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度高校学生工作思路【五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06-21 20:35:04 来源:晨阳文秘网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正进行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这一经济基础的转变,就意味各类事物都会出现多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因而只是简单地重复过去的方式、办法,难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高校学生工作思路【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高校学生工作思路【五篇】

高校学生工作思路范文第1篇

学校主导,转校园为社会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正进行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这一经济基础的转变,就意味各类事物都会出现多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因而只是简单地重复过去的方式、办法,难以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取得好的效果。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在目前条件下,学校实行 “一把抓,一手管”的政策,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了。人们普遍认为:纯粹地依靠学校管理、教育是很不够的。于是,“后勤集团”――这一极具时代特征的字眼呼之欲出。在这股本世纪新兴的浪潮中,学校在掌控绝对主动权的同时,将日常烦琐的事务交由“后勤集团”管理。这一举措在新时期有着“一箭双雕”的过人之处。其一,有助于学校以学术为主导地位,以教学为工作重心,在科研教学上下苦功、花力气、办实事,这对于提升学校整体综合实力及知名度是大有益处的;
其二,高校学生与社会的联系较强,学校采取开放式管理模式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投身实践、了解社会,与社会尽早地融合。

既然有“利”,又岂有不图之理。然而,确立学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主导地位,推行学生管理社会化,建立全方位的、立体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体系是一项既迫切又艰巨的任务。其中涉及的问题众多:如何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
如何明确界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做到责、权、利分明;
如何取得高校、后勤单位或个人、学生及其家庭的配合;
如何依靠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进而形成可靠、有效、实时的管理机制等等,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研究的。

尽管,这种思路的完全更换需要时间的考验,但其中隐含的收益颇多却是让人欣喜的。这种当今时代下的运作模式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培养与人沟通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使其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为今后踏上社会、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追本溯源,转变观念,更换思路,促成学生与社会的良好沟通,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以人为本,变落后为科学

目前,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学生大部分都在十八九岁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个性逐渐成熟,又极具可塑性。一些学生往往逆反心理较重,自尊心过强,心理承受能力差,一些学生又胆小怕事,做事马虎潦草。人之伊始,性本纯良,只是所处的环境不同,经历的境遇不同,才有了表现上的差异。因此,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就应当遵循素质教育的宗旨,以人为本,实现管理思路的科学化。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就应该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服务原则;
应该把高校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强调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调动其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做到:(l)督教结合,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从属、被动地位;
(2)因人治学,针对不同成长环境或者不同性格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3)区别管理,应当结合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具体而有差别的管理。同时,我们一定要带着爱心和感情去处理勤工助学、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等一系列管理工作,在我们的服务中让广大学生体会到关爱,充分体现现代化的管理水平,在“以人为本”的氛围中,给广大学生营造成才成长的良好氛围,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将来能成功地走向社会并能服务于社会。

只有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切实做好每一份本职工作,我们的管理才能贴近学生,才能找到我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积极参与,化被动为主动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健康的人,离不开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发展;
一辆性能良好的轿车,离不开各个部件的正常运作;
一个企业的成功,离不开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
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亦是如此。如果仅仅是学生管理工作者采取任何形式的单独行动,那么就不可能取得积极主动的效果。学生只是被当作客体加以训练,这种简单的灌输方法将把个体与社会对立起来。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常出现管理不到位和管理滞后的现象,甚至会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产生比较严重的对立情绪。所以,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我们应当推行以学生工作处指导下的、以辅导员和班主任为调节的、以学生自身为中心的相对新的学生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这样,将有利于他们充分利用一切正式学生组织的作用,号召全班、全院乃至全校学生一起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可以很好地体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践已经证明,这种管理方式将更有利于在学生中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自己,学会做人。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管理工作,还应当要考虑: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严格;
各类关系间的责、权、利是否明确;
各类学生组织是否能起到组织和管理学生的带头作用,其体制是否健全、稳定;
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学校周边是否有良好的社会环境等等,任何事物的发展与延长都需要一个适宜的双赢局面,只有切实解决了以上问题,才会使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产生出丰硕的成果。

实行责任分级,培养学生干部群体

“一手包办,一个中心”,这种工作状态不再被接受。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应当树立起“多级分配,责任到人,老师指导,干部带头,自我管理”的新思路:将具体的管理事务划分给个人,从而在实际工作中以最少的人力得到最大的收益。学生干部是学生自我管理的骨干, 在各项活动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表率作用、核心作用,他们是学校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

责任到人,能够很好地解放出有价值的劳动力资源,使其用于更需要的地方。自我管理,可以有效地建立起学生交流系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干部带头,更能优化学生阶层,提升学生整体形象。在整个过程中,作为管理者,我们应满怀“爱心”,爱所有的学生,要用爱的力量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缺陷,展示自己的才华;
还应当树立“人格形象”的理念,约束自身的言语与行为,给学生起到模范作用,促使其顺利准确地完成任务。我们尤其要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干部群体,以管带练,以练促管,管理与锻炼结合,逐步引导学生以主动的姿态参与各类学生管理工作,提升自身价值。

组建家长网络,确保信息覆盖全面

俗话说:团结力量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能局限于学校管理,家长协助的传统体制。以往的这种传统观念,使得学生管理工作不能具体到位,效果不佳,甚至于会产生许多学校与家长之间不必要的冲突。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交给学校就等于进了“安全房”;
还有些则认为,孩子在学校就得由学校负责一切等等,这些想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却都有偏激的一面。学校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直接负责人,应当负起应有的责任,但家长也不可将教育孩子的担子就此推卸给学校。这不是科学和理智的做法。

如今,我们需要的是学校与家庭的联合管理。不是哪个唱主角,哪个唱配角的问题,而是两者兼有。在处理问题时,学校与家长应当站在同一立场,本着同一个目的,共同教育学生、督促学生、培养学生。为此,我们都应当坚持以下几点:(1)家长应与学校建立定期的联系:学校定期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情况,家长定期向学校介绍学生思想动态以及家庭状况。(2)学校与家长要相互信任,坦诚相待。(3)家长确保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学校应竭力满足家长及学生的合理要求,解决特殊家庭的特殊问题。

应用高科技,建立网络管理系统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信息已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学生管理可借助网络技术,打破以往学生管理工作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全面化、科学化、人性化、社会化和高效化,全面升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我们可以利用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开发功能齐全、高效先进的学生管理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软件,并使之可以投入使用;
也可以在学生中推广使用电子数码磁卡,实行“一卡通”制度,以卡的形式记录学生各项动态,简化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
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优势,进行分散的信息输入、快速的信息传递和集中的信息处理或输出,满足学校、家庭、个人、社会相关单位对学生管理信息的需要,以便作出正确的学生管理决策和反馈系统。

高校学生工作思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生就业就业指导

学生社团组织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大众化”教育时代,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在不断探索就业指导工作新途径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社团组织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如何尽可能让大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和追求实现就业目标,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于是,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大学生就业有了一条新的纽带—学生就业服务社团。这样一个学生社团组织,连接单位、学校与学生,传达双方的理念,促成双方的共识。这样一个学生社团组织,具有学生本身的所有热情、职业趋向和就业理念。

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协会(以下简称职协)是在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指导下,由学生成立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集学术性、指导性、服务性为一体的公益性学生社团组织。职协围绕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开展了许多活动,被校方看作是“延伸的手臂”,成为广大学生“成长的参谋”。

一、职协的宗旨及其开展的就业指导服务活动

职协以“启蒙职业规划意识,促进职业生涯发展”为宗旨,以帮助在校大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目的,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活动,帮助大学生更好规划职业生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需要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实现理想就业。

1、大型活动—校“职业生涯规划节”系列活动。职协组织策划了以“规划人生,成就未来”为主题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节系列活动。规划节历时两个月,开展了简历设计大赛、模拟招聘会、职业生涯规划作品大赛、职业测评、播放系列视频讲座、问卷调查等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旨在引导全校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从容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压力,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提升就业技能。

2、常规活动。职协的常规活动包括协助就业指导中心组织日常招聘会、毕业生校园供需见面会、就业讲座及培训等。职协拥有一批招聘助理,实行轮流值班的制度,在职协办公室的统一安排下,利用课余时间协助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接待用人单位来校进行专场招聘。他们在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所提供的热情而周到的招聘服务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沟通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好评。此外,职协还积极主动联系企业人士、就业指导专家来校进行就业指导讲座和培训,并负责校内的宣传、场地的安排与现场的组织工作。

3、定期学习交流。职协成员在就业指导中心老师的指导下,定期进行学习交流和工作总结,分享工作经验,分享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

4、构建协会网站与维护学校就业信息网。协会开通了“职协在线”,使协会工作网络化,通过网络向在校学生传达职业规划与发展理念的同时,也宣传着协会的服务理念。他们把“职协在线”作为校就业信息网的辅助渠道,校内就业新闻,人才市场的最新趋势和就业政策的最新动向,开展就业信息调查,负责开展和管理网上职业测评项目等等;同时,职协的信息部也协助就业指导中心对校园就业信息网进行维护与管理。

二、职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影响力小。该协会于2006年成立,由于成立时间较短、社团规模不够大,在校内的影响力还不够,当然更谈不上社会上的认知度。

2、社团的管理制度不规范。这是许多学生社团的通病,在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中,存在管理主体多元化、管理手段简单化等问题。

3、活动经费不足,活动场地有限,社会资源比较薄弱。社团的各项活动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学校对社团活动的专项拨款是十分有限的。而目前该社团的社会影响力有限,加上学生的经验与精力也有限,因而得到的社会资源也很有限,拉到的赞助经费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经费的不足,使社团活动的强度有限,活动的质量得不到保证,这是制约社团发展的一个瓶颈。其次,社团活动的场地也很有限,再加上目前我校存在多校区管理的问题,也给社团活动的开展带来一定的难度。另外,社团的社会资源比较薄弱还表现在目前社团的指导力量薄弱,仅仅依靠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还无法联系到社会相关的知名专家、学者作为社团的顾问。

4、社团干部的后备力量不足。一个学生社团的完善发展需要一支很强的干部队伍。目前,职协拥有一批优秀的社团干部,他们曾在系里担任过学生干部,在社团活动的开展中起到了很好的领导作用。但社团对后备干部的培养力度不够,使得社团干部的后备力量略显不足,再加上目前社团成员的专业训练还比较缺乏,社团建设中的人才储备问题比较严重。

5、社团工作网络化建设不足。尽管协会建立了“职协在线”的网站,但是由于技术力量比较薄弱,网站的功能不够完善,内容不够丰富,形式不够新颖,因此无法吸引更多的在校生浏览该网站。

三、加强和改进我校学生就业服务社团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针对我校学生就业服务社团组织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我们将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及实际情况,在坚持学生社团“五个一”模式的基础上,加强我校学生就业服务社团组织的建设与发展工作。

1、积极扩大社团的规模与影响力,努力实现社团资源的“社会化”。社团可以利用每年纳新的机会及社团开展的活动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力。可以在每年新生人学的时候,组织社团中高年级的学生深人大一新生班级和宿舍,主动服务于新生,帮助新生度过适应期,指导大一新生规划大学生活、明确目标。这样在向新生宣传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理念的同时,也可以吸引新生加人到社团中来,在学习为他人提供就业指导的同时,树立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确立自身的职业目标,并朝这个目标努力奋进。另外,社团活动的精品化,也是扩大社团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在原有“职业规划节”这一品牌活动的基础上,继续开发新的品牌活动项目,以提高社团的影响力与认知度。

该社团在逐渐扩大规模与影响力的同时,要努力实现社团资源的“社会化”,为自身的发展寻求外部“动力”。具体做法如下:(1)与企业、公司、行业、协会、人才市场等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争取更多的社会投人来充实社团资源;(2)聘请社会知名人士、就业指导专家、学者作为社团的顾问和指导老师,以增强学生就业社团组织的指导力量;(3)与兄弟院校相关社团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社团工作的思路,通过实践逐步形成自身工作的特色。通过对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进一步丰富社团文化内涵,增添发展“势能”,最终达到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目的。当然,在实现这一“社会化”的过程中,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积极利用其自身的社会资源,促成各方的合作,帮助学生就业社团组织对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2、建立健全社团的规章制度,使社团建设规范化。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要建立健全社团的各项管理制度,使社团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在社团纳新、干部产生、活动开展、工作考核、财务管理、队伍建设等重点环节,明确管理内容和目标。规章制度的健全可以杜绝社团在管理及运行中的无序混乱状态。

3、加强社团干部的选拔与培养,完善评价体系,构建社团活动的激励机制,使社团发展可持续化。社团的可持续发展,与社团干部的选拔和培养有重要的联系。在选拔与培养社团干部的过程中,要对其及时指导,经常组织培训,提高他们的能力;同时还要总结检查,定期考核。完善评价体系,构建社团活动的激励机制。一方面要完善社团的奖惩制度,进一步完善对社团骨干的评价奖惩机制,健全优秀学生社团干部的评定措施,努力将优秀社团骨干列为党团组织的“推优”对象,并和学生会干部一样,在评定奖学金时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考虑。另一方面还要完善社团成员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的机制,把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外部需要和内部需要相结合,逐步将学生参加社团活动与学校实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教育联系起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

4、要为社团工作提供有力的经费支持。社团建设的力度与经费的多少有着直接的关系,没有经费的支持,再可行的社团计划也是纸上谈兵。所以,学校要为学生就业服务社团给予一定的经费上的支持,可以考虑从就业指导经费中拨出一部分,帮助该社团的发展。当然,学生本人也应当负担一部分活动经费,社团更应广开渠道,争取社会各方的赞助资金,为社团的发展打下雄厚的物质基础。

高校学生工作思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微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辅导员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及通讯软件的快速发展,“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最为普遍使用的社交软件之一。“微信”通过手机终端或计算机、ipad等客户端,将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等功能完美结合,实用快捷,备受大学生的追捧。据2014年末网络调查问卷统计,有近74%的大学生已经在使用微信。微信的广泛运用,确实极大地便利了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师生间传统的施教与受教模式。如何利用好微信这把“双刃剑”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每位大学辅导员必须高度重视的新课题。

一、“微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契机

(一)信息传递新通道

“朋友圈”作为微信的特色组成部分之一,其创新及优势在于信息传播的广泛性。辅导员可以通过朋友圈,将最近的工作部署、社会热点、前沿思想等广泛传播给学生,打破了以往信息传递的滞后性,也避免了口口相传的误读,极大地拓宽了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二)师生交流新方式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辅导员常将自身定位为“管理型教师”,大量精力囿于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训与约束却并未收到如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一方面,传统教育模式使师生间自然形成身份壁垒,学生因心理上的抗拒状态无法与辅导员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另一方面,辅导员很难全方位掌握学生心理动态,难以在学生心理或思想上出现波动时,做到及时了解,予以帮助。然而,微信作为一种使用广泛的即时通讯工具,可在辅导员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直通的桥梁,营造轻松自如的交流环境。

第一,“朋友圈”内容的丰富性,为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提供可能。辅导员与学生可以通过对方的内容,了解对方的性格、爱好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学生和老师的感情,为师生交流迈出了重要一步。第二,“朋友圈”的及时性,让辅导员可以迅速了解学生的生活动态,较早发现学生思想或心理上的波动,从而及时加以引导,避免学生的消极心理进一步发展。第三,“朋友圈”的互动性,避免了时空上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与学生互动交流,从而成为轻松的“微友”,进而建立起轻松地交流型师生关系,达到学生主动与老师交流的目的,促进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思想引领新平台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调,内容枯燥无味,缺乏必要的吸引力,收效甚微。微信的出现为改变传统模式提供新契机。

一方面,微信构建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平台。辅导员可以通过建立微信公共平台的形式,对国家近期政策的解读,加深学生对国家大政方针的了解;可以弘扬传统文化、具有正能量的新闻事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微信平台可以提供师生交流讨论的平台,这就使传统的单方向传授教学的模式转变为灵活多变的互动式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另一方面,微信丰富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微信自身具有融声音、图片、视频、文字为一体的优势。辅导员可依托微信这一平台,随时随地地将互联网上时兴的热点问题等转发到微信群组里,以声音、图片、视频、文字结合的形式呈现,生动直观,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大学生主动接受教育的热情,推进辅导员工作的开展。

二、微信环境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障碍

(一)技术障碍:微信体系建设落后

近年来,大学生虽成为微信人数激增最快的群体,但高校的微信体系建设速度却十分缓慢,微信体系薄弱成为掣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在微信平台的管理上,多是简单的指派某个人员进行管理,有的高校甚至没有专人管理,没有形成一套体系完善、行之有效的微信应急处理体系。大学生作为涉世不深、思想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但较为关注社会热点的特殊群体,对信息的把握和判断能力不足,容易冲动。当一些思想较为激进的学生在微信上一些影响较大、较为激进的言论时,容易引起同龄人的关注。而由于高校微信体系不健全,辅导员难以在第一时间及时发现这些影响较大的激进言论。同时,由于微信自身的快速广泛传播的特性,极大地扩展了这些言论的影响范围,容易导致事态的严重性发展,甚至形成,给辅导员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

(二)服务障碍:辅导员对微信语言生疏

微信中所使用的语言与传统的媒体语言相比,更加自由、轻松、个性,特别是大学生的微信语言,更加新潮。而辅导员在长期的传统学生工作中,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较为严谨、正式的语言风格,在与学生交流时,表达方式过于官方、严肃,往往难以完全融入学生的新潮语言和交流方式之中。这样的语言风格,也难以与轻松多变的微信语音完美结合,也就无法充分的运用微信平台所提供的轻松、快捷的交流方式,难以达到预期的微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效率。

(三)教育障碍:信息“零门槛”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

微信具有信息相对自由,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难以避免地使一些自身并不全面甚至与事实相去甚远、反动、违法的信息未经过滤就在微信平台上迅速传播,不可避免地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这些负面的、事实不清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发展,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

(四)人员障碍:辅导员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有限

当前,许多高校的辅导员缺乏必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部分辅导员利用微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多局限于将传统教学模板复制粘贴到微信平台上,简单编辑后传输给学生,并没有根据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没将微信平台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

三、利用微信推进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研究

(一)体系路径:整合教育资源,优化高校微信体系建设

各高校必须要重视微信平台的作用,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微信分类平台。例如,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班级微信群组”,以院系为单位,“建立院系微信公共平台”,形成有层次的微信管理体系;建立各学生组织的微信平台,如“学生会微信平台”、“社团微信平台”等,根据不同的学生组织,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多种功能的分类平台,如“党员群组”、“心理辅导群组”、“就业群组”、“考研群组”等,使学生根据不同的需求,自主地从微信上寻求帮助,实现微信体系的建立健全。同时,微信方便了辅导员对学生的动态监管,从而使辅导员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动态,实现微信事件应急处理。

(二)服务路径:加强辅导员网络知识学习和实践,掌握微信交流方法

辅导员在使用微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遵守微信自由化、个性化、轻松化的交流规则,这就要求辅导员熟练掌握时下最流行的、学生最喜欢的交流语言和方式。辅导员通过学习和实践,将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转化为轻松、自由的交流式教育,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才能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将微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发挥出来,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

(三)管理路径:加强对微信平台的管理,改善高校微信环境

微信平台的信息量十分庞大,单靠某个人监管学校微信平台是难以实现的。首先,学校应设立专门的部门来对微信平台进行监管。然后,学工部、学生处应定期组织邀请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有经验的辅导员,对学生干部、党员、积极分子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可依托“青马工程”,建立定期思想政治讲座,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使这些优秀学生代表自觉成为净化微信环境、弘扬主旋律的带头人,从而带动班级、学院学生整体道德素质的提升。

(四)人员路径:组织辅导员思想政治培训,提高辅导员理论知识水平

微信的广泛使用,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冲击,部分高校的辅导员忽视了对传统的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没有严谨、充实知识支撑的微信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在实际中良好运用。因此,辅导员必须注重自身的理论知识学习,拓展视野,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高校应不断健全辅导员考核制度,将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成果评比纳入辅导员综合考核体系,加强对理论学习先进个人表彰,从而全面提升辅导员理论知识水平。

四、结论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主动、快捷。微信的广泛使用为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大学辅导员们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熟练掌握微信平台的使用,通过对微信的信息传播规律的把握,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及时发现问题,防微杜渐,避免微信自身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微信服务思想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从而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赵燕.新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简论[J].党校建设与思想教育,2013,(17).

[2] 徐静.微信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J].新闻传播,2013,(2).

[3] 张红,张朱博.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现状调研与对策分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6).

[4] 杨帆.浅论微信在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J].青春岁月,2012,(23).

高校学生工作思路范文第4篇

关键词:辅导员;
大学生;
自由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114-02

在培养创新人才、杰出人才的时代要求下,我国高等教育却遭遇“钱学森之问”,难以培养具有创造才能的“杰出人才”,传统的功利化、任务型、被动式的学习模式备受诟病。同志2011年指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激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创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1]作为大学生成长领路人的高校辅导员,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使命赋予其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的角色要求。

一、自由学习:实现学习内在价值,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卡尔・罗杰斯的“自由学习”理论为高校辅导员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可能,启迪开辟高校辅导员工作新路向。自由学习的价值一方面表征为学生对学习与否,以及学习内容、方式等外在权利的获得,另一方面则表征为学习者获得学习的精神状态或精神境界,即学习者对学习的向往、主动性、积极性、掌握学习内容时展现出的游刃有余、在学习活动中所获得和享受的快乐[2]。罗杰斯认为理想的学校教育是为学生创造自由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由地学习;
自由学习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的价值和情感;
以内心自然渴求为动力,具有去权威的性质。雅斯贝尔斯亦指出:教育诉诸自由……教育以从自由中不断获得的东西为其内容,假如学校里游荡着教育权威的幽灵,对此学生也不反抗的话……将来这样的学生在下意识里只知道服从与固执,却不懂得怎样自由地去生活。[3]在实际的工作中,笔者时常听到:“是上课而不是被上课”、“我就是我”、“我渴望自由”、“我是一个人,我需要的是对我这个人的关爱,而非仅对我学业前途的关心”。也许这其中有不负责任的抱怨,但也能体会到当前大学教育带给学生的压迫感,及学生强烈的自主意识和被尊重、理解、关心的愿望。可见,自由学习是必要的大学学习方式,促进自由学习是辅导员迫切的角色使命。

二、辅导员促进自由学习的可能路径

辅导员的工作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联,具有促进自由学习的有利条件:其年龄结构年轻化,思想较先进开放,减少交流代沟及师长所代表的外在权威影响;
了解现代交流学习工具及方式,能为学生搭建自由学习平台;
掌握教师及教学资源信息,能协调提供自由学习同伴、教师及其他支持资源等。基于这些有利条件,促进自由学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力。

1.建构促进自由学习的人际关系。传统教育系统中,教师是权威和主导者,甚至是某种标准的代言人,辅导员要成为自由学习的促进者,首先要打破原有的人际关系,形成自尊、民主,充满温暖和爱的人际氛围。①以真实的自己面对真实的学生,“真实性可以说是学习促进者最基本的态度。如果促进者以一个真实的人、真实的自己的身份和学习者互动,不带任何面具、没有任何隔阂地与学习者产生联系,她更有可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4]辅导员要以真诚的姿态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在其中懂得自尊和负责任,使其自觉学习、愉快成长。辅导员要面对自己的真实情感,在学生面前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会增加相互的信任和理解;
辅导员要面对真实的学生,不能成为某种官方立场或标准的代言人,也不可因事累人,因为某一方面而否定学生的一切。②珍视、接纳并信任学生,珍视学生的感受、观点及他们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
接纳他们的一切:他们的成就荣耀,抑或失败沮丧;
积极上进,抑或颓废虚度;
明晰执着,抑或迷惘气馁;
他们所有的顽皮、冲动、理想化、不成熟甚至各种坏习惯……他们有时会让你气急败坏,有时又让你发自内心地感动和快乐。辅导员作为兼具管理工作的教师,要珍视、接纳并信任学生,给予每一个独特的个体最大的机会,提供适合的平台,激发他们无限的潜能。③同感理解,当老师能够真正了解学生反应的内在含义,并且能够敏感地意识到对这样的学生应该采取什么教育方式时,有意义学习发生的可能性才会增加。辅导员尤其要深入体会学生微妙的情感及情绪反应,并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基于自己的标准或者官方的标准做出批判或评价。面对个性、习惯、兴趣各异,已具有较成熟人格、思想的大学生,这种基于同感理解的教育引导会更加有效。

2.帮助学习主体明确其独特性并确立目标。自由学习的一大特性是它是一种内心导向的动力源,要促进学生的自由学习,必须首先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独特性并确立目标:①以学生个体独特性为导向的专业方向引导。首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独特性。独特性主要可以通过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四个维度来表征。可以通过专业的性格、兴趣、能力测评工具来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兴趣、能力等,如,霍兰德兴趣类型理论、MBTI性格测评工具及九型人格理论等;
也可通过体验帮助学生认识能力特点和澄清价值倾向,如心灵游戏,图画投射,自我叙述等方式。其次,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或专业方向。辅导员要了解并分析学生的专业及专业方向,明确学生未来发展的领域和方向。最后,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及专业方向特点,明确未来的专业方向。②以行业需求为参照的职业定位引导。学生所学专业或专业方向所对应的行业需求直接影响学生求职及就业岗位的选择。辅导员要引导学生以行业需求为直接参照定位职业发展。在学生比较了解自己的专业及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未来自己所从事行业的需求情况:行业领头企业,行业信息获取渠道,职位需求,职位知识和能力要求等。③阅读明“志”,鼓励和引导学生阅读,拓展视野,明晰心志,对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发展目标有很好的帮助。辅导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和了解,为大学生提供经典或前沿阅读书目,如果对专业书目不甚了解,可以求助于专业老师;
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分享活动,分享信息,激发阅读兴趣。

3.搭建自由学习多元互动平台。给学生搭建多元系统的交流、探究、展示、提高的平台,虚拟的网络平台,实体的讨论室平台,激励性的竞赛平台,自主性的兴趣小组平台等为学生提供多元互动的自由学习平台。①网络平台。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网络平台能够直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由学习。这种以学生为中心,以真实需求为导向的学习机制充分体现了自由学习的核心思想。现代互动交流平台非常多元,如贴吧、论坛、聊天群、讨论组、博客、空间、微博、微信,以及专业开发的网络学习软件或系统,可以提供文字或视频资源共享,情境模拟、提问、答疑、作业批阅,等等。辅导员可以有效借助学生的智慧和力量,建立多样的互动交流平台,让具有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自主交流互动。②讨论室平台。讨论室或活动室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容易进行全面准确的信息交流。辅导员可以配合专业学习任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自由组合或优化组合讨论小组,小组成员可以自主开展活动,讨论学习主题,沟通情感,促进学习过程的愉悦性。此外,辅导员可为学生提供各类资源信息,方便图书馆讨论室、实验室或活动室申请。③竞赛平台。竞赛平台能够有效激励学习并检验学习结果,对自由学习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辅导员可以为学生或学生团队提供各类比赛信息,鼓励学生参与比赛,甚至可以协调各类资源搭建以赛促学的平台。④专业兴趣团队平台。在良好的专业兴趣氛围影响下,专业兴趣团队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便于展开自由自主的探究。在学生有一定专业认识后,辅导员可以协助学生组建专业兴趣团队,帮助学生找到志同道合的队友;
还可以配合专业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探究或项目研发。

除以上路径外,为保障学生从被动的学习逐步过渡到基于自我意识的主动的、创造性的自由学习中,辅导员可以利用契约的形式,针对具体的学习主题或研究项目,订立能够说明学习内容及方式,评价方式,双方的责任等问题的规范约定。罗杰斯认为使用契约的学习是一种过渡经验,在自由学习的过程中,它可以减少教师的不确定性,而增加教师及学习者本身的安全感和责任感。这种过渡经验对于我国一直以来习惯被动式、接受式学习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适用,能够很好地解决学习习惯不太好,学习主动性不强的学生的学习问题。有效使用契约可以有效规避学者提到的可能,即“如果破坏学习自由和学习制度之间的张力和平衡,就可能导致学习自由失落和学习制度低效。”

罗杰斯自由学习理论自引入我国教育改革以来,在中小学教育中得到了比较积极的实践和发展,但在高等教育中的研究和应用不足。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引路人,需要在新的形势下创新工作模式,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引导和促进大学生自由学习的相关理论探究和实践探索还需要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石毓智.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

[2]学习自由:学习权利和学习价值的双重实现[J].当代教育科学,2011,(5):12-13.

[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55-56.

高校学生工作思路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新时期 高校艺术类专业 学生工作 特点 思路

一、新时期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

1.艺术类专业学生因为长期进行专业训练而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

他们一方面思想活跃,对外界和身边的事物有着独到的解读和看法。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较强的浪漫色彩,他们的作品和想法都富有创造性。但另一方面,他们个性张扬,容易产生偏激,思想行为往往过于浮躁,不愿意受到纪律和规章制度的约束,喜好跟随时代潮流,别出心裁、与众不同,有时甚至过分追求艺术家的气质,而使自己的生活失去规律,对自己的评价也会脱离社会现实。

2.艺术类专业学生不太重视对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淡薄。

他们由于专业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审美情趣,对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都有美好的憧憬,对于社会中存在的负面问题看不到本质,反应强烈,敢说敢做,是学生中较为活跃和进步的特殊群体,也容易被居心叵测的不法分子利用。他们受“艺术不分国界”和西方自由化思想的影响,再加上部分学生受家庭或亲友价值观的影响,普遍不太关心政治甚至厌烦政治,轻视政治理论学习,包括“两课”教学,故而,他们大多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专业上又热衷于追求“自我设计”、“自我发展”,从而导致其理想信念淡薄,部分学生甚至在道德认同和道德实践上存在反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偏离正常轨道。

3.艺术类专业学生个人本位主义较强,缺乏集体观念。

艺术专业的大学生一般强调个性化发展,比较重视个人在专业及其他领域的突出能力,集体观念、团队意识相对淡漠,不太注重协作。很难在他们中树立起榜样和楷模,甚至部分同学还会对能力突出者产生抵触情绪。加上艺术类专业授课方式的特殊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信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容易养成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以实现个人目的与价值为取向的个人本位主义思想,造成过于追求名利,集体和社会责任感缺乏等现象。

4.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组织纪律性较差。

由于理想信念淡薄,错误地将自由散漫理解为行为艺术的特征,加之授课方式、生活习惯等负面影响,以及本身自律性差,艺术类专业大学生较普遍地存在着法纪观念淡薄、生活作风懒散、学习纪律松弛等现象,一般具体表现为旷课、迟到、早退;
寝室及公共卫生差;
夜不归宿或晚归;
上课时间外出兼职等现象,有些同学甚至会故意挑战学校的校纪校规。这些现象的长期存在,对学风、班风建设影响很大,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产生严重影响。

5.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思想前卫,情感丰富,但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

由于受艺术熏陶和西方自由思想的影响,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普遍较前卫,能够接受新鲜事物。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事物有很高的认知天赋,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表现出让人吃惊的创造力,并表现出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决心,但一旦遇到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就变得很脆弱,往往会一蹶不振,甚至对所有事物都失去信心和勇气。

二、成因分析

1.专业特点。

(1)艺术类专业学生在专业上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存在特殊性。一方面,艺术类专业学生在高考入学前不但要经过正常文化课的考试,而且要进行相应的专业成绩测试,这就意味着他们不但要有较扎实的文化理论课基础,而且要有很高的专业素质和素养。另一方面,艺术类专业学生在文化理论课的录取成绩较低,这就成了部分高中文化成绩较差,依靠文化成绩难以考上大学的考生们曲线入学的“捷径”,他们临时突击专业知识,时间半年到一年不等,有的甚至才几个月。这种现象在综合类高校的艺术类专业尤为普遍。这样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而专业“天赋”和专业知识水平也普遍较低,这无形中给学生管理和教育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2)艺术创作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新意识,往往那些有创意的作品都来源于创作者自身的个性。正因为这种艺术创作和艺术表现都注重自我,强调个性,所以平时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们都喜欢标新立异,强调自我表现,努力体现自身的创造性,从学习到生活习惯、为人处世等各方面都更加追求个性化。长此以往,学生难免容易滋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把实现个人目的作为价值取向的个人本位主义思想。

2.社会因素。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社会上也滋生了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这些不健康的思想和行为直接或间接地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权利崇拜、拜金主义、自私欺诈和虚伪等不良现象严重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大学生处在一个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艺术类专业学生更是受西方文化特别是艺术的影响和冲击,影响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艺术专业学生因为自己在经济上的付出,对经济发展存在着强烈的追求。他们要想达到多挣钱的目的,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要求就会更高,对自身的利益就会看得更重,从而导致了集体主义观念淡薄,自我意识增强。

3.家庭因素。

艺术专业学生的家庭条件通常比一般大学生要好,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他们的学费和生活费用也要比其他普通大学生要高。同时,他们的家庭因为对他们投入了更多,所以期望值也更高。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从小就自我意识很强烈。由于他们从小就有特长,因此听到的夸奖和表扬多于批评,往往表现得过于自信和自负。但家庭条件的艺术专业学生的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也高于一般大学生家长。家庭优越性又使他们独立能力较差,依赖思想明显,往往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缺乏应有的承受能力,情绪容易产生偏激。

三、艺术类专业学生工作思路

1.因材施教,尊重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价值。

作为教师或学生工作者,我们在了解了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后,不应该停留在工作的难点上,更应该看到学生个性特点中的优势。艺术类专业学生对认同的事物和不认同的事物泾渭分明,他们对是非的认知很单纯,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所以,我们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就应该充分尊重其特点,不能“一刀切”,应多采用生动的、直观的教育方式。

2.以人为本,以情感人,用关爱搭建沟通的桥梁。

关爱学生是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艺术类专业学生很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感情丰富细腻,容易和老师建立起感情。如果学生工作者能利用学生这一感情特点,多与学生进行直接的、诚心的交流,多花点时间去了解学生的想法,多为学生解决一点实际困难,而不是整天用纪律和制度来约束学生,不是一旦学生犯错就批评、处分,会更容易加深学生对管理者的认同感和信任感,这样学生就会乐意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袒露给管理者,管理者也能更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了解和疏导,及时干预和处理。

3.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将学风建设放在首位。

学艺术需要有“个性”,但这个“个性”是建立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熟练掌握之上的,严格的管理不但不会限制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反而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自我意识很强,我们如果能够把他们的这一特点加以正确引导和培养,那他们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绝不会低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关键是怎么加强他们自律和自觉性的培养。

4.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育人作用。

艺术类专业教学主要采用个别教学和小组教学方式,专业老师与学生之间更容易沟通、交流,加之他们对老师重感情,以及对专业老师具有强烈的钦敬感、崇拜感和顺从感,专业老师的言行有着很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都会成为他们效仿的对象。因此,专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寓思想道德教育于艺术教育之中,不能光讲报酬,也要跟学生讲政治、讲品行。同时,教师更应该注重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5.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提供展示个性价值的平台。

艺术类专业学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力军,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结合专业特色开展更多的校园文化活动。前面曾提到艺术类专业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东西表现出很浓厚的兴趣,符合他们专业特色的校园活动会激起他们强烈的参与欲望,那么结合他们专业特点,将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感恩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等有机地融入到活动中,既达到了教育的效果,又让许多学生体现了自身价值,增强了他们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刘晓欣.浅谈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J].法制与社会,2010,(12).

[2]李丽.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状况分析及应对策略[J].时代文学,2009,(10).

[3]骆巧凤.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思想政治功能工作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4).

[4]李建华.做好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