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健康教育咨询总结【五篇】【完整版】

时间:2023-06-20 17:50:04 来源:晨阳文秘网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副校长和主任为副组长,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及各班班主任为心理健康小组成员的组织机构,积极筹备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对心理健康咨询室进行了设施配置,制定了心理辅导教师工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健康教育咨询总结【五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健康教育咨询总结【五篇】

健康教育咨询总结范文第1篇

一、积极筹备心理健康咨询室的建设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副校长和主任为副组长,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及各班班主任为心理健康小组成员的组织机构,积极筹备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对心理健康咨询室进行了设施配置,制定了心理辅导教师工作岗位职责,确定了心理健康的辅导原则,制定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还建立了心理危机机制,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学习和交流。

二、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档案。

我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学生实际,围绕学生为中心工作开展心理健康 教育活动。

1、在工作的过程中,建立健全了各种档案,档案包括:学生心理辅导、教职工咨询、心里危机机制、家长咨询及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总结等。是我校的心理咨询工作走上了正常轨道。

2、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我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并不是孤立地进行,而是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渗透起来,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在语文学科中进行心理教育,在思品课中进行心理教育的渗透等,让学生并不是孤立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而是多方位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各课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挖掘、利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长和发展。

三、积极开展阳光心理健康咨询工作,鼓励教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咨询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使每一位教师尽快掌握一点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出现失误。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因此,本学期咨询室成立近2个月以来,共接待教师咨询5人次,学生2人次,家长1人次。对多名家长进行了多次指导。师生、家长咨询的内容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心里烦躁郁闷、有工作压力、情绪低沉、亲子矛盾、子女择业前途、青春期烦恼、婚姻恋爱、学习压力、考试焦虑、不良行为等等。指导学校、家长合力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多种途径,向家长提出各种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因此通过本学期的努力工作,解决了多年来学校学生中难以解决的困难,有力的协助和推动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进行。

四、积极查阅有关资料,努力提高自己知识层面

健康教育咨询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伦理;
制度准则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9-0196-02

伦理这个词在中国最早来源于《乐纪》。乐者,通伦理者也。而在美国的《韦氏大辞典》对于伦理给出的定义是一门探讨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以及讨论道德责任义务的学科。伦理的定义很多,学术界的学者们也有自己的见解伦理,一般是指一系列指导行为的观念,是从概念角度上对道德现象的哲学思考。由此可见,伦理来源于道德,但是又高于道德,是对道德进行总结和概括从而形成的一种行为准则和规范。

心理咨询是一项职业性的由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活动,学校作为教育学生文化知识和发展健全学生身心的地方,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好地发展,学校必须开展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中心理咨询师最常使用的方法。使用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压力,并帮助其解决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出现的许多心理困扰或障碍。然而,在开展学校心理咨询时,由于环境和咨询对象的特殊性,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者习惯于用成人的标准来对待学生,于是就造成了不规范的操作,继而影响到了咨询的效果,甚至损害到学生的权利。因此进一步完善的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规范必不可少。制度的存在与其背后蕴涵的伦理相适应,那么是否可以通过研究学校心理咨询的伦理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准则呢?

学校心理咨询伦理来源于心理咨询伦理,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和辅导活动过程中所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原则[1]。

一、国外相关理论

1953年,美国心理治疗与咨询者专业学会制定了第一部专业心理伦理学法典“心理学工作者的伦理学标准”(下文简称伦理学标准)。这部法典从孕育到产生经过了6年。学会于第二年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总结并发表了在过去12年中所处理的投诉结果,其中大部分违反伦理学原则的情况为:一是不合专业资格的表现;
二是不正当的心理测验或治疗服务的声明;
三是不成熟及考虑不周的职业关系;
四是非专业的广告宣传;
五是不负责任的公开交流[2]。

1992年,美国的APA(美国心理协会)根据这一结果再次把心理学标准修改成为“心理学工作者的伦理学原则和行为规范”。它不仅十分详细地表述了心理咨询工作的规范原则及在心理咨询工作中的具体的伦理标准,也对心理咨询师本身的资质、能力和责任等方面提出了详细的要求。这些规范原则适用于APA所有会员,至今仍然受到广大业界的肯定[3]。

但是由于这一规范缺少法律的强制性,其主要约束力来自于道德伦理,在实际操作中违反标准和规则的事件仍时有发生。一项对全美国心理学工作者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57%)心理学工作者不同程度地违反了法律或其他伦理标准。常见行为包括:对有危险的来访者没有给予合理的警告(6%);
与来访者建立非性的双重关系(6%);
与来访者发生性关系(9%)拒绝报告来访者的童年虐待史(21%);
非法泄露保密资料(21%)。他们认为如果不这样做将会伤害来访者的感情或侵害来访者的利益[2]。

二、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伦理现状

在我国,虽然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意识到建立专业伦理道德标准的重要性。比如已经颁布的伦理道德准则包括《心理测验工作者的道德准则》(1992)、《卫生系统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条例》(1992)及各个地区或学校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制定了相关的“咨询员伦理准则”。但是这些标准都不够完善。直到2007年,中国心理学会(ChinesePsychologicalsociety)对外了《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才初步建立起我国相关人员的行为准则,明确了相关工作的核心理念和专业责任,它包括:专业关系,心理测量与评估,教学、培训与督导,研究和发表,隐私权与保密性,职业责任,伦理问题处理八个方面内容[4]。

然而,虽然相关制度已经出台,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伦理问题仍然不容忽视。研究发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咨询伦理的认识存在诸多偏差、普遍忽视知情同意过程、实践能力欠缺[1]。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实践能力的欠缺

有调查表明,对于专业出身的大学毕业生,由于缺少实践机会以及专业性知识和应用性技能的缺乏,只具备一定理论基础的他们往往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漏洞百出。

(二)普遍忽视知情同意过程

研究发现,知情同意这一伦理原则并不流行于学校心理咨询中。由于大多数学生的日常生活很单纯,很少行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政治权利,自然对于自己在心理咨询中的知情同意权不加以重视,或者不了解,心理咨询师也认为这一原则并不重要。

(三)对心理咨询伦理认识的偏差

1.片面化

根据一些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学校心理咨询师对心理咨询伦理的了解片面化现象显著。多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只了解其中某一个或部分的内容。

2.轻视化

经调查发现,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对心理咨询伦理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保密性原则上。他们把保密原则当成心理咨询师最基本的道德伦理要求,无比重视,但是对于尊重学生权利、及无伤害原则等却一知半解,往往忽视。

3.教师化

在很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学校心理咨询的同时,还要进行其他课程的教学或一些专门的讲座,也被人们称为心理老师。作为教师,有自己的道德要求,这一道德要求虽然与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的道德要求并不冲突,但却有很大区别。但是研究发现,不仅仅很多访谈对象把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当成老师,就连部分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也存在对自己道德要求的认知上的混淆。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伦理的内容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明显不同于普通的心理咨询,无论是从咨询者,咨询关系,职责或者是咨询目标上看。所以在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伦理界限[5]。

(一)面对学生的伦理界限

1.尊重学生的权力和利益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学生拥有隐私权;
拥有明了咨询的目标、程序和结果的知情权;
拥有自主决定及保留与咨询师不同意见的自;
拥有表示同意或不同意咨询的选择权等。为了保障学生的这些权利,咨询师们就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的文化水平和成长背景,使用来访者能够理解的语言和他们能够掌握的方法在咨询过程中与其沟通。只有这样,学生们才可以毫无障碍的行使自己的自,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要求。成功遵循这一伦理原则的标志就是一份在咨询师详细讲解后由学生亲笔签字的知情同意书。

2.使学生受益

学生的幸福与发展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最高和最终目标。所以,让学生从中受益就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伦理之一。这就意味着要去鼓励学生从各个方面全面的认识和肯定自我,能勇敢面对挫折,并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制定出新的人生目标,发现自身存在的潜能,努力完善和超越自我。

3.无伤害

对来访者的人格尊严、政治信仰、思想感情、学习工作、兴趣爱好等各方面不造成伤害。

(二)与家长有关的伦理界限

第一,家长有合法的监护权利,是对子女采取及时适当的保护措施的法定监护人。当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了解到咨询对象的行为或重大决定会危及其人身安全时,比如有意私奔、离家、堕胎、自杀、严重犯罪或滥用药物等,就有义务和责任使当事人的监护人知情。如果咨询师一味地盲目遵守保密原则,没有及时通知监护人,从而导致咨询对象或他人受到伤害,那么咨询师本身也就负有了知情不报的责任,甚至会涉及法律诉讼。只有认识到家长监护权的重要性并时刻对这种特殊状况有所警觉,才能随时准备好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第二,由于现在教育普及的推广以及城市孩子就学年龄的低龄化,少数大学生仍然是未成年,又因为独生子女政策的推广与响应从而许多家庭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十分宠爱,离开家去外地求学不在父母身边的他们更加让家长对学校的期待和要求增高,家长把管理子女的责任推给了学校,如果子女在学校发生意外,那么一些涉及学校责任的官司也就时有发生。

总之,咨询师在遇到特殊情况时,在坚持保密原则,保护来访者的利益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自己。一旦遇到自己拿不定主意的事情,应向专业同行请教。

(三)对学校管理部门的伦理界限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任课教师、班主任与学校的其他行政人员职责不同,所受的约束和监督很少,有着极强的独立性。并且如果咨询内容涉及学生、家长和其他老师的一些个人隐私时,又必须为来访者保密。正是这种独立性,使之获得了老师和学生的信任,使得他们愿意向咨询师们倾诉自己的心理困扰。而要保持这种独立性,不仅仅需要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专业的理论素养,也需要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只有这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工作才能顺利进行与完成。

我国是一个高速发展中的多民族、多地区和多人口的大国,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教育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而心理能否健康成长对学生的未来至关重要,也是对国家的未来至关重要。那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伦理在进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时就成为学生的心理保护伞,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制度并不完善的国家,我们的这把伞还稍显脆弱,无论是已经成为还是准备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人们,认真地了解并遵守学校心理健康的伦理都是至关重要的职业守则。

参考文献:

[1]卓潇,姚本先,等.学校心理咨询伦理现状的质性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

[2]张爱莲,钱铭怡,姚萍.心理咨询与治疗伦理调查及与美国相关调查的比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1).

[3]赵静波,季建林.美国心理治疗和咨询的伦理学规范及其管理[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4).

健康教育咨询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2007级新生;UPI ;心理健康

一、问题提出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发育趋于成熟时期。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障碍正在成为退学、休学的重要原因。[1]据统计,自杀已成为我国大学生中仅次于意外伤害事故的第二位死亡原因。[2]由此可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大学新生刚刚脱离高中环境,在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存在着适应过程。新生在适应过程中常出现许多心理矛盾与心理冲突,如果不及时解决易导致心理问题产生。但是新生的可塑性也较强,心理健康教育从新生入手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帮助大学新生进行入学时的心理健康调查并建立心理档案,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咨询,帮助、引导新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中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2007年10月对2007级入学新生进行UPI抽样测试。

二、研究过程

1.研究工具

大学生人格问卷――UPI(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是从日本引进、并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修改的、用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量表。UPI主要以大学新生为对象,入学时作为调查精神卫生状况的工具而使用。它由60个项目构成,其中16个身体症状的项目,40个精神状态的项目和4个测伪尺度,几乎覆盖了大学生中所有的烦恼,特别适用于大学入学新生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经过国内许多大学的实践证明,UPI能够较科学地评估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效地筛选出心理健康方面需要关注的对象,因此正逐渐在全国推广开来,成为高校心理咨询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辅助工具。

评分及筛选标准:UPI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等。第二部分是UPI问卷本身,共60题。其中4道测谎题,不计入总分。其余56题是反映学生的苦恼、焦虑、矛盾等症状的项目,做肯定选择的每选择一题计1分,满分为56分。得分越高,说明该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差。第三部分是附加题,主要了解被试对自身身心健康状态的总评价。根据测量数据对测试对象进行分类。第一类筛选人群属于可能有心理问题者,需尽快约请前来咨询。其筛选标准是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UPI总分在25分(包括25分)以上者。2.第25题作肯定选择者。3.辅助题中同时至少有两题做肯定选择者。4.明确提出咨询要求者(由于此条选择人数较多,有时不用);第二类筛选人群属于可能有某种心理问题者,但不严重,应该引起关注。其筛选标准:1.UPI总分在20分至25分(包括20分,不包括25分)之间者;2.第8,16,26 题中有一题做肯定选择者;3.辅助题中只有一题作肯定选择者。不属于第一、第二类人群的为第三类筛选人群,即暂时无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者。

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印制足够的UPI问卷及答题纸,被调查的学生人手一份,进行集体施测。为确保问卷调查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问卷署名与否自便。

3.研究对象

对我校2007级新生3000人进行施测,其中有效问卷2632份,男生1822人(占69.22%),女生810人(占21.88%)。

4.研究结果与分析

(1)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与本科生相比较低

从表1和表2统计结果得知,我校2007级新生66.65%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是调查结果也显示,在被抽样调查的2632份有效问卷中,第一类(具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252人,占9.57%;第二类(轻度心理障碍)的学生626人,23.78%。根据"全国UPI应用课题组"的研究结果,本科生"UPI"测试中具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约占4% ,轻度心理障碍占20%。桂林航专对该校2003级新生的"UPI"调查结果表明第一类(具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占5.66%;第二类(轻度心理障碍)的学生占33.94%[3]。以上数据对比说明专科新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本科新生。研究者认为,加强专科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2)新生典型心理问题分析

研究者试图通过对学生选择频率较高项的分析,来了解新生的较为集中的心理问题。表3反映的即是此次测试抽样中学生选择频率最高的5道题。研究者可由此更进一步地观察到新生的典型心理问题。从表3中看,5、35这两题有将近半数的学生选择,它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心理还是比较健康的;但52、7、9这三道题却有超过或接近1/3的学生做出了肯定的选择,表现出新生缺乏自信心、情绪消沉不稳定的心理状况。"对任何事情不反复确认就不放心"选择率高达41.17%,研究者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学生的"专科意识"较强,对自我评价较低由此产生的不自信所致;"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选择率高达39.17%,说明学生对专科学校能否学到真才实学持怀疑态度;"父母期望过高"选择率高达40.83%,说明自社会、家庭、就业给大学新生带来的压力较大。当然有些新生还未能从高中过于紧张的学习压力中解脱出来,找不到上大学的感觉也会导致情绪消沉不稳定。新生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如不能及时调整心态,缓解不良情绪,长时间沉浸在遗憾失落的忧郁状态中,将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加强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三、研究对策

UPI量表编制的初衷即是对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通过对2007级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我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有了大致的了解,这为我们开展学生教育工作和心理咨询提供依据。在此就如何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1.建立"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需要逐步完善机构功能,全面深入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其中建立"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即是一个较为有效的举措。即建立起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一级网络,系(部)级即以系党总支、辅导员、班主任为二级网络,院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各班心理委员为三级网络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要具体负责全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要配备专职人员,开设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与测试、师生心理健康调查、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活动周以及新生入学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等一系列的工作与活动,并指导和配合各系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样在全校就形成了一个积极参与、互相配合、共同发挥作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格局,确保工作能落到实处。

2.开展多层次的心理课程教学

心理课程教学可以专题讲座、选修课、专业课等不同形式、不同层次来开设。心理专题讲座可邀请校内外的心理专家、心理医生、心理热线的主持人来进行讲授。专题要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如《大学生情绪管理》、《大学生恋爱观漫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人生发展》、《大学生良好形象塑造》、《性心理教育》、《珍爱生命》等专题讲座将会深受大学生的欢迎。作为新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新生入学时可举办《大学生心理适应讲座》,也可把新生入学心理教育与《思想品德修养》的心理内容合二为一,将其纳入常规教学工作中。甚至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列为全校选修课并按学分制管理条例计算学分,以充分发挥课堂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从而使大学生能系统地了解心理卫生与保健的基础知识,掌握适当的心理调适方法,形成科学的健康观念。

3.加强新生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

新生预防性心理教育的核心是心理适应教育。即帮助新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学会自我调适和排除情感困惑,缩短学生的大学心理适应期,减少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产生,为大学生主动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其基本模式是:大学生心理适应讲座――心理健康或人格测试(SCL-90或UPI)。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以增强新生工作的针对性。如对UPI测试结果属第一类和第二类的学生要重点关注,及时给予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4.开展群众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顺应环境并有效地表发展和完善个人的生活。[4]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深入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师生们对心理健康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一方面可以通过报纸、墙报、网络、讲座等各种形式,向大学生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健康概念,消除对心理咨询的错误认识,使得他们掌握基本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和途径,在需要时能主动及时地寻求专业帮助;另一方面可以开展一系列内容健康向上、形式活泼有趣、寓教于乐的活动,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5.让团体辅导和个别心理咨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团体辅导属于发展性的咨询,既有心理咨询的深度又有心理教育的广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可组织学生参加如"成长小组"、"自我认识小组"、"人际沟通小组"等团体心理辅导,使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得到成长,当小组结束时,学生将可变得更自信、更快乐、更健康,心理素质得到提升。

心理健康个别辅导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学生可通过"QQ"对进行心理咨询,也可以与心理咨询员个别面谈,甚至心理健康辅导员还要主动"出击"。如对UPI测试结果属第一类的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要将他们列为"高危"学生,定期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提到他们对心理疾病的认识,知道他们用自己的能够接受的方式去克服心理问题,注意防患于未然;对第二类学生进行适应性的心理辅导与咨询知道那些心理基本健康,但生活和学习时有烦恼或心理矛盾的新生排除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改善适应能力,尽快他们从委屈遗憾、抑郁自卑等不良情绪中走出来。心理咨询员尊重、真诚地对待前来咨询的同学,协助学生认识自己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背景,寻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对于咨询中发现的危机学生和有严重精神疾病的学生进行初步评估与干预后要及时转介到专门医疗机构治疗。

四、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巨但有重要意义的工作,需要师生和社会的一起努力。从新生入手,做好心理普查和心理健康预防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唤起师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关注新生,帮助老生,提升心理素质,塑造健全人格,这样心理健康才能相伴于我们。

【参考文献】

[1] 沈蕴华.大学生因精神疾病所致辍学情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9,3(3):116

[2] 王登峰.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51

[3] 黄鑫、刘莉湘君、徐洁玉.桂林航专2003级新生UPI调查结果的分析研究[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45

[4] 陈安福.中学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1

健康教育咨询总结范文第4篇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2005年2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要求各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当前社会竞争加剧,各种思潮起伏跌宕,人们的价值判断更为多元,高校学子承受着身心发育、学业、就业、人际交往、经济生活等内外压力,目前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共识,许多学校都实施了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但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不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医学化、简单化,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够丰富等,这些不利因素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在培养大学生成才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院近几年来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不断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以心理测量为依据,以课程教育、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学生自我教育活动为内容的立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开展心理普测.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我院于2006年下半年购进惠诚大学生心理测验及档案管理系统(V6.0),对06级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普测,通过分析测得的数据,我们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为下一步采取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预防提供科学的根据。表一是我院使用心理健康量表UP工为06级新生进行测试的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心理健康(第三类结果)及心理比较健康(第二类结果)的学生所占比例总数达82.18%,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比较高,有明显心理问题、心理不健康(第一类结果)的学生比例仅17.81%,且在实际排查过程中我们可根据详细名单跟踪调查这些学生,大大提高了心理健康工作的效率。另外,我们还根据心理健康量表SCL一90的结果,被认为可能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的学生所占比例列举如表二,从表二看出我院06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集中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上。量表的25题“想结束自己的生命”是探询自杀意念的问题,在这道题目上有2.31%的同学可以认为有中度以上自杀意念。我们为这些同学建立了完备的心理档案,并将重点学生的情况向学院反馈,共同跟踪帮助。心理档案为学院掌握学生心理状况,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积极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学生心理问题有时候会引发的严重后果,因此我院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非常注重构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积极开展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我们以心理普测结果为依据,对筛查出来的同学及时与各系沟通,由院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和各系一起采取干预措施。制定了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包括从信息采集、预防教育、早期预警、危机干预、后期跟踪等一整套方法。成立了由院领导、学生工作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各系部、卫生所、保卫处等部门组成的危机干预机构:组建由班级辅导员、学生心理信息员、专兼职心理老师共同参与的危机干预网络;建立了心理信息员反馈制度。通过日常观察有心理异常的同学,及时制定干预措施进行危机干预.保证学院能够及时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危机干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还对各班心理信息员进行心理知识方面的培训。

三、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我院从05年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实用心理学》的选修课程,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大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心理问题,构建课堂讲授与心理训练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发挥课程的心理知识普及和心理素质培养的功能。每学期学生上课人数达到450人以上,课程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同学们反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知识丰富,而且能够联系实际,互动性强,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让同学们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了认识。

四、扩大心理咨询扭盖范围,增强咨询队伍专业能力

为确保对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的效果,我院大力加强对心理咨询老师的培养,每年对各班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及危机干预知识培训。目前中心专兼职老师中,多数持有国家劳动部颁发的心理咨询师证书,学院还不断选送咨询老师参加各种短期的业务培训,增强咨询老师的业务能力,确保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

健康教育咨询总结范文第5篇

高校心理咨询的教育模式(educationalmodel)要求心理咨询应当遵循教育的而不是临床的、治疗的或医学的模式。高校心理咨询教育模式侧重于借助价值干预的方法让求询者学会作出决定和新的行为,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潜能,以形成更为适当的应变能力。教育模式把求询者看作是应付生活压力而需要帮助的健康人。结合我国国情,笔者认为,心理咨询应与高校德育结合起来,构建其高校心理咨询教育模式。

1.高校心理咨询与高校德育结合的可能性

一方面,《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开展心理咨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并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高校德育工作体系中。高校的心理咨询和德育能够结合是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培育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两者在本质上都是帮助人们解决困扰其成长的心理认识问题,都是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层次上进行,并立足于教育和发展,以达到使其自我实现的最终目的。

另一方面,高校德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高校心理咨询也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也是发展中国高校心理咨询所必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作为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着高校心理咨询模式的构建。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西方心理咨询理论、方法的引进和改造以及创新的关系,而且对于我们完整地认识高校心理咨询的学科特点,确定高校心理咨询的性质、目的、对象和方法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事实上,德育工作者在严格接受专业化培训后,从事心理咨询有一定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表现为:熟悉学生生活的(有92%),有做人的工作经验的(有78%),善于观察人、理解人的(有52%),工作热情高、责任感强的(有51%),善于与人打交道的(有37%)。此外,还表现为有社会经验,知识丰富,心理素质好,表达能力强等”。

2.在结合方式上,分清问题性质,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首先,与思想品德课结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随着社会发展和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个性心理品质,正在成为学校教育尤其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各地教育工作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纳入德育工作计划。要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实施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以及《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思想道德修养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科学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能感受到在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分,他们认为这种方式很容易接受,对自己也很有帮助。因为这类课程偏重于解决共性问题,以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为载体,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问题和极少数的心理障碍问题作理论分析和实际指导,以达到陶冶性情、排忧解难、启迪人生、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也就是说,在这类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了德育之中。

其次,开展心理测试,增加心理咨询和高校德育的针对性。这为心理咨询和高校德育的结合奠定良好的基础。广泛借助心理测试资料,为心理咨询和高校德育服务,为促进大学生成长服务。心理测试是凭借心理咨询领域通用的、具有高信度、高效度的心理测试资料,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作出评估的过程。心理测试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从而对那些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或个性缺陷明显的大学生,平时多加注意,进行必要的疏导;
可以了解大学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采取不同的方法予以帮助;
还可以广泛研究优秀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大学生成才的规律,用于大学生的职业指导等。这些正是心理咨询和高校德育的目的。

第三,加强心理咨询培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一方面,应加强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培训。国家教委政教司[1994]7号文件要求:应该“逐步培养一批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又掌握一定心理咨询方面专业知识的高校心理咨询教师骨干”。《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要积极开展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样有助于专业化建设,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做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也为高校德育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另一方面,还应该对不从事专业咨询的德育工作者进行培训,帮助他们区分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如果属于心理问题,则建议他们到咨询员那里;
如果属于思想问题,便可以通过德育工作解决。同时通过培训还可以使高校德育工作者转变简单的工作方法,以提高工作水平和成效。

我们不能把高校心理咨询简单地看作是高校德育的补充,因为心理咨询有自己的理论、方法、体系和工作任务;
更不能认为心理咨询会取代德育工作,因为高校德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二、以“发展性”咨询为主,构建高校心理咨询的发展模式

1.发展性心理咨询是高校心理咨询的重点

高校心理咨询的侧重点及发展趋势应为发展性心理咨询。所谓发展性心理咨询是相对于调适性心理咨询而言的。它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大学生尽可能圆满完成心理发展的任务,妥善地解决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开发潜能,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因而,只要是来寻求心理咨询的学生都被认为是有心理障碍的“不正常的人”,这是一种误解。正是这个误解阻碍着我国高校心理咨询的发展。另外,高校心理咨询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是使适应正常、健康的广大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以实现人生价值。作为培养人、塑造人的地方,高校的心理咨询必然应以教育的发展的模式为核心。在功能上,把以前单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转变为心理健康咨询、学习咨询和职业咨询三个方面合作统一的方式。通过发展性心理咨询既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使其更好地认识自我,并提供处理方法,防患于未然;
同时,还能够鼓励广大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现有能力,充分挖掘自己潜在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好塑造个性和完善人格,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2.心理困惑的调适与心理障碍的治疗最终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

对有心理困惑的大学生来说,如果不能通过调适性的心理咨询及时给以缓解,则势必会对其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这些学生会出现更为严重的心理危机。因此,高校心理咨询在注重发展性心理咨询的同时,还要对一般的心理困惑问题与心理障碍严格区分,加强心理困惑的调适性咨询,并把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送往心理治疗师那里去进行治疗。

心理障碍是有严格测定标准的心理问题,如果把一般心理困惑当作心理障碍,这不但会无意中夸大求询者心理危机,而且还会给心理困惑的学生带来新的精神压力,诱发新的心理问题。实践表明,学生心理异常的各种表现,大量的还是属于一般的心理困惑而非心理障碍。心理困惑通常又称为心理不适应、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则被称为心理缺损、心理失常。两者的区别在于:(1)心理困惑与特定的情景紧密相连,通常由特定的情景诱发,并在特定的情景中发生。(2)心理困惑常常会自行或通过调适性心理咨询化解,这与特定情景的消除有关,还与个体的不断适应分不开。但心理障碍一旦发生,常常是持续出现、长期存在,很难自行痊愈,往往需要经过专门的心理咨询甚至药物治疗才能缓解和祛除,具有明显的持久性。

调适性心理咨询主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其目的在于通过价值干预进行调适,把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化解,进而将该大学生列为发展性心理咨询的对象。无论是调适性心理咨询或发展性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也是有区别的。关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区别的争论,“哈恩认为,不同学者意见最一致的看法是(1)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不能完全区别开的,(2)咨询员的实践在心理治疗家看来是心理治疗,(3)心理治疗家的实践在咨询员看来是心理咨询,(4)尽管如此,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还是不同的。这段使人感到困惑的描述的确就是争论现状的真实写照”。可以看出,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只是程度和范围以及侧重点的差异:在服务对象上,心理咨询是现实生活中遇到了适应和发展问题的健康人或心理困惑者,而心理治疗是针对严重的心理障碍者;
从提供帮助的人来看,前者是心理咨询员,而后者是临床心理医生;
前者具有教育性、发展性,是帮助求询者澄清认识,而后者则要借助于药物,具有治疗性。然而,当心理障碍者通过心理治疗痊愈以后,他又可以成为发展性心理咨询的对象。

严格区别二者的目的在于要把高校心理咨询的重点放在解决心理困惑上。如把重点放在心理障碍上则会造成主次颠倒,劳而无功。毕竟心理障碍多数需要专门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干预和药物治疗才能矫正,心理咨询只能在心理支持等方面起积极作用。

三、优化心理环境,为构建心理咨询模式创造良好条件

所谓心理环境,是指主体所能受到的一切对其心理产生影响的外部信息的总和,包括宏观的心理环境和微观的心理环境。而对大学生产生直接影响的往往是微观的心理环境,如学校的学风、班风、大学生人际关系、班规校纪以及奖惩的合理性等。针对当前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有一定偏见或误解,应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心理咨询宣传教育工作。首先应经常在全校范围内举行专题讲座,向大学生宣传有关心理卫生及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开设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系统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心理知识。其次,应充分发挥教师、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及党团组织的作用,因为他们都是直接与大学生打交道的,对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人际关系等情况比较了解。所以,应对上述教职员工进行一定的心理咨询培训,以便通过他们直接为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并加强对心理咨询的宣传。最后,还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学校刊物、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N].2001.

[4]林孟平.小组辅导与心理治疗[M].香港:香港印书馆有限公司,1993.

[5]樊富珉.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工作报告[R].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