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有关思念家乡诗【五篇】【完整版】

时间:2023-06-20 20:45:04 来源:晨阳文秘网

乡愁是当代台湾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主题,在台湾的现代作家中出现了很多以乡愁作为创作基点的作家,余光中就是其中一位。余光中是台湾文坛上的一位代表作家,是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海外时对故乡的怀念成为他创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有关思念家乡诗【五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有关思念家乡诗【五篇】

有关思念家乡的诗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乡愁》 母爱主题 文学作品

引言

乡愁是当代台湾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主题,在台湾的现代作家中出现了很多以乡愁作为创作基点的作家,余光中就是其中一位。余光中是台湾文坛上的一位代表作家,是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海外时对故乡的怀念成为他创作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对故乡的怀念,也是对生活在故乡中的母亲的怀念,是对祖国的怀念。《乡愁》是余光中的一部代表作品,这首诗作中,那种淡淡的乡愁不仅是感动同样离乡的游子的颂歌,更是一首对母爱进行赞扬的伟大诗篇。

一、余光中的简介

余光中是一个情感十分丰富的诗人,而且也是复杂多变的人,因此在他的创作过程中也基本是多元化的,实现了一种巨大的转变,先是西化的,然后不断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创作及乡土文学的论战中,余光中的作品都有一种十分强烈的西化的味道,他自己也是主张西方创作风格的,这与他的生活环境以及阅历有关,有一种无视读者以及脱离现实的倾向。余光中是福建籍人,在1949年时随父母迁居到香港,1950年又迁到台湾,后来又到美国进修,在海外游学以及生活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比较重要的创作风格。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他开始意识到民族意识的重要性,开始意识到在创作过程中加强民族意识的运用的作用,因此将创作的基点转向了大陆,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家乡以及母亲的思念之情。乡愁诗是在这个时间中余光中进行创作的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乡土文学的重视也表明了他回归到东方的一种轨迹。

余光中的文学语言十分繁复善变,他希望在中国的文学世界中获得一种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力量。诗歌是他的一种主要创作方式,从诗歌的艺术上来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也就是说他的创作风格比较多变,不像其他的作家或者诗人一样,他的诗歌风格也会因为题材的变化而变化,表达的是作者自己的意志以及自己的理想,对于那些表达理想的诗歌,一般说来创作风格都会比较铿锵,而对于表达乡愁或者对祖国以及母亲的思念时,一般都会显得比较委婉一些。余光中是一个驾驭文字的高手,他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对文字的运用十分恰当,一生创作了很多著名的作品,比如《乡愁》《蓝色的羽毛》《钟乳石》《敲打乐》《白玉・苦瓜》《天狼星》等,其中最著名当属《乡愁》。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乡愁》正是这样一首表达了他的创作理念以及创作目的的作品,他不仅是我国文坛上的一位杰出的诗人以及散文家,更是一位驾驭文字的高手。

二、《乡愁》的主题以及创作风格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从这首诗歌中可以看出,作者表达了一种对家乡以及对母亲的怀念,同时还表达了一种希望祖国统一的感情。在余光中的乡愁诗作中,表达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是一种具有民族历史感的创作方式。作为一个漂泊在海外的台湾人,面对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分离问题,作者也希望可以实现两岸的统一,也希望可以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在这部诗作中,作者用一种温婉的语言表达方式,对于自己对祖国的深深思念进行了表达。同时,在创作过程中,他积极地应用各种比喻,将乡愁比喻成为邮票、坟墓等,表达了对母亲的一种怀念以及对社会变迁过程中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作者借用不同的意象对乡愁进行具体化,有助于作者的情感表达,对于作者的乡愁以及对母爱主题的揭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余光中的代表作品《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作者自身对中国传统的文化是十分热爱的,正是这种热爱,使得作者的情感变得日益丰富,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三、对《乡愁》中永恒的母爱主题的解读

对于《乡愁》这首诗歌,乍一看仅仅是表达了一种对家乡的怀念,是一种想念家的味道的感情表达。但是这首诗中所包含的主题远远不止这些,还包含了对目前的思念以及一种永恒的母爱。这首诗歌中母亲出现的次数最多,从年少时对母亲的思念,一直到最后母亲去世之后对母亲永恒的怀念,他想要表达的是一种永恒的母爱。

在这首诗歌中的第一段写道: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那个时候的乡愁被作者比喻成为一张邮票,一张载着他的梦想的邮票,将他带到了国外,他在国外求学与生活,但是对家里的母亲是十分怀念的,这一枚小小的邮票,包含了很多的母爱。余光中从小就离家,与家人之间的交流几乎完全是依靠书信方式,这个时候乡愁就寄托在了邮票上。在思念家乡的过程中,最想念的也就是母亲,但是由于隔着千山万水,余光中对母亲的思念以及体会到的母爱就是在那一封封家书上。他收到母亲写给自己的书信,那上面是母亲的嘱咐以及叮咛,是母亲对自己的关爱,这种母爱是一个做母亲的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余光中思念母亲,母亲在中国也一样思念余光中。他对母亲的思念就是他每次打开信箱时的激动心情,作者在描述“邮票”这个词语时采用了叠词“小小的”,叠词加强了表达效果,对于作者想要表达的那种乡愁的情感有十分强烈的体现。

在第三段中,作者又提到了母亲,这个时候他将这种愁比作是一座坟墓,生老病死是人生中的宿命,母亲去世之后,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就变成了一种永恒的思念,一种没有尽头的思念。这种思念与之前的想念是不同的,因为他再也见不到母亲。以前的怀念总还是有希望的,作者还可以回到祖国,回到家中,回到母亲的怀抱中,但是母亲去世之后,作者便再也没有希望见到母亲的面容,再也没有希望听到母亲的声音。正是那一座低矮冰冷的坟墓,让作者和母亲永远分开,这种距离是永恒的,是一种阴阳相隔生离死别的悲痛。隔着坟墓的距离比隔着千山万水的距离要远得多。在这个时候描述对母亲的思念时,他使用的叠词是“矮矮的”,通过这个叠词的运用,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悲痛的心情。他知道母亲也希望回到大陆,作者也希望将母亲的坟墓转回到大陆,但是最终没能成功,母亲去世之后,留给作者的一种乡愁,成了一座坟墓。作者的诗歌写到这里,读者也许会思考,人世间除了生离死别还有什么感情令人难过与感伤呢?作者在最后笔锋一转,将乡愁进行了升华,当时的“我”与大陆是分开的,这个时候的乡愁就上升成为了一种家国的思念,母亲去世了,但是母亲的含义却得到了升华,这不仅仅是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更是所有与大陆分隔开来的生活在台湾的人对大陆的思念以及对两岸统一的一种渴望和期盼。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母亲的一种思念,就是那一湾海峡,就阻隔了自己与大陆之间的联系,没有祖国母亲对每一个中国人的大爱就没有每个家庭的小爱,这其中的母爱不仅是针对每个人各自的母亲,还针对每个人共同的母亲,即祖国。作者在对母爱进行描述时说道:“鸟倦飞之后就有了落叶归根的愿望……浅浅的一层海水,虽然比纸都还要薄,但是就是跨不过去。”作者对祖国母亲的赞美不仅在这首诗歌中有所体现,在很多其他诗歌以及散文作品中也有表述。从诗歌的开头到结尾,作者对母爱的理解以及对乡愁的体会也得到了提升,从对自己母亲的怀念,上升成为对祖国母亲的想念。在最后一段中,作者同样使用了叠词“浅浅的”,表达了自己希望可以早日回到母亲怀抱中的一种愿望。正是这种永恒的母爱以及对母爱的体会和追求,才使得作者可以在创作过程中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情感的抒发,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思母之情。

结语

余光中是我国台湾文坛上的一位代表人物,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以及散文家。他一生创作了很多作品,风格比较繁复,针对不同的写作背景往往会采用不同的写作风格来表现。在当前流传的很多作品中,都体现了作者的一种强烈的个人情感的表达。《乡愁》是余光中的一部代表作品,其中不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一种思念。作者将乡愁具体化,在自己不同的人生阶段中乡愁都有不同的寓意,比如小时候的乡愁是一枚邮票,后来母亲去世之后,乡愁变成坟墓,再后来乡愁又转变成为海峡两岸之间的距离。余光中在创作《乡愁》时采用了比较温婉的写作手法,将乡愁这种朦胧的情感体现得十分细致。总之,这首诗歌在创作过程中一步步加深,一步步深入,使得作者的感情得到了十分细腻的描述,从距离的跨度到时间的跨度,这其中不仅是作者的人生变迁,也是作者情感的变化。语

参考文献

[1]杨帆.大爱轻言,大爱永恒――试析余光中乡愁诗中的爱国情怀[J].才智,2010(03).

[2]古远清.关于《台湾当代新诗史》撰写及余光中评价问题――回应台湾高的批评[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

[3]徐学.余光中“适度散文化”的诗歌理论与实践[A].2005海峡两岸台湾文学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

[4]章亚昕.漂泊的身世与超越的情怀――论台湾创世纪诗社的创作心态[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01).

有关思念家乡的诗范文第2篇

片段一:品字析文悟诗情

师:多么令人向往的重阳节呀,可是我们发现诗人却正思念家乡呢,他把这份思念就藏进了他写的这首诗里,那么你觉得他藏到哪些字里面去了?默读这首诗,用铅笔把你找到的字圈出来。

(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圈画后交流。)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我觉得藏到“思”字里去了。

(相机出示并学习这段话: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师:如果你就在这里过这个重阳节,心情怎样?

(学生纷纷表达自己快乐的心情并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可是,王维呢?

生: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从“更加”这个词你品出了什么?

生:我品出了王维原来就很思念亲人,现在比平时更思念。

师:是的,王维独自一人来到长安,人生地不熟,本来就很思念家乡和亲人。可能平时他将这份思念藏在了心底,到了节日触景生情,思念之情就无法抑制了。王维把这份思念写进诗句就是————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诗中的哪个字表达了这份更加的思念?

生:倍。

师:(点红“倍”和“思”)的确如此,其实除了“思”,“倍”字也表达了王维的这份思念。

【评析】《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
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神思,即心之思,在吟咏中放飞想象。“读读这段文字,你的眼前反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就是让学生将所读的文字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完成读书、内化、表达的过程。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他们看到了大街上的人们扶老携幼、登高远眺、兴高采烈、饮酒赏菊、品尝糕点的画面,在“采”字中看到人们的笑容,在“扶、携”中看到一家人的其乐融融,充分感受人们的兴奋、节日的美好。就在大家沉浸在这欢乐的气氛中时,教师话锋一转:“可是,王维呢?”由此让学生自然体会出节日越热闹王维越孤独,思念之情喷薄而出!“不是平时不思念,而是节日更思念。”那一个“倍”字也嵌入了学生心底。

师:你觉得诗人将他的思念还藏到哪个字里去了?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我觉得藏到“独”字里了。

师:是呀,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随即出示这句话)从这个句子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了,15岁比我大不了多少,还是个孩子呢。

生:我知道他来到长安已经两年了。

师:两年了,按理说应该已经适应这个地方的生活了,为什么他还是思念亲人呢?是不是给他的时间不够,如果给他四年、八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他是不是就不思念亲人了呢?

生:不,还是会思念!

师:说说你的感受。

生:这里不是他的家乡,生活的时间再长也不会变成他的家乡。

生:生活一辈子也不行,也是别人的家乡。

生:这里没有他的亲人,他在这里生活的时间越长,只会越思念自己的家乡。

生:他永远也不会忘了自己的家。

师:是的,同学们可能听过,一些生活在海外的老华侨,哪怕在外面生活了一辈子,哪怕离家千里万里他们也要回到自己的家,因为那儿才是他的根,因为中国人都希望自己能叶落归根。那对王维来说他的根在哪里?

生:在蒲州。

师:是呀!哪怕在长安住得再久,这里也只能是他的——

生:异乡。

师:他也只能是这里的——

生:异客。

师:除了“独”,现在你发现他还将这份思念藏到哪个字里去了?

生:异。

师:说得对,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将王维思念家乡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评析】叶落归根,这是中国人的思乡情结,是中国人永远挥之不去的思乡情怀。看上去这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有点遥远,可事实证明他们是完全可以感悟到的。就从那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入手,“两年了,按理说应该已经适应这个地方的生活了,为什么他还是思念亲人呢?是不是给他的时间不够,如果给他四年、八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他就不思念亲人了呢?”“不,还是会思念!”学生脱口而出。在引导他们充分发表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观点之后,教师再进一步深化,以生活在海外的老华侨念念不忘始终惦记着自己的家乡为例,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魅力,“根”的魅力,从而理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情怀,感受两个“异”字的妙处所在。

片段二:拓展吟诵感诗境

师:今天,我们通过推敲诗中的一些关键字眼感受到了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思乡是游子心中永远的歌。(教师出示并满怀激情地引读)就在王维写下这首诗的八年后,因为思乡,大诗人李白这样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四十一年后,因为思乡,大诗人杜甫这样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三百多年后,因为思乡,王安石这样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千多年后,因为思乡,台湾诗人余光中在1971年这样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继续动情地描述):现在你们还小,可多年以后,你们总要离开自己的父母,独自一人在外求学、工作,这时,你们孤单在外,每逢佳节就会想起亲人,还会想起唐代曾经有个跟你一样经历的人,他就是——

生(异口同声地高声答道):王维!

师:于是,你看着窗外人们在欢度节日,渐渐地,你一定会忍不住充满深情地吟诵一首诗,那就是——(生一起充满深情地在音乐声中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有关思念家乡的诗范文第3篇

1.复习有关“送别”“思乡”的古诗词,积累诗句,提高理解运用古诗的能力。

2.通过“送别”“思乡”的古诗词归类,学习整合归类古诗的方法。

3.通过诵读“送别”“思乡”的古诗词,进一步培养珍惜友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贺卡

【教学预设】

一、导入

知道刚才听到的这首歌叫什么吗?(送别)再过一个多月,大家就要离别母校,离别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了。一说到要离别,总让人感到难舍难分。你们知道诗人离别时往往会干什么吗?(写诗)

二、复习回顾

1.送别意

师:是呀,“离别”是诗人们歌咏的永恒主题,诗人们书写了大量的送别诗,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板书:送别)

大家还记得哪些关于送别的古诗词呢?能背一背吗?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赠汪伦》唐·李白、《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别董大》唐·高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这些诗有课堂内学过的,也有课外积累的。从哪里可看出这些是送别诗呢?

①诗题:你真善于发现。一般情况,送别诗的诗题中往往含有送、别、赠字眼,以及送别的人。

②诗句:诗句中也有直接的提示(故人西辞、平明送客、又送君归去等)

③诗意:那你知道诗人写这些诗要表达的是什么吗?比如说这两首: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

看看这两首诗,李白想表达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

小结:是啊,送别诗的内容表达的是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把它们归为一类。

2.思乡情

过渡:同学们,“送别”是诗人们歌咏的主题,思乡是诗人们歌咏的另一个永恒的主题。(板书:思乡)那么你又积累了哪些表达思乡的诗呢?

出示思乡诗题:《静夜思》《泊船瓜洲》《秋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夜书所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长相思》《忆江南》。

为什么这些是思乡诗呢?

小结:这些诗都表达了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我们把它们归为思乡诗。

同桌相互背一背。

三、积累运用

第一关:诗句对对碰:

1.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___。(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2.风一更,雪一更,___________。(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3.___________,天下谁人不识君?(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能不忆江南?(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第二关:是非辨辨清

1.“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诗句中的“妻子”指杜甫的夫人,全诗突出了一个喜字。( )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唯恐遗漏了一句。( )

3.《赠刘景文》是一首送别诗,是诗人苏轼送别刘景文的古诗。

( )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句中没有错别字。( )

第三关:快乐填填看

出示练习纸,学生自行填空后校对。

课件一:教师结合视频叙述:在宁静的夜晚,一位久别家乡的诗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吟起了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课件二:“钟灵毓秀、山摇地动、只争朝夕、隔墙有耳、数不胜数、重见天日、山清水秀”,这七个成语中藏着王安石的一句诗,是钟山只隔数重山。它的题目是《泊船瓜洲》。诗的最后两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你知道这首诗中哪一个字用得最传神?为什么?

课件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诗圣”杜甫的作品,诗中描绘了诗人听到河南河北被官军收复,不禁大喜若狂,遂生青春做伴,乘舟返乡的遐想。于是诗篇就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从而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课件四:《泊船瓜洲》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春风又绿江南岸);
《静夜思》李白的乡愁是由皎洁的明月唤起的;
《秋思》张籍的乡愁是由萧瑟的秋风引起;
《长相思》中,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师:可见,同是表现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所借的景是不同的。

四、拓展写话

过渡语:同学们,再过一个多月,我们也将离开我们生活六年的母校,告别朝夕相伴的同学,走向初中生活,让我们也来写几句。

出示:1.在这依依惜别之际,给哺育我们的母校、亲爱的老师或朝夕相处的同学写上几句临别赠言。你可以适当引用一些诗句加以表达。

先出示,你可以用上下列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2.再过二十年,也许我们同学天各一方,每个人也有了不同的家,也许你的家在繁华的大都市,也许你的家在偏僻的小山村。也许你会想起家乡,想起儿时的同学、老师和母校。请你选择恰当的诗句把你的思念写下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写后交流,相互读读修改。同学们可以保存作纪念,也可以送给老师或同学。

五、欣赏歌曲

同学们,古诗词语言简洁,意义深厚,不仅可以吟诵,还可以歌唱。

(欣赏古诗视频歌曲:明月几时有)齐唱古诗。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送别诗、思乡诗。根据内容分,还有山水田园诗、爱国诗、哲理诗等,如果你能把小学生必背的80首和书本上学过的古诗词进行分类,再背下来,肯定会终身受用的。

板书:

有关思念家乡的诗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游子诗在古代诗歌中数量不少,由于社会形态的不同,表现手法的各并,价值观念的更新,导致诗歌中的思念主体有所不同。《诗经》所处落后的农耕社会,思念的主体是故土和父母,因较少受礼教的影响,风格直朴坦率《古诗十九首》所处私有制社会,思念的主体则是妻子和家庭,因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其风格婉转温丽。

《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除少数作品为当时统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所写的以外,大多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民歌。其中有不少是游子和思妇之诗。《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估计《古诗十九首》的时代大概不出于东汉后期数十年之间,即至早当在顺帝末年,至晚亦在献帝以前(约公元140-190)。

同是游子和思妇之诗,但思念的主体、表达方式及诗歌的风格也各有所不同。

游子思乡作品在《诗经》中较多,思妇闺怨之诗就更多了,这时期作品的思念对象主要是家乡故土和自己的父母,体现了落后的农耕社会中人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

如《卫风·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政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这是一个宋国的游子在卫国所唱的思乡曲。黄河虽然很宽,但在游子的眼里,只用一片苇叶便能渡过河去;
故乡宋城虽然远隔大河,但在游子的眼里,只要踮起脚就能看得见。可见游子渴望回家的迫切心情。

如《小雅·黄鸟》(第一章):

黄乌黄鸟,无集于敷,无啄我粟。此邦之人,不我肯较。言旋言归,复我邦族。

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此邦之人,不可与明。言旋言归,复我诸兄。

黄乌黄鸟,无集于栩,无啄我泰。此邦之人,不可与处。言旋言归,复我诸父。

朱熹说:"宣王之末,民有失所者,意它国可居也,及其至彼,则又不若故乡焉,故思而欲归"。全诗怀念的还是故乡、兄弟和父母。

《桧风·匪风》写游子经年累月地流徙四方,出入风尘,受惊磨难。偶见车马驰骋于大路之上,不禁唤起万般乡愁,希望有人带给自己家人一封家书。最后终于喊出"谁将西归?怀之好音"的祈盼。朱熹说:"谁将西归乎?有则我愿慰之以好音。以见思之之甚"。

《邶风·击鼓》是一首远征异国、长期不得归家的征夫控诉。诗的第四章写自己对妻子的无限思念:"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朱熹说:"从役者念其室家,因言始为室家之时,期以死生契阔,不相忘弃,又相与执手,而期以偕老也"。

《陈风·月出》是写游子在月下怀念爱人的诗所寄托的是月夜幽思。对那"佼人"情态的咏叹,乃为忆念之词。景物依旧,伊人渺渺,触景伤情,发而为歌。

《唐风·鸨羽》是一首征人思念自己父母的诗歌。诗中讲由于自己长期在外,家中的田园荒芜了,父母生活没有着落,面临着饿死的危险。他瞻前顾后,无可奈何,痛苦地呼喊着老天,无休止的徭役给他带来了悲惨与不幸。朱熹在《诗经集传》中说:"民从征役而不得养其父母,故作此诗"。

从以上反映的内容看,尽管有思念故土、兄弟、父母和妻子之别,但诗歌风格基本上是一致的,有真挚感情的流露,有愤怒心声的倾吐,有对手足亲情的贪恋,有对长辈父老的思念。总之,表达的是实实在在的感情。这里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缠绵的感伤。一切都显得朴实无华,但又真实可信。

《古诗十九首》是一组形式成熟的抒情诗,沈德潜将它的内容归纳为"逐臣弃妇,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四类,L4其中游子思妇为内容的诗几乎占十九首的二分之一。十九首诗歌的作者绝大多数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他们身在他乡,胸怀故土,心系家园,每个人都有无法消释的思乡情结。他们和《诗经》的作者不同,大都是属于中小地主阶级的文人,为了寻求出路,不得不远离家乡,奔走权门,或游京师,或谒州郡,以博一官半职他们长期出外,家属不能同往,彼此之间就不能没有伤离忧别的情绪。这对思妇来说,就会有"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的叹息;
对游子来说,就会产生"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和"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的感慨。和

《诗经》的游子诗有所不同,《古诗十九首》的思乡焦点则集中在妻子身上,思乡和怀内密不可分,乡情和男女恋情是融汇在一起的,体现了这一时期封建社会士人的仕途意识、经济意识和价值观念。

如《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这首诗写一个久客思家不能成寐的游子,对着照射罗帏的皎皎月光,愈加触动了他对远在家乡的妻子愁绪言。通篇只起头二句是写景,以下全是写情,而月明如昼的景色悉在其中,那个"忧愁不能寐"的主人公的全部形象都被浸在月光之中照得格外鲜明。天涯芳草,他乡明月,都没有给游子带来心灵的慰藉,相反,倒是激发起难以遏制的思乡怀内之情。

游子思乡,在以往的史传作品中,人们经常见到的是富贵以后流露的乡情,衣锦还乡的热烈场面《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多是失意士子,他们在穷困潦倒之际所弹奏的思乡曲,语悴情悲,充满天涯沦落人的凄楚,引来的是同情和怜悯。

即使是思妇诗,"这些诗的作者未必都是女性,大部分可能是游子揣摩思妇心理而作,但都写得情态逼真,如同出于思妇之手"。

如《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风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首诗写的是思妇对丈夫久别不归的思念和怨怅,一首千古传颂的抒情杰作。诗的前六句回忆离别的往事,突出"生离"的哀苦,这是全诗的主题。诗的后十句通过女子的衰老、消瘦、衣带渐宽的自我情态描写,倾诉出难以排解的相思之情,这是全诗的浓情部分。以上所举诗歌,尽管同是游子诗,但与《诗经》中的游子诗在风格上却大为不同。已没有《诗经》中主人公发自内心的质朴的感情披露,作者运用了比喻、象征、夸张等艺术手段,使诗歌更有文彩,更显得个性张扬。总之,诗歌的风格正发生着微妙的嬗变。从《诗经》的四言到《古诗十九首》的五言,一字之差,却改变了诗的节拍,扩大了诗歌反映现实的容量;
且语式变化,词汇选择也有了更大的自由。又加上文人模仿过程中进一步的加工和完善,最终发展为一种有固定格式的新诗。

《诗经》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充满忧患意识和干预政治的熟情。国风中的作品,更多针对战争徭役、婚姻恋爱等生活抒发诗人的真实感受,在对这些生活侧面的具体描述中,表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鲜明的个性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总之,《诗经》牢笼千载,衣披后世,不愧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有关思念家乡的诗范文第5篇

那什么是对法呢?所谓对写,即人们惯常称呼的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所谓的主,指抒情的主体,也即抒情主人公;
所谓的客,指抒情的对象,也即抒情主人公情之所指的人或物。含有对法的诗词,诗人在表达主观情感的时候,往往不从自身写起,而是把抒情主体“我”放在客体的位置,把客体放在抒情主体的位置,假想客体对“我”的思念、牵挂、留恋、期待等复杂的情感,进而达到表现“我”对客体思念、牵挂、留恋、期待等复杂情感的目的,更能把诗人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事实上,对法的运用,最早可追溯到《诗经・周南・卷耳》,该诗后三章以思家念归的征人口吻来写的,反复铺陈他在旅途中的辛劳和愁思,从而将思妇怀人的惆怅之情从征人思归这一角度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之后,用对法表现思乡怀人的诗词便颇为多见。

一、推己度人,悬想客方以传情

对写是曲笔的一种,在思乡怀人的诗词中较为常见。思乡怀人这一类诗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往往是游子征夫等离家在外的漂泊羁旅之人,由于处境困厄、仕途多舛、人生失意,于是往往会在诗词中实写自己思念亲友怀念家乡的情愫,但是诗人为了达到用语含蓄蕴藉的目的,却不简单地直写抒情主人公的自身情感,而是从其亲友落笔,以写亲友对自己的所思所为来表F自己对亲友的怀念之情,如此曲笔,让自己的思念之情更为曲折浓酽。评论家沈德潜针对对法曾说:“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由此可见,写客情终究还是为了达到加倍抒己情的目的。

例1: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然而,诗人却并未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
而是在三、四句中,采取对法,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

例2:从军行七首(其一)/(唐)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这首边塞诗,原本要抒发的是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但是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用了对法,一句“无那金闺万里愁”,显得十分委婉曲折。诗人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对写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显得情深意切。

例3:苏幕遮/(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曰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本词所抒之情为乡关之思。“故乡遥,何日去”点地点时,“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实为不如归去之意。紧接的“五月渔郎相忆否”这句使用了对法,不言自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主客移位,从“鱼郎”思念自己的角度来抒发对家乡的思念,更加衬托出“我”对家乡亲朋的思念。

二、落笔于物,无理而妙以移情

借物抒情,移情于物,也是对法中常用的表现方式。诗人习惯于将抒情主人公的主体情感转移到客观外物之上,通过外物折射观照自身情感,以使主观情感客观化,抽象思想具体化,从而达到于优美意境中表情达意的目的。此外,移情于物往往伴随有拟人的修辞手法,表面上看似乎违反一般生活情况及思维逻辑,但是无理的描写和叙述,却更深刻地表现了事物特征及个人感情。看似无理,却更有诗意情趣,能够很好地抒发主人公难表之情。

例4:移家别湖上亭/(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诗人采用落笔于物的对法,配之以拟人修辞,创造了童话般的意境。首句先写湖上旧居的春日风光好,后三句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用“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写出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符合春日和风拂柳的情景,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尾联使用了对法,表现对自身前途的迷茫。“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迷津欲有问”显然是孟浩然故意设问,言在此而意在彼,以展现自身的隐居与从政的纠结。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将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己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面对不可预知的前路时的迷茫心情。

五、假想团聚,虚拟快乐以衬情

古代诗词中的梦意象多与闺阁爱情、相思离别、思乡怀远相关。诗人们善于将相思之情通过梦来表现,无论是梦中的相会相期、梦醒的惆怅感伤、梦断的悲哀孤独,还是梦难成的绝望凄凉,都饱含了沉挚的相思之情,令人叹惋。总之,古诗词中回忆或设想与对方相聚时的欢乐情景以反衬今日的相思之苦,并倍增其苦,也是对法的一种表现形式。

例13:客中忆二女/(明)高启

每忆门前两候归,客中长夜梦魂飞。

料应此际犹依母,灯下看缝寄我衣。

此诗作者未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对方来写自己,表面上看是写对方,而实际是写自己,采用的是“主客移位的对写法”。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借助梦境,虚写回忆中两个女儿一齐在门前等候父亲归来,并想象她们在灯下依偎在母亲身旁,看着母亲缝制衣服的情景,充满了温馨之情。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妻儿,却虚拟出如此其乐融融的景象,是为了反衬自己流落异乡的凄怆,以及对家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例14: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此诗用笔曲折,在淡淡而起中蕴涵浓浓的情思。首句以设问领起,一问一答,一实一虚,第二句转入写景,三、四句运用了对法,是希望之辞,写诗人想象将来相聚时的情景。作者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
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的欢乐。在前人的诗作中,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
写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是李商隐的独创。假想团聚的目的,是为了表现出诗人对妻子强烈的思念之情。

例1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y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不相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