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生产成本核算论文【五篇】(2023年)

时间:2023-06-20 19:05:04 来源:晨阳文秘网

成本作为一个经济价值的范畴,在市场经济中是客观存在的,加强成本管理,努力降低成本,无论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还是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经济效益都是极为重要的,而要做好成本的管理工作,就必须充分认识成本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生产成本核算论文【五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生产成本核算论文【五篇】

生产成本核算论文范文第1篇

一、成本的经济实质

成本作为一个经济价值的范畴,在市场经济中是客观存在的,加强成本管理,努力降低成本,无论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还是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经济效益都是极为重要的,而要做好成本的管理工作,就必须充分认识成本的经济实质。

成本的经济实质是: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消耗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也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耗费的资金总额。

成本的经济实质决定成本在经济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表现在:(1)成本是划分生产经营耗费和企业纯收入的依据,在一定的销售收入中,成本越低企业纯收入就越多;(2)成本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指标,企业经营管理中各方面工作的业绩,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在成本上反映出来;(3)成本是制定价格的一项重要因素;(4)成本还是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进行成本核算,提供真实、有用的核算资料,是成本会计的基本任务和中心环节,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

因此,成本的经济实质也决定了成本会计反映的首要职能,也就是从经济价值补偿的角度出发,反映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发生各种费用的支出,提供实际的成本核算资料。

二、煤矿企业的成本费用支出特点

目前,煤炭行业成本核算是依据1991年能源部制度的成本核算办法,1993年取消了行业会计制度,但是,煤炭成本核算基本框架没有变,还是按照计划经济和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它仅核算煤矿的直接生产成本,导致长期以来煤炭企业成本核算不完整。

(一)通过制造成本来反映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的不足

1.随着矿山开采时间的延续,开采条件在逐步恶化。如开采水平逐年延深,排水、提升系统越来越复杂,地温增高导致通风费用加大等等,使得煤矿企业产量逐年递减,成本却逐年上升。

2.煤炭开采过程中,其作业人员不可避免地受到粉尘的伤害,这一伤害是逐渐的,不可逆转的,这些作业人员的伤害补偿,如果未能在伤害当时进入成本进行核算,将给行业的发展背上沉重的包袱。

3.煤矿职工收入低,绝大多数没有能力购买住房,回原籍安置也比较困难,所以退休后职工留在矿山的不少。煤矿企业多在深山和边远,其所盖的职工住房随着矿井开采的结束将变得一文不值。因此对煤矿职工的老有所养、安居乐业,这一最基本福利待遇,也应进行核算,作为当期费用进入生产成本。

4.煤矿开采属资源性的开发,80年代后煤炭资源取得必须有偿使用,存在前期勘探费用,而我们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并未计入这一费用。

5.煤矿资源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煤炭资源必将枯竭,因而企业也将报废关闭,企业需要大量资金用于转产和安置人员,因而存在退出成本,而这些成本企业却不能预提。

6.煤矿存在特困群体救助成本。邵武煤矿经过48年的开采,现有离退休人员、内退人员2000多人,另有伤病亡遗属等困难职工多,生活贫困。作为国有企业,我们积极对困难职工展开困难救助活动,给予发放救助金和慰问金,仅靠提取的福利费根本无法解决,而不足部分也没有在当期成本费用中体现,仅近几年,矿上支付春节慰问金平均每年就达100多万元。

7.煤矿企业存在改制成本。煤矿企业要走向市场竞争,但企业背负的历史包袱比较沉重,要卸掉包袱轻装上阵,就必须对担负的社会职能多的矿山学校、矿山医院和矿山公安分局进行剥离,对矿办企业进行改制。仅2004年一年,矿上对相关单位进行资产剥离和改制成本就开销2000多万元。

以上特点是煤矿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业企业,按照目前的成本会计核算办法,以上内容有些并没有进入当期成本核算范围,而是直接进入费用,这与会计核算的谨慎性、配比性原则明显是不相符的,不利于行业的科学发展。

邵武煤矿是经过了48年开采历史的老矿,欠职工的历史老账太多,尚有许多历史遗留问题还在逐项解决,特别是不可避免的、逐渐的、不可逆转的粉尘伤害造成的职业病问题,还有一次性工伤补偿问题等,都在困扰着矿山企业,而这些历史问题,从开矿以来实际就已经形成一种或有负债,而我们所执行的会计制度却未能在吨煤成本中提取这些支出,难以进入当期成本,无法准确体现煤炭生产成本,现在解决这些历史遗留问题支出巨大,费用达8000多万元,企业无法承受。

(二)邵武煤矿在闭坑时发生的具体费用(不考虑闭坑预留费用)

1.邵武煤矿闭坑时(2005年2月)对离退休人员进行“三项补贴”参加保险的共有1800多人,仅支付保险费3400多万元。

2.职业病职工1200多人,约占全省煤炭系统四分之一多,新的《工伤法》出台后,要对以上职业病人员进行一次性补偿,2005年已支出1800多万元。

3.职业病的医疗费问题,仅2005年支付工亡家属的抚恤金为120万元及医疗费150万元。

4.职工福利欠账多,建房成本及房补成本大。煤矿企业绝大多数位于偏僻山区,交通极为不便,早年职工福利建房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而随着资源的枯竭,矿井闭坑,这些职工住宅将一文不值,为此企业还将付出职工住房补贴的代价。邵武煤矿虽地处市郊、交通非常便利,但在如此相对优越的地理位置上,2005年支付职工住房补贴900多万元。

5.企业负担的社会费用加大。随着医保政策的出台,矿山离退休人员多,目前国家财政无力承担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医保费用,而是由企业自己负担,仅我矿为社会负担的离退休人员医保费用就达到1300多万元。

6.人员安置1000多人,支付安置费用达800多万元。

7.离退人员社会化管理费用165万元。

8.环境的恢复费用280万元。

以上这些问题,按《会计法》核算办法都属于当期费用,构成不了企业直接生产成本,而从会计配比性、历史性、可比性原则来说,这些费用应该从企业经营之日起就将要发生的,是构成生产成本的不可缺少的部分,目前煤炭企业成本核算的范围过窄。

三、对煤炭企业成本核算项目构成的设想

正是煤炭企业成本核算的不科学,使得现有的煤炭成本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煤炭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耗费,故提出应增加如下成本核算项目设想:

(一)增加煤炭企业的资源成本,用于分摊取得的采矿权、探矿权、煤田勘探费、资源税及与煤炭资源取得有关的费用。

(二)增加社会福利成本,用于困难救助、困难职工住房支出和矿区医院经费等。医院地处山区,效益不佳,而医院为煤矿职工救死扶伤,每年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维持其生存。

(三)积极争取政策,在吨煤成本中提取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四)计提矿井建设基金,过去矿井的基本建设都由国家投资,企业无偿使用国家的探矿权和资源权,目前政府已取消这一政策,全部实施有偿使用,矿井的投资基本上靠企业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解决。矿井的建设投入需要巨额资金,为了使矿井能够维持简单的再生产及今后的生产接替,必须按吨煤提取矿井建设基金。

(五)按吨煤预提煤矿企业退出成本,以便支付企业关闭的各项支出和转产安置。

生产成本核算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用地;
产能核算;
分等;
福建省

开展农用地产能核算工作旨在全面掌握我国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状况,并对区域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做出比较评价。为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河南、河北、湖北等13个粮食主产省在本省范围内开展农用地产能核算工作 [2-3]。目前,该县已完成了第二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原农用地分等成果的更新工作,基本掌握了农用地数量与质量状况,开展产能核算的时机成熟,基础坚实。

1、农用地产能的概念

农用地产能是指在一定地域、一定时期和一定的经济、社会、技术条件下所形成的农用地生产能力,分为农用地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和实际产能3个层次。理论产能是指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充分保证,光、热、水、土等环境因素均处于最优状态,技术因素所决定的农作物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可实现产能是指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基本保证,光、热、水、土等环境因素均处于正常状态、技术条件可以满足,由政策、投入等因素决定的正常年景下农作物能够获得的最高产量。实际产能是指某年农作物已经达到的平均产量。

2、农用地分等成果

(1)核算单元:核算单元与农用地分等单元一致,可以直接利用农用地分等单元图作为工作底图,不用重新设计产能核算单元。(2)核算数据:农用地分等单元包含自然等指数、利用等指数等信息,这是产能核算所要的基本数据。(3)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福建省农用地分等确定的基准作物为晚稻,指定作物为早稻、单季稻和甘薯,其他作物不作考虑。(4)土地质量评定方法:对于大面积新增耕地质量评定的方法,必须采用农用地分等成果中确定的方法。

3、基本理论及方法

3.1 农用地理论产能核算方法

建立标准粮理论单产和自然质量等指数的函数模型,将分等单元自然质量等指数代入模型,可获取理论单产。分等单元的理论单产乘以耕地面积核算理论产能。以二级指标区为单位,建立函数模型:

式中:
为第i个分等单元标准粮理论单产样本值;

为第i个分等单元自然质量等指数;
a,b为回归系数值。

3.2 农用地可实现产能核算方法

建立标准粮可实现单产和利用等指数的函数模型,将分等单元利用等指数代入模型,可获取可实现单产。分等单元的可实现单产乘以耕地面积核算可实现产能。以二级指标区为单位,建立函数模型:

式中, 为第i个分等单元标准粮可实现单产样本值;

为第i个分等单元利用等指数;
c,d为回归系数值。

3.3 农用地实际产能核算方法

由外业调查的样点实际产量和统计年鉴获取各乡镇指定作物标准粮实际单产;
由指定作物标准粮实际单产乘以耕地面积得到各区域指定作物的实际产能。

4、该县农用地产能核算

该县属于福建省东部丘陵山地区,指标区划分为丘陵山地区和山间盆地区两种。从2009年的土地变更数据来看,全县土地总面积约为3000000亩,其中耕地约200000亩。标准耕作制度为一年两轮,水田为早稻-晚稻、单季稻-甘薯,旱地为甘薯-甘薯。基准作物为晚稻,指定作物为早稻、单季稻和甘薯。

4.1 农用地理论产能与可实现产能核算

以指定作物理论单产样本值与自然质量等指数建立回归关系模型;
以指定作物可实现单产样本值与利用等指数建立回归关系模型。具体见表1。

表1 理论产能和可实现产能核算模型

根据理论产能核算方法,该县农用地理论产能约20万吨,理论单产约15000千克/公顷;
根据可实现产能核算方法,该县农用地可实现产能约16万吨,可实现单产约11500千克/公顷。

4.2 农用地实际产能核算

将不同区域单元的指定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视作指定作物实际单产。然后,根据标准粮换算系数,将指定作物的实际单产换算为标准粮实际单产,计算区域标准粮总产。通过核算,该县实际产能约15万吨,实际单产约10500千克/公顷。

5、结论

生产成本核算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成本会计;
课程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25-358

一、引言

成本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工作,成本信息能够直接影响企业管理者、投资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做出决策。成本会计作为能够反映成本信息的主要工具,是会计学专业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核心技能之一,所以成本會计课程一直以来都是会计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由于企业成本受到自身类型、生产经营环境等多方因素影响,与其他会计类课程相比,成本会计课程有其自身特点,如何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成本会计课程内容提高学习兴趣,提升成本会计实践技能,是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将对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研究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以期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师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水平。

二、成本会计课程的特点

(一)成本会计课程内容体系复杂

成本会计课程主要以工业企业业务流程为主,要求学生通过分析企业生产特点及管理要求,在考虑成本核算时各种方法适用情况下,选择适合于本企业的成本计算方法,进而计算产品总成本及单位成本。学生先要学习各要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和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对已归集的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等内容。由于不同企业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不同,学生还要学习产品成本计算的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以及各辅助方法。此外,学生还需完成成本报表的编制和成本分析等其他内容的学习。由此可见,成本会计课程的知识点较多并且纵横交错。课程纵向知识点连贯密切恰似一条锁链贯穿生产全过程,若其中一处学习不扎实就会导致后面学习更加费时费力。课程横向知识点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综合性,能够划分成模块,学习时必须从企业整体维度思考企业产品成本核算问题。因此,成本会计课程知识体系繁杂,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困难。

(二)成本会计课程涉及核算方法种类多样且实践性较强

成本会计课程讲授时主要以工业企业作为核算对象,所涉及核算事项源于企业生产一线。不同工业企业其生产流程和管理特点有所区别,在选择成本核算方法时,会计人员必须要了解企业生产运作全过程,结合企业实际做出职业判断,而不能只依靠会计理论来核算企业产品成本进行成本控制,因此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由于在企业生产产品的各个环节都会涉及有关核算,成本会计课程内容更多介绍的是成本核算职能。这导致了该门课程需要学习多种核算方法,核算涉及多张表格,表格间的数据勾稽关系复杂且易混淆,例如辅助生产费用的交互分配法、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所采用的约当产量法以及产成品成本计算的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等。

三、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会计理论课教学内容不明晰

随着科技的进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下,企业愈发重视业财融合,会计实务工作中部分简单、机械以及规则性较强的财务核算工作逐步被人工智能技术所取代,取而代之的是社会对管理会计岗位的需求不断增加。然而成本会计理论教学部分仍以成本核算为主,而成本分析、成本预测、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内容鲜少涉及,即便是教材中有此部分内容,教师也没有进行详细讲授。另外,成本会计课程与管理会计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课程内容存在交叉,例如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法等。管理会计起源于成本会计,在其发展中拓宽了原有成本会计的预测、决策等职能范畴[1]。二者提供的信息都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所使用,是一脉相承的。所以,考虑到管理会计的发展,成本会计课程如何设置,理论教学讲授哪些内容必须要明确。

(二)成本会计理论教学部分教学方法及手段较单一

目前,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由于企业成本数据涉及商业机密,真实成本数据难以获取,课程理论部分的讲解只能依靠教材教辅案例资料,借助板书和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完成教学任务。在该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涉及到大量表格以及数据,各费用分配的方法种类较多,计算过程比较复杂。课件无法将计算过程以及表格之间的数据关系进行结构化的呈现,只能将计算公式及计算过程分页展示,不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只依靠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看似授课知识点都能听懂,习题也能够完成,但是有关问题稍作调整就无从下手。被动接受知识会使部分学生忽视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同时,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受企业生产流程和管理特点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很难将企业产品生产流程全貌呈现给学生,仅依靠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和口头讲授,加深了知识的理解难度,学生还是缺少感性认识降低了学习兴趣。

(三)成本会计实践教学部分实践性不强

首先,成本会计实践教学受到课程总课时的限制,所安排的课时较少。其次,在纵向方面成本会计知识点环环相扣,学生进行实训时必须要对理论知识有一定的掌握。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不透,导致在实践实训过程中寸步难行,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要求。第三,成本会计部分实践实训环节缺乏仿真性。部分实训软件提供的实训模块仅是将书面的案例资料通过软件系统进行呈现。其所使用的案例仅是在计算题的基础上对文字表述的丰富,缺少对成本核算过程中资料的搜集、填制与审核、原始凭证在各部门之间的传递等事项的反映,本质还是以计算为主,仍不能实现与模拟业务环境进行互动,学生还是缺少相关实践训练,实践体验感不足。

(四)成本会计教师缺少有关实践经验

多数成本会计课程教师是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到高校,缺少企业成本会计岗位工作经历。部分专任教师具有的财务工作经验仅限于会计师事务所和记账公司,并且以审计工作及为中小企业记账为主。这类财务工作较少涉及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加之成本信息涉及企业商业机密,教师进入企业进行成本会计顶岗实践的机会很少。随着科技的进步,教材提供的案例资料已有些落后,由于教师又缺乏成本会计岗位实践经验,在授课时只能纸上谈兵,无法较好地将理论讲授与实际工作相融合,导致教学与生产实际脱节,不利于学生理解成本会计在实务工作时的应用,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结合培养目标,明确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内容

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联系紧密,为了避免与管理会计授课内容存在交叉,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任务,需对成本会计課程授课内容进行梳理。为了使两门课程更好的衔接,成本会计课程授课教师与管理会计课程授课教师需就授课内容进行深入的沟通,明确两门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可能存在交叉的内容。目前市场上的成本会计教材多以介绍成本核算内容为主,涉及成本预测、控制、决策等内容较少。如果成本会计以讲授成本核算为主,那么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法等内容可以在管理会计课程进行详细讲授,教师在编写教学大纲时可以不用将其纳入。

(二)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及手段,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为了激发学生对成本会计课程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教师需转变自身角色,以学生为中心,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充实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根据授课内容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可以借助雨课堂、学习通等智慧教学工具,提高课堂的效率和授课效果。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尽量大幅引入案例,让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通过案例教学,鼓励学生运用所学成本会计理论知识,围绕案例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和剖析,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具体成本核算方法的讲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例如在模拟情境下将“分步法”、“分批法”等成本核算方法分解设置多个连续且有层次的任务,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从物料采购到核算产品成本整个流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任务出发,明确目标,分析不同情景下成本核算过程中计算方法的选择,使学生能够更直观感受到知识与职业技能的融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沟通协作能力及思辨能力。对于成本核算中使用的大量表格,可以在课堂教学时使用Excel软件进行演示,将计算过程以及数据勾稽关系进行呈现,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成本核算知识,提高结构化思维能力。成本会计的课时有限,教师可以借助智慧教学工具微视频、习题等资料供学生预习、复习、进行在线测试,跟踪学生学习状况,及时进行答疑解惑,进一步提高课堂授课效率及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

(三)增加实践教学的实境感,提高学生职业体验感

首先,加强会计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代替实地参观,将产品生产流程通过VR技术得以呈现,使学生不用到生产现场就能了解产品生产流程,直观感受企业成本核算过程。这样处理可以解决生产企业安排学生集体参观实践的难处,保护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商业机密,同时也可避免学生赴企业实地参观出现走马观花、忽视生产工艺对产品成本核算影响的状况。其次,修订实践教学资料,增强实训资料的实践性、仿真性以及时效性,使实践教学资料尽量贴近成本会计岗位实务工作。通过实训使学生切实提升成本会计岗位实践能力以及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成本核算问题的职业体验感和成就感。最后,在实践教学环节聘请生产企业财务专家为学生讲授所在企业的生产过程、成本核算方法、成本控制措施以及最新的成本管理理念,使学生尽早了解社会对成本会计岗位的用人需求,进一步明确学习方向,以应对社会经济发展给会计行业带来的挑战。

生产成本核算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的企业仍旧使用着那些传统的成本核算制度,而这一制度是针对几十年前计划经济体制下非竞争环境的条件而开发的,那时的企业状况与现在的及不久的将来的迥然不同。因此,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先进的能较为客观、正确计算产品成本的成本计算方法,它在我国的运用将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因此,作业成本法理论及其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实际意义。文章就是在论述作业成本法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作业成本法应用于实践中所必需的成本核算体系展开研究。

一、作业成本法的内涵

(一) 作业成本法的内涵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缩写 abc),即基于作业的成本计算法,是指以作业为间接费用归集对象,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资源费用到作业上,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或顾客上去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

(二)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区别

1. 成本核算方法的变革。作业成本核算依据成本发生的动因来分配成本,实际上把传统成本核算的单一要素分配,根据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变成多要素分配,避免了成本扭曲。

2. 成本控制方法的变化。传统成本管理主要根据标准成本来控制产品成本。作业成本管理控制的重点在于作业,通过作业成本计算提供的信息,发现改善的机会。这种改善是持续的,并无一个确定的终点。

3. 成本管理的范围。传统成本管理只注重产品生产阶段的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既可以控制生产阶段的成本,也可以对一销售、售后阶段进行成本管理,还可以对产品设计阶段进行管理,是全面、全方位的成本管理。

二、现行成本核算的问题

(一) 成本核算范围狭窄

知识资源已成为生产要素的主要因素,因而知识资源的消耗理所当然地应成为产品成本的构成部分,而现行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都将无形资产的价值摊入管理费用,没有记入产品成本。这显然已不符合知识经济下成本的内涵,因此,如何完整地核算国有企业的无形资产,并将其价值记入产品成本将是成本会计的紧迫课题;
同时,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创造发明知识、掌握和使用知识的人力资源的价值也应是成本核算涉及的对象;
知识经济时代的国有企业劳动主体是智力劳动,智力劳动的知识价值如何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应是该时代成本核算的重要内容。

(二) 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

成本信息是指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出、传递或取得的反映生产经营过程中产供销耗费情况的成本数据和成本资料。成本信息是成本核算的依据,它可以控制和考核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可以用来制订计划、预算和长短期的经营决策,对于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成本信息在现代化国有企业管理中已经越来越重要。传统的成本核算系统是建立在"业务量是影响成本的唯一因素"的假定基础之上的,这就将成本核算过程过分简单化了。

(三) 成本核算方法简单

1. 国有企业的技术水平制约了成本的降低

技术水平的高低对降低成本有着直接影响。技术开发往往减少本期利润,但不一定能增加经理任期内的利润,指望经理接受一种减少其任期内的利润但增加其继任者业绩的技术创新方案是不现实的。

2. 选用的材料分配方法不恰当

在实际成本法下计算发出材料成本,48% 的国有企业用加权平均法,只有5.3% 的国有企业用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实际成本法核算材料,适用于规模较小、材料品种简单、未采用电子计算机处理日常核算的国有企业。计划成本法核算材料的适用条件则与之相反,而且计划成本法核算与市场调控的要求相适应。物价上涨用后进先出法计算出的发出和结存材料成本符合谨慎原则,移动加权平均法较之加权平均法更利于材料的日常控制。

三、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构建

(一) 作业成本法核算要素

确定作业成本法的范围要素。从时间范围来看,首先要根据国有企业的实际能力来确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产品的所属会计期间。如果能力允许国有企业可以每个月都对当月产品的作业成本进行核算,国有企业可以每个季度进行一次作业成本的计算在实施的初期,甚至可以半年末或年末进行一次作业成本计算,分析产品作业成本与现有成本核算方法下的成本差异。

从作业内容要素上看,应确定作业成本所含的核算内容。在作业成本法实施的初期,考虑到国有企业实际操作的困难问题以及与现有财务会计制度的统一问题,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可以先以传统成本法下的制造成本作为作业成本的计算内容。而对于一些比较难以量化的费用比如设计费用、实验费用、可追溯的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等可以在作业成本法的进一步推广过程中再考虑。

从成本核算的空间要素来看,在作业成本实施初期,为了使得国有企业员工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国有企业可以先选取一个比较典型的车间或产品生产线进行产品作业成本的核算。可以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对生产工艺比较稳定的车间或者部门采用作业成本核算,逐步推广到国有企业其他部门。也可以采用先主后次的策略,先对占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比较最重要的部门开始,对其实施作业成本核算,稳定后再推广到其他次要部门。

(二) 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构建的原则

1. 成本效益的原则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到成本和成本所能带来的效益,在作业成本核算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就始终要考虑到这个问题,在选择作业中心的时候要时刻注意成本效益的原则,避免为了片面的追求核算结果的精确性而不考虑经济性。

2. 简单易行的原则

作业成本核算的原理并不复杂,思路也很明确,但是相对于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其所需要的数据量和核算步骤要复杂的多。这样作业成本核算系统的设计必须简单易行,对于而要作业判断选择的地方,定要给出简洁明晰的标准,避免因操作人员的判断失误导致最终计算结果的偏差。

3. 系统柔性和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国有企业为了适应其所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必将会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的经营情况适时的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和经营方式。这样,国有企业的产品线和组织结构就会发生一些变化。这就需要我们的作业成本核算系统在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国有企业将来可能会发生的变化,并且说明在各种可能的情况发生时作业成本核算系统需要做出何种相应的变化。

四、作业成本核算处理程序的构建

(一) 成本计算对象的确定

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下的成本计算对象是指需要对其资源消耗价值进行成本计量和分配的项目。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以最终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体现了国有企业成本核算的最终目标,对产品成本的核算应按照作业的划分开立产品作业成本计算单,将各项作业消耗的资源价值转入所服务的作业中,进而转入到产品,形成产品成本。

(二) 成本项目的确定

根据作业消耗资源的情况,将国有企业生产产品所发生的资源费用以作业为基本单位进行归集和计量,所得作业消耗资源的成本就是作业成本。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对产品进行成本核算,应首先对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作业的划分,为了反映产品生产对其生产过程的消耗情况,应以所划分的作业为对象,确定产品的作业成本项目。通过作业成本项目,可以反映产品生产所经过的作业及对作业的消耗情况,有利于国有企业对作业的消耗情况进行分析,为降低产品成本,优化作业链提供依据。作业成本项目是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中反映产品成本的主要成本项目,因此在对内提品成本报表时,以作业成本项目作为产品成本的主要反映项目。

(三) 成本流程的构建

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产品,产品的成本来源于产品形成所消耗的作业,而作业的发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资源。由于作业的发生要消耗一定的资源,所以资源成本的产生与作业的发生是紧密联系的,当把作业消耗的资源费用以作业为单位归集起来,就是将资源成本转移给作业,形成作业成本;产品消耗作业,也就是消耗作业发生而耗费的资源,就是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形成产品成本。总之,作业消耗资源,资源成本转移到作业中形成作业成本;产品消耗作业,则作业成本转移到产品中形成产品成本。

(四) 作业成本归集和分配方式的构建

产品的成本流程将产品成本计算过程分为两个步骤,它们是作业成本的归集和作业成本到产品中的分配,因此,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下的产品成本计算过程实际上就是作业成本归集和分配的过程。作业成本的归集是指以所划分的作业为基本单位,负责收集相关资源费用的成本数据。在这一过程中,若某项资源费用根据资源耗费的特点可以从发生区域上划分为各作业所耗,则可直接计入各作业,形成各作业的成本元素。作业成本的分配是指将作业归集的资源费用(间接资源成本)分配给最终成本计算对象(产品)的过程,这一分配过程需要以适当的作业动因作为成本分配基础。

(五) 作业成本核算程序的构建

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下作业成本归集和分配是以作业为基础进行的,换句话说,就是以作业为核算范围,进行资源成本、作业成本和产品成本的核算。根据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以作业为基础进行作业成本归集和分配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作业消耗资源的核算,二是产品消耗作业的核算。

五、结论

国有企业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取决于包括成本在内信息的完备与准确与否。因此,成本的正确性、及时性、相关性是决定国有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由于作业成本法突破了传统成本法的局限性,是一种建立在全新理论上的更为客观准确的成本计算方法,那么,一种新的成本计算方法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成本核算体系。建立国有企业的abc成本核算体系,是国有企业实践作业成本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万祥. 成本论,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24.

[2] 赵晓巍. 企业的成本核算管理分析, 中国集体经济, 2007(2):45~46.

[3] 栾庆伟. 成本管理新模式,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67.

生产成本核算论文范文第5篇

一、我国实施绿色会计核算的必要性

绿色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的成本费用,同时对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从而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长期以来,传统会计理论只从人类经济活动的角度反映和监督企业资本及其运动,不涉及由环境引发的经济问题。绿色会计则从人类的全部活动过程和整个生态环境资源出发,围绕着应如何补偿自然资源的耗费这一主题,将资源和环境问题纳入会计的范畴中,作为会计体系的一个新兴分支,解决了传统会计所不能解决的社会生态环境问题,对传统会计既有继承,也有创新。

1、实施绿色会计核算是改变我国环境不断恶化现状的客观要求。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情况看,近年来我国大批森林草地遭到破坏,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失去平衡。黄河面临污染和断流的两重压力;
监测的66.7%的河段为四类水质;
1000万公顷土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国目前90%的草地已经或正在退化。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达360亿元,生态破坏损失为500亿元,从根本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至关重要而往往被忽视的问题是,没有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来考虑环境问题。建立环境会计能够引导和监督企业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保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

2、实施绿色会计核算是实施“绿色GDP”核算的微观基础。绿色GDP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向的,但我国在计算GDP时,由于采用的是传统GDP统计核算方法和国民经济体系,没有考虑环境损失,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中的一些失误。基于此,中发办(1992)第7号文件明确要求,要把自然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活动的核算体系,使市场价格反映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代价。这表明把自然资源的损耗反映在GDP之中势在必行。绿色会计的建立和运用,无疑为计算绿色GDP奠定坚实的微观基础。

3、实施绿色会计核算是正确核算企业经营成果,准确地分析企业财务风险,全面考核经营管理者业绩的需要。在损益表中,计算经营成果时,只有将企业对环境影响的耗费作为收入的减项反映,才能正确核算企业的经营成果;
只有在负债总额中加上企业因对环境造成危害而形成的环保负债额,才能得出真实可靠的资产负债率,准确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
绿色会计揭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可从社会的角度而不是仅仅从企业的角度来全面考核经营管理者的业绩。

4、实施绿色会计核算是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我国企业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高损耗、高污染、低利用率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它实质上损害了企业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及我国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同外国企业的合作及外国企业在我国的投资逐年增加,若不重视环保,并将其纳入必要的会计核算体系内,我们牺牲的将不是一代人的利益。目前环境保护已经是全球性的问题,环境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已是必然。同时,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资源,他们常常将那些污染严重和破坏自然资源的生产项目搬到发展中国家。我国加入WTO后,国门必将大大打开,若我们不采取措施实施绿色会计核算,那么将来的资源耗竭会更加严重。

二、目前我国实施绿色会计核算的主要技术障碍

20世纪七十年代初,《会计学月刊》登载的两篇文章,即比蒙斯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马林的“污染的会计问题”,揭开了世界绿色会计的研究序幕。我国是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才陆续有介绍、引进绿色会计的文章出现,但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直到近几年,我国环境状况极度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才使得这一课题的研究成为热点。但是,目前国内外都尚未建立起系统完善的绿色会计核算体系。就我国而言,目前实施绿色会计核算还存在以下障碍:

1、绿色会计核算基本理论尚未统一。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绿色会计研究还处于规范研究阶段,绿色会计的含义、核算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基本假定等基础理论尚未统一。

就绿色会计的涵义而言,西安交通大学的胥卫平在《环境会计定义之探讨》一文中列举了国内外关于绿色会计的不同定义,并且指出,到目前为止尚未有统一的绿色会计概念。

关于绿色会计核算的目标和原则的研究较多。一般认为,绿色会计核算的目标体系应包括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有人还提出最终目标,但是具体表述也不尽相同。就核算原则而言,朱丹在《论绿色会计理论的理论结构体系》一文中提出除传统会计的基本原则外,还有政策性原则、社会性原则、充分披露原则等。张英则在《构建我国环境会计体系的理论框架》一文中提出在传统会计的基本原则基础上,应在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增加“三益”原则,在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方面增加外部成本内部化原则。

绿色会计的基本假设大多类比传统会计的四个基本假设,即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但也有人主张因绿色会计核算对象的特殊性,使一般意义上的货币计量假设发生了较大变化,提出多元计量假设。

2、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尚未统一。对于绿色会计核算对象,理论界也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主要归纳如下:“三要素论”认为环境会计要素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或环境资产、环境费用、环境效益;
“四要素论”认为环境会计要素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支出、环境收益;
“五要素论”认为环境会计要素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资本、环境费用、环境效益;
“六要素论”认为环境会计要素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收入、环境费用、环境利润。因此,目前尚未对绿色会计核算对象达成共识。

3、环境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方法尚未统一。李阳在《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一文中就环境资产、环境费用、环境效益的确认标准、方法及各要素的特征、分类和计价问题作了探讨;
徐泓在《环境会计计量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一文中主张采用货币作为单位;
计量的基础可以采用机会成本、边际成本、替代成本等;
计量方法有:费用效益分析法和数学模型法。王凤羽的《浅探绿色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一文中对绿色会计资产、费用、效益提出确认和计量方法,指出了财务报告包含内容。这些文献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环境会计的确认和计量的原则、方法等进行了探讨,但就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而言都未形成统一共识。要素的计量单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坚持传统的“价值形式法”;
另一种观点认为,绿色会计不必拘泥于传统会计的货币价值形式,可以直接通过有关环境指标的运用,即所谓的“指标体系法”。两种方法各有优势,采用何种方式尚未形成共识。

4、绿色会计的记录尚未形成规范。目前关于绿色会计记录方面的研究较少。会计记录主要应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账户设置;
二是会计处理。就账户设置而言,王淑萍在《关于绿色会计的探讨》一文中就资产类、负债类、成本费用类、损益类应设置科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该研究应属于“四要素论”的后续。就会计处理而言,主要是类比传统会计的方法。因此,会计记录尚未形成可操作较强的规范。

5、绿色会计的报告内容和形式尚未统一。报告的形式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把绿色会计要素直接添加到原有的会计报表中去;
另一种则是设置独立的绿色会计报表,即另外设置绿色资产负债表、绿色损益表、绿色现金流量表。但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绿色会计报表模式。就内容而言,不论哪种形式,应包含哪些项目,都未形成统一的标准。

6、绿色会计核算的绿色审计监督尚未建立。“绿色审计”区别于传统审计的显著标志就是对“绿色会计”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监督。它是对披露“绿色会计”自然资源、环境计量合法性及环境效益真实性的鉴证审计;
是把资源、环境保护纳入审计监督范围,对传统审计进行的“绿化”。但目前绿色会计核算的绿色审计监督尚未建立。因此,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对环境管理规定(ISO14000)的要求,尽快制定统一的《中国绿色审计指南草案》,是实施绿色会计核算的必要条件。

三、推进实施绿色会计核算建议

鉴于目前我国绿色会计研究还很不完善,对于绿色会计理论基础、确认与计量、会计记录、会计报告的编制等方面都很有争议,且缺乏可操作性。

1、加强绿色会计理论研究。政府应当不断地引导会计界在绿色会计方面的研究,或者成立绿色会计理论及运用专题课题组,提高我国绿色会计理论水平,促进绿色会计理论早日与实践相结合,使绿色会计能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

2、加强绿色会计和资源环境立法。实施绿色会计核算应建立四层次法规模式:会计法、相关资源及环保法绿色会计基本准则绿色会计具体业务准则企业内部绿色会计核算方法。根据这个模式,我们必须进一步对现有的有关法律条文加以完善,同时加速这方面的立法。

3、确立先易后难、由点到面的推进计划。绿色会计核算内容决定了这一工作的实施应从相对明确、简单的起始科目开始,同时由于环境会计所核算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不同产业、不同产品甚至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核算内容与标准也不尽相同,因而环境会计作为一种新兴会计管理制度,它的全面实施尚需经历一段较长时间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