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教师应该对高中生进行组织和分配,利用班级黑板进行时事政治板报设计。设计的主要年内容包括近期国内外大型事件,例如:全国政协第十二届三次会议的举行、朝核问题、MH370失联问题等等。通过这一方法和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政治时事论文【五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政治时事论文范文第1篇
(一)设计时事板报
首先,教师应该对高中生进行组织和分配,利用班级黑板进行时事政治板报设计。设计的主要年内容包括近期国内外大型事件,例如:全国政协第十二届三次会议的举行、朝核问题、MH370失联问题等等。通过这一方法和手段能有效让学生把握所学的时事政治内容,并较好的就教材展开系统全面的分析。另外,还可以通过举行时事政治竞赛和演讲比赛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时事政治学习和探究能力。
(二)导入时事新闻加深学习印象
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可知,课堂中对时事政治的引入能积极调动学生的爱国情怀,也在主题教育中提高感情基础,这也在时效性上给予政治课充分的肯定。在针对时事政治的实际教学中,教师首要做到的是导入国内、国际大型事件,继而引入课堂内容,比如: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问题,使同学们利用政治、经济以及哲学等眼光和思路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由此,可以让同学们了解最新社会动态,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材滞后、枯燥的缺点。
(三)作业与练习中引用时政材料
政治课堂作业或练习能够有效辅助学生巩固知识,但要注重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在此情况下,教师应该在教中深入练习,合理带领学生在政治理论的基本前提下,进行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并充分挖掘政治内涵。由此,不但能巩固政治的基础性知识理论,而且还能引起学生对时事热点的关注,准确把握时代规律和特征。充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统一,更可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
二、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激发高中生政治知识的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激发他们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实现极佳的教学氛围和效果,一般而言,现今的会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以及好感,可以把新颖、新鲜的事物引入课堂,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够让学生会作出自己的分析,还能使学生相互间实现评论,进而准确、全面、系统的进行讨论和分析,实现良好的课堂氛围和课堂效果,这也对学会生的总结和归纳知识点最为有力。
(二)有助于转变高中传统政治教学观念
一般而言,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能对有效转变传统政治教学课堂模式,实现全新的政治教学极佳效果。新课改下的高中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传递的主要对象,而已经演变为课堂教学的新主体,由此以来,就要教师在公平、平等、开放的政治教学环境下,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学习兴趣并予以激发,系统合理的引导学生体验和观察社会生活,从而不断提高中生在面对各项问题中的判断能力,积极把改变高中传统政治教学观念引向深入。
(三)有助于高中政治教学的时效性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具体可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合理的引入时事政治能完善教材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在利用教材内容和方法解决对时事政治的基本问题,并使教材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和抽象化,更加便于学生理解。第二,将时事政治引入到实际教学课堂中,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引和帮助下作出思考和判断,能延伸课堂、丰富知识以及提高学生爱国情怀。第三,时事政治的引入和运用,能使学生在繁忙的学习过程中对社会事件进行关注,有效防止学脱离时代轨道。
三、结语
政治时事论文范文第2篇
二十一世纪初期时事新闻多被列为高中政治考试中的必考内容,而当前高中政治必修课的基础知识中诸如认识论、辩证法、唯物论等均离不开现实生活中的各类时事新闻要素的有效融合。高中政治的日常学习相对而言更偏重于理论化,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思考能力以及理论联系现实的能力,对此,在对日常时事新闻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适当地以课本的专业知识加以引导,尤其是在逐步积累深厚的时事新闻之后,在课堂上无论学生还是教师在解读和讲解高中政治的知识点时,就更能有的放矢。同样,学生在接触了大量的时事新闻并将其与课本知识糅合起来进行理解之后,其新闻敏感性、政治敏感性以及将课本知识与社会现实融合的能力等必然会迅速提升。为了保障学生对时事新闻的研究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前设置新闻五分钟播报和讨论时间。将学生按照政治课值日生的方式进行分组,上课初期学生不但需要对当前国内外的新闻进行播报,还需要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与课本内容联系起来进行表达,其他学生可以作为点评方和辩论方。这种方式对学生知识、眼界、视野等都能有效扩展和提升,以及对学生注意力的吸引和对课堂气氛的有效调节等均有一定的促进效果。学生将理论和时事新闻之间进行融合之后,其思维能力、观察能力以及与其他学生进行辩论时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同样可以得到系统地提升。
二、转变课堂学习观念,合理安排新闻运用时间
(一)逐步开展主题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学政治并不是闭门造车,也不是单纯学习理论知识,相对而言,政治应该是高于生活但同时与生活有极大的联系性的基础学科。在对政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将具体的学习与生活巧妙地联系起来,不但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有利于将学生的思维从书本中脱离出来,逐渐将自身的视角从理论学习转移到社会生活中来。以近期比较火热的“青奥会”为例,“青奥会”本身与青少年的成长紧密相关,因此,与“青奥会”紧密相关的各类时事新闻均可以在课上以主题讨论会的形式来进行。但是在针对新闻话题展开分析之前,建议教师不要采用传统的教师挑选题,学生被动参与的方式,而应由学生根据时事的变化自行选择与课上内容讲解相关的话题作为材料。此种教学模式,将原本以如何应对答题的知识点固有化和模式化所带给学生的压力,从根本上进行了缓解,枯燥无味的教学开始因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而变得更具有趣味性。
(二)巧妙设计课堂内容,融入时事新闻讨论
时事新闻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融入同样需要巧妙构思,一般来说教师习惯性地在上课伊始的5分钟到10分钟内,或者在下课之前的5分钟到10分钟内,将时事新闻融入进来与学生们进行探讨。但是从教学实践效果来看,下课之前的5分钟到10分钟内学生的思维还可能在教师所讲解的课程内容中,这时候带入时事新闻对于学生思维的迅速转变自然无法起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建议教师将时事新闻作为课上讲解时重要的材料在课程中有选择性地进行融合。当学生带着疑问和新鲜感来面对课堂讲解的转变时,其对本课内容的总结、领悟和归纳等能力,自然会得到有效提升。
政治时事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时政新闻;
城市台;
“大新闻”平民视角
在各个传播媒介高速发展的今天,观众每天收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少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各个电视集团的竞争却是越发激烈。在中央和省级频道的夹击中,城市台的生存环境更加严峻。凭借地方新闻节目的地缘性和贴近感,城市台创造了央视、省级卫视所没有的、专属于城市台的独有资源与发展空间。
在所有新闻节目中,时政新闻一直都是“重头戏”,其承载大量的政策和信息,代表了党和政府对重大问题的看法、主张和-方针、政策,集重要性、时效性和广泛性于一身,因此,时政新闻是城市电视台成为主流媒体的一个重要标志。如何将时政新闻这一个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成为城市台抢得市场份额的有力武器?本文以厦门广电集团《厦视新闻》为例,对城市台在时政新闻的创新、探索作一番梳理。
《厦视新闻》是厦门电视台建台以后自办的第一个新闻栏目。在以往的操作中,《厦视新闻》以传统意义上的时政题材为主,包括会议、领导活动、部门动态等等,前几年《厦视新闻》的收视率与其他新闻栏目相比,始终未见优势。2008年3月31日,栏目进行改版,时长从15分钟增加到25分钟,并且对其标识、色系、标题条、字幕等全部重新设计,同时在报道领域、报道视角和报道方式均进行了调整。2009年在新闻栏目群的收视数据呈整体下滑趋势,《厦视新闻》却逆势大幅上扬。2009年的市场份额为8.63%。改版收效成绩不俗,笔者认为,《厦视新闻》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拓宽报道领域,树立“大新闻”意识
一直以来,城市台时政新闻报道容易出现领域固定、单一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活动报道、会议报道、成就报道、典型人物报道、重大节日报道。枯燥、乏味的报道不免使观众收视兴趣淡然。
《厦视新闻》在实践探索中发现,时政新闻关注点除了领导动态和会议报道,还可以是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总体进程、社会发展各领域出现的新生事物、民主与法制的进步、思想观念的冲撞与突破、经济、文化建设中的新成就、新问题以及市民生活的新动态等等,特别是要抓住当地领导和群众关注的结合点,为观众提供更有效更具可看性的新闻,并集中时间、力量、篇幅报道,形成声势,使之成为舆论热点和新闻亮点。在这样的节目理念下,《厦视新闻》既保持它原本的使命,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完成主要领导的活动、时政会议、重要部门动态的报道,同时也高度关注了社会民生,诸如应对金融危机、抗震救灾、社会热泌话题等等。2008年,厦门确定援建四川彭州四镇之后。新闻中心主动联系厦门前方指挥部和彭州电视台,组织精干队伍前往彭州采访,推出系列报道“挺起彭州”,这组报道延续至今,反响不俗。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厦视新闻》推出“东进新曲”大型组合报道,反映厦门环东海域开发的新成就。新闻、深度报道、评论、言论多种体裁并举,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应对金融危机的两大背景下。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振信心的力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主流媒体的地位得以彰显。
二、调整报道角度,体现时政新闻的权威价值
观众之所以对时政新闻提不起兴趣,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新闻报道的切人点没有选择好,这让本来关乎民众的新闻看起来只是政府在自说自话。只要调整报道角度,我们就可以从中找寻不少新闻点,也能得到观众的关注。
1、新闻报道中突出“贴近性”,实现平民化视角
时政报道在操作中需要认真考虑观众的需求和收视心理,在党委、政府要传达的内容和观众感兴趣两者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来处理。大体说来,时政报道切人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由热点问题与本地的关注点切人;
由新闻背后的故事切入;
由事件引发的反思切入;
由社会健全发展的关系切入……切人的角度很多,关键是要从民众的需求出发,为他们提供有价值的新闻。
在具体操作上,着力调整电视新闻的报道视角,重点选择“党委政府重视,民众关心”的事进行报道。比如,市政部门经常会举行各种新闻通气会,介绍本部门的工作进度或者工作重点,我们可以从中找到民众比较关注的兴趣点:旧城区改造、公共设施建设、新建道路等等,一个工作简报因此成为民众热议的话题。比如,在厦门人民面对交通难、就医难、就学难的时候,《厦视新闻》推出系列报道“厦门模式再解读”,介绍厦门在建立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和破解“就医难”方面的做法。分别以厦门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
“一老一小”都有了基本医疗保险;
多层次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体系蔚然成形;
社区医院“变身”,民众心态“转型”等为题目制成系列报道,通过这一系列报道给市民全方位地介绍厦门的医疗保障体系,方便市民得到厦门的医疗保障体系的救助。这一变化使新闻以一种更广阔的视野,一种以与人为善的姿态,建设性的思路出现在观众面前。
2.挖掘观众深层需求,体现主流媒体的权威价值
除了在选择新闻时要严格按照新闻价值来进行选择以外,时政新闻不能停留在仅仅满足观众需求的层次。很多重要问题,在它的初发阶段很难引起观众本身的主意。观众没有显示出强烈的需求,没有在社会上形成热点、难点、焦点,这些问题就形成了观众的隐性需求。所以,要保持时政新闻类栏目在电视新闻中的主导地位,就要高瞻远瞩,深入报道,发掘难点热点,担当起“社会守望者”的角色。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民众普遍对经济类新闻提升了关注度,厦门广电集团新闻中心将镜头对准我市上上下下应对金融危机、坚定信心促发展的生动实践,并在《厦视新闻》栏目中开辟“坚定信心促发展”专栏,从政策解读、行业逆势成长透析、以及基础设施、重点工程、投资片区建设情况等多角度人手,为广大市民和企业了解政府相关扶持政策和厦门建设发展打开了一扇窗口。《厦视新闻》通过“98贸洽会”、教师节、中秋节、爱牙日、无车日等等节日为由头,制造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新闻,通过爱牙日、无车日等纪念目的新闻来关心平时容易被忽视的话题,有益于促进社会的文明和对生命的关爱。
三、创新报道形式,提升时政新闻的活力
当前,城市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模式固定、单一,其报道手法、切入角度、报道口径以及画面、语言的风格都非常雷同。这不但直接损害了时政新闻本身的传播价值,而且在观众当中也引发了或轻或重的逆反心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档节目的收视率。因此,不妨把时政新闻做“软”一点,在报道方式上尽量地人性化、趣味化、形象化,采用观众喜闻乐见的报道方式。超级秘书网
1、缩短新闻篇幅,将几条会议精炼出最主要的内容,缉合成一组,以“要闻快报”的形式集中播发。如此处理,既避免节目出现拖沓的现象,节目的信息量也得以增加。
2、采用新闻背景、特写、专访、花絮等新闻形式丰满新闻内容。如对某些有特点的、重要的会议和领导活动。对某些消息里面容纳不了的内容、不便容纳的信息,除了正常消息报道以外,就应该运用新闻背景、特写、专访、花絮等新闻形式予以锦上添花,从而形成多角度、多视点、多层次、立体的整体宣传效果。2008年中,厦门市委首次赴台湾参访,除了完成在台湾的报道之外,节目还主动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同行联系,请他们采访当地台商、专家、市民,收集他们对厦门市委参访活动的评价,并在节目中及时播出。这组报道极大拓展了空间,增加了新闻的辐射强度。
政治时事论文范文第4篇
本文就时事政治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其应用的必要性,针对时事政治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结合笔者本次研究,提出了注重时事政治的教育性和时效性,指引学生对时事政治的评论,将时事政治与教学的各环节有机结合等策略。最终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实现提高政治教学质量的目标。
【关键词】
时事政治;
初中政治;
课堂教学
一、时事政治在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1.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新课改之前,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不高原因有两点:一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二是政治教学课程枯燥、乏味,其内具有抽象性。然而在新课改后,初中政治教学将时事政治引入课堂,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1]。
2.符合素质教育的需求时事政治是德育的关键,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各项素质。学生通过正确的认识社会事件、持续的关注时事政治,可以促进学生思想的转变。另外,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及时的对各类社会事件进行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提取、加工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符合市场的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在金钱的诱惑下极其容易出现思想不正的现象,而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思想并不成熟,在各种利益的诱惑下很容易出现拜金主义等思想。因此,就必须给初中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教师将时事政治事件引入政治课堂并进行分析,有利于促进学生反思,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时事政治在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大部分学校对时事政治教学引入初中政治教学中有不同的看法。一方面,有些学校反对将其引入政治教学中,主要是顾及到学生不能深入的了解时事政治,由于学生思想不成熟,因而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且引入政治课堂的时事政治,只是简单的告诉学生事情发生的时间及内容,而没对其做深入的探讨;
另一方面,有些学校只是为了应付中考,而让学生死记硬背时事政治,而由于老师没有对其进行讲解,使得学生很难理解其深层意义;
另外,在一些农村中学,由于信息不畅,政治课堂上老师不关心或者无法关心发生的社会事件,从而使得时事政治不能引入初中政治课堂[2]。
三、时事政治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1.注重时事政治的教育性和时效性政治理论能够促进对时事政治的理解,而时事政治又能够诠释政治理论。因此,初中的政治教师应该具备关心时事政治的良好素质,在生活中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对新近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进行了解,例如,电视、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新闻类的APP等。教师可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向学生们讲述所获取的时事政治信息,以提高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关注时事政治。
2.指引学生对时事政治的评论由于初中生知识面较窄、能力有限,不能深入的对时事政治进行分析评论,而且也不了解一些事件的真实情况以及隐藏在事件背后的内容,极其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的风气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求初中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时事政治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使学生通过小组之间相互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深入了解事件的缘由,分析事件的好坏,从而做出相应的判断。与此同时,教师也应积极的参与讨论中,尊重学生的观点,扩大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能够积极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对于学生错误、荒诞的评论,教师应该予以引导并指正,从而促使学生关心时事政治,提高学生政治学习的水平[3]。
3.将时事政治与教学的各环节有机结合教师将时事政治与政治教学的各个环节相结合,以提高政治教学的质量。一方面,教师应该选择合适的时事政治事件,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与分析,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依据所学的政治理论来分析时事政治,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事件的良好习惯;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收集时事政治信息,并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久而久之,在这种环境之下,学生都会被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能够提高学生运用政治理论来分析时事政治事件的水平,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时事政治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虽然能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但又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教师在引入时事政治到课堂的时候,既要注重时事政治的教育性和时效性,又要指引学生对时事政治进行正确的评论,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阚玉柱.时事政治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求知导刊,2015,02:20.
[2].时事政治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华少年,2015,22:245.
政治时事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网络微叙事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新维度
在网络“微时代”语境下,网络微叙事平台的兴起为新时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新方式、新视角和新理念。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仅仅被动地认识、接受和应对,而应该主动思考、出谋策划,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微叙事方式,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策略。
一、网络微叙事的概念及其特点
叙事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行为,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叙述和故事,或者说“讲什么”和“如何讲”,即“通过语言或其他媒介来再现发生在特定时间和空间里的事件”[1]P2。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家热奈特将“叙事”概括为三种含义:“第一是指讲述一个事件或一系列事件的口头或书面的话语,即叙事话语;
第二是指叙事话语中讲述的真实或虚构的事件(故事);
第三是指某人讲述某事的行为。”[2]P11叙事原本是文学的一种样式,是以小说为主的叙事文学的主要元素和手法。20世纪中后期以降,叙事研究引起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关注。80年代中后期,美国人格教育学派将叙事研究应用到价值领域,并开发了系列与道德叙事相匹配的课程教学资源,达到了显著的教育效果。洛朗・理查森认为,叙事“是人们将各种经验组织成为有现实意义的事件的基本方式……叙事既是一种推理模式,又是一种表达模式。人们可以通过叙事‘理解’世界,也可以通过叙事‘讲述’世界”[3]P9。之所以,叙事不仅指讲故事,叙事过程实质上也是价值传递过程。叙事作为一种久远弥新的教育方式,可以激发教育的内隐价值,促使教育过程中各要素发生交互作用,在无形之中完成价值观的传递,叙事所特有的潜移默化的价值传递方式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了新思路。
“叙述伴随着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演进。从钻木取火的远古时代对神话故事的讲述,到有文字记载以来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进行的编撰、解释,以及电影表达、舞台再现、网络讲述,都是最宽泛意义上的叙述”[1]P2。当今,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信息传播快速、信息交互便捷的网络微文化时代。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微博、微信、BBS、QQ空间等成为大学生进行文化思想传播、知识学习与话语交流的重要手段,并将大学生带入了微交往、微传播和信息微循环的时代。网络微叙事平台随之应运而生,人们逐渐体会到网络微叙事是一种亲切、随和、灵活、个性化和人性化的生活样态和文化风格。究竟何为网络微叙事?目前为止没有一个明确概念。在吸取“叙事”及“道德叙事”定义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网络微叙事定义为:指叙事主体通过网络空间,借助文字、图像、表情、视频等再现在特定时间和空间里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网络微叙事不仅是一种传播技术,而且是一种文化样态,更标志着日常生活样态的转型。网络微叙事具有超时空性、便捷性、渗透性、世俗化和平等化等特点,它不以抽象的概念或符号压制教育生活的情节和情趣,而是用自由真实的情感、便捷平等的对话呼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然而,其去中心化、动态化、碎片化、零散化、即时化等特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巨大挑战。当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网络微叙事研究主要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通过对有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件进行描述、分析,发掘或揭示其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与方法的一种研究方式,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解与阐释。
二、依托网络微叙事平台,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微阵地”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微叙事平台突破了传统的时空束缚,每个大学生都是信息传播的发起者、传播者和接受者,既受他人的影响,又影响他人。微叙事平台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可或缺的载体和阵地,发挥思想引导、舆论宣传和氛围营造等功能,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提供“微阵地”。
(一)综合运用“微载体”,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场域。
相对于传统的宏大叙事模式而言,网络微叙事平台具有微型化、个性化、即时性、便捷性、多边性等特质,其符合大学生的价值理念、信息习惯与生活习性,能满足大学生群体思想多元化和追求个性化的需求现状,深受大学生群体的追捧,成为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有效平台。在网络微时代语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可以依托微叙事平台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时空局限,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复杂的社会现象,通过博客、BBS论坛、QQ群、微博、微信等即时信息平台,进行深入探讨,及时答疑解惑,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富有时代性、立体感和生活气息。同时,通过网络“微载体”进行议题设置,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社会热点话题,让学生共同参与研讨,引导学生理性对待、辩证思考、全面理解,实现共同探讨、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标,使网络微叙事平台发展成为大学生明辨“正”“负”能量的“微阵地”。因此,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网络“微载体”,拓展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场域。
网络时代的大学校园,大学生几乎无处不网,无时不网,无人不网。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建立了校园网、BBS论坛、校园微博、辅导员博客、学校微信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拓展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一些学校还专门建立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红色网站”,如北京大学的“红旗在线”、清华大学的“红色网站”、南开大学德“觉悟网站”、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党建之窗”、南京大学德“网上青年共产主义学校”、华中科技大学的“党校在线”、河北大学的“红色战线”、重庆邮电大学德“红岩网校”等。在这些平台中,基本都设有红色艺术、经典重读、焦点话题(时事评论)、网上讨论区、两课之窗、党建专题等栏目。学生通过浏览网站的文字、视频、图片、FLASH动画等,较轻松地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也可以在自由讨论区和同学、老师之间进行自由讨论交流,互相学习,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与网络设备不断更新换代,校园网、校园微博、红色网站等网络平台建设取得很大进步,但在网站创新、主题栏目、内容更新、技术维护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一些红色网站存在功能比较单一、内容更新过慢、技术维护滞后等问题,造成其对某些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强的现状。因此,迫切需要加强网络微叙述平台的建设,弥补网络微叙事平台的不足,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与影响力。首先,要加强人员培训,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又熟练网络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具有网络监控防御能力、检测预警能力和覆盖孵化能力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其次,网站内容建设要注重趣味性和生动性,要借助网络多媒体技术进行精心设计、精心布局,将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经典的影视剧作、重大时政新闻放到网上,进行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交流。再次,要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及时性优势,让师生积极参与,主动沟通,使之成为师生的网上精神乐园和生活中的良师益友。总之,网络“微载体”是将网络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有效拓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场域。
(二)建设网络“微文化”,塑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
网络“微文化”是一种开放性的信息表现形式,已成为校园文化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情感理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行为习惯等。网络“微文化”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紧密相连,网络“微文化”生态中既有丰富并融入到主流意识形态中的积极、健康、向上的公益文化,又有游离于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琐碎、平实的“小众文化”。网络文化观念的碰撞、相互依存及由此产生的网络文化变革,对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很大冲击。因此,构建高校网络“微文化”是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展的客观要求,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生态环境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怎样创建良好的网络“微文化”,成为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崭新课题。首先,要利用网络“微文化”简洁明快、操作简便、覆盖面广、渗透力强的特点,综合运用网络文化媒介,占领思想文化新阵地,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作为“微文化”工作的核心内容。其次,要加强专题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开辟国内热点问题、国际动态、历史回顾、校园生活等网络讨论栏目,并组成专家进行深度分析与评论,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的同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再次,运用充分发挥网络视频的叙事功能,让大学生在自觉接收信息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正如丁锦宏所指出:“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新描述世界的模式,不管是记忆性的,还是虚构的故事,都给我们提供了生活的意义和归属,它们把我们同他人联系起来,同历史联系起来,通过提供一种具有丰富的时间、空间、人物甚至对生活的建议的丰富多彩的画面,使我们在道德上产生共鸣,促进我们对他人、世界和自己的认识。”[4]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通过筛选具有教育意义的网络视频,借助网络对故事(包括寓言、神话、歌谣、英雄人物、典故、生活事件、生命故事等)的叙述,有效化解大学生自我价值与主流意识形态间的冲突,帮助大学生消化、吸收、接纳、理解社会主流文化,促进其思想道德水平与觉悟的提高。
(三)关注“微话语”,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表达方式。
语言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载体,人在语言中得到了相互理解的可能性。正如伽达默尔所说:“对于人类来说,世界就是存在于那里的世界……但世界的这种存在都是通过语言被把握的。”[5]P10语言创造了人类拥有世界的可能性,话语也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
在网络虚拟社会系统中,网络流行语是新时代的特殊语言。网络流行语日益盛行并融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正从“网上”走入“网下”,从小众走向大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任务就在于,在一定的语境下如何描述以及能在什么程度上描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推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6]。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在网络流行语的喧嚣声中受到质疑与挑战,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空间被铺天盖地的网络流行语挤占,使得对社会认识尚浅的大学生在价值观的选择上出现迷茫,进而影响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同时,网络流行语不仅是一种交流方式,某些网络流行语的背后也具有一定的正确价值,而且其语言具有时尚幽默、创造性、生活化、内容新潮、形式新颖等特点,深受大学生的青睐,更值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借鉴。例如“把一切平凡的事做好即不平凡,把一切简单的事做对即不简单”、“人长得漂亮不如活得漂亮”、“学习要加,骄傲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等流行话语隐含着正能量。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呈现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描述。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微叙事平台更新话语表达形式,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微旋律”。首先,将网络流行语的语言风格引入微叙事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之中,改变其抽象化、命令化的话语传统,消解教育者的话语霸权。网络媒介的兴起冲破了话语霸权的坚固藩篱,开创了一个话语权日益平等、言说方式日益多元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顺应这一潮流,利用网络流行语的积极作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主动争取话语权。其次,要理性的对待网络流行语,汲取网络流行语中的积极因素,从中获取新话语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对当前流行的、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精神和初级阶段国情的网络流行语进行精选,将具有知识性、哲理性、趣味性、警示性等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网络流行语进行分类归纳,进一步提炼出思想政治教育新话语。再次,要关注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变化,以此了解和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探析时代的动向,掌握话语创新规律,创造出更多具有吸引力的网络微叙事话语,提高其实效性。如,多创造一些类似“糖衣炮弹”、“三座大山”、“不要四面出击”、“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等生动形象、易于传播的话语。
(四)引导网络“微舆论”,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旋律。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是历史的产物,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在网络“微时代”语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应根据当前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有目的、有步骤地将主流价值观输送给受教育者,唱响主旋律。网络舆论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范畴,学术界对于“网络舆论”还没有统一定义。谭伟认为:“网络舆论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7]海量信息容易导致信息“泛滥成灾”,网络舆论的观点如果与意识形态主旋律的方向一致,网络舆论就会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开展;
反之,就会削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成效,对意识形态主旋律形成冲击。因此,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网络舆论引导其实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渐进过程,不具备硬约束力。网络舆论引导要发挥作用: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要实现从“灌输者”到“引导者”的角色转变,着力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机制。第二,要实行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相结合,创建一支精干的专兼职相结合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将舆情引导和价值引导有机结合。第三,要实行网上引导与网下引导相结合,综合运用多种现代网络信息交流方式,灵活运用“疏、导、堵”等方式,以平等身份交流,增强网上正面声音,保证网上信息的导向和质量。
三、结语
当代大学生借助互联网建构属于自己的学习与交往场所,创造和发展属于自己的网上精神文化空间。网络微叙事交流不同于正式场合的课堂教学,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新鲜、时尚、个性化学习交流平台。利用网络微叙事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是为了运用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用先进文化占领新的思想阵地,塑造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观念。总之,在“微时代”语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必须正视现实,主动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坚持将长期的、持之以恒的、春风化雨式的网络微叙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补充,不断探索如何利用网络微叙事平台加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热奈特.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博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丁锦宏.道德教育中的叙事方法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3(12).
[5]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译者序言)[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