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现代城市建设论文【五篇】

时间:2023-06-22 11:15: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摘要:通过实际调查,在分析阜新经济转型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以及总结阜新发展现代农业成果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阜新发展现代农业进行了理性思考,提出了促进阜新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建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现代城市建设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现代城市建设论文【五篇】

现代城市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通过实际调查,在分析阜新经济转型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以及总结阜新发展现代农业成果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阜新发展现代农业进行了理性思考,提出了促进阜新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经济转型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化

1阜新的自然环境和农业资源

阜新市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北邻科尔沁沙地,东接辽河平原,西靠热河山地,为辽河与大凌河流域上中游浅山丘陵区域。土地总面积10316万hm2,其中耕地面积3716万hm2,林地面积约30167万hm2,草场面积约7万hm2;丘陵山地占58%,风沙地占8%,平原占23%。总人口193万,其中农业人口108万。阜新地区人均耕地约0137hm2,农村人均耕地超过014hm2,为全国人均耕地的4倍。农村土壤、河流污染少,无疫病区。该地区属于北温带亚温带亚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降水集中,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温年平均在711℃~716℃,活动积温337716℃,年日照时数282617h,是辽宁省日照时数最好的地区。正常年份年降水量在45520mm,大水面蒸发量1789mm,无霜期154d左右。阜新宜牧草场广阔,农民有从事畜牧业的传统习惯,发展畜牧业有着较好的基础。粮食年产量15亿kg左右,其中70%以上为玉米,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20亿kg,大部分可用做饲料,丰富的饲草饲料资源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条件。阜新拥有健全的种畜繁育体系,原种猪场、关山种羊场、阜新种牛场在全国种畜同行业中占有重要位置。丰富的土地资源、适宜的气候条件和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使得阜新经济转型发展现代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阜新经济转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阜新经济转型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2001年12月8日,国务院将阜新市确定为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历经4年的转型实践,阜新市经济转型思路渐渐清晰,即坚持“自力更生,龙头牵动,科技支撑,以民营为主,市场运作”的方针,立足现有基础和优势,构筑“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经济格局,变单一经济结构为多元经济结构。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经济转型的重点方向,把发展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作为主导接续替代产业。同时培养玻璃、电子、橡胶、氟化工业等一批支柱产业。经济转型的最终目标是走出以煤为主的黑色经济,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建设以现代农业为主导的绿色经济,建立起阜新市在区域经济中的优势地位。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是着重发展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推进阜新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建设一批绿色农业产品生产基地,走“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都市市场和国际市场=高附加值生态农业”的道路,努力建成为辽宁省和全国的现代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2、阜新市转型发展现代农业取得的初步成果综观4年实践,“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渐渐清晰,农业产业化的雏形已初步显现。农业也不再局限于第一产业,而是三种产业的搭接和融合,努力寻求一个链条式的综合式产业。阜新市大力发展了高科技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以及与农业相适应的农产品加工业,由种养业向现代加工业和现代物流业延伸,建设了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农业园区和农业专业小区;大力发展了以优质牧草为主的饲料作物种植业,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3、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初具规模阜新市现已引进和培育70多家龙头企业,包括河南双汇、内蒙伊利、上海大江、草原兴发、东阿阿胶等国内有知名度的优质农产品加工企业。初步形成了生猪、肉鸡、乳品、肉羊、白鹅、肉兔、杂粮、食用菌、牧草、花卉等14个农业产业化链条,已建成东北地区最大的肉食品加工基地和食用菌加工出口企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链条、农产品生产基地带动了农产品加工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1217%上升到2005年的26%,总量居阜新市第二位,基本完成了培育农产品加工业第一阶段的布局,初步构筑起接续主导产业框架[2]。

4、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总产值增幅较大从表1可以看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99年的265103万元增长到2005年的700531万元,增幅达264125%,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4156%,增幅较大。农业(小农业)比重由1999年的6816%下降到2005年的4710%,下降幅度2116%;林业比重由1999年的211%上升到2005年的417%,增幅达12318%;牧业比重由1999年的2819%上升到4714%,增幅达6410%。4年来,林业和牧业呈现较快增长趋势,畜牧业迅猛发展,种植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21213特色种植业迅速崛起经济转型给阜新市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突出表现在以高油大豆、专用玉米、杂粮、食用菌、花卉、专用马铃薯、红干椒为代表的特色种植业迅速崛起。阜新市发展特色农业的一个特点是打造绿色品牌,截至目前,阜新市已有4户企业、4个产品、约423313hm2基地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16户企业、35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①。特色种植业中,杂粮发展尤其突出。在转型中诞生的香香食品集团、五彩杂粮公司、化石戈谷业有限公司等杂粮加工龙头企业,采取公司与农户签订单的形式组织杂粮生产,使杂粮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在2005年种植的约4113hm2杂粮中,为上述龙头企业配套的生产基地就超过约0167hm2。龙头企业的引导和牵动,使小米乳、绿豆乳、红豆乳为代表的阜新市杂粮产品以独特的风味迅速打开了市场。

5、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专业基地建设步伐加快继

2001年国家批准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后,阜新市又相继建立了29个专业小区。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已成立14家农产品加工重点企业和10个研发中心,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专业小区配套设施相继完成。

6、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成倍增长仅在2003年的农村投资中,除国家和地方财政用于电网改造、水利、道路等基础性投资外,分布在乡镇的企业、基地和农户共完成7亿元的投资,是2002年的215倍,2001年的313倍。213阜新市发展现代农业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转型4年来,阜新市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面临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很多

7、经济转型试点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阜新市作为国家确定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国家和辽宁省的支持多是针对具体项目,多是一事一议,缺乏一种长期有效的机制和统一的政策扶持。阜新市在财政、税收、信贷、土地、社保等方面与其他城市没有特殊之处,在招商引资方面不具备优势,没有形成政策洼地效应[3]。

21312项目立项审批难由于阜新地区工业基础薄弱,企业规模小,规划上报规模不大,与国家开设的专项项目对路少,很难进入国家计划,在项目争取上处于劣势,争取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国债扶持项目很难。同时,国家为抑制投资的过快增长,实行了最严格的土地政策,停止新批建设用地指标,许多转型项目因用地审批问题而搁浅,土地问题已成为阜新市招商引资的瓶颈。

8、缺乏金融资本的有效支持,项目资金筹措难由于经济发展滞后,阜新地方财政紧张,配套能力较弱,对一些重点项目很难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不利于引进科技含量较高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阜新市是信贷贷差地区,许多信贷资金靠拆借筹措,不良贷款率较高。除4家国有商业银行外,只有1家地方城市银行———阜新市商业银行,在4家国有银行中,工行、建行审贷权已经收到省行,阜新市行只有报送权,没有审批权,经济转型缺乏金融资本的有效支持。

9、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亟待建立调查问卷显示,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渴望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盼望尽快建立市场信息反馈体系,能获得正确市场导向;盼望建立健全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盼望建立权威的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使产品符合国际标准;盼望政府不越位,不要强迫命令;盼望健全生产资料市场的法制监管。

3阜新市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

阜新市转型4年来现代农业发展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如何在阜新这样一个资源枯竭、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尽快转变,农业发展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等等,这些都值得我们进行理性思考。

1)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立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就必须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整合农业资源。

2)发展现代农业应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导,打造特色产业链。人们对农产品加工食品的消费逐年增加,农产品加工业有着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当今的国际农业竞争,不再是单个产品、单个生产企业的竞争,而是包括农产品质量、品牌、价格和经营成本、经营方式在内的整个产业体系的综合竞争。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是对农业资源实行纵向整合、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3)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应以民营为主,依靠科技支撑。民营为主是解决经济发展资金困难的有效途径。在转型投入上,坚持以民营为主,地方政府应为民营经济提供便利,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向一、二产业延伸,促进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同时按照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向,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4)现代农业必须发展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经济不仅是世界潮流,也符合阜新市情,是阜新市经济转型的竞争力和生命力所在。要以发展绿色经济为主旋律,阜新市要力争建设成中国一流的绿色食品基地。绿色不仅包括绿色食品,还包括生态、环境、政府服务、人文和消费。

4加快发展阜新现代农业的改进建议

国家应尽快建立对阜新等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长期有效机制和统一政策扶持,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国债扶持项目上给予一定的倾斜,最终使直接投资项目转变到政策扶持项目。例如,对阜新规模较大的龙头农产品加工企业,国家可以通过国债资金予以扶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承包农业园区或养殖小区的下岗职工和农户,由农业发展银行提供贷款支持;对利用矿区复垦地为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而创造的企业,应少征或通过行政划拨方式免征土地出让金和相关费用等。地方政府及其行政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是转型成败的关键,高素质和富有感召力的政府团队对经济转型具有重要作用。阜新市各级政府应积极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建设服务型政府,清理地方性法规,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打造标准化、公开化平台,开展一站式服务。

411重视软硬环境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政府应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硬环境和服务软环境,树立环境经济理念,用市场手段经营好城市,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优化投资环境,努力打造阜新市经济转型的城市品牌。对各类投资项目实行保姆式服务,对重大项目建立绿色通道,努力建设良好的政务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和舆论环境。其次,尽快建立健全包括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气象服务、政策和法律服务以及市场营销在内的相应机制。

412打造知名品牌努力打造几个知名品牌,以知名品牌宣传阜新新形象,以阜新新形象带动知名品牌,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政府应重点扶持象福龙生物科技、比牛哥乳业、田园实业等管理科学、有发展潜力的本地企业,通过辽宁省和全国范围内新闻媒体宣传这些品牌,在打造出全国知名品牌的同时宣传阜新转型中的新形象,打造城市品牌。这样既提高了城市知名度,同时也有利于招商引。413重视生态建设把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水利、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把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开发利用放在首位,搞好外引水源和域内水源项目建设,抓好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和节水灌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型农业。

414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努力提高就业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逐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劳动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调整劳动力供给结构,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供给需求,增强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能力,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水平。同时,要在农业内部进一步挖掘就业潜力,提高农业内部的吸纳能力,扩大、实现农业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充分就业。

415进一步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步伐一是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二是加快建设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三是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体系;四是加快建设农产品流通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运输业,强化农产品流通和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的产业对接,推进贸工农、产加销专业化经营一体化;五是加快建设农业生态保护体系。

416“先用之于民,再取之于民”既然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型的重点方向,政府就应加大对相关企业和农民的扶持力度,实行“先用之于民,再取之于民”的政策。在扶持中,政府应注意多采用市场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应鼓励银行降低贷款门槛、提供优惠利率、延长还贷时间,考虑给予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户贷款补贴或者提供政策性贷款,帮助解决资金问题。

5结语

发展现代农业,实现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需要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优势进行分析,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龙头牵动、科技支撑、民营为主,需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如何实现资源枯竭城市振兴已成为一项世界性的难题,探索一条符合阜新市实际情况的资源枯竭城市的成功转型之路,不仅实现阜新可持续发展,而且将为中国118座资源城市的发展起到示范作用,这对国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平稳实现渐进式制度变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红光1支柱产业强阜新[N]1辽宁日报,2004-12-16(3)

现代城市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在今后5至10年,中国将进人城市化进程的快速上升周期。新一轮的城市化浪潮不仅是城市体量扩张,更意味着城市文脉的延伸和城市生活的再造。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更幸福是21世纪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归宿。目前,世界各地的城市新区建设贯穿着全新的生态化理念,一些智能化、人文化的零碳城市建设规划不断出炉,有些已经付诸实施,这表明一场世界范围的新城市化的序幕已经巧然拉开。低碳环保,宜居宜业,传承人文,创新业态,体验幸福,正在成为城市建设的新潮流,新时尚。济南作为联系环渤海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的枢纽城市,正积极通过城市扩张发挥着对沿黄和中原地区的经济辐射作用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领跑城市化新方向。9月17日,首届21世纪城市发展论坛在济南举行。

打造和谐魅力新济南

21世纪城市发展论坛,是以“济南西部新城与新城市化”为主题,以“引领幸福生活、延伸城市文脉、倡导新城市化”为宗旨的高端论坛,这不仅是济南西部新城区建设的需要,也是济南市按照“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总体思路,推进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更好更快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济南抓住筹办第十一届全运会和第七届园博会的历史机遇,全面提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东部新区初具规模西部地区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城市功能形象进一步提升。今年济南市提出要切实把城市建设作为促发展、惠民生的战略措施抓紧抓好着眼于增强承载功能,进一步拓展空间完善配套,加强管理,在打造宜业宜居的现代化城市上实现新突破。对于以西客站片区为中心的济南西部新城建设,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寄予厚望。专家学者和嘉宾发表真知灼见,针对西部新城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提升完善相关规划策划,把西部新城规划好、建设好,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遗产。

每个城市都有它的紫禁城

高起点规划,彰显文化特色,凸显经济活力,打造宜居新城,贯穿生态低碳理念等对匹部新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新城建设来说。这些理念必须在新城建设中有所体现。为此,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非常重要。

在主题论坛上,被称为“新加坡规划之父”的国际规划设计大师,新加坡雅思柏设计事务所董事、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主席、新加坡大学建筑系咨询委员会主席刘大格作了题为《规划新加坡》的演讲,剖析了新加坡从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城市的变化以及其所代表的亚洲城市化模式。刘太格先生说:“每一个城市都有它的紫禁城,中国人是不可想象把紫禁城拆掉或者重建的。从新加坡的角度来看很多类似于紫禁城的建设被拆掉,希望你们把老房子当做你们的紫禁城神圣不可拆。”刘太格先生强调,我们不但要保护文物,也要保护大自然,生活环境改善了无污染,绿化多。通畅的交通高效的基础设施高密度而不压抑。规划做得好环境做得好,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可想象的收获。

著名美学家,城市形象策划设计专家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副院长潘知常作了题为《以文化定输赢――关于济南西部新城发展战略的思考》的演讲分析了济南在与周边城市比较中的机遇与挑战。潘知常对西部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济南以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加快发展商务旅游,争创“山东牌”;
建立“济南城市圈”形象城市展示平台,快速发展济南市的文化公开平台建设。

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教授,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郑时龄作了题为《“后世博”的上海城市空间演变与新城发展》的演讲,讲述了上海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的过程以及城乡统筹,一城九镇”推进城市化的思路和实践。

专家介绍,西部城区的发展,要用城市规划的系统来带动方案,不能让项目带动城市规划,不但要开发西部城区,同时利用这个机会解决济南古城(中部东部)城市上的问题。怎么样挤进足够的快速路或者是干道来解决交通的问题,现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时机。要把西部新城建成国内重要文化产业的平台,山东第一商务旅游目的地

济南城市圈的城市展示平台和济南市城市文化的客厅,实现从内向型时代向外向型时代转移。

先进理念指导城市实践

在“新城市・新生活”分论坛上、上海世博会哥伦比亚馆总监伦敦零碳馆馆长,汉堡参加2010年世博会项目经理,沪上生态家副设计总监、山东馆策划者等嘉宾,围绕世博会与当代城市发展理念,生态新城低碳城市规划与建筑节能科技创新、科技改变城市生活等议题展开对话。

在“新城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分论坛上,槐荫区和长清区领导相关高校专家教授参与西部新城建设的部分企业家

济南周边城市代表等围绕济南西部新城规划,新城建设与发展模式选择城市新区建设与产业培育新城建设与城市开发,高铁背景下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区域产业发展合作与展望等议题进行对话。大家

致认为西部地区在生态环境、配套设施,文化产业等方面都具备后发优势,具有城市吸引力。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的田海林教授表示,城市的发展要解决两种关系;
天人关系和古今关系。西部新城现在处在“待”。大开发的环境,生态环境非常好,如何在未来的城市发展、建设当中维持好、保持好,使我们的生态能够更好使它能够继续滋养我们,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田教授认为,清末1904年济南自开商埠带来了济南新的发展机遇。现在高铁要通了,和1904年当年的胶济铁路相比,济南自开商埠带来几个新的发展机遇非常相似。田海林教授还希望通过论坛。陶冶、塑造、提炼、升华济南城市的灵魂特写,并提出济南西部新城的开发可用两个字概括――清,灵。“清”就是生态,“灵”就是文化。恒大、绿地、中建,山东高速四家集团作为企业代表参加了论坛讨论,西部发展给各企业带来了发展新机遇,他们将凭借各自优势积极配合西部新城的建设。

现代城市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特色,建筑哲学思想,建筑理论,建筑技术方法

建筑理论,历来成为建筑界争论的焦点。建筑理论涵盖哪些内容,在建筑界存在很大争议。研究建筑理论的最高层次是建筑的哲学思想,它是对建筑科学本体性质属性特点的看法观点,是提出建筑理论的指导思想。建筑理论的研究目的,是在建筑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对于建筑科学的认识提出理论原理,并在建筑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建筑技术方法,提出技术方法的原则。现就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浅谈如下。

1建筑的理论基础

建筑基础理论,结合现行的建筑设计实践,从初级到高级有不同层面,所涉及的问题各有侧重,诸如建筑概论、建筑构图、建筑设计原理、建筑空间等等。总的说来,建筑的基础理论可以分为建筑设计原理和建筑理论两个层次。

1)建筑设计原理,侧重于阐述建筑创作和实践中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大都较为明显突出,内容包括建筑构成、建筑组合、建筑形式构图、空间组织、建筑构架、环境设计、艺术处理、建筑创作等。

2)建筑理论,侧重于建筑深层哲理的探索,是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深化,涵盖建筑的群体态势、地理环境、居住建设、不同建筑层次的需求、建筑文化品位的深化、建筑创作思维的阐述、建筑哲理的剖析、建筑机能组织的变化、建筑形象的表现、评论的准则、未来建筑趋势的预测等,涉及多学科交叉内容。

2中国特色建筑理论的哲学思想

2.1城建园林一体化

城市建筑园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传统的建筑学统称为“营造”,它包括建筑城市和园林,几千年来的城市建设都体现着城市建筑园林三位一体的内容,三者的关系十分紧密。

1)城市的选址在大自然中,城市本身具有绿地系统和庭院绿化,城市和园林密不可分;

2)城市的整体由中心区街道院落各个层次的建筑组成;

3)建筑与园林的关系可以用“建筑在园林中,园林在建筑中”来概括。

由此可见,三者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整体性的哲学思想,是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哲学思想。

2.2建筑理论是自然社会相结合的学科

建筑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独立学科。过去人们一直将建筑学划分在自然科学范畴内,20世纪80年代末,才提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向。实际上,建筑科学本身的特点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的学科,城市规划和建设,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内容,也包括社会、经济、人文、管理、安全等社会科学的内容,因此,建筑理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2.3城市不同现代化

中国城市现代化,因地区不同,现代化水平不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也不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有北京、上海、天津及沿海城市等发达地区,有新乡、成都等中等发达地区,还有甘肃、新疆等不发达地区,对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应当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地区城市现代化特点和发展重点,应确定不同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既要重视发展知识经济,还要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更要重视生态节能和环保的建设。各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快速发展。

2.4综合效益节俭论

以前说起中国,人们总是很骄傲地用“地大物博”来形容她。但是,随着我国人口急剧增长,我国人均资源明显不足。针对这一特点,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提倡“勤俭建国”的建筑理念。在城市建设时,采用全寿命造价控制,强调综合效益,力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发展效益的最佳综合效益。

3建筑理论在建筑实践中的应用

建筑理论的发展与建筑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立其价值和地位。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在我国建筑实践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建筑与生态和谐,注重环保建设

中国的传统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和谐,因地取材,因地制宜,这在现在一些自然保护区,如新疆哈纳斯自然保护区的建筑,云南的傣族部落民居等,至今仍保留了这些传统。但是,许多地区的环境却因工业建设时未考虑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大气污染、水源污染、资源过度开发、交通拥挤所有这些,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0世纪80年代,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合理开发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建设和设计时,重视生态、节能、环保全面考核,从选址、建材、布局、结构形式、空间造型各方面,在建筑的全寿命过程中,走天人合一的道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全面考虑生态、环保、节

[1] [2] 

能的要求,注意废气污水处理,重视回收可重复利用的物质,如污水经处理后的再次使用,一些建材的回收使用等,不仅节约了开支,也减少了建筑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

.重视规划,在建设中体现全局意识

现在,我国的各级城市建设,非常重视规划。在建设时,先给城市定位,确定城市规模,划分建筑区域,再根据建筑类型确定建筑定位,全面考虑建筑在城市中的定位,使城市水电交通等资源能够充分利用,使城市工业、交通、居住、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均衡发展。

.重视保护历史文化,在建筑设计和规划中充分考虑建筑与周围历史文物的和谐统一

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各地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既要创建新的建筑空间环境,又要重视各地城市与建筑历史文化的保存,保留和发展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要在研究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建筑文化。既创建新的建筑文化,又要符合当地历史文化、民俗、自然条件,在创新的同时,保持新建筑与历史民俗文化的和谐统一,在建筑设计时,考虑各地民族风情、装修特点及造型手法,使新建筑既有时代风貌,又不失民族特色。

.重视艺术创作在建筑中的应用,建筑创作体现标准化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和谐统一

在建筑设计中,以建筑模数设计建筑开间,再由建筑开间构成建筑物,即组成建筑群,因此,建筑群的空间尺寸也有标准的模数,这是我国建筑的一个特色;
在建筑外形上,我国建筑又体现了建筑构造的艺术化特点。如:梁、柱、墙壁上及门外饰物的雕饰、曲线屋顶、飞檐形式等,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它们造型、色彩各异,非常优美,是艺术造型和技术构造的优秀组合;
门窗、连廊、楼梯、隔断等也采用雕饰、彩绘等手法,创造出形态各富有生活情趣的艺术形象,使建筑艺术与标准化设计完美结合,既充分考虑建设效率,又不失建筑的艺术魅力。这是我国建筑的又一特点。

现代城市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字]宜居城市 政府 作用

一、 宜居城市相关概念解析

(1)概念解析

宜居城市的概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渐渐产生的,是城市发展到工业化阶段的产物。宜居城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宜居城市强调适宜居住,是指居住环境良好的城市。广义的宜居城市则是指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经济快速发展,就业充分,社会安定,文化氛围浓厚,交通便利,适于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

(2)理论研究进展

宜居城市相关理论萌芽于西方国家,它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而关于城市宜居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1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四个居住环境的基本理念。19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宜居城市研究组织的成立,宜居城市研究成为热点。到90年代,生态环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人类的居住环境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时人们开始反思城市宜居性这一话题提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000以来,宜居城市研究开始关注公平和生活质量,以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生活和生态环境,温哥华,伦敦等城市开始将宜居性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宜居城市理论,但是宜居思想历史久远。古代城市强调城市与自然的结合,是受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城市的宜居意识都源于实践,并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到了近代,特别是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人居环境科学的兴起为宜居城市提供了理论指导,我国最早进行人居环境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学者是吴良镛先生。吴先生认为要借助科学的方法论,通过多学科的交叉从整体上予以探索和解决宜居城市建设中面临的各自问题。2004年,北京市首先提出了建设宜居城市的口号,这是宜居城市首次在规划的层面上被提出。此后,宜居城市的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使宜居城市成为理论界讨论和研究的热点。上海,青岛,杭州等也纷纷制定建设宜居城市的规划。

二、宜居城市建设中的政府作用浅析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在关注经济的同时,对所居住城市的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对城市生活的各个层面的高质量生活环境有了更高的需求。由于市场机制的缺陷,政府又是城市发展与管理的主体,所以,宜居城市建设还需政府的导向作用。

(1)提高城市管理的水平

第一,管理机构的设置要科学化,并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城市管理的对象既有繁简和复杂程度的不同, 管理机构的设置自然不能一律。大城市因为管理对象众多而复杂, 机构设置相应可以多些,分工可以细些, 中小城市就没有必要一律照搬。第二、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统一的领导和协调的机构。领导机构的任务, 除了负责领导城市管理, 还要制定统一的城市规划方案、避免多头管理,相互推责的现象,为着实现同一个目标而活动。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时一个地区发展的基础,也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必备条件。随着宜居城市建设进程的发展,人们对于干净的水,便利的交通,优美的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要顺应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期待,就必须在富裕百姓的同时,不断加强广告服务设施的建设,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3)科学规划城市交通

宜居城市必须要有完善,便利的交通体系,交通给城市带来的压力还要靠交通规划来解决,最终还是需要政府的力量。首先,宜居城市强调以人为本,所以要把城市中的人及其活动场所才作为交通规划中的核心。通过交通系统的统筹规划,提高交通系统的总体效率,实现城市与交通的均衡、协调发展。其次,要构建可持续的交通规划体系。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明确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规划的概念。制定以满通需求,优化资源利用,改善环境质量为目的城市交通规划体系。

参考文献:

[1]刘语潇.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0.6

[2]崔亚楠,郑潇蓉.国内外宜居城市研究进展与展望[J].山西建筑,2009.5

[3]余萍,喻亚静.关于创建宜居城市的几点思考[J].江西化工,2010.1

[4]李业锦,张文忠,田山川等.宜居城市的理论基础和评价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8.3

[5]董晓峰,杨保军.宜居城市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8.3

[6]郝之颖.对宜居城市建设的思考—从国际宜居城市竞赛谈宜居城市建设实践[J].国外城市规划,2006.2

[7]任致远.关于宜居城市的拙见[J].城市发展研究,2005.12(4):33-36

[8]吴仁.温哥华概况[J].城市建设与规划,2005(4):25-27.

现代城市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主题色设计 城市规划 色彩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加快了城市现代化的步伐,带动人们经济消费水平的发展,人们逐渐从物质享受更多地转移到精神享受上,而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对城市整体和细节进行规划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主题色的设计在城市规划中逐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增强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说明城市发展的特色,标志着一个城市的形象。本文将以主题色设计为中心,对城市规划进行研究。

1 城市规划的现状和作用

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指对城市将来的发展、城市的建造布局以及合理配置和建设城市公共资源进行综合部署[1],是固定时间内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依据,是城市管理的主要构成内容,是对城市进行管理的理论根据,同时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以及城市运行三个流程的监管基础[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整个社会环境发生变化,为了适应这种现代化环境的变化,就需要建设现代化城市,对城市未来的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促进城市现代化发展。

我国对城市规划的规定为以发展的视角看待问题,将科学化的举措作为理论依据,对城市资源、城市结构、空间布局[3]以及社会发展组成成分等进行合理的规划,也就是合理布局城市,实现城市发展计划。城市规划是对城市进行管理的基础工作,引导和完善城市建设的发展。由于我国城市数量较多,国家对城市规划的目标是随着城市实际的发展不断进行改变的,是一个连续且复杂的过程。

不断完善和发展城市规划建设,可以促进城市全面以及顺应时代的发展,指导和说明城市将来的发展,对城市内部的布局和资源进行合理安排,协调整个城市发展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促进城市现代化并且多元化发展,有四方面的作用,即更好地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完善城市经济高效发展;
完善社会公共建设,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协调社会关系,促进分配公平和经济效益的发展;
提升人们的基本生活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4]。

2 主题色设计的理念

主题在汉语中的释义为文艺作品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也被理解为:核心、主旨或者焦点,其有四方面的特点,分别是:客观性[5],来源于日常生活;
主观性,拥有主体感觉上的想法;
观念性,思想转变的过程;
时代性,拥有特定时间段内涵。主题色设计是针对具体的环境和要求,然后选取最主要的颜色进行设计。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主题色设计相当于一种时代的象征,也相当于一种事物的象征,通过主题色的设计可以表达一种思想内涵,赋予主题色设计一定程度的内容。一旦看到这种主题色设计,就能够对设计的对象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所以必须注重主题色设计理念的发展和应用[6]。

3 主题色设计和城市规划的联系

现代化城市建设需要对城市具体格局进行合理设计,同时还需要具有相应的文化象征以及城市形象体现,这就需要加强主题色设计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促进城市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主题色设计的理念和内容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了促进城市全面发展,就需要依据城市发展的现状,将主题色设计和城市规划进行深层次的联系和融合。主题色设计和城市规划之间的联系,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3.1 主题色设计体现在城市规划的内容中,丰富城市规划的内容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总体和细节进行合理布局,城市总体包括城市所有的建筑物、道路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
城市细节包括广告牌、宣传标语、文化信息等。要对城市所有内容和设施进行合理规划,必定离不开主题色设计,主题色设计会对城市规划对象进行丰富和完善。比如对城市道路交通进行规划建设,会在道路两旁建造花园或者设置相应的警察模型,采用不同的色彩,一方面完善道路交通建设,同时也丰富道路交通内容,提醒开车司机注意安全,绿化交通环境。主题色设计体现在城市规划的内容中,能够丰富城市规划的内容,促进和完善城市现代化的建设。

3.2 城市规划内容决定主题色设计的选择,促进主题色设计合理搭配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城市的发展计划,需要在城市规划中对很多对象进行规划设计,同时城市发展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色,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主题色设计的选择。由于主题色设计是依据城市实际发展而进行的相应设计,而城市规划正好是在城市现在发展的基础上对城市将来的发展做出规划设计,其在内容上对主题色设计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促进主题色设计合理搭配。

主题色设计和城市规划两者在现代城市化发展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对现代化城市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将两者合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丰富城市的建设。

4 主题色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整体和细节进行合理布局,而人们对城市的第一印象来自于城市的颜色设计。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必须重视主题色设计的发展,针对城市的具体发展以及环境氛围,选取适合的主题颜色对城市进行设计,以此来体现城市的形象。从色彩心理学[7]角度而言,每种色彩会代表人们不同的心情,同时颜色的变化也会对人的心情产生影响,那么就需要在城市规划中选取能够舒缓人们感情的颜色,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由此可见,主题色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正确且鲜明的主题色设计对城市规划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将主题色设计应用在城市规划中,有以下三方面内容。

4.1 主题色设计必须和城市文化发展相适应,体现城市独特的文化信息

我国的国土面积较大,分布的城市较多,由于民族文化以及南北地区等因素的不同,致使每个城市的发展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色。比如,陕西省西安市是十三朝故都,具有非常浓厚的文化底蕴;
海南省三亚市是我国最南部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全年受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影响,空气质量较高,拥有独特的旅游文化环境等。

一个城市的发展会带动这个城市文化的发展,而城市文化的内容、传统习俗以及文化氛围都会对主题色设计产生影响,选取适应的颜色能够促进城市文化有效地发展和宣传。城市长期的发展也影响人们对于颜色的喜爱程度,这就是在城市规划中进行主题色设计的重要基础依据。同时我国社会的发展速度较快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引进更多设计理念,可以为城市规划发展提供相应的主题色设计的色彩选取和搭配。对于各种各样的设计理念,应当选择适合本土特色、能够和当地居住人们产生共鸣的颜色进行设计,体现城市独特的文化信息。

4.2 主题色设计体现城市人们自有的情感,维系城市凝聚力的发展

每种色彩都有自己的性格,热情的红色,生机的绿色,宁静蓝色,低调质朴的灰色……它们都会间接地对人们的心理和情感产生影响。因而城市主题色的设计应体现城市人们所自有的一种情感,当外来人进入此城市时,能够通过不同的建筑物或者城市建筑所附色彩,立刻感受出这座城市的情绪。比如,来到“粉墙黛瓦”的苏杭,我们感受到的是城市历久弥漫的古香古色,安静闲适。来到色彩鲜艳明亮的西班牙,立即感受到那城市发自内心的热情。在城市规划中,将主题色设计应用其中,并且考虑到色彩对人心理情感的影响,通过不同的布局进行相应的设计,促进城市携带独特内涵的发展,表达人们的心情、渲染人们的情感,维系城市凝聚力的发展。

4.3 主题色设计丰富城市人们的生活内容,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现代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城市发展的目标,将主题色设计应用在城市规划的建设中,能够促进城市现代化的建设,同时也能丰富城市人们的生活内容。比如,公交车上无线电视的播放,可以让坐公交车的乘客了解新闻、音乐或者城市的发展;
各种各种的志愿活动或者城市宣传活动的开展,让人们更加了解自己生活的环境等。合理规划城市发展,就是要避免一些损害城市形象和城市发展的设计或者建筑出现,对城市进行合理的布局规划,然后选取相应的主题色对城市进行独特设计,协调城市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让人们在舒适的颜色氛围中愉快的生活,享受现代化生活的便利。

将主题色设计应用在城市规划中,必定要对城市建设和设计进行建造和完善,促进城市现代化发展,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建设全面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城市主题色设计入手,对城市规划进行研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城市规划是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布局进行设计,而城市现代化建设不只是需要城市规划的发展,还需要主题色设计的融合。

主题色设计可以反映出城市发展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是城市的具体形象,象征着城市的发展的变化,对城市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完善城市主题色设计能够更好地完善城市现代化建设和服务,宣传独特的城市文化,促进城市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艺存.城市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与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0).

[2]王引,袁方.见微知著设计有道――城市设计专题会议综述[J].城市规划,2014,38(1):69-71.

[3]颜艳玲.浅谈我国城市规划个性化设计的一点心得[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8).

[4]毕海松,张欢.城市规划中色彩设计初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3).

[5]王志东.城市规划设计要素的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4,(23):

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