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结构中的基本材料。正确的理解和清晰、完整的掌握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又是培养运算和解题能力的首要条件。反之,就会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会影响数学的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质数和合数概念【五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字数学;
课堂;
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384-01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结构中的基本材料。正确的理解和清晰、完整的掌握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又是培养运算和解题能力的首要条件。反之,就会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会影响数学的教学质量,因此,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怎样进行概念教学呢?下面谈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初浅认识。
一、引入概念
小学数学概念是一种思维形式,也是认识阶段的总结。人们的认知规律都是由感性到理性,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因此,引入概念应遵守这一原则,那么怎样引入呢?
1、实物展示。如:教分数的意义时,我先拿一个苹果,把他平均切成两块,其中的一份(一块)可以用分数表示。再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或三份可以用分数表示。通过实物学生理解了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一份”或“几份”都能用分数表示。
2、亲手操作。我在讲长方形的周长时,课前先让学生用细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然后让他自己量一量周长。在操作中,学生懂得了周长即四边的长度。求长方形的周长就是用“长+宽+长+宽”,可简单为(长+宽)×2,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懂得了周长这一概念,并能根据公式求周长。
3、以旧带新。数学中有些概念难以用直观形象来表达,但它却与旧知识有密切的联系。如:再讲公约数、最大公约数这两个概念时,我先在黑板上写出约数这一概念,然后提问什么叫约数?学生回答:a能被b整除。b就叫a的约数。接着让学生写出12和18各有哪些约数?12的约数有“1、2、4、6、12、”,18的约数有“1、2、3、6、9、18”然后让学生找出12和18的公有约数是:1、2、3、6、最后指出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是6.这就是由旧概念“约数”,引出新概念“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
二、形成概念
引入概念后,接着就进行概念的形成教学,那么怎样进行形成概念的数学呢?
1、抓住本质,探求概念。因为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应,所以进行概念形成教学时要启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抓住本质探求概念。如:学习“质数”和“合数”这两个概念时,先板书:写出下面各数的约数。思考:①左竖排的约数有什么特征?②右竖排的约数有什么特征?
2的约数有:1、2。
4的约数有:1、2、4。
3的约数有:1、3。
6的约数有:1、2、3、6。
5的约数有:1、5。
9的约数有:1、3、9。
通过观察思考,回答左竖排的约数的特征,是:有两个月数,1和本身;
右竖排约数的特征是:至少3个约数,1和本身以外还有别的约数,然后告诉学生左竖排2、3、5这些数都是质数,右竖排4、6、9这些数都是合数。那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呢?让学生思考、探求、概括,在教者的启发和点拨下,学生都能抓住本质特征(约数的个数),准确地说出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
2、找出异同,明确概念。在教学中有些概念意义相近,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学生容易混淆,应找出异同点,加以辨析,明确概念。例如:学完奇数和质数后,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就容易混淆。我先让学生说出质数和奇数这两个概念。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叫做质数。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然后再让学生讨论:①所有奇数都是质数吗?②质数都是奇数吗?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有一部分奇数有两个约数是质数,质数除了“2”以外,所有的都是奇数,这样找出了异同点,也就明确了概念。
三、巩固概念
在学生初步学完概念的基础上,应及时加强巩固概念的训练。这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那么应采取什么措施改巩固概念呢?
1、理解中巩固。在学生学完概念后,应先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加深自己对概念的理解。然后由教师提问,来检查学生是否真正巩固了概念。如:学完互质数的概念后,在练习课上,我让学生看书,边看边想黑板上的问题,①什么叫互质数?②按要求举出三组互质数的例子。、
a.一个是质数一个是合数的互质数:(5和6)
b.两个都是质数的互质数(3和7)
c.两个都是合数的互质数。(8和9)
2.比较中巩固。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在教学进入一个阶段后,应把一些相近易混的概念安排在一起加以比较,从比较重加深对概念的巩固。如“①整除与除尽有什么区别?②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有什么不同?
3、整理中巩固。在教学进入复习阶段,教师应帮助学生把一些相关的概念进行系统整理。因为教学概念有自身的系统,往往前一个是后一个的基础,后一个是前一个的发展,通过整理,就像珍珠穿线一样把概念串起来。
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学基本概念;
教学思维培养
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的认识一般是通过感觉、知觉、思维形成观念(表象),这是感性认识阶段。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经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从而认识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这是理性认识阶段。理性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概念又会进一步发展。数学概念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如此。数学概念是反映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上的本质特性的思维形式。是数学学科的基本内容,是进行数学推理、判断、证明的依据,是建立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的基础,也是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出发点。数学概念的建立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如果学生没掌握好数学概念,那么他的数学能力将很难得以发展,从而影响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概念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
一、准确引入,培养思维
(1)列举生活实例,提供现实原型。中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来源于现实世界,对于这类概念,要从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或生产实际中常见的事例引入。这种联系现实世界引入概念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将客观现实材料和数学知识的现实融于一体。比如,通过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入正、负数及互为相反数的概念;
在提供日常生活中具有各种对应关系的实例基础上引入“函数”的概念;
几何变换与许多实际问题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可通过列举蝴蝶、人脸、花朵、窗户的排列、镜面反射等,提供对称图形的现实原型。
(2)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引入。从新概念的形成背景看,有的数学概念具有清晰的现实原型或直观模型,有的则产生于已知的相对初级的抽象概念。对于后者,可根据新旧概念的关系,采用恰当的方式让学生观察、对比、辨析、发现,从而引入新概念。在已知概念基础上引入新概念的方式取决于新、旧概念之间具有的逻辑联系。比如,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增加“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属性,从而得到“矩形”的概念。平面几何中的概念多数属于这种情况。再如分式的有关概念通过分数的相应概念引入。
二、挖掘教学知识点,展示数学的趣味性
在教学中要紧扣教材,多设计或引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新颖有趣而富于思考的问题,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如在讲解圆的有关性质前,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是圆的?电脑分别模拟安装有三角形轮子、正方形轮子、椭圆形轮子和圆形轮子的汽车行驶的状态,并分别配各种颠跛沉重的声音及轻快的声音。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氛围中,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圆形轮子能使汽车平稳地前进,这是“圆”这种形状所特有的性质决定的。然后指出:人们在生活中发现了圆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然后把这些特殊性质运用到运输工具上,这样制造了圆形轮子,轮子的形状与生产以及日常生活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可初步体会科学来源于实践又还原于实际生活的道理。
在教学中还可结合教材设计一些形式新颖、引人入胜、富有智力价值的数学游戏,它有利于培养数学意识和数学观念,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三、概念,让学生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在讲解一个概念以前,应使学生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这个概念讨论的对象是什么?概念中有哪些规定和条件?与其他概念比较,有无容易混淆的地方?它们与过去学过的知识有什么联系?这些规定和条件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应当如何理解这些区别?根据概念中的条件和规定,能归纳出哪些基本性质?各个性质又分别由概念中的哪些因素决定?这些性质在应用中有什么作用?能否派生出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概念的讲解是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讲解概念时,教师首先要讲清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概念所反映事物的范围(或集合)叫做这个概念的外延,这些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或集合)叫做这个概念的内涵。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是分别对事物集合的量和质的描述。如在自然数系中,偶数这个概念的外延是集合{2,4,6,8,…},它的内涵是“能被2整除的自然数”。只有让学生正确的理解了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他们才能准确的理解概念本身。为了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我们常常用改变概念的内涵、外延的方法,用一般的概念来说明特殊的概念。这样既可以引出新概念,又可以复习旧概念。如在“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内涵中增加“有一个内角是直角”,就成为“矩形”的内涵,引出了矩形这个概念。
参考文献:
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学 概念 教学
概念教学是中学数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正确理解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学好概念是学好数学最重要的一环。那么,如何进行高中数学的概念教学呢?
1加强对数学概念的认识
1.1什么是概念?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正确的概念是科学抽象的结果。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到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材料,经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舍掉事物的次要属性,保留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而形成了概念。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
概念的外延就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概念的内涵是概念的质的方面,它说明概念反映的事物是什么样的;
概念的外延式概念的量的方面,通常说的概念的适应范围就是指概念的外延,它说明概念反映的是那些事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式来那个个密切联系、互相依赖的因素。
1.2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数学的知识体系是由命题、推理、概念这几个因素构成的,其中概念是对数学理论加以构建的基石,它的产生并不是源于人们的主观臆断,而是在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产生的。数学概念充分展示了一类对象在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形式方面的本性。对数学概念的正确理解是学好数学的基础,能否促使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基本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落到实处,其关键点之一便在于能否使学生准确且深入地了解数学概念,并对之加以灵活运用。教师对数学概念的清晰讲解,以及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正确理解将是促进数学学习质量提高的重要条件。
2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2.1合理创设情境,在体验概念产生的过程中认识概念。《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以任务驱动学习,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内容。概念是抽象的、概括的,由具体到抽象是人类认识的规律,每一个概念的产生都有丰富的知识背景,形成准确概念的首要条件是使学生获得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因此,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要密切联系数学概念的现实原型,引导学生分析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常见的事例,观察有关的实物、图示或模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概念。
2.2针对概念的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对不同概念的教学,在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上下工夫。概念教学主要是要完成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这两个环节。新知识的概念是学生初次接触或较难理解的,所以在教学时应先列举大量具体的例子,从学生实际经验的肯定例证中,归纳出这一类事物的特征,并与已有的概念加以区别和联系,形成对这一特性的一种陈述性的定义,这就是形成一种概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同时要做到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相互联系、作用,从而领会新概念的本质属性,获得新概念,这就是概念的同化。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最能有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是对实例的归纳及辨析。通过对实例的归纳和辨析对新问题的特性形成陈述性的理解,继而与原有的知识结构相互联系,完成概念形成的两个步骤。依据数学概念的形成,笔者设计概念教学的第一种模式如下:问题情景(抽象)-新概念分析内涵、外延、正(反)例]-应用-反馈,其具实施步骤是:①、构建问题情景,创设心理环境。针对新概念构建相应的问题情景,隐含新概念所描述事物的本质,观察、认识到提出新概念的必需和合理,以形成合理心情,积极、大胆地进行思维。②、考察本质属性,抽象形成概念。分析问题情景,概括出它所反映事物的共同属性,由此逐步抽象而提出新概念。③、设计多向分析,深化概念理解。对新概念可从揭示内涵、外延、定义方式、合理性(和谐性)、正反例证等方面分析。
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范文第4篇
一、概念的引入
1.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充分运用实物、教具、图表等直观教具,以及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把“纯粹”的数学知识与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熟悉的、具体的材料相联系,这样就有利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新知的欲望。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主要要说明“谁”的几分之几,为了说明这一点,可出示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图形,折出它们的二分之一,让学生明白虽然都是二分之一,却表示不同的大小,所以一定要说明“谁”的二分之一。2.同时,在概念的引入中要格外做到旧知识的迁移。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在以往概念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前一个概念是后一个概念的基础和推理依据,旧概念铺垫不好,就会影响新概念的建立,如,在“整除”概念基础上建立了“约数”、“倍数”概念;
由“约数”导出“公约数”、“最大公约数”;
由“倍数”引出“公倍数”,再导出“最小公倍数”。
在几何知识中,由长方形的面积导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的面积公式。3.最后还可以从计算引入新概念。有些概念不便于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而通过计算才能揭示数与形的本质属性。如,教学“互为倒数”这个概念时,可先出示一组题让学生口算:3×1/3,1/7×7,3/4×4/3,9/11×11/9……,算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都是几个数相乘,它们的乘积都是几。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象这样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其它如比例、循环小数、约分、通分、最简分数等都可以从计算引入。
二、概念的形成
形成概念的教学是整个概念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而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过程,因此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就是发现事物或形的本质属性或规律。
1.概念语言的本质属性。
一个数学概念建立后,需要对其本质进行剖析,也就是说要对该概念的本质属性再一一从定义中分离出来加以说明,把握共知要素。对概念中的关键词语要着重讲解,对概念的名称、符号要交代清楚,也就是说要对概念描述的语言做到准确把握。如,什么叫循环小数?课本是这样定义的:“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数叫循环小数。”这里要抓住两点,一是前提是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与整数部分没关系,二是属性是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重复出现,且是依次不断的。明确了这两点就能迅速的判断出某些数字是不是循环小数,如7777.777、7.32132、2.2020020002……这样的小数都不具备循环小数的本质属性,所以都不是循环小数。而0.324324……、0.146262……具备了循环小数的本质属性,它们都是循环小数。2.注意比较有联系的概念的异同。数学中的一些概念是相互联系的,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划清了异同界线,才能建立明确的概念。而对这类概念,应用对比的方法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区别。使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牢固记忆学过的概念。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先给出一些自然数,让学生分别找出这些数的所有约数,在比较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
然后根据约数的个数把这些数进行分类,①只有一个约数的,②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③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的,即约数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
最后引导学生根据三类数的不同特点,总结出“质数”和“合数”的定义。3.运用变式,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学生理解概念的过程即是对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把握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变式的运用,可以使要领的本质属性更加突出,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例如,在三角形概念教学中,通过不同形态(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不同面积,不同位置的三角形与一些类似三角形的图形进行比较,就可以帮助学生分清哪些属于三角形的本质属性,哪些属于三角形的非本质属性,从而准确地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在直角三角形概念的教学中,让学生接触不同位置不同形态的一些直角三角形如平放,斜放,从而使生理解只要有一个角是直角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即直角三角形的概念。
三、概念的巩固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概念的运用则是一个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它们是学生掌握概念的两个阶段。通过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丰富和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并且在概念运用过程中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等,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中主要是通过练习来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的。练习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但在练习时必须明确每项练习的目的,使每项练习都突出重点,充分体现练习的意图,做到有的放矢,使练习真正有助于学生理解新学概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如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新学概念和形成基本技能,可以设计针对性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定式的干扰,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可以设计变式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分清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设计对比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扩展知识的应用范围,加深学生对新学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设计开放性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沟通新学概念与其他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促进概念系统的形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设计综合性练习等。但千万要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加深练习的难度。如学过“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后,可以安排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这一层是基本练习,它是刚学完新课之后的单项的、带有模仿性的练习,它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
b. 填空.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这一层是发展练习,它是在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概念和初步形成一定的技能之后的练习,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c. 求未知数X。
这一层是综合练习,它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深化概念,提高解题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实现由技能到能力的转化。
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范文第5篇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由于数学高度抽象的特点,注重体现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初步运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重解题、轻概念,造成数学概念与解题脱节的现象。有些教师仅仅把数学概念看作一个名词而已,概念教学就是对概念作解释,要求学生记忆。而没有看到像函数、向量这样的概念,本质是一种数学观念,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数学方法。一节“概念课”教完了,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剩下的是赶紧解题,造成学生对概念含糊不清,一知半解,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概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解题质量。如何搞好新课标下的数学概念课教学?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着重数学概念产生的过程
数学概念的引入,应从实际出发,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通过与概念有明显联系、直观性强的例子,使学生在对具体问题的体验中感知概念,形成感性认识,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如在“异面直线”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应先展示概念产生的背景,如长方体模型和图形,当学生找出两条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直线时,教师告诉学生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异面直线,接着提出“什么是异面直线”的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尝试叙述,经过反复修改补充后,给出简明、准确、严谨的定义:“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上的两条直线叫做异面直线”。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找出教室或长方体中的异面直线,最后引导学生以平面作衬托画出异面直线的图形。学生经过以上过程对异面直线的概念有了明确的认识,同时也经历了概念发生发展过程的体验。
二、挖掘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新概念的引入,是对已有概念的继承、发展和完善。有些概念由于其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等原因,很难一步到位,需要分成若干个层次,逐步加深提高。如三角函数的定义,经历了以下三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从学生初中学过的“用直角三角形边长的比刻画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到“用点的坐标表示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再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由此概念衍生出:(1)三角函数的值在各个象限的符号;
(2)三角函数线;
(3)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4)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5)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等。可见,三角函数的定义在三角函数教学中可谓重中之重,是整个三角部分的奠基石,它贯穿于与三角有关的各部分内容并起着关键作用。“磨刀不误砍柴工”,重视概念教学,挖掘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
三、分析相关概念的内在联系
数学中有许多概念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映射与函数,平行线段与平行向量,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方程与不等式等等,在教学中应善于寻找,分析其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再如,函数概念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初中给出的定义,是从运动变化的观点出发,其中的对应关系是将自变量的每一个取值,与唯一确定的函数值对应起来;
另一种高中给出的定义,是从集合、对应的观点出发,其中的对应关系是将原象集合中的每一个数与象集合中唯一确定的数对应起来。从历史上看,初中给出的定义来源于物理公式,而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函数可用图像、列表、解析式等表示,所以高中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抓住了函数的本质属性,更具有一般性。
四、找准概念运用的落脚点
数学概念形成之后,通过具体例子,说明概念的内涵,认识概念的“原型”,引导学生利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和发现概念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是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此环节操作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对数学概念的巩固,以及解题能力的形成。例如,当我们学习完“向量的坐标”这一概念之后,进行向量的坐标运算,提出问题:已知平行四边形的三个顶点的坐标,试求第四个顶点的坐标。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不少学生运用平面解析几何中学过的知识(如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斜率、直线方程、中点坐标公式等),结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法,有的学生应用共线向量的概念给出了解法,还有一些学生运用所学过向量坐标的概念,把点的坐标和向量的坐标联系起来,巧妙地解答了这一问题。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尽快地投入到新概念的探索中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以及探索和创造的欲望,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内心的体验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