定义和特性

1.纤维艺术的定义

纤维艺术是指利用动、植物的自然纤维,如丝、毛、棉、麻等,或者以人工合成而制造出来的纤维为原材料,采用缝缀、缠绕、编结、粘贴等多种手段,制作衣物装饰、鞋帽装饰、日常生活用品以及室内外环境装饰等用途的,形成或立体、或平面形式的一种艺术手段。通常来说,纤维艺术的表现形式包括平面织物,如壁挂、地毯等;
立体状态的织物,如软雕塑等,还有一些日常的工艺美术作品,以及在家具、家居空间中被广泛应用的利用纤维进行情感表达和装饰的艺术作品。

2.纤维艺术的特性

首先是触感的多样性。纤维艺术因其选取材料的特殊性,具有材料触感丰富多彩的特性。纤维艺术的材料主要是以各种动、植物的自然纤维,人工合成的纤维为主,并且制作的方法大多是以编织、缠绕为主,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其原生态的样貌和材质,所具备的触感都多种多样,比如柔软的、细腻的、紧密的、坚硬的、厚重的、疏松的,各自均有不同的接触手感,给人以无尽的体验与享受。其次,是材料的丰富性。纤维艺术选取材料不拘一格,只要是能被用作制作工艺品的,都能被纳入其中。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丝、毛、棉、麻等,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现在人们挖掘和开发了更多的纤维材质加以利用,例如竹、棕丝、藤、木材、柳条等自然纤维材料。

二、纤维艺术的表现形式

现代纤维艺术大致可分为平面和立体的两种类型。平面的纤维艺术品,包括各种墙壁装饰、家居布艺装饰、地毯等;
而立体的纤维艺术品,则需要依据不同的地点和所占空间大小,呈现出小软纤维艺术品和立体雕塑两种风格。平面纤维艺术品的种类丰富,比较突出的是壁挂这种形式。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壁挂是纤维艺术最先应用的艺术形式,并且与纤维发展历史相始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壁挂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革新和创造,呈现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立体纤维艺术品的出现,是对传统纤维艺术品的继承与创新,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软雕塑。软雕塑将原材料的适用范围扩大,将金属、木材等坚硬的物质引入,并与其他柔软的纤维相结合,或者在坚硬物材料的框架上进行缠绕,或者直接将具备站立特性的纤维材料进行编织,将两者的优势最大程度发挥,形成坚硬的立体框架与柔软的原材料相结合的特殊形式,营造了立体有型的艺术观感。无论平面纤维艺术品,还是立体纤维艺术品,都是纤维艺术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人们的生活与审美需要而被创作出来的,具有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装饰价值和实用价值。

三、纤维艺术在居室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在纤维艺术中,艺术家们并不是简单地将材料进行堆积,而是充分发挥材料的某些特性,使其具有一定的实际功效,从而完成其内在特性与外在功用的完美统一,并给予人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产生美的体验和享受。但是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保持制作理念与材质的一致性,从实际出发,因材制宜,将材料特质与特定造型相融合,使其具备最恰如其分的审美价值。

1.纤维艺术使居室充满脉脉温情

居室空间由钢筋水泥构造而成,给人的印象是冰冷、坚硬、阴暗且无空间特征的,而纤维艺术本身具有柔软、温暖和情感的特征,它的加入和点缀,能够改变居室空间的冰冷气息,达到暗示人的情感、影响人的精神动态、甚至改变空间分布秩序的作用。纤维艺术对居室空间的介入,使其变得柔和、温情,散发出温馨家庭的浓厚意味。

2.纤维艺术使居室充满诗情画意

纤维艺术所使用的原材料材质广泛,形态各异,颜色也千差万别,能够表现截然不同的艺术语言,能够被广泛运用于居室环境中。再加上纤维本身柔软、可塑性强的特性,具有其他材料所无法比拟的天然优势,能够呈现出风格多样的艺术作品,并与周围的居室环境适应和融合,让人获得精神和视觉方面的双重享受。同时,纤维艺术作品做具有的节奏感和韵律,能够将居室空间进行分割,使其出现交错与重组的神秘感,更加具备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居室内的线条变得既柔和又丰富,从而在单调的居室空间内形成弹性的张力,使环境显示出画面丰富多彩和诗情画意的情调。

3.纤维艺术与居室空间设计融为一体

空间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它直接影响着下一步设计的发展方向,虽然还没有进入非常具体的设计工作,但是对于整个展示设计工作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前期策划工作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展示活动进行必要的调查和分析研究,为上层的决策提供合理依据;
二是提出整个展示设计的完整的概念设想和设计理念,为下层具体的设计人员提供准确设计基础和方向。

二、技术资料及展示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任何完美的设计作品,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理性分析基础之上的。为了保证展示设计合理、预算准确以及最终展示效果的突出,必须熟悉场地的各种数据。首先,必须展示空间的场地的具体情况,现场获取相关空间的尺寸,了解照明设施、供电方式、电路插座等情况。除此之外,还必须了解相关的行业法规和各种文件规定。只有获得充足的技术文件资料,设计工作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落到实处。

三、展示艺术设计阶段

显示展示艺术设计的艺术风格,空间布局,整体形象,彼此关系和色彩关系,等作为一个整体设计,是一种规划设计和设计的指导作用的具体的设计活动。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原则:一是统一的艺术风格。特定的设计来表达特定的风格,或古朴,或光,或怪异,或精神,体现在整体的艺术风格,使用各种材料、造型设计、灯光的处理应根据总体艺术风格。第二个是让空间层次节奏。展示空间的变化对整体设计至关重要,比如起源、过渡,介绍,高潮,舒缓的,最终,安排不同的空间体验,给观众一个不同的心理感觉,以最大化总体设计意图和效果。三是集中在整体形象。它使用“企业视觉识别系统”建立总的主题形象。四是合理的资本管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基金的总体控制,同样的效果,不同的技术和材料,资金投入差别非常大,这就需要整体设计师熟悉不同的技术和材料的特点,以达到合理有效的使用资金,为了获得最大化的资本利用率。

四、显示技术设计阶段

为了实现艺术和设计的影响,设计师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在艺术设计的过程。在艺术设计的演示中,审批和确定,在使用技术语言和表达需要完全状态的设计意图,即开发技术图纸,施工生产的基础。包括技术设计图纸的具体内容的精确大小平坦,海拔高度,建筑照明和其他配置图等。有时画出不同比例的建筑细节。

五、展览设计和施工阶段

空间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介入空间,新媒体艺术

 

从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史来看,有一条不容忽视的主旋律:对空间的利用与阐释。从第二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来看,来自各个国家的新媒体艺术作品,都在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介入空间。如荷兰Karen的《Stalkshow》探讨了通讯技术介入公共空间后,如何改变人们与外界的联系,人们在公共空间产生诸如恐惧感、孤独感等情绪。①又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Pensyl创作的《periphery》,利用新媒体技术,对历史变迁中空间形态的变化作了发人深省的分析。再如,张尕教授的《People’s Portrait》中,空间性与地域性联系在一起,或者说通过新媒体艺术,空间可以打破地域间的距离与隔阂。,介入空间。②德国艺术家联盟GreenWorld的作品《WorldBench》,同样也是运用了类似的艺术理念。③艺术理论家Steve Dietz ④曾提出“新的公共场所”的特征:互动参与是推动力;
创造了超出本地的空间形式;
固有的公共场所成为公众行为、互动的媒介。不难发现,绘画、雕塑等传统艺术手段很难实现这种“新的公共场所”的需求,这恰恰反映了新媒体介入空间艺术的优势与必然趋势。

但问题在于,为何会有这种新的公共场所特征?人们为何走向新的空间?这是艺术自身发展的必然,还是人类进化、社会发展的选择?

总体来说,我认为新媒体艺术对于空间的重视与新的理解,并不是因为新媒体艺术本身有利于表达空间这个话题,并不是新媒体艺术故作姿态的产物,相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一个程度后,自然生成的对空间的真实而自然的需求与渴望,带动了艺术的发展方向,从而自然生成了对新媒体艺术的需求。

德国艺术家波伊斯作为当代艺术的奠基人,提出了重要的“社会雕塑”的思想。⑤波伊斯的‘社会雕塑’具有与人类学意义上的联系。在他看来只有艺术家们才创造了历史意识,重要的是体验历史中的造型力量,因此必须立体的观察历史。历史即雕塑。在这里,“空间性”的意义与人类的思想层面联系在了一起。对此我得理解是,每当人类思想进步到一定的层次的时候,就会思考更高维度的问题。艺术总是在创造人类的思想,因此更高维度的问题必定会产生更高维度的艺术创作形式。,介入空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有一个重要的议题:“历史时代,人类可能是在不同的空间维度思考问题,人们很难从较低维度空间想象较高维度空间。”因此我认为,当人类开始以更高维度思考的时候,原先二维空间的艺术创作就很难表达这种更高维度的思想。因此就出现了从二维的架上绘画发展到三维空间创作这一现当代艺术的形成过程。这种从二维走向三维的过程,即使由平面走向空间的过程。博伊斯作为一个高瞻远瞩的先驱,他的这种人类学层面的想法虽然没有当时的社会完全接受,但整个社会的确在沿着他的思维温和的前进。社会虽然没有接受“社会雕塑”,但艺术慢慢沿着实验艺术、装置艺术、影像艺术的轨迹发展,这种过程恰恰是社会开始在更高纬度的层面中思考自我的过程。

但接下来的问题在于,既然实验艺术、装置艺术、影像艺术等当代艺术形式已经实现了由二维走向三维,由平面走向空间的过程,那么为何会出现新媒体艺术这一覆盖面更广、形式更为丰富的当代艺术形式呢?

正如上文提到的,人类更高纬度层面的思考,带来了三维的空间艺术,但实验艺术、装置艺术、影像艺术作为空间艺术的雏形,仅仅是开始了对空间的认识与简单的利用。,介入空间。在贡布里希⑥曾谈到当代艺术中往往需要借助文字,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对空间把握的不彻底。,介入空间。而新媒体艺术,恰恰在这一问题上,迈出了很伟大的一步。我认为新媒体艺术使得艺术第一次与空间产生了真正的结合——因为艺术在这里不仅是得到了一个更高思维层的创作空间,更重要的是,新媒体艺术使得艺术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功能——对空间思维层面的问题进行反思与研究。在文章最初提到的作品中,每一件作品都不再仅仅是艺术家自身艺术情感表达或是小范围社会问题的阐述(这一步,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足以完成)。如Karen的作品《Stalkshow》,利用新媒体中的通讯技术,来质问现代科技对于公共空间的影响,这种思维的方式,与其说是艺术家的思维,更像是一位社会学家。Pensyl创作的《periphery》同样如此。艺术家面对传统文化日渐消逝的情形,利用新媒体技术轻易的改变了空间的原貌,呈现出真实的社会问题。我认为,这就是新媒体艺术最具价值的地方——通过对空间的完全掌控,它可以一种更权威的姿态来思考社会学、人类学等超越艺术本身的问题。在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中,新媒体艺术研究方式又不同于单纯的社会学、人类学,作为一门艺术它可以更加开放、更加思维活跃、更加能够被非专家的大部分人群接受,因为它不需要文字的证据而是以直观的视觉呈现来表达思想。

常常有这样的讨论,在新媒体艺术中,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是怎样的。我认为,艺术与科学是如何结合的并非新媒体艺术发展的本质问题。,介入空间。其实艺术与科学共同参与新媒体艺术,是为了协助构造一种空间——这一空间不是我们目及的空间,而是一种更高的思维平台,以艺术的名义思考人类的问题。

空间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1.缺乏人性化的交流空间

现有的艺术类高等教育空间没有为师生预留足够的公共空间和交流场所,教学基本上在课堂完成。学生要向老师讨教问题,一般也是在讲台上进行,或者随着老师穿过楼道进行简短的交谈,这样的设计缺乏对人的尊重和对交流的鼓励,更像是一个模块化的工厂。

2.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艺术类学科发展趋势

在多数整体式教学楼中,对艺术教学的针对性不够,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专业学科不断变化,当前艺术类高等教育空间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适应现代艺术的教学与实践,适应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及今后不断调整、发展等方面的要求。而一幢教学楼的使用时间是长久的,这使得艺术类高教教育空间设计面临挑战。

3.无法承载学校、城市的人文底蕴

只讲工具性的空间、技术性的条件、数字化的成果,但忽略了内在的东西。艺术当随时代,体现时代精神和人文特色,但目前很多艺术类高等教育空间脱离其所处的环境,甚至照搬西方的设计,光鲜亮丽的外壳之下缺乏人文沉淀,更妄谈承载深厚的人文底蕴。

二、艺术类高等教育空间设计发展方向

1.注重艺术类高等教学空间多样性设计

由于艺术类教学的特点,并非只有教室才是教学的唯一选择,宽大的走廊、开阔的中庭、教学楼旁的草坪、走廊、平台、大厅也是实际功能意义的空间,都是可以供学生讨论、学习和交流的空间。具体来说,首先要有一个较大的交流空间,这个也是整个艺术楼的中心汇合处,这个空间较大,可安排咖啡厅、座椅、电话、书刊、布告栏等简单交流设施。其次,可在同层或不同层人们经常碰面的地点设立讨论区,如楼梯口可给予学生停留、交谈、娱乐相对独立的空间,可摆放一些桌椅;
最后,走廊也是休息与交流的好地方,在不影响走廊宽度的情况下,可以安排一些长椅、展览框,或者自动售卖机,供来往学生休息、观赏和使用。这样,在不增加面积或减少面积的情况下给学生提供了交流的空间。此外,通过绿色植物的绿化、艺术作品或座椅的摆放作为隔断,将交流空间进行划分,这样增加交流区域的节奏感,形成开放和半开放、单独和群体、动态和静态的空间节奏感,更有利于学生交流,也增加学生的审美情趣。从整体上,通过节奏、排序、光线、渗透及层次划分,避免单调,形成变化效果,从而增强艺术感染力。

2.以人为本,鼓励交流

我们可以联想到西南联合大学,之所以在那个时代创造出令人羡慕的成绩,除了令人津津乐道的大师云集、自由之学风等,还有被人忽视的一点——因为身处暂时简陋的校舍条件,恰恰创造了一个自由、平等、密集的交流环境。学生过的是集体生活,和老师共处一个院落,“住也在那里,上课也在那里”。处在同一空间中的师生就会产生社会往,相互照面并体验到他人的生活感受,由此因灵感和激情的碰撞而共同创造出一个愉快、积极的交往空间。因此,未来艺术类高教空间,应该以人为本,以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为主线,营造更多的公共空间;
应该打破以往的、原有的以老师为中心的静态、单调的教学布局模式,更多地放入互动的教学布局模式。建筑大师约翰•波特曼对公共空间的成功运用给我们的艺术类高教空间设计以启迪,他在建筑理论上提出“建筑是为人而不是为物”的设计指导思想,值得深思,使我们在未来的艺术类高教空间设计中的考虑要更多地从人出发,建立更多的鼓励交流的公共空间。比如,在课堂空间布局设计中应多考虑师生互动和学生间分组讨论等,使之成为适合师生进行各种交流的场所。课余活动聚会、联谊交流等可从一个空间向另一个空间延伸。所以,现代教学空间应该把聚会、展览、展示、课程设计、交流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个共享的空间。设计大小不同的空间,私密和半私密的空间,自修和讨论的空间,教学和休息的空间等。而采用完全开放式的结构,将艺术展馆融入到教学设施中来,改变目前艺术展馆和教学楼相分离的局面,也不失为以人为本,鼓励交流的创举。

3.注重艺术类高教空间设计的效用和可变性

作为教学的组成部分,艺术类高教空间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其功用性中来,而不是仅将其视作增加教学设施的审美格调。首先要满足教学空间的需要,立足艺术类高教的特点,更大程度上满足讨论式学习、自主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对空间的要求;
其次要满足展示的需要,比如与城市建设衔接,建立公益性文化展示平台、艺术场馆等。最后,要满足学习、交流的需要,如设立小型艺术类图书馆,提供阅读空间,引进商业化的咖啡吧,提供交流讨论区。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艺术类高教空间设计的可变性。建筑的使用年限动辄几十年,但对建筑的使用却常随时代而变,教学楼的设计应以“可变功能”的概念代替“固定功能”概念,使建筑最大程度上接近其最高使用价值。在现代整体式教学楼中,艺术类高等教育空间的灵活性问题尤为重要,未来艺术类专业学科不断变化,艺术类高等教育空间应具有灵活性、通用性,如减少隔墙、扩大空间,以适应学科间的不断调整、发展、更新等方面的要求。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就是在以群楼的方式来适应未来多学科的分院独立教学管理方式。

4.注重艺术类高教空间设计的人文精神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