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度圆认识教学设计【五篇】

时间:2023-06-21 19:45: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5、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数学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重点: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用圆规按要求画圆。教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一套。2、教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圆认识教学设计【五篇】,供大家参考。

圆认识教学设计【五篇】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1、体验用不同的工具画圆。

2、认识圆,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

3、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或者在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5、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数学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用圆规按要求画圆。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套。

2、教学圆规 圆若干。

学具准备:

长方形纸、圆规、直尺、剪刀

教学过程:

1.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师:请欣赏这些美丽的图片。(多媒体出示硬币、钟、光盘等实物图。)这些图片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课件演示生活中的物体:硬币、钟表面等,从这些物体中闪动、抽象出圆,指出圆是一个平面图形。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的?

引出课题:圆的认识。

2.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展开新课

2.1 画圆

1、为了能使同学们自己去认识圆,自己发现圆的特征,我们要先画一个圆。你们有什么方法?

2、认识圆规,了解各部分的名称及作用。

3、 试画一个圆。

4、 交流画法;
师适时板书画圆的步骤,并在黑板上示范画一个圆。

5、让学生将自己所画的圆剪下。

2.2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把剪下的圆折一折。对折,打开;
再换个方向对折,再打开;
再从另一个角度对折,请同学们别急着打开,拿在手里。好,打开,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呢?

(1)学习圆心的知识。三条折痕有个共同的点,这个点就是我们画圆时,圆规的针尖的一脚固定不动的点呀,这一点我们把它叫圆心,用字母O表示。与其他同学说一说,大家相互之间交流一下。

(2)认识半径和直径:

①动画演示,理解半径和直径的定义。

②判断:哪些是直径?哪些是半径?说明理由。(多媒体)

③半径、直径的特征。

比赛:在老师发下来的圆上画半径,给你10秒钟时间,看谁画得又多又准确。

反馈:画了几条?还能再画吗?说明什么?(半径有无数条),现在请你量一量这些半径,又有什么新发现?(每条半径都相等)出示大小不等的两个圆,它们的半径相等吗?所以半径相等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在同一个圆里)

4人小组讨论:直径有这个特征吗?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

小组讨论: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什么特征?直径有什么特征?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板书:
(1)d (2)d=2r r=d/2)

对照课题上的圆,指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小结:圆的大小由半径决定,圆的位置由圆心决定。

3.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85――87页。()

4.学习反馈

1、判断题。(对的划“√”,错的划“×”)

(1)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3)画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应是4厘米。()

(4)直径3厘米的圆比半径2厘米的圆大。

2、课本练十二第2――6题

3、拓展练习: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可以用哪些办法来确定它的圆心?它的半径是多少?

5.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6.知识应用

1、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

2、提问:如果车轮制成方的,坐在车上的感觉会怎样呢?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教学目标:

1.在开放式画圆的情境中渗透圆的特征,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使用圆规,并能够自己画圆。

2.组织同学们自己动手,经历观察操作、想象验证、合作交流活动认识圆及圆的各部分名称,体验圆的本质特征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感受圆是“点的轨迹”。

3.充分了解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圆形物体的美及圆所蕴含的文化特性。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让学生感知大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圆的各部分名称、本质特征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学生的动手能力、体会圆所蕴含的文化特性。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课件、教学圆规、三角尺、图片。

学具准备:圆规、纸。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探究法,并加以引导、启发。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感受新知

1.师:同学们,我们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

这些平面图形有何特点?(由线段围成、有角)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平面图形,就是它。(大屏幕上出现一个圆)它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做圆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2.指着手中的圆形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吗?

学生们纷纷回答,有说纸片的,有说纸的。

师:仔细想想看,老师手里的这个纸片,是什么形状呢?

生:是圆形的。

师:不错,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圆的分布特别

广泛,几乎随处可见。谁能说说看,你们都在哪里见到过圆呢?只要是圆形的,就可以回答。

学生们很踊跃,纷纷举手,通过点名,有回答光盘的,有回答轮胎的,还有回答太阳的,向日葵的。

师:不错,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看来同学们都很注意观察,并且能够发现很多和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那么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认识“圆”,并了解“圆”这个图形,大家说好不好?

通过以上启发,让学生的思维朝着本节课的主题迈进。

师: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生活中的圆。(课件播放湖面上的圆晕,日食,圆形的花边,圆形的花朵等配乐图片,边放边讲解。)由此可见,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活动体验,揭示新知

1.实践操作画圆,讲授直径与半径以及圆心的关系

师:我们知道了圆,也发现了生活当中的圆。可是怎样才能画出任意大小的圆呢?同学们,你们能不能自己创造出一个圆呢?

生:能!

师:同学们真有自信,下面我们就请同学们拿出来准备好的材料,跟着老师来一起画圆。

学生画圆

怎样既能准确又方便的画一个圆呢?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以前所学的平面图形和我们今天所学的圆有何区别?(以前所学的平面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圆是由曲线围成的。);
(以前所学的平面图形都有角,今天所学的圆没有角。)

你画的是个多大的圆?(学生在没有半径,直径,圆心的概念无法准确的回答.这时告诉学生要想知道是多大的圆必须学习几个新名词)

请从学具里拿出一个圆形,像老师一样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打开。这样,反复折几次,开始。

折完后,师问:“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折痕,并且这几条折痕相交于一点。

出示画了几条直径的圆。问:“这几条线段有何特点?”

生1:它们都通过圆心。

生2:它们的两端都在圆上。

师:我们把这样的线段叫做直径。出示定义: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师:在自己的圆上任意画几条直径。(生画,师巡视)

出示画了几条半径的圆。问:“这几条线段有何特点?”

生1:它们的一端在圆心。另一端在圆上。

生2:它们都是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

师:我们把这样的线段叫做半径。出示半径定义: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师:在自己的圆上任意画几条半径。(生画,师巡视)

师: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和半径有关系吗?如果有,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做以下几道题来验证一下。(屏幕上出示题目)

生验证,师巡视。

生逐一回答问题。

2.用圆规画圆,能够自己创造圆形

学生自学课本56页最后一段的概念后引导学生回答此问题。

板书:半径(r) 直径(d) 圆心(大写字母O)

在刚才画的圆上画出半径,直径和圆心并标上字母,(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你们小组探究的结论并说出是怎么得到这个结论的。)

板书 半径(无数条) 直径(无数条) 半径=1/2直径 直径=2倍半径

师:画圆要用画圆的工具,画圆的工具是圆规。(拿出圆规)圆规有两只脚,一只脚上有针尖,用来固定一点不动。另一只脚上有笔尖,用来旋转画圆。到底如何来画呢?请看大屏幕。(屏幕上演示画圆的方法)

师:同学们看懂了吗?(看懂了)请在自己的本子上任意画几个圆。

学生们都会画圆了,接下来欣赏圆,让学生体会圆给我们的生活所带来的美。创造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带绳子的钥匙,你能用它来创造一个圆吗?

让一生到讲台上来创造圆。(知道把钥匙旋转起来的学生值得表扬。)

3.巩固圆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

课件出示课本58页做一做第一题,找出每个圆的半径和直径

学生把刚才画的圆剪下来后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方法在4人小组里探讨:在同一个圆内,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半径和直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三、深度体验,理解新知

习题1:大圆的直径是6厘米,小圆的半径是多少厘米?

习题2: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圆的半径是多少厘米?

四、回归情景

提问:

1.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经常用到圆,哪些地方必须用到圆?

2.欣赏:在音乐中欣赏大自然中的圆形图片。

3.用圆编织出美丽的图案。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一、学生分层———彰显学生个性发展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们的数学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智力水平、家庭背景等不尽相同,他们的接受能力有快有慢,个性差异较大,如果用统一的教法和评价手段,实施“一刀切”违背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有利于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分层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为了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及心理因素,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A、B、C 三个组,A 组是按课程标准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
B 组是按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
C 组是按较高要求(能发挥学生数学特长)进行教学的学生。学生分组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学习情况及时调整。

二、目标分层———实现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

目标分层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而制定的相应的教学目标。在制定数学单元或课时教学目标时,教师先对各个组学生对本单元或本课时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调查了解,也可由学生按小组拟定,由课代表把意见收集起来,教师选择确定。教学目标的拟定不仅要考虑到三维目标,更要考虑目标层次,让好、中、差都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时,笔者是这样确定教学目标的:首先采用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圆的相关知识和本单元《圆柱和圆锥》了解掌握情况,经过归类整理给三个层次的学生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通过调查了解,A 组学生由于基础薄、学习能力弱,对圆的相关知识已基本遗忘,针对这一情况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进一步研究圆的周长和面积,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2)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3)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能解决简单的有关实际问题。

B 组学生通过复习,对圆的相关知识掌握较好,对探究新知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对B 组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他们的基本特征;
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简单的有关实际问题。(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C 组学生通过预习已对圆柱和圆锥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生自学、探究能力强,针对这一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简单的有关实际问题。(2)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通过切、拼、观察对比,探究圆锥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变化关系。通过拟定不同层次学生相应的教学目标,从而为实现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课堂教学分层———实现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1.精心设计引导,让各层次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精心设计,帮助学生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例如,教学习题:“两个修路队共修一条路,6 天修完。第一队修了240 米,第二队修了204 米,平均每天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多少米?”教学中,首先弄清两队修路的天数相等,接着让学生思考,这道题应怎样解答?当学生回答第一种解法后,再问:还可怎样列式解答?当学生完成第二种解法后,可以设问:这道题为什么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如果两队修路天数不同,修路的米数相同,那又可以有几种方法解答呢?这样从正反两方面,精心设问,有的放矢,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去思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组织大家讲座,让各层次的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2.分层实施练习,让各层次学生在练习中体验主动参与的乐趣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执教:

单位: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62-64页。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成像能力,他们已经掌握了周长的意义及圆的特征。课前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已经知道圆周长的计算公式。但是能正确理解圆周率意义的却只是少数,即使在某些老师上完此课,学生能准确说出圆周率意义和特征的学生只有一半左右。也就是说,学生对圆的周长公式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直观认识圆的周长,知道圆的周长的含义;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的过程,渗透极限的思想;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与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揭示圆周率的意义及介绍古人对圆周率的研究史料,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的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能利用公式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教学难点:

验证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本课的关键就是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航

1.交流发现

师:孩子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圆的周长。(板书课题)

师:通过课前的预习,大家对这节课的学习内容都有所认识,请大家先拿出课前小研究先看一看,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交流,请看活动要求。(出示)

活动要求:

(1)在组内先核对一下课前小研究第1、2题的答案

(2)在小组内互相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在组内挑选一张最好的作品进行小组汇报。

(学生组内交流)

2.小组汇报

师:下面我们进行小组汇报,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小组预习《圆的周长》这一课的学习收获。(思维导图板书:圆的周长)

(小组汇报,教师随机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板书)

问:还有其他收获吗?

师小结:你们小组的收获真不少,知道了圆的周长的定义(板书:定义)还知道了算圆的周长的方法。(板书:方法)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c=πd或c=2πr。(板书:c=πd)

3.适时点拔

教师结合思维导图进行追问:

(1)出示圆和长方形的图形,问:圆的周长和长方形的周长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书:曲线)

(2)学生演示绕绳法

师:我们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叫绕绳法(板书:绕绳法)

问:用绕绳法进行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3)课件演示滚动法

师:这种方法叫滚动法。(板书:滚动法)在测量时要注意标出起点。

问:这两种方法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教师小结:无论是绕绳还是滚圆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把圆的周长这条曲线变成了直线段,我们都把它概括为“化曲为直”。

4.聚焦问题

师:在预习中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预设问题:

问题1: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几倍?

问题2:圆周率是怎么来的?

问题3:为什么圆的周长c=πd?

(设计意图:复习课中,我们不仅要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进行整理和复习,更要这是复习课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自学的效率,课前向学生提供了一份《课前小研究》作为预习导航,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学生小结课前收获,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打破以往线性教学中一问一答的局面,让学生清晰、高效地自学这部分内容。然后通过学生的展示,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后通过问题的聚焦,为下面的导学反馈指明了方向。)

二、导学反馈

(一)问题1: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几倍?

1.测量圆的周长

师:圆的周长到底是它的直径的几倍?下面我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一起动手量一量圆的直径和周长的长度,再算一算圆的周长除以直径大约等于几倍,并观察所得数所,看看有什么发现?请看活动要求:(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要求:

(1)利用工具测量手中圆的周长和它直径的长度,并算出周长和它的直径的比值。(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2)完成任务的小组把结果填入学习记录单中。

(3)观察表中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

组别

测量对象

硬币

小齿轮

1号

圆片

2号

圆片

瓶盖

光盘

周长C

(cm)

直径d

(cm)

C÷d的商

(保留两位小数)

我们的发现:

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大约是(

)倍

2.小组汇报

(1)小组汇报测量结果。

(2)观察数据,得出结论。

师:刚才汇报的两个小组的同学都不约而同地发现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都是3倍多一些。从左往右观察圆的周长、直径这两组数据是怎样变化的?它们的商都是多少?组内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结论1:圆的直径变,周长也变,并且直径越短周长越短;
直径越长,周长越长,但有一个数是固定不变的。

结论2: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出示板书,齐读)

师小结:圆的周长会随着圆的直径的变化而变化,但圆不论大小,它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

(设计意图:本环节为学生提供已标有直径的一元硬币、小齿轮、1号、2号圆片、瓶盖和光盘等学生身边常见的物品作为实验物品,不仅能提高实验的速度,而且也能减少实验误差。引导学生分工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和直径,求出比值,并对学生实验的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的指导,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处理,最后组织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一结论,使学生真正理解消化了教学难点。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不仅理解掌握了知识,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养成,还学会了与人合作,培养了合作意识,并且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问题2:圆周率到底等于几?

1.介绍圆周率

师:历史上,有不少的数学家都对圆周率作出过研究,想不想了解它背后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来了解数学家们研究圆周率的历程。

(课件演示)

教师:看完了介绍,现在你们对圆周率有什么想法?

预设:

学生1:我认为圆周率太神奇了,竟然能算到12411亿位还没有算完!

学生2:我认为还有一个神奇的地方,圆周率算到第12411亿位,竟然没有一个循环节!

师: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用字母π表示,(板书:π)认识了圆周率,我们再回头来看看刚才实验得出的结论(课件出示: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3倍多一些指的就是π,所以这句话还可以说成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π倍。(课件替换π)如果用字母C表示圆的周长,d表示圆的直径,那么c/d=π(板书:c/d=)

为了计算方便,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一般只取它的近似值,π≈3.14。

(设计意图:向学生介绍了人类探索圆周率的历程,拓宽了他们的数学视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文明的发展,体验到人类不断探索的脚步。而对祖冲之详细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到祖冲之令人神往的成就,感受到身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同时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也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

2.引导学生发现误差,从而发现测量方法的局限性。

师:回到我们的实验数据,为什么我们实验的结果大部分都得不到3.14呢?

预设:

学生1:我认为测量圆的周长的时候,绳子是松的,而绳子伸直时是撑紧的,绳子有拉力。

学生2:我认为圆在滚动时,圆有可能在原地打转,测量有误差。

教师:很好,与测量工具有关。测量时,误差是不可避免的。用测量的方法来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是不准确的。

(设计意图:选取了相同的圆形物品让学生进行测量,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对比,发现同样的物品,测量出来的长度是不同的,知道误差是存在的,如何减少误差,提高测量计算的准确性。)

(三)问题3:为什么圆的周长c=πd?

师:数学家们千方百计地计算出这个圆周率,利用这个c/d=π这个式子,如果知道圆直径,那么可以计算圆的周长c=πd,如果告诉你半径,又怎么求圆的周长?

(设计意图:当学生发现了已知直径求圆周长的方法后,让学生思考还可以已知什么条件来求圆周长,这样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的结论印象更深刻。)

(四)反馈练习

师:要求圆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1.课件出示相应的练习

(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

师小结:我们知道要算出圆的周长可以有几种方法,对比三种方法,哪种方法更简单?

2.教师出示教材第64页例1。

课件分步出示例1,学生独立完成后讲评。

3.课堂小测

(见附件)

(设计意图: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体现练习题有梯度、有层次性、有趣味性,设计了层次分明的练习,从计算直观的图形的周长到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价值,进一步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尤其是小测中的最后一题,让学生选一道自己最想交流的题目与小伙伴们分享,让学生充分巩固所学知识,可以为小伙伴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议。)

三、归纳积累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把它补充在思维导图上。

2、学生在思维导图上写收获。

3、全班交流学习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们沉静下来回顾本节课学习过程,思考自己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让思维导图梳的形式梳理本节课所学习知识,能更好的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使零散分布的知识连成线,结成网,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第65页第1、2、3、4题

2、预习第65页和第66页,把不懂的问题在课本上标注出来。

(设计意图:设计一定量的作业让学生完成,让学生更好的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的设计,让学生明晰下节课的教学内容,能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让学生在情感体验、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各方面得到均衡发展。本课的教学就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积极践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都得以有效的发挥,使教学内容更加厚实、教学活动更加丰富,教学环节清晰,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

1、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教学测量圆的周长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个让学生充分探究的情节,小组合作,根据已有的材料,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圆的周长,探索规律,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在探索未知领域的同时实现自己的智力发展,教师只是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陪伴者,给予适当的点拔和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2、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亲历知识获取的过程

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过“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学问就是要学会问”。《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数学并非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是学生主体富有思考性的探索过程。所以,数学知识的探索轨迹,应作为学生是否主动参与的标志,展现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让学生围绕着问题“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为什么是C=πd?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几倍?”通过学生亲自动手的测量、计算、自学、推导、论证等充分的实践活动而展开的。特别是在测量周长与计算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如绕绳法、滚动法和折叠法测量不同的圆形物品的周长,小组同学有的测量,有的记录,有的用计算器计算,让学生在具体实验中,体会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这一结论,并知道圆周率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推导出c=πd,c=2πr。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突破难点的效果,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可以得到发展。可以说,每个知识点的发现,都是学生自主探索的成果,而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结论。探索,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体现了学习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造的教育思想。

3、数学阅读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厚实的文化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适当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发现与数学史的认识,能够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对后续学习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向学生介绍了圆周率的有关认识。这里的介绍从《周髀算经》中的“周三径一”、祖冲之的“算筹”到圆周率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用电子计算机来计算圆周率。通过对“圆周率”发展历史的介绍,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对圆周率的历史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感受到我们祖先的智慧,体会数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的密切关系。

4、课堂检测,提高学生做题的积极性

如果一节课都是练习,学生容易疲劳,如果把练习题设计成测试题,有利于提高学生做题的积极性。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份小测题,用卷子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由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核对答案,对测试中出现的共性问题,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尤其是小测中的最后一题,让学生选一道自己最想交流的题目与小伙伴们分享,让学生充分巩固所学知识,可以为小伙伴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议,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课前小研究

姓名____________

班别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___

一、认真阅读课本第62~64页,完成下面的练习。

1.

用红色笔描出下面圆的周长,并说说什么圆的周长。

2.认真观察下图,结合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经验,猜想:圆的周长可能和____________有关,为什么?

o

o

o

o

二、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课堂小测

姓名____________

班别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___

一、求下面各圆的周长。

二、解决问题

1.一个圆形喷水池的半径是5cm,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π取3.14)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1.挖掘素材,因材施教

纵观小学数学教材,几乎每个知识点的学习均有活动的素材,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可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剪、拼及小组讨论、反馈交流,共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对于一些具有隐性活动因素的教材,我们必须深入钻研,认真挖掘。如教学“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时,教师可设计一个“握手”的游戏,让学生明白“分别去乘”的含义。还有一些课堂上无法操作的内容,则可带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大课堂中去实践。如教学“简单的统计”时,可带领学生去马路口统计各种来往车辆的情况。

2.明确目标,以据教材

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是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发现知识、到达新知彼岸的灯塔,同样也是评价活动及效果的依据。通过深入研究教材,明确了每个知识点的显性和隐性的活动素材后,必须针对其重点、难点内容确定活动目标。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活动目标可定为:通过操作、讨论等活动,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实际长度以及0.30与0.3的大小,从而发现小数的性质时;
同时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和语言表达等能力。目标一旦确定,就得围绕目标精心设计落实目标的活动策略。

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要借助活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环境氛围,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例如,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两个盛有相同多水的两个杯子里分别放入大小不同的两个石块,由此观察水面为什么会上升,为什么上升的高度又不同。这一活动的设计,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课的学习,质疑到释疑随之迎刃而解,学生轻松地尝到成功的喜悦。

4.动手操作,理解知识

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首先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即使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使数学抽象知识变成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动手操作是小学生最喜爱的一种学习活动,通过操作,学生动手、动眼、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操作、观察、思维、语言有机结合,从而多渠道地促进知识内化。如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可让学生观察圆柱体的模型,先看整体,再分析圆柱的各个组成部分,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拿一张长方形的硬纸卷成筒,即为圆柱的侧面,再把侧面展开。这样反复两次,并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思考展开图: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什么?宽呢?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在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圆柱侧面积=底面圆周长×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