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度腊八节有哪些风俗【五篇】

时间:2023-06-22 13:10: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腊八节是特指腊月初八这一天由于约定俗成的习俗而形成的节日。而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那么你们知道关于2021腊八节的含义是什么内容还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20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腊八节有哪些风俗【五篇】,供大家参考。

腊八节有哪些风俗【五篇】

腊八节有哪些风俗范文第1篇

腊八节是特指腊月初八这一天由于约定俗成的习俗而形成的节日。而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那么你们知道关于2021腊八节的含义是什么内容还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2021腊八节的含义是什么_腊八节习俗和意义,欢迎参阅。

腊八节的含义是什么腊八节是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

腊八节,俗称“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腊八节在我国有着很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在这一天喝腊八粥、做腊八粥是全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也是最讲究的习俗。历史上曾涌现出一大批专为“腊八节”而创作的诗词作品。

腊八节习俗腊八节祭祀

应劭《风俗通》云:“《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其起源甚早,《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夏代称腊日祭为“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代改为“腊”。

腊八节腊八粥

叫“七宝五味粥”。中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腊八节吃腊八蒜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

腊八节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腊八节吃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腊八节吃腊八面

中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腊八节的意义腊八节,俗称“腊八”,汉族传统节日,民间流传着吃“腊八粥”,泡腊八蒜(有的地方是“腊八饭”)的风俗。在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腊八节有哪些风俗范文第2篇

吃腊八粥风俗作文500字左右有哪些你知道吗?农历十二月初八,民俗谓之腊八,就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来。共同阅读吃腊八粥风俗作文500字左右,请您阅读!

吃腊八粥风俗作文500字左右1今天是农历的腊月初八,是要喝粥的。

腊八粥是一种很讲究的食品。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传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也有穷人把它叫做“佛粥”。怪不得这种粥材料五花八门,十分好吃了!

前一天,就为这顿粥忙活起来。用凉水泡起了黄米、黑豆、红枣、花生等谷物。光看着就让人联想到了美味。

清晨一早,奶奶就用木材点起火炉,架起大祸,加好了水,轻轻放进了准备好的谷物,锅中马上变成了五彩,花花绿绿的,散发着微微的清香。奶奶用大勺柔柔的搅和了一下,锅中马上就翻腾了起来。奶奶满意的盖上锅盖,去看电视去了,可是我依旧对这十分感兴趣,细细的等待着,我现在终于懂了奶奶用木炭的道理,木炭染出的火柔柔的,轻轻的烘托着锅底,如此做出的粥才会更加香甜可口。木炭一点点向下延伸,我便把它往前推一下,那条坚实的木头为了我们的一顿美味,变成了灰烬。

过了一个多小时,锅盖沿冒出了白气,锅中也发出了咕咚咕咚的,我兴奋的大喊,奶奶走来拍拍我的脑袋,“等等,就来了,你这个小馋猫!”

她揭开锅盖,里面的水几乎消失待尽了,缠和在一起的米粒间不时有一个个小气泡,仿佛一个个喷发的火山。膨大的红枣们漂浮在上面,像一群可爱的胖娃娃。我和奶奶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好了!”话音未落,我就捧出了碗筷,叫唤起了家人们。

一家人围坐在一桌,每个人前面都是一碗火红的腊八粥,我迫不及待的吃了一口,哇!这粥米糯糯的,十分可口!还透着一丝滑爽,仿佛吃亲亲果冻时的浅唱。诱人的红枣更是香甜美味……

一碗粥下肚,整个人都暖融融了,冬日的寒冷一扫而光。神话故事说:“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还能增福增寿。”

唉,如果天天都是腊八节该多好,如果天天都能吃到腊八粥该多好!

吃腊八粥风俗作文500字左右2我的家乡过春节时有很多习俗。每年到要过年的这一个月,就成为腊月。腊月里的每一个节气都和过年有关系。

腊月初八的这一天,就是喝腊八粥的日子了。这一天每家都要做一种粥,而且都要在粥里放八样东西,有红豆、绿豆、江米、麦仁、黑米、莲子和百合,还有好吃的葡萄干,熬出来的粥稠稠的、甜甜的,好吃极了!不但要喝粥,每家还要泡腊八蒜呢!听老人说,喝了腊八粥就要花钱准备年货了。

到了大年三十这一天,要贴红红的对联和放长长的鞭炮。知道为什么要贴对联、放鞭炮吗?传说,有一个叫“年”的头生独角、凶猛异常的怪兽,到了大年三十晚上就要出来捣乱,夺走了很多人的性命。但它最害怕声音和红颜色。一天晚上,“年”又出来吃人了,他在一家人门口看见这家人正在用竹子搭起的火堆取暖,燃烧的竹子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把“年”给吓跑了,人们兴高采烈地欢呼起来。这就是过年贴对联、放鞭炮的习俗。

这就是我的家乡过年时有趣的习俗。

吃腊八粥风俗作文500字左右3再有几天,就该过腊八节了。说起腊八节和喝“腊八粥”大家可能都不会陌生,若是讲起腊八节的来历和喝“腊八粥”的缘由,恐怕不少人还真说不上个子午卯酉来。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明代的用料,加江米、白果、核桃仁、栗子等煮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着名的雍和宫腊八粥,除了江米、小米等五谷杂粮外,还加有羊肉丁和奶油,粥面撒有红枣、桂圆、核桃仁、葡萄干、瓜子仁、青红丝等。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老北京的最为讲究,掺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剥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像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腊八粥吃了几天还有剩余的,是个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寓意。

吃腊八粥风俗作文500字左右4今天是腊八,可惜好多天天被工作和生活搞的晕头转向如我的人是记不清这些日子的。一早起来,我用高压锅做了小米粥,煮了鸡蛋,这才跑到网上,这也算一种统筹安排时间的方法吧,做饭上网两不误。看到搜狐社区首页有关于腊八的来历,教做腊八粥之类的帖子,这才恍然,原来是腊八啊。

曾经,我也很喜欢喝腊八粥。母亲用红枣、花生、大米、核桃仁、栗子、绿豆、红豆之类加上白糖熬成的热腾腾的粥在我眼里曾经是不可多得的美食,当然,并不需要在腊八,平常也可以吃得到,但是要看母亲有没有时间,有没有心情。每当母亲说要熬腊八粥了,那我会开心的帮母亲剥栗子、花生等等,还热心的尽可能凑着八种原料,回想起来,吃腊八粥是一件很麻烦很热闹的事。

而如今,小吃摊上随处都可以买得到的八宝粥让腊八粥对我的吸引力消失贻尽,只要想吃,出门就可以买的到。我再不会对母亲央求:“今天我们做腊八粥吧。”只因为,实在没必要费工费时去准备那些东西,真想自己做,超市里就可以买到一应俱全的材料,而失去了准备的那番忙碌,喝腊八粥也便没有了以往的乐趣。有时候,我们所在意的,真的并不是事情的结局,而是完成这件事的过程而已。就象腊八粥,没有了为其忙碌的必要,品尝起来便仿佛失去了当日的香甜。

腊八是如此,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也是如此。当月饼不再是只有八月十五才可以吃到的美味,中秋节在我的眼里便黯然失色。当新衣服不是只有在新年才能穿上身,只要想买,随时随地就可以购置新衣;当麻花、丸子、耦合之类不在是必须在年前准备的美食,只要想吃,随时都可以吃得到,春节在我眼里便也成了越来越不热闹的节日。为什么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只因为,已经没有什么能令人企盼的东西。曾经和母亲忙碌着拧麻花、炸耦合的我已经一去不回了,取而代之的,是年关将近却暗暗叹息又老了一岁。似乎只是眨眼之间,曾经以为会是多么幸福的明天,摆在眼前时也不过如此,原来,幸福只是一种感觉。

吃腊八粥风俗作文500字左右5腊八节的由来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今天我就来为大家介绍两种说法吧!

传说一: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未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二: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是不是现在就想喝一碗热乎乎的腊八粥呢?

吃腊八粥风俗作文500字左右6走进腊月,年的味儿渐渐地浓了起来。这味儿是从家乡喷香的腊八面里溢出来的。提起腊八面,现代都市里的人恐怕很少知道,拂去记忆的尘埃,往事便会清晰地浮现眼前……

在我家乡,腊月里最重大的节日就是腊月初八,也叫腊日。每年腊八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做上一大锅香喷喷的腊八面。家乡有句俗语叫“红白萝卜似疙瘩,母亲叫你吃腊八”,“疙瘩”是家乡的土话,意思是说吃腊八面先要做好的是“腊八臊子”,这是展示姑娘、媳妇心灵手巧、烹调手艺高低的平台。家乡的“腊八臊子”做起来非常有讲究,是将猪肉、红萝卜、白萝卜、白菜帮子、豆腐等八种蔬菜切成小拇指大小的方丁(也叫“疙瘩”),然后佐以大葱、蒜苗、茴香等调料,用文火烩炒在一起,其味醇色佳,别有一番滋味。做好了“腊八臊子”还要擀好腊八面。在家乡,新媳妇或小姑娘不会擀面是要被人笑话的。首先面要和的均匀,软硬适中,擀时要拿稳放平,用力要匀,先松后紧,先慢后快,富有韵律地一推一压,将面团擀成一张薄薄的面片。然后在摊开的面页上撒少许面粉,一层一层均匀地折叠。用刀切时,刀尖不离案,刀把缓缓抬,伴着“咯噔、咯噔”的节奏,面可以被切成长条形也可以切成菱形。然后,水开下锅,捞出面来,盛在碗里,再浇上提前炒好的“腊八臊子”。这样,一碗碗色香味形俱佳、冒着白生生热气的腊八面就能上桌了。若再往碗里滴上几滴红艳艳的油泼辣子,更会让你垂涎三尺,吃起来酣畅淋漓,吃完后意犹未尽。

“母亲叫你吃腊八”说的是腊八这天,嫁出去的姑娘无论是十里八里、无论是忙还是闲,都要赶回娘家吃上一顿母亲做的腊八面。这天,在乡间的道路上,你会不时地看见穿着一新的姑娘、媳妇们高高兴兴地回娘家。腊月天寒地冻,为了迎接女儿回来,往往是做一大锅腊八面,初八一整天都吃它。这天全家人端着一大碗腊八面边吃边唠着闲话,围坐在热炕头或是灶火前,温暖而惬意。

吃完面后,母亲还叮咛儿女们给猪儿、猫儿、狗儿留下一碗,给树上、粮仓等地方挂上面,据说,这样会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树木快长,人的身体也会更健康,这也寄托了家乡人追求平安、向往幸福的情愫。

腊八节有哪些风俗范文第3篇

过春节,过的是个年味。其实,要说年味,早在腊月初八就开始了。腊月初八是春节的序幕。天津年俗曰:“媳妇媳妇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一过腊八,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然后,闷葫芦声声鸣起,闺女戴花,小子放炮,热闹红火的春节就到了。

提到农历腊月初八,是为腊日。《史记·秦本纪》说:“秦惠文君十二年,初腊。”那是公元前326年的事。再往早追溯,腊节是一个祭祀之节。其实,民间老百姓对于腊八的起源倒不大感兴趣,但是对于腊日的节物却很重视,比如腊八粥、腊八蒜等,至今仍是民俗中的热物。

腊八粥,据传与佛教有关。笔者在前日曾有专文介绍,在此,我们且一笔带过。

腊八蒜的文字记载见于《春明采风志》,书中说,“腊八蒜亦名腊八醋。腊日多以小坛甑贮醋,剥蒜浸其中,封固。正月初间取食之,蒜皆绿,味稍酸,颇佳,醋则味辣矣。”原来,这腊八醋或腊八蒜,说的本是一码事。民俗在腊八日制作腊八醋,即以醋浸蒜,或加糖为糖醋蒜。而腊八醋是在腊八制作却不在腊八食用,在什么时候食用呢?实在春节初一、初二吃饺子、面条时,佐以醋蒜,是为至美之味。这样我们就明白了,腊八醋的主角是醋。腊八醋的登场大戏是春节吃饺子。

俗话说“盐从哪咸,醋打哪酸”,是自古以来人们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对于味觉,中西方文化有着大相径庭的理解。

在西方文化中,视觉和听觉被认为是高尚的,而味知觉,被认为是肉体愉快的诱惑和满足口腹之欲的恶习,是没有资格进入美学和艺术哲学殿堂的。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味知觉的认识却恰恰相反。中餐是以味为核心,以美食为舞台,以养生为目的的。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食物有“甜、酸、苦、辣、咸”这五种味道。中国古代重视五味,是发端于原始社会的农耕文化。我们的祖先由于种种原因走上了粒食之路以后,选择了以粟为主食。鉴于那时候的加工水平,粟既脱粒不干净,经常硌牙,又干涩难咽,于是先人们创造了将肉与菜料一锅煮的羹。在油炒的方法没有推行的时代,人们通过羹(之后浓缩为菜)来烹用美味而得以“就着”粒食下咽。而羹也要加入调味品产生多变的滋味,这就使得进食过程变得顺利。

在商代时,调味料主要是盐和梅,取咸、酸为正味。这以《尚书·说命》所言,“若作和羹,尔惟盐梅”为证。而到了周代,虽然少不了盐梅,却更多地使用调味酱,如酸味酱醯等。中国历代的厨师和美食家都十分看中酱。五代的《清异录》认为,“酱,八珍主人;
醋,食总管也。”宋代《梦粱录》称:“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个“开门七件事”的俗语在民间一直传流至今,可见其影响之深。

我国制酒的历史至少也有四千多年了,制醋的历史略晚于制酒。醋的最初制法是用麦曲使煮熟的小米发酵,生成酒精,然后靠醋酸菌的作用将酒精氧化成醋酸,酿制过程和酒基本相似。所以,两晋的炼丹方士又称醋为“苦酒”。食醋在古代又称淳酢、醯等。《礼记·檀弓》载:“宋襄公葬其夫人,醯醢百瓮”,证明在距今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大规模地制醋了。在先秦时期,醋还是一种贵重的调味料,至汉代以后,醋的制造和使用才比较普遍起来。《史记·货殖列传》说,那时的“通邑大都”里面每年酿醋上千瓮。随着年代的变迁,醋的生产和发展很快,醋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开门七件事之一。

食醋的种类很多。根据原料不同,食醋可以分为粮食醋、果醋、酒精醋和合成醋。以大米、高粱为原料的食醋称为粮食醋;
以薯类为原料酿造的食醋称为薯干醋;
以麸皮为原料酿造的食醋称为麸醋;
以含糖原料,如废糖液、糖渣、蔗糖等为原料酿造的食醋称为糖醋;
以果汁、果酒酿造的食醋称为果醋;
以白酒、酒精、酒糟等酿造的食醋称为酒醋;
以冰醋酸、水兑制的食醋为醋酸醋;
以野生植物和中药材等酿造的食醋称为代用原料醋。

烹饪中常用的醋主要有米醋、薰醋和糖醋三种,品质各异,用于不同菜点的制作。米醋是以黄米、高粱为原料,经发酵成熟的白醋坯直接过淋的产品。其特点是色泽黄褐,有芳香味,保管时不怕日晒,就怕闷热。米醋适宜炒菜,生食亦可。中医药常将醋作为药引。薰醋又名黑醋,原料与米醋相同。不同的是又经过熏制和加工。薰醋色泽较深,故也叫黑醋,具有特殊的熏制风味。糖醋主要原料是饴糖,加曲加水,高温发酵而成。其色泽较浅,口味清爽,但缺乏香气,且易长白膜。还有些合成醋添加了一些氨基酸、香精等辅料,但酸味单一,具有不宜人的刺激气味。合成醋中既没有普通酿造醋中所含的多种营养成分,也没有酿造醋的香气和滋味,所以在烹饪中主要用来制作本色或浅色菜肴的调味之用。

醋的组成一般为浸膏质、挥发酸、不挥发酸、高级醇、还原糖等,其乙酸含量约占3%~5%,此外,还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和铁、铜、磷等元素。长期以来,食醋作为一种传统的酸味作料,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医药讲“医食同源”,认为食醋有散淤、消肿、解毒、杀虫(杀菌)、消食除积等功能。但也告诫人们“酸伤筋,过节也”,米醋少饮有益,不可过多。东邻日本民间有“长寿十训”之说,其中膳食“少盐多醋”被列为第二训。国人熟知的“阿信”的扮演者田中裕子就是出了名的爱吃醋者。她走到哪儿都要带一个醋瓶子。据报道,日本国人均食醋量为7.88公斤,我国人均消费量仅为0.91公斤。

我国食醋种类很多,名品唐有“桃花醋”,元有“杏花醋”,明有“正阳伏陈醋”等。明以后,醋的品种日益增多。近代最著名者当数“三大名醋”。

山西人以嗜醋著称,人送绰号“老醯”,几乎到了不可一日无醋的地步。过去阎锡山的部队有“宁可缴枪也不缴醋葫芦”的笑话。您若问山西人为什么喜欢吃醋,不少人都会说:“醋下火”。京剧《打瓜园》里那个看瓜园的山西老头,别看他背驼,手又抽,但他的火气可真大,也许真的要喝醋来解。其实,山西人的嗜醋和当地那么多好吃的面食有关。传说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在山西太原附近的清徐县,就有了醋的作坊,有文字记载也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山西的老陈醋以色、香、味著称,越放越香,久放不腐。

镇江香醋,又名金山香醋,是江苏省镇江市的特产,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其醋以糯米为原料制作,素以“酸而不涩,香而微甜,色浓而味解”著称。

天津独流老醋是有故事的老醋。独流老醋产自姜太公的垂钓台。传说,独流是姜太公曾经垂钓过的地方。周建国后,太公被封在齐地,教民造酒。清康熙年间,皇家命独流镇的“王十爷”造酒。王十爷不愿意把祖传的技艺献给宫廷,就谎说“运河之水太甜,甜水加热是要变酸的”。皇帝见他刁难,便说“就要你造酸酒,不酸就砍头。”王十爷无奈求助于姜太公,太公晚上托梦说,“酸酒米糠出,二十一日酉时流。”王十爷得到秘法,果然用制酒的方法发酵了二十一天,流出了开胃止渴、调味提神的酸酒。

传说归传说,可是民间老百姓信啊。于是,“二十一日酉时出酸酒”组成了“醋”字。于是,将家家“太公在此”(保平安)的职责又加了一项“太公平安醋”。再于是,在腊八日用太公醋泡腊八蒜于春节前开封,又形成了一个二十一天的民俗。

自打出了独流太公醋,独流就成了著名的醋乡,年年要进贡宫廷。独流老醋以优质的大米、高粱为主要原料,选用小麦、大麦、豌豆为大曲,经14道工序,历时3年酿造而成。具有口感纯正浓厚,酸中带甜,不涩不楞,香浓丰盈,色泽酱红,质地浓稠,久存不霉的优秀品质。还具有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组成平衡,含有较高的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特点。

独流老醋也在与时俱进,不仅继承了传统用于烹调的老醋,还开发出精品醋、专用醋、旅游醋、保健醋等多种系列,使百年老品牌青春焕发,驰誉海内外。

最后,我们还回到开始讨论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春节泡腊八醋,吃腊八蒜的习俗呢?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从文化人类学的观点去分析,文化形态可以分为可见文化、半显文化与不可见文化三类。而我们常见的可见文化会受到其背后的不可见文化的整合和制约。最主要的是受到民族的哲世观、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的染色。这种制约常常表现在民俗、节日食品等方面,是民族文化传承中较难改变的一部分。具体到春节吃腊八醋的问题,究其原因有三点:

一、源自传统的“五味调和”观。传统文化认为,饮食要“以味为本,以和为上。”《周礼》说“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干。”主张“因时而调味”。具体主张春属木,春主风。根据阴阳五行的五味调和,春季的菜肴宜清鲜,口味宜偏酸,菜肴多绿色。提倡春日吃酸。

二、源自饮食搭配的习惯。春节期间,亲友相聚,宴请频繁,大鱼大肉自然不断。而醋与蒜在烹调中具有提鲜、提香、和味解腻、去腥除异味的功能。蘸腊八醋,酸中带辣,解腻杀菌;
吃腊八蒜,辣中带酸,永保蒜的脆嫩。至于在配菜中,为什么“吃肉不加蒜,营养减一半”,肉类要以葱、蒜为伍?因为离题远了,说来话长,笔者将再以专文详述。

三、泡腊八醋是为了春节吃饺子用。所以,泡腊八醋只是开场锣鼓,吃饺子才是大轴戏。饺子是中国最大的傩食,创造了使世界为之惊叹的为了吃一碗美食而牵动的人口大迁徙。外国人也许永远不会明白,春节一家人聚在一起蘸腊八醋吃饺子,不仅是为了“好这口,爱这味”,而是为了敬畏天地、感恩父母社会,学着如何爱祖国、爱人民,学着如何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以圆民族复兴梦,圆个人成家立业梦。

腊八节有哪些风俗范文第4篇

从腊月开始家家户户便开始忙活起来。

腊月初一,要吃爆米花、炒冻黄豆、小麦、胡麻籽……亦曰“避瘟”。

腊月初八,俗称“腊八节”,要喝腊八粥。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便有了淡淡的年的气息,人们要吃糖瓜。

腊月二十四,俗话说:“腊月二十四,灶家爷爷不管事,揩抹打扫搬家什。”家家户户翻箱倒柜大扫除,干干净净迎新年。

腊月三十,白天贴春联,挂宝纸,中午食面条和水饺,取吉“钱串套元宝,一年更比一年好”,期盼来年好运。留少许生面条,待明年再吃,谓之“隔夜饭”,期盼来年不闹春荒。晚上举家团圆,欢声笑语。家长虔诚沐浴迎众神,并陈列祖考遗影或木主,鸣放爆竹以示开祀,名曰“接神”。院中摆炭块以喻“财”,或燃旺火以济财运。外窗台上摆“灯围”,里里外外灯火通明,通宵不灭,喜气洋洋。家中成年人通夜不眠,谓之“熬大年”。

正月初一,一大早,小孩们便忙活着挨家挨户的拜起年来,这时候,他们是最高兴的了,给长辈拜年,长辈会给他们压岁钱……

正月初二,青年夫妇赴丈母娘家拜年,未婚者到娘舅家拜年。

初三初四,走亲戚拜访。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中把赵公元帅及其部将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等,共称“五路财神”。俗传正月初五为五路财神相聚之日,因而平遥民间正月初五忌出门,以免阻挡财路。

正月初八,为祭星节,是日晚餐喝面茶,并要祭星。

正月初十,俗称“十不动”。俗传是日老鼠娶亲,为祈求老鼠来年嘴下留情,家家户户吃饺子以志同庆,并放三两个饺子于瓮旮旯,名曰盖老鼠窑洞。

正月十五,俗称天官生日,民间称“元宵节”,又叫上元日。为祈求天官赐福,各村各社都要张灯结彩祭祀三官{天官、地官、水官},敲锣打鼓闹社火、舞龙灯、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喜庆气氛超过春节。许多村的好事者还要组织给新婚之家“送孩孩”活动,由一位儿女双全的男子,扮作送子娘娘的使者,竹筐中放着许多泥娃娃,锣鼓队打着“浑秧歌”鼓点,或吹奏“孟良打弓、将军令”等乐曲,挨门逐户送,每到一家都要唱几句祝福词,祝主家早生贵子,又讨得些喜酒、喜烟、喜钱,皆大欢喜。城里沿街各商号都要在铺面外屋檐下挂花灯,而且各有新意,竞相吸引游客观赏,也能提高字号知名度。城内和近郊各里坊的民间社火都要进城表演,各字号都要邀请他们在门前表演,赏喜烟、喜钱,图个吉利。晚餐家家户户吃元宵。

正月二十,俗称“小添仓”,又称“添仓日”。是日晚要烧烤一种白面包红糖馅的“布袋袋”,象征丰收,供拜仓神,以求五谷丰登,粮食满仓。

正月二十五:俗称“老添仓”。

腊八节有哪些风俗范文第5篇

过年先“粥”道

西北的火炕是一绝,往往火炕和做饭的灶连在一起,节能环保,一举两得。既能做饭,又可以利用热能烧炕。赵葡萄奶奶一双七寸小脚忙不迭地在灶火边转来转去,这套工序自打她做媳妇开始就熟悉了。晌午饭后,把薏米、红豆、大豆、黄豆、黑豆、玉米泡好,外加红枣,用文火慢熬。整个夜晚,躺在热炕上,闻着弥漫在整个窑洞的豆香,酣然睡去。

隔日早上五点左右,公鸡打鸣,赵奶奶起了个大早,把锅里的粥好好搅搅,先盛出好几碗。这个有讲究,一碗用来祭祖,求祖先保佑;
一碗祭灶,感谢灶王爷的恩赐,五谷丰登;
还有一碗要端给邻居们,低头不见抬头见,乡里乡亲最是亲。

当然,这一早,左邻右舍可以说家家户户都非常“粥道”,端来送往,表达一份淳朴的情谊,而往往从这一碗粥也能看出各家过的光景如何:富一些的,粥里的配料会更多,花生什么的都有,还会放上白糖;
穷一些的,豆子样数少些,心意到了就行。

腊八的粥和蒜

农历的十二月初八,熬腊八粥。“腊八粥”又叫佛粥、福寿粥、五味粥和七宝粥。据说中国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是传自印度。整个故事和释迦牟尼的六年苦行有关,六年苦行,释迦牟尼每天只吃一麻和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苦难,在每年的十二月初八日,大家都以麻、米造粥,作为纪念。

赵奶奶做的也是“腊八粥”,但是和传统腊八粥不同的是,西北的腊八粥有了自己的改良。小米洗干净,红白萝卜切丁,加上豆腐、土豆,炒成臊子。大案切好的面,煮一大锅,这就算是腊八粥。遗憾的是现在人似乎觉得这个麻烦,所以改成吃饺子了。

当然,在西北过年还有一样不能少,这就是“腊八蒜”。当地有一个有趣的说法:“腊八蒜,腊八粥,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蒜”与“算”同音,年关将至,一年的账该算了,债主不好意思登门,就给欠债的送一坛“腊八蒜”,收到这个特殊礼物的人家心照不宣,知道该还债了。

赵奶奶做“腊八蒜”和其他人家没什么不同,上等的米醋加上大蒜瓣儿,浸泡封口。看“腊八蒜”是否做得成功,看颜色就可以,翠绿翠绿的和翡翠一样,就腌制好了。当然,“腊八蒜”主要是为年三十儿的饺子准备的,想想桌上香喷喷热腾腾的饺子,就着翠绿的“腊八蒜”,那个味道绝了!我坐在火炕上,端着一大碗赵奶奶做的腊八粥,那扑鼻的香味不由地让我想起当年赖在炕上时,奶奶递给我腊八粥的温暖的手。

小年要贴灶

腊月二十三,“小年”是进入“岁末”最后阶段的起点,灶神祭祀是这个节日的主要内容。“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过去人们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灶,把又黏又甜的糖瓜献给灶王,粘住灶王爷的嘴,让它“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如今别说祭灶,就连糖都吃得少了,更别提糖瓜,小孩子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粘糖瓜”在城里已经消失。

祭祀灶神的风俗各地不同,时间一般差不多都是晚上,用品各异,有的祭祀有祷告词,有的祭祀有祭祀歌。比如山东某地就有“灶王灶王你上天堂,多说好,少说坏,五谷杂粮全带来”。围绕着灶神这次辛苦的汇报工作,人们不但要送,还要“接灶”“迎灶”。23、24日灶神启程,也不怎么休息抓紧汇报工作,这说明执行力很高。各地收到的关于灶神返程的消息不尽一致,所以有些地方是除夕、初一,有些是初三。

祭灶,一方面是怕灶神带来灾难,另一方面是希望通过祭祀求得幸福。现在我们的厨房里已经很少用灶台,更多是煤气灶,所以祭祀的风俗也就少了。在赵奶奶的窑洞里,我和他们一家老小向灶王爷叩拜,求祝福和安康。

有钱没钱,洗洗过年

“二十四,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叫做“扫房”,南方叫做“掸尘”。正所谓“有钱没钱,洗洗过年”,这一天家里最忙碌的是母亲,经常是翻箱倒柜,洗刷干净。然后一大家子各自分工,各司其职,屋前屋后焕然一新。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讲,年前大扫除的重点恐怕就是擦玻璃。我国北方还在“扫房”后剪窗花、贴窗纸。我看着赵奶奶盘坐在炕上,剪刀翻飞,一会儿出来一个“喜”字,一会儿出来一只“喜鹊”。

房子得干净,人更得清爽。咱们常说“洗心革面”,见过话剧演员用“洗头刮脸”来诠释这个词。过年了,该给自己的形象拾掇拾掇,精精神神过大年。首先是剃头理发,一方面说“正月理发死舅舅”,另一方面也是求新创新,得“从头开始”。然后就是“沐浴”,每年此时的澡堂子总是人满为患。年前沐浴的习俗也是由来已久,清代民间就有年前沐浴的记载。北京谚语说“二十七,洗疚疾;
二十八,洗邋遢”,这句谚语所说的,现在湖北东部依然流行,而江苏常州人在腊月二十六会“洗福禄”。无论哪天沐浴,目的都是要面目一新迎新年。

这一天我也没闲着,赵奶奶早早便将窑洞里打扫得干干净净。院子里挂着一年来第一次从炕上接起的毡,需要在屋外打一打,除尘。我就是负责向毡动手的执行者。打的自己满头大汗,毡在空中来回摇摆,而后赵奶奶把它再铺到炕上,似乎的确暖和了很多。

正月里来过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