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宏观经济分析【五篇】

时间:2023-06-21 15:35:04 来源:晨阳文秘网

随着国际经济的影响,货币政策的调整等诸多因素的作用,我国宏观经济复苏的脚步开始迟缓,并且呈现出经济增长速度变慢、经济泡沫出现、资源减少、经济发展瓶颈出现等局面。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中国2011年的经济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宏观经济分析【五篇】,供大家参考。

宏观经济分析【五篇】

宏观经济分析范文第1篇

随着国际经济的影响,货币政策的调整等诸多因素的作用,我国宏观经济复苏的脚步开始迟缓,并且呈现出经济增长速度变慢、经济泡沫出现、资源减少、经济发展瓶颈出现等局面。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中国2011年的经济走向进行回顾,总结规律,并且对2012年的中国经济趋势进行预测。

一、2011年宏观经济的具体表现

(一)物质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变慢

在过去的2011年中,中国的物质类经济复苏的步伐开始变慢,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由于2010年gdp发展变慢的影响;
第二,由于外界环境和中国内部政策两方面影响,造成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减少了。同时国家内部市场的需求并没有起到抵消国际市场需求减少的作用,因此,两者相互比较,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比不上减少的速度,因此中国经济进入了疲软期。

(二)投资的风险开始增加,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在物质类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变慢的同时,中国的金融业同时出现了价格变化加剧、资源搭配不当、风险增加的局面。以及部分地方政府的投资政策出现了失误,导致地方政府出现了财政赤字的状况、部分监管机构缺乏有效的监管行为,以及民间私人集资行为的出现,这一切都在暗示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局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固有的特点

在经济发展速度变慢和经济扭曲程度加深的同时,中国经济的结构并没有按照预想的情况发生结构性的调整,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也没有出现明显改善的情况。这一切的事实都在表明,中国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所具有的惯性也在不断地进行强化。这样的后果,将使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转型的难度越来越大,同时也表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发展方向将主要着眼于民生问题和种种社会问题。

二、201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状以及展望

(一)风险不断增加的国际环境以及复苏中遇到的困难

在2012年的开春,传来了一系列的消息。欧洲债务危机开始爆发、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速度逐渐变慢、阿拉伯之春、华尔街散步……这些世界性的政治和经济骚乱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自从2007年以来的这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这些事实说明,美国的所谓的次贷危机并没有真正离我们远去,世界经济发展的道路并不是像想象中那样一帆风顺的,是充满曲折的。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远远比我们原来想象的更加复杂。世界性经济的结构根源决定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体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变化充满了周期性和种种不确定性。这一切,都决定了中国2012年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并且,为我们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找到了一个立足点。

(二)房地产经济市场的深层次调整

中国房地产市场在历经国家两年的大力调控之后,将在2012年迎来更大的更深度的调整。调整的方面将包括交易额、交易价格以及投资力度等多个方面。而且,房地产的投资,消费等资金链,将会对中国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发展的幅度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从目前所得到的房地产数据进行分析,虽然房地产在销售,储存,资金链,以及资产等指标上都出现了不断恶化的情况,但是房地产市场目前仍然处于僵持阶段。相信随着国家对房地产政策的不断调整,2012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上将会出现大规模的投资减少,价格下降,交易额度减少等状况。但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对政府的政策是高度依赖的,并且在实际上,人们对房地产潜在的需求仍旧非常大,因此,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不会发生崩溃性下降的情况,价格的变化幅度也不会超过百分之二十五。

(三)前低后扬的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参数

2012年,推测中国gdp的发展速度将出现“前低后高”的发展情况,外部国际环境的影响以及政府房地产政策的影响将导致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出现短暂的变化。但是,由于市场的不断稳定,以及中央政府政策的转变等诸多原因,将使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在之后的时间里出现显著反弹的局面。从资源供应的角度来看,农业的基础性设施建设速度和规模将会不断地加快,国家在支农项目上投入将会不断加大,因此供应资源将会显著地得到提升。

三、对宏观经济的总结与预测

2012年初期,宏观经济将继续延续2011年回落的态势,并且导致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上进行大幅度转向。宏观经济将在之后的时间里出现彻底反弹的情况,从而使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成功避免第二次衰退的情况。估计2012年的gdp增长速度为8.5%左右,并且将呈现出不断变慢放缓的态势。因此,政府2012年的工作重点应当从控制通货膨胀转变到稳定增长上来。并且中国在2012年经济政策的核心,应当包含防范金融变化过大和资源分配不合理带来的风险。

四、总结

宏观经济分析范文第2篇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4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67%,年均增长10.8%,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
全国财政收入达到5.13万亿元,增长1.71倍;
进出口总额达到2.17万亿美元,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得到更多实惠,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在2003年至2007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围绕解决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及时制定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节奏和力度,综合运用多种宏观调控手段和方式,注重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及时性和有效性,促进了经济平稳快速发展,避免了大的起落。

进入2008年,我国先后遭遇历史罕见的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指挥下,全国人民同特大自然灾害进行了顽强斗争,取得重大胜利,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同时,中央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高度重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控制货币供给和银行信贷过快增长,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保持了宏观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的局面。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0.6%;
需求结构进一步改善,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增长态势更趋均衡,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持续较旺;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经济发展质量有所提高,财政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加,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这些成绩好于预期,来之不易,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果,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成果。

当前经济运行面临比较严峻的挑战

党的十七大科学总结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特征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
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
等等。由于这些特征的存在以及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今年以来,月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直在8%左右徘徊,全年预计会高于去年。此次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加大,深层次原因是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过多地依靠过快的投资增长和出口拉动;
直接原因是成本推动因素和外部通货膨胀输入。近年来,多数时期我国原材料等上游产品价格上涨明显高于消费价格上涨幅度,积累了原材料成本上升压力;
为了缓解流动性过剩问题,近期货币政策导向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中国人民银行已数次提高贷款利率,资金成本呈上升趋势;
节约能源资源以及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政策的实施,使资源、环境、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此外,多种因素使得国内的劳动力成本也在较快上升。在国际市场,随着石油、谷物等重要商品的价格急速上涨,不仅广大发展中国家纷纷陷入通货膨胀,欧美等发达国家也为越来越明显的通货膨胀问题所困扰。输入型通货膨胀影响成为不容忽视的因素。

金融安全面临新的挑战。近几年,我国外贸顺差维持在较高水平,外汇储备快速增加,流动性过剩的局面难以得到有效缓解。今年上半年,尽管贸易顺差增长放缓,但大量外汇资金和热钱却在加速流入。人民币升值预期以及中美利差是热钱流入规模急剧扩大的直接原因。外汇储备快速增长所释放出的人民币基础货币投放,加剧了流动性过剩的局面。而持续的流动性过剩,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以及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对跨境资本流入流出监管难度的增大以及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出现的波动,都要求我们充分重视金融风险程度提高的问题。

煤电油运的供应保障工作难度加大。由于国内需求增长过快,相关产品价格机制尚未完全理顺,以及多次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再加上国际市场一些重要初级产品价格的持续攀升,今年以来国内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煤电油运供求关系趋于紧张的状况。某些重要产品和部分地区的紧张状况较为严重,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缓解。这对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抑制物价上涨带来了不利影响。

影响农业持续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不利因素增多。由于中央采取了促进农业生产的有力政策措施,2004年我国农业增长速度达到6.3%,扭转了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粮食产量下降、农业增长缓慢的局面,进而取得粮食连续4年增产的成绩。但近年来农业增长速度持续减缓,特别是今年,由于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较快上涨,保持农业持续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备有利条件

当前,虽然经济运行面临比较严峻的挑战,但也存在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奠定了抵御自然灾害和外部冲击的雄厚物质基础。这使政府有可能组织协调各种资源力量,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003年底以来实施的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一方面,经济增长过多依靠投资和出口过快增长拉动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善,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已逐步运行到合理区间,防止了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
另一方面,2008年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面仍然是平稳较快发展,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经济环境的不利因素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GDP增速较上年虽有所减慢,但仍然明显高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平均速度,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全国财政收入继续较快增长。这说明国民经济运行总体效益是好的,政府有能力利用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和进一步向民生领域倾斜。

在过去连续4年粮食增产的基础上,今年夏粮又喜获丰收。“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增产对抑制通货膨胀、抵御目前世界性的粮价上涨危机、稳定社会提供了重要保障。

我国现在握有充足的外汇储备。我国外汇储备不仅比东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外汇储备的总和还多,也已经超过了世界7个主要工业国家(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的总和,使我们具备了坚强的抵御外部经济和金融风险的能力。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宏观调控方面我们已经经历了特点各异的多次磨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使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迎难而上,战胜挑战,把物价上涨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同时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宏观调控的方向和重点

下半年,宏观经济工作应继续按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要求,在总体上继续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把握好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和节奏,加大稳健的财政政策对结构调整、保障民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支持,有效避免经济出现大的起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当前,特别应防止出现经济增长速度过度减缓而物价水平仍然居高不下的情况。只要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重点、节奏、力度,坚持科学发展,就能战胜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造成的困难。

宏观经济分析范文第3篇

经济增长走势分析

对经济增长的分析应在全球背景下展开,并着眼于长期视角。最近,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性课题组研究发现: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周期的波动性显著下降,并且与全球经济的联系逐渐加强。全球经济波动性的下降主要原因是“全球经济火车头”美国的经济增长趋于稳定。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以上特征通过对外贸易渠道进行传导。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对外依存度一直呈上升趋势,2006年外贸依存度达到峰值,此后受金融危机影响有所下降。就三大需求对GDP波动的贡献度而言,出口是贡献度最大的,伴随着进出口波动增长的是制造业的投资增长。1999年之后制造业投资占比一直呈上升趋势,2004年后制造业比重超过房地产业投资比重。在外需稳定的前提下,进出口的增长效应在制造业投资两期之后显现。

次贷危机和之后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中国外需疲软,中国政府随后启动了4万亿元的扩大内需政策,这是危机后中国经济得以在高位小幅波动的主要原因。从三大需求对GDP的贡献率看,2007年后资本形成和净出口形成完全相反的走势,反映了投资对冲净出口下滑产生的经济风险。

总结经济周期波动性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国内经济波动趋稳是融入全球化的结果,这一特征主要通过外需渠道传导;
二是对外贸易的增长伴随着制造业投资的增长,这一阶段中国快速工业化主要受益于全球化的进程;
三是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采取了积极的扩大投资的内需政策,这是2008年后经济保持小幅波动的主要原因。

最终消费走势

对最终消费的分析,重点在于居民的最终消费,其在最终消费中的比重长期在75%左右。可以通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一相近指标对居民消费进行观察。从绝对额上讲,自1990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直保持增长势头,在2011年这一趋势还将延续。这主要取决于两个原因:一是中国的经济一直持续增长,形成了消费持续增长的基础;
二是从国民收入的要素法分析,尽管居民收入并不是所有要素中增长最快的部分,但也一直保持增长势头。2000~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280元增加至17175元,年均增长率为11.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253元增加至5153元,年均增长率为9.6%。尽管许多专家学者表示负利率使得居民存款财富缩水,可能会影响消费,但如果考虑收入流的增长,并不会对最终消费产生较大影响。

从增长率角度看,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大致维持在20%。这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经济周期波动性的研究表明最终消费对GDP波动的贡献率最低;
二是消费的收入弹性逐渐降低,从长期趋势看,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其收入增量部分用于消费的增量是降低的;
三是随着收入的增长,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消费产品从以前“吃穿用”为主向“住行学”过度,这其中“住行学”的产品大都具有投资属性,在统计中并不被计入。综合以上各种因素,预计2011年消费对GDP的贡献率略有上升。

固定资产投资走势

高投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大特点,这与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有关。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投资的主要驱动力是工业化过程,即制造业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由2001年的14.4%上升至2003年29%的峰值,在产能形成后的一至两年,外贸顺差有显著增长。在此过程中,国内经济环境还伴随着劳动力无限供给状态以及要素资源的价格扭曲,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有着很强的价格优势,这就形成了经济增长投资和出口依赖症。

自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由于外需疲软,制造业投资增长率大幅下降,以城市化推动的投资成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亮点。以扩大内需的4万亿元投资为例,其中1.8万亿元为“铁公基”项目,1万亿元为灾后重建项目,2800亿元为保障性安居工程,这些项目都与城市化相关,占总投资的75%以上。这些投资并不是以财政全额拨款的形式下拨,此后出现了地方政府以投融资平台形式落实这些投资的现象,这对银行体系的稳定构成潜在风险,此后国务院提出了清理整顿的要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伴随着上述政策起落,经历了三个阶段:2008年的小幅上涨阶段;
2009年的快速上涨和快速回落阶段;
2010年的小幅回落阶段。

根据固定资产投资的长期走势,结合2011年政策的新动向,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还将延续2010年的走势,甚至进一步下滑,其对GDP的贡献率将大幅下降。这主要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制造业投资可能面临继续下滑。制造业投资与外需紧密相连,目前美欧经济前景依然不明朗,尽管外需存在恢复性增长的诉求,但恢复性增长不致引起国内投资的增长;
从供给角度看,低成本无限劳动力供给的状态已经发生改变,这也使得传统制造业投资不具吸引力。二是商品住房投资将进一步下降,保障性住房进一步加大投资,但后者不足以抵补前者。综合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两方面的走势预测,估计2011年房地产投资会有较大幅度下滑。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所下滑。其一,4万亿元投资的效应逐渐消退;
其二,去年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发展过快,国务院于2010年6月发出清理平台债务的通知,可能形成一些烂尾工程;
其三,三个重要事件对去年的投资贡献较大,分别是玉树灾后重建、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而2011年全国并没有大的会展和体育赛事举行,这也导致投资下滑。

进出口走势

2011年的进出口形势将表现为:进口增长率保持在30%左右,出口增长率略低;
但由于出口额的基数大于进口额,对外贸易依然保持顺差态势,估计全年贸易顺差达到2200亿美元以上。

首先,从对外贸易的历史看,自中国加入WTO后的2001年至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保持在200亿至300亿美元;
自2004年开始贸易顺差每年保持700亿美元的增长,进出口增长率稳定在30%左右,形成稳定的增长趋势。此后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贸易的影响在2008年下半年才显现,进出口增长率在2009年经历了最低谷,但自2010年初,进出口贸易又恢复到历史增长水平。

其次,受美国以邻为壑的政策影响,人民币升值面临很大压力。然而关于人民币升值及升值预期恶化中国贸易收支的看法,笔者并不赞同。这种理论在现实中能否成立取决于两个条件:其一,汇率变动的价格效应是否完全传递,其二,马歇尔―勒纳条件是否成立,即价格变动是否具有数量效应。就第一点而言,国外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因沉没成本、市场竞争等,汇率变动的价格效应很难传导;
就第二点而言,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国内价格水平显著低于主要出口国,因此出口的价格弹性并不大,出口和进口的价格弹性并不大于1,从而“反J曲线”在中国并不存在。

综合以上两点,2011年对外贸易还将延续2010年的恢复性增长势头,由于投资在GDP中的比重下降,对外贸易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可能有负转正。

物价走势分析及其治理

2010年,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呈一路上升趋势,成为宏观调控的焦点。对此,须弄清此轮价格上涨是长期趋势还是短期影响,上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及能否得到控制。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实体层面主要表现为贸易盈余的增长,在金融层面表现为储蓄率持续高于投资率。这决定了物价不具备长期上涨的基础。从CPI走势可以看出,非食品类的CPI增长率一直维持在3%以下走势,而每次CPI的大幅上涨都伴随着食品类CPI的上涨。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的CPI上涨因素是粮食歉收,全国粮食总产量在2000年至2003年一直保持在9000亿斤以上,2003年骤减至8600亿斤;
2007年食品类CPI的大幅上涨主要归因于猪肉价格上涨,2006年9月全国范围内爆发蓝耳病疫情,导致猪肉出栏数和猪肉产量大幅下降。此轮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同样是食品类的价格上涨,而食品类价格上涨主要归因于2010年初自然灾害导致的供给冲击。此外,由于资源类产品(如水、电、燃气)的价格上调导致居住类价格小幅上涨,但CPI中居住类权重仅为14%,因此并非CPI上涨的主要推手。

对于此轮价格上涨,许多学者将其归为通货膨胀,进而提出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进行打压的对策。对此笔者认为并不恰当:首先,由于此轮价格上涨是供给冲击造成的,作为总量政策的货币政策可能不仅起不到抑制物价的作用,甚至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产出波动;
其次,一种观点认为部分蔬菜价格上涨是过剩资金的恶意炒作造成的,有必要收紧流动性,然而收紧流动性并不能根本上堵住这些微型泡沫的源头,恰恰相反,大部分蔬菜都是易损品,不易储藏,也不会成为长期炒作的对象;
最后,部分学者认为物价上涨是输入性通胀的结果,对此应该通过提高利率、人民币升值减轻输入性通胀的风险。然而在过去几年,中国一直是小麦和大米的出口国,而大豆占据中国食品进口的50%以上,因此输入型通胀不是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由此看出,货币政策并不是应对物价上涨的主要抓手。2010年11月19日,国务院的《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将对物价上涨起到抑制作用。首先,前五项措施都是应对供给冲击的,可谓切中要害;
其次,结构性的物价上涨影响的主要是低收入人群,因为食品类支出在他们总支出的比重较高,而第六项措施即发放价格临时补贴,主要针对优抚、低保人群;
最后,针对游资恶意炒作部分农产品的现象,通知提出了加强价格监管等措施。

在以上政策作用下,物价上涨现象将是短暂的。然而,影响2011年物价上涨负面因素依然存在,甚至要强于2010年。不仅南方遭遇冰冻天气,而且北方持续干旱,这已经影响到冬小麦的播种,而北方16省耕地面积占全国近60%。此外,2010年年末的翘尾因素还将持续。总体而言,2011年CPI走势将呈现先高后低的走势,全年CPI不超过4%。

财政及货币政策分析

财政、货币政策的搭配是宏观调控的艺术。201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基调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就财政政策而言,积极的政策取向将发挥稳定增长、改善结构、调节分配的作用。2011年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包括教育投资、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养老保险体系的扩大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应用。以上政策取向与整个经济转型的大背景相契合,起到了促进结构调整的作用。目前,东部地区通过融入全球价值链进行低附加值工业化的道路已面临瓶颈,而城市化和经济服务化的道路是必然选择。对此,公共领域的投入必不可少,在教育、医疗和养老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城市的服务经济也将获得大力发展。对于中西部而言,地区发展差异是最重要的议题,对此中西部应抓住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通过政府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带动民间资本的进入,从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

就货币政策而言,稳健是由“积极”转为“稳健”,实为紧缩的货币政策。从具体操作工具看,数量工具居于主导地位。价格工具让位的首要原因是市场仍然处于低利率环境,提高利率可能引致热钱流入;
其次,过去提高利率的着眼点是物价,然而上文的分析表明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是供给冲击,随着冲击逐渐减弱,提高利率的压力逐渐减轻;
最后,如果多次提高利率,贷款利率将处于高位,这与后危机时代的增长诉求不相称。总体判断,2011年加息的次数大致在三次左右,此外由于“南冻北旱”的天气可能再次造成供给冲击,因此央行的加息主要集中在上半年。数量工具的着眼点是对冲外汇占款,随着对外贸易的恢复性增长,外汇占款也将进一步增加。数量工具中存款准备金的应用居于主导,因为在利率上升期,存款准备金相对于央票是成本较为低廉的工具。此外,货币政策中的信贷政策将发挥结构调整的作用,如针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以及房贷的准入政策还将继续执行。

对策建议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为在短期内校正宏观经济走势,使之符合中期的发展规划,笔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实体领域应消除阻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

第一,在中央层面应加快资源类产品的价格改革。长期以来,高能耗、低工资、低资金成本是支撑出口加工贸易发展的三大基石,这不仅恶化了贸易条件,也导致了工业结构的低级化,使得我国迟迟不能摆脱经济粗放式增长的模式。对此,必须认识到,经济事物的内在矛盾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须要通过资源价格改革进行倒逼。通过改革的倒逼机制,传统的产业部门将做大做强,淘汰的产业资本将寻找新的方向,而通过人为的控制价格从而抑制矛盾发展可能会错过改革的最佳时机。对于资源价格改革的方式,笔者并不主张通过提价这种简单方法进行,要防止用于补偿环境损失的资金转变为少数部门的福利,建议采取开征资源税的方式。

第二,在地方层面彻底改变以GDP增长为标准的政绩考核模式。首先,由于上述考核方式并未将环境因素作为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这导致了地方政府在引进项目注重规模、轻视质量的行为模式,加剧了经济增长的粗放式和低级化特点;
其次,这一考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房价快速上涨,一方面暴利的房地产行业可以为地方的GDP增长快速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土地出让解决税收不足的问题。然而高房价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存在严重负面影响:其一,房地产行业的高利润使得产业资本不愿意进入新兴产业,因为相对于高风险高利润的新兴产业,房地产行业则是低风险高利润的;
其二,高房价提高了居住成本,影响了高技术人才的聚集,而人才是创新的根本因素。

财政领域的改革应围绕实体领域的经济发展方式进行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包括两条主线:一是经济发展由工业化向服务化过渡;
二是经济发展由工业化向城市化扩展。上文围绕这两点针对短期的财政支出政策进行了简要论述,此处重点讨论长期调整的财政收入政策。

围绕第一条主线应做好如下两项工作:第一,间接税为主的税收结构向直接税转型。间接税存在着征收便利的优点,但其计量的基础是工业产品的流转,随着经济转型和经济服务化的推进,税收结构也应做相应调整。第二,积极推进消费型增值税的改革。一方面为保障经济发展的基础,通过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变继续为第二产业减负;
另一方面为促进第三产业发展,通过营业税的取消和消费型增值税的开征解决营业税和增值税的税负差距问题。当然,为了保持地方改革的积极性,这部分收入仍然可作为地方收入入库。

围绕第二条主线应做好如下工作:适当增加地方税种并增加共享税的地方分成比例。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税源相对集中稳定、征管相对便利、收入充足、增收潜力较大的税种,大多列为中央税或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留给地方的大多是税源分散、征管难度大、征收成本高和收入不稳定的小税种,使得地方政府很难通过地方税有效组织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客观上刺激了地方政府各种非税方式――包括土地批租方式筹集预算外资金,以满足财政支出需要。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地方公共产品的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加。为打破当前土地财政的困局,一方面可以适当增加共享税的地方分成比例,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扩大地方政府的税收管理权限,适当增加地方税税种。当前应加大力度推广房产税,从税收效果上看,房产税能够起到调节收入分配差距、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从而优化产业资本结构的作用;
从税收的技术角度讲,房产税具有税源集中稳定、增收潜力大的优势,有利于打破当前土地财政的困局。

货币金融领域也要加大改革力度来配合其他领域

货币金融领域的改革重点包括三大方面:

第一,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首先,经济转型和经济服务化必然产生新的战略产业(如新能源、信息技术等七大新兴战略产业),新的战略产业必然需要金融支持,而实践表明资本市场在支持技术创新方面比银行更有优势;
其次,大力发展公司债市场,降低大企业的融资成本,改变银行主要依靠利差吃饭的局面,增加银行体系竞争力。

第二,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货币政策调控环境。首先,发展短期国债市场,改变货币调控的被动局面,形成基准利率。目前,央票主导的公开市场操作产生了诸多弊端,如以自身负债为基础的调控使货币当局不能保持中立,央票在到期后支付利息实际上形成了长期扩张的态势,导致在应对流动性过剩时调控效果不佳。其次,逐渐取消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付息制度,恢复利率的零底线。最后,彻底放开存款利率的上限和贷款利率的下限。目前存贷款的半管制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银行间的竞争,也使储户丧失了选择权。在当前银行理财市场逐步发展并形成竞争的环境下,放开存贷款利率市场正逢其时。

宏观经济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统计分析;
相关内容;
发展问题;
提高方法

引言: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社会经济领域应用的范围在扩大,都促进众多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其在发展过程中对基础性的理论、方法等开展合理化运用有利于提高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研究、应用的水平。对于国家有关经济主管部门来讲,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理论知识、模式等进行有效性应用可以把握好经济发展的整体性趋势,为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指导我国众多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数据信息参考。因此,我们针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相关内容、发展面临的问题、提高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工作。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相关内容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学科由以往的经济学、统计学融合而组成,通过对宏观经济理论的运用,进行众多经济运行资料、信息、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对宏观经济的运行形成基本的统计分析结果,加深对经济发展趋势、产业经济结构认知的水平。在具体的应用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通过专题性的统计分析工作和制度化的统计分析工作形成对宏观经济运行发展趋势的深刻判断,渐渐形成完整性的报告内容[1]。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面临的问题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第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应用的方法存在滞后性的问题,无法有效性、客观性的反映出宏观经济运行中深刻的问题。同时,有关方面的统计分析人员缺乏创新性思维,没有顺应经济发展运行的客观规律。第二,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大数据时代特征。比如:对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存在认知上的缺陷,使得大数据特征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模型无法有效构架,无法科学、客观、准确的分析、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特点、未来发展的趋势等等。第三,缺乏必要市场机制的内在推力,影响到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比如:众多企业出口积极性受到削弱、供需矛盾的进一步加剧等等[2]。

三、提高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方法

(一)全面贯彻新型的理念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需要以发展性、多样性、灵活性、全面性理念为支撑,提高其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具体来讲吗,第一,需要有效性、灵活性的贯彻我国政府提出的经济发展方针,充分结合我国经济运行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性的方法规避经济运行中的风险因素,促进我国经济更加平稳、科学、健康的发展和进步。第二,需要应用多样化的理念,充分的协调好经济运行发展中的各种资源、各个领域,使得它们在多样化发展的理念下更加协调,促进我国宏观经济整体性进步。第三,需要应用好宏观经济分析理论,有效性的解决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把握好其未来运行规律,进一步的提高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运行质量和效率[3]。

(二)提升宏观经济调控能力

经济的发展运行是促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础。因此,对于我国政府来讲,需要应用有效性的手段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使得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有可靠的动力。具体来讲,第一,明确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发展目标,依照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模式、方法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问题,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第二,对于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进行科学规划,有效性的巩固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的结果,使得我国经济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经济平稳、安全、科学、健康发展。第三,进行投融资体制的创新。投融资体制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社会中各个企业资本的质量和安全性。因此,我国需要加快革新投融资体制,建立起必要的风险投资基金。第四,我国政府需要促进出口退税进程的加快,为众多出口企业的信贷提供有效保障。第五,进行国家发展资金的统筹,对重点的经济领域进行全面性扶持,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和支持。

(三)构建大数据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模式

大数据理论和技术模式的应用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模型,提高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应用质量和水平。具体来讲,我国需要以政府信息数据发展应用为重要切入点,全面促进政府信息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使得政府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中长期的科学规划,提高经济分析的水平和效率,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4]。

(四)保障社会供求基本平衡

保障社会供求基本平衡有利于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提供重要指标数据支持。因此,对于我国的政府来讲,需要从众多的方面着手,保持我国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具体来讲,第一,需要应用多种方式提高我国的就业率,提高我国社会保障机制的应用能力。第二,适当性的增加政府支出,提高我国经济运行中消费比例的提高、拉动内需,提高宏观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为更好的开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提供重要依据。第三,促进货币的流通,加大对基础性经济领域的投资。第四,降低城乡之间差距,提高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开展合理化的资源分配,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5]。

结论: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本文以我国政府为主要的视角,通过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问题为研究的重点,提出来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政府在各个方面的举措应用完善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平台的构建,对于经济运行中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对于众多资源进行统筹,有效性解决了经济发展问题,提高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也促进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李伟.探索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01:8.

[2]袁天夫.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06:20.

[3]丁宇昕.宏^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16,06:31-32.

宏观经济分析范文第5篇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经济形势分析价值 

为了更好的对宏观经济管理中国民经济的价值进行核算,我们必须要首先准确的了解并且掌握我国整体国民经济的综合生产形势。众所周知的是,如果我们要评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综合生产形势的所有成果,以及一个国家在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的进程以及状况,我们就必须要首先明确国民经济的具体价值,然后根据国民经济的具体价值确定出一个合理的经济评估指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生产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决定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市场经济作为宏观经济管理中特别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生产这一因素更是不能忽视的。通过对国民经济价值进行核算,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并且掌握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状况。由于是国民经济价值核算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进行国民经济的核算过程中,必须要注意核算的基础,即总需求决定了总供给,并且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总需求和总供给永远是相同的。 

二、国民经济核算的投入产出分析价值 

在宏观经济管理中需要对投入产出进行平衡,目前我国对于投入产出制定出了许多相应的政策,而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有一部分是对投入产出进行分析,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其所产生的经济价值进行核算,通过对经济产业的分类核算,确定在生产过程中投入产出所占的比例数据,利用这些信息对其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在国民经济核算的投入产出分析中还可以对国家经济运行中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进行确定,以此来对国家经济结构模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并对其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 

而在使用投入产出方法进行国民经济价值核算的时候,投入产出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国民经济价值核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当我们在使用投入产出表进行国民经济价值核算的时候,我们必须要综合考虑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即投入的来源和投入的使用方向。这种投入产出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并且掌握我国所有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经济投入以及经济产出,同时,通过这一投入产出表,我们还可以更好的准确了解各个部门经济投入的来源以及经济产出的方向。 

三、国民经济价值核算对于宏观经济效益分析的贡献价值 

宏观效益分析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宏观经济效益的分析可以对我国的经济产业的运行情况、投入产出等进一步的了解,以此来确定宏观经济管理的走向。宏观经济效益内容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而国民经济价值核算主要就是宏观经济效益中的总投入与总产出之间对比的核算,其也是进行宏观经济效益分析的基础。 

当今社会,宏观经济已经成为了评价一个国家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宏观经济的背景之下,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很好的衡量一个社会的总产出,如果国内生产总值越大,也这个国家相对应的产品以及服务的增加值也就会越来越大。目前各个国家在宏观经济管理工作中开始意识到自然环境与其它资源的价值,在国民经济核算中不能只注重社会经济效益的价值,还需要从宏观的角度去看待环境与资源的效益,需要综合考虑环境以及资源等其他因素,并且减去相应的成本。 

四、宏观经济管理中国民经济价值核算的重要意义 

1、国民经济核算信息对国民消费支出的重要性 

宏观经济管理工作中有一部分是对国民消费支出的管理工作,通过国民经济核算可以得到国民消费支出的相关指标,其所产生的各项指标数据可以为宏观经济管理工作提供真实的、有效的、原始的消费支出数据,为宏观经济管理工作提供了极高的参考价值。通过国民经济核算中国民消费支出数据可以直接反映出国民的消费水平,并且通过核算数据可以分析出我国居民各部分消费占比,例如日常食品、休闲娱乐、生活通信等方面所占比例,利用消费支出的占比可以有效的开展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对各项产业的生产进行调控,扩大内需,从而促进消费。同时也不能一味的以发展经济为前提进行投入产出,还要提倡居民进行适当消费,形成适当的消费观念,这样才能保证消费支出的合理性,使国家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 

2、核算信息对于宏观经济管理中居民的储蓄与投资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我国居民在进行储蓄与投资时可以通过对国民经济核算信息的了解对我国经济形势、资金储备量、储蓄率及固定资产等进行分析,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信息中的各项指标及资产形成总额等进行储蓄及投资。国民经济核算信息中可以提供国家经济动向的各项指标,这样可以使居民对国家经济有一定的了解,在储蓄及投资上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并且国民经济核算还可以对居民所产生的投资及储蓄情况进行统计,以此来掌握居民在经济活动中储蓄及投资所占据的比例,根据国民经济核算所得出的信息数据,可以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对货币供给及需求进行更好的控制,并通过对相关财政政策的调整,增加居民增加储蓄与投资量。储蓄与投资与税收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通过国民经济核算对居民储蓄及投资信息的确定可以帮助政府制定更为合理的税收政策,帮助居民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使国家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3、国民经济核算信息增加了收入分配的科学和合理性 

科学性与合理性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现出的一种特有性质,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信息来进行收入分配可以保证其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呈现出更健康的发展模式。宏观经济管理主要是为了实现社会再生产,使其可以正常的运行,其内容则是通过生产增加消费,再利用消费刺激生产。在生产及消费的过程中需要经过许多的环节,其最后部分才是消费者对产品的享有,而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内容就是对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价值进行核算,通过国民经济核算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相应的数据进行收入分配,这样可以有效促进生产活动的进行,并且还可以更好的对国家经济进行调控。 

结语:从经济形势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经济效益分析等方面可以看出国民经济核算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国民经济核算是建立国家经济分析模型及宏观经济体系的基础,其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着宏观经济管理的运行。宏观经济管理作为保证我国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需要有完善、高水平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此来保证国民经济核算分析在其中起到的价值,从而促使我国在宏观经济管理下可以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正宏,卓翔之,庄道元.宏观经济管理中国民经济核算的价值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6):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