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对教师来说,那些准备好的或者已经掌握的近义词,在讲解的时候可以做到胸有成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但是,如果学生突然问起一组自己不太常见或毫无准备的近义词时,有些教师往往就会感到紧张,解答时会觉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辨析近义词方法【五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辨析近义词的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近义词辨析 必要性 辨析方法 教学建议
一、近义词辨析的必要性
近义词辨析会伴随对外汉语教学的始终,同时也是重点和难点。
首先,对教师来说,那些准备好的或者已经掌握的近义词,在讲解的时候可以做到胸有成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但是,如果学生突然问起一组自己不太常见或毫无准备的近义词时,有些教师往往就会感到紧张,解答时会觉得不尽如人意。在教学过程中,近义词辨析的问题会伴随教学的始终。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它难而忽视它,而是应该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运用近义词辨析的方法,游刃有余地运用到教学中。
其次,对学习者来说,随着学生汉语词汇量的增大,每学习一个新的词汇,都有可能因为与之前学过的某词相似而对其造成困扰,又因为近义词之间往往存在语义轻重、侧重点、适用范围等方面或多或少的不同,无法区分这些近义词将直接影响留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同时,大量掌握近义词可以避免词语单调的重复,留学生在使用汉语时可以更生动形象。此外,在HSK的考试中,涉及大量近义词辨析的题,掌握正确的辨析方法,可以帮助留学生在考试时解决这类难题。总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习者,近义词辨析方法的掌握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近义词辨析的方法
近义词辨析应该包括两个方面:“求其同”和“辨其异”,近义词的相同点比较容易,不再赘述。留学生误用近义词,往往是因为它们同中有异。我认为,近义词辨析可从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三个大方面入手。
(一)辨析词汇意义。
在讲解词的意义时,可以通过分析语素辨析,虽然此方法只适合于部分近义词,但对留学生掌握汉语词义还是有一定帮助的。通过语素义的辨析,近义词在词汇意义上的差异可以表现在语义轻重程度、语义侧重点和范围大小三方面。
1.语义轻重不同
有些互为近义词的一组词,它们共有义项的语义轻重不同。很多情况下可以通过“异语素”的辨析区分。请看偏误用例:
我就是嗜好游泳,其他运动我都不感兴趣。
很明显这个句子没有区分“嗜好”和“爱好”。“爱好”侧重“爱”,是一种正常的“喜爱”;
“嗜好”侧重“嗜”,是一种特殊的“喜好”,以致带有偏执的程度。因此,前者词义较轻,后者词义较重。正确的句子应该是:“我就是爱好游泳,其他运动我都不感兴趣。”要让学生明白这类近义词的突出区别是语意轻重不同。
2.语义侧重点不同
有些近义词如果抓住它们的不同侧重点,在使用的时候就很容易区分开,请看偏误用例:
他太不讲理,不能满意他的要求。
这个句子没有弄清“满意”和“满足”的区别。“满足”的往往是“需要”,而“满意”的是“表现”。因此,前者的宾语常常是“要求”“条件”之类,而后者的宾语常常是“表现”“态度”等词语。所以,正确的句子应该是:“他太不讲理,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学习者在使用这类近义词时,要斟酌它们的语义侧重点,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3.语义范围大小不同
有些近义词虽有相同的义项,但是有的近义词语义范围不同。例如:“边疆”和“边境”都是指远离内地靠近国境的地区,但两者所指范围不完全相同。“边疆”是指靠近边境的领土(包括国与国接壤的边界),范围比较大;
“边境”是指靠边界(国界)的地方,范围比较小。又如“战争”和“战役”也有所指范围大小的不同。这类近义词,往往可以通过简单的字面意思区分,难度不大。
(二)辨析语法意义。
从语法意义上进行辨析时要注意词语的词性和搭配特点。
1.词性不同
有些近义词,虽然它们语义相近,但是它们的词性并不同,所以它们的语法功能也会不同。比如:“合适”是形容词,可作定语,也可作谓语,如“合适的人选”、“特别合适”,。“适合”是动词,只能作谓语,如“适合你”、“适合搞艺术”,明确“适合”和“合适”的词性,学生在使用时就可以减少误用情况。
2.搭配对象不同
由于词义、词性不同,在搭配对象方面也不同。能够记住一些典型的搭配,对学生提高汉语表达能力很有帮助。请看偏误例句:
由于忙于工作,忽视了孩子。
“忽视”重在“视”,强调的是不够重视或掉以轻心;
“忽略”重在“略”,强调的是有所遗漏或没顾及。二者在搭配对象上是有差别的,有些词语只能和“忽略”结合,如“孩子”“学生”等,这是因为许多事情并不想轻视,只是可能顾及不了。所以,正确的句子应该为“由于忙于工作,忽略了孩子”。
(三)辨析色彩意义。
理性义是词义中的主要部分,词还有附属于理性义的色彩义。有些近义词不同,主要表现在它们的色彩意义不同,色彩意义可以从感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三方面来考虑。
1.感彩不同
带有感彩的词语可以分为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例如:“结果”泛指最终状况,可指好的方面,也可指不好的方面,主要作中性词。“成果”侧重指在工作事业上的收获,一般用于工作、科研等对象,是褒义词。“后果”侧重指事物发展的不好的结局,搭配对象多是不好的现象,多用于消极方面,是贬义词。学生可以抓住这类词使用的典型环境和常与之搭配的词语辨析。
2.语体色彩不同
有些词语由于经常用在某种语体中,便带上该语体所特有的色彩,“恐惧”和“害怕”语体色彩不同。“恐惧”多用于书面语,如“万分恐惧”“恐惧不安”等相对固定的表达;
“害怕”多用于口语,除了“不安和发慌”的意思外,还经常表示担心、顾虑,如“害怕老鼠”、“害怕考试”等。选择具体语体色彩的词,同使用的场合有关,也同说话人的文化修养有关。
3.形象色彩不同
表示具体事物的词,往往给人形象感,这种形象感来自对该事物的形象的概括。例如:“鲸吞蚕食”和“狼吞虎咽”,它们都表示往肚子里吃东西的过程,但在形象上却达到不同的效果。“鲸吞蚕食”让人一看就想到了鲸鱼和蚕慢慢地、一口一口吃东西的样子,而“狼吞虎咽”让人仿佛看到狼虎吃东西时又急又快、迫不及待的模样,达到了不同的表达效果,形象而生动。
三、近义词辨析的建议
(一)掌握方法,思路清晰,理性分析。
首先,不能想到什么说什么,毫无头绪。而是应该做到思路清晰,从宏观上理清自己分析的步骤,并且要将近义词辨析的种种方法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灵活运用,不要被条条框框所困。其次,在辨析近义词时,要做到突出重点,适当放弃非重点,理性、客观、全面、真实地对互为近义词的一组词进行辨析。让学生可以清晰明了地记住这组近义词的突出区别,减轻他们记忆的负担。
(二)例子先行,典型突出,概括区分。
近义词辨析时,要把近义词放到语境中去考察,首先要尽可能多地说句子;
其次,互相替换,并对例句进行归类;
最后,是对种种替换情况分类并概括说明,指出同义词在哪些方面有差别。要记住例子先行,用具体的组合和例子说话,要有说服力,更容易记住,加快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这些组合和例子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要具有代表性,即例子要典型。这样会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积极参与,精讲多练,讲练结合。
在辨析近义词时,学生很难和老师形成良好的互动。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然而,这样效果并不好,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多地鼓励学生说例句,然后通过学生的例句辨析近义词。此外,还要注意精讲多练,随讲随练,讲练结合,这样才能将学到的知识通过多次的“刺激-强化”后为学生所掌握。
四、结语
近义词辨析对外汉语教学很重要。要很好地解决这一难点,必须掌握近义词的辨析方法,遇到近义词时首先要镇定自若,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谨记例子先行,典型突出。在实践中,渐渐地将近义词辨析的方法转化成自己的一种能力,运用到学习和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刘乃叔,敖桂华.近义词使用区别[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刘士红.近义词辨析方法的系统性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2(2):40-45.
辨析近义词的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易混淆词 近义词 辨析 立场与原则
一、引言
张博先生曾说,汉语中介语“易混淆词”指的是“站在中介语的立场、着眼于目的语理解和使用中的词语混淆现象并根据混淆的普遍程度归纳出来的词语类聚”。对于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而言,我们在汉语学习中涉及词义辨析时用到更多的是“近义词”这个概念,近义词指的是意义相近的词语。从近义词与易混淆词这两个专有名词的释义上,我们就可以发现,近义词与易混淆词在定义时的立场就是不同的。近义词的辨析更倾向于汉语的本体研究,而易混淆词辨析,则是站在中介语的立场,为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在学习词汇时扫清障碍。因此,过去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将近义词辨析的方法直接应用于易混淆词辨析的做法是不科学的。易混淆词的辨析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而言,比母语为汉语者的近义词辨析更为复杂。易混淆词辨析除了要考虑词语之间意义上的差别,还与学习者的学习顺序、学习环境、出生国别、民族文化等很多因素有关。在完成了词汇课易混淆词辨析的小组作业之后,本人对易混淆词辨析这一课题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将着重阐述对外汉语教学中易混淆词辨析的立场与原则。
二、易混淆词辨析的立场
(一)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对易混淆词辨析的研究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无论是对汉语的本体研究,还是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研究,亦或是对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研究,都在1978年学科体系建立之后有了长足的发展。对于易混淆词的研究,对外汉语界的起步并不晚。但是早期的易混淆词辨析研究,并没有打破将易混淆词辨析置于近义词辨析框架之下的局限,在易混淆词的辨析中,缺乏针对性与目的性,没有找到易混淆词辨析与同义词辨析的本质差异。2013年,张博先生在《世界汉语教学中》发表了题为《针对性:易混淆词辨析词典的研编要则》的文章,阐述了易混淆词辨析词典编纂时抓住针对性的重要性。近年来,很多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也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义辨析作了专题研究,如郭志良、刘叔新、张占山等。
(二)易混淆词辨析的立场
1.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的立场
易混淆词辨析是在中介语研究的立场之上提出的概念,因此,易混淆词辨析涉及母语与目的语两方面的学习。就汉语中的易混淆词辨析而言,在辨析过程中考虑的绝不单单是汉语本体的部分,更有学习者母语的干扰以及中介语给我们提供的暗示。也就是说,易混淆词辨析时,研究者必须站在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的立场,以一种大的语言和文化研究意识,不仅注重汉语的本体研究,更多的是结合学习者的母语特点以及易混淆的词语内部的联系,而不仅仅是研究词语之间意义上的差别。
2.客观、科学的立场
易混淆词辨析的前提,是明确什么是易混淆词。如张博先生在《外向型易混淆词辨析词典的编纂原则与体例设想》中提到的那样,过去的研究中,我们对易混淆词的选取有很多不科学之处。易混淆词并不是对外汉语教师或者词典编纂者本人仅仅依据个人的教学经验而确立的易混淆词,而应该是在搜集大量语料的基础上,根据非汉语背景的学生在实际的汉语运用中的实例,来发现当用词与误用词之间的使用规律,从而确定哪些词对留学生而言是易混淆词。仅从易混淆词的确立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易混淆词的辨析,必须站在客观、科学的立场上,要避免主观定义和推断。
3.学习者母语环境的立场
易混淆词的辨析,不能一概而论。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易混淆词,他们的易混淆点是不同的,混淆原因也有很大差异。比如“关心”“关注”这两个词,韩语背景的学生出错较多,因为韩语中没有“关注”这个词,学生受母语的影响,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当用“关注”时却总是用“关心”代替。与“关心”“关注”这对易混淆词的例子相似的是,许多的易混淆词与学习者的母语迁移密切相关。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易混淆词的辨析,要想真正做到弄清混淆点,疏通混淆点,为汉语学习者提供有效的辨析参考,就要真正做到站在学习者母语环境的立场上,将其母语与汉语进行对比分析,才能达到对症下药、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易混淆词辨析也才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易混淆词辨析的原则
(一)词义辨析与搭配差异相结合的原则
尽管近义词与易混淆词不是相等的概念,很多在汉语本体研究中被认为是近义词的词汇之间不一定构成易混淆关系,但我们仍然必须认识到词义上的相近仍然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中造成偏误的重大原因。与此同时,搭配上的差异也十分重要,汉语中许多词语由于其词义特征的差别而存在许多搭配上的限制。近义词辨析中因为针对的是母语为汉语的学生,我们不会将过多的重点放在词语之间的搭配上,但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却并非如此。明确不同词语的搭配原则或固定的搭配结构,能够大大降低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词汇使用中的错误率。
如:“产生”与“生产”是一对易混淆词,“产生”指从已有的事物中形成新事物,“生产”是指用工具创造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搭配上,产生多与抽象事物搭配,如“产生兴趣”“产生好感”,生产多与具体事物搭配,如“生产粮食”“生产食品。通过词义重点的辨析以及搭配上差异的阐述,我们就大致可以将易混淆词的混淆点区别开来,让非汉语背景的学习者对这两个词的差异有所理解。
因此,对待对外汉语教学中易混淆词的辨析,我们首先要坚持词义辨析与搭配差异相结合的原则。词义辨析时,只选取容易使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混淆的词义部分,同时将词语间搭配上的特点进行对比,为进一步辨析做好铺垫。
(二)抓住混淆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易混淆词辨析的入手点有多个方面,从释义、搭配到学习者国别、学习顺序、使用频率等多个角度,我们都可以找到易混淆的原因。但是,对于不同的词语来说,引起混淆的原因不尽相同,总有一个最主要的聚焦点造成了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时出错,产生当用词与误用词之间的混淆。所以,在易混淆词辨析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找到学生用错的最主要原因,并且通过大量的语料分析,确定是单向误用还是双向误用,然后展开进一步的辨析。如“认识”与“了解”这对易混淆词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语义程度不同,“了解”的语义程度更深,所以将两个词随意替用经常会出现错误。又比如“关心”与“关注”,混淆的主要原因是非汉语背景的学习者在学习时先学“关心”,后学“关注”,加之母语的影响,最终造成了词语运用中的偏误。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易混淆词辨析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切不可一概而论。
(三)精细讲解与针对性练习相结合的原则
易混淆词的辨析工作,一方面是为了易混淆词词典的编纂服务,一方面是为了方便实际的汉语词汇教学。因此,易混淆词的辨析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还要与教学原则相结合。对于教学原则,中外教育学学者与心理学学者,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支撑下,曾经提出过多项效果优良的教学原则。比如量力性原则、个体差异原则、科学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和精讲多练原则等。其中,精讲多练原则是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者,在长期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提出的一条教学原则。“精讲”就要求讲得准确、生动、条理;
“多练”即要求在精讲之后务必包含有效的练习环节。我们自己的学习经验也表明,单纯的听课很难达到有效掌握知识的目的,即使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中将易混淆词讲得足够清晰透彻,但若缺乏行之有效的联系,仍然无法保证学生在应用时的准确性。因而,必须要在讲解的同时加强练习,可以通过选词填空、造句、互相纠错等方式,来巩固和检验易混淆词辨析的讲解成果,增强我们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实践性和交际性,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更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这才是我们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易混淆词辨析是一个大的课题,值得每一位从事相关专业的学者与教学工作者深入研究。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面临着众多的挑战。谋求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新发展,必须在各个环节精益求精,做深入细致的研究。易混淆词的辨析从提出至今,仍然缺乏科学权威的研究成果。我们必须摆脱以往内向型词汇辨析的缺陷,明确易混淆词的辨析是一种外向型的词汇辨析,要有从汉语本体与其他语言不断联系过渡的意识。如今的语言学习对教师与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需要多个学科的支撑,更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易混淆词辨析作为对外汉语教学这个大的学科体系下的一个研究与实践课题,必须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之上,结合实际条件与学生的动态学习过程,推陈出新,找出更好的操作方式,编纂出真正能对非汉语背景的学习者汉语学习有帮助的参考书册,也将我国的对外汉语事业推向新的发展高度。
参考文献:
[1]张博.同义词、近义词、易混淆词:从汉语到中介语的视角转移[J].世界汉语教学,2007,(03).
[2]张妍.欧美学生汉语中介语易混行为动词、心理动词及其辨析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周琳.对外汉语教材同译词语及英语背景留学生使用偏误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齐春红.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语搭配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5,(02).
[5]李晓琪.关于建立词汇―语法教学模式的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01).
[6]刘叔新.同义词词典怎样处理词性[J].辞书研究,1983,(03).
[7]周荐.同义词语聚合是否须语法属性一致[J].固原师专学报,1994,(02).
辨析近义词的方法范文第3篇
同义词是什么
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的一组词语,可以分为等义词和近义词两种。近义词是指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
而等义词的意思完全相同。
同义词辨析方法
1、从感情色彩上进行辨析,也就是从词的褒贬义去辨析。如“顽强”与“顽固”,前者表示赞许,后者则表示憎恨。
2、从语意轻重上进行辨析。如“破坏”与“摧毁”,前者程度浅,后者程度深。
3、从范围大小上进行辨析。如“战争”与“战斗”,前者范围大,后者范围小。
4、从具体与概括的不同进行辨析。如“衣服”与“衬衫”,“衣服”是概括性的,指所有衣服,而“衬衫”是具体的,可以指长袖衬衫或短袖衬衫,男式衬衫或女式衬衫等。
5、从对象的不同去辨别。如“沉重”与“繁重”,都有分量重的意思,但“沉重”指精神或思想负担重,而“繁重”则指工作、任务的数量重。
6、还可以从普通话和方言来辨别。如“讨饭”与“乞丐”,分别是口头语与书面语;
“爸爸”与“父亲”,分别是旧词与新词;
如“薪水”与“工资”,分别是外来语与本民族词;
如“盐”和“氯化钠”,分别是常用语和专业术语
7、可以从词语搭配进行辨别。如“发挥”与“发扬”。
辨析近义词的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言文;
同义关系;
辨析
文言文中,几乎每个词都有数量不一的同义词,组成复杂的同义关系群。关于同义词的定义,历来众说纷纭。王力先生认为:“所谓同义,是说这个词的某一意义和哪个词的某一意义相同,不是说这个词的所有意义和哪个词的所有意义都相同。”蒋绍愚先生认为:“所谓同义,是指一个或几个义位相同而不可能是各个义位都相通。”郭锡良先生认为:“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意义完全相同的词叫等义词或绝对同义词,这类词数量很小。绝大部分同义词都只是部分意义相同。”从中可以看出,几位学者对同义词的界定各有所长,侧重的方向也不一样,但都关注词的义项。蒋绍愚、郭锡良等学者作为王力先生的后辈和学生,对同义词的界定都是在王力先生“所谓同义,是说这个词的某一意义和哪个词的某一意义相同”的观点的基础上衍生发展的,这也成为学术界主流的观点。一个义项相同即可确认为同义词,因同义词有不同的义项,所以会出现同一词有多个同义词,但他们之间并不能构成递推关系。
与以上观点不同,王宁先生认为:“声音没有渊源而意义局部相近的词叫同义词。同义词必定不同源。两个词只要有一个义项的义值相近,就可称为在这个意义上的同义词。”即在一定条件下,意义相同,语音不相关的词互为同义词。这个定义尊重了王力先生的观点,但在具体的分析上又有差别。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王力先生的观点提出了同义关系的词的本质性特征,但由于其高度凝练,又会有适用性的局限。对王宁先生的定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主要包含三层意思:
其一,词的同义是有条件的,不存在绝对的、全面的同义词。即多数词的同义只存在某一义项上,而且与语言环境和历史时期有关。古汉语词往往具有多个义项,不同义项往往在多义词的义项中处于不同位置,如有的为本义,有的为引申义。
具体作区分,可分为同位同义词和异位同义词。同位同义词,就是把词与词处于相同位置上的义项的语义相同作为条件构成的同义词,如“兵”“士”与“卒”“兵”本义指兵器,“士”本义是男子,“卒”本义是奴隶,都可引申为“士兵”,以引申义相同构成同义词。就异位同义词来看,“面”和“脸”就是其中的以本义与引申义相同为条件构成的异位同义词。“面”本义指脸面,如“老妇必唾其面”“尘满面”,“脸”本义指眼睛下面,鼻子两侧的部位,如温庭筠《菩萨
蛮》中的“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后“脸”引申为整个面部,和“面”同义。
其二,同义词的语音是没有关联的。王宁先生认为“语音相关、具备音近义通条件的是同源词,不包括在严格意义的同义词范围内”。如“言”和“语”是同义词,“言”和“唁”虽然都有“闻”的意思,但并不是同义词,而是同源词。而在王力看来,同义词与同源词存在从属关系,从词义方面来分析同源词,将同源词分为三类,其中第二类是同义词。他指出:“同源字必然是同义词,或意义相关的词。但是,我们不能反过来说,凡同义词都是同源字。”何、蒋两位先生是(二者都是王力的学生)直接继承王力先生的观点,依旧没能突破这个限制。同义词和同源词本来是两个平行的概念,没有严格的区分会给区别、研究同源词、同义词造成不便。对比同源词和同义词的概念,可以发现同源词必须要有历史的渊源关系,出自同一源头,而同义词是意义上的偶然相同。相对来说,王宁对于同义词和同源词的界定更明晰、合理,也更方便研究和教学。
其三,同义词是相互的,即构成同义关系的词互为同义词。如“单”在“单一”的意义上,与“一”“独”“唯”同义。在“单数”的意义上,与“奇”同义;
在“仅只”的意义上,与“只”“独”“特”同义。相反,只要两个词互为同义词,必然有相互重合的义项。
从同义词定义的界定可以看出成为同义词所要具备的要素和同义词的特点。
但要确证两个词是否构成同义词,则要通过一些具体的语言材料才能准确得出结论。就像任何人都不可能不借助他物就认识自己一样,确认同义词基本的方法也是比较,比较才能显出差别。通过对整个词义系统的分析,认识一个词从本义到引申义的全貌,从而明确与其他词的界限与关系。就辨析同义词的角度而言,首先,辨析同义词词义上的不同,其中包括词义的范围、程度、反映角度的差别。
其次,辨析同义词在使用上的不同,其中包括使用对象、场合有差别,使用时组合对象、功能上的不同。除此之外,辨析同义词感彩上的不同。就具体的操作而言,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语言环境分析法――从上下文的探求上辨析同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注意文言中的互用、对用、连用等现象。互用就是在同样的语言环境中,两个词互相替换,而语句的意义保持不变,常见于《诗经》。对用指古代文言和诗词中,为了对仗工整而又不出现重复的字,在相应的位置上往往出现一组同义词,如杜甫《登岳阳楼》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中的“一”和“孤”。
连用是为调整、补充音节,将同义词连用的情况,意义与单用相近,说明二者在这个语言环境中意义并无差别,如韩愈《谏佛骨表》中“数千百年以来,未有伦比”中的“伦”与“比”。
第二,对立意义分析法――从反义词的分析上辨析同义词。语言中的许多词都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跟一个与它意义相反相对的词构成反义词,不同的反义词可以反映出同义词之间的差异。如“坚”“刚”“强”三个词,意义上很接近,都有牢固的意思。但在上古汉语中,“坚”专指土类的东西,硬而不易碎谓之“坚”,反义词为“脆”。“刚”专指金属一类的东西,韧而富有弹性谓之“刚”,反义词为“柔”。“强”原本指弓的拉力大,不易断,反义词为“弱”。通过反义词的对比分析,“坚”“刚”“强”三个同义词的异同显得更加明晰。
第三,探求本源分析法――分析同义词的本义。虽然同义词和同源词本应该有明确的界定和区分,但实际上两者之间有很多关联,存在互渗关系。这也是王力先生把部分同义词归入同源词,认为同源词定为同义词的缘由。为了研究和教学,需要明确区分同义词和同源词,同样为了更好地辨析、研究同义词,可以部分利用同源词的方法,探求词的本义和根词,通过系联词的同源系统,探求同义词的异同。如“迁”和“徙”,两个词都有“移动”“换地方”的意思,但“迁”的本义是往高处挪。所以在“迁官”和“徙官”两个词上意义有差别,一个为升迁,一个为调职。借助同源词的研究方法,两个词的差异显而易见。总而言之,抓住同义词概念的要点,掌握辨析方法,结合具体的语言材料进行具体分析,就可以准确判断出两个词是否为同义词,并在辨别中把握古代词语的词义和古代语言用法的妙处,进而方便我们对古代书籍的认读、理解、研究。
参考文献:
[1]郭锡良,唐作藩.古代汉语(修订本)[M].商务印书馆,2007.
[2]王宁.古代汉语[M].北京出版社,2009.
[3]何九盈,蒋绍愚.古代汉语词汇讲话.中华书局,2010.
[4]周国光,李向农.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辨析近义词的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识字教学;
改进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2
低年级的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有些教师对生字表后“只认不写”的二类字,也按照一类字的标准来教学,存在贪多求全的倾向,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此时,教师要区分好一类字和二类字,不要刻意地追求识字量,切忌贪多求全。高年级的识字任务已经退居次要地位,但学生的识字能力应进一步发展,最多达到“较强独立识字能力”的水平。而小学中年级重在积累和巩固,形成学生自己识字方法系统,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这是为高年级较高独立识字能力打基础。
一,对识字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改进
中年级的识字方法和形式的选择要从“实用性”的角度考虑,结合中年级学生别字现象比较严重的问题,加强对同音字、形近字等易混淆字的辨析。
在低年级的识字课堂中,常能看到多媒体的身影,并且发挥了不错的效果。在中年级的识字课堂中,多媒体多用在阅读教学中,譬如在说明文教学中借助图片和音像资料,展现形象的事物等。但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却很少地运用多媒体。多媒体教学最大的特点也是形象和直观,形象和直观是识字教学的一条重要准则,在对于同音字的辨析中,为了帮助学生准确识别,教师完全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譬如有教师在辨析“辫、辨、辩”时,就制作了这样的课件。将这三个字中间表义的部分设计了链接,教师一点“乡“,大屏幕上就出现了小姑娘扎辫子用的丝巾,学生就很容易记住小姑娘的辫子是“辫”,因为要用丝巾来扎;
再点击“辩”,就出现一张大嘴正在说话,学生就明了用嘴来说的是“辩”,所以辩论要用“辩”;
再点击“辨”的中间部分,贝拙现了一个闪动的眼险,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辨”字的中间部分向左旋转90度就形成了眼睑的形状,这个时候学生就能明白“辨”要用眼睛看,辨别真伪要用“辨”。可见,此类形象直观的识字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识字的效果。
二,加强对识字能力的培养
1,让中年级成为练习的主战场,教师应在课堂上指导学生
与低年级学生不同,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量,词汇量也大大增加,他们面对的不再是弟纯的“不认字”的烦恼,而是同音字、形近字、一字多义、多音字的烦恼。低年级的学生多是写错字,譬如“鸟”写成“乌”,而中年级的学生多是写别字,譬如“竞赛”写成“竟赛”,究其根源,还是对字义的不理解。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对字义的透彻理解,从根本上杜绝别字的现象。也是识字能力的内容,是学生独立识字必须掌握的工具之一。
2,指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识字方法系统,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
是培养学生初步独立识字能力的一部分,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的获得还需要识字方法的传授。现今的识字课堂教学中,教师并不是没有教给学生识字方法,而是这些方法都是零碎的,个人的体验;
而中年级的识字课堂,教师应该将学生已有的零碎的识字方法,进行系统地总结,然后形成一套完整的识字方法系统,在这个方法系统里,有如何记清字音、有如何把握字形、有如何准确释义、有如何对同音字、形近字进行准确辨析。在学生有了这样的一套方法后,再不断地进行训练,形成一种条件式的反射,看到一个字,先将其纳入某一类字的范围,运用学习某一类字的方法来学习具体的一个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一,读准字音的方法。(1)克服方言的影响,在反复诵读中培养语感,增强识记效果,这种方法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必然会有良好的效果。(2)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读对多音字。多音字的教学也是难点。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将字典的作用发挥出来。教师还应提醒学生在文中遇到多音字的时候,应在多音字出现的位置旁,标注另一种读音并组词,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准确识记。
第二,辨析字形的方法。(1)同音字的辨析,教师教授学生如何进行辨析的第一步,就是首先帮他们树立一种“看到这类字,就去,找字义不同之处”的思想。(2)形近字的辨析,正确辨析形近字是识字教学的难点,要想正确辨析,依旧可以使用上文提到的“找不同”的方法。先引导学生寻找字形上的不同点,那是关键处。辨析形近字,尤其是对声旁相同形旁不同的形声字进行辨析时,最可行的方法应是把握汉字的构造规律,抓住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帮助学生加强对常见形旁的理解,来准确辨析。
第三,准确释义的方法。字义教学一直是中高年级识字教学的难点。正确地掌握字形和灵活运用字词都是掌握在对字义透彻理解的基础上。由于字义教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师更应注重对学生释义方法的指导。这里不应该简苹着眼于让学生理解字义,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在没有工具书的条件下,独立释义的能力。与低年级学生理解字义需要凭借一定的实物或图像不同,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教师的讲解,唤醒头脑中的相应记忆来表现出对新字词的理解与掌握,但前提是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对于理解字义的总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对字所在的词的理解,然后把握对具体字的理解。(1)联系语境式,这是一种常用理解字义的方法,以具体的语境为依托。(2)替换比较法,通过对相近或同声字的替换,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字义,同时还能体会了生字本身所蕴含感彩,将识字与言语的训练相结合,一举两得。
教师要指导学生实现识字方法的系统化,首先要实现自身识字方法的系统化,有了这样的一套方法后,在教学中,学习生字词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方法,强化训练;
第一次,可以先告诉学生“老师是怎样记住这个字词的”;
到了第二次,找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示范;
到了第三次,找一些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来回顾;
到了第四次,找一些学困生来带领大家学习;
就这样循环往复,不断强化,让学生将知识内化,最终形成自己的方法系统。尤其是利用汉字构造规律的识字方法,教师更应让学生做好笔记,并将生字表中的生字进行分类和总结,准确地识记,轻松地辨析。
中年级是一个重要的积累和巩固阶段,低年级习得的大量生字需要在低年级巩固,低年级已经掌握的几套识字工具也要学生在中年级能够灵活运用;
高年级学生要形成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教师才能将识字的主要任务推给学生,这些需要中年级独立识字能力的大力培养。可见,中年级的课堂识字教学必须找好识字的难点重点,大力加强对学生识字方法系统化的训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