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广东卷考查了元代白珽的《余杭四月》,第一小题的提问是: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②浙江卷考查了两首诗的比较鉴赏,一首是唐代钱珝的《未展芭蕉》,另一首是金元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五篇】,供大家参考。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范文第1篇
我们看2012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对诗歌艺术手法的考查情况:
①广东卷考查了元代白珽的《余杭四月》,第一小题的提问是: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②浙江卷考查了两首诗的比较鉴赏,一首是唐代钱珝的《未展芭蕉》,另一首是金元好问的《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提问的方式是: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③北京卷,则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了诗歌《江堤》的写景手法,其中C是:“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以上都是以诗歌的艺术手法设问,直接考鉴赏查诗歌的艺术手法。此外,间接考查诗歌艺术手法的,如:
①辽宁卷考查张耒的《初见嵩山》,其中第1小题的设问是这样的: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②江西卷考查秦观的《江城子》,其中第2小题的设问是: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从历年高考对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来看,主要的设问方式有:
①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请结合诗歌赏析。
②诗/某诗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③诗/某诗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④诗歌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哪些修辞手法?揭示了什么主题?
⑤诗歌在写某景、某物时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⑥诗歌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作分析。
从上面的设问方式可以看出,有些是“小角度”设题,而有些则是大角度设题。小角度设题,切入点较小,考查的针对性强,题干上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一般说来,小角度设题考查的是诗词的局部,大角度设题,则侧重于考查全诗词,结合形象、语言或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态度等内容综合设题。前者难度低、分值小,后者难度高,分值大。答题时,要弄清题目的要求,看清分值很关键。
那么,如何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呢?
首先熟知诗歌常见的艺术手法,这是基础。如果连常见的艺术手法都不能识别与判断,鉴赏显然是一句空话。诗歌中,艺术手法主要分三类:①表现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象征、烘托、渲染、用典、虚实结合等。②修辞手法。主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双关、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通感等。③表达方式。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五种。熟知这些常见的艺术手法,有利于我们确认被考查的诗歌的艺术手法,从而展开鉴赏。例如2012年江苏卷《梦江南》最后一句“曳碧云斜”,这句是写景,写景通常运用的手法与描写有关,还与抒情方式有关,从诗句分析不难看出,这里运用了白描,同时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有了这样的确认,后面的赏析就可以顺利展开了。
其次,掌握运用艺术手法的技巧与规律。尽管诗歌艺术贵在创新,但是诗人在长期探索、运用艺术手法时,却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套路,或者说规律,为我们理解诗歌提供了依据。如,写景诗,诗人往往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而所借之景与所抒之情有着必然的联系,甚至形成了一些套路,如杨柳、芳草、长亭、关山、烟波表达离别之情,用西风、残照、斜阳、鹧鸪表达羁旅之愁。再如咏怀古诗,往往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
这“古”与“今”必然存在着今昔对照,言古其实是为了说今,只是诗人因某种原因,不能明说罢了。还有咏物诗,往往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诗人常常通过刻画、塑造物的外在形象与内在品质,来表现自己的“志”,“物”与“志”有着必然的联系。例如2012年天津卷《野菊》,就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野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这正是诗人杨万里的人格写照。
最后,理解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诗人运用艺术手法是为了追求更好的表达效果。而诗人别具匠心的构思、立意往往就通过一定的表达效果传达出来,所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关键是理解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这表达效果,包括对诗歌的意境、形象、构思、立意、语言起到了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情感、哲理等。如烘托,它可以营造气氛,加深诗意,强化心里感受。2012年山东卷“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两句,通过描写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的孤独。再如用典,能使诗歌简洁含蓄,余韵盎然,言在此而意在彼,曲折表达诗人的心曲。2012年天津卷的《野菊》,首联与尾联用典,写野菊不追逐流俗,不迎合文人,保持自己的节操,以菊写人,含蓄表达了诗人高洁的志向。再如2012年全国卷《落叶》则动静结合,写出了一场秋雨后,庄稼已收割,田野空旷,深红的落叶,脱离树干,层层叠叠地在半空飞舞的情景,营造凄凉的氛围。
当然,联系作者的背景,整体把握诗句的意思,揣摩诗人作诗的意图,也是很重要的。因为艺术手法是为思想内容服务的。
小角度设题,通常问什么答什么,这比较简单,这里主要探讨解答大角度、综合性强的题目方法。从长期的教学、备考中,我们总结出了这类题目的答题范式:确认手法+分析手法的运用+点出效果/情感。这个答题方式可以阐释为三个答题步骤: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有什么效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下面,我们以2012年浙江卷为例,给同学们一个答题示范。
未展芭蕉
(唐) 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 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范文第2篇
1春是生命的纯度,他给你自由的机会。没有春花,哪来秋实。它是生命的延续,春是烂漫的,血一样的颜色,他是生命的颜色,给人以沁人心脾的冲动。千百年来,时光流转,人世变迁,它为我们守候着永恒。2面包会有的,因为我播下的种子发了芽,牛奶会有的因为牛儿将春雨滋润过的草儿吃掉。暴风雨啊我期待着你的来临,因为海燕告诉我说,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春啊,你将草儿赋予了生命的力量。3春啊你来了吗?你像阎肃老师一样慈祥的开玩笑说,都到家了吗?我热泪盈眶,不只是我,你的孩子们全部热泪盈眶。我代表我的兄弟姐妹们歌颂你,4我想慢慢说,就当作时光每一次流过。你的故事从未消失,就算生命停止。是你播撒了爱,是爱哺育了我。没有你哪有我,假如你不曾养育我给我温暖地生活,我的命运将会是什么。5你我的母亲,一次次你的身影让我留恋。你总说轻轻的来,轻轻的走,没什么悔恨。给人以爱。每个人都不容易,都在追求梦的路上,相遇是缘,几十亿人共同生活,毕竟每个人只有一辈子。棠花一现啊。所以要被人爱也要爱人啊孩子。6我以为在你的怀里,暖泪成珠,缓缓滑下,他也将我爱,我心里暖暖的默默地叫着,春,我的母亲。
高一:44班 暴晋华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范文第3篇
1、惟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杨巨源《和练袖才杨柳》
2、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3、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袁枚《春风》
4、紫恨红愁千万种,春风吹入此中来。——沈固《折花仕女》
5、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6、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7、暗香留不住,多事是春风。蒋锡震《梅花》
8、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9、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杨万里《腊前月季》
10、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白居易《春秋》
1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舟》
12、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在山林处士家。——杨万里《兰花》
1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元日》
15、随风潜入夜,滑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16、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7、总向高楼吹舞袖,秋风还不及春风。——王建《未央风》
18、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宋王禹称
19、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唐僧志安《绝句》
20、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21、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春思》
22、春风多可太忙生,长共花边柳外行。——方岳《春思》
23、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24、春风何处好,别殿饶芳草。——温庭筠《嘲春风》
25、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于谦《除夜宿太原寒甚》
26、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清平调》
27、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2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9、相看莫厌秋情薄,若在春风怨更多。——徐贲《雨后慰池上芙蓉》
30、春风知别苦,不谴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31、春风虽自好,春物太昌昌。——李商隐《春风》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范文第4篇
收入曾左作品后,企业家刘鑫便开始系统地收藏“湖南近代名家书宝”,如今已藏得“曾左彭胡”、曾国荃、左孝同、何绍基、曾熙、魏源、黄兴、刘长佑、熊希龄等近百幅墨宝珍品。
“字也美,画也美,字里行间中国心最美。真草隶篆凤在舞,笔墨纸砚龙在飞。”这首叫《中国美》的歌,刘鑫很爱听。刘鑫尤喜笔力雄健、风格豪迈的书风。“我专注收藏湖南近代名家书法精品,著名的书家大作我都有一二,已有近百幅规模。”刘鑫遍搜湖南近代名家的书宝遗珍,欲构建一座“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书法王国。
初遇曾左
刘鑫从小特别喜欢湖南醴陵瓷。21世纪初,刘鑫偶识一位行业前辈,拜为老师,此后跟着老师学习鉴赏醴陵瓷。
2004年,刘鑫在东莞创办了一家环保工程公司。公司事务日渐繁忙,刘鑫再无心力理会他曾孜孜不倦的醴陵瓷。2007年,刘鑫摔了一跤,伤到脑部,公司事务移交,他突然空闲了起来。那年年底,刘鑫偶然在老师家看到一幅墨宝,当下异常震撼,从此开始了他翰墨飘香的收藏之路。
刘鑫小心打开一幅曾国藩的对联,此联纵130cm,横35cm,行书七言联:“渡水望山寻绝壁,白云深处洞天开”,这是刘鑫收藏的第一幅墨宝。“第一次在老师家看到这幅作品时,我就觉得很特别”。
此为曾国藩晚期之作,笔酣墨畅,已无曾国藩早中期作品的拘促,完全放开来了。“老师家古玩墨品很多,这幅七言楹联被挂在前厅最显眼的位置。”刘鑫立于字前看了许久,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老师看出刘鑫的心思,默默转身离去,顾左右而言他,再不提此字。
刘鑫心中记挂,每次去老师家都要多看两眼,回来后就研习曾国藩的书法特点。刘鑫说,“此书法刚劲内敛,行笔间万毫齐力,强调转折,欲行又止,既体现出其性格中的刚正不阿、爱憎分明的个性,又表现出其作为人臣谦虚谨慎、深沉内敛的特点。”老师听了,微微一笑,当下表示,“我可以忍痛割爱了。”
刘鑫大喜,捧回家中如获至宝,他头一回觉得,这种喜悦难以言表。在老师的帮助下,刘鑫开始关注市场上的名家墨宝。“每到周六周日,我就往长沙赶,然后一头扎进清水塘和天心阁的古玩市场,在画廊、文物交易市场流连往返。”
很快,刘鑫又得到了一幅左宗棠的真迹。此联纵160cm,横33cm,上书:“爱敬古梅如宿士,护持新笋似婴儿。”左宗棠多次应试未举,以师爷之名跻身湖南政坛,蜚声中外,是刘鑫非常崇拜之人。“此作开张、大气,气势恢宏,用笔劲健, 结字古拗。整幅对联气息文雅,功力深厚。”刘鑫指着落款说,“左宗棠的作品,左字的这一撇都很重,自信中尽见豪迈。左宗棠14岁写下对联:‘身无半文,心忧天下;
手释万卷,神交古人’,心气之高溢于言表。”
大手笔拍下熊希龄真迹
2006年,刘鑫得知上海一场拍卖会有幅熊希龄的四字横幅―“白沙遗风”。“我本来志在必得,没曾想拍卖会现场有人竞价,我不断举牌,不想放弃,无奈最后完全超出了我的心理底线。”刘鑫回忆,当时这人也是奔着这幅墨宝而去,一次次的举牌过程中,双方争夺激烈,到后来,拍卖价已超过预期很高,对方还是毫不退让,刘鑫这时犹豫了一下,心想像熊希龄这种大人物的作品想必不少。这一犹豫让刘鑫懊恼不已。
这次拍卖会后,刘鑫久久不能释怀,脑海里总是浮现那幅作品,最初几天,还整宿整宿地睡不着。熊希龄的作品本来存世量就少,错过了这一幅仿佛错过一生,刘鑫感到莫名地遗憾。
2011年,北京“辛亥百年名人书法专场”拍卖会,刘鑫赫然发现,有一幅熊希龄1935年创作的 “双愚堂”。“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很兴奋,觉得冥冥中自有注定。而当我看到内容后更加兴奋,我简直欣喜若狂。”
这幅“双愚堂”是熊希龄为他的爱妻毛彦文手书的堂号。款识:中庸有曰,夫妇之愚,可以与知,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不愚者愚,愚者不愚,其愚不可及也。余与彦文皆愚者也,故以双愚名其堂。乙亥冬,熊希龄。
1935年2月,熊希龄和毛彦文结婚后,租住在上海辣斐德路1331号花旗公寓三楼的36号房。熊希龄因老夫少妻之故,对毛彦文极尽呵护之能事,须臾也不愿分离,并把辣斐德路住处称为“双愚堂”。“双愚”二字是取其与毛彦文为“愚夫愚妻”之意。
“拍这幅作品也很艰难,但有了第一次的教训和遗憾,我这次是坚守到底。”现场竞价激烈,不断有新买家加入,加上资深拍卖师的推波助澜,现场的紧张气氛不亚于一场足球比赛冠亚军的争夺战,大家都想集中火力“掐尖儿”。
刘鑫势在必得,最后如愿以偿拿下这幅作品。这创下了熊希龄拍卖作品中的成交价最高纪录。很多圈内人都说他疯了,在他们看来,以这样的高点买入,等于“砸”手里了。但刘鑫不后悔,他本就没想过要出让自己手中的藏品,这样的名家经典巨制实在是可遇不可求。“收藏就是这样,要讲缘分,在一定的时机得到了,错过就很难再得到,只留下擦肩而过的遗憾。”
藏随天意
如同任何事物的演绎规律一样,每个人的收藏之旅事实上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虽然一路走来风光无限、美不胜收
清代,湖南出过两个状元,萧锦忠和彭浚。此二人的墨宝,刘鑫一直在苦苦寻找。两位状元的存世作品稀少,最近这二十多年才出那么几幅作品,你在任何拍卖会上也肯定看不到他们的作品,刘鑫幸庆自己却能有缘收入萧锦忠的一幅。说起来,为了囊入这幅墨宝,刘鑫颇费了一番曲折。
长沙芙蓉中路上有家文化主题会所,刘鑫得知,这家会所挂了两位状元的书法作品各一幅。刘鑫很是意外,连忙赶去会所观摩鉴赏,但当刘鑫提出要以高价买下这两幅作品时,却遭到了会所总经理的拒绝。“这几年我一有机会就会去会所坐坐,每次去那里就和总经理聊天,无奈书法的主人就是不肯出让。”刘鑫只能安慰自己,“这是时机未到,缘分还未到。”刘鑫也能理解,“换位而处,如果现在有人看中了我手上的东西,我也肯定不会让。至于以后会不会,我现在也说不好。”
再一次邂逅萧锦忠的作品,是在一个朋友的古玩店。那天开张,朋友邀刘鑫去瞧瞧。新店内挂有萧锦忠的一个横堂―“清静若水”。萧锦忠,茶陵人,家贫力学,1854年中状元,词翰名噪一时。萧锦忠的这四个字书法结构严谨,字体雍容贵气,有赵孟的风韵。
刘鑫看到,心惊肉跳。他一直坚信,遇到即是缘分,他没想到,还能在这里再一次偶遇萧锦忠的墨迹。大家都围在这幅作品前讨论,朋友深知刘鑫挚爱,但作为镇店之宝,朋友对于出让一事也面露难色。接连两天,刘鑫都往朋友的画廊跑。最后朋友愿意成人之美,朋友说:“一幅珍品单独挂店里,它也只是孤品。但如果让你收入,那就是充实一个体系,更有超出作品本身的价值。”刘鑫感激万分。
2014年,在香港嘉德的一次专场拍卖会上,刘鑫一下囊入了四幅作品,其中就有魏源和黄兴的“扇面”,他心里相当满足,回来后的那段时间都难以入眠。在收藏书宝的这些年间,刘鑫说这样令他夜不成寐的情景时常出现。他说自己“书伴浮生半日闲,我饱看不厌”。
“这样的珍品,一次看到一件就非常难得,很多人一辈子都看不到,而我能一次珍藏这么多,真的是天意。”刘鑫说,他每天都要上雅昌网看看,关注藏品信息。收藏真的要讲究人缘天意,机缘巧合。“就如这次收获,如果你没有去发现,没有去参加,真的就错过了。”
赋小诗以自勉
刘鑫用他的故事,将他与墨宝的缘起缘生娓娓道来。说起墨中绝妙,他也是信手拈来,分析入木三分。
“太湖三万六千顷,灵槎倒压青天影。大鱼吹浪高如山,小鱼卷鬣为龙盘。群鱼联腴代桴鼓,势同三军战强虏。长纲大罟三百尺,拦截中流若环堵。丁卯夏日病后强弱手书,春帆七兄雅属,雪琴彭玉麟。”
“这是彭玉麟的一幅中堂,其字英宇奇峭,洒脱率真。”刘鑫说,彭玉麟是个英气勃发的奇男子,所书也与众不同,英宇之气尽在笔尖。此作应为晚年作品,英气中屡现他一贯书风的奇峭险峻,但又逐渐归于平淡,与老年病后不无关系。此外,彭玉麟以“不恋官,不贪财,不怕死”闻世,是个洒脱率真的性情中人,“从本作不难看出,他作书法很少卖弄过多的技巧,而是直抒胸臆,尽显性情中的率性。”
“相比而言,胡林翼的书法则圆润劲挺,雍容宁静。”刘鑫拿出一幅中堂,只见上书:“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吴赤乌中葛洪尝炼丹于此,事见图经,其地当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风篁岭之上,实深山之中泉也。每岁旱,请雨于他祠不获,则祷于此,其祷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刘鑫说,这幅胡林翼的墨宝,通篇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一笔一划的得失,一气呵成。“胡林翼的书法治学都受其父嘉庆探花胡达源、岳父两江总督陶澍影响,格调很高,从欧阳询入手,参米芾、赵孟,兼受同时代馆阁体影响,整体上雍容华贵,儒雅宁静,才华与坚毅性情并举。”
“文字具有极强的交流功能,表意清楚。看似简单的几个笔画,在书法家笔下,却给人带来壮丽之美、和谐之美、幽静之美、高古之美,让人心旷神怡。”
待到收齐“曾左彭胡”,刘鑫赋小诗一首以自勉:曾左彭胡诚英才,挥毫如剑别面开。文武双全兴忧患,湖湘文化造平台。
赏字思人
红尘疲累,得失鸡虫之间,只落寞枯坐,百般无味。每每此时,刘鑫便会对着一幅佳作,临窗把玩,研究书法的笔感、走势、布局。“闷心的时候,捧出一幅墨宝,身心便会如入忘川。”
刘鑫指着宣纸上笔划沉吟道:“你看,点如坠石,撇如惊风,竖若撑天之柱,横如长虹卧波。读之再三,忽然与古人心会,各中滋味,无有穷尽。”赏玩之际,若饮醇酒,先是沉醉心跳,继而会心悦神爽。
书法讲究“行笔如行犁,入木三分”。刘鑫说,古人以心为墨,以血为汁,日日年年与孤独为伴、 倚寂寞相携的不辍探索中,才可淬化得意出天然,笔精墨妙之炉火纯青。“这样的精血之作,得之何其幸运。”刘鑫每每想到这,心头便为之一震。
文如其人,字如其性。曾国藩刚劲内敛;
左宗棠豪迈大度;
彭玉麟洒脱率真;
胡林翼圆润宁静。刘鑫坦言,研磨其人其字,一来可以清赏思人,二来可以悟道寻谏。
刘鑫手上有副王运的书法,是他特意远赴杭州,从一个老者手上买来。书云“势利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知,温而不华,寒不改弃,贯四时而不改”。于刘鑫而言,这就是他交朋友的最好阐释。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范文第5篇
周汝昌是我国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专家、诗人、书法家。有七十多部学术著作问世,其代表作《红楼梦新证》是红学史上具有开创和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著作,奠定了现当代红学研究的坚实基础。
周汝昌于2012年5月31日凌晨于北京家中去世,终年95岁。周汝昌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周汝昌女儿周伦玲表示,按照父亲遗愿,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让他安安静静地走。
少年才俊 满腹经纶
周汝昌1918年4月14日生于天津咸水沽镇。早年考入燕京大学中文系研究院。他在红学、诗词、文字学、书画、戏曲、音乐等诸多领域均有很高的学术成就。父亲周景颐,为光绪年的末科秀才,可谓书香门第。伴随他成长的年月不是军阀混战,就是外寇入侵。如他所言,“从9岁(虚岁)进入小学直到大学毕业,经历了记不清的失学、停课、逃难、沦陷……这中间我被历史环境所迫而虚耗的宝贵光阴竟达11年之多,足够上3次大学毕业了……”学生时期的周汝昌生于乱世又为一介家无藏书的村童,周汝昌竟有着与生俱来的强烈求知欲和过目不忘的聪慧。他从小就醉心文学艺术,凡能偶然入目的片言只字,他都如获至宝绝不放过。对得到的任何一本书更是精读细敲如嘬骨髓,写读后感、找错字……蝇头小字将书眉空白处填个严严实实。就连坊间妇女们的缝、连、缲、挑、纳这些针线活儿,也让少年周汝昌感觉美轮美奂。另如弹弦唱戏,初染就能令那些个“角儿们”瞠目结舌。1941年4月4日,燕京大学礼堂盛况空前,京剧《春秋配》倾倒观众,剧中小生李春发的饰演者正是学生周汝昌。周氏小生一招一式之美,一音一字之妙,为梨园票友推崇。
进入小学后,他接受外语之快令人称奇,原版的英文课本在他眼里毫无障碍,就读天津南开中学时,他的英文水平可与老师论伯仲。就在他踌躇满志准备进大学深造时,抗战爆发了,学业再次搁浅。1939年,周汝昌得知尚未被日本兵侵占的燕京大学招生,遂以英语免试资格投考该校的王牌西语系。但好景不长,1941年日本侵略者在制造珍珠港事件的同时又举兵占领了燕京大学,强行把教授们从北京押往山东的集中营,学生被遣散。
宁愿停止学业也不屈从敌伪势力安排的周汝昌回到家里,继续以书为师,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才又经过复试继续回燕大西语系完成学业。而此时的燕大教授阵容已远非昔日可比,曾给他讲过两次课却让他一生敬重的顾随教授也已流亡他校。于是,周汝昌开始了与顾随先生长达20年的笔墨问学。毕业时,他的论文英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文赋》令中外教授举座皆惊。老师破例请学生周汝昌吃饭,告知论文一字未改全票通过。
似《文赋》这等涵盖广博且文字艰深的骈体文,即便翻译成白话文也不易,何况是译成英文。这年正值燕大开办中文系研究院,周汝昌在教授们的举荐下应考,成为被研究院录取的第一名研究生。此后,他又把《二十四诗品》译成英文介绍到欧洲,也把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以《离骚》的文体翻译成中文。
投身红学著《红楼梦新证》
1953年9月,已在四川大学外文系任教的周汝昌,由棠棣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个人专著《红楼梦新证》。这部洋洋洒洒40万言的红学著作,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周汝昌也由此奠定了在现代红学史上的地位。自此,周汝昌一路研红至今已经六十余载,出版涉及红学研究各个层面的专著六、七十部。
《红楼梦新证》是由上海棠棣出版社出版的,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连印三版,产生了很大影响。也读过这部著作,并在考证“胭脂米”出处的一节文字旁加了密圈。
本已在诗词、书法、戏曲、翻译等领域颇有建树的周汝昌,怎么又步入了“研红”道路?原来,周汝昌少年时就常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后来又从母亲手里看到古本《石头记》。然而促其真正步入“研红”之路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数胡适先生的影响。
1948年夏初,正在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带着讨教《甲戌本石头记》的疑问,从西郊学校进城,首次叩开位于王府井大街东厂胡同一号的胡宅大门,拜访胡适先生。让周汝昌意外的是,胡适居然慷慨地将珍贵的孤本《甲戌本石头记》借与他拿走细看,后又托时在燕大授课的小说专家孙楷第将自己珍藏的《四松堂集》乾隆抄本和有正书局石印大字本《戚蓼生序本石头记》拿给他研究。对此,周汝昌曾不止一次感叹:胡先生能平等对他,还对他爱护有加,其人品和学问少有人比。在1954年掀起的那场红学界批胡批俞(指俞平伯)大潮中,刚刚受冯雪峰力邀进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周汝昌,迫于形势写文表明与胡适研红的不同观点,但旋即自己也遭猛烈批判。身在大洋彼岸的胡适先生“对这点儿,是明白的,他很理解”,还向人推荐起《红楼梦新证》来,称其为一部“很值得看的书”,并说:“周汝昌是我‘红学’方面的一个最后起、最有成就的徒弟”。
2005年,周汝昌出版了20余万言的《我与胡适先生》,书中首次详细介绍了二人围绕《红楼梦》所进行的学术探讨,评说了胡先生与红学的渊源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