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职工管理论文【五篇】(全文)

时间:2023-06-21 11:25:03 来源:晨阳文秘网

人力资源管理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骨干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的学习领域是面向中小型企业的中基层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在培养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方面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职工管理论文【五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职工管理论文【五篇】

职工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人力资源管理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骨干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的学习领域是面向中小型企业的中基层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在培养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具备运用课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处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作的能力,组织协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1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培养目标是立足于宁波乃至浙江中小型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工作岗位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营销、综合管理岗位。目标工作岗位与岗位职业所需技能一一对应,岗位需要相应的基本技能才可以胜任其工作,通过分析调查,这些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主要有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与配置、员工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处理等。

1.2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能力目标分解为,使学生能够处理中小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事务:岗位工作职责识别,预测企业年度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状况,能够根据区域企业背景资料为企业进行简单人力资源规划,能够为企业常见工作岗位编制工作规范与任务说明书,能够编制、起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所需的相关文本,招聘简章、应聘申请表、面试相关表格、录用通知书、劳动合同、工资报表等,能够根据企业招聘计划要求设计招聘测试方案,能够参与模拟招聘,妥善地处理与应聘者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企业的培训需求设计培训方案,能够根据所提供的企业及岗位的背景资料设计绩效考核方案,能够根据所提供的企业及岗位的背景资料设计薪酬方案。同时通过一体化设计使学生能够处理个人的人力资源管理事务:包括能够为自己及他人进行素质测评,能够为个人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书,能够制作规范的求职简历。

1.3通过分析整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知识目标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概念、基本术语、理论,掌握人力资源规划的流程和方法,掌握工作分析的流程和方法,掌握员工招聘的方法和程序,掌握员工培训的方法与技巧,掌握企业绩效和薪酬设计的要点,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中常用文本的格式内容。

1.4课程素质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设计与学习实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与人合作沟通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具备良好的成本观念、时间观念,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诚信,敬业爱业、乐于奉献,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可持续发展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培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岗位需求的学生的关键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核心课程应以企业生产管理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安排。以任务的完成过程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选取多个学习性工作任务或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按照“提出任务,分析任务,知识构建,完成任务”这一行动体系组织各单元的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工作任务,然后完成工作任务,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达到构建知识的目的。这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能达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

3开展企业兼职人员参与课程考核评价课程方式

职工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从某种意义来讲,也是企业培训的竞争;
未来企业,获得优于竞争对手的唯一途径,就是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
重视培训,重视员工全面素质的提升和企业文化的认同,把企业建成学习型组织,通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双赢”,是企业获得发展的最根本手段。

0引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类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焦点不仅是资金、技术等传统资源,而是建立在人力资本基础之上的创新能力。同时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使得企业间的竞争范围更加广阔,市场变化速度日益加快,面对这种严峻的挑战,企业必须保持学习的能力,不断追踪日新月异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思想,才能在广阔的市场中拥有一席之地,增加对人力资源不断的投资,加强对员工的培训管理,提升员工素质,使人力资本持续增值,从而持续提升企业业绩和实现战略规划。

1建立科学的企业职工培训体系和有效培训计划

1.1培训需求分析与评估:拟定培训计划,首先应当确定培训需求,从自然减员因素,现有岗位的需求量,企业规模扩大的需求量和技术发展的需求量等多个方面,对培训需求进行的预测,对于一般性的培训活动,需求的决定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①工种、业务分析:通过探讨水电行业未来几年内发展方向及变革计划,确定工种、业务重点,并配合水电行业整体发展策略,运用前性的观点、将新开发的业务事先纳入培训范畴。②组织分析:培训的必要性和适当性,以及组织文化的配合是极其重要的前题,否则培后及组织优劣等也应该加以分析,以确定训练的范围与重点。③工作分析:企业培训体系是根源于企业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战略体系之下的,只有根据企业战略规划,结合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才能量身定做出符合自己持续发展的高效培训体系。

1.2有效的培训体系着眼于水电施工企业核心需求有效的培训体系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救火工程”,而是深入发掘企业的核心需求,根据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预测对于人力资本的需求,提前为企业需求做好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1.3有效的培训体系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员工培训说到底是一种成人教育,有效的培训体系应考虑员工教育的特殊性,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训练技法,针对具体的条件采用多种培训方式,针对具体个人能力和发展计划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在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多渠道、多层次的构建培训体系,达到全员参与、共同分享培训成果的效果,使得培训方法和内容适合被培训者。

1.4有效的培训体系充分考虑了员工的自我发展的需要按照自身的需求接受教育培训,是对自我发展需求的肯定和满足,培训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服务,同时也要与员工个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实现员呀素质与企业经营战略的匹配。这个体系将员工个人发展纳入企业发展轨道,让员工在服务企业推动企业战略止标实现的同时,也能按照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通过参加相应层次的培训,实现个人的发展,获取个人成就。另外,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也使员工认识到,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才是其在社会中立足的根本,有效的培训体系应当肯定这一需要的正当性,并给予合理的引导。

培训要想获得好的效果,培训形式的选择至关重要。培训的形式很多,企业在选择具体方式的时候不必因循守旧,固执地套用已有的既定模式。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使员工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因此,企业应结合其资源优势,员工特点及培训内容,合理选择适合本企业所需的科学的培训系统和有效的培训计划,以便达到最终目的。

企业培训管理要取得成效,重点要把握以下要点:第一,要切实把握好“三性”。①系统性:根据企业现状及发展目标,系统制定各部门,岗位的培训发展计划。企业管理者必须对培训的内容,方法,教师,教材和参加人员,经费,时间等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和安排。培训内容的适当与否是培训能否有效的关键因素,为此必须作好培训前的需求分析。个人分析就是找出某一员工现有的技能水平与要求的技能水平的缺口。培训就是要填补这一缺口,雪中送炭。②前瞻性:企业培训不仅仅是为了目前的需要,更要考虑将来的长远发展。③针对性:要“有的放矢”,把握好培训的主方向,主目标,不能“漫无目的”的所有项目一起上,一定时期内,还需主题明确,中心突出。第二,要有广泛的员工参与。认清员工的需求,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采用适当的主题,深度及培训形式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对管理者和普通员工一样,进行全面培训。企业应把所有那些合乎条件,渴望学习的员工都纳入培训的范围,尤其是企业的高级主管人员应首先接受培训。真正影响培训和开发效果的人不是培训人员,而是受训人员的直线管理者,如果他们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和技能,培训与开发的措施往往落空。第三,要有反馈与交流。每次培训结束后都要做培训效果评估,对培训内容本身的可实践性,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程[度进行全面的评价,为以后的培训具有更好的效果奠定基础。

2搞好水电施工企业员工培训应处理好两个关系

2.1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的关系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应该从长计议,设计员工教育的方案。从世界上成功的组织或企业看,可以发现,他们开始并不急于求成,而是注重发现,组织和运用好企业的人力资源,要求员工通过学习,创造,挖掘,发挥自己的潜力。在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在日本,德国等一些比较重视企业员工团队精神,敬业精神的国家,企业历来重视员工培训教育,为了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他们在教育上的投资从不吝啬。上海航空公司曾因更新飞机,有约一年半时间成为“无机公司”,面对极大的经济压力,当时有人建议将技术工人劳务输出,赚一笔钱,也有人提出让一部分职工待岗回家,省一笔线。但是公司最终没有赚那笔钱,也没省那笔钱,却投入资金搞全员培训,把公司变成了一所大学校,从而为迎接一流飞机,提供一流服务,作了人才,智力准备。从长远眼光看,这是最终出高效益的手段。

2.2在岗员工的职业教育与员工的职务,职称升迁的联系水电施工企业开展员工职业培训教育,不是纯粹为教育而教育,其最终目的是根据水电施工企业的发展目标,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挖掘,培养人才,调动,激励员工的上进心和责任感。将在岗员工接受职业教育与其职务,职称升迁联系起来,是及时“兑现”企业和员工教育投入的重要环节。因此,要把企业的职业教育与企业的人事管理作为一个系统,设计一个“学习——提升”的闭环结构。即企业员工的每一次提升,都须经过相应等级的培训,而每一项培训,都是为学习者的进一步发展作准备,这样循环重复,螺旋式上升,使受教育者不断地从接受教育中得到激励,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

3制定适合水电施工企业的培训方法与技术

人员培训是一项在时间和金钱等各方面花费都比较大的工程,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对不同人员的素质提高也有轻重缓急,同时,企业培训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且成年人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社会经历及成熟的思维能力。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培训的投资效益,就必须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具体情况,合理地确定培训对象和选择培训方法和技术。归纳起来,笔者认为员工的培训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3.1在岗培训:在岗培训是指员工不脱离岗位,利用业余时间和部分工作时间参加的培训,这是企业应用最普遍的培训方式。

3.1.1根据新的技术和职业发展要求来调整,提高在岗员工的职业技能水平。如资兴焦电股份有限公司为了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近两年来,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由党务工作部牵头,先后举办了的初级和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每周利用一至二天的时间对车间副主任以上的初级管理人员和公司副部级以上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现代企业知识,管理知识,财务知识,人力资源管理,领导艺术和市场营销等知识进行了专题的培训。

3.1.2满足在岗员工要求掌握更高技能的职业要求,为其成为中等专业人员及基层管理者(如中,高级工,技术员,班组长等)作好准备。由于公司的发展,去年来,资兴焦电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管理部,技术发展部和生产安全部联合在各分厂开展的员工岗位技能培训,利用工余时间对岗位员工进行了系统的岗位知识,质量管理和设备操作技能的培训,有效的提高了员工的综合技能,促进了公司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和公司的发展。

3.2脱产培训:脱产培训是指员工离开工作岗位,去专门从事知识技能的学习。如资兴焦电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湘潭矿院举办的煤化工研究生班培训,集中时间组织相关人员脱产进行培训。

无论是何种培训,下面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在日常开展的培训工作中也应用得比较广泛的,如课堂教学,视听技术(电视,录像,电影,录音带),计算机辅助指导,情景模拟,学术会议与讨论,角色扮演,案例研计,高级游戏,讲座,多媒体技术,新员工培训等。

3.3部门互动式培训:设置培训主题后,根据部门员工特点,将培训内容分解到部门相关人员,各自进行学习:培训由大家共同参与,每位员工都是老师,各负责主讲部份内容,每讲完一部份,全体员工就其授课内容及方式展开集体讨论。总结长处,改进不足,以不断完善:此种培训所产生的效果是多方面的,既可促使大家认真学习,努力掌握培训内容精要,又可提高授课者语言表达及文字组织能力,还可通过讨论阐述不同观点,帮助大家共同理解,从而使所有参与者获得提高。如“TCL电工集团”采取此种培训方法,培养并形成了水电员工自觉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互动式的培训,让员工在平常的生活与工作中不断积累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3.4岗位复训:在岗员工在从事一定时间相同的职业工作后,往往会渐生惰性,操作由熟练而变得机械,麻木,甚至将规定的程序简化“吃掉”。因此,对于在某一岗位工作一段时间后的在岗员工进行岗位复训,以温故而新知,是必要的。岗位复训应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按需施教,根据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需要,缺什么补什么。复训的内容包括:规范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道德培训,实际工作中存在问题的研讨。每期复训,都应要求每位学员必须提出其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具体案例(在实际工作中处理成功的,失效的事例)进行讨论交流,相互启发,从而不断积累岗位工作范例。

3.5导师带徒:此种方法主要适应于新员工和员工晋升,岗位轮换,当员工缺乏岗位经历或对岗位情况不熟时,可采用此种方法,通过其带岗者的言传身教,使员工获取实践经验,以尽快达到岗位要求。

职工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伴随着工学结合的思想在高职教育中的不断深化与成熟,当前,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管理呈现出一种综合性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核心内涵更加强调高职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连接性,因此,工学结合的概念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市场取向明显。事实上,“工”与“学”在概念涵盖上是有着很大区别的,前者强调的是实践能力,后者强调的是专业水平。所以,如何让工和学更好地结合,在高职教育管理上,将工学结合与市场需求更好地结合的取向十分明显。也就是说,在人才培养方面,紧紧围绕市场的需求,对于市场的需求也有了一个比较灵敏的观察机制。其次,合作性更强,高职教育管理在工学结合精神的指导下,需要脱离传统的闭门造车的教育管理方式,强调更强的合作性,包括,高职之间的合作,高职与政府的合作,高职与企业的合作等等。最后,创新性成为核心,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管理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型高职教育管理模式,它所强调的就是摆脱传统高职教育当中存在的教育与需求、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而要想更好地做到这些,就离不开整个教育管理的创新性。这种创新性是建立在综合性和立体化基础之上的。

2.分析工学结合与高职教育管理创新的特点

2.1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

正如上文所说,市场化取向的加强是工学结合高职教育管理的一大特点,因此,在高职教育管理的创新中,就必须牢牢抓住这一特点。特别是在专业设置与专业课程的开发上。这也是目前高职教育管理存在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专业和课程本身设置不够科学合理,专业课程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如果这一问题不解决,再好的教学投入也只能是南辕北辙。因此,在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上,需要牢牢抓住市场的需求与形势,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实行高职与企业对口共建的模式,必要的时候可以成立相关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在此基础上加强高职教育内部的沟通,最终实现专业与课程的科学合理,从根本上提高高职教育管理的水平。

2.2实训基地共享

实训基地对于高职教育来说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特别是高职教育本身强调实践操作性,因此,脱离了实训基地的培养,告知培养的毕业生就不是真正的人才,高职教育管理也只能是一纸空文。而实训基地特别是校外实训基地往往需要较大的相关投入,一些高职自身的能力不足以支撑其独立建立实训基地,因此,为了推动高职教育管理总体水平的提升,应当实行实训基地共享的机制,不同的高职之间可以共享实训基地,高职与企业之间也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把企业变成高职的实训基地。

2.3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管理离不开专业水平过硬、业务素质高的师资队伍发挥基础性作用。特别是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管理,更是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前提下,师资队伍建设不仅仅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更是要求教师同时担负起引导学生的作用,有些高职在教育管理中引入了“双师”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具备方向性能力与意识,这是工学结合要求下师资队伍建设的最终目的。

2.4科研同步开发

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走工学结合之路,重心在应用、共享。具体措施包括: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等,校企共同开展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使其成为区域推行新技术、研发新产品的中心。做到科研课题来源于行业企业,科研资金来源于行业企业,科研人员校企共组,科研成果就地转化,为生产一线服务。

2.5激励制度与后勤服务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调动其积极性与主动性都是发挥其能力的最有效途径。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实行更加可行并且有利于长远发展的激励制度。要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对于教职工进行科学的分配,在此基础之上,还必须有完善的奖惩机制作为工作效率的保障,这一机制的标准应当多元化。此外,还应当通过加强交流、外界合作等方式通过教职工的努力为高职建立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最终把激励制度变成一种内心共识。而这一切的根本都离不开完备的后勤服务,这也是未来高职教育管理中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良好的后勤服务是高职教育管理的前提和基础。高职后勤管理,更要落实工学结合理念,坚持教育属性和经济属性的结合,坚持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方向,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3.总结

职工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通常为三年制专科层次,人才培养定位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采购、仓储、运输、配送、生产管理等核心运作技能,熟悉现代物流信息技术,面向物流专业岗位从事一线操作和基层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不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定位大体相同,除了强调德才要求和一线管理人员外,还会着眼于物流大类的某个细分,也即某个培养方向。

(二)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从根本上讲,课程体系应该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目前,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已经存在多种课程体系,如模块课程、多元整合课程、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和项目课程,以及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等。

(三)“123工程”

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有关专业技能的教学内容分解、整合为100个左右小型学习项目、20个左右中等规模和难度的学习项目、3个左右综合学习项目,即“123工程”。所有学习项目来自物流管理专业当前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以及来自企业实践和社会热点的部分内容。首先,“123工程”包含着一种新的学习理念,既包括“讲解——训练——考核”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也包括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重点的理念。其次,“123工程”是一个专业课程考核体系。按照完成学习项目所需时间、学习难度等分为三个层次,100个左右小型学习项目为第一层次,即“123工程”中的“1”,20个左右中等规模、难度的学习项目为第二层次,即“123工程”中的“2”,3个左右综合学习项目为第三层次,即“123工程”中的“3”,毕业之前,要求学生至少完成其中60%以上的学习项目。最后“,123工程”是构建新课程体系的基础。在“123工程”的基础上,根据学习项目类别、学习领域范围等,将以上不同层次的学习项目重构为项目课程,最终构建新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从一门课的改革到课程体系的改革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单靠某一门课很难挑起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任,对于物流专业这样衍生出来的新兴学科更是如此;
而且,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根本问题正在于课程设置,甚至被立项为“精品课程”的那门课本身就可能存在某种问题,从而形成了课程建设的悖论。

(二)生源质量的下降要求变革教育教学方式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高职生源质量不断下降,突出表现在文化课成绩,而物流管理专业的录取分数通常处于中等水平。这里并不否认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他们的智力等,而是需要充分认识教育对象的变化,并且根据这种变化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式。

(三)高职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低所带来的压力

一方面是90%以上的高职学生就业率,另一方面是不足40%(数据来自麦肯锡的研究报告)的平均就业专业对口率,物流管理专业还略低于这一平均数。虽然学生未在自己所学专业领域就业有着各种各样的客观原因,但是这已经给我们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敲响了警钟,我们不禁要问:学生为何不在花了三年时间学习的专业领域就业?

(四)以123工程学习项目为依托

“123工程”实施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原有各门专业课程的技能点被碎片化、项目化,原本在不同课程中的技能点还被整合、扩展和延伸,非常便于学生自主选择和学习,也利于学生举一反三,便于培养学习迁移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一些来自企业实践中的常见问题和物流行业的社会热点看似放到那门课都可以,哪个老师都可以讲,其实这些问题一般都带有一定的综合性,不同专业教师从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出发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困扰。在123工程的框架之下,这些问题都可以单独成为一个学习项目,专业教师讲授时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得出相对正确的结论,而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局视野,因为物流的各个功能模块本身就存在效益背反的现象。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结果

(一)项目化的新课程体系

项目化的学习内容首先是按照项目所需学习时间长短和难度分为三个层次,这是课程体系重构的基础。然后进一步设计各层次项目的归类方法与细分标准,笔者建议按照学习内容的载体、学习领域等两个标准进行分类。1.按照学习内容的载体分。可以分为设备操作类、设备观摩类、计算方法类、理论观点类、案例分析类、软件操作类、经营对抗类、顶岗实习类、调研类、填单制单类、基本技能类等。2.按照学习领域课题分。可以分为调研类项目课程、企业物流类项目课程、物流企业类项目课程、流程类项目课程、设计类项目课程等。无论按照哪种分类标准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构,最终都要做到按同一标准分类时所有的项目不遗漏、不重叠,大小学习项目匹配;
同时,同一项目课程中的各个学习项目也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序。

(二)新课程体系的实施过程

由于改革过程伴随着不确定性,为保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促进新课程体系的实施,本文建议分四步实施,首先,将“123工程”课程体系与当年大二学生现有课程体系并轨实施,在原有课程体系学习和考核的基础上,同步将“123工程”学习项目的考核要求作为考核标准;
其次,就“123工程”课程体系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反馈,并对实施方案和课程内容做出调整;
第三,选定一个班级,全面实施新的课程体系,同时,设置参照班级,以便于期末进行对比分析,重点考察新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根据比对结果,适时做出调整;
第四,全面实施“123工程”课程体系,持续进行“123工程”学习项目的完善和更新。

(三)新课程体系的考评标准及考核方法

现实情况下,学生所就业的物流专业岗位是有限的,这也意味着学生对不同职业岗位的学习程度可以有所不同,在有限时间、精力下,学生可以重点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相对比较通用的专业技能。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后,学生可以考虑放弃其中某一部分学习项目,某一门甚至某几门课,只要保证不同层次学习项目的总数达到60%以上,且保证通过。

四、新课程体系的实施建议

(一)整合现有教学资源

1.师资。任何创新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也不例外,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现有师资情况,包括师资结构、研究方向、主讲内容等。每位老师应能够独立承担所有项目数的三分之一以上,配合承担所有项目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当然这一要求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2.课程资源。首先明确新的项目课程与原有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核心课等的关系,这也是重构项目课程得到专业教师鼎力支持、从而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为了便于改革的实施,可以先从专业技能特点明显的专业核心课程着手,逐步延伸至基础课和方向课,将其技能点纳入新的项目课程,此外,针对知识结构体系比较完整的课程,还要制定相应的授课方案。3.实训资源。不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程度和发展阶段不同,对物流管理专业的支持力度也不同,因而物流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的条件也有一定的差异。在实施新项目课程的时候,切不可照搬模仿,必须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予以调整,条件好的,可以作加法,增加学习项目,条件一般的,可以作减法,学习项目内容不恰当的,也可以作相应调整,总之,不能离开现实条件。

(二)教师观念的转变

1.转变途径。学习项目的设计离不开物流教学团队专业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要打破原有的框架体系,需要足够的勇气和信心,这也需要获得团队教师的理解和支持。笔者认为观念的转变可以从两个方面做努力,一是借助外力转变,从校外请高职教育研究专家来推动教师观念的转变,或者带领团队教师到兄弟院校那里求经取宝。二是自我转变,可以采取榜样示范、内部培养、教学体验等方式帮助教师转变观念。2.转变内容。观念的转变不是一两句话,或者一两个方面就可以讲得清楚的,至少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考试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而不是考倒学生。因此如学生需要,可以向学生公开所有的题库。二是教师的角色更加侧重对学生的评价,即学生是否通过了某个学习项目,其次才是教会学生。因此,极端情况下,某些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申请讲解前直接开始考试,其实学生考试的过程也可以作为其他同学学习的过程。三是专业教师的团队观念,不能只是上好某一门课,而对其他课程不闻不问,要知道,人的时间、精力、经历等都是有限的,单靠某位专业老师的努力是培养不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必须发挥整个专业教学团队的作用。四是学生都可以成为有用的人才,应该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帮学生选择,甚至强迫学生选择,这主要体现在学习项目的选择方面。

(三)学校教务部门的支持与配合

改革是要打破常规的,课程体系的重构及实施需要打破原有的一些工作做法,对原有教务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必然给相关人员增加不小的工作量,这些都难免会引起教务管理部门的反感,甚至是否定。针对这一方面,首先需要得到各方面领导的支持与配合,他们能够为专业改革创建良好的政策环境;
其次要做好与教务管理部门及工作人员的沟通,通过各种合法、合理的途径为他们争取正当权益,从而获得他们的支持与配合。此外,教学改革团队的教师必须要锐意改革、树立信心、坚守信念,力争尽善尽美的完成新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四)学习项目的持续改进与更新

由于物流行业发展的特点,学习项目需要持续改建与更新,既包括每个学习项目的题库,也包括每个学习项目本身。要想学习项目有生命力和活力,就必须保证一定比例的持续更新。这是企业实践和物流行业发展进步对人才的必然要求。

五、结语

职工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新形势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政府主管市场监督管理与行政执法的主要职能部门,承担着“把好市场主体准入关,当好市场运行的裁判员,做好市场秩序的坚强卫士”的重要职责,如何应对挑战、趋利避害,探求工商行政管理的新模式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更好地为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工商行政管理和谐社会管理职能

一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概述

1.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与职责

工商机关作为承担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的“经济卫士”,积极并善于通过运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教育的手段来加以引导和实施管理,规范市场竞争行为,进而促进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这是基本的职能和职责所在。

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是指国家授权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所实施的特定行政管理职能。根据国务院“三定”方案规定,这一职能是:依法确定各类工商企业和个体工商业的合法地位,监督管理市场上的各种经济活动,检查处理经济违法行为,保护合法经营,取缔非法经营,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保证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健康发展。

依照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内设机构的职能分工及《工商行政管理暂行规定》,工商行政管理职责是:

①确认经营者的法人资格或合法经营地位,负责经营者的登记注册和核发证照,实行监督管理。

②负责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的登记注册和核发证照,实行监督管理。

③监督管理市场交易和竞争行为,查处垄断、不正当竞争和流通领域的走私贩私、传销和变相传销及其他经济违法违章案件。

④依法组织各类市场经营秩序的规范管理,监督规范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中的交易行为,参与金融、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的监督管理。

⑤负责合同的监督检查,查处合同欺诈等违法行为,组织管理动产抵押登记,监管拍卖行为。

⑥保护消费者权益,查处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案件;组织监督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查处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

⑦监督管理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和私营企业,规范其经营行为。

⑧监督管理广告及与广告经营活动,依法查处虚假广告。

⑨负责商标的注册和管理,认定和保护驰名商标,处理商标争议事宜,依法查处商标侵权及假冒案件。

2.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职能执行力的构成要素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履行职能的时候,其执行力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构成要素:

1.2.1执行力主体

执行力主体,也即政策执行主体,是执行活动的核心因素和执行力量的重要来源,其在价值观、认知水平、能力水平等诸多方面的优劣高低,往往也决定执行力其他要素和执行资源、执行机制能否高效运作。我国工商部门执行力主体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地方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组成人员,其人员构成中,基层工商行政管理局(分局)及其派出机构工商所人员占工商人员总数的80%,80%的市场监管任务是由他们完成的,其执行力的高低将基本决定整个工商

行政管理部门执行力的高低,是提高执行力的重点。

1.2.2执行资源

执行资源主要是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执行公务、政策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主要表现为物质条件,包括经费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褥等,其中经费资源和物质资源是其他执行资源的基础,信息资源是对政策的有效执行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重要前提条件,权威资源既是推进政策有效执行的工具;也是增加政策目标群体对政策认同和接受程度的重要力量。

1.2.3执行制度

执行制度有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之分,主要包括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组织

架构及运行制度、执行资源配置机制、绩效奖惩机制、执行监督机制、意识形态、

风俗习惯等等。

1.2.4执行环境

执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政治和法制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等。系统论

认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一个开放系统,同其执行环境相互作用。

二工商行政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1.管理现状

2.1.1行政执法独立性有所增强,市场监管领域及力度加大

新的形势下,国家对工商机关的职能进行了重新定位,将与地方经济联系紧密但与市场监管无关的职能,包括引导个体私营济发展、市场培育建设、指导广告业发展的职能从工商机关中剥离出去,新增加了消费者权益保护、商品质量监管等市场监管职能,使工商机关在对地方经济实施监管时更加超脱。也进一步确立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的综合行政执法机关的地位。明确了监管的目标是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监管的核心任务是规范市场主体的准入、退出、交易和竞争行为,监管的对象是各类市场主体。也就是对市场主体及其所从事市场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保证市场运行的有序化,为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环境。通过以上调整,进一步增强了工商执法的独立性、有效性、权威性。

2.1.2对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的监督管理

市场行为,是指市场主体资格被确认后,市场主体在相关市场匕首的市场经济活动行为。即是指市场主体为了一定的经济目的,如较高的利润、较大市场份额等,而在市场上所采取的各种经济行为。市场行为的类型很多,如定价行为、竞争行为、经济合同行为、投资行为等。工商行政管理监督管理市场行为,能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广大消费者和商品经营者的利益,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2.1.3对市场主体的监督管理

市场主体是指经国家批准进入市场,从事商业、生产、经营、服务,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与自然人。对市场主体进行管理与监督管理,主要包括对市场主体进入市场进行登记注册,确认市场主体企业法人资格与生产经营资格,发放《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营业执照》;进行日常监督管理与以年检为中心的主体资格监督管理。这些管理与监督管理是十分必要的,监督管理市场主体,能建立起良好的市场进入与退出秩序,改善市场结构的状况,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能确保市场主体在市场运行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依法经营;能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创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维护市场安全等。

2.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

但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促进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和商品经济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还存在许多问题。

2.2.1片面地强调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弱化了监管职能

在工商行政管理体制实行垂直管理以后,地方政府与工商机关因财政、人事以及对执法价值理解的偏差而致的矛盾凸显。地方政府对工商行政执法对地方经济的保驾护航作用认识不到或者因各种原因认识存在误区。强调工商机关要搞好服务,却把服务与监管对立起来,认为讲服务就是要放宽政策、降低条件,要少检查、少罚款、少收费,使工商机关履行职责出现了偏差。强调了放宽市场准入,

忽视了条件和程序的把关,强调为企业服务,忽视对企业的监督管理;强调为地方经济服务,忽视了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营造;使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出现了缺位、错位、越位的现象。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工商机关的监管执法工作往往会被认为是发展经济、招商引资这一主旋律中的“不和谐音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商机关的工作指导思想。

2.2.2管理理念缺乏现代性

理念是承载文化内涵的核心部分,现代中国工商管理的种种弊端,首要的问题是管理理念的现代性缺乏。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源于五四的新文化运动,在半封建半殖民的大背景下的中国现代化运动举步维艰、几经挫折。“半封建”说明对过去文化的挥之不去;“半殖民”说明现代进程中文化话语权的丧失。那么,肇始于80年代的改革开放虽惊雷贯耳,但是,传统文化的力t决定了特有的“中国国情”。由此论,工商管理所经历的现代化进程不可能离开这个大的背景,由此进行的改革并产生的理念在对现代文化的吸收和现代法理精神的理解中有转型过程。这种理念,在古今中外四个维度中艰难地折衷,尤其在如何把握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层面上,在现代西方管理也同样面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的问题中,在整个中西文化的大碰撞和大交流中,我们的现代性选择,理念的确立是文化转型必须解决的问题。但是,不管怎样,如何抵制和解决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糟粕,在民主、科学的基本精神中,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基本追寻中确定自己的现念是现代工商管理需要重视和解决的症结。

2.2.3管理模式缺乏多元性

分析中国现代工商行政管理的模式,几乎是单一的、固定的垂直体制模式。在整个现代工商业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在现代文化交流和对话成

为不可阻挡的潮流中,工商行政管理的模式的变化跟不上时展的节奏。当前

的垂直模式,基本的核心也是一种金字塔式样的结构,其基本特点造就了行政实

施过程中个部门基本上是以上行下效为基本执法形式,完成政令和指标是各下级

部门的基本的、核心的任务,当然也就是升官发财之道。由此模式建立的考核和管理绩效严重制约着整个管理团队效率和创造性的发挥。模式的确定、管理的理念和因此生成的管理体制息息相关,是当前管理中存在的普泛性问题,那么,如何由传统的“金子塔”模式向网状的结构模式发展、如何向数字化的、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发展,如何抓住制度和法制的核心,让整个团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管理变革、适应当前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就是一个迫切的问题。

2.2.4市场监管主管部门的法律地位不明确、权威性不高

我国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主管地位是在国务院批复的“三定方案”中确立的。诚然,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政府的职能分工主管市场监管,由“三定方案”确立其市场监管执法的主管地位是符合行政授权的,但由于缺乏“市场监督管理法”这样一部基本法来规定其在市场监管中的主管地位,会因相关法律关于职权设定的规定而引发市场监管权的冲突,实践中甚至出现在市场的专项领域或某些专业市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市场监管执法权受到质疑甚至排挤的现象。

作为竞争执法的主要机构,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还存在权威性不够、缺乏

必要的执法独立性问题。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是国务院的直属机构,属正部级

单位,而作为系统内执法主体的各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是同级政府的职能部门,

在业务上接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指导,但在行政上受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其机构编制、人事任免、经费等完全置于同级政府的直接管理和支配之下,缺乏必要的执法独立性。如果说省级以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因直属于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在监管执法中能够排除地方政府的行政干扰,那作为同级政府职能部门的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是难以排除同级行政干扰的。

2.2.5工商行政管理法规问题

我国目前工商行政管理法规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法规体系不完善,在许多经济领域的管理活动中缺乏相应的法规,如《私营企业法》、《反垄断法》等。另一方面,法规处罚尺度过宽。如企业擅自更改名称,规定可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罚一百元还是一万元,区别就大不一样,而决定权掌握在管理者手中,所以“行贿受贿”、“权大于法”的现象时有发生,它不仅损害了国家利益,也降低了法律的权威。同时,法规内容滞后,现有的一些法规无法对许多新的经济现象进行规范,需要更新内容,重新修订。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导致在管理中因缺乏法律依据,而对一些经济现象难以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繁荣经济,如果没有健全的市场准则对市场主体、客体和市场行为加以规范,必然导致经济混乱。

三强化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到位的模式与对策研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省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了支持和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在履行工商职责时,必须把是否促进社会和谐作为谋划工作思路的主要依据和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严格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执法效能,努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1.树立服务观念,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建立现代市场体系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建立“服务型”的政府,要求地方政府在观念和指导思想上必须树立服务观念,摆脱管理型政府的观念的影响,确立市场为导向的服务型政府思想理念。加快政府和职能部门间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的职能界定,确立地方政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的行政理念和,贯彻“一切从大局出发,不袒护地方利益”的做法,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实现政府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的转变,并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来对市场和社会事务实施管理,强化大局意识和长远发展观念,打破部门保护、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进而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2.变单一的行政手段为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综合手段

为了适应全球化发展要求,我国政府管理应由过去单一的方式管理到综合运用政治的、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与方法。要转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用行政手段这只“有形的手”指挥经济,通过行政审批制度和层层下达指令等方式来配置资源、管理经济的做法,而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除了涉及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等方面的少数特殊行业和领域外都应通过市场运作来调节。行政手段只是在市场失灵或偏离常规的地方和时候使用,而且应该十分谨慎,因为借助行政权力对经济活动进行直接干预,很容易产生腐败和效率低下等弊端。并且这种干预原则上应局限于调控市场运作的宏观环境,而不是直接作用于微观经济。即使是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也应主要通过财政、利率、税收、汇率等经济杠杆来管理,市场则通过供求关系、价格机制和盈利水平来引导企业的经营。

3.把独立执法与社会化执法有机统一起来

追求独立执法是行政执法的内在要求。工商职能的中立性决定了工商部门必须主动摒弃利益部门化影响和体制束缚,从体制、人、财、物等方面继续保持独立性。但独立执法并不排斥执法的社会化,相反,越是独立执法,越要加强执法的社会化,否则,独立就变成了孤立。工商部门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紧紧依靠政府、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形成行政执法、行业自律、群众参与、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综合执法体系,实现执法与社会的和谐互动。

4.促进经济的发展,不忘执法力度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综合性的经济监督管理部门和经济行政执法机关,担负着对各种形式的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的重要职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方式已经出现;
市场体系正在发育和逐步完善;
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正在逐步确立;
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正在由直接控制为主向间接控制为主转变,工商行政管理任务会越来越重。做好各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极为重要。其中关键的一条是坚持生产力标准,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与构建和谐社会,不是抛开工商法规而谈发展,关键的是要增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力度。谈执法力度,又不影响经济发展,而是要更有利地促进经济发展。这是一对矛盾,既矛盾又统一。只有把这对矛盾解决好,才能增强执法的力度。我们严肃执法,赢得了当地党政领导和企业的支持,使违反工商法规者得到了应有的处罚。

5.坚持反腐倡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自然环境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离开了这一基础,其他方面很难有所作为。许多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严重环境污染事件等损害自然环境行为的背后,往往隐蔽着一系列触目惊心的腐败问题。因此,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依据职责切实加大对纵容、包庇损害自然环境行为或者监管不力的单位和党员干部查处力度。坚决制止污染环境行为,建立健全对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执法监察制度,把维护自然环境和谐作为执法监察的一项重要内容。

工商行政管理现行“六管一打”的机构设置,基本上是为计划经济体制服务的。虽然,这种体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来看,这些部门的职能分割,交叉重叠,而且不能覆盖整个经济领域,必须改革现行不适应的部分。要按照管理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重新设置。

在内部体制改革中,还必须将国家行政职能与事业职能分离。将一些事务性的工作从目前的行政职能中分离出去,设立事业性的服务机构,如商标事务所、广告事务所、经纪人活动事务所、经济合同仲裁院等。

6.切实提高队伍的内在素质

近年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队伍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现在的队伍素质与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的要求仍有差距。我们的工商形象建设在某种程度上还停留在外在形象和外在素质的建设。社会上对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队伍素质也有一些成见和偏见,对我们能否肩负起监管大市场心存疑虑。在新的执法形势面前,我们的干部也普遍感到需要提高自身的执法水平,要求加强培训和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所有这些都要求尽快提高我们队伍的内在素质。

要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既要修订落实岗位培训的长期规划,又可以摘短期专题培训班;
既要组织到外地考察,又可以组织大家边干边学,边学边用,在实践中积累和提高。同时还可以引进一些专业人材,改变我们目前干部素质现状。提高队伍的外在素质是一项长期和艰难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既要注意吸收高层次人才,又对现有干部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训。我们应当借鉴有些部门教育、培训干部的经验。

再者,要积极引进人才,优化结构。有效地担负起主管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的职能,完成保障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使命,没有高素质的队伍做基础,是不可想象的,积极引进专门人才,尤其是法律方面的人才是当务之急。我们要适应新情况,就要积极引进人才,不断优化人员结构,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同时,打开出口,对经过培训仍没有提高,不能胜任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让其另寻出路。

7.完善制度,强化责任,防止随意执法

要健全于部因个人违法失职、、必须受到行政处分的行政责任制度。要健全执法部门因违法失职、、损害公民及法人合法权益而引起行政行为被撤销、变更、责令重做、损害赔偿或补偿的法律责任制度,以及在此过程中工商干部因故意或重大过失导致违法侵害发生而对国家的赔偿责任和个人应承担的责任追究制度。要建立工商部门及其干部因轻微违法失职或等而向公民、法人赔礼道歉的道义责任制度。

要强化监督制约。要注重人大、检察院、行政监察、纪委、政协、派的监督作用的发挥,注重舆论监督体系,促进行政执法部门严格依法行政。再次,要严格遵循执法程序。“程序的实质是管理的决定的非人情化,其一切布置都是为了限制肆意、专断和过度的裁量”。如果我们都能够严格按程序执法,那么,执法的规范化程度就会大大提高。

五结语

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构建和谐社会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现阶段的实施工商行政管理行为的管理目标,在此目标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确立实施国家产业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职能,规范市场经济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发挥职能作用,把好市场主体的入门关、当好市场运行的裁判员、做好市场秩序的坚强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