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产业经济学毕业论文【五篇】

时间:2023-06-21 16:45: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课题组对保定某高校20xx届财经类专业的硕士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96%。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大致了解财经类硕士毕业论文指导与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产业经济学毕业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产业经济学毕业论文【五篇】

产业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一、财经类硕士毕业论文指导与写作的现状

课题组对保定某高校20xx届财经类专业的硕士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96%。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大致了解财经类硕士毕业论文指导与写作的现状。

(一)财经类硕士毕业论文的选题。

1.选题与专业的一致性。调查结果显示,83.3%的毕业论文选题与专业相符,16.7%的毕业论文选题与专业不相符。

2.选题的来源与内容。课题组统计调查问卷时,将财经类硕士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分为几个方面:(1)对社会某个经济现象或热点进行调查分析,例如《大学生网购市场营销对策研究》《康师傅方便面大学生市场营销对策研究》等。(2)对实习单位的经营管理问题进行研究,例如《丰宁富兴大酒店内部控制问题研究》《L公司应收账款风险及防范》《XH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研究》《北京新姿服装服饰有限公司财务风险分析及建议》等。(3)对区域经济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例如《涉县花椒产业发展与对策研究》《顺平县桃林产业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满城县草莓产业化经营研究》《宽城满族自治县板栗产业发展问题研究》等。(4)根据统计年鉴数据或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进行研究,例如《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及提升对策研究》《华谊兄弟融资问题研究》等。(5)泛泛地对某一经济问题进行研究,例如《我国中小型企业无形资产评估的探讨》《人力资源政策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等。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目前绝大多数财经类硕士毕业论文的选题与专业目标相一致,而且绝大多数毕业论文是对社会经济热点问题、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或者实习单位经营管理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而撰写的,这与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硕士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对硕士毕业论文的定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是相符的。

 

(二)财经类硕士毕业论文的写作。(1)实际数据资料的获得途径。调查结果显示,85.4%为互联网,44.8%为统计年鉴,39.2%为实习单位,16%通过问卷调查获得,11.5%通过政府部门获得,13.9%通过亲戚或朋友提供。(2)实际数据资料的获得难度。调查结果显示,23.3%的毕业生认为难度较大,74%认为难度不大,2.7%认为比较容易。(3)论文撰写时间的充裕情况。调查结果显示,49.7%的毕业生时间充裕,47.9%时间够用,2.4%时间不充裕。(4)撰写论文期间哪些事情耗用了毕业生的大量时间。调查结果显示,54.5%的毕业生认为是找工作,各种考试如考研、考公务员、考银行分别为24%、25%和11.8%,20.8%的毕业生选择其他。(5)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79.5%的毕业生态度认真,17%态度一般,0.3%态度不认真,3.1%心有余而力不足。(6)论文的写作难度。调查结果显示,11.8%的毕业生认为论文写作难度很大,55.9%认为写作难度较大,31.9%认为写作难度不大,0.3%认为论文容易写。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获取实际数据资料的难度不大,实际数据资料的获取过多地依赖互联网,撰写论文的时间充裕或比较充裕,对待论文的态度认真,感觉撰写论文有一定难度,找工作、参加各种考试等牵扯了毕业生的精力。

(三)财经类硕士毕业论文写作的收获。

1.撰写论文的收获。调查结果显示,28.8%的毕业生收获很大,66%收获较大,5.2%收获较小,没有收获的毕业生为0。

产业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产业结构;
高等教育;
相关分析

学者们关于高等教育结构对产业结构的研究大多以改善教育为根本目的,强调教育对经济的作用。比如天野郁夫在原有教育结构中导入“二元制度”;
夏子贵、罗洪铁认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专业变革的基础。四川省作为西部大省,经济影响力日益增加,从对该省的现有研究来看,缺乏将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对两者的相关性作定性的验证,而如何让高等教育结构适应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产业结构与高等教育结构的相关分析

根据三次产业分类法,本文以三大产业产值来度量产业结构;
并且高等教育中的学科专业结构与三大产业结构有如下对应关系:第一产业——农学;
第二产业——理学、工学;
第三产业——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哲学、医学;
故以各专业学科的毕业生人数来衡量高等教育结构。为此构建了两个向量:x=(x1x1,x2x2,……,xnxn)y=(y1y1,yiyi,……,ynyn)来计算产业结构与高等教育结构的皮尔逊系数。其中xixi表示四川省第i年的产值,yiyi表示四川省第i年的毕业生人数,i=2004,2005……2014;
从计算结果来看:第一产业专业学科毕业生人数与对应产值的r值为0.98,第二产业为0,97,第三产业则为0.96,两者的r值接近1,即三大产业的产值与毕业生人数存在强正相关。这也就意味着要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向合理化高级化方向发展,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结构,而每年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但是四川省产业结构和毕业生的结构发展趋势不一致(见图1)。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相对于毕业生比重较高,整体呈现出产值向毕业生靠拢趋势;
第二产业的产值和毕业生比重在2007年左右出现交叉后产值上升,毕业生比重下降,距离在2012年达到最大;
第三产业毕业生比重整体为上升趋势,而产值则在33%-40%之间波动,两者所占比重有扩大的趋势。

二、结论和建议

从相关性系数来看,产业结构与高等教育结构存在强相关,所以要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从人才培养方面着手,一方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方面降低毕业生的失业率;
从变化趋势来看,两者的发展趋势不统一,所占比重的差距有加大的趋势,为此应做到:

(一)农业发展逐步求精,实现从求量到求质的转变

四川省2004——2014年的第一产业产值与发达省市相比比重过高,且第一产业的毕业生比重低于对应的产值水平,这就要求四川省的农业应朝着优质化的方向发展,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在教育方面,就要求从基础学科开始进行改革,加强如农林业、建筑业等学科的专业素质培养,提升农业技术人员的整体水平。

(二)促进第二产业,由资本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变

2006年以后第二产业的毕业生比重开始低于第二产业产值的比重,一方面说明四川省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加快,另一方面也说明第二产业的人才资源还不能满足其发展,因此需进一步加强对工学和理学类学科的规划,培养出高素质和高水平的人才,使传统工业向现代化工业的转变,从而为第三产业的发展留下更多的发展空间。

(三)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入,努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四川省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是低于第三产业毕业生的比重的,也就是说第三产业类学科的人才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有必要立足于区域特色发展具有竞争力的服务业,促进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此外在2011年后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迅速提升,并高于全国的平均发展速度这在短时间内可以拉动四川地区经济的增长,但长期可能导致第三产业劳动力不能适应企业的转型,因此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求稳而非求快。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四川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2]天野郁夫和陈武元,2001,《日本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特罗“理论”》,《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第4期1-11.

[3]夏子贵和罗洪铁,《专业变革:跨世纪人才培养的宏伟工程》,四川教育出版社,第16-26页.

[4]陈羽洁,《中美高等教育学科结构比较研究》,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学位论文,2012.

[5]王建波,《跨国高等教育理论与中国的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4.

[6]陈万明和沈婷,《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关系中的时滞性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第1期73-76页.

产业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
毕业实习;
教学模式

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是理工科教育培养学生利用基础理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不可或缺的途径,是对学生四年理论学习的一次综合考察,是对所学理论课程以及动手动脑综合素质的一次检验,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与实际知识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印证、运用和巩固所学各门功课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培养计算、设计、工程制图及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是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一次综合训练机会,所以加强对毕业设计教学与管理力度势在必行。由于学生就业机制转变、经济体制转型、高校扩招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专业实践教学和管理模式陷入了困境,在编制培养方案和安排学生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时,往往割裂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导致部分学生的毕业实习流于形式,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和内容多数也只是“纸上谈兵”。所以,搞好专业实践教学工作,尤其是充分利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这两个实践教学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对学校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 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已不再具有计划经济体制下那种支持大学办学的义务。由于实习经费不足,学生经济负担较重;
实习时间相对集中,生产单位在这一段时间内的生产情况变化不大,很难保证学生在这一段时间内学习和了解到生产制造的全过程,更别说学生上岗实践了;
实习人数不断增加,集中实习给教学、管理、食宿、交通、安全等带来诸多困难。

高校扩招对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也有较大的冲击。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过快膨胀,师资力量及实践教学条件跟不上扩招的要求,生师比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存在每个教师带10~20个毕业生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大同小异的现象,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而且,由于毕业设计(论文)这段时间也是各用人单位进校招聘及研究生考试复试之时,学生思想精力较难集中,对组织完成好毕业设计(论文)将带来消极影响。这虽然已引起了学者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还未有切实可行的措施。作为本科教学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如何使之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各学校应根据各自的办学特色制定相应的对策。

2 毕业设计(论文)与毕业实习相结合的途径

为使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践环节取得好的成效,我们车辆工程专业提出由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带本人所指导毕业设计学生毕业实习的模式,使学生结合工程实践或指导教师所研究课题完成毕业设计,一方面有利过程管理,同时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技能,为进一步学习深造或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2.1 与学生科技竞赛相结合的实习与毕业设计

我校汽车工程学院学生自2008年参加国家教育部举办的“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曾获全国比赛二等奖;
自2007年参加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曾获全国第二名的好成绩。另外还有诸如“挑战杯”及“机电产品大赛”等科技活动,且成绩斐然。为使学生有好的环境进行科技活动,汽车电子电控实验室和汽车结构及节能减排实验室分别成立了“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研发中心”和“汽车结构及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中心”,学院专门为这些中心提供了实验室用房,每年从院发展基金中划出一笔经费购置台式计算机、网络服务器、单片机开发设备、DSP开发板、二冲程发动机等。这些中心的任务是迎接学校的创新创业大赛、全国电子竞赛、嵌入式系统竞赛、节能减排技术竞赛等各种面向本科生的科技竞赛。成员也均来自本院对科技创新活动有浓厚兴趣的同学,特别是即将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的高年级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条件下,以这些科技竞赛为目标,参加科研活动。并且,我们将这些科技竞赛的准备也作为学生毕业实习的一种新形式,而不局限于所有的学生都去企业实习。

在这些科技创新中心,由导师负责指导,高年级学生结合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进行科研活动,学生熟悉科研活动和科技创新的基本过程及具备初步的科技创新素质。因学生结合真实的科技活动项目做毕业设计,带着问题学习,其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取得较好的效果。实行该项措施后,成果显著,该中心每年都有本科生在国家和山东省的挑战杯大赛、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节能电动车竞赛等多项竞赛中获得荣誉。在科技活动中心参加科研的学生在研究生录取和学生就业中得到学校导师和用人单位的青睐。

2.2 建立以导师项目和企业为核心的实习与毕业设计基地

安排部分学生到企业实习基地,如每年本专业有学生到中国重汽卡车公司实习,并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和学生本人兴趣拟定毕业设计题目,使学生在生产实践中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完成毕业设计及更好的适应工作打下基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由工程技术人员与教师共同承担,这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创新的乐趣,提高了其学习积极性,使其建立了强烈的成就感,而且为他们提供了参加企业产品研发、生产和市场推广等活动的机会,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

对考研学生,由于面临复试和联系导师等具体问题,为使学生毕业设计和考研两不误,通常要求学生结合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选一部分适合自己做的内容作为毕业设计题目,毕业实习在教师所在实验室进行,指导教师不仅对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给予指导,同时对学生考研复试及联系导师提供应有的帮助,使学生受益匪浅。

2.3 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结合企业生产的分散实习和毕业设计

通常大四部分学生已经有了就业意向,可安排学生到就业单位实习,并结合实习内容完成毕业设计。近几年,学生到江铃汽车底盘股份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长城汽车和某些汽车电子公司等单位实习,实习中指导教师与学生保持通讯联系,了解生产企业情况及学生实习内容,为学生确定可选择的毕业设计题目(如:汽车底盘总成设计),使学生在生产实践中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完成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3 结束语

本文根据车辆工程专业的特点和现有培养方式的不足,指出了目前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车辆工程专业特色提出了一种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

【参考文献】

产业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优化;
就业环境

文/孙亚楠(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

一、引言

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经进入了新常态,它有别于以往的经济高速增长,是以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进入一个经济中高速发展的时代。经济新常态主要体现为以下三大特征:第一,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转化为中高速增长的经济增长速度特征,在经济发展速度“下台阶”、效益“上台阶”的大背景下,社会和企业将同时需要大量的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否则将无法完成先进技术和创新成果的转化;
第二,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动力特征,当前时代充满了创造、创新与创业,国家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创新的水平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第三,经济结构从单纯增量扩张到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不断优化升级,以产业链升级为目的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已经成为主基调,现代产业体系即将形成。此时,我国各地人才与就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即毕业生人数增加与企业难以招到称心人才并存正是我国经济调整和转型升级扩大已经存在的结构性矛盾的结果。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从业者需求量有所减少,而对从业者的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同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涌入到就业市场当中,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令人揪心。因此,面对经济新常态,在不断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不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我们有必要研究经济新常态下毕业生就业趋势。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经济新常态概念的相关研究。经济“新常态”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新发展有密切关系。自2014年5月,在考察河南经济发展时首次提到经济新常态发展,这一发展理念便对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包括毕业生就业问题。为了迎合经济新转变,毕业生就业需要从新的角度来对待。学者闫炎在经济新常态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中指出随着社会背景的迅速变化,经济新常态就是要找准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结构对称态的基础上实现经济高速可持续发展。扬州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沈思雅在对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探析中明确指出经济新常态是在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动力和经济结构转型三个方面区别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总结相关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经济新常态开展的研究,本文加深了经济新常态基本概念的理解。经济新常态的“新”和“常态”分别是区别以往“旧的”、“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念,它更加注重经济稳定的增长速度、进一步优化的经济结构,表明当前国家和党对中国经济发展规律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方面,我们要认识经济新常态特征,并以一颗平常心来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毕业生就业问题。

(二)经济新常态对毕业生就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研究。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毕业生就业环境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整体上来说经济新常态对毕业生就业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一定挑战性。综合研究总结如下:

1、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等人才需求方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经济新常态推动经济持续发展,中国要想在新一轮经济技术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借助于逐步强化国家内部驱动力,借助技术创新的力量,真正实现对经济的转型和升级。这需要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高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对拥有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然而,高校在培养大学生过程中,存在重分数、轻素质,部分大学生进入高校后,脱离父母的管束,摆脱高考的束缚,对自己放松要求,不了解社会的人才需求和市场的变化,仍以天之骄子自居,导致就业时比较迷茫,或只敢在专业范围内选择职业类型,缺乏突破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

2、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新兴产业的兴起对毕业生就业的机遇与挑战。如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经济兴起,小微企业得到发展,此时大学生可以根据互联网技术获得更广阔的就业和创业平台。同时,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演变,第三产业发展逐渐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产业类型。第三产业具有吸纳大量劳动力的特点,毕业生在就业时可以不限定于国企、外企或者公务员、事业编等限制,可以拼接自身特长,在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寻找就业机会并获得报酬和自身发展平台。然而,由于受中国文化影响,毕业生还是更倾向于选择留在一线城市发展,认为东南沿海城市就业机会多,而对真正缺乏高精尖人才的西北地区,很多毕业生不愿意选择,缺乏到基层、民营等第三产业或新兴产业开拓自己一片职业天地挑战精神。

三、经济新常态下毕业生就业环境现状分析

根据教育部最新信息,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从人才供需角度来看毕业生就业状况发现,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20万人,与上年795万毕业生相比,人数创下新高,因此“最难就业季”、“史上最难就业年”等字眼出现在我们生活中。根据麦克思研究中心公布最新数据,发现本科和高职高专的相关红牌专业和绿牌专业,其中红牌专业是指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根据麦克思研究院的《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高职高专红牌专业分别为:法律事务、汉语、食品营养与检测、初等教育、语文教育,本科红牌专业分别为:绘画、化学、美术学、音乐表演、法学、历史学。

绿牌专业是指失业量较小,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高的专业,为需求增长性专业。高职高专绿牌专业分别为:社会体育、市场营销、信息安全技术、软件技术、电气化铁道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本科绿牌专业为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工程、通信工程、数字媒体艺术。绿牌专业以知识密集型与科技密集型为主的高端产业为主,这符合当前经济新常态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要求,红牌专业的毕业生则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现状,但是并不能简单的总结为市场不需要该专业,而是需要高人力资本投入的高素质的人才,因此经济新常态对毕业生供求结构提出了严格要求。

(一)技术性失业将成为常态。由于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增长速度处于一个换挡时期,而在当前经济增长速度涨幅态势不显著的情况下,新增工作岗位处于不确定状态。同时,由于劳动密集型人才无法拥有适应现代技术的更新换代能力,在机械化生产过程中逐渐被淘汰,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必将改变传统行业对一般劳动力的依赖,造成部分就业者的结构性失业或技术性失业。

(二)鼓励创新创业将是就业的常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高校转变教育观念的一个新课题,是符合时展、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国家之间竞争日益激烈的必然趋势。经济新常态要求创新驱动力带动经济增长,党的十八大和将鼓励创业的就业政策提上日程,因此这都是创新创业的良性土壤。

四、经济新常态下优化毕业生就业环境政策分析

(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完善就业相关政策支持与社会保障服务。经济新常态下,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将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因此政府必须优化就业战略,确保经济平稳发展同时要稳中有进,促使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为人才培养创造机会。具体而言要做到法治社会背景下,政府首先应加强毕业就业转入政策法规、招考录用政策法规、权利维护政策法规、就业指导服务政策法规、创业扶持政策法规、就业社会保障政策法规等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法规体系。无规矩不成方圆,当政府完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才能有序展开后续工作,最大限度减少毕业生摩擦性失业问题。

(二)高校发挥教育引导作用,深化教育改革,以解决结构性失业矛盾。经济新常态下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间的契合度,才能从源头解决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矛盾问题。(1)高校要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要,加大技术性技能型人才供给,向应用型教学转型。明确其自身发展的办学层次、办学定位,凝练自身办学特色,走创新型发展道路,以创新作为“新动力”,提高教育质量,有效建设创新型国家;
(2)高校要主动解决高等教育的“产能过剩”问题,对专业设置要根据市场需求,实现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明确市场需求的红牌专业和绿牌专业,根据自身特色,调整专业设置。同时,建立人才跟踪与预测机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情况,及时反馈给各教学部门或具体到任课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培养经济社会需要的真正人才。

(三)社会发挥舆论引导作用,营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我国自2008年1月1日实施《反就业歧视法》以来取得了一定效果,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举证困难问题,因此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建立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社会观念势在必行。一是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人才观,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和发展前景,明确岗位要求,细化岗位职责,优化选人标准,确定用人数量和质量,也有利于建立公平就业环境。用人单位要建立并不断优化考核评价体系,不能单纯以数字化业绩来衡量员工优劣,要综合全面来考核员工以保证高质量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创造公平公正就业环境;
二是社会要以包容之心接纳毕业生就业现状,引导毕业生就业观念,摆脱传统就业观念束缚,摒弃官本位思想、特权思想在毕业生就业中的现象,同时树立职业不分贵贱、不分等级的思想,只要学有所用,为社会发展贡献一己之力也是成功人士,也应该得到全社会的理解和尊重。

产业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市场

 

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者的就业状况不仅关系到一国的经济发展,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各国都非常重视,中国更因为其特殊的国情,而备受各界学者关注。论文写作,市场。。在国内众多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文章中,关于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研究趋于完善和一致,总体上认为主要包括政府、高校、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自身五个因素,进而考虑到经济、社会等宏观因素,但对各影响因素作用力的大小却存在很大分歧。

1.就业市场和就业制度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曾湘泉(1993)等在对应届大学毕业生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改革以来大学生在市场上的供给意愿和供给行为,得出产品市场的供求状况开始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曾湘泉,1993)。2004年,他又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供求总量的变动,得出大学生就业确实存在“难”的问题, 这与高校和求职者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有关,但是困难的程度略被夸大,户口、就业协议等就业分配的制度因素,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构成不利的影响。

赖德胜(2001)提出转轨时期的中国存在明显的制度性劳动力市场分割,大学生就业难是劳动力市场分割这一特定制度背景下,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相互收寻的结果。

岳昌君、丁小浩(2003,2004)计算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增长的一般就业弹性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弹性,得出经济增长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不大,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作用相对更明显。

2.高校扩招及高校体制问题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自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起,至2009年毕业生数增加了515万人,而与此同时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并没有如此大的增加,使得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论文写作,市场。。胡咏梅和薛海平(2004)利用回归分析建立了不同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规模的回归模型,认为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下,不宜再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

莫荣等(2003)认为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和教育质量等教育产出与社会需求不一致,大学生专业结构和教育体制需要调整和改革。论文写作,市场。。

吕东伟(2003)认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高校的反应相对滞后,专业设置失衡,从而培养的许多大学生素质和能力不适应市场的需求。论文写作,市场。。

汤敏(1999)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不是供给过多人才过剩,而是就业结构矛盾突出,造成这一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等教育自身问题。

3.结构性矛盾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主要是补充自然减员,国企冗员多接受能力有限,外企私企是吸纳主力,而这些企业相对理论性人才而言更需要实用性人才。鄢雪皎( 2009)认为我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承担的主要是产品的生产制造,而相关产品的设计研发、品牌创立、物流管理、订单处理等的产业链高端却仍然主要掌握在发达国家,因此我国提供给大学生等高端人才的就业机会非常稀缺,所以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显得比西方发达国家更为突出。

瞿振元(2001,2002)通过调查得出本专科就业率差异明显;
传统体制内就业仍是吸纳毕业生最多的领域,国企仍居就业第一位。论文写作,市场。。

岳昌君(2004)分析得出不同行业之间的“行业收益”差异显著,追逐高行业收益也成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矛盾的原因之一。

李彦军(2006)以广东地区统计分析为基础,从宏观角度研究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的相互关系,得出各产业的产出、固定资产投入与大学生的就业数量和质量总体呈显著正相关。

4.大学生自身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宋福进(2002)分析了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指出这一指标在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是由于不同学历层次的替代程度与价格弹性不同。

王小波(2002)专门就“女学生就业难”问题展开调查,认为女学生在就业中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凭借自身较高的素质,在付出更大的搜寻成本后,许多女大学生仍然会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

岳昌君等(2004)分析得出内因是决定高校毕业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个人付出的求职成本对求职结果没有显著影响,但是有利于提高起薪水平,学校提供的求职信息对求职结果和起薪水平都有显著的影响。论文写作,市场。。

闵维方等(2005)通过对比分析表明内因是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学校提供的求职信息对求职结果和起薪水平都有显著影响,家庭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对就业的影响开始凸现。

5.企业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唐 钅广(2004)分析得出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需求行为发生了较大变化,大多认为大学毕业生最欠缺的是“敬业精神”;
“高校专场招聘会”“在线招聘”“简历”在用人单位招录大学毕业生中的作用十分强大,“户口”“关系”“党员”等因素的重要性急剧下降。

韩飞雪(2007)分析得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最满意的两项为学习能力和专业知识,最不满意的两项是相关工作经验和创新能力,单位选拔人才最看重的因素是“思想品德”。

6.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1)加强具体定量分析。之前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虽多,但大部分是从定性角度分析,缺乏具体的定量分析做支撑。

(2)增加长期跟踪分析。对有代表性的毕业生长期跟踪调查,得出大学生找工作及其工作变换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更准确的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

(3)加强产业吸纳大学生能力的研究。加强对各行业吸纳的大学生能力的研究,从而为高校结构和产业结构提供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曾湘泉.改革中的知识劳动力就业意向及其市场行为分析.管理教育学刊(武汉)【J】.1993年第一期

【2】闵维方、丁小浩、文东茅、岳昌君.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高等教育研究【J】.2006年第27期

【3】孙祖芳.西方就业与失业问题的理论政策及其借鉴.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4年第一期

【4】鄢雪皎.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及对策研究【J】.企业活力-人力资源开发.2009年第四期

【5】瞿振元.2001-2003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2。

【6】赖德胜.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生失业.《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01年第4期

【7】李文利、闵维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现状和潜力分析.《高等教育研究》【J】.2001年第2期

【8】王小波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入口处的性别差异与性别歧视———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实证分析.青年研究【J】,2002年第19期。

【9】吕东伟.从深层次新视角思考大学生就业问题.《高等教育研究》【J】.2003年3期

【10】莫荣、刘军.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发展》【J】.2003年第8期

【11】文东茅.质疑大学生就业之性别歧视.《中国大学生就业》【J】.2003年第6期

【12】谢维和、王洪才.从分配到择业:大学生毕业就业状况的实证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M】,2001年

【13】袁志刚.中国就业报告.经济社会出边社.2002年

【14】岳昌君、丁小浩、文东茅.求职与起薪: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J】.2004年第11期

【15】胡咏梅、薛海平(2004).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规模的相关性研究.江苏高教【J】.2004年第2期

【16】韩飞雪.北京市用人单位大学毕业生需求行为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D】.2007.4

【17】李彦军.《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性研究及其模型构建》.暨南大学硕士论文【D】.2006.6

【18】唐钅广.关于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需求行为的研究报告.经济问题探索【J】.200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