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五篇】(完整)

时间:2023-06-21 08:35:04 来源:晨阳文秘网

公共气象服务是气象部门使用各种公共资源或公共权力,向政府决策部门、社会公众、生产部门提供气象信息和技术的过程。发展公共气象服务,是总结改革开放30a来中国特色气象事业发展改革的经验而提出的战略任务,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共气象服务论文【五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五篇】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基层公共气象服务;
现状;
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p45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公共气象服务是气象部门使用各种公共资源或公共权力,向政府决策部门、社会公众、生产部门提供气象信息和技术的过程。发展公共气象服务,是总结改革开放30a来中国特色气象事业发展改革的经验而提出的战略任务,是国家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应对气候变化和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气象部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公共气象服务在整个气象业务中主导地位、实现气象综合实力整体跃升的必由之路[1]。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气象服务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日益明显,气象服务也从提供简单的气象信息服务,转变为产生经济效益的社会生产力[2]。面对社会经济发展对气象服务提出越来越多的需求,中央、省市气象部门的气象服务手段层出不穷,气象服务产品种类繁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然而,县级气象部门作为最基本的气象服务单位,作为解决气象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的重要执行单位,其气象服务却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高度要求:服务产品单一、被动服务、无针对性等。本文通过阐述县级气象服务现状,分析基层气象服务所面临的挑战,提出改进基层公共气象服务的思路和措施。

1 县级公共气象服务现状

1.1 县级预报准确率无保障

天气预报是气象部门的生命线,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而保证预报准确率是做好公共气象服务的前提。县级气象部门由于缺乏专业预报人才,无法对省、市级指导预报进行正确的本地化订正,因而县级预报准确率一直是顺利开展公共气象服务工作的难点。

1.2 公共气象服务人员欠缺主动服务意识

大部分县级公共气象服务仍处于被动服务状态,并没有同政府机构、县直单位达成气象服务协议,没有进行良好的沟通合作。唯有天气已经产生变化,并且对政府机构的活动及安排产生不利影响时,气象部门才会接到询问天气情况的电话或通知。如果气象部门能与政府机构有良好的沟通,第一时间知晓各类活动或安排的具体时间,才能真正提前、准确、主动地做好决策气象服务,为其他工作的开展赢得良好的基础。

1.3 气象服务方式过于单一

随着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交流方式的拓展,微信、微博等网络交流工具已充斥于大街小巷,而网络微博以其参与人群的广泛化、互动方式的创新性受到越来越多人群的关注。各类商家第一时间抓住商机,政府各职能部门也相继开通实名微博,我国各级气象部门也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开通微博气象服务,构建于社会公众沟通互动的新平台。然而,大部分县级气象部门的气象服务仍局限于电话、手机短信及预警机等固有服务手段,无独立网页、无实名微博,即使开通了微博的县级气象部门,其中大部内容单一,粉丝寥寥。

1.4 开展专项服务能力不足

在现代化气象的发展路途中,县级气象部门的人才素质逐渐提高,整体业务水平稳定增加,但是仍然达不到专岗专业专人的对口要求。随着气象部门与国土、林业、农业等社会职能部门的有效合作、“两个体系”工作的有序推展,县级气象部门的专业人才缺口仍然存在,农业气象人才的缺失导致农气预报产品没有专业性、针对性,不能更好地服务三农,推进“两个体系”的稳定发展。

2 县级公共气象服务发展建议

2.1 切实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水平

气象预报准确率作为气象工作的生命线,是提升气象服务科技含量和精细化、专业化水平工作的基础,进而建立完善的预报预警系统、专业预报队伍的建设是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的重中之重。日常工作中,不仅要努力提高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水平,同时要加大对关键性、转折性天气的监测预警预报,完善短时临近天气预报预警系统,加强天气过程的总结和技术交流,支持预报人员参加省市级轮训,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不断提高预报队伍的专业素养,进而保证预报准确率。

2.2 积极运用网站、微博等网络工具优势

在这个网络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站、微博等网络工具以其快捷、高效的信息优势,拥有了极其广泛的使用者。在微博爆炸式发展的2011年,我国各地气象部门相继开通气象服务实名微博,但是大部县级气象部门并没有看清及发挥出微博在气象服务中的优势。

如何能让气象热点成为人们每天的牵挂,必须得让气象信息变得更准确、更贴心、更美,气象服务者不仅得具备扎实的气象专业知识,更得注重加强自己在文学方面的修养,保持高度的服务敏感性,还要充分了解百姓需求,以需求牵引服务,避免以预报结论简单替代服务产品,进而体现“气象服务、以人为本”的气象服务精神,在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同时成功塑造气象部门的形象。

2.3 针对性地扩展公共气象服务人才的范畴

人才是服务的支撑,服务是人才的发挥。知识复合、长于应用、合作与创新的新气象人才是做好公共气象服务的关键。成功的气象服务产品需要有扎实文学功底的气象人才,需要有社会服务感知度的气象人才,需要与社会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进而开发、创新的气象人才。在县级气象部门人才队伍不断扩大的今天,如何能根据本单位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目的性的扩展公共气象服务人才范畴是对领导班子用人、举人的挑战。

2.4 与社会各职能部门共谋发展契机

在国家对气象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对气象高度关注的今天,气象部门迎来了气象现代化发展的良好契机。随着气象与国土、水利、林业、农业等各职能部门的合作,气象事业已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多个行业中,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为防灾减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发展基于服务,服务带来发展,县级气象部门的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及现状限制了本地气象事业与社会职能部门的有效合作,唯有加强专项服务能力,有力、有效地服务于地质灾害、农业生产、水利建设、林业病虫害等,才能提高县级气象部门于政府部门及社会大众中的认知度及重要性,进而创造气象现代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3 结论与讨论

基层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不断完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

3.1 面向决策

不断提高决策气象服务的敏感性、预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滞后服务为超前服务。

3.2 面向民生

不断丰富有地域特色的服务产品,扩大服务覆盖面,提高公众气象服务质量。

3.3 面向生产

提高专项服务能力,拓展专业服务领域,做精细地、专业地气象服务。

3.4 面向“三农”

提高农村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时效性和覆盖率,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气象服务。

参考文献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气象服务;
满意度;
调查分析;
青海共和

中图分类号 P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1-0195-02

气象服务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的认可程度和满意程度至关重要。为了进一步了解共和县气象服务开展情况,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不同职业、年龄、受教育程度的公众进行调查,从而掌握社会公众对公共气象服务的需求,以提升气象服务质量。

1 调查方法及内容

1.1 {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制作公众气象服务调查问卷,分发给共和县第一、二、三小学,由学生家长填写。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526份,其中有效问卷520份,远远高于万分之一的社会抽样调查要求。经过对有效问卷进行汇总、统计、分析,调查问卷显示,城镇居民366份占70.4%,乡村居民154份占29.6%,符合当地城镇、乡村居民比例。

1.2 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设置了公众对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满意状况,对气象预报服务的满意状,对天气预报的关注程度,关注何种气象信息类型,公众获取气象信息的渠道等方面[1-3]。

1.3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的职业、年龄以及学历情况如表1所示。

1.3.1 职业分布。从职业分布情况看出,调查对象的职业分布主要有农民、学生、个体人员、干部、工人、公务员、教师、科技人员、商业人员、离退休人员、医务人员等,符合2015年共和县恰卜恰地区常住人口职业分布比例。其中,农民占的比例相对较多,为26.0%,其次是学生,占20.0%,工人、干部、个体人员比例在10.2%~14.2%,其他人员占2.1%。

1.3.2 年龄结构。被调查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8~60岁,占93.8%。其中,30~49岁最多,占75.2%;
其次是50~60岁,占9.8%;
再次是18~29岁,占8.8%;
60岁以上最少,仅占6.2%。

1.3.3 学历比例。被调查者的学历情况来看,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员最多,占29.0%;
其次是高中学历,占20.2%;
中专和本科学历人员基本一致,占18.2%左右;
大专学历人员占13.8%,研究生学历人员最少,仅为0.6%。

2 结果与分析

2.1 公众对天气预报的关注程度

对公众对天气预报的关注程度以及公众是否需要上下班的天气预报、出门前是否关心当前的天气状况进行调查[4-5],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公众对天气预报表示非常了解、比较关注、一般关注的占92.4%。说明天气预报与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等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不太关注的人员比例占6.3%,一点也不关注的比例仅为1.1%。

在公众是否需要上下班的天气预报、出门前是否关心当前的天气状况方面,公众需要上下班的天气预报的占53.3%,不需要的占46.7%。绝大多数公众很关心出门前的天气状况,占85.8%,不关心的占14.2%。

2.2 公众感觉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从图1可以看出,公众感觉天气预报“很准确”的占13.3%,感觉“准确”的占19.8%,感觉“基本准确”的占65.0%,感觉“不准确”的占1.3%,感觉“很不准确”的占0.6%。“基本准确”以上的公众占总人数的98.1%,但仍有近2%的公众感觉天气预报“不准确”,说明天气预报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2.3 公众对天气预报服务的满意度

从图2 可以看出,公众对当前的天气预报服务“非常满意”的占16.2%,“满意”的占35.2%,“基本满意”的占42.9%,“不太满意”的占4.8%,“非常不满意”的占1.0%。“基本满意”以上的公众占总人次的94.3%,说明我们的气象服务得到了绝大多数公众的认可,但是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与公众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对目前气象服务总体评价不满意的公众在6%以下,服务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4 公众获得气象信息的渠道和希望获得气象信息的渠道

从图3可以看出,电视、手机短信和网络是公众目前获取气象信息的重要渠道,分别占46.5%、28.7%和19.8%,三者占总人次的95.0%。公众最希望通过手机短信获得气象信息,占42.7%;
其次是电视,占32.5%;
第三是网络,占16.9%;
公众还有不同的选择方式。

3 结论与讨论

(1)气象预报准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调查表明,33.1%的公众认为天气预报是准确的,有2%的公众认为天气预报不准确。可见,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仍然是气象部门最需要改进的重中之重,只有通过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才能不断满足社会对气象日益增长的需求[6-8]。

(2)应当拓宽公众获取气象服务信息的渠道。公众主要通过电视、手机短信、网络等方式获取气象服务信息。随着社会的发展,有20%的公众希望增加和改进气象信息的途径,更多的公众希望通过手机短信获取天气预报及气象服务信息。因此,气象部门在保证原有渠道效能的基础上,注重开发“互联网气象+”模式,积极拓展和应用新型的信息渠道,提升其利用效率,从而适应时展需求。

(3)共和县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较高。公众对目前气象服务的满意度较高,气象服务社会效益得到肯定。2016年共和县天气预报服务总体满意度94.3%,要提高天气预报服务的满意度,除了不断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外,还应在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主动性和针对性上下功夫。

4 参考文献

[1] 黄焕寅.湖北省公众气象服务调查分析及服务效益评估[J].湖北气象,1996(1):11-12.

[2] 王建萍,刘耀武.陕西县级农业气象服务调查及思考[J].陕西气象,2008(6):4.

[3] 骆月珍,雷俊,吴杨,等.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分析与讨论[J].浙江气象,2009,30(1):24-26.

[4] 韩佳芮.公共气象信息服务的若干问题分析[D].北京: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7.

[5] 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研究课题组.气象服务效益分析方法与评估[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8:2.

[6] 王莘.我国公共气象服务现状、问题及对策[J].青海气象,2011(4):2-11.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新服务;
公共气象;
能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P49 文献标识码:A

1 创新建立气象服务会商制度

结合之前“汛期气象服务会商”的成功经验,在引入媒体策划服务新理念的基础上,中心今年正式形成了《公共气象服务会商制度》,并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机制开展。

制度规定每周周一举行服务会商例会,遇到重大天气情况或者应急气象服务启动,采取日报制。会商参与人员为各业务科室(包括专业台、宣传中心、气信息中心、影视中心)当日值班人员。此外,中心另内设总编导、首席预报员、技术总监列席会议总把关。

2 公共气象服务会商的5个功能模块

2.1 热点分析

热点包括重大天气过程、社会热点、农事热点以及重要事件4大类。每次会商会都会对最近一段时间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最后形成一个服务重点,中心对外服务都围绕这个重点统一口径,打组合拳,形成合力。此外,中心今年还组织了气象防灾减灾、世界气象日、春运专题、秋收秋种气象服务、汛期暴雨服务、高考气象服务、中秋国庆气象服务等10多个服务专题,并配套拟定了服务方案。自主策划外,中心的记者与各大网络、报刊媒体记者保持密切联系,在遵守气象部门信息制度的前提下,最大可能与之合作,借助公共媒体平台扩大气象信息覆盖面,同时快速掌握舆论方向,及时把握话语权,引导公众及时获取正确信息,趋利避害。

2.2 联动联防

服务不是闭门造车,而是面对社会,服务公众,这需要我们不仅要了解百姓所需,更要与社会互动,与部门联动。为了更准确地使用预报信息,提升气象服务的效益,中心邀请外单位专家参加服务会商会,务求服务准确性。2012年中心与国土、水利、电力和农业部门的联合会商,为水电部门联合调度,大型水库蓄泄兼筹提供科学建议,为后期用水高峰储备了宝贵的水资源。2012年全年统调水电电量达到260亿KW·h,创历史新高。

2.3 舆情监督

会商会还有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对舆情的监督,对网络、报刊、影视各类媒体受众意见反馈、舆论氛围,都可以通过会商进行交流,确保汛期气象服务宣传导向正确,统一口径,快速反应、控制处理。

3 总结与评估

通过召开服务会商,业务科室都会对上一周的服务情况进行小结,突出亮点,总结不足。积极开展气象开展服务效益调查工作,将之作为公共气象服务反馈和服务总结的重要部分。开展了“气象灾害风险保险气象服务调研问卷调查”、“新媒体气象业务统计”、“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等。评估的问卷调查结束后,通过会商,各部门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查找优势与不足,并形成会议纪要为来年的公共气象服务工作决策和开展提供参考。

4 科普宣传

建立气象志愿者队伍是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议题之一,也是气象科普宣传的重要手段,通过会商制度,把之前零散状态的气象科普串联起来,而这个引线就是“气象志愿者”。热爱摄影的,可以做一名天气拍客,为气象部门提供精细化的原始数据;
热爱数学物理的,可以钻研数值预报和专家“叫板”;
热心公益事业的,可以成为一位传递者,超前预警,挽救宝贵的生命。中心将精心搜集来的气象服务案例做成课件到各个行业部门宣讲,树立气象部门形象同时号召更多热爱气象的人加入到气象志愿者队伍中来。

5 创新服务方式为公共气象服务带来的显著成效

公共气象服务会商制度的建立明确了公共气象服务重点、服务要求,进一步清晰岗位职责及公共气象服务各项业务流程,强化了各项值班值守制度,统一了对外服务口径,提高了时效性、准确率,进一步优化预警服务工作模式,将气象服务与公众需求紧密挂钩,全面提升了公共气象服务能力。2012年,7月12~20日,湖南省遭受连续性强降雨天气过程,导致洪涝、江河库湖水位上涨,城市内涝以及山洪地质灾害,湖南省气象局全力做好应急气象服务,为政府决策和灾区群众自救赢得了时间。省局启动应急后,中心第一时间策划“2012年盛夏强降水气象服务专题”,内容涵盖预警预报、气象服务、防汛动态、科普知识、灾情收集、服务反馈等各个方面,电视、网络、广播、报纸、短信、微博等媒体和信息平台万箭齐发直击防汛抗灾前沿。12日晚到13日,湖南卫视频道、湖南都市频道、湖南公共频道、中国气象频道节目全部了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对湘西部分地区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做重点提示,提醒相关单位科学安排调度,确保水库运行安全。

6结束语

正是有一套日臻成熟完善的公共气象服务流程和应急服务模式,湖南省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平台在全国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平台观摩交流会上荣获公众气象服务组第1名,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共享数据库年初起投入业务运行,得到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信息中心领导专家的高度好评,通过省局组织的验收鉴定,获得省局科技开发奖并推荐参评省政府科技进步奖。

参考文献

[1]矫梅燕在浙江检查指导公共气象服务工作[N].中国气象报,2012-11-12.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范文第4篇

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全面提升气象服务能力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把握气象事业发展的现状,科学判断气象事业面临的发展形势,准确定位自身的发展方向,将我区的气象事业发展同国家气象事业发展统一起来,同自治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统一起来,在开放、协调、联动的基础上加强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促进我区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新时期下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

建设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最根本的就是提升气象业务水平、科技实力和服务能力,巩固和加强气象工作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不断提升气象部门的社会地位。建设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化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努力建设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和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以及科技支撑保障系统,实现各项气象业务的全面发展和各级气象业务服务的协调发展。把以提高服务覆盖面为主要任务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以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为主要任务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设和以“三站四网”建设尤其是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为主要任务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作为气象业务服务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立足当地实际,注重气象科技工作本地化

大气科学与地球科学中其他领域的交叉与融合,已成为当今气象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结合__的地形、地貌、植被、生境以及国民经济活动特点,研究大气运动特征与不同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致灾机理,不仅对于实现气象业务的精细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进一步丰富服务产品,提升气象服务质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气象科技工作与我区具体实际融入的规模性与系统性仍然不够。尤其是业务服务工作,缺乏严谨的理论分析与科学支持,在本地化的基础上继续完善业务运行体系十分必要。

(三)继续强化科技创新活动,激活业务科技动力

不断强化科技管理工作,引导并组织全区气象科技人员积极开展科技研发活动。依据我区气象业务发展的实际需求,深入进行不同时空尺度上大气运动过程与__地形、地貌、植被、生态环境以及国民生产情况之间的耦合机理研究,探明__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的成灾、致灾机理。坚持科技投入与管理体制建设两手抓,积极培育科技创新工作群体,在基础性研究、开发与应用研究以及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三个方面合理统筹科技资源,实现科技产出体系协调运行,促进科研与业务的良性互动,不断推进研究型业务体系的顺利转型与健康运行。建立基于__不同地区、不同生态地理单元、不同国民生产区域、不同气象服务需求的精细化、多样化、优质化的气象科技支撑体系。

二、贯彻“以人为本”核心理念,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水平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党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以指导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概括。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全面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是党中央在新时期下对于气象工作的新要求。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提升气象服务能力,不仅是气象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载体,也是气象工作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安全福祉的社会价值载体。

(一)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福祉安康需求的事业观与价值观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福祉安康日益增长的气象服务需求,是气象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气象事业发展的社会价值所在。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福祉安康需求的事业观与价值观,对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发挥气象事业的社会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__是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区内地域辽阔,地处全国天气系统的上游,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区内气候复杂,气象灾害种类多,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的70%。每年干旱、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冰雹、霜冻、大雾、雷电等以及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病虫害交替发生。流经自治区的黄河、辽河、嫩江、海滦河水系,凌汛和水患时有发生,而且气象灾害具有种类多、范围广、强度大、频率高、损失重的特征。随着气候变化对我区天气、气候、生境、资源乃至人民生产生活的深刻影响,气象服务需求在形式、内容、数量、质量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需求的迫切度、复杂度与优质度与日俱增。要适应日趋严峻的气象服务工作形势,必须深刻理解公共气象服务内涵,立足中国气象局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载体,“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紧紧围绕“气象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两个着力点,全面优化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切实提高我区气象服务工作的社会满意度。

公共气象服务是气象事业公益性的具体表现,公益性是公共气象服务的本质属性。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是公共气象服务的主要任务。从服务对象上讲,公共气象服务包括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和专业气象服务。气象灾害防御是公共气象服务内涵的进一步延伸与拓展。从职能上讲,公共气象服务包括防灾减灾气象公共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社会管理两个方面。公共气象服务最终要通过社会满意度来体现其社会价值属性,强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福祉安康需求的事业观与价值观,有利于凝聚全体气象工作者的力量,通过集体工作效应实现气象服务的最大社会效益。

(二)优化整体结构,推进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基本原理的生动概括,它不仅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也涵盖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与“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方法。做好气象服务工作必须依靠部门内广大气象工作者的集体力量,积极优化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整体结构,充分挖掘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潜能。依据中国气象局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七个抓手”,结合我区的具体实际,坚持以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事业的科学发展,积极开展农村、牧区气象服务工作,从科技支撑、人才保障与社会管理三个方面强化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的同时,扎实推进全区气象部门的党建工作,积极统筹部门内广大气象职工的民生问题,进一步调动全体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推动我区气象事业协调发展。

1、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科技创新能力

整合全区公共气象服务资源。本着需求牵引、统筹安排、重点突出的原则,在继续深入天气、气候、气候变化、人工影响天气、生态与农业气象等领域科技创新工作的同时,着力发展灾害气象学、经济气象学、城市气象学、交通气象学、医疗气象学等新兴交叉学科。积极培育公共气象服务创新工作团队,强化气象影响评估的理论、技术与方法研究,构建气象服务精细化、专业化与系列化发展的科技支撑系统,不断提高预测预报的精准度,努力建成地方特色与地域优势均为显明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2、深化公共气象服务业务与管理体制建设

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业务顶层

设计,解决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组织机构与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规范基础信息资料的收集、补充、完善与维护,建立面向全区的资料共享信息库;研发面向不同行业的主要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与影响评估模型,并建立效果检验与技术完善方法。对于已经成熟的业务流程与技术,以培训、授课、现场辅导、跟班实习等多种方式进行技术辐射。建立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气象服务业务流程,接受中国气象局的业务指导和气象服务指导产品的同时,研发具有针对地方实际特点的气象服务指导产品,形成自治区、盟市两级业务指导体系。加强社会终端服务环节,综合运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站、手机短信、电话、传真、小区广播、农村信息机大喇叭、乡镇助理员和志愿者等多种手段,建成覆盖城乡的立体化气象信息网络。

扎实进行社会反馈机制建设,采取社会调查、行业专项调查、网站信息反馈、乡镇助理员和志愿者的信息反馈、专门走访用户和社会公众等形式,深入了解气象服务产品的可用性、针对性与实效性。根据反馈信息,不断改进和提高气象服务产品的质量。

管理部门要加强服务质量的考核评定与奖惩管理,对业务规章制度、技术方法适用程度、业务流程执行情况、产品的内容与形式以及综合资料的使用情况等进行全方位监督检查。建立公共气象服务定期、定性与定量分析的逐级上报制度,上级主管部门要及时掌握、分析服务工作动态,并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调整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和气象预测预报体系的业务布局,改进技术方法,完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业务平台,优化公共气象服务体制,推进公共气象服务业务整体发展。

3、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引进、培养与培训的统筹与协调,充分发挥培训中心的职能与作用,注重现有公共气象服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与有关院校共同开展公共气象服务学科建设,有计划地引进不同学科领域的专业人才,逐步建成一支专业配置协调、年龄结构合理的专业气象服务队伍。同时,进一步探索连接城乡的社会气象服务网络机制,继续推进乡镇有气象助理员队伍建设,建立与各级党政部门、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外部门有关专家的协作与联动机制,形成全社会参与、多方面协作的气象服务格局。

(三)坚持经济社会与人民福祉安康服务效益的业绩观

公共气象服务的社会价值最终要通过对国民经济社会与人民福祉安康的服务效益来体现。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要始终贯彻“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发展理念,以提高气象服务社会效益为首要目标,以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服务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在促进综合气象观测业务、气象预报预测业务与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建成功能完备、保障有力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服务业务现代化、服务机构实体化、服务队伍专业化、服务管理规范化。

1、加强防灾减灾决策气象服务。从当前服务于国家防灾减灾的现实需要来看,要加强对气象灾害孕育、发生、发展、演变、时空分布等规律和致灾机理的研究,为科学预测和预防自然灾害提供理论依据。要加强自然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建设,在完善现有综合气象监测站网的基础上,增加监测密度,提升监测水平,构建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系,建立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网络体系。要深入研究各种气象灾害和其他自然灾害之间、灾害和生态环境、灾害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开展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估,加强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研发,强化应对各类自然灾害预案的编制。加快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以及防灾减灾高技术成果转化和综合集成,完善灾情监测、预警、评估、应急指挥体系。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将灾害预防等科技知识纳入全社会科普活动,提高全民防灾意识、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能力。要围绕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灾害防治工作中尚未解决的科学难题广泛开展交流合作。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的迫切要求,着力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在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业务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体制机制。

2、加强气候变化的决策气象服务工作。面向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现实要求出发,加强气候变化综合影响评估,在经济建设和城乡建设中高度重视气候评价和灾害风险评估,加强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的科学规划和设计,夯实应对气候变化及其风险的工程基础。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研究,为有效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战略、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完善多灾种的监测预警应急机制、多部门参与的决策协调机制、全社会广泛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机制。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的情况下,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更加具有现实性、紧迫性和重要性。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水资源利用和水资源安全、生态建设和生态安全、环境保护和环境安全、重点工程建设和运行安全的影响评估。

三、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全区气象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工作方法。提升气象服务能力,推动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针对__气象工作的实际情况,从各个层面进行统筹兼顾,突出实践特点。

(一)积极统筹气象业务服务、科研、学术、管理与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科研与业务的良性互动是实现气象服务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学术建设则是科研工作科学化、系统化、理论化的内在要求,加强学术建设工作

对于保障科研与业务工作的健康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管理是一切工作的运动中枢,建立良好的管理模式,优化气象工作的整体运行机制,是提高气象服务能力的关键所在。文化建设是实现管理体制良好运作的剂。人才是气象事业实践的主体,良好的精神风貌与健康的心理境界是充分发挥广大气象职工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基本条件。无论如何科学的管理机制,没有文化建设的助推是不能充分发挥其效益的。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全面统筹气象业务、科研、学术、管理与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以实现科研、业务、学术、文化与管理等各个方面的一体化运行。(二)统筹区直属单位、盟市与旗县之间的协调发展

着力解决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对经济相对落后、业务与技术较差的盟市与旗县予以积极的支持和扶助。一方面,从政策引导、科技投入与人才队伍建设带动等方面,改善自身“造血”功能。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体制创新,建立区直属单位、盟市与旗县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互助合作机制,实现部门内上下联动、互助协作、协调一致、和谐发展。

(三)统筹不同专业领域的协调发展

我区国民经济生产与社会生活的主体形式为农牧业,人民群众居住的主体区域在农村牧区,对农村牧区的气象服务工作是实现我区气象服务最大社会效益的基础。为此,要积极统筹不同专业领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与系统发展,加强各专业领域与农业、畜牧业以及生态科学的融合,深入研究气象在不同生产时期与不同经济区域致灾机理,立足我区的地域特色实现不同专业领域之间的集成性发展,是凸显我区气象业务服务优势、提升业务服务影响力的重要基础。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范文第5篇

公共气象服务是指气象部门使用各种公共资源或公共权力,向政府决策部门、社会公众、生产部门提供气象信息和技术的过程。

一、前言

发展公共气象服务,是中国气象局党组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务院3号文件和国办49号文件精神,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气象事业发展改革的经验而提出的战略任务,是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应对气候变化和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气象部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职能的有效途径,是增强气象服务在整个气象业务中主导地位、实现气象综合实力整体跃升的必由之路。

大力发展公共气象服务,不仅是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广大气象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也是我们气象部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我们作为发展公共气象服务的促进者和实践者,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的目标,切实转变作风,不断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调研方法

1、时间:4月21日—5月5日

2、地点:市气象台、市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怀宁县气象局、岳西县气象局

3、调查对象:在职职工及外聘人员

4、调研方法:座谈会与发放调查问卷

5、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调研发现我市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着不少突出的问题。一是气象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与防灾减灾的需求不相适应,灾害性预报的准确率不高,特殊天气预报能力很弱,气象服务产品单一,专业服务产品精细化严重不足,服务缺乏针对性;
二是气象现代化体系中业务、创新、人才三者不平衡,科研与业务服务不结合、人才结构与工作实际不适应,各个方面优秀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弱,气象科研实际应用不够;
三是受区域经济、业务量、人员现状和历史原因影响,职工待遇与工作不一致,重点项目在争取地方支持力度不够,地方政府投入严重不足,一些县局多年地方支持没有变化,县局气象事业发展不平衡。

(二)建议

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服务需求为牵引,大力推进三个体系建设,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和预报服务能力,不断拓展业务和服务领域。

1、抓好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突出雷达工程

发展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是提升服务水平、业务能力的正确方式和有效途径。要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以气象预测预报为核心,以综合气象业务为基础,加快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步伐。

要完善决策气象服务和公共气象服务流程、服务规范,质量考核和效益评估,提高公众气象服务的精细化水平。深入开展政策性农业气象保险气象服务,逐步建立城乡规划、重大工程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和制度,加强交通、旅游、电力专业气象服务能力。要改进和完善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技术方法,提高降水预报水平,预报成绩要达全省较前水平;
加强短时临近预报,完善业务值班、预警等制度,加强重要天气过程预报技术总结分析;
加强规范化建设,编制业务手册,服务手册,技术要规范,使每个业务人员都能很好地掌握地方天气特点进行针对。

坚持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不动摇,提高气象的装备水平。要全力以赴抓好全国布点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雷达楼要确保20xx年底前达到基本运行,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气象新区建设要同步进行。进一步加强专业气象观测站点建设,进一步做好望江、宿松风能观测及资料整理分析,争取省局在我市高速干线,布设包括能见度自动探测项目的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全面升级建设县级dvb-s数据接收系统,进一步发挥业务监控系统的作用。落实装备保障“三级管理、二级维修”业务工作体制改革,市保障中心要实质性开展工作,建立健全自动气象站、区域气象站的巡查、巡检、校标、维修等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和建立气象观测业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气象站历史沿革、观测环境等进行信息化管理。要继续抓好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和改善,年内专项规划要全面完成,对环境无法改善的县局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进行站址迁移。

2、继续提高业务管理水平,突出保证基础业务质量稳定

继续加强规范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继续加强规章制度执行,提高服务意识,强化责任感;
继续加强学习和岗位练兵,练好基本功。抓好日常仪器巡视维护、观测发报、报表审核、网络维护等关键环节,继续完善基础业务流程,搞好质量控制;
建立业务管理员台站联系制度。每个业务管理员联系1-3个台站,负责所联系台站的业务指导和运行监控;
建立全市业务质量分析会制度,监网科每月召开一次有分管领导参加的全市业务质量分析会,对前期业务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对下一步业务工作进行部署。切实保证地面测报、高空探测、农业气象业务质量的稳定,保证区域自动站、特种观测 、网络传输等考核达到目标要求。

弘扬我市基础业务工作优良传统,提高管理水平。组织制定和完善综合气象观测业务急需的规范标准,积极研究开发市县气象业务服务系统平台。继续完善台站监测网络业务应急预案。加强探测业务及保障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进一步规范预警信息,灾情直报流程及制度。健全应急响应机制,落实气象灾害应急队伍,加强预案演练,全面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制定相关应急预案,适时开展应急演练。进一步做好区域站的评估和优化工作,完善区域站网布局。加强区域站的巡视、维护和维修,提高区域站资料的可靠性。

3、继续抓好气象服务,突出气象防灾减灾

做好气象防灾减灾是党和国家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市政府对气象工作的需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全力以赴做好气象服务工作。以“一年四季不放松,一个过程不放过”为宗旨,努力实现气象服务“无所不在,无微不至”,做到服务准确、及时、优质、高效,切实当好决策气象参谋。

要始终坚持以需求为牵引,全面做好各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始终坚持把气象服务放在气象工作的首位,秉承气象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服务的根本宗旨。毫不放松地抓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始终把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切实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预测准确率作为提升气象服务水平的首要任务。重点加强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工作。切实加强汛期气象服务,全力做好重大社会活动气象保障,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预警时效性和主动性。发挥气象灾害的监测系统效益,拓展预警时空。提高科研与业务结合能力,促进内在质量的稳定提高。

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灾害调查,逐步建立多部门联动防灾减灾协调机制。加强雷电防护气象服务,积极做好国家农村中小学雷电防护项目;
加快人影作业装备升级,抓住中央财政投资机遇,各县(市)局积极争取地方配套资金,完成火箭人工增雨配备。

4、加强为“三农”服务,突出特色服务

把服务“三农”作为气象落实三中全会精神重要举措,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水平,着力增强农村气象灾害预警接收能力。提升气象信息和农村综合经济信息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气象协理员队伍,强化农村气象服务公益化。推进和实施安徽省《粮食增产气象服务工程》,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加强农业气象业务能力建设,促进农业气象预测预报和灾害预警等技术发展。加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丰富我市为农服务手段,同时积极参加全省农业气象科研交流。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评估预警和病虫害气象服务。加强森林火险等级气象预报服务。以农网、先锋网或政务网为依托,全面实施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加强农村气象信息员(协理员)队伍的建设、管理和培训,使气象信息员成为气象信息通讯员、气象灾害预报与警报接收传播员、气象灾情收集报告员,

乡镇自动站日常巡视和维护管理员。继续加强对农村小学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教育,探索对不发达地区信息传输途径。

5、加强科技服务,突出部门合作和社会管理

突出强化部门合作,重点做好气候可行性论证和影视服务的拓展工作。要不断拓展气象影视服务资源,在县级力争不少于2个频(次),探索开展网络气象影视和手机气象影视服务项目。逐步完成市带县制作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业务,推动建立市县广告集约经营机制。要积极培育气候可行性论证依托气象业务和科技优势的新项目。按照《气象法》和《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第18号令)的规定和要求,加大投入,提高气候可行性论证的科技含量;
加强市县配合,勇于承担重大论证项目;
与发展改革、建设、规划等部门建立合作机制,推动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规划或者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内容。加强与环保等部门的合作,加大大气环境评价工作的力度,推进环境气象服务,包括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和绿色能源应用服务,积极培育新的科技服务增长点。

突出强化社会管理职能,要继续加强地方气象规章建设,依法履行气象信息、防雷安全、气球施放安全、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防灾减灾等社会管理职能。重点要发展防雷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工作。加强与职能部门合作,依法加强防雷社会管理,进一步规范防雷安全检测、雷击风险评估、防雷图审、跟踪检测、防雷工程管理、竣工验收等防雷各项管理、业务、检测和工程服务,加强全社会,特别是农村、学校、社区、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防雷减灾宣传教育,推进城市社区和乡村的防雷技术。推动雷击风险评估和雷电灾害调查鉴定工作,体现气象高科技含量,不断拓展防雷技术服务新领域。

6、加强气象人才体系建设,突出优秀人才的培养

继续重视和加强气象人才队伍的建设,发挥人才对支撑气象业务科技发展的主导性作用,不断增强气象事业发展后劲。努力为专业技术人员创造成长、成才条件,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省内外学术交流,在科研业务实践中不断提高发展现代气象业务的自主创新能力。认真做好科技带头人、中青年科技骨干、青年科技新秀的选拔推荐工作;
加强首次设岗聘用后的管理考核工作,建立健全相应的岗位考核办法,建立岗位考核档案;
不断完善对中青年科技骨干、青年科技新秀、高级职称岗位的业绩评价。通过录用和选调的途径,进一步充实业务队伍,加大业务岗位培训力度,健全完善新进人员岗前考核、上岗资格审核以及培养工作。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提高领导能力。继续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加快培养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更加关注年轻干部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技素养的提高,注意在最需要的岗位上磨练、培养和选拔后备干部。要通过调整,使科级领导班子结构有改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有明显提高,形成一支知识层次较高,年龄、专业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科级干部队伍。

继续合理控制队伍总量,提高气象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编制内外气象职工总量都要合理控制,聘用人员素质能力要符合岗位要求,聘用程序要符合有关法规。市县级业务单位新进人员必须具备大气科学及相关专业背景的本科以上人员,外聘人员必须符合外聘人员管理办法规定身份。积极探索充满活力的人员流动机制,加大市局专业技术空缺岗位从县(市)气象部门择优选拔聘用力度;
市局机关要进一步补充有业务工作经历素质优秀的管理人员,注重从气象事业单位发现、培养、选拔优秀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依照公务员法以及公务员调任规定,通过调任的方式补充到市局机关担任科级领导职务。要继续加强编制外用人管理,充分发挥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7、加强基层台站建设,突出市县一体发展

全面落实《安徽省气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台站工作实施意见暨20xx年行动计划》,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推进“一流台站”建设。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实现一体化、网络化综合管理和远程监控,进一步完善市县一体综合管理,全面规范科技服务管理,实行合同、申报网络远程控制,加强综合预算,解决“县财市管”的问题,理顺资金收支关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