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药物的准备过程中,玻璃瓶破裂,安瓶打开时药液向外飞溅,稀释瓶内压力太大和排气时的药液喷洒导致药液外溢而使之造成危害;操作过程中针头脱落,药液溢出;护士在注射过程中意外损伤自己;细胞毒性废弃物处理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职业防护措施【五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职业防护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化疗药物;
护士;
职业危害;
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397-01
1 职业危害
1.1 职业危害的危险因素
化疗药物的准备过程中,玻璃瓶破裂,安瓶打开时药液向外飞溅,稀释瓶内压力太大和排气时的药液喷洒导致药液外溢而使之造成危害;
操作过程中针头脱落,药液溢出;
护士在注射过程中意外损伤自己;
细胞毒性废弃物处理不当、污染工作环境、手、食物等造成职业危害。
1.2 职业危害途径
操作者在接触化疗药物的过程中可通过皮肤接触、呼吸道吸入和消化道摄入3种途径而受到低剂量药物的影响。
1.3 职业危害主要表现
1.3.1 白细胞下降:抗肿瘤药物对人体最严重的毒性作用是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白细胞下降,随着剂量的增加,血小板和红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1.3.2 机体免疫力下降:化疗药物一般多是免疫抑制药,对机体免疫功能有不同程度抑制。
1.3.3 月经异常,脱发:有文献报道,随着护士在肿瘤科工作时间的延长,月经异常和脱发发生率明显增加。
1.3.4 致畸:护士在怀孕期间接触化疗药物,可通过胎盘运转造成胎儿发育异常,导致畸形。
1.3.5 皮肤黏膜过敏反应
1.3.6 器官的损伤:心、肺、肝、肾都有不同程度损伤。
2 防护现状
2.1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在化疗药物防护措施落实情况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下是我院化疗药物防护措施落实现状:
我院设有肿瘤专科,负责大部分肿瘤化疗,其它内、外、妇、儿也有少量的化疗。我院肿瘤专科护士能严格执行化疗药物的操作规程:穿隔水防护衣98% ,戴口罩帽子100% ,双层手套100% ,防护眼镜31% 。设备配置到位,治疗室装有通风设备,配有生物安全柜,细胞毒性废弃物处理到位。但是非肿瘤专科护士防护意识较差,防护措施落实不完善:穿隔水防护衣21% ,戴口罩帽子100% ,戴防护眼镜0% ,戴手套100% ,但不符合要求:(单层)设备配置不完善,无生物安全柜,细胞毒性废弃物处理不到位。
2.2 对比肿瘤专科和非肿瘤专科发现:肿瘤专科护理人员防护意识较强,防护措施落实到位,设备配置完善,细胞毒性废弃物处理到位。而非肿瘤科护理人员对化疗药物的职业危害认识不足,防护意识不强,防护措施落实不到位,设备配置不完善,对细胞毒性废弃物处理不到位。
3 管理措施
3.1 加强化疗防护知识学习,组织培训化疗专科护士。可通过办学习班,选派护士到大型肿瘤医院进修学习,不定期进行化疗防护知识考核、竞赛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
3.2 严格执行接触化疗药物的操作规程和安全防护措施:接触化疗药物时必需穿防护衣、戴一次性口罩、帽子、防护眼镜并使用聚氯乙烯手套外加乳胶手套。
3.3 设备配置、环境的要求:治疗室要通风并安装排风扇;
肿瘤专科要配备生物安全柜,化疗专用治疗用品要准备齐全。
3.4 加强护理人员管理,包括合理排班,避免一名护士长期接触化疗药品,孕期及哺乳期应避免接触化疗药品,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发现异常及时治疗。
3.5 加强化疗药品废弃物的处理:废弃物必须用坚固的、防漏带盖的容器收集,密封处理,并标有明显的警示标志:细胞毒性废弃物。
职业防护措施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81-01
职业危害指的是在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环境中产生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的总称。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抢救急危重症病人及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重要场所,在紧急的抢救与处置过程中,护理人员往往忽略了自身的职业安全,成为职业危害中的高危群体。随着社会的进步,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院前急救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也将受到更多关注。
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危害原因
1 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危害的危害因素
1.1 血液、体液、呕吐物
由于院前急救工作条件的限制,加之急救患者病情复杂多变,护士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呕吐物等,使其被感染传染病的危险加大。
1.2 锐器刺伤
在院前急救过程中,护士难免忙中出乱,被注射器、输液器针头刺伤是最常发生的。全球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1〕,锐器伤不仅是皮肤粘膜损伤,更危险的是引起血液性疾病的传播。护士被锐器损伤后,由于工作环境制约和情况紧急,伤口处理不当或防护措施不利,发生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危险性增高。
1.3 噪声污染
急救护士长期工作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容易引起头痛、头晕、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2〕,这些噪音主要来自救护车、呼吸机、各种监护仪器的报警声、电话铃声及患者的声等。
1.4 负重抬伤
急救过程中,搬运是急救护士的一项工作,由于抬抱病人及搬运急救药箱和抢救设备常常造成脊柱负重引起损伤,进行人工心肺复苏术时,因站立或蹲踞过久也时常引起腰酸背痛。
1.5 周围环境
院前急救护士面临不同的工作环境。普遍存在的是户外工作时紫外线照射,在各个医院急诊室病房转运病人,有研究指出〔3〕:在医院急诊室和病房进行空气质量监测,细菌总数超标率分别为20.4%,14.1%,这也明显增加了院前急救护士感染病源微生物的机会。
1.6 心理因素
院前急救护士在职业活动中可受到心理性危害的影响。主要由于精神压力、工作紧张、轮班、生活缺乏规律引起。
据报告,护理人员有情绪疲溃感的占59.1%,无成就感的占53.2%,明显高于国内平均33%〔4〕。
2 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2.1 树立防护观念,规范各项护理操作。我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指出: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无论是否具有传染性,都应充分利用各种屏蔽防护设备,以减少职业暴露危害性,最大限度地双向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5〕,护士在实际操作中应采取防护措施,戴手套,口罩,必要时戴护目镜和穿防护衣,养成操作前后洗手的习惯。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规范,医疗废物分类处理。严格做好职业暴露后的报告制度,树立标准预防的观念。
2.2 加强自我防护意识,严防锐器刺伤。如果一旦发生,也不要恐慌,要立即将血液挤出,用清水冲洗伤口,再用碘伏消毒,做好伤口的保护,了解患者的既往病人,必要时应用有效的药物预防〔6〕。
2.3 降低噪声,做好各种监护仪器的保养与维修,降低持续单调的声音。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缓解患者及家属的紧张情绪,使其配合抢救和护理,创造一个安静的救治环境。
2.4 目前我院护理人员严重不足,急救护士缺编导致急救护士工作强度加大,在人员安排上进行弹性排班,适当调整工作强度。在搬运病人或负重时,要掌握节力原则,正确运用人体力学原理及技巧,尽量避免肌肉韧带的损伤。
2.5 院前急救的工作性质要求护理人员具有健康的体质,所以护理人员应加强自我保健,平时参与一些体育健身活动,提高自身的免疫、抗病能力,对日常的工作和家庭生活进行合理的安排、调整,夜班之后要注意补充睡眠,加强营养,劳逸结合,尽量避免透支体力。
2.6 急救护士要在不断加强医学知识学习的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的素质,培养各方面的能力,以满足病人及社会各方面的需求。平时要增加与各临床科室之间的联系,工作之余,经常参加 一些娱乐活动,如旅游、散步、文体活动等,加强营养和锻炼。正确对待工作中的压力,注重自身修养的培养,学会自我情绪调控,做到情绪稳定,精力充沛,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以适应繁重的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可萍,庄英杰,文翠容等,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571
[2] 郑丽英.急诊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安徽医药,2006,10(9):714-715.
[3] 孙爱国.三家医院室内空气质量和噪声调查〔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6(5):22
[4] 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 〔J〕,中华护理杂志,2000,22(2):90
职业防护措施范文第3篇
急诊科是医院中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是所有急诊病人入院治疗的必经之路。在急诊科的护士工作节奏快,任务繁重,劳动强度大,常常暴露于多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中,是职业暴露的高危群体。如果在护理操作和抢救病人过程中,不注意个人防护,那么发生职业暴露的机率就很大。通过各种措施加强防护,保证护士的安全和健康,已成为护理工作面对的重要课题,现就职业暴露的因素和防护进行阐述,以加强职业防护意识,制定措施,减少职业损伤。
1 常见的职业暴露因素分类
1.1 物理性因素 锐器伤是护士最常见的职业损伤,在抢救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接触各种锐器,而我国是HBV、HCV感染高发区,锐器伤发生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危险性较高。此外,急诊科护士在应用除颤仪、洗胃机抢救病人时,如操作不慎或设备老化,可引起电击伤、电灼伤的危险。
1.2 化学性因素 日趋增多的化疗药物大多具有细胞毒性,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对人体正常组织细胞也具有杀伤或抑制作用。在化疗操作中,注射器稀释药物,排气、换水、拔针等操作都能造成皮肤接触或吸入化疗药物,具有致癌、致畸等脏器损害等潜在危险。
1.3 生物型因素 主要是指由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我国每年发生的传染性疾病,多数是呼吸道传播。急诊科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会经常接触各种抢救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被污染的机率相当高,HBV、HCV、HIV是最具威胁的,给急诊科护士的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1.4 社会心理因素 急诊科护士由于长期处于危重患者、意外伤害以及死亡的包围中,工作紧张、心理压力大、生活不规律,得不到患者家属的理解,甚至遭到谩骂和危险,直接影响护士的心理和工作行为。
2 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
2.1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护士自我防护意识,减少职业损伤。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尽量减少或避免因不重视、不细心所致的伤害。
2.2 加强针刺伤的防护管理,针头使用后禁止套上针帽,禁止直接用手分离污染的针头。操作中针头不要对着别人和自己,静脉输液完毕拔针后,将头皮针立即放入利器盒内。在接触经血液传染的病人时,一旦发生针刺伤,一定要严格进行清创、消毒、登记。要熟悉各种抢救仪器的性能和正确操作方法,并定时进行检修和保养,及时更换陈旧和性能不良的仪器,以确保使用人员的人身安全。
2.3 重视化疗药物的危害,护士在配药前,应洗手,戴好口罩帽子,穿隔离衣。割安瓿时使用纱布围绕安瓿颈部。溶解药物时,应沿瓶壁缓慢注入,待药粉浸透后再行搅动,抽取药液后在瓶内排气。如不慎将药液溅入皮肤或眼睛,应及时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
2.4 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强调双向防护。认真执行六步洗手法,在接触每个病人前后要洗手。如手或其它部位被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需立即用肥皂和流水清洗。在进行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等操作时必须戴手套,脱手套后立即彻底洗手。
职业防护措施范文第4篇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304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261-01
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内承担各科室所有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消毒灭菌以及无菌物品供应的部门,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部门。工作中回收各种被污染的带致病菌的医疗器材的集中场所。在工作中怕麻烦经常不使用防护用品,缺乏自我防护知识,易导致医护人员感染到各种疾病。
1造成人员的危害因素
1.1工作人员自身因素工作人员的自身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工作人员对操作常规、工作态度观念不强;
根据自己的习惯随意改变工作程序;
不能有效地利用防护用具来很好的保护自己;
没有形成很好的防护意识与行为习惯,都有可能对自己造成伤害,负责全院各科室使用并可回收的物品,工作量大,手套经常破损。夏季手套不透气,有的工作人员工作时图方便不愿戴,直接用手接触污物,这些物品上面带有许多病原微生物,每天接触这些物品,感染各种传染病的机会很大,从而成为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
1.2锐利器械的损伤针刺伤或锐器物的损伤是一种刺入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害者出血的意外伤害。供应中心护士在处理污染物品的回收、清洗、包装或传递剪刀、针、钳等过程中易损伤自己和他人造成意外伤害,是最常见。
1.3高温、寒冷、潮湿的工作环境脉动真空灭菌器运行时所散发出的热量,在夏季可使灭菌室的温度达到40℃以上,极易发生中暑,使用煮沸槽时易造成烫伤。清洗是供应中心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是在寒冷的冬季,工作人员也不可避免地接触冷水。寒冷、潮湿易使人患上风湿性关节炎。
1.4噪音危害噪音来源于干燥柜、超声机、脉动真空灭菌器、清洗器械的流水声、新风的吵杂声、工作人员的说话声等。随着在噪声环境中工作时间的延长,易引起听力下降、头痛、失眠、记忆力下降等。
1.5紫外线在通过空气时,使空气的氧电离产生臭氧,因其具有强大的氧化作用,从而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但因工作需要难免时常拿取物品,紫外线对皮肤、黏膜可引起炎性反应,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紫外线消毒后供应室高浓度臭氧也可引起人体中毒反应。
1.6化学因素含氯消毒剂清洁桌面、地面等消毒,含氯消毒剂具有腐蚀性、挥发性、刺激性,吸入后可引起支气管炎,最终导致呼吸系统损害,另外对眼睛也有刺激作用。
1.7生物性因素供应中心在回收、交换物品过程中要清点各种器械,这些物品往往带有血液、体液和其他污物,使用单位往往未做初处理,其中还经常带有一些针头、刀片等锐利器械,有被刺伤的可能,刺伤后可引起多种传染病的感染。
1.8心理因素针刺伤造成的另一个危害是对受伤者心理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严重而持久的,尤其是发生了HⅣ阳性病人血液污染的针刺伤。多数遭受HIV污染的针刺伤者都会产生重度或中度的悲观情绪,而对病人的感染状况的不确定也会加剧卫生人员的心理压力。
2安全防护措施
2.1加强防护知识的学习对回收污染物品一律以传染性物品对待,防患于未然。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加强自身防护,避免血液传播性疾病,给工作人员造成伤害,同时也避免了经工作人员造成院内感染。收集有关安全防护信息,每月组织供应室人员学习,并做安全总结,加强自我防护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2.2预防器械伤害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在回收及处理前要穿戴好防护用品,工作中要谨慎、小心,动作要轻、慢,坚持戴手套,克服怕麻烦和侥幸心理,手套破了及时更换。取锐利器械时用血管钳、镊子进行操作。如果在清洗、包装时被锐利器械刺伤时要马上进行伤口处理,轻轻挤出伤口血液,用流动水彻底冲洗,及时清理,溅到脸上、眼睛时,用洗眼器冲洗10分钟。供应室全体人员都应接种乙肝疫苗,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2.3强化自我保护意识,保证在任何时间进行操作时都能采用符合规定的安全技术和预防措施及正确的操作规范。
2.4使用脉动真空灭菌器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防止意外,灭菌完毕取放物品时应戴手套和袖套防止烫伤,在各工作间要安装空气消毒设备和通风降温设备,保持室内空气洁净新鲜,正确积极应用防护用品,如帽子、手套、口罩等。
2.5科室机器应定人管理、定期维护和保养,必要时要更新设备,工作时不要大声喧哗等,操作时轻拿轻放,尽量减少噪音的产生。
2.6清洗时正确戴帽子、口罩、面罩、护目镜、双层手套,穿防水衣、防水鞋。清洗时在水下操作,防止产生气溶胶。脱手套后正确洗手,坚持正确的洗手方法是预防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重要的措施,但也是平时最容易忽视的环节。
2.7化学因素的防护超声清洗时随时盖上盖子。紫外线消毒必须是封闭空间,人不在的条件下进行,消毒后至少30分钟后才能进入,应尽量安排在中午或下班人少时。消毒过程中如必须进室取物,应关上紫外线灯。
2.8物理因素的防护高压蒸汽灭菌器要由培训合格的消毒员负责,使用过程中严格执行操作程序,压力未降到0以前不能开门,开门时不要面对锅门,应站在门后或门旁,以防锅内涌出的热汽烫伤,夏季最好不要手臂,避免皮肤直接接触高温物品,灭菌物品出锅后必须冷却30分钟才能卸载物品。按规定定期维修,保证各个阀门、排汽管道的良好状态。在高压蒸汽灭菌锅前安装隔音板,可降低一部分噪声,为了减少噪声,操作集中在一段时间内进行,避免长时间的噪音对人员的损害。
职业防护措施范文第5篇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16-01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手术室的护理人员易于受到职业伤害的问题受到众多研究人员的关注。笔者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伤害进行探讨,以找出发生伤害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防护方法,以供临床提供参考。
1易于发生伤害的因素
1.1生物性危害护理人员操作中碰触了患者的污染器械、呕吐物、分泌物、体液、血液等,其会导致护理人员感染疾病,尤其为血液性疾病。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如血液溅入眼内,急诊手术的抢救等均容易被感染。
1.2空气污染
1.2.1麻醉机挥发气体麻醉使用的异氟醚、乙醚的外漏,造成空气污染,对人体产生刺激。
1.2.2化学消毒剂手术室物体表面的消毒、标本浸泡、消毒机的化学剂、甲醛熏蒸对人体皮肤、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1.2.3废气术中使用电刀、双极电凝产生的烟雾、腹腔镜手术二氧化碳泄露、碘伏纱条释放的气体、肠梗阻肠坏死释放的腐臭气体均可对人体产生不良刺激。
1.2.4臭氧臭氧在没有还原时,对眼、粘膜和肺组织有刺激作用,能破坏肺表面活性物质,并能引起肺水肿和哮喘等。
1.2.5紫外线如不注意防护,可损伤眼睛及皮肤。
1.3物理性危害
1.3.1噪音如层流手术机器、无电时的发电机,长时间的噪音,可影响人体心身健康。
1.3.2X射线骨科手术中定位,其放射出来的X射线,长时间小剂量接触可使机体抵抗力下降。严重时可引起免疫系统的疾病。
1.4心理性危害护士每日高度紧张,注意力过度,精神压力大。长期的疲劳有可能超过机体的调节能力,产生焦虑、抑郁等紧张情绪。
1.5生理性危害器械护士长时间超时站立,导致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不畅,可造成下肢静脉曲张。长时间饮食不规律等易导致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值班时晚间基本上均有手术,长时间睡眠不规律,可造成失眠。
2防护措施
2.1生物性危害的防护
2.1.1加强防护意识,在患者入手术间进行传染病筛查时,有传染病者首先要做好防护措施。戴双层手套、护目镜及脚套,严格要求急诊患者未做出筛查报告者,按传染病进行防护。
2.1.2规范操作在传递器械时严格按手术器械护士操作规范进行,以减少意外损伤。练好基本功,以减少在穿针引线断线时损伤手指。术毕及时将缝针、刀片、注射器针头等锐利废物放在利器盒内,在清洗器械时防止污水溅入眼内。
2.1.3每年进行手术室护士的体检,重视预防接种,提高护士免疫力。医院应定期对手术室医务人员进行体检,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等。
2.1.4损伤后干预措施若发生锐器损伤,要立即脱去手套,将伤口旁轻轻挤压,用流动水彻底冲洗创口擦干,用碘酊,乙醇消毒后包扎。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并在24小时内注射免疫球蛋白,并进行随查,在6周、12周后复查。
2.2空气污染的防护
2.2.1提高防护意识,改善手术室通风条件。
2.2.2正确使用化学消毒剂,做好自我防护。
2.2.3使用密闭性良好的麻醉机。
2.2.4禁用甲醛熏蒸的方法消毒,以减少对护士的危害。
2.2.5合理安排臭氧消毒时间。
2.2.6使用电刀、双极电凝尽量及时吸尽烟雾。
2.2.7腹腔镜手术时,严格检查气腹机与二氧化碳容器衔接处,防止二氧化碳泄露。
2.3物理性危害的防护
2.3.1尽量从多角度减少噪音,给予安静的环境。
2.3.2骨科使用C臂机进行X线摄片时,远离,达到时间。
2.3.3使用紫外线时,注意眼睛和皮肤的防护。
2.4心理性危害的防护培养护士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护士的医疗技术水平,必要时增加护士的人数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
2.5生理性危害的防护器械护士为改善下肢静脉回流,术中可穿弹力袜,同时在原地轻轻活动双腿。如遇时间长的大手术时,可配备高靠椅,以减轻护士的站立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