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全球变暖英语作文【五篇】

时间:2023-06-21 10:45:03 来源:晨阳文秘网

Inthispaper,Ihavelearnedalotofthings,butIthinkthefirstoneisthecauseofglobalwarming,theincreaseofcarb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球变暖英语作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全球变暖英语作文【五篇】

全球变暖英语作文范文第1篇

In this paper, I have learned a lot of things, but I think the first one is the cause of global warming, the increase of carbon dioxide.

为什么二氧化碳会增加呢?我想到的原因是人们常常开车、养食家畜、工厂大量排放黑烟……等。不过这些是大家可以一起解决,说不定可以改善地球继续暖化,例如:目的地很近的话可以骑自行车;目的地很远的话,可以搭乘公共交通运输工具;家畜的排泄物经过处理再排入河内;工厂可以建一座废弃处理厂……等。

Why carbon dioxide will increase? I think the reason is often drive, raising livestock, food factory emissions of smoke...... Etc.. But these are all can solve them together, it can improve the Earth continues to warm, for example: the destination is close enough to ride a bike; destination long enough, can take the public transport; waste livestock treated and then discharged into the Hanoi factory; to build a waste treatment plant...... Etc..

全球变暖英语作文范文第2篇

一、多元文化语境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价值

新时期的一大特征,即是多元文化并存、融合、创新、发展。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使用人数最多、使用范围最广,以其独特的魅力活跃在国际舞台上,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世界文化的交流碰撞。它将世界地球村作为一个整体,让生活在这个整体内的各个民族有机会共享科技进步和人类文明成果。受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语用学等研究成果的影响,应时展的需要,国内也掀起了一股浓厚的学习英语的狂潮以及研究英语教学手段、教育方式等的新课题。

文化的普遍性、多样性推动了英语文化的革新。毋庸置疑,这一革新对人们理解跨文化交流的种种问题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作用明显。英语教育兴起于中国近代洋务运动,鸦片战争的滚滚浓烟惊醒了晚清中国人的泱泱大国梦,固步自封的状态被列强的破获打破,李鸿章和曾国藩等人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由洋务运动中诞生的“新教育”就是以“西文”与“西艺”为主,在晚清政治舞台上十分活跃。从1879年的存养书院到1900年的东京大学,都是以教授“西文”为主的主要学堂。另外,政府还允许传教士在中国传教,这些传教士开办的学堂也以外语教育为主。然而,传统英语教育总是遵循着死板的语法规则、句型结构、词汇解析的规律套路,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诞生的英语学习者在国际舞台中与外国人真正交流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文化之间的冲突难以避免,因缺乏跨文件交流意识造成的误解,阻碍着国人前进的步伐。如今,信息交流频繁、辩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碰撞更为直接,也给各文化提供了互相了解的舞台。为了适应国际化人才市场的需要,英语教学的变革势在必行。

二、多元文化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学弊端

“语境”是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的有机结合体,在语境的组成中,“语言的上下文”和“情景的上下文”贯穿其中。中文的学习和使用,就十分注意语境的培养,追求语境的塑造。举个例子来说,中国人表达“夜晚的灯光很美丽”,往往很少直抒胸臆,而是用优美的词汇构造出语境,来表达出赞美之情。在文人骚客的笔下,美丽的灯光总是跟其他美景构造成水墨画卷,如“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或“车马纷纷白昼同,万家灯火暖春风”,将灯火的耀眼跟白天的太阳相比,将万家灯火跟暖暖的春风联结,在一片通明中,让人恍然想起家的温馨,感激繁华盛世带来的宁静。受中华文化固有的“高权利距”思想影响,中国人注重礼节、头衔、地位、性别与年龄等细节,再加上应试教育的要求,导致中国在英语教学中依然保留着传统教学模式,通常都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老师负责教授英语的句法结构,学生负责学习语法句型等,师生之间的交流甚少,同学之间也很少有机会互动,即使是有互动,双方也是处于同一文化语境中,难以接触到纯正的英美文化,形成了跨文化语境教学的沉默局面。

另一方面,很多学生接触到的多元文化是经过中华文化诠释了的,本身带着中华文化的烙印,并非原滋原味的异域文化。因此,真正在交流使用中,这些变了味的多元文化对学生的帮助并不大,还往往适得其反,也加强了很多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抵触情绪,多元文化语境教学的沉默局面进一步扩大。

最近20年来,跨文化语境教学的沉默局面格外突出,极大阻碍了教育产业国际化和文化交流全球化进程。顺应全球化对教育的新要求,迎接国际舞台对交际能力的新挑战,培养新时代人才的新目标让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多元文化语境的研究逐步增多。中国学生在课堂中的“沉默”现象引起了学界的注意,跨文化语境教学的沉默局面终于被打破,好似冰山初融,改革的涓涓细流正流向大学英语教学中,滋润缺乏多元文化洗礼的广大师生。

三、在多元文化语境中开展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是一个自由、开放、民主的天堂,外来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不仅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英语基础,正确的价值观,熟练的语言使用技巧,优秀的表达能力,还要求学生具备文化的自觉性和跨文化交流的良好意识。但是,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交流活动并非一触而就,要碰触到一种文化的内涵,是需要时间的洗礼的。大学英语课堂的时间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发挥教育最大的价值,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首先是提高教学模式的灵活性。摆脱沉闷枯燥的灌输式教育,采用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新教育模式,课堂上形成以学生为主的教学风气,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枯燥无味的课堂氛围扼杀学生兴趣,灵活的教学方法则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强化学生的参与能力。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改变传统教育方法,以最优的方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全球变暖英语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商务英语翻译;探究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以及文化环境当中的自然人进行交际的活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拥有不同的习惯和历史背景,作为商务英语翻译者需要充分了解本国文化和他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令差异能够在传译当中逐渐消失,但是相对的,仅仅强调语言的转换远远不够,需要强调文化内涵。

一、尊重汉语国家与英语国家不同的宗教、哲学系统

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由于其地理位置以及气候条件等情况差异,导致人们对整个世界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差异。使用汉语的中国,和西方的国家在地域上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生态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都存在不同,而这些因素的不同都会造成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困难。另外,宗教文化上的差异可能会导致商务英语翻译也出现一定的差异。比方说在西方的神话传说当中,“龙”这的单词是“dragon”,是一种比较邪恶的怪物,特别是在中世纪它更是代表了罪恶,甚至在圣经故事当中将撒旦直接称为是“great”,这个单词还有“泼妇”的含义;
但是相对的,它在我国则是一种吉祥的代表。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同一个单词指代的事物可能有完全相反的意义,因此,在翻译的过程当中就要非常小心这一类单词。

二、尊重汉语国家与英语国家不同的文化观念

“文化”在人们的历史演进过程当中逐渐形成的物质财富以及精神财富综合体,它包含着人们评价客观事物的具体标准,通常会用来形容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汉语国家和英语国家的人民在文化观念上有差异,其沟通方式以及沟通的内容都会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比方说,在英语单词当中,“西风”(即zephyr)很好地体现出英国的文化,英国人的文化观念当中,西风属于非常温暖且和煦的风,这是因为英国的自然环境让他们的“西风”是自大西洋而来的温暖海风,在《西风颂》当中就有明确的现;
但是相对的,西风在我国则是寒冷的代名词,中国更倾向于“东风送暖”的说法,因此,在翻译到这些词语的时候作为翻译人员,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可译性的限制,在实际工作当中需要进行适当的解释说明。

三、尊重汉语国家与英语国家不同的表达语言的形式

民族语言的使用方式与其文化环境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在西方国家当中,人们更加倾向于明确且坦率的交流方法,非常讨厌说话不清楚以及模糊性的语言,翻译的时候也要注意到这一点,另外,西方人往往喜欢礼貌的语言,因此,进行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当中,翻译人员需要通过礼貌的译文来表现商务活动的交往礼节性等。比方说,在商务英语当中,针对“you”这个单词,翻译人员就可以将其翻译成“您”或者“贵方”等,另外,注意“please”以及“请”字的巧妙使用,表示出对双方的尊敬。

四、尊重汉语国家与英语国家在生活习惯上的差异

因为生活习惯以及饮食习惯上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因此,商务英语的活动当中偶尔也会出现一些相关的问题。例如是否能够尊重对方国家的生活习惯进行问候和寒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公司整体形象,能够给对方留下好印象,继而促进双方成功的合作。在翻译的过程当中,为了能够实现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模式上的相等,必须要对译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更。比方说,如果一名翻译人员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不熟悉,随意地将美国的一些大商店当中配置的“room”翻译成休息室就是非常不合适的,大部分情况下,商场当中的“room”是说“厕所”,却不是在中国的认知当中机场的休息室;
另外,对于中文当中的“挥金如土”以此,直接翻译成“tomoneyearth”就是不正确的,会造成对方的不理解和茫然,因为在英语当中earth指代的大多是“地球”,挥金如“地球”是说不通的,因此需要将其翻译成以下的句子“tomoneywater”才说得通。除此之外,如今西方社会更加欣赏独立精神,长期受他人照顾在西方的认知当中是弱者或者无能的人。因此在商务英语翻译工作当中需要小心精神,尊重不同的文化习惯,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商务活动的最终目的。

五、结语

总的来说,商务英语的翻译是跨文化交际当中比较重要的方面,就如今经济一体化的情况来看,商务英语的翻译越来越重要,在翻译的过程当中,不但需要强调英语的语言共同点,同时还要拥有语言现象以及表现内容上的独特性,研究跨文化英语翻译的过程当中,不但要积极地探究其内涵,还要恰当地使用翻译策略,充分掌握翻译恰当性以及规律性。

作者:牟常青 宋凤茹 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

参考文献:

[1]沈艳玲.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初探[J].校园英语旬刊,2015(36).

全球变暖英语作文范文第4篇

美国目前这方面的政策,既无章法,也无定规。造成这种状况,既有一般性的政治经济起源,也有更深层面的宗教与哲学因素。美国科学界和宗教界一批影响很大的人士在质疑全球变暖的事实,导致了目前的政策局面。

从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说起

1997年1Z月,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本东京通过了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标志着减缓全球变暖趋势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代表美国签字的是克林顿政府的副总统戈尔。

2001年,布什总统上台后不久就表示不会签署该协议,指出该议定书对美国不公平。如果签署,美国经济将遭到惨重损失。这一做法使得美国在世界上遭到众多非议。然而,这却远远不能用布什政府拒绝承担国际义务这样一句话来解释。

由于该议定书只对发达国家减低排放量作出了规定,发展中国家目前还没有承担减排义务,所以美国拒绝签署主要针对的是欧洲。换句话说,有关《议定书》之争,是美国与欧洲之间的争议。根据这个协议,发达国家~欧盟作为一个经济共同体而不是单个国家来计人――的减排量并非按照人口或者经济规模的比例分配,而是在1990年该国排放量的基础上进行减排。

这个1990年,就是美国与欧洲争议的技术层面上的原因。

1990年,正是“坡”发生期间。东西德国实现了统一。东德原来的工业遵循的是苏联模式,不但效率差,而且耗能大,污染非常严重。统―之后,德国政府和工业界投入了大量的资本和技术,前东德的大批工业被关闭改造,使得德国作为一个国家从整体上温室气体排放率大大降低。以1990年作为基础,德国的主要工业不但不需要进行大量投资便能够达到《议定书》规定的到2008年减排8%的目标,而且还能向其它欧盟国家转让大量的排放权。

作为发达国家加入协定的俄国也面临着与东德类似的情况。在苏联解体之后,大量高耗能、低效益的企业被关闭。俄国不仅能够轻松地达标,而且还有大量的排放权可出售。

另外一个重要的欧盟工业国家是英国。1980年代中期,保守党的撒切尔政府采取强硬手段,制服了强大的英国煤矿工会。从80年代后期开始,英国的能源逐步从高污染的煤转移到石油和天然气。因此,将限量设在1990年对英国也是个有利条件。

相形之下,90年代年正值美国经济高速发展,温室气体排放量一路上升。如果美国签署协议,在6到10年之内将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再削减7%的话,的确会造成相当大程度的经济损失。在工商业和各个有关利益集团特别是能源公司的大力游说下,美国参议院在议定书谈判之前通过了一项专门的法案,用立法的形式禁止政府签署任何类似条约。

根据美国的法律,这类国际条约必须经过参议院批准。克林顿总统明知道参议院肯定不会通过,却耍了个滑头,让参加谈判的副总统戈尔代表美国签了字,赢得了环保界的掌声。事实上,克林顿完全无意在任期内将协议交到国会,存心将这个棘手的难题交给下届政府。

下届政府偏偏遇上了个脑袋一根筋、没兴趣慢慢讲道理、倒也不爱耍滑头的布什。本来可以与各国政府进一步协商,他却简单地对《京都议定书》说“不”,结果加剧了美国在处理全球变暖问题上与世界的对立。

不过,布什之所以敢于采取如此简单的态度,却是因为背后有保守派选民的支持。从根本上说,美国处理全球变暖上之所以与欧洲出现分歧,原因是美国选民对这个问题存在着哲学上的分歧。关于议定书的争议,不过是这种哲学分歧的政策反映。

宇宙观和世界观的分歧

地球的环境到底是否因为人类活动而日渐变暖?这一变暖趋势是否最终会严重到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7这不仅是个科学的问题,而且是个必须从科学上升到政策的问题;
而这个科学和政策问题,最终又是个世界观和宇宙观的问题。美国科学界和宗教界里面反对全球变暖这一说法的人,对当今的政策起了关键性的左右作用。

虽然美国有大批科学家发出了气候变化的警告,但是科学界挑战全球变暖理论的不乏其人。其中影响最大的学者之一是麻省理工学院的讲座教授、气候专家林德真(Lindzen)。去年他在《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两篇颇有影响的文章,声称科学界对地球是否在变暖并没有统一的看法。他在全国记者俱乐部演说时甚至批评说,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信仰者根本听不进不同意见。持同类观点的科学家认为,地球气候本身就存在周期性的变化。17世纪,地球经历了一次小冰河期。19世纪末叶以来地球温度的上升不过是这次冰河期的结束。他们还指出,造成地球变暖的因素很多,包括太阳的活动甚至宇宙射线的变化等等。有些观点比较极端的学者甚至认为,人类根本没有对大自然产生重大改变的能力,因此人类活动改变气候不过是一种妄自尊大的说法。

这种分歧反映到运用的术语上,就是认为地球升温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一派将此称为全球变暖(global warming)的现象,而持怀疑态度的人则更愿意称之为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通常用的“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是一种合二而一的折中说法。

科学界的不同观点到民间就成为自由派环保人士与保守派特别是宗教保守派争论的依据。而在美国这个虔诚基督徒占了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里,一旦上帝被扯入科学和政策问题,事情就难办多了。

保守派的宗教人士说,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也是上帝掌握的,人类根本没有改变上帝创造物的能力。气候变化也是上帝的计划中的一部分。作为美国立国精神的新教传统让许多人坚信,通过努力工作来掌握地球上的物质是上帝赋予他们的权利。对美国人过多消耗能源的批评,不过是外国人出于嫉妒之心所言。

政界与新闻界的保守派和宗教界的同仁呼应,指责地球变暖的说法不过是国际自由派打击美国的一个阴谋。不久前,俄克拉何马共和党参议员殷霍夫在公开讲话中就这样说:“面对着所有这些歇斯底里、恐慌、伪科学,所谓人为的地球变暖是否有史以来针对美国人的最大骗局呢?”他甚至影射说,支持《京都议定书》的各国领导人其实是在悄悄地建立一个世界政府。

著名的小说家、《侏罗纪公园》的作者克莱顿也是地球变暖理论的严厉批评者之一。几年前他出版了一本题为《恐惧之邦》的小说,将地球变暖描绘成极端人物制造恐惧、控制社会的手段,在一般民众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最近以来,环保人士也试图用上帝来说服公众。前副总统戈尔的讲话代表了自由派环保人士的观点:“圣经启示录说,上帝将消灭那些毁灭主的创造物的人。”一批保守的福音派教士公开支持戈尔,并且表示要与环保界建立一个应对全球变暖的联盟。

小 结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至今还没有一套能够令世界接受的应付全球变暖的政策。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美国的国民在全球变暖问题上,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个基本的道德和政策共识。因此,克林顿政府的副总统戈尔关于全球变暖的纪录片,虽然在好莱坞获得了奥斯卡奖,也在世界各地赢得了大批观众,却并没有能够成为美国国策的基础。

全球变暖英语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英汉文化 红色 文化内涵 文化差异

一、引言

随着中国社会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经济的全面发展,世界各国的交流日趋频繁。不同文化存在着民族历史、社会制度、道德信仰、生活方式及地域风貌等差别,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能忽视彼此的文化差异,以避免文化冲突带来的尴尬和矛盾。不同国家表示颜色的词汇和方法不同,同一种颜色在不同文化语境中被赋予的文化内涵也是不同的。本文将从文化的角度就英汉两民族的“红色”内涵进行对比讨论,以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二、“红色”在两种文化中的共性

(一)英汉两种文化汇总,红色的词源来源于血与火,有时会引申为生命的颜色。红色都是基本色,都表示颜色。如red cell(红细胞),Red Cross(红十字会)。

(二)红色常被用来作为警告、危险、禁止、防火等标示用色。红色在英语国家里代表了危险和警告。例如red alter指空袭紧急警报,向人们发出危险的警告。A red battle则是血战的意思,因为红色容易让英语国家的人想到战场上血流成河的场面。Red ruin表示火灾的意思。不管在中国还是英国,停车标示都用红灯。

(三)在英汉两种文化中,红色代表着喜庆和高兴,还代表着浪漫的爱情和美丽。汉语中每年过春节都要挂红灯,点红烛;
结婚时新娘要穿大红色的衣服,盖红盖头,贴大红喜字,被称作“红喜事”,长辈给新婚夫妇送红包,促成新人婚姻的叫红娘;
生意刚开张时祝贺“红火”,婴儿新出世要送“红鸡蛋”。英语国家中红色可以表示美好的情感。Red letter days表示喜庆的日子、特别的日子或值得纪念的日子,比如圣诞节和其他重要的节日。

(四)两种语言国家的人们都喜欢用红色来装饰,以求温暖的感觉。这种对红色的偏好是因为红色这个基本色所带给人们的心理感受而引起的。因为红色属于暖色系,不像黑色、蓝色等给人冷漠、疏远、不可及的感觉。曾经有一个试验,让一些儿童在各种颜色的手套中挑选一双他们认为最暖和的,孩子们都选择了红色手套。红色给人的感觉就是暖和的。

跨文化交际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人类拥有一些共通的文化信息;
之所以存在一些偏差,是因为双方不能共享那些有差异的文化信息。以下就英汉两种语言中红色这个基本颜色词在各自语言中的不同含义予以分析。

三、英汉文化中“红色”蕴含意义的差异

(一)红色的民族文化

1.汉语中的红色民族文化

红色在汉语中的来源。汉民族是个崇尚红色的国家,内敛、含蓄的汉民族之所以喜欢张扬的红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华夏民族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的民族。钻木取火、刀耕火种的生活,加速了他们对火的认识,培养了对红色的亲近感。汉民族对红色的喜好历史久远,红色更常让人们联想到幸福、吉祥、兴旺、喜庆和热闹等画面和场景。

古代汉语中红色意义的体现。红色在汉语中是富贵华丽的象征。杜甫有诗句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鬼”。“朱门”指的就是达官贵人和地主的住处,类似的还有“朱雀”,“朱衣”等,显贵们坐的车子叫“朱轩”。乾隆曾经住在五台山,因此五台山的菩萨顶尽是红墙金瓦,尽显王权富贵。

汉语言中忌讳用红颜色的笔写信。用红色的笔写信被认为想要断绝来往的意思。也忌讳用红色的笔写人的名字。在《西游记》中阎罗王会用红色的笔勾画人名,意味着那些人将不在人世了。清朝时,皇帝用红颜色的笔修改批文,叫做“朱批”,但是也绝对不会用红色的笔写人名。

汉语中红色有消灾避邪和好运气之说。如本命年穿红衣,扎红腰带及红红的中国结。过年长辈送红包也是因为害怕“年”这种动物伤害人或者吃人,于是长辈们为了让孩子平安就送红包以驱邪镇妖。

2.英语中的红色民族文化

英语中的red常常与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in the red表示赔本经营;
red ink原指记账用的红墨水,后来引申为亏本的意思;
to get out of red是摆脱亏空;
come out of the red表示获利;
red tip on the stock market是股市最新情报。

英语国家的人们认为红色是信仰和博爱的化身。当牧师在教堂做弥撒时,身上总穿着红色的无袖长衣,他们称之为圣红;
圣餐仪式上穿红色的服装表示圣爱,教堂装饰中用红色表示圣神降临;
在迎接国家元首等贵宾时,铺展红地毯以表示尊重和欢迎。由此可见红色在英语民族中的神圣地位。

(二)红色的政治文化

1.汉语中的红色政治文化

汉语言中,红色是政治色彩最浓的词,代表着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红色政权”,“红色革命”,“红卫兵”,“祖国江山一片红”等均被视为与政治有关,象征着革命、正义、进步与觉悟,其寓意已远超“喜庆、吉祥”的习俗文化范畴。一些革命题材的文艺作品以“红”字冠名,如电影《火红的年代》、《闪闪的红星》、《红色恋人》,还有小说《地球的红飘带》、《红日》等。

2.英语中的红色政治文化

英语国家中,有的颜色词被用来象征政治,也是含有政治色彩的,甚至不少政党、派别、军队和组织也是以颜色词来命名的,但是这些颜色词并不像汉语国家中那样含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意义。就红色而言,英语中的“red”绝对没有革命的意思,它含有的意思和汉语国家有着天壤之别,是“暴力”、“暴虐”、“流血的恐怖”的象征。例如,Red Army就是红色军团的意思,指的是西德一恐怖集团;
Red Brigades是指红色旅,意大利一级左派秘密恐怖组织;
Red activities是指左派激进活动,这些都是以红色命名的组织,然而都是恐怖组织和恐怖集团。

三、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频繁。当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同时,颜色词在中西交流中有时可以直译,有时需要意译,不一定有完全对等的等值词。也就是说,汉语里带“红”的词语在跨文化的过程中表达成英语时对应英语中其他的颜色词,英语里的“red”也同样不一定表达为汉语中红色的意义,也就是说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一种语言中有的词所表达的意义在另一种语言中不一定找到相同意义的词与之对应,因而在有关颜色词的表达上是要结合两种文化背景的,这样在表达的时候才不会引发误会,才能达到交流的作用,跨文化交际才能更好地进行。

参考文献:

[1]卢红梅.华夏文化与汉英翻译[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