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之一:这次培训,为我们搭建了一个面对面互相探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平台,让我们零距离的看到很多优秀教师的教学展示及聆听他们优秀的点评。我敬佩台上每一位老师精湛的发言,一个个鲜活的理念,一句句深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培训总结【五篇】,供大家参考。
历史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
感悟之一:这次培训,为我们搭建了一个面对面互相探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平台,让我们零距离的看到很多优秀教师的教学展示及聆听他们优秀的点评。我敬佩台上每一位老师精湛的发言,一个个鲜活的理念,一句句深入浅出的教材解读,独到的见解,鲜活的事例让人耳目一新,引人深思。这次培训让不仅我梳理了教材内容,对课标教材有了更新的认识和理解,更让我梳理了繁乱的思绪,总结了过去所做的诸多的工作,明确了努力的目标和方向,让我今后更好的前行。
感悟之二: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应该做一个会反思的智慧型学习型的老师,让学习天天陪伴着我们,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大胆实践中探索,努力创新。
感悟之三:教研员魏老师精湛的学术,独到的见解,对我们人文的关怀,让我们们感动。我培训期间魏老师以他渊博的知识,睿智的思维,灵动的活力,创新的精神、务实的作风,引领着我们整个培训展示活动。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对老师的人文关怀,对培训的全心投入都让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感悟之四:感动我们这些教师默默无闻、辛勤耕耘。虽然很多教师对这次培训意见很大,然而培训一开始,广大老师依然还坚持着教学时的那份执着、那份认真,投入到培训之中。学校中的培训,老师们认真总结、细心分析,县里的集中培训,老师们更是踊跃参与、积极发言。我想这就应该是老师们学无止境、甘于奉献精神的真实体现吧。
感悟之五:历史课堂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人第一时间给出的答案一定是:历史知识。不错,中学历史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普及历史知识。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学的历史教育仅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其他,这无疑是陷入了误区。任何一种教育,其终极目标都应该指向人的发展,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中心的人的全面发展,历史教育也不应例外。我们传授历史知识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应付考试,而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能力。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应该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方面都有所收获。我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深刻的感受到来自历史教师身上的压力。每一位历史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很精彩,让自己的每节课都亮起来。然而在教育的过程当中,有一个衡量教学的标准——学生的成绩。你的课是亮了,而你学生的成绩却暗了,你作为历史教师的前途也迷茫了。有人会不理解,为什么你的课亮了,而学生的成绩会暗呢?这两个不应该成正比吗?非也!因为我们要向学校、要向家长、要向学生有个交代,所以我们的历史课就变得说者无味,听者无趣,考前狂背的现象。这是学生的可悲,更是教师的可怜。我们到底应怎么做?
不足及建议:
1、展示流于形式,为展示而展示。有的成果还没有经听者用大脑分析、思考,新的理论又来了,我们真是应接不暇。如果把展示当成了“显摆”,那大可不必了。
2、缺乏在教学过程更为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指导(在具体环节中体现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3、培训要更有针对性,分年级段培训。
4、培训材料网络化,做到资源共享,仅凭听一遍,收获有局限性。
历史培训总结范文第2篇
人生如舟,岁月如水,在无危机的人生中,可以过得美好如意,但在有危机的人生中,只要他们有危机意识,设计好处理危机的谋略,一旦危机来临,将它的不利因素降到最低,同时化解危机,使它成为成功发展的新机遇,使人生在新转机中更加辉煌,成为国家英才,如能这样,我们的教育就不遗憾,就达到了我们培养学生多元能力取得成效的目的。
【关键词】历史教学危机意识历史教训
当今世界充满竞争,危机无处不在,面对生活在有车有房有电脑的九后学生而言,他们所面临的生存环境,既是充满阳光,也存在危机。他们所受的教育大都是正面的、积极的、激励的,学习的外部环境宽松、包容、少有压力,家庭环境的自由、宠爱、呵护有加,对于他们来说世界充满甜蜜,充满爱,他们的人生还没有经历过艰辛和困苦,在学校表现为学习热情不高、纪律松散、责任心不强、没有居安思危。但作为教师必须给予他们警示和忠告,古语说的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历史是一面镜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初中历史》中,“怎样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应从这几个方面贯彻理念,第一,让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基本素质。第二,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基本技能。第三,让学生学会合作,懂得团队责任。第四,让学生学会生存,知道珍惜生命[1]。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将是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多元能力的又一任务,本人在历史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
一、从古代帝王总结的经验教训中培养学生危机意识
古代帝王为了维护他们的封建统治,有的会总结历史教训,特别是对朝代灭亡的教训,从政治、经济,特别是对待人民的态度上进行总结。唐太宗李世民总结出了“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告诫自己和官员,他们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任用贤才,虚心纳谏,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的辉煌。封建统治者的危机意识,是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作为教师,要从帝王总结经验教训中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是不是就没有危机了呢?不是的,危机处处存在,只是何时到来而已,学生生活在幸福的阳光下,但一定要有狼来了的危机意识,如何使学生将来能生存,能发展,应从古代帝王总结出的经验教训中,提高学生的危机意识,在思想上,行动上有化解危机的意识良策,拉紧一根危机意识的弦,把握人生发展的每一步,将来成为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从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培养学生危机意识
八年级学生学习的历史从中国近代史开始,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以鸦片作为敲门砖,用洋枪洋炮打开中国国门,从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从签订《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到《辛丑条约》,中国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允许办厂、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大大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再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的耻辱历史一步步加深,究其原因虽然有多方面原由,但与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多方交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有关,他们不但没有危机意识,统治者还以国大物丰自居,不与外界交流,骄傲自满,没有狼来了的危机意识。一旦国门被强行打开,也没有一整套应对危机的方案和策略,处在一个无章可循的境地,侵略者入侵时,不顾国家安危和人民死活,却选择逃跑,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从清政府统治者没有危机意识,没有从根本上富国强兵,从这一耻辱历史看,一国之主如果没有危机意识,将会使国家处在被侵略被奴役的危机之中,最终也使自己统治的江山断送。从总结中国近代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教训中,培养学生危机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统治者是否有危机意识,将是否能治理好国家,是国家能否长治久安的保证。对个人而言,如果没有危机意识,将对人生发展也不会达到成功的境界,将来也不能更好为大众和社会服务。
三、从国家进行现代化国防建设中培养学生危机意识
新中国成立前夕,为了保卫我们的海防,成立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新中国成立后又成立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20世纪90年代,海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海军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多兵种组成,坚守着我们的海防。从二十世纪50年代空军组建到歼击机、轰炸机和强击机装备空军,空军现代化建设有了飞跃。国家还组建了担任核反击任务的战略导弹部队,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及多种型号的导弹,具有较强战斗力,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筑起了保卫国家的钢铁长城,同时也体现了国家较高的危机意识。国外环境不太平,中日事件、南海岛礁事件,民族冲突、局部战争时有发生,国内“东突分子”、“势力”等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只有较强的现代化国防建设,才能保卫国家安全,保障人民幸福生活,现代化国防建设也培养了具有危机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使他们不断钻研强军卫国方略,使国家在他们的保卫下人民安康幸福,国家和平安定。从国家的现代化国防建设中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使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意识,形成危机意识理念,促进学生多元能力发展,将来能成为有所作为的人才。
通过古代帝王的危机意识,以维护他们的统治,到清政府统治者认为物丰地广,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些没有危机意识的统治者,在危机来临时,束手无策,最终导致散失,政权危急。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现代化国防建设,科技强军,具有较强的危机意识,而且具有完备的处理危机预案,以应对危机。在历史教学中,通过这些事例,使学生认识到从封建统治者到新中国再到个人,如果没有危机意识,一旦危机出现,就不能从容应对,到头来就会危机到国家存亡,个人的成败。让学生在激励教学中,也不无危机意识,只有培养学生危机意识,让他们时刻准备着,不断学习本领,使他们处理危机的能力越来越强,为今后人生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将来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做贡献。
人生如舟,岁月如水,在无危机的人生中,可以过得美好如意,但在有危机的人生中,只要他们有危机意识,设计好处理危机的谋略,一旦危机来临,将它的不利因素降到最低,同时化解危机,使它成为成功发展的新机遇,使人生在新转机中更加辉煌,成为国家英才,如能这样,我们的教育就不遗憾,就达到了我们培养学生多元能力取得成效的目的。
历史培训总结范文第3篇
初中毕业生历史课程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考试,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学生在历史课程学习方面所达到水平的重要环节。加之历史学科中考内容多、复习时间短的特点,因此做好新形势下新课程历史中考复习工作,提高复习效率十分必要。本人就新形势下做好新课程历史中考复习谈几点策略,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关键词】复习策略 ;
基础;
强化训练;
关注热点;
政史结合
一:
加强训练,夯实基础-------第一轮复习
侧重基础,理、背、思、讲、练五步紧密结合。
理:就是师生共同整理历史线索。由于历史新教材是以课为单位编写的,所以在这个复习阶段要依据教科书逐册、逐章、逐节进行全面复习,但是,要注意这不是上新课。也就是说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示出这节课的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概念。主要就是让学生明确无误的了解每一单元、每一课时必须要掌握的基础和重要历史概念.
背:就是背诵基本知识点,“理”是复习的开端和前提,“背”是复习的基础和关键。我们以填空的方式将课文主要知识点展现出来,印发给学生填写记忆。
思:运用简单的历史材料进行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重点引起学生对重大事件、历史概念的注意。
讲:“思”是“讲”的铺垫,“讲”是“思”的落实,就是针对学生“思”中出现的问题,重点讲解,教学法突出一个“精”字:即讲课时要线索清楚重点突出,逻辑性强;
讲的过程要讲清,讲透,而且要讲的有趣味性,不仅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练:就是紧跟做练习。目的在于巩固学生“背”“思”“讲”的基本知识,要做到难易适中、基本的知识、概念、观点基本掌握。要通过看、读、写、记等方式强化训练,一章一节的基础知识,尽可能做到大面积过关。
第一轮复习主要以每单元的每一课时为主,偏重于“点”的掌握(如基本时间标志、重大历史事件)对于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的掌握,不做过高要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础、抓住重点,为下一步复习打下坚固的基础。
二:精选习题,综合运用强化训练――第二轮的复习
要做到点、线、面相结合,点、线成面,做到点实,线清,面广,要求师生将已基本掌握的教科书内容前后上下、东西南北贯通起来,构建知识网络,获求规律性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即有助于学生把握问题的内在联系,又更加踏实的掌握了知识要点。九年级复习任务重,时间紧,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一寸光阴,一寸金”这就要求我们教学时根据考纲,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编写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训练分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每次训练下来要及时阅卷分析总结,全面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与学生交谈,课堂上要集中评讲。不仅评讲正确答案,更重要地是交给学生审题、解题的方法。
三:关注热点,政史结合――第三轮复习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是新课改的重要精神之一,也是近几年来中考历史试题命题方向。因此在复习时,学生要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平时多注意联系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培养信息探索的能力,开拓思维,历史学习要引发学生的思考,应该寻找适合的切入点,特别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历史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现实,关注现实,服务社会。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将历史知识与社会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注意的时政热点可以是一定时期内值得关注的事情,也可以是一年甚至近期的事件。复习中要重视历史事件与现实的结合,注意历史的时代性,重视历史的史鉴作用。把握时代脉搏,关心社会,做到学以致用。如聚焦,反对行径、维护国家统一问题;
“三农”问题;
改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
科学的发展观问题;
靖国神社问题;
战争赔偿问题;
经济全球化问题。涉及周年的知识点,如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等。这样将学习的重点与时事的热点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对事件深层次的探究,促进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运用历史知识认识和分析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四:全面演练,教授方法,提升能力――第四轮复习
这一轮复习主要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熟悉中考题型,全面演练知识、技巧、方法,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解题能力,轻松迎接中考。
通常,从学生答题角度来看存在着审题不细,题意理解不到位、答题不全面的情况。因此,从第三轮复习中一开始就要严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题与答题习惯,尽可能减少失分的现象。
培养能力,除记忆力外,主要是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鉴于如北,在复习的后阶段中,要进行强化训练,要抓住中心,以点带面。教学中要有整体教学的观念,重视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图示教学法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完整的系统性、简明的直观性、较强的思维开放性和可行的实践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正和历史总复习要求相一致,在初三历史总复习中大量采用图示教学,可取得明显的学习效果。要在复习教学中注意学习方法的点拔,解题思路的分析,学习规律的总结。要运用专题复习法,多归纳比较,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避免基本概念和史实的混淆。以问题为中心梳理知识,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应在专题之下设计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梳理知识,将古今中外相关的知识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和内在的联系统一于一个系统之中。
综上所述,初三历史复习应该紧扣考纲,以课为本、夯实基础,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结合时政、归纳技巧,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应对新形势下的新课程历史中考,赢得历史中考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历史培训总结范文第4篇
一、基础年级历史教学的现状及原因:
历史教学有三大基本目的,即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向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可见,中学历史教学是一个集知识教学、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系统过程。然而事实上,目前基础年级的历史教学没有很好地兼顾三大功能。学生忽视知识的全面掌握,淡化了能力的培养。一些学生动口不会总结,动手不能分析,动笔不会叙述,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能作简要评价,只会识记现成的结论。知识不扎实,方法很机械。而高考对学生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基础年级的学习没有打下相当坚实的基础,使两个阶段明显断层,造成基础年级历史教学精力和时间的巨大浪费,而高三学习则特别紧张。笔者认为,造成这种脱节的原因有:
1.能力培养目标缺乏层次要求。目前,初高中历史教学采用一个大纲。它没有对不同年级的教学提出能力的分级培养目标,而只有笼统的要求,教师有纲可依,但无章可循。
2.会考的导向有违大纲的目标。目前的中学历史教学,无法摆脱会考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目前会考有两点处理不当。一是能力要求没有体现,且框得过死(如初中会考)。二是高二会考虽有能力要求,但与高考能力要求相比相距甚远。事实上,高三一年的功夫也不可能缩短这段差距,使能力培养一步到位。
3.主、副科观念左右学生思想。在基础年级各阶段,历史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由于平时考试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一些死记零散知识点的学生照样取得好成绩。于是“历史容易学,此无他,唯背熟尔”的观念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教师的讲解成为徒劳。
二、基础年级与高三历史教学的阶段衔接:
为缩短高三历史教学与高考的距离,扭转两段脱节现象,笔者认为在阶段教学中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毫无疑问,知识体系为能力的载体。无论是历史观点的形成,历史结论的认定还是阶段特点的归纳,都必须依赖丰富的史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而后得出。怎样才能建立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呢
首先,摆脱会考的束缚,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构筑知识体系。由于会考是属于评估性的考试,而高考是注重能力的选拔性考试。故整个中学阶段的历史教学不能受制于会考这一阶段性目标,要提高起点,瞄准高考组织教学。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以适应能力培养目标与素质教育的需要。
其次,引导学生以线索串联内容要点,形成基本历史知识的“经纬网”。基础年级学生有一个通病,知识点掌握的较零散,在记忆方法上多采用机械记忆,弄不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识记效果很差。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讲授新教材之前,先提醒学生看目录,勾勒内容框架,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主要讲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以此为主线,以下并列运行三条线:①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鸦片战争为起点,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日益遭到破坏。②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中国社会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新的阶级力量和经济因素产生。③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并探求救国救民的方案和途径。以及在中国近代政治和经济急剧变更情况下而产生的近代思想和文化。上述四个方面构成该册教材内容主骨架。起初让学生了解纲目,教学中联系纲目教学,结束后再用纲目统领教材内容,让学生明白内容的前后联系。
另一方面,提醒学生注意内容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可切取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分析、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经济发展状况,19世纪上半期中西方政治发展的特点等。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落实到纵横联系的“经纬网”上。
其三,教育学生注意知识的分类和分层。学生头脑中掌握大量的史实后,要进行初步的整理,按方面归类,按级分层。在归类的过程中,体现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各个方面的联系(如各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另外,要告诉学生注意区分哪些属现象,哪些属本质,哪些是表现,哪些是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在答题时,找准关键词,有的放矢。
2.注意能力培养的连贯性。能力的培养要与年龄发展相适应,与教学阶段相衔接,逐步提高。
①在课堂教学中,训练概括表达能力。学生阅读教材后,要求其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课文的内容要点。经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增强,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反应较快,答题精当,切中题意。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基本功训练。
②在单元教学中,训练比较分析能力。每结束一个历史阶段的教学,让学生在感知大量史实的基础上,得出一定的结论。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一般可向学生提供两个相似点较多的阶段进行书面比较。这类训练有前一阶段的概括表述能力作基础,也容易找到比较点,学生能够接受。
③进行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训练。这种训练不再提供两个可比对象,而只提供一个历史区段,最好是阶段特点较明显的历史阶段,也可以是某一方面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特点。
历史培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 历史
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历史教育是创新的阵地之一,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是形势发展的要求。本文将从历史教学的角度,谈谈这个问题。
一、正确认识历史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历史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历史能力,从而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历史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历史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历史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二、制造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况起来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历史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
这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历史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2.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这会很难形成创新意识,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氛围,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3.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
这种活动能扩展学生的历史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他们的素质,着眼于未来。
三、推进创新教育:历史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培养
1.重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在教学历史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说明历史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让他们积极参加历史实践活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历史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历史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思。一个人涉猎知识越多,知识面越广,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引导学生有意义地主动学习更多更全面的历史知识,为将来的创新活动奠定扎实的历史功底。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2.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
历史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历史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历史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3.加强历史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