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在我国悠久绵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之中,古诗就是其间较为丰厚的光辉灿烂的文化资源,诗词名人们犹如繁星般闪烁在波光荡漾的河上。这些历朝历代流传下来的千古绝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愈久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经验总结【五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语文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读 品 领悟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0087-01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在我国悠久绵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之中,古诗就是其间较为丰厚的光辉灿烂的文化资源,诗词名人们犹如繁星般闪烁在波光荡漾的河上。这些历朝历代流传下来的千古绝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愈久弥香的文化底蕴,非但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沦,反倒历久弥新,在新时代新思潮中更加源远流长、回味无穷。
一、古诗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古诗的特点是短小精悍,锤炼的语句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曲美妙的乐章,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古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从而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学习古诗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常识和历史,而且也丰富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不断塑造其人格魅力。
二、古诗教学的方法与技巧
1.诵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反复吟诵古诗,口齿噙香,直意抒情。读的形式具体可分为:
(1)带有情感的朗读。在全面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融入自身情感进行朗读,尽量做到正确、流畅,读出重音、节奏感以及诗词的韵律美。
(2)教师范读。老师给学生作示范性的朗读,或聆听多媒体教学的朗读课件。以传达教师本人的情感,从而影响学生产生共鸣。
(3)学生齐读。譬如对于那些抒发豪情壮志的边塞诗,不齐读就不足以体现出其雄浑豪迈的气势。
(4)配乐朗读。结合诗歌内容,配上合适的乐曲伴奏,在这种音乐背景中赏读诗歌的形式,别有一番情趣使人陶醉其中。
(5)学生自读。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行随意地读,可高声朗读、可低声吟读,或是默读、唱读、速读、表演读……
2.品读
诗歌教学中,教师不光是需要指导学生读诗句本身,还应把诗人人物背景、诗题含义、诗的注解、课后习题、以及同主题(或同内容)的诗和赏析文章,都尽可能地读到,使学生学得全面、深刻些。教学中就抓住“诗眼”和关键词句,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细细品味文本,深切体会诗的意境,进而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体验。
3.画中领悟
直观性和形象性是图画的固有属性。借助图画将古诗变抽象为具象,变虚幻为真实,使学生更加容易的正确理解诗词的意思,明白诗中到底在描绘怎样的一番图景。具体而言,关于古诗教学图画的运用分为两种:
(1)教学观赏画。一般来说,小学语文课本内每篇古诗课文中都有一幅插图,借助插图可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大意。例如:《静夜思》的插图,通过插图学生就能一目了然;
诗人在寂静漆黑的夜晚望向天空,一轮皎洁的圆月勾起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这幅插图对于学生的视觉感官就是一种刺激,增强了形象性的感知,易突破教学重点,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2)学生创作画。这是让学生开拓创新、开发想象力创造能力的过程,让学生在对古诗已有的理解基础之上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画笔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同时学生自己融入诗意中去。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让学生自己描绘出古诗的内容和涵义,并从中去享受那份成就感,不仅增强了学习的兴趣,还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无穷魅力。例如:《早发白帝城》一课,“朝辞白帝彩云间”的彩云是什么样子?“两岸猿声啼不住”的“猿声”在画中如何体现?“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快又该怎样描绘出来?这画的过程中不仅检查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是否正确,还对学生的表现力、创造力、想象力等多方面进行了考验与锻炼。
4.古诗鉴赏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法教学;
小学英语;
研究现状;
述评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0-194-01
语法教学,是以教学语法为基础,培养学生活动语言内部结构教学活动,是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的基础。2011年,教育部颁发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在课标的附录2中明确了语法教学内容。因此,语教学法备受关注。笔者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英语”和“语法”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对中国近14年(2001-2014)小学英语教学研究的成果进行简要梳理。
一、成果归类
从文献时间跨度上看:近14年在知网上检索统计的结果显示: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从2001年到2007年,知网上的文献数量很少,只有13篇,占总数的9%。但从2008年起,知网上的文献数量不断增多,有137篇文章,占总数的91%。到2011年进入第一个高峰期。
从研究对象上看: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到的关于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研究且有明确区域对象的文献中,关于城市研究的有22篇,而关于农村的研究仅有5篇。没有以朝鲜族小学生为对象的文献。从年级分布上看,在有明确年级对象的文献中,研究高年级即5、6年级的文献多于3、4年级。
从研究方法上看: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到的与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相关的150篇文献中,其中理论思辨的文献有18篇,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有24篇,教师进行经验总结的有108篇。经验总结的论文多于理论思辨和实证研究的论文。
从研究内容上看:在研究内容上,笔者将从中国知网上检索到的文献以2个角度进行划分,即研究小学英语语法教学价值性的文献(14篇)、研究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现状的文献(136篇)。其中,笔者也对研究小学英语语法现状的文献进行归类,即关于小学英语语法教学问题的文献研究(16篇)、关于小学英语语法教学影响因素的文献研究(3篇)以及关于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策略的文献研究(135篇)。
二、成果分析
研究成果日益增多:中国知网上检索统计的结果显示:自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来,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研究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是从2001年到2007年,知网上的文献数量很少,这从客观上反映出人们对于小学语法教学关注度不够,而且小学英语语法教学处于一种不敢教,不知怎么教的状态。但从2008年起,知网上的文献数量不断增多。到2011年进入第一个高峰期,这反映出了自2007年国家提出对课改进行修订以来,人们对小学英语语法教学越来越重视,语法教学要回归,人们需要语法教学。
研究对象单一:在知网上检索到的文献中,关于城市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研究多于农村的,没有以朝鲜族小学生为对象的文献,研究高年级的文献多低年级的,且研究小学阶段英语时态的文献较多。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我国的师资力量分布不均,城市的师资力量大于农村的,人们对于朝鲜族小学生的教育关注度还不够,许多方面仍需要补充。
研究方法科学性欠缺: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到文献中,实证研究和思辨研究少,这是由于大部分文献都来自中小学教师,而他们所提到英语语法教学多是自己的经验总结,使得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研究的基础薄弱,科学性不强。
三、研究结论
研究贡献。自2001英语课程改革以来,学者们对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学者们对小学英语语法教学越来越关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学者们认同语法教学能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
影响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因素有很多等研究局限。十多年来学者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研究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研究成果不够:研究的不够全面;
科学性欠缺等。
研究展望。纵观近14年文献可知,关于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研究仍亟待加强。学者们应更关注朝鲜族的小学英语语法教学,使其小学英语语法教学水平大大提高。对于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研究也要大大增强。在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研究取得了累累硕果后,研究中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可改进的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丽春.尊天性,学语法―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故事价值与应用[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06(21):49-52.
[3]俞林.浅谈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07(8):
26-28.
[4]刘忠政,李西.近12年国内英语语法教学研究综述与前瞻[J].外国语文,2010,3(26):122-125.
小学语文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策略 反思总结 配对学习
英文题名: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Erhish Lessions forImproving the Students’Performance
一、相关研究介绍
1 反思总结教学策略
在我国,反思的思想古已有之。有关反思的至理名言诸如“学而不思则罔,恩而不学则殆”、“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等数不胜数。而国外同样也有关于反思的系统研究,洛克、斯宾诺莎、杜威等人都对此做过相关研究。他们提出了个体成长的公式,即经验+反思=成长,他们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因此可见反思总结的学习方法早已深入人心,得到国内外众多思想家、科学家和学者的一致认可。
在当代,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都对反思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并开始从科学的角度对它进行深入研究。英国教育学家Morwena Griffiths和Sarah Tan在1992年提出了反思的5个维度:快速反思――修正――回顾――研究――重构和重建,并指出最后一个阶段。即重构和重建阶段有时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可能会持续好几年,而且与其他4个阶段相比,这一阶段的反思更加抽象和严谨。
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反思也受到了许多专家和教师的重视,许多一线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反思总结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例如陈妙根老师在自己的文章中概括了反思的三种常见方式:错误反思式、比较反思式和过程反思式;
常新枝老师在《培养学生反思能力》一文中,总结出了帮助学生反思的常见模式:“学前思――学中思――学后思”;
何爱晶、胡小青、陈得福等老师也总结了许多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方法:档案袋评价法、概念地图法、自我测评法、自我提问法、自我总结法、对话反思法、学习日志反思法等等。然而,这些研究多是从理论层面对反思的形式、反思的方法进行总结和概括,而没有从实验的角度对反思为学生成绩所带来的效果进行验证。在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反思、培养学生反思能力方面也多是提出建议,缺乏有力的数据对反思教学进行支持。本研究通过准实验的方法验证了反思教学对学生成绩所起到的正面效果,是对反思教学研究的一个有力补充。
2 配对学习教学策略
配对学习教学策略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它将合作学习中的学习小组缩减为最少的人数――2个人。合作学习理论同样也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教育理念,早在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曾出现过对于合作学习思想的阐述“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而古罗马的教育家昆体良(Quintillion)也早在公元一世纪就曾指出,学生可以在相互学习中受益。
在近代,很多专家、学者同样也对配对学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例如,Ronsenblatt曹经指出,配对学习促进了班级价值体系的构建,增进了对学生合作和协商能力、责任感和相互信任的培养。Bmffee也指出,配对学习营造了一种思考、写作、谈话的环境,学生在其中扮演着多重角色,例如写作者、阅读者、协商者、评论者甚至指导者等等。在配对学习的实施方面。Berg指出,无论是配对学习还是合作学习,教师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Ferris也强调,配对学习潜在的现实问题就是学生不知道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寻找什么,也不能给出明确的反馈。他们在进行相互评价的时候往往过分苛刻或是过分夸奖。因此,配对学习前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清楚的提示和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学习任务。
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也经常被教师们使用。大家在研究的过程中不仅在不断地尝试合作策略的各种方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而还在不断地改进及完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形式、内容、方法以及评价标准等等。例如,胡爱军在他的硕士论文中进行了合作学习的实验研究,并根据实验结果总结了在进行合作学习时要注意的几个方面,例如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进行分组。在进行合作学习之前要明确学习的目标。合作学习之后要适时的进行评价等等9。刘金梅在自己任教的英语专业本科学生中挑选了部分学生,采用讲授与小组共同学习相结合的形式教授综合英语和写作课。实验前测和后测显示,运用合作学习方法教学。学生的学业成绩不仅没有受到负面影响,其整体成绩还有所提高10。周秀英在她的论文中。从促进个体责任感的角度考察了合作学习的作用。在实验中,她设计了小组学习竞赛,并通过跟踪记录、观察、个案分析等方式分析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责任感从短期上的提高到长期上的下降的过程,指出小组成员问的相互鼓励、学习过程中的集体评议对合作学习中个体责任感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11。可是,当前的合作学习研究往往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研究者们在对合作学习提出建议时往往考虑的情况比较理想化。和真实的课堂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另外,由于一些教学内容适合进行合作讨论,而另一些教学内容适合集中教授。所以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并不是完全正确的。可见,设计适合于在英语课堂上长期进行的合作学习,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验证是十分必要的。
二、研究设计
1 研究方法
准实验的研究方法:
为了验证上述二个教学策略在英语课堂上的实施效果,笔者采用了准实验的方法对其进行了验证。准实验的研究方法是将教育学实验的方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不能完全控制研究的条件。在某些方面降低了控制水平。虽然如此。它却是在接近现实的条件下,尽可能地运用实验设计的原则和要求,最大限度地控制因素,进行实验处理实施的一种方法12。由于教育学的实验方法对实验环境的要求过于理想化,并且对研究对象的控制非常困难,需要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因此笔者在此选用了准实验的方法。
实验控制条件: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要求学生二人为一组,就近选择学习伙伴。并且学习伙伴一旦选定,就不再允许更换。这样分组的原因在于,合作学习理论中指出,为了明确各小组成员的责任,避免“搭便车”现象的出现,小组成员越少越好,所以这里选择了两人一组。另外,受到班级场地的限制,为了保证课堂纪律,便于教师观察学生合作情况,监督小组活动,这里规定学生要就近选择的合作伙伴。同时,考虑到配对学习持续的时间较长,为了便于学生进行长期的交流和互动,在本研究中不允许学生更
换学习伙伴。
在课堂上。我们要求教师在每节课上准备至少一次的配对练习活动,活动形式可以是口语练习、阅读练习或写作练习,每次活动的时间大约为5至10分钟。另外,为了保证配对练习的质量,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会在教室中来回走动,观察并参与学生的练习;
练习时间结束后,教师也会随机抽出几个小组,在班级里进行表演。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要求每个学生都为自己起个英文名字,在课堂练习时,老师和同学们都必须用英文名来相互称呼。
在课下的学习任务布置上,我们针对配对学习的教学策略,要求教师布置一些要求学生配对完成的作业,比如互相听写、模拟某一情景写出并练习一段对话等等。其中,配对学习小组中的一位学生负责记录,另一位学生负责总结报告,而在下一次的配对练习中。两个人需要交换任务。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求教师在每单元的英语学习结束后。为学生布置反思总结的作业。反思和总结的形式不限。但必须要包含本单元所学的全部单词和语法,并要尽量将所学知识进行扩充。例如,本单元学习了词组"keep fit"(保持体形),那么学生就要尽量多的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单词“keep”的全部词组。教师会在每一单元的学生总结作业中,选出几份完成得较好的,利用教室中的投影仪设备带领全班学生进行再次学习。我们要求教师尽量鼓励学生在反思总结的过程中利用课本中遇到的生词与以往所学的近义、同义词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它们在语义、感彩、语体、搭配及位置分布上的差别。
2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初一年级的166名学生,这些学生分布在四个不同的班级,其中两个班级为英语实验班,两个班级为普通班。学校在学生入学时,按照学生的英语成绩进行了分班,因此,在英语水平上,实验班的学生比普通班的学生要好一些。
在这次的研究中,我们将这四个班的学生分为两组:实验组与控制组,每组分别包含了一个普通班和一个实验班。这四个班级学生的英语课分别由两位老师――史老师和武老师负责,而每位老师恰好负责一个实验班和一个普通班。也就是说,一位老师负责为实验组的学生授课,而另一位老师负责为控制组的学生授课。为了方便描述,这里将实验组的实验班和普通班分别命名为实验一班和普通一班,将控制组的实验班和普通班分别命名为实验二班和普通二班。对实验组的老师,我们会去他的课堂上听课,并对他进行教学策略上的指导。我们要求实验组的教师在每节课上都要使用配对学习的教学策略。并在每个单元授课结束时都要求学生对这一单元所学的内容进行反思总结。而对于控制组的老师,我们采取不干预策略。只是定时去他的班级听课,观测课上的一些情况。下图为我们的分组示意图:
三、实验数据分析
1,前测
在本研究起始时,也就是参与实验的学生的初一第一个学期刚刚开始的时候,笔者对学生进行了英语测试,并使用Spss17.0分析软件。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了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的英语成绩。分析结果如下面的表1所示:表1:普通班、实验班英语成绩方差分析一前测
由上面两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普通一班和普通二班的学生英语成绩中,由于Sig.=0.755>>0.05,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在前测中,普通一班和普通二班的学生的英语成绩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实验班中,由于Sig.=0.10
2 申测和后测
当实验进行至初一的第一个学期期末时,笔者通过一次英语测试,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进行了中测;
而当实验进行至初一第二个学期期末时,笔者再次进行了英语测试。这样就形成了本次实验的后测。中测和后测的spss分析结果如下面的表2所示:
表2:普通班、实验班英语成绩方差分析一中测、后测
通过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中测和后测的数据分析结果是基本一致的。在中测中,原本不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普通一班和普通二班学生的英语成绩,在中测中由于Sig.=0.025
3 讨论
下面的学生平均成绩变化图也很好的反映出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成绩的变化过程:在前测中,实验一班学生的平均成绩是显著低于实验二班的,经过我们对实验一班的干预,在中测和后测中,实验一班学生的英语成绩有了显著的提升,原本和实验二班之间的显著差距不存在了。同样的,在前测中。普通一班和普通二班学生的英语成绩并没有显著的差异,但经过我们对普通一班的干预,在中测和后测中都可以看出。普通一班学生的英语成绩同样也有了显著的提升,显著的高于普通二班的学生英语成绩。也就是说,通过我们长达一年的干预后,相对于控制组,实验组学生的英语成绩有了显著的提升。
图2:实验组、控制组学生平均成绩变化图
总结一下,笔者认为导致学生英语成绩迅速提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反思总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重新梳理了头脑中的知识结构。认知心理学家提出的图式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学生的这一学习过程。图式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结构,它是人们对一系列事物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内在描述。当人们遇到与这些事物十分相似但又不尽相同的新事物时,人们会将新事物与旧事物进行比较、联系和修正,并进而产生对新事物以及这一系列事物的新的CAin,和编码。当人们接收到新的语言知识的时候,便会在头脑中形成与之对应的新图式,并在此基础上将这一新图式与头脑中的已经存在的旧图式进行比较和关联,进而形成包含众多相互关联的图式的知识结构体系。然而,有时候学生在学习完成后虽然建立了自己的图式,可是却往往因为缺乏背景知识、缺少总结思考等原因无法将新的图式与原有的图式相联系,也因此无法由新的图式激活旧的图式。这正是造成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知识,在课下应用时却经常遗忘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经过反思和总结,学生将新图式和头脑中的原有图式进行了关联,重新梳理了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形成了全面而充实的知识体系。下面的图3和图4是笔者截取的二份实验组学生的反思总结作业,在这次作业中,学生尽可能多的回忆了新学知识“几个国家名称”和自己原有知识之间的关系,例如,学生总结了这几个国家的首都、与国家名相对应的语言名、国家的人名、国家的名胜古迹等等。总之,通过这样的反思学习,新学的知识得以与原有知识相结合,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更完备和充
实的知识体系。长期进行下去,学生的学习成绩一定会有所提高。
另外,配对学习教学策略的实施既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延长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同伴之间的合作和陪伴使得英语学习不仅仅局限在“背”的层次,而是提升到了“用”的层次,合作和交流让学生们更加的喜欢英语。同时,本文提出的配对学习策略并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之上,还适当的延伸到了课下。除了课上的配对练习之外,学生还必须在课下通过合作完成作业。在实施教学策略之前,学生们习惯了汉语的语言环境,很少会在课下使用英语交流。经过这一教学策略的设定。学生们在课下使用英语的时间延长了,思考英语的时间变多了,成绩也自然会有相应的提高。
再有,二人一组的形式和严格的纪律控制有效的防止了“搭便车”的现象,保证了学习的质量。防止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搭便车”,一直是进行合作学习的重要原则。本教学策略中设计的“二人一组制”将小组人数控制到最少,这就充分避免了由于小组成员过多而导致的任务分配不均现象。促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在合作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同时,这里设计的“组长轮换制”也充分防止了组长将小组的所有任务“一肩挑”的现象发生。
四、结论和反思
通过上面的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发现,经过为期一年的教学策略实施。与控制组学生相比,实验组学生的英语成绩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笔者在本文中提出的两个教学策略一反思总结教学策略和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在实际课堂中的实施效果良好。尽管研究结果是显著的,然而总结一下,本研究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时间、环境和成本等原因,本次研究没有采用严格意义上的实验研究,而是选择了条件相对宽松的准实验研究。虽然也尽量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进行了控制和区分,可是对于一些难以干预的因素(例如参加课外补习班、多做课下练习等因素)没有进行考虑,这可能会使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偏差。
小学语文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彭小明老师从事语文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已经三十多年,提出了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发表于《现代语文》2009年第11期的《彭小明语文教育观初探》一文就彭老师提出的语文素养观、语文意识观、语文活动观、语文原则观、语文教法观以及语文教师观等六个方面进行了阐述,[1]这里也将从语文教学模式观、写作学习与教学观、语文研究性学习观、语文教学技能观、语文教学板书观和校园文学活动观等六个方面对彭老师的语文教学思想进行更加深入和详细的阐述。
一、语文教学模式观
教学模式俗称“大方法”,是建立在一定教学理论的基础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或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型。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是对教学内部规律的揭示,是对复杂多样的教学活动进行结构化研究的产物。它可以用简约的形式,再现性地描述现实存在的复杂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得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行为过程以及操作要领等结构要素被直观地表现出来,成为人们认识和操作教学过程的一种便捷的工具。
传统的语文教学存在诸多弊端,如教育体制僵化、教学理念滞后、教材内容陈旧、教学程序呆板、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评价无理、教师素质不高等。特别是传统的教学“旧五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语文教学“新八股”(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朗读课文—正音释词—划分段落—分析课文—归纳中心—总结特点)的消极影响很大。进入新时期后,许多教育工作者也进行了教学模式的解构与建构,如“三主四式导读法”“六步课堂教学法”等教学模式,都对语文教学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已有的教学模式赖以存在的教育哲学以及由此而决定的功能目标与师生关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彭老师在已有的语文教学模式基础上,结合广大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的经验,总结出“入—总—分—出”四步教学法。这一教学模式一方面继承了语文教学传统,另一方面切合了现代教育思想,发展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四步教学法”具体阐述为:(1)入——背景参考,情境导入;
(2)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3)分——文本研习,对话讨论;
(4)出——总结训练,拓展延伸。[2] 由此,彭小明教授还总结了教学模式建构的六大策略:(1)强化教学模式建构意识;
(2)营造教学模式建构氛围;
(3)确定教学模式建构对象;
(4)选择教学模式建构方式;
(5)提高教学模式建构能力;
(6)反思教学模式建构结果。以及四种方法:(1)反思实践,自觉建构;
(2)理论引导,主动建构;
(3)继承传统,创新建构;
(4)不同情形,多元建构。[3]
二、写作学习与教学观
自2001年7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人们学习写作的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多元文化”、“发展个性”、“教育民主”等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下,许多教师、学生认识到“知识中心”、“文体为本”、“注重结果”、“强调章法”、“要求统一”等观念需要重新审视和更新。彭小明老师认为,写作学习必须树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快乐作文;
回归生活,积累为主;
真情实感,为情造文;
追求个性,自由表达;
淡化文体,注重语言;
反复训练,写中学写。[4]在此理念的基础上,彭老师总结了关于写作学习需要遵循的原则、规律、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彭老师认为,写作学习要遵循五项基本原则:主体性原则、动力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总结前人经验,彭老师将写作学习规律归纳为以下几条:人文共进律、知行合一律、主客互化律、博而能一律、学以致用律、从无到有律、法而无法律和先放后收律。彭老师还提出了写作学习的基本要求:内容与形式结合,作文与读文结合;
作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
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
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相结合;
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相结合;
写实与写虚相结合和勤学与多改相结合。众所周知,写作能力的提高依赖写作训练,训练是提高写作素养的必然途径。彭老师认为一切影响写作能力提高的因素,都应该纳入写作学习训练的内容。积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训练、技能训练、文体训练和速度训练等六项训练是最基本的写作训练。另外,彭小明老师对中外典型的写作训练模式进行了总结:基于“语言·思维”的作文教学模式(如观察分析表达模式、语言思维模式、分格作文模式);
基于“文体·过程”的作文教学模式(如“文体中心”教学模式、“重视过程”教学模式、“快速作文”教学模式);
基于“动力·兴趣”的作文教学模式(如情境作文教学模式、活动作文教学模式、话题作文教学模式);
基于“做人·作文”的作文教学模式(如绿色作文、生活作文、新概念作文教学模式);
基于“电脑·网络”的作文教学模式(如电媒作文、多媒体作文、网络作文教学模式)。[5]并由此提出了写作训练的梯级渐进模式:写虚作文(如联想作文、想象作文)——写实作文(如生存作文、生活作文、生命作文)——创新作文(如个性化作文、研究性作文、创意写作)。[6]这一训练序列符合学生心身发展规律与写作学习规律。
三、语文研究性学习观
教育部2003年3月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方案规定,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3年共计15学分。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诉求,彭老师提出,语文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指导下,从语文教材或由语文教材延伸至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课题进行探究学习的方式,具有语文性与探究性的特点。语文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科学为主要领域,以活动为载体,以团队合作为主要模式,以探究为主要手段,以培育创新精神为主要目的。
彭小明老师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一书中总结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四大过程、五大模式、七大研究方法、五大学习方式。语文研究性学习四大过程是:提出问题——分工合作——研究思考——成果展示——总结反思。语文研究性学习五大模式是:学科渗透模式;
综合课程模式;
活动课程模式;
课题研究模式;
实验研究模式。语文研究性学习七大方法是:观察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五大学习方式是:资料性研究性学习、专题性研究性学习、跨学科研究性学习、文本拓展式研究性学习、比较式研究性学习。语文研究性学习成果可以用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结题报告、文献综述、学术论文、论著等形式呈现。彭老师认为,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悟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因此,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营造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7]
四、语文教学技能观
教师教育改革和创新是教师培养的永恒主题,也是国内外教育界一直十分关注的问题。为了适应教师教育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引导教师自觉提升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师专业技能,彭小明老师对语文教学实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结合自身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建构了“359大语文教学实践训练体系”:“三环节——五课功——九技能”。三个环节即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
五个基本功即听课、评课、备课、说课、上课全面训练;
九大技能包括上课时具备的各项能力技巧,如导入、提问、讲授、演示、板书、多媒体、练习设计、评价、课外辅导等。由此彭老师主编了教材《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其基本体系是:(1)备课技能训练。强调备课纲、备教材、备练习、备语言、备板书、备方法、备教具、备学生;
(2)讲授技能训练。强调讲文题、讲文眼、讲文路、讲文法、讲文旨、讲文体、讲文人;
(3)导入技能训练。介绍文学手段导入法、艺术手段导入法、现代技术导入法、活动游戏导入法、实物模型导入法,复习旧知导入法、设疑质疑导入法和开门见山导入法等方法;
(4)提问技能训练。阐述回忆型提问、理解型提问、运用型提问、分析型提问、综合型提问和评价型提问。阐释直问、反问、追问和串问等方法;
(5)教学板书技能训练。注重介绍锤炼语言、借用符号、运用线条、制作表格、创造图形和调配色彩五大技法;
(6)多媒体课件制作技能训练。主要阐释课堂演示型、学生自主学习型、模拟实验型、题库型、教学游戏型和资料库型等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7)课堂评价技能训练。教师要掌握五项关键技能:一是编写课堂评价方案,二是有效理答,三是作业设计与反馈,四是试题编制,五是表现性评价设计与运用;
(8)听课技能训练。听课一要听语言,看教学功底;
二要听内容,看教学关键;
三要听艺术,看教学策略;
四要听反馈,看课堂情境;
(9)评课技能训练。评课的主要内容是:评表达、评设计、评内容、评策略、评风格、评效果;
(10)说课技能训练。说课的基本环节有: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程序。[8]
五、语文教学板书观
教学板书是艺术,艺术是讲究创造的,是需要教师花心血进行构思、提炼、创新的。每一幅新颖别致、独具个性、富有美感的艺术板书的出现,都是教师创造性思维的结晶。笔者提倡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板书,更提倡教学板书的新设计和新创意。只有这样,教学板书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彭老师立足于理论研究,并且结合自身三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多角度、全方位的对语文教学板书的设计进行了总结概括。在此基础上在《教育评论》连续发表六论:《教学板书设计系统论》(2003.8)、《教学板书分类论》(2003.10)、《教学板书审美论》(2004.2)、《教学板书优化论》(2004.8)、《教学板书设计论》(2005.12)、《教学板书特征论》(2007.8)。并出版了《语文板书设计及评释》(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3?)一书,建构了完整的语文教学板书设计体系:1.语文板书的类型(文字式、线条式、图示式、板画);
2.语文板书的要素(主体、客体、载体、受体);
3.语文板书的审美(文字美、语言美、形式美、内容美);
4.语文板书的特征(知识性、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
5.语文板书的功能(传播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思想教育、审美教育);
6.语文板书的设计原则(目的性、针对性、概括性、条理性、计划性、灵活性、多样性、个性、整体性、重点性、审美性);
7.语文板书设计的要求(态度要认真、内容要科学、书写要端正、语言要精炼、色彩要和谐、风格要独特);
8.语文板书设计的技巧(锤炼语言、借用符号、利用线条、运用表格、创造图形、调谐色彩);
9.语文板书的方法(摘录法、归纳法、演绎法、分类法、对比法、赋形法、表解法、综合法……);
10.语文板书设计的步骤(钻研教材概括内容、选择形式表现内容、反复修改突出内容)。[9]
六、校园文学活动观
彭小明老师目前任全国校园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写作学会副会长。从小喜欢文学,上世纪80年代在中小学任教《语文》时就发表文学作品、科学小品100余篇。在自己写作的同时也指导学生写作。到大学后还任教《大学写作》和研究生课程《写作学原理》。2012年还领衔成功申报浙江省第一个“写作理论与实践”硕士点。
校园文学不仅指中小学生的文学创作,泛指反映校园的文学作品及任何人在校园创作文学作品。新课程改革的开始,校园文学社团异常活跃,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文学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优秀人才。与当前“校园文学”较为繁荣的状况相比,“校园文学”的理论研究十分不足。校园文学研究包括校园文学的活动研究、校园文学的教学研究和校园文学的理论研究。其最终目标是探索校园文学活动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语文教育途径、方法与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006年彭老师获得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对校园文学展开了系统全面的研究。2009年5出版《论校园文学》(中国文联出版社),本书阐述了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校园文学的若干理论问题,富有开创性、启迪性,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全书分为绪论及“校园文学历史与发展”、“校园文学活动”、“校园文学与语文教学”、“校园文学与学校教育”、“校园文学创作”五章,附录“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课题的部分重要研究动态资料,包括毛志成、陈金明、田慧生、傅国亮等名家有关校园文学的论述,对于进一步深入开展校园文学研究,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促进校园文学的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10]
彭小明老师紧跟新课改的步伐,凭借自己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三十多年的实践经验,理论联系实际,提出符合“新课改”需要的新教学观念,给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和经验介绍。三十多年来,彭老师一直为语文教育的研究默默地付出着,每一个新理念的提出都是他多年心血的结晶,对他的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有利于广大教师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值得推而广之。
参考文献:
[1]陈思.彭小明语文教育观[J].现代语文,2009,(11):8-10.
[2]彭小明.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01-106.
[3]封力华,彭小明.语文教学模式论:建构与解构[现代语文,2008,(11):142-144.
[4]彭小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写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学语文,2008,(9).
[5]彭小明.我国中小学典型作文教学模式评述[J].温州大学学报,2012:85-90.
[6]彭小明,林陈微.写作学习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2.
[7]彭小明.语文研究性学习[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3.
[8]彭小明,郑东辉.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9]彭小明.语文板书设计及评释[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小学语文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 基本策略 因材施教
小学语文课程是整个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课程。小学语文课程中倡导综合性学习方式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基层学校、老师,理应根据《课标》提出的目标,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且可操作的综合性语文学习的途经和方法。本人通过学习思考、实践摸索,对此有一些实践的认识。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从教育的时代性、社会性来看,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也必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语文课程中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鉴于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义务教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的认识,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借鉴各地区的一些实践经验,本人提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操作三个方面的建设性意见。
一、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应遵循的原则。
1、教育性、趣味性原则。语文教育的社会性很强,同时语文学科本身的系统性,规律性也无不对课程设置发生影响。换言之,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必须以语文教育观念的转变、更新为前提,体现活动主题的教育效能。但主题的教育性并不意味着灌输和说教,往往是愈见成就的教育,愈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活泼趣味的多样性。
2、实践性、创造性原则。知识源于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首先从学生口语交流的实践开始,为学生创造机会,通过各种渠道,打通学校、社会、家庭语文教育之间的信息通道,让学生动口动身动脑,在交流、合作的体验中,在角色创造中掌握技能,积累经验,培养创新意识。
3、导向性、自主性原则。如何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呢?从某种程度上说,取决于教师的导向功能。以升学为目标的教育,学生往往在唯分数是求的状态下,只能充当考试的机器,做分数的奴隶,谈不上自主性。而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精神上的压力减轻了,平时处于压抑状态的好动,好奇心复苏了,主观能动性自然得以发挥。
4、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原则。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既要服从教学计划,统筹安排,面向全体学生;
又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不同,让人人都当主人而不当“陪客”。此外,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要考虑到师资条件、场地设施、经费来源以及社会需求等实际情况。
5、灵活性、开放性原则。灵活性来自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非科学性质,开放性则由语文学科的社会性决定的。活动的实施可以充分利用社会环境和语言实践的多样化特点以及社会、家庭多层面的教育资源,校内外结合,大小课堂并举,充分拓宽活动领域,开展灵活多样的活动。
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六种 。
笔者通过实践后认为,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
以下五种基本活动策略是切实可行的,也是可操作的。
策略之一:社会生活性学习。如我们每学期的家乡景区(青山湖、玲珑山)的“考察”活动,既有强健体魄的直接体验,又有感受人文美景的直接体验。又如我校分班组织的上街头宣传创建文明城市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语言,应用语言。每人写一份宣传方案,设计宣传传单。发传单时,讲一些礼貌语言。
策略之二:电脑虚拟性学习。如利用互联网、局域网让学生自已制作语文学习网页,编辑小作文集,制作演示文搞等,并交流演示。
策略之三:实践模拟性学习。所谓实践模拟是指通过模拟的物化世界,让学生去实践。例如:以“怎样布置我们的教室”为主题,学期初,教师和学生协商如何布置教室,成立“组委会”,首先根据需要和学生提议,设立不同性质的合作小组,如组建名人名言组、书画组、图书角组、审核组等;
接着撰写广告,组织招聘活动,然后各组提交方案,组际交流;
最后模拟布置,解说,全班评选最佳方案。
策略之四:进入角色性学习。如教学《叶公好龙》时,教师首先创设任务情境,引导提出把这篇课文演下来,在课文读正确、通顺的基础上,共同协商人物角色,如导演、演员、动作设计、评委、顾问等;
接着学生自由选择角色,选择学习伙伴练习;
然后,组织组际汇报交流。最后自由练习,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加上合理的想象,组织创造性表演大赛,由学生评委评出最佳创意、最佳演员、最佳合作、最佳编剧等奖项。
策略之五:专项研究性学习。如结合课文《大自然的语言》学习,指导学生去提出问题。如提出我校周围的自然物会有什么语言?然后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调查采访,并将收集到的信息、资料加以整理,形成自已的观点,让学生策划,组织观点报告会,先组内报告,再组际交流。最后回到课文,续写课文。
上述五种策略还可互相整合,从而生成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系统,以应对各种变化的教学实践。
三、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操作步骤。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一般可以分三个基本阶段实施:
1、学习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工作是培养学生确认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如以阅读为主、听说读写为主或其它学习活动);
提示学习要求与学习的方式方法(如竞赛式、欣赏式、游戏式、操作式、考察式、研究式、信息式、综合式等;
确定组织形式,如以班级为单位还是以小组为单位或其它多种不同单位的整合。
2、学习的开展阶级。主要的工作是指导学习的实践;
运用媒体与实际操作;
获得即时的或综合的信息与直接的经验;
培养协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