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公共选修课论文【五篇】

时间:2023-06-21 13:25:04 来源:晨阳文秘网

近年来,为了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独立学院普遍开设了公共选修课。但是在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评价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不少指标因不宜精确地描述,具有极大的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公共选修课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公共选修课论文【五篇】

公共选修课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

 

一、引言

近年来,为了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独立学院普遍开设了公共选修课。但是在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评价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不少指标因不宜精确地描述,具有极大的模糊性,所以给评价带来了困难。对于这类问题,笔者尝试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来探索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评价。

二、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独立学院公选课的评价指标内容众多,并且其中一些评价指标还无法用定量的方法表述,要建立一个具有科学性、完备性及实用性的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此,本文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主要借鉴目前相对比较成熟的项目评价方法。即理论分析法、频率统计法和专家咨询法。首先,通过理论分析法对独立学院公选课的指导思想、具体内容、特征,主要影响进行分析比较,综合选择那些重要的影响条件和针对性强的指标;
其次教育学论文,采用频率统计法对目前有关公选课质量评价研究的论文进行频率统计,选择高频指标;
最后,在以上基础上,咨询相关专家意见,对指标体系进行调整,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1教学态度

2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

4教学效果

二级指标

1.1备课认真,精心组织

2.1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

3.1课堂互动

4.1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

1.2教学热情,为人师表,关心学生

2.2创新能力培养

3.2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

4.2获得治学风气的教育

1.3遵守教学纪律,不无故迟到、停课、调课

2.3 语言表达

 

 

公共选修课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校 公共选修 课程体系

一、构建科学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

1、高校公共选修课的教育目的

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程的目的是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品性修养,完善知识结构,发展兴趣爱好,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新型学科不断涌现,学科交叉、渗透、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呈日益综合化的趋势,这样更需要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等学校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共同的结果。

通过公共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较系统又有重点地了解到一些非常实用的社会经济、生活知识。通过开设大批丰富、优秀的公共选修课,在传授给学生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融入理想、道德和传统文化,启迪学生的智慧,帮助他们了解和把握种种人文、社会现象的本质,成为德才兼备、人格健全的毕业生,这正是各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目的所在。

2、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的社会更需要综合性人才,这就要求文科学生应当有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理工科学生则应有必备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每个学生来说,科学、技术、文学、历史、哲学、法律、艺术等等都应该在他的视野内。

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知识,还要了解当今信息社会的新知识点,关心新能源、新材料以及全球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关注社会热点和现象,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继承和发扬。人文教育侧重培养人的形象思维,科学教育侧重培养人的逻辑思维,教师通过传授知识,教学生学会如何做事、如何做人,重视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高校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抓好公共选修课管理工作则显得尤为重要,具有现实意义。

3、高校要逐步完善科学、规范的具有本校特色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

公共选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高校要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加强对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改变以往公共选修课的散置性、随意性现状,有效利用高校已有的教学资源,构建起一个具有高校自身特点的、科学合理的、规范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

公共选修课程体系应有利于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社会现象和文化的判断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改善和文化品味的提高。各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学科特点、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学生的个性差异等条件开设公共选修课,防止课程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教师在讲课中要注意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知识要新颖,培养学生与社会相适应的能力,增加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样才能达到公共选修课开设的目的。

4、严格制定公共选修课的开课标准,确保教学质量

(1)规范公共选修课的开课原则。为保证开设高水平的公共选修课,学校及院(系)应多方面重视,对于办理开设公共选修课程的审批手续要严格把关,要求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才能申报公共选修课。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前需填写开课申请表并提交课程大纲,经院(系)审核后报教务处审批。公共选修课程一般不超过32学时,如超过32学时的,申报时必须说明其理由。教务处同意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应编制相应的课程代码。新开课(或开新课)的教师必须通过试讲,双语授课由教师提出书面申请,教务处进行资格审查。

(2)课程实行调整和淘汰制。对于一些教学内容陈旧、观点落后,与现实社会发展及需要相脱节的课程,要求重新调整教学内容,修改教学大纲,重新申请开课。公共选修课表排好后应录入选课系统,供学生网上选课,选课人数不足却开班的课程,教务处应给任课教师下发公共选修课停课通知书。

(3)鼓励教师多开、开好公共选修课。由于每学期有3万多人次参加公共选修课程的学习,为保证充足的课堂资源来满足学生的选课需要,学校应鼓励教师每学期多开、新开公共选修课,同一门课程开设多个课堂,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每个课堂要求接收学生不少于180人。学校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应与选课人数挂钩。上公共选修课作为本科教学任务,课程内容应不断充实、更新,调动学生选课的积极性。

(4)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教师上课要严格按课表进行,任课教师因病(事)等原因需办理书面调课手续的,经教师所在院(系)同意,报经教务处批准后调整。教师补课需提前向教务处申请教室。

公共选修课开课第一、二周内所有课程有专人检查,落实教师上课和学生到课情况,并且不定期到课堂检查到课率。学校教学顾问组通过抽查听课、学生网上对教师进行课堂评分等方式,检查公共选修课的课堂教学情况,同时每学期对十门左右课程进行课堂问卷调查,回收问卷调查表,对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整理分析,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二、公共选修课的发展和变化

合校十年来,我校专业更加齐全,公共选修课覆盖的学科范围更加广泛,增加了不少内容丰富、知识和趣味性强的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建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先后开出许多深受学生欢迎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对促进学校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主动性,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教育效果十分显著。

刚合校,我校公共选修课程划分为人文社会科学、艺术赏析与技巧、语言、自然科学及其他五大类,2000年开设163门、200个课堂的公共选修课,有17122人次参加了选修。现在公共选修课程体系分为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三大类,涉及文化与哲学、语言与文学、历史、法学、管理、艺术及其他、科学基础和科技史、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及其应用、能源动力与环境科学、新技术制造与电子技术及应用、管理科学与经济、医学等方面的课程。其中人文社会科学中的语言、管理、艺术及其他、自然科学类课程定为一般课程,其余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综合类课程定为核心课程。2010年学校开设386门、549个课堂的公共选修课,有57681人次参加了选修。

2004年前公共选修课采取学生根据选课指南和课表到课堂试听,确定后找教师登记选课,2004年后全校公共选修课进行计算机网上选课,极大方便了学生选课、成绩登录、课堂管理等。由于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参加公共选修课学习人数增长很快,因此,为了补充新知识,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我校每年都不断开出一批新的公共选修课程。

现在我校已逐步形成了一支稳定的担任公共选修课教学任务的教师队伍,其中不乏一批知名教授和学者。选修课程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由于教师们精心准备,内容新颖,讲课生动风趣,引起学生们的极大兴趣,致使许多课堂选课人数爆满。随着学校对公共选修课的不断重视,在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和教师业绩评定等多方面的支持,教师们在教学中的认真投入,公共选修课的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有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有的教师申请到省级教改项目,还有的教师因为公共选修课上得好,被学生评为“魅力教师”。

三、深化公共选修课改革的初步设想

1、完善课程体系

公共选修课程的体系要本着了解社会需求和学生需要,结合学科和专业的实际,合理设置公共选修课程的门类,并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更新。课程的设置可由纵向深入型改为横向宽广型,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增设一些涉及文理边缘学科以及新型学科的课程,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可引导学生对当前低碳生活、网络文化、知识产权、理财规划、传统文化等热门话题进行思考,还可开设如运动及技巧、社交与礼仪、实用性课程,以扩大知识面。

结合本校特点、学科发展和师资队伍,借鉴兄弟院校的课程建设的经验,挖掘出一批人文、科技、艺术、拓展类的课程,近一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如当代文化热点研究、人性与人际关系、路桥与美学、中国民居民俗等课程。

2、课程内容不断深化

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一致,不能因人而设课,教学内容要不断更新,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探索创新的思索中碰撞出火花。为达到培养师资、追赶学科前沿和发展交叉学科的目的,学校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修学习,指派专人收集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教师还应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

学校遵循“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课程不能取决于教师个人兴趣和爱好,与教师专业及研究方向不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讲练结合,对教材的使用、实践环节等方面也应重视,避免出现公共选修课开课质量不高的现象发生。

3、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公共选修课的改革应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由于公共选修课的学分相对较少,课程内容不可能广泛涉及,这样教学方法的改进就显得尤为重要。公共选修课相对于必修课教学来说,其具有相对灵活性、方法多样性、内容趣味性等特点,教师在授课中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参与式等方式。如指导学生广泛查阅中外文献,课程结束写出论文;
教师结合实际开出若干专题讲课,通过课堂分组形式进行讨论,由学生相互点评、教师进行总结来教学,使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
可组织模拟法庭开展辩论,也可以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来开展主题演讲和辩论等多种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带领学生进行室外观赏,作市场和社会调查,计算机机房实例演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是当前世界高等工程教育的趋势,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的需要,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是需要长期坚持并不断进行改革和发展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把公共选修课程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使公共选修课教育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周远清、季羡林: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第5卷[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 白月桥:素质教育课程构建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公共选修课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院校;
公共艺术选修课;
艺术教育;
教学改革

高等院校在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高等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的美育教育作用逐渐凸显。教育部于2006年提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全日制本科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目标,为高等院校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奠定理论基础[1]。然而,大部分高等院校未按《方案》要求设置公共艺术选修课,公共艺术选修课的地位亟待提高。目前学界对公共艺术选修课研究重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关于公共艺术选修课内涵、特征等理论性研究,如林玉恒、鲁士发提出高校艺术类公共选修课设置的四个原则,即人文性、普及性、多样性、参与性[2];
关于公共艺术选修课功能、必要性的分析,如李莲香指出艺术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3];
关于公共艺术选修课的问题及对策,如冯兰芳从师资、课程建设、艺术学科群建设和教学评估等方面,分析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针对具体艺术选修课的微观研究,如陶冶分析《戏曲鉴赏》课程建设的实践及存在问题[4]。农业院校本科人才培养计划提出艺术教育培养形式主要包括开设艺术类选修课与组织开展各类艺术活动[5]。作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中心环节,艺术类选修课在普及艺术知识、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也取得一定成效。农业院校比综合类高校更需重视公共艺术选修课,主要原因包括两点。一是学生渴望艺术教育。农业院校涉农专业较多且农村户籍生源比例较高,这些学生普遍缺乏艺术学习经历与艺术活动体验,因此在艺术学习与活动中表现出更高热情与积极性。二是相关专业需要学生具有一定艺术素养。如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包括在宠物医院从事宠物美容与服饰搭配等工作;
园林与园艺专业毕业生在园林景观设计、植物种植、场地规划等活动中需要具备空间造型、色彩运用、景观构图等艺术知识。通过对艺术选修课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仅10篇文献与农业院校艺术选修课研究有关,其中5篇文献研究内容较具体:3篇是针对具体课程的微观研究,分别是洪勇辉研究论述农业院校园林植物绘画实验创新课教学;
岳敏、施芬从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四个维度探讨高等农业院校“插花艺术”课实践教学的影响因素[6];
孟媛媛从个案出发,分析某学校的艺术课程[7]。另2篇分别是张立波、程贵铭从理论上指出公共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唐圣菊根据教育改革新形势下农林院校的艺术教学实际,提出创新课程设置、刷新教学方法、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等对策建议。综上,加强农业院校艺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研究势在必行。

一、农业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的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艺术教育在学生成长中具有语言教育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和价值,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学习音乐、美术、戏剧和园艺等选修课程,提高学生艺术评价、欣赏和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内心情感,形成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培养气质,完善人格,促进个性,使其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健康体魄、乐观向上精神的高素质人才[8]。农业院校艺术教育培养目标,是在艺术教育中完成审美与素质教育,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生理学上,大脑功能的开发训练可提升智商与情商。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进步,人们已认识到艺术教育中的形象思维训练可弥补课堂语言教育不足,在开发右脑潜能的同时促进左脑发育,使大脑得到整体均衡提升。爱因斯坦曾说:“我思考问题时不使用语言,而是靠生动有形的形象去进行,当这些形象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时,我再去花费颇多的努力表达它。”[9]各类艺术思维特征形象化的思维方式,创造力思维必然包括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艺术教育可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以国画选修课为例,国画是在宣纸上展现水墨艺术表现力,水墨是国画精髓,无水墨表现力,即无笔意的起、行、收,亦非国画。在作画时考虑水墨的运用,促使大脑充分调动右脑形象思维,顾及画面整体布局,进而达到开动左脑作用,提高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性格与健康心态

据教育部门有关调查资料显示,高校大学生中有20.33%至25.63%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10]。人的个性和人格大多通过后天生活环境和教育过程塑造。在压抑等不良因素环境中,易导致内向、自卑、孤僻、固执、冲动、急躁、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感情脆弱。人格偏执或情绪偏激是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原因。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置于艺术环境中,摄影、园艺、绘画、剪纸等公共艺术选修课,可以将艺术承载的积极情感传递给学生,通过学习、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全人格。艺术教育可使学生拥有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在未来面对社会工作压力时能够保持豁达、积极心态。

二、农业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现存问题

(一)学校重视程度不足

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普遍偏向专业化与单一化,对公共艺术选修课要求较低。《2016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进入中国农林类大学排行榜前十名的农业院校中,只有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三所院校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学生必选一门公共艺术选修课,其他农业院校则并未对公共艺术选修课作具体要求。在全国近百所农业院校中,艺术教育必修课占总学时2%以上的不足10%,选修课占总学时均不足5%[11]。

(二)公共艺术选修课教学质量不高

农业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包括摄影、绘画、舞蹈、音乐等多个门类。但由于重视度低,一方面,公共艺术选修课程设置普遍不够严谨,部分农业院校甚至未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或开设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公共艺术选修课缺少权威且有针对性教材,同时部分农业院校对在校学生的艺术素质现状把握不准,一些校内自编教材或难或易,极大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另外,大部分农业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仅注重理论知识,轻视实践性与可操作性。教学方法以单一理论讲授为主,不注重课程整体设计,未能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也未构建艺术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体验空间,使学生感受不到艺术课堂教学的魅力。

(三)公共艺术选修课师资力量薄弱

具备专业素养的教师是保障农业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程课堂质量的关键,也是校内艺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农业院校以涉农专业为主,艺术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缺乏艺术教学交流研讨机会,水平参差不齐。同时更缺乏专业艺术教学管理人员的引导与监督,很难保证公共艺术选修课程质量。目前多数农业院校的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尚处于“因师设课”的发展阶段,无法因材施教。

三、农业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建设探索

(一)正确认识,提高地位

将艺术选修课纳入农业院校学生培养计划中,增设艺术选修课程。目前已有部分农业院校对培养计划加以改革,一方面尝试增加艺术选修课程;
如东北农业大学于2015年8月面向全校本科生展开综合素质类选修课程调查问卷,在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艺术类、综合类217门选修课中,35门公共艺术选修课共获7106票,而最受欢迎前十门选修课中,公共艺术类选修课过半数,其中《当代美国电影》《钢笔书法》《服饰色彩搭配》获得前三名,可见学生对此类课程的喜爱程度之高。另一方面由学生会与团委组织举办艺术展演、舞蹈比赛等校园艺术活动,以增加校园艺术氛围。浙江农林大学通过开设《音乐赏析》《民乐鉴赏》等公共艺术选修课程,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取得明显教学效果。云南农业大学成立大学生交响乐团,致力将交响乐团建设成为开放的高水平社会服务型乐团,并与成都非凡基金会携手开展为期5年的管乐教育研究与实践,将学校教育与社会企业需求有机结合[12]。

(二)教材优化,教法灵活

首先,改进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内容。一是建立适合农业院校艺术教育教材体系。农业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教材首先要适合教学实情,符合课程设计,上下学科知识承接,内容不能曲高和寡。另外,可组织专家编撰教材,根据农业院校学生特点选编与增添不同层次教材内容,做到因材施教,取得良好教学效果[13]。二是教学方法上注重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组织开展多样化、立体式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立体式教学形式即不局限课堂教学,采取开放式教学,丰富学生艺术课程教学内容,以理论指导与实践教学活动引导课堂,以多种形式完成公共艺术选修课程教学活动。如摄影类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可在摄影工作室内拍摄,还可适当增加室外选题拍摄,建立专业影棚,学生动手洗像、成像;
美术作品赏析课可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美术馆实地感受真实画作,直接拉近美术作品与学生距离,更直观、更生动。

(三)强化师资,提高水平

根据农业院校实际情况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多向艺术类教师提供外出学习、经验交流机会,同时在艺术师资薄弱情况下,为满足教学需要选聘不同艺术专业的外聘教师。部分高校还可从其他专业院校及艺术科研院所等引进高层次、高水平管理与教学人才,以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既可充分利用社会多方资源,又可增进学校与其他专业单位间的交流合作。

作者:刘少辉 高艳红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马萱,韩学周.美国艺术教育发展的五个阶段[J].教育与职业,2009(23).

[2]林玉恒,鲁士发.高校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的发展探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4).

[3]李莲香.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现状与改革思路探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陶冶.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以《戏曲鉴赏》选修课程的建设为例[J].文史博览:理论,2008(1).

[5]王彦苏.关于大学公共选修课管理的探讨[J].亚太教育,2015(31).

[6]岳敏,施芬.高等农业院校“插花艺术”课实践教学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2(1).

[7]孟媛媛.塔里木大学普通音乐教育现状与对策[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8(2).

[8]马岩松.高等艺术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探悉[J].教育研究,2007(5).

[9]唐圣菊.高等农林院校公共艺术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8(12).

[10]肖建宗.论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成人教育,2009(17).

[11]王玮.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新发明教育[J].设计艺术,2009(3).

公共选修课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公选课

著名教育家潘光旦先生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整体人格,一个人应当受到一种通专并重的教育,甚至是通稍稍大于专的教育。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社会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注定了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要注重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公共选修课的设置正是在社会逐渐重视通识教育的理念下产生的。它在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和发展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公共选修课的特点

公共选修课是随着学分制的产生而产生的,一般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其意义在于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既保护、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授课对象广泛。公共选修课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因此决定了其授课对象的广泛性。授课对象的年级跨度从理论上讲包含了大学四个年级;
专业跨度涵盖了文、理、工、艺术各个专业。

第二、课程种类多样。公共选修课是由全校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教师基于自己的专业知识背景所开设的,因此决定了其种类多样的特征。从大类上讲,公共选修课由经济、管理、法律、人文与艺术、文学与语言及科学与技术等六大类组成。

第三、选课比较自由。公共选修课的选择权在学生手中,多由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定,充分体现了选修课的自由性。

二、公共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

如上文阐述,公共选修课的设置目的在于强调学生的通识教育,拓宽知识面,培养和发展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公选课也存在着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公选课开课数量不能满足学生需求,课程冷热程度不均。笔者调查河南几所高校发现,目前各校开设的公选热门课程通常是百人以上的大班授课,而另外一些课程由于不太契合社会发展和学生的兴趣,上课人数寥寥。这些状况都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导致授课质量不高。

第二、公选课缺乏指导,学生选课目的不明确。具体有两个原因:首先、大部分高校学生选择公选课的唯一依据是课程名称和教师姓名,学校没有为学生提供与所开课程内容相关的选课说明,比如课程内容、学习该门课程需要的基础知识,以及授课教师的背景、资历、专业等信息。其次、在高校学分制的压力下,部分学生出现了在选不到课的情况下,为修满学分,不得不选择自己不感兴趣,甚至自己不能胜任的课程。

第三、部分教师开停课比较随意。由于高校扩招,公选课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只要具备了教师资格证,大部分高校就允许教师开设选修课。而部分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的初衷多是因为教学工作量不够,此外,有的教师所开设的公选修课和自己所学所教的专业没有丝毫关系,无法从源头上保证开课质量,影响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求知的热情。

第四、考核方式不严格。公共选修课的考核方式是考查,出于趋简避繁的心理,大部分公选课教师会选择规定不严格的期末小论文或开卷考试对学生进行考察。这些考察方式往往缺乏客观、严格的评分标准,容易助长部分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学生偷懒抄袭的风气。

第五、合适的教材不易选购。由于一般教材内容更新周期较长,跟不上公选课内容的前沿性和热点性,而且未知选修人数也给订购公共选修课教材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听课效果。

三、提高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途径

针对以上阐述的问题,高校部分公选课教学质量存在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笔者提出以下五个方面的对策:

第一、建立健全开课激励机制,从源头上解决教师开课不积极的问题。具体做法是:(1)规范开设公选课的规章制度,采用累进式的方式,以课时为单位,对开课教师进行物质奖励。(2)树立典型,嘉奖优秀公选课教师,从精神层面引导教师对公共选修课的重视。在每个学期结束前,学校可以组织一次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评选,以学生评教结果为基础,结合教学督导的评测打分意见,对整个学校的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进行排名,对排名靠前的教师进行鼓励。

第二、优化公共选修课课目结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首先、构建围绕核心课程的多层次课目结构体系,加强必修课和公选课之间的关联,体现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其次、鼓励教师多开设能培养学生创新性和实践能力的课程,并使其能够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不断提高和完善教学质量。

第三、建立选课引导机制。利用网络,学校可以将教学大纲的部分内容作为选课参考信息,提供给学生;
另一方面,将教师的背景资料链接到选课系统网页上,从而极大避免选课的盲目性。

第四、构建多层次的课程评价体系。首先、研究制定以小论文作为考核方式的公共课考查评分标准,保证教师评分的科学性、客观性。其次、引入形成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考核体系,将学生的平时成绩(平时出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等)纳入期末考核范围,以此强调学习过程的重要性,防止学生为考试而学习。

第五、加强监督保障机制。一是加强平时课堂教学的监督管理,二是加强试卷评阅的监督管理。

总之,公共选修课是整个大学阶段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目前公选课在课程设置、教师管理和考核方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高校可以通过整合课程体系、建立引导机制、严格教师管理、完善评价体系,使学生通过对公共选修课的学习,建立相对传统知识结构更为宽厚、合理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增强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成长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韩建明,陈万光,张耀武. 高等教育中公共选修课实践探讨[J]. 科技信息,2010,第十九期.

2 侯加兵,王光富.高校公共选修课建设浅议[A].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

公共选修课论文范文第5篇

公共选修课课堂教学实效性教学质量公共选修课是相对公共必修课而言的,在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占据了一定的地位。随着公共选修课的开设,问题也随之而生。虽然很多人都在讨论并试图提出解决公共选修课面临问题的办法和策略,但多数仅从宏观上予以指导,效果仍不理想。

一、当前公共选修课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公共选修课是学生在专业课、就业方向、兴趣、爱好等基础上的“自由、多样化”选择,虽然各高校在教学环境上有所差异,但公共选修课在课堂教学上有着大致相同的几个问题。

1.大班教学

在各高校的公共选修课教学中,由于教学资源(教师、教室、课程数量等)的限制,公共选修课的班级人数普遍较多,能成功开课的人数一般在120~350人左右,是专业课教学班人数的2~5倍,甚至还有更多的。班级规模偏大,产生的主要问题有:教师不便于进行课堂管理和监控。每个教师对于课堂的视觉范围是有限的,人数过多,上课时教师很难关注到所有的学生,也就不能对学生的情况做出动态的反应。另外,部分学生自觉性差,势必造成教师在上面上大课,学生在下面上小课,课堂教学质量无从谈起。公共选修课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也就失去了选修的意义。大班教学容易使学生产生侥幸心理。听不听无所谓,去不去更无所谓,反正上课人数多,少一个教师不会注意到自己。长期以往,逃课现象在公共选修课中成为“正常现象”。公共选修课成为学生“必选又必逃”而且不必担心学分的课程,彻底违背了公共选修课开课的初衷。

2.教师上课目的不明确,育人意识淡薄

近些年来,随着招生人数的增长,多数高校公共选修课的课程数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各高校都在不断征集公共选修课课程及教师。有些教师由于工作量不饱和等原因而申请公共选修课,对公共选修课的课程性质和开设目的认识不清。“只上课,不管理”“只播放,不讲解”“照PPT讲课,不顾学生反映”等现象时有发生。现在在校学生是“90后”的新生代,思维活跃、反应迅速,教师这样一种上课方式既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也起不到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拓宽知识结构的作用。

3.学生选课目标模糊,认识不清

高校将公共选修课的内容作为通识课程纳入到培养方案中,其用意很明确,希望学生在结合自身专业的基础上发展特长和个性,但多数学生并未意识到此。有些学生认为是学校给学生增加负担,学生为完成学分而选课;
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模糊,认识不清,盲目选课;
还有些学生虽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了课,但由于对教师的讲授内容不感兴趣放弃上课,做着与课堂无关的事情;
也有学生因为上课时间与自己的其他事情相冲突而选择性逃课等,这些都将影响他们最终的上课质量。学生虽然通过种种途径获得了学分,但未学到有用的知识,反而浪费了青春宝贵的时间。

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探讨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提高公共选修课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

1.教师要提高对课堂教学的认识

(1)爱岗敬业,感恩奉献

公共选修课作为拓展学生知识范围、陶冶情操的通识课程,虽然课时数相对较少,但上课时面对的是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各类学生,要想上课容易,但要上好并不简单,某种程度上比专业课更难组织教学,也更加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满足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需求。教师首先要有“爱岗敬业,感恩奉献”的精神,将自己无私的情感融入到每一堂课中,将自己的知识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告诉学生,学生才会对教师的努力做出回报。

(2)热爱所授课程,深入专业领域

根据公共选修课的开课情况,申请上课的教师所讲授的公共选修课都是与自己专业课程或专业方向相关的课程。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应热爱所开课程,并且在日常经常钻研专业领域,注重挖掘学科材料中蕴含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不断拓宽、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深化专业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而不是疲于应付,为获得课时而上课。教师只有专业知识基础扎实了,课堂教学前有充足的理论和方法储备,才能在上课时结合课程内容,用贴近学生生活和心理状态的各种方式,积极应对学生在课堂发生的各类情况,充分发挥创造性和联结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自愿参与各种课堂教学活动。

此外,公共选修课教师在备课时更应将学生的内在发展和外在发展结合起来。内在发展是一种追求以知识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发展;
外在发展是一种以追求知识记忆、掌握、理解与应用为标志的发展。这样的结合是符合公共选修课开设的目的的,也是教师锻炼和提高讲课技能应该必备的能力。

(3)明确开课目的,增强实践环节

对于学生来说,平时上的各类专业课程多数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在选择公共选修课时,一方面希望能拓展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则更多的想提高自己社会实践参与和动手的能力,增加阅历,为将来走入社会打下基础。比如,艺术鉴赏类课程,开课目的主要是要学生学会欣赏,在此基础上掌握一定的技能,上课时是否可以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作品或寻找资源,上课时教师从中分析,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实用技能和注意事项,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又如,旅游类课程,开课目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常识,还是要锻炼某种能力。是否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家乡的风土人情及景点历史,再结合教师讲课的重要内容,自己设计讲解词等,一方面促使学生积极寻找各种信息,主动学习;
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以及面对大众的勇气和胆识。再比如,语言类课程,开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母语以外的语言和他国文化,可通过课堂分组、扮演角色、视频等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所以,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课程,只要教师明确自己开设课程的目的,结合自身的特点,始终站在发挥学生特长的角度上,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就一定会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2.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公共选修课涉及的学科种类较多,且学生的知识基础参差不齐,在具体教学中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更多的时候是教师根据自身特点、教学目的、学生情况并结合课程性质的选择。

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教师除了根据书本及从各方面收集的信息对理论问题进行系统的讲授外,应多引入与生活实际相贴切的案例进行分析,启发学生运用基本概念,发散思维;
或是采用游戏、实验等方式,让学生同时参与互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在各种活动中理解理论内涵,避免理论知识的枯燥。

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应将亲身经历融于课程教学中,可采用一下方法:演示可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
模拟是沟通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实际操作能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且检验学生的理解能力;
讨论可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参与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把理论知识转变为学生的能力。

教学形式的多变,无形中就会吸引学生,学生也愿意关注所选课程。

3.明确课堂纪律要求,严格课堂管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和课堂管理通过许多变量而相互发生影响,管理水平的高低也会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不管是哪种风格的教师在上第一堂课时,都应该向学生明确自己的课堂纪律和要求,要让学生知道在课堂上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怎样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不上课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如何考评等做为对学生的一种外在约束。当发现问题时,教师应在第一时间及时迅速做出反应,而不能放任学生课堂上不应该有的行为。在教学同时,随时监控课堂上学生的整体情况和反应。一定要让学生知道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4.改革考核方式

对于公共选修课的考核一般情况下与其他类型的课程考核比例相当。平时(点名、作业等)占30%,期末考试占70%。现在看来这个比例也是导致学生逃课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公共选修课,多数课程都在结课时以交论文的形式而告终,学生随便在网上下载一些内容都能获得可观的分数,学生又何必去上课呢?在西安外事学院公共选修课的课改中,允许教师根据自己课程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考核比例进行调整,比例可提高至4∶6,5∶5,或更高。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让学生重视平常的上课,既然选了课就要学会慢慢培养自己的兴趣;
教师要加强平时课堂的整体监控和管理,除了经常性多样化的点名之外,还要采取多种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贯通,保证上课质量。期末的考核方式可以是大论文、笔试答卷、设计作品、文学分析、调研报告、学习感悟等多种方式进行。

5.增强自信心,实现自我价值

教师的自信心源于学生对课程的关注。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教师每年每学期重复着相同的课程,讲课方式已有了固定的模式,教师自己也有了一定的思维定势,在教学上很难再有新的突破。公共选修课给教师一个全新的挑战,不但要上好本身课程内容,同时加强专业间知识与其他知识技能的渗透、交叉,促进知识和技能的正迁移,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实现自我价值。

学生的自信心源于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公共选修课虽然上课人数较多,但对于想学习的学生还是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和认可。所以,教师除了精彩讲解课程内容外,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多样化、实践性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也能够寻找到获得知识的乐趣。

三、结语

公共选修课要想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有正确的认识,创新性的课程设计,合理的安排,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吸引学生愿意、主动的上课;
学生也要将职业规划与此挂钩,理性对待所选课程。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改变公共选修课面临的现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