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老师课前查过资料,我发现好多古书上都说伯牙的琴艺妙绝天下,许许多多的人都以听到他的琴声而荣幸,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声的美妙,但是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这种志向、这种情怀他们能得知吗?(生摇头)唯有谁能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五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教学片段】
师:老师课前查过资料,我发现好多古书上都说伯牙的琴艺妙绝天下,许许多多的人都以听到他的琴声而荣幸,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声的美妙,但是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这种志向、这种情怀他们能得知吗?(生摇头)唯有谁能得知?
生:钟子期。
师:唯有谁必得之?
生:钟子期。
师:这才叫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
师:请你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人能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内心充满了无限的寂寞和孤独,可是这个时候出现了谁?
生:钟子期。
师:不论你弹什么,不论你有怎样的志向和情怀,他都能说“善哉,善哉”“必得之”的时候,你心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请你顺着“伯牙遇到钟子期,感慨道”往下写。
(师播放古筝乐曲,生想象续写)
……
师:就是这么的心灵相通呀,仿佛让人看到了伯牙和子期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默契呀!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可是当第二年中秋伯牙兴致满满地来与子期相会的时候,天意弄人啊!(播放背景音乐)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
(师指名学生读“子期死”后,引读课文后半部分:子期死,伯牙谓……)
师: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
生: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念吗?
生: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
生:没有!
师: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呀!(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一句:子期死……)是呀,终身不复鼓,伯牙绝弦,那是绝了所有的期待和期望啊!这真是一曲肝肠断,天涯无处觅知音的哀歌呀!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幸得知音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荡气回肠,让人们一代又一代地传颂。同学们,桌面有个资料袋,里面的材料就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请快速浏览一下。(生浏览相关材料)
师:伯牙跟子期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就在这个故事发生了三百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我们一起读。
生(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时间在流逝,五百多年后,古书《吕氏春秋》又为我们展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请男生齐读课文。(男生齐读)
师:借问人间愁际遇,伯牙弦绝已无声,一千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又在诗中为伯牙的破琴绝弦而叹息不已,女生齐读最后部分。(女生齐读)
师:两千多年后的明代,人们又在小说中传颂着这个千古佳话,全班同学齐读全文。(生齐读全文)
师: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六(1)班的孩子也在琅琅传颂着这个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能背的同学背诵,不能背诵的同学高声朗诵。(生再次声情并茂地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相信以后我们遇到很知心的人,就可以称他是我们的什么?
生:知音。
师:没错,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是我们依然要怀抱着愿望,在天地间寻寻觅觅着我们的――
生(齐):知音!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大屏幕出示与知音相关的诗句:
(1)知音共饮醉当歌。(2)世乏知音空抚琴。(3)知音世所稀。(4)欲取鸣琴弹,恨不知音赏。
2.学生自由读,然后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3.找出诗句的共同点。(都有“知音”一词)
4.什么是“知音”?怎样才称得上是“知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会有所了解。
5.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后质疑: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6.通过预习,你解决这些疑问了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知音 子期 死)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分角色朗读,师生共同正音。
(2)齐读全文,做到正确、流利。
3.回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1)借助注释、工具书、相关资料;
(2)联系上下文;
(3)多读。
4.运用这三种方法自学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可做上记号。
5.(大屏幕出示全文)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全文,注意读出古文的节奏美、音韵美。
三、细读品味,朗读感悟
1.品味知音相遇之“喜”。
(1)读了这么多遍课文,你认为伯牙和子期算不算知音?文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2)(出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字应该重读?(“必”)
(3)“必”什么意思?(一定 都 肯定)
(4)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朗读, 全班齐读)
(5)哪些句子具体表现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6)理解二三句,并指导朗读。随即由“善哉”的“善”引出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善”,进而理解全句,重在区别两个“善”字的不同意思。
(7)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伯牙志在高山,子期曰——(学生接“善哉,峨峨兮若高山”) ;
伯牙志在流水,子期曰——(学生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的的确确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叫——(学生答“知音”。)
(8)想象拓展:作为琴仙的伯牙,会用琴声表现所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展开你丰富的想象,说说他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景物。
(9)(出示词语,学生齐读):杨柳依依、清风徐徐、 白雪皑皑、明月皎皎。
(10)说话训练:现在老师是伯牙,你们是子期,让我们来个默契的演练。当我伯牙志在明月时,你子期曰——(学生补充“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当我伯牙志在清风时,你子期曰——(学生补充“善哉,徐徐兮若清风”)以此类推反复练说。
(11)只要是我心中所想,你子期全都知道,你真乃我的——(学生补充“知音啊”!)
(12)知音相逢,格外欢喜,从此俩人朝夕相伴,其乐无穷。带着这份快乐把前四句连起来读读。
2.品味知音诀别之“痛”。
(1)快乐的日子总是那么短暂,很快离别的日子来临了,俩人洒泪而别,彼此约定来年再见。然而,第二年,当伯牙故地寻知音时,不料子期因病离世。伤心欲绝的伯牙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悼念子期。齐读最后一句。
(2)说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3)相传伯牙破琴之前,曾来到子期坟前赋诗一首,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补充资料)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抷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教师配乐范读诗歌,将学生情感推到高潮。
(4)学生配乐朗读诗歌。
(5)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用一个词来形容。(悲痛欲绝 、 撕心裂肺、肝肠寸断)
(6)请思考:伯牙绝弦,他断绝的仅仅是琴弦吗?还断绝了什么?(断绝了前程、断绝了快乐、断绝了心弦)
(7)感情朗读,读出伯牙之痛。
四、欣赏乐曲《高山流水》,作业
1.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创编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名曰《高山流水》,一起来听。(播放音乐)
2.配乐背诵全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参加渭南市白水站"送教下乡"活动学习心得
初冬的寒意还不曾驱尽秋收的喜悦,白水的园丁又迎来了丰盛的教育大餐。为期三天的培训,我聆听了来自渭南、澄城和白水的三位老师的精彩展示,充实着我们的生活,充盈着我们思想,给我平时懒散而平淡教学生活,激起别样的涟漪,冲击着我的斗志。收获很多,但杂乱而又琐碎,在此做以简单梳理。
关注教学对象,方能"因材施教"
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操场上》 执教:白水县东风小学 王娟
第一节是白水县东风小学王娟老师指教的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操场上》,整个设计从浅入深,由易到难,步步拔高,层层深入,方法灵活多变(看图片做动作从形象上认读——逐个拼读——通过多种活动反复读——上黑板贴词语归类读——猜谜语填词语读——放在儿歌中读)、回环反复。既学习了新知识,又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对学生识字方法的指导。
为了让学生认识含有提手旁的"拍、打、拔"和足字旁的"跳、跑、踢",老师先出示了下课了孩子们在操场活动时的情景图,在图上相机出示该活动的词语,让学生认读。在这一环节当中,识字从含有生字的词语开始,而词语的学习又从图片开始,将识字的目标和识字方法放在具体的词语和语境当中,符合低段学生形象思维发达的认知特点。认读词语时,先让学生做动作,从动作中感受汉字偏旁的表意功能,了解汉字的构字方法,从而能根据偏旁更加轻松的归类识字,提高了识字效率。
巧抓教学内容 借文本教方法
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荷塘旧事》授课:南塘小学 雷亚宁
这篇课文很长,但就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来说,无非就是两个词"理解"和"表达".放在这篇课文当中,就是让学生理解文本所描述的"自然美"和"人性美",感受作者优美的语言,了解他表达的精妙。所以,授课教师仅仅抓住了文本当中"荷塘美"、和"旧事乐"当中的两件事进行教学,再简单一点说,就是抓住了"荷塘美"当中有唯美画面的个别句子,和"旧事乐"中的"哈哈大笑""闹得欢"、"铁链般的"、"排成一队"体会小伙伴们憨直淳朴的人性美。仅此而已,但却留给了学生许多阅读的方法和弥漫心灵的美的享受,抓住教学内容,课堂便会轻松而高效!
中国经典 积累为先
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授课:澄城 李娜
李老师的课堂中,诗一样的语言和富有感情的语调与那节古色古韵的《伯牙绝弦》的课堂风格和谐统一。整个教学过程,从读正确、流利、读出韵味;
到从"知音"突破,读中感悟,悟后再读(先是"找知音",默读,从哪些句子中看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得出"知音乃知心".接着,走进伯牙的内心,体会他如江河般宽广的胸怀和如高山般的凌云壮志;
再接着,想象伯牙的内心除了高山流水还有什么?再次感受伯牙丰富的内心世界,而这只有钟子期懂得,从而体会钟子期这一"知己"的难得;
最后,升华情感,知音难觅,知己难求,人生得一知己,足以!伯牙欣喜若狂,带着这样的情感升华再读;
最后,峰回路转,钟子期去世,伯牙悲痛欲绝,破琴绝弦,引导学生用低沉伤感的语调读最后一句,从而教育学生要珍视"知己",重视"友谊".
整个过程似乎完美,但翻阅课标,对于优秀诗文和经典的教学,只要求"大体把握意思,想象情景,体会情感,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忽而我们恍然大悟,面对课标,我们渐行渐远,于生于师,都身心疲惫。反思之余,只因我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课标常放案头,它是我们教学中的引航标,其实,对于中国经典,还是积累为先。
贴近日常生活 激活写作素材
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作文教学《父母之爱》 指教:澄城 张利宁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叶圣陶曾说过“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教师要以教材为凭借,在课堂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最终让学生拥有自学能力。我们都知道自学能力指的是学习者在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不依靠于他人而能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由此,不难得出这样结论:自学能力的实质是独立思维,看一个学生有没有自学能力,主要看他能否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应把教会学生思考作为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任务,让学生在思考中增长才智。
一、抓住核心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小学课文短小精悍、文质兼美,一些文章中往往有一两句“核心”语句,浓缩了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和思想感情,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语句,把它当成教学的突破口。学生经过读书、思考,理解了句子内涵,也就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内容。
如教学《伯牙绝弦》一文时,我在学生初读文本之后,提出问题:“文中哪句话能证明钟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学生先是一愣,然后开始埋头苦找,后来又窃窃私语。一生说是“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老师反诘:“或许钟子期只听得懂‘志在高山’呢,那么他能算是俞伯牙的知音吗?”一生补充“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老师又反诘:“或许钟子期只听得懂‘志在高山和志在流水’呢,那么他又能算是俞伯牙的知音吗?”这时学生开始新一轮的静思默想。课堂上静静的,但我仍耐心等待,终于有一群学生兴奋地、异口同声地回答:“是这一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接下来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先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意思,然后从文本拓展开,设计了两个句子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①伯牙鼓琴,志在春风。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春风。”
②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 。”
由于学生理解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这时,他们的答案就精彩纷呈。有的说:“伯牙鼓琴,志在炊烟。钟子期曰:‘善哉,袅袅兮若炊烟’”。有的说:“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还有的说:“伯牙鼓琴,志在雨雪。钟子期曰:‘善哉,霏霏兮若杨柳”……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教师就是在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上做文章,引导学生思考再思考。从而落实了“理解文章内容”的教学重点,又促进了学生的表达,还为第二课时体会“绝弦”的悲怆奠定了情感基础。整节课中,学生开动脑筋,找内容,表述内容,创造内容,思维品质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二、引导学生提问,进行深入思考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常常只问一些有关生字读音、字词意思之类的肤浅问题,由其他学生匆匆回答后,接下来的整节课充满了虚假的学生主体性。我认为要真正引领学生发问并思考,就应该在学生初读文本提出困惑时,教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点评梳理,然后以学定教,把课上成有思考、有深度、有启发的探讨交流课。
以下是我在校内公开课《鸟的天堂》教学的开头片段——师:“谁来说说预习了《鸟的天堂》之后有什么问题?”生1:“老师,第二段的第三个字怎么念?”师:“小懒虫,自己。”(师生笑)生2:“文中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前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要加引号?”师:“谁还有类似的问题?”部分生:“我们也是想问这个。”师:“你们读书真仔细,发现了标点符号的运用。好的,待会儿我们一起解决这个问题。(师简要板书学生的话)……生6:“老师,您不是叫我们写文章要简练吗?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没有什么收获,为什么还要写进去?这不是没话找话吗?”(生笑)师(激动):“你提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你不但认真读了课文,还对作者的表达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建议大家在学文后,都来思考这一点。”(择要板书)……
接下来的课堂,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设想和学生的课前发问相融合,让学生静静地读文、思考,教师在学生答案在心而难以表达的时候给予启发点拨。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教师搭了表达的台,让学生唱表达的戏——生1:“我现在认为巴金爷爷不是没话找话,第一次是总体印象,第二次写局部特点,这样大榕树的形象就更完美了。”生2:“第一次重点写树,第二次重点写鸟。树是静的,鸟是动的。一静一动,就显得生机勃勃。”(掌声)师小结:“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
巴金云,树欲静而鸟不止。”(大笑)
……
从以上的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了三种方式的处理:对没有很大意义的问题,让学生自行解决;
对共性的问题,把它纳入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对充满创造性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给予积极的评价,并把它作为教学难点之一,在学习文本内容之后突破。
三、培养追问意识,形成思考习惯
语文教学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大部分的语文素养是在课外阅读中获取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始终让学生拥有问题意识和思考习惯。我在每周的读书交流会上,经常让学生来评一评:①读一读各组推荐的美文,评一评哪篇文章最感人;
②看一看每位同学提出的问题,评一评谁的问题最有深度;
③听一听学生代表说感受,评一评哪位代表说得最深刻。这样的课堂,学生既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茫困惑,又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
既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苦苦思索,又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出望外……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一、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
新课程的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喜闻乐见,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同时《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犹记万松老师上的《伯牙绝弦》这一课,现场听完,惊喜之情难以言表。朱熹有言:“凡读书,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把功夫扎扎实实地花在读原文上,实乃学好语文之金玉良言。
上课伊始,读题目,为“弦”字正音,无奇。继而读全文,学生跟着老师一句一句读,无奇。再继之,请学生练读难读的句子,亦无奇。就这样,读一读,议一议;
读一读,悟一悟;
读一读,品一品;
读一读,写一写。一个“读”字,若蛟龙,上天入地;
若江河,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全课在“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琅琅读书声中在戛然而止。霎时,听者心潮澎湃――本分的“读”、本色的“读”、本真的“读”,在《伯牙绝弦》一课中声振林木、响遏飞云、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无疑,“读”在此课成了某种绝招、绝艺、绝学甚至绝唱!
二、创设开放的阅读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情境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兴趣。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儿童便领悟。本学期我校的陈老师在上《画杨桃》一课时,特意从超市挑选了一个杨桃在课堂上展示,请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并让学生说说分别看到了什么形状的杨桃,使学生对同学们的“笑”有了深入的理解:同学们笑,是因为“我”画的杨桃并不是他们所看到的杨桃的样子;
同学们不笑了,是因为他们从“我”的角度所看到的杨桃和“我”画的杨桃是一样的。另外,影像情境、表演情境在语文教学中屡见不鲜,也能使阅读教学增色不少。
三、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对话”
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我认为有效的“对话”从有效的“提问”开始。英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卡尔汉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具有目的性、启发性、科学性、鼓励性、广泛性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曾经在教学三年级《一面五星红旗》一课中,在读到“背包和筏子都无影无踪了”时,我这样提问:“‘我’的背包里都装了些什么东西?”这两个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学生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各抒己见,思维的碰撞更能激起学习的高潮。
“知道了如何提问就等于知道了如何有效教学”。“提问”是门艺术,更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艺术。有老师在教学《伟大的悲剧》一文时,以题目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的阅读与意义的建构,“我们知道,悲剧就是以悲惨结局结尾的故事,而课文题目却是‘伟大的悲剧’,既然是悲惨的故事,为什么蕴涵着伟大呢?课文的‘悲剧’之所以‘悲’,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他们又‘伟大’在何处呢?”这位老师从题目的关键词出发,紧紧抓住全文的文眼,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从不同方面深入探究,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
四、借助电教化平台,优化阅读课堂
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一种全新的中介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逐步步入课堂。它以其直观形象、易操作的特点,凭借其音响、图像、图画、文字、色彩和动态模拟等丰富灵活的手法参与传播知识、优化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挥学生主体学习作用,达到教与学的效果。
至今还记得有一位老师上《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她把学生们搜集的有关地震的资料有代表性地让学生自己在电脑上展示,教师时而用或高昂或低沉、或缓和或急切的语调做描述,学生的感官得到充分的刺激,恍如身临其境,在体会人物的情感时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