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翻转课堂、慕课等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议题。微课作为翻转课堂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成为一线教师和研究者热衷的对象。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其开发和应用的价值正逐渐被明确化。对于一种新的信息媒介,如何用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微课研修个人总结【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微课研修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微课;
教研;
校本研修;
专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6)11-0057-04
当下,翻转课堂、慕课等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议题。微课作为翻转课堂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成为一线教师和研究者热衷的对象。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其开发和应用的价值正逐渐被明确化。对于一种新的信息媒介,如何用好、用足、用得恰如其分,正是热潮之后的冷思考。相比于微课在教学中的如火如荼,笔者尝试在教师研修中将微课合理地引入,另辟蹊径,倒也别有洞天。
当微课遇见教研
那么如何物尽其用,使之有度呢?诚然,微课的引入,不只是一种技术的革新,而是它给教学带来的改变。移花接木,如果把微课用于教师的研修,以上问题不攻自破,而且可以继续发扬微课的优势,使教师一度陷入瓶颈的教研别开洞天。以专业素养提升为宗旨,化整为零,支持教师的碎片化学习;
倡导个性,提升研修的实效;
着眼课堂,解决教师燃眉之急;
丰富方式,创新研修手段;
共享资源,成就学习共同体;
提升品质,加强素养的针对性提高。教研的创新最终落实到教学的翻新。现以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校本研修为例,浅谈微课视域下的教师专业研修。
1. 见微知著――整合资源,定位适度
微课对于教学和教研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对于教学,教研中的微课更讲求教师专业的发展和引领,主题明确、情境真实、结构开放、易于迁移,完全吻合快捷新颖的教研手段。微课之于教研,其目的不在于信息技术的翻新,而在于它给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团队建设带来的全新改变。
入手于微,着眼于整。作为一种媒体,微课渗透至校本研修,实属教学行动研究,要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选题要契合教师的专业研修,围绕着课堂教学技能、技法展开。内容要适合使用多媒体表达,化隐为显,适合加入丰富的图像、多姿的动画、声色兼有的视频。录制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方法,短时讲清讲透,教师、学生均可成为授课者。虽从小角度布局谋篇,但必是要点,不忘初衷,不失整体,目标明确,教师的专业提升最终落实到学生的发展成长。
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相对于纸质材料,微视频的观摩显得相对生动、方便。对于微课效度的开发,我们开设教研交流平台或自媒体平台,进行资源的聚集和展示。教研类的微课可分两大类,基于儿童课堂的微课研究,其范围较为宽泛,文化数学、游戏数学、生活数学、操作数学、经典数学等均可以纳入其下,以此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学生课前课后研学的素材。对于教师研修,专题进行教学剖析、教学反思、解疑释难、个性研究等均可形成校本资源库,方便教师查找和参阅,为不同时期、不同水平的教师提供了良好的范本。综上的素材源,不仅是材料的累积,更是校本研修的过程性体现。
微课视域下的校本教师研修,可以突破以学校为单位的界限,共建学习共同体,志同道合的同行均可介入其中,在微平台或自媒体上互通经验,传递信息,拓展时空,为研修的专业化和深入性带来了转机,也为校本教研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选择。
2. 识微见远――专业引领,挖掘深度
从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微课对于教学而言并非仅解决一时之急,一题之解。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一两节微课学习,习得方法,捕获思想。做中学,教师的微课研究正在于此。对内容进行取舍,替代繁复的讲解;
变换教学方式,增补专业内容;
减轻负担,重难点让学生自行补助;
隐性知识,趣味化的演绎。
微示范。在微课开设的初期,教师团队要进行专业研修,针对优质微课进行专业引领。分析制作的要点,专业的解析,技术的应用,让教师明得其理,才能进行集体研发。以精题讲解为例,小学数学中有不少经典题例,是学生学习的范本,在微课中不仅要体现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渗透解题思想内涵,动静相宜,举一反三。如数学总复习中关于三角形认识的内容,可利用第三个点的运动,把三角形按边、按角进行分类。
微课内容:我们知道三个点可以连成一个三角形,如果移动其中一个点,你可以把它变成什么三角形?可以变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或是钝角三角形。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点越往上,连成的就是锐角三角形,点越往下,或是往边上移,连成的就是钝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也有无数个,除了这些以外,以这条底边为直径的圆上的点都可以连成直角三角形。
刚才所说的三角形是按角来分的,如果按边分,在图上的点又是怎样移动的呢?如果点沿着中间那条垂线(高)移动的话,就是等腰三角形。如果将点移到三条边一样长时,就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情况。
接下来,我们来看三角形的分类:如果按角分,可以分成锐角三角形(它的三个角都是锐角)、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
如果按边分,可分成等腰三角形(其中两条边相等)、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和不等边三角形。
学生能够通过这节微课明晓整理的基本思路,优化分类的策略。教师则通过类似的微课,明白选材的一般方法、制作的基本步骤、技巧的应用及过程的体现。通过这样的引领,以小见大,挖掘深度,体现水准。
微研究。微课创作着实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它给教师提供了自由、开放的探索空间,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创作热情。教学中,老师经常会碰到一些疑难问题,如何释疑破难成为教师感兴趣的话题。文案形式的疑难解决不够生动形象,一时难以识记。而制作成微课则全然不同,既方便掌握又便于学习。如关于长方形周长与面积的关系,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我通过自身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把教学过程制作成微课,进行交流。
第一幕:拿出一根绳子,用它围成各种封闭图形。
让学生发现用的是同一根绳子,说明长度一定,即周长相等,但围成的图形有大有小,说明面积不同。得出结论:周长相等的图形面积不一定相同。
第二幕:一个图形周长是24cm,请你把它画一画,再分别算出它们的面积。如图,可以发现这些图形的周长都相同,但围成的面积大小却不同。进一步可以发现,当围成的图形是正方形时,面积最大。从左列的长方形中看出,长与宽越相差大,面积越小,而长与宽越接近,面积越大。
第三幕:用16个1cm2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并算出它们的周长。拼成的正方形周长最小。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发现:小正方形接触(接拼)的部分越多,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
通过上述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定论:当长方形周长一定时,长与宽相差越小,面积越大;
面积一定时,围成的正方形周长最短。
从问题提出到问题解决,全程微缩化,节省时间,增强了效率。这样的疑难热点,可在每个年级的老师间进行征集和微课制作,进行观点分享,互通有无,为教研的深入和针对性提供了范例。
微系列。微课制作的流行,其中一方面得益于它的简单易操作,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随意性。如何以统整的眼光来对待微课制作,使微课制作成序列、成体系,也是微课介入校本研修的内容之一。有了这样的研究目标,我们的微课就不只是迎合教学比武,而是更广泛意义下的教学研究,为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服务。教研团队从高处着眼,整体规划,注重选题的专题化和系列化,让微课的研究有可持续性,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确保内容的新颖和启发性,使其观看性强、应用性更强。
随着教研的深入,借助于课题的研究进行微课的系列课程开发,如HPM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数学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我们可以制作系列微课,基于儿童视角解读人类发展史中的数学知识体系,演绎数学的历史和文化。把日常的知识和文化性的内容通过录制积累、存储起来,形成资源,作为校本材料,以供学习。微课完全可以弥补数学文化渗透零碎化、随意性的缺憾。数学文化史的积极意义,让学生更懂得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数学。而教师通过此系列内容的制作,其中材料的找寻、设计、开发、联结等工作,不仅是数学材料的累积,对于数学文化的体悟会更为深刻,可谓是相得益彰。
3. 析微察异――同伴互助,提升效度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对于微课的研究,也要让每一位教师都有参与的热情和激情,在平等中开展对话,在自由的思想下开始创作。
众人拾柴火焰高。研制一节微课,从选题到脚本撰写、录制等,需要个人创意和团队的力量。教师们在谈论时,年长的教师通常由此感叹“录制微课该是年轻人的事”。其实不然,处于各个年龄层的老师均可发挥各自的长处。微课要求在短时内运用最恰当的语言和方式把内容讲清楚、讲透,需要教师对于教材有着清晰的理解和把握。教师团体各有所长,专业教师从教学角度进行把握,提高针对性和示范性,或从学生角度进行把控,提高趣味性和可学性;
技术人员则从技术层面确保质量,保持画面清晰,简便易操作。在制作的过程中要相互学习,创新录制方式,发挥教研组团队的合力。
个性展示亮观点。课堂教学中,我们讲求同课异构,微课的教研,我们不妨也采用类似的方式。同一主题下的课例研究,在教研活动中同时呈现,扬长补短。教研活动时,就同一论点,呈报不同的微课,进行比较研究,深化认识,最终形成较为成功的微课案例。微课的教研,也是过程性的一种经历。教研组成员组成学习共同体,互联网的介入,自媒体的便捷易行,使个性化的内容被更多同行所见,使教师间的交流互动更为多元有效。
层次更高些的研究,则可以通过名师工作室,让教学骨干教师们从更专业的角度进行观点阐述。每一学期围绕着某一主题,一课一研究,一事一论点,从教材对比、教学方法商讨、数学观点阐述、难题解答、数学思想、文化史实等等,不拘形式,观点鲜明,认证充分,把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用个性化的形式呈现出来。
我的题目我做主。很多时候,课堂上的创意来自于学生,学生的想法和做法令人称赞。有时不妨让这样的活动由学生自主参与。比如,就某种解题方法、学生的数学小发现、小实验等,如果录制成微课的形式,倒也别有趣味。有时教师的絮絮叨叨总也不能有效帮助一部分学生提高解题的精确度和完整性。让一些完成较好的同学,榜样示范,将某道题解答过程拍成视频,制成微课,便于其他学生自主学习,细致观察,最终掌握这类题的清晰解答步骤和思考方法。教学相长,将此类微课在教师教研中加以展示,教师间相互交流,分享教学思想,启发各自的教学,互助提升。
交流与应用是微课平台建设的最终目的。通过微课这种媒介在教师研修中使专业化的释疑得以显现,把个性化的思考进行展示,把隐性的内容显示出来,通过这样一种传播快捷并密植的方式加以呈现,增强研修趣味,拓展研修角度,提升研修效度。
4. 防微杜渐――自我反思,体现程度
微课的制作、开发和利用,对于个人而言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天下事,必做于细”,微课的盛行不能变成跟风,流行一阵便过去了。认得其好,便要全力以赴,深挖其中的优势,不能人云亦云。在制作后期,还需反复斟酌和修改,在不断反思中发现自己的问题,进行改进,不断提升制作品质。研精阐微,全面展示演变轨迹,探寻教学规律,让教学研究走向精细化。
精益求精。在日常教学中,一位教师很少有机会录下自己的课进行观摩研究,微课的简易性恰好弥补这些不足,让自己成为自己的听课者,教学语言精炼与否、教学流程清晰与否,均可通过事先录制进行有效调整。教师还可以借鉴网络上优秀的微课制作手法,博采众长,在自我修正和改善中迅速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精打细算。录制微课的内容并非随心所欲,需要进行一定的筛选,教师要选择最适合讲解、最能帮助学生通过这样的媒介引入理解的内容进行。或重点,或难点,或疑点,或需要反复强化,或利于针对性学习,择其一点设计教学,无形中对教师提高了要求,加深对于教材知识的整体理解,拓宽教师的教学视野。
精研细究。在短时间内教师要准确地把握教学节奏,快慢适当。要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巧妙应用,适得其中。教学语言要简明扼要,逻辑性强,易于理解,教师知识讲解与总结的能力。对于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类隐性的知识,做到讲透、讲深,无疑提高了教师研究力,每一节微课都是自我成长的记录。
精耕细作。做微课,需要了解并掌握许多相关的软件,比如PPT、录屏、截屏、降噪等,更快促进教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教师不要故步自封,要敢于尝鲜,跟上并赶超时代的步伐。在不断的尝试中拓展教学的视野,让教学因此变得丰富。微课,最终让教师从习惯的细节中追问、思考、发现、变革,由学习者变为开发者和创造者,体现制作的水平和提高程度,在简单、有趣、好玩中享受成长。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信息技术用于教学研修势在必行。传统的教研有其优势所在,也应扬长避短,而微课的介入则改变部分烦琐冗繁的教研手法,突破一成不变的教研模式,以新媒体改革旧方式,合理定位,不可越位,造微入妙,见微知著,提升教研的品质。但无论手段如何,探究教研的实际、实效,实质,以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为核心,始终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所在。
参考文献
斯苗儿.基于教学设计,把微课融进日常课堂[G].小学数学教与学,2015(6).
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微课研修个人总结范文第2篇
一、党校培训工作
为贯彻落实总行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提升中层领导干部党性修养与政治理论水平,根据年度党校培训计划,分行党校于2月28日至3月4日和5月23日至5月27日,分别举办两期中级进修班,来自管辖分支行、分行部门任职两年以上的中层管理副职及部分高级经理共90人参加了培训;
为有效落实分行转作风工作部署,推进基层管理人员的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再上新台阶,分行党校于7月17日至7月21日和7月24日至7月28日,分别举办两期初级进修班,任职两年以上的分行部门团队主管、管辖分支行内设部门主任及经营支行正、副行长共137人参加了培训。
工作亮点:
(一)开展摸底测试,印制《学员手册》
为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提高参训学员带着问题学习的自觉性,本年度培训在原有“领导动员并讲党课、外请专家授课、小组讨论交流、个人党性分析、班组总结鉴定”等教学方式基础上,在正式授课前开展了党的基本知识摸底测试,根据学员所掌握理论知识的薄弱环节,在后续的课程中进行难点重点的辅导讲解,并精心选定教材,印制《学员手册》,增进学员对培训内容和师生间了解。
(二)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满意度测评
在原有教学方式基础上,今年党校培训还组织学员通过手机平台,对课程安排的合理性、培训材料的完备性、课程通知的及时性等十项内容进行分项评价,对整体组织和讲师安排情况予以总体评价,同时配合线下填写《课程评价表》,对培训情况开展满意度测评。评价结果显示,两期培训主题鲜明,培训内容充实,培训形式多样,培训效果显著,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三)紧跟“转作风”工作实际,形成案例研究课题
培训除了对党的基本理论、党性修养等内容进行系统学习外,同时结合分行从严治行、强化作风转变工作部署,联系日常管理实际进行分析思考,确定改进作风、加强管理方面的课题,形成案例材料并开展小组研讨。分行党校针对学员研究课题进行跟踪评估,对案例研究的改进情况进行效果评价,并将优秀案例向全辖推广,切实以转变工作作风促进全行各项工作持续、健康、高效发展。
(四)增进培训仪式感和荣誉感,助力引领业务发展
建立进修班微信群,引导学员积极小组讨论、师生互动、课题研究、感想感受等内容,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培训结束后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对优秀学员和优秀小组进行表彰,并由优秀学员代表分享学习体会,在交流互动中有所思、有所悟,从而进一步将培训成果融入工作实际和业务发展。
二、重要岗位轮岗工作
根据总行关于重要岗位轮岗工作要求,我行反复对重要岗位人员进行“地毯式”搜索排查,尤其是对基层“1+3”关键岗位人员实质性轮岗情况进行梳理,确保轮岗人员范围全覆盖。
工作亮点:
(一)转换培训思维,采用卡通人物制作讲义
制作并下发了《中国银行天津市分行重要岗位轮岗和强制休假管理工作讲义》,以卡通人物形象作为不同类型的轮岗主体,从相关制度要求、轮岗职责分工、近期工作安排几大层面,对重要岗位轮岗和强制休假管理工作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讲解。
(二)下发工作模板,按季度通报完成情况
为及时掌握重要岗位人员的轮岗情况,向全辖下发了《关键岗位人员轮岗工作情况说明》模板,实时汇总轮岗数据、加强日常督促指导,并按季度做出情况通报,同时对下一季度轮岗工作做好提示,要求条线部门齐抓共管,对未完成轮岗人员进行重点关注与后期跟踪。
三、微信公众平台工作
本着“以人为本,迎‘人’而解”的理念,2017年全年,人力资源部微信公众平台——“人力之声”图文与H5作品共计44篇,包括【组织召开2017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会议】、【举办2017年新员工入行培训结业仪式】、【开展纪念建军90周年座谈会】等内容。自微信公众号创办以来,粉丝数量活跃在1100余人,平均每篇阅读量都保持在500人次以上。
工作亮点:
(一)依托人物漫画形式,宣传解读《党章》
微信公众平台依托人物漫画这一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制作了一期《看漫画·学党章——中国共产党章程精讲解读》的图文,后在行内引起广泛好评,作品使原本内容高深、枯燥的党课一下子鲜活起来,增加了教学趣味性和学习自觉性,让党员方便看、愿意看、看得懂,形成了党员主动学党章的良好氛围。
微课研修个人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内外;
金融学;
专业课程;
设置差异
一、国内金融学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不断变革,课程体系设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 “专才教育”的状态;
改变了改革开放初期至2000年的重宏观、轻微观、重必修、轻选修、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状态。进入21世纪,我国的金融学的课程设置进行非常大的调整,突出的变化有三点:一是大幅度增加了选修课,选修课占全部课程的比重提高到了59%;
二是强化了专业主干课程及其配套课程;
三是增加了人文素质方面的课程设置。
(一)国内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
国内著名财经类高校在本科生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大幅度提高了微观课程的比重;
第二,更加关注数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在金融教育中的重要性;
第三,重视外语、计算机课程的应用;
第四,强调金融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配合,提供了宽口径、多种类的专业选修课程。
(二)国内研究生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
国内研究生(硕士、博士)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强调加强金融专业的理论性、学术性和实践性,课程设置主要特点有:第一,加深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
第二,加深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水平;
第三,提高金融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水平;
第四,提高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水平;
第五,广泛阅读经典学术文献、重要学术文献,以提高研究生文献综述的能力;
第六,加大重要专题前沿研究。
二、国外金融学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20世纪后半期,西方国家普遍进行了高等教育的改革,普遍提出高等教育要加强通才培养的理念。美国注重培养富于应变、善于学习和应用的人才的极其务实的教育理念;
法国注重培养“不受任何学科界限限制的人”的教育理念。其课程设置注重知识体系的简约化、结构化、综合性、整体性和探究性。
(一)国外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
国际上对于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有两种模式即经济学院模式和商学院模式。
经济学院模式的金融专业具有四个突出的特点:第一,侧重于宏观金融(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货币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
第二,强调教学工具与实证分析(计量经济学、经济学中的数学方法应用,中高级统计学等);
第三,兼顾微观金融(金融市场、公司理财、跨国公司理财、投资分析等);
第四,注重经济、金融史(欧洲经济史、货币金融机构理论与历史等)。
商学院模式也称管理学院模式,其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突出特点有两点:第一,侧重微观金融课程设置(金融市场学、投资学、公司理财、证券分析与组合管理、公司财务管理等);
第二,侧重专业性和实用性金融的课程设置(基金投资、风险资本与私人权益、固定收益证券等)。
在英、美等国家的本科教育中实行的是通才教育。大学一年级学生主修公共课,主要包括各国文化、历史、生物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等。大学二年级以后,在选择主修专业后才开始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经济学院模式与商学院模式有宏观与微观金融教学内容的区分,但是两种模式并没有确定的宏观、微观课程的比例,除一些基本的专业课程以外,各个大学更主要的是结合各自学校的优势开设相关的课程。
(二)国外研究生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
在英、美等国家,研究生层次(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教育中对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相对淡化,其注重的是对博士层次学生的教育,强调硕士生的“过程学位”,注重博士生的“内容学位”。国际上对于研究生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包括经济学院模式和商学院模式。
经济学院研究生层次金融专业的教育与本科生层次相比,具有三个特征:第一,教学内容更加深入。本科层次的货币银行学主要介绍基本的货币、银行、信用等理论,而研究生层次的货币银行学则更加注重研究货币、信用及银行间的关系,更加注重货币银行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大多以专题形式展开教学;
第二,更加强调数理工具的应用。本科层次主要介绍统计方法及数理理论的基础知识,而研究生层次的教学中均安排了大量的计量经济学和实证分析课程;
第三,更加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国外研究生层次的教学别强调研究能力的培养,开设专题研讨,邀请知名专家、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鼓励研究生准备论文,陈述观点,以便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
商学院金融专业研究生教学与本科生层次相比,具有两个特点:第一,更加体现专业性和务实性;
第二,课程内容更加深入,理论性更强。
在国外的高等院校,国家并没有规定统一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但是,对于能够反映学科内在要求的重要课程各个大学均有开设。对于众多的专业课程,各大学的个性特色极为鲜明。对于必修课的规定较少,而更加注重大量选修课程的开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宽广的知识结构。
三、国内外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差异分析
(一)培养目标的差异
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上由大学自主确定,以体现各校的特色。金融专科教育旨在培养从事最基本、具体化金融工作的人才,金融本科教育的目标强调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也注重将学生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增加与对经济和社会做贡献的责任结合起来。研究生层次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更加出色的管理人员,做起事来更有效率”,因此十分注重实践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培养。
国内四年制高等院校金融专业大多实行“宽口径”人才教育,学校的目标就是在本科阶段把绝大多数学生培养为专业性极强的技术人才,一毕业就能“学以致用”,只有少数学生能够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对于非专业课程的学习强调对金融学学习的理论性和基础性的支持作用。具体来讲,国内金融专业的本科教育是“厚基础”、 “宽口径”,并以素质教育为主的在宽厚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二)内容及体系的差异
国外金融学的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微观性、操作性和案例教学,其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专业课三部分。专业基础课分为必修课(数学和经济学,332课时)和选修课(宏观、微观、计量、动态、信息等经济学,240课时);
专业技能课分为必修课(计量经济、统计、金融等软件,实践:332课时)和选修课(金融工具箱、信息库、专业网页设计等,实践:160课时);
专业课分为专业主干课(金融经济学、货币经济学、金融市场,208课时:52实践)、专业必修课(计量经济、公司财务、金融工程、博弈、金融工具定价等,360课时:180实践)和专业选修课(数理经济、管理经济、公司金融、微观银行等,336课时:134实践),其中理论和实践的课时比例为1.3:1,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的课时比例0.23: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课时比例为0.24:1。
国内金融学的课程体系分为公共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综合素质选修课和实践环节五个部分。公共通识课(两课、思想、邓小平理论概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计算机基础、英语、体育等,共1125课时:实践68);
学科基础课(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共479课时:实践6);
专业课分为专业必修课(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等,共332课时:实践8))和专业选修课(公司金融、金融工程、证券投资分析等,共390课时:实践6);
综合素质选修课(金融企业营销、金融企业财务分析,共119课时);
实践环节(军训、社会实践、学年及毕业实习,实践12课时)。其中理论和实践的课时比例为23:1,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的课时比例1.67: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课时比例为2.12:1。
以上分析表明,国外与国内金融专业课程及体系设置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第一,国外的金融理论和实践的课时比例为1.3:1,国内的理论和实践的课时比例为23:1;
第二,国外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的课时比例0.23:1,国内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的课时比例1.67:1;
第三,国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课时比例为0.24:1,国内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课时比例为2.12:1。
(三)教学目的差异
国外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经济、计量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通过专业技能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计算机软件分析金融经济活动的操作能力;
通过专业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金融理论知识和金融实践技能,特别强调微观金融课程体系的设置,强化学生对微观金融的金融市场、证券投资、公司财务、金融工程、金融风险管理、金融资产定价等定量分析的能力,
国内通过公共通识课和学科基础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马克思、等思想,掌握经济、计量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通过专业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金融理论、金融管理及实务操作;
通过综合素质选修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观金融基本原理;
通过实践环节使学生将金融理论与实践加以结合。
参考文献:
[1]袁贵仁.《转变观念 真抓实干 开拓进取 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新跨越》.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讲话,2012年3月22日.
[2]《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年8月.
[3]王广谦、张亦春、姜波克、陈雨露主编.《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4]国内外著名大学网站,2013年.
微课研修个人总结范文第4篇
2014年11月6日,国家颁发了教育部等五部委的文件,以推动李克强总理讲的“互联网+”。信息化逐步走入课堂,促进了中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笔者学校对中职课程进行了“互联网+课程”教学资源整合,取得了较好效果,在此作一介绍,与同行分享。
一、“互联网+”的中职课程教学资源整合的理论依据
目前中职学生主要是在课堂中学习,因此中职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智慧课堂是一种将技术融入教学中,构建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课堂环境,以有效促进学生智慧能力培养的新型课堂。
二、“互联网+”的中职课程教学资源整合的方法和步骤
“互联网+”中职课程教学资源整合是已有的中职教学基础与互联网相结合。以电气控制线路安装与检修课程为整合对象,以“互联网+电气控制线路安装与检修”中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为目标,项目组首先收集整理电气控制线路安装与检修课程现有的教学资源,然后遵循智慧课堂指导思想整合教学资源。
1.收集和评估已有的教学资源
电气控制线路安装与检修课程定位为从事低压电工、电梯维修工及机床维修工等岗位工作的必修课程,主要内容是电气设备维护及修理工作中常用的低压元器件的识别、常用低压电气控制线路工作过程分析及普通机床工作过程的分析等知识,具备低压元器件检查、低压控制电路安装、低压控制电路检修及万用表检查电路基本技能,教学以实际操作为主要方法,将理论、流程、标准融入到实践操作中,实行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课程教学评价依据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的原则性要求,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方式相结合,以多元化的方式实施评价。
2.教学资源整合
将“任务”设置为基本单元,以智慧课堂为努力方向,在原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结合补充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我们对电气控制线路安装与检修课程进行了教学资源的整合。
电气控制线路安装与检修课程以任务为基本教学单元,每个任务有一个由微课、图片、教案、课件、任务书、习题组成的教学资源包,将所有任务的教学资源包组合到一起,存放在电气控制线路安装与检修课程教学平台上,就建成了该课程教学网站。借助电气控制线路安装与检修课程网站平台开展的教学活动,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
以热继电器的教学活动为例,上课前,教师通过班级微信群任务书,要求学生访问电气控制线路安装与检修课程教学网站,通过观看热继电器微课、视频和图片对热继电器的作用、符号、种类、结构、工作原理、参数及选用方法等进行自学,教师通过微信与学生进行讨论和答疑,以学生上交电子版的作业为完成学习的依据,教师通过学生上交的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综合分析学生课前学习的困难确定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和策略;
课中,在总结课前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教师以突出热继电器的作用、符号等学习重点,及突破热继电器工作原理等难点为教学主线组织教学,由于课前的基础,学生掌握重难点的速度比较快,所以课堂时间的大部分用于热继电器的拆装及检查训练,技能训练沿用小组教学方法实施;
课后,学生带着为不同功率电动机确定热继电器整定电流值的作业,通过访问网站观看微课继续学习,教师通过微信与学生讨论和答疑,以学生上交电子版作业为完成学习的依据,通过学生上交电子版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再布置新的课前学习任务,进入下一轮教学循环。
三、作用和思考
微课研修个人总结范文第5篇
[摘 要] 微视频可以灵活表现少而精的教学内容,具体表现为:时间短,内容少而精,便于学生使用终端设备学习,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制作好微视频、使用好微视频、利用好微视频资源,对中职电梯安装与维修保养专业的实训教学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微视频的制作和有效利用是值得我们职业教育一线教师深入研究和探索的一个课题。基于微视频的电梯安装与维修保养实训教学模式可分为预习自习阶段、课堂学习探究阶段、课后复习及拓展阶段和持续学习阶段。
[关键词] 微视频;
中等职业学校;
电梯安装与维修保养;
实训教学
中等职业教育以服务地方产业、培养熟练的技术工人、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要在学生具备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行业、社会提供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应用型人才。
实训教学是以项目操作实践为主、理论讲授为辅的一种教学形式。实训教学不仅体现知识的传递,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是培养学生成为熟练技工的关键环节,是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职学校电梯安装与维修保养专业实训课程的现状
在中等职业学校,电梯安装与维修保养专业中的电梯总成安装、电梯维护与保养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实训是深化理论的重要手段,是培养电梯安装和保养行业熟练技术工人的重要环节。电梯安装技能和维保技能是电梯安装和保养行业从业人员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事行业工作的必备条件和基本功。
传统实训课程主要采用“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是教师先进行理论介绍和操作示范,然后学生进行练习巩固。一方面由于电梯安装与维修保养专业的核心课程“电梯总成安装”“电梯保养和维修技术”在实训中是由一名或两名教师指导一个班的学生,受到空间和视觉的限制,学生很难全方位地观察、理解教师的操作要领,教师就必须进行反复的讲解和演示,这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非常辛苦,而且教学效果较差。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提供了较多的课程资源给学生选择,这些资源包括课程的教学课件、实训指导书、相关教学视频等,由于中职学生自身存在的学习能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等问题,真正能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的学生很少,这样造成资源利用率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
二、微视频在实训教学中的优势
微视频通常为短则30秒,长不超过20分钟,内容广泛、视频形态多样、可通过视频终端摄录或播放的视频短片的统称。微视频可以灵活表现少而精的教学内容,具体表现为:
1.时间短,学生容易集中注意力学习,也方便学生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内容少而精,便于实训课程模块化展示,且内容可相对独立和完整,能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3.便于学生使用终端设备学习,如使用电脑、手机等随时学习,且能有良好的师生互动。
4.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兴趣、学习的掌握程度自由选择学习的对象和重点。
三、微视频在中职电梯安装与维修保养专业中的运用
基于微视频的电梯安装与维修保养实训教学模式可分为预习自习阶段、课堂学习探究阶段、课后复习及拓展阶段、持续学习阶段。以“电梯总成安装”课程中电梯层门安装这一项目为例,教师在掌握学情的前提下,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收集素材,制作微视频。
1.学生预习自习阶段
学生通过终端进行预习和自学,通过微视频的学习完成教师预设的问题,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个性化问题及时反馈至教师。学生在微视频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疑惑、提出的问题,是教师展开教学最好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很好地掌握学情,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从而设计最恰当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方法,这样不仅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2.课堂学习探究阶段
课堂学习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通过学生的讨论、相互指导及教师的引导等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来完成学生疑问的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层次、实训设备的情况布置学生的训练任务。教师既及时指导学生的操作又利用现场学生存在的问题在第一现场进行剖析,引导学生反思与讨论。个别辅导与集体讲解、小组讨论与个人评价、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积累。
3.课后复习及拓展阶段
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教师的引导完成了课堂的学习过程,教师根据学生个体的达成情况,对不同层次的个体布置拓展内容。学生在课后的复习及拓展过程中遇到了困y和疑问,可以通过微视频资源进行反复观察和思考,并能与教师及时地沟通。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作业形式,引导学生拓宽知识面,在促进学生对技能掌握和消化的同时,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激情。
4.持续学习阶段
课程学习完成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根据人类的记忆规律,学生对已学过的实训操作项目会逐渐淡忘。教师将学生个人的操作制作成微视频,让学生保存下来,学生利用微视频及其相关资源可以随时温习实训内容,保持持续学习,甚至终身学习。这样,即使学生毕业工作后在不同岗位之间交替,也能利用微视频进行知识的温习。
四、总结与反思
微视频的制作及其运用一定是基于学生的认知结构、课程的特点及实训设备,教师要根据学情及课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吸引学生的关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针对中职学生学习自主性不高的特点,要在课前、课中、课后布置难度适宜、题量适当的作业或任务,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吸收。随着电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梯安装与维修保养的微视频制作应该是一个不断丰富、不断修改的过程,应该在使用中通过滚动式的修改来紧跟行业技术的发展。
由于电梯品牌多、制造工艺多样、用户个性化需求多,学校在实训基地建设时不可能将众多不同品牌、不同型号、不同个性的电梯全部纳入建设的范畴,微视频的有效利用就可以弥补实习实训设备的不足,将电梯安装与维修保养的不同工作环境、特殊工作要求通过微视频的方式加以呈现,这极大地开扩了学生的眼界,有利于学生的就业。
微视频在电梯安装与维修保养专业实训教学中的运用不仅体现在以上几个方面,更为学生就业提供直接的能力证明。例如:将学生在层门安装过程中的操作视频进行录制,典型错误进行归纳并在视频上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教学后的学习。将学生的正确操作过程进行录制,用于评定学生课程成绩的同时可以作为学生就业应聘的能力依据,将学生在校期间的训练操作过程利用微视频的手段加以整理,展示给用人单位就可以成为求职时个人技能最有力的依据。
总而言之,制作好微视频、使用好微视频、利用好微视频资源,对中职电梯安装与维修保养专业的实训教学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微视频的制作和有效利用是值得我们职业教育一线教师深入研究和探索的一个课题。
参考文献
[1]王觅,贺斌,祝智庭.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13,(4):88-94.
[2]卢强.翻转课堂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3,(8):91-97.
[3]陈琳.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创新特色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