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化学结业论文【五篇】

时间:2023-06-22 13:55:04 来源:晨阳文秘网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是工科高等院校教学计划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占用一个学期,达大学教育阶段的八分之一。这一教学环节能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使用各种工具书、应用计算机、外文翻译、工程设计与科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化学结业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化学结业论文【五篇】

化学结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物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多元化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是工科高等院校教学计划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占用一个学期,达大学教育阶段的八分之一。这一教学环节能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使用各种工具书、应用计算机、外文翻译、工程设计与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调研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社交能力,同时通过毕业答辩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材料组织能力、讲演与口头表达能力、反应敏捷能力。东北电力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师经过多年的教研总结出:这些培养目标仅靠在校园里苦读书本、纸上谈兵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要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学生就业的机会,只有到社会实践中去,走学科交叉、产学研合作办学之路。

一、改革的措施

1.采用多元化毕业设计(论文)模式进行个性化培养

将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分为考取研究生进一步深造型、签约就业型和自主创业型三类。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开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并结合自己的毕业去向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新颖创新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由专业教师把关审题;
也可支持学生到就业单位或实习实训基地做毕业设计(论文),可使学生受到正规的科技开发训练,熟悉未来工作单位的环境和要求,提前完成由学生向工程技术人员的角色转换;
支持学生参与大学生"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自主开放型"实验项目的研究,参加大学生节能减排等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为日后的就业、创业和研究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支持考研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提前进入研究生课题的研究。这些措施能极大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对增强我校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建立和完善独具特色的多元化毕业设计(论文)联合指导企业基地

积极探索与企业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共建研究等产、学、研合作模式,企业借学校人力资源进行研发工作,学校利用企业条件培养人才,互利互惠,建设一批工程实践基地,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学生作为生力军,直接参与工艺设计、产品研制、科技开发工作,锻炼了学生的工程能力,形成了特色。我校地处各大类企业门类齐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吉林省,有优越的校企联合优势和校企合作传统,同时,各企业中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很多是我专业的毕业生,因此可依托本地建立多元化毕业设计(论文)联合指导企业基地,在培养一批校外兼职指导教师同时,也解决了教学设施和工程训练场地不足及到企业实习只能以参观形式进行的困难,为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撑和保障。

3.建立和完善实效显著的校内工程训练基地

利用校内资源条件,发挥学科优势,依托我院学生科技园、应用化学特色专业、省水处理实验中心组建了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校内工程训练基地,为毕业设计(论文)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4.对校内指导教师进行工程实际能力再培训,增强题目的工程实用性

近几年,我专业引进了一批青年教师,他们的学历高、综合素质高,但没有工厂企业工作的经历,缺乏深入的工程背景。因此,每年安排青年教师在学生到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也下到企业锻炼,亲身体验工程实际和生产管理运行过程,积累工程经验,既可提高他们的理论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同时,也能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水平。

5.建立可操作性强的质量保证和评价体系

针对不同方式的毕业设计(论文)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要求及联合指导协议书等教学文件,以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有序进行。为考核学生的培养效果,制定了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内容和指标体系,提出了评价的操作及过程控制方法。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实行10~15%的末位复审制,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二、改革的可行性

"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它是教师的一种自觉需求,教师既可以寻找科研立项课题,也可为企事业单位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同时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学习生产新技术,反过来又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最终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更加广阔的空间,有利于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形成。

这种模式也是学生渴望的,学以致用,用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一方面考研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提前进入研究生课题的研究,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我专业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申请校级、市级、省级乃至全国的自主创新科研项目,参加大学生节能减排等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另一方面企事业单位委托的课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学生真题真做感兴趣,更易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培养合作和团队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同时,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也能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情况,及时与优秀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人才流失,增加了引进人才的可靠性,节省了培训费用。

通过这种模式的实践有效地缓解了我们专业实验资源不足的问题,充分利用企业或科研院所的实验设备作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实验的有益补充,能有效地缓解学校因扩招而造成的资源紧缺的状况,提高了企业与科研院所实验设备的使用价值。

三、结束语

这种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有利于造就优秀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可全面提高我专业的教学质量,是我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符合高等教育综合化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冀满祥.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142-143.

[2]李卫祥.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索[J].太原大学学报,2005,1(6):59-61.

化学结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秘书文化 秘书专业 传承发展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文化,也都在大张旗鼓地研究。然而“秘书”自古有之,“秘书文化”自古有之。它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封建帝王文化的组成部分。不知为何如此厚重的“秘书文化”潜在着,或许出于一些比较敏感的原因导致了人们对研究秘书文化的敬而远之、远而避之。这样的背景是不利于“秘书学”专业建设的。为了建设好新兴的秘书学专业,弘扬秘书行业的文化精神,我们结合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2017届秘书学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实践,把《从〈市长秘书〉看当下秘书文化的抒写》《论胡乔木对传统秘书文化的阐释》《传统秘书文化对当代秘书修养的借鉴作用》等五篇带有共性的东西――“秘书文化”加以整合,形成“‘秘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大命题加以培育研究,以期世人对秘书学专业发展的重视和对“秘书文化”建设的期待。

一、研究背景的梳理

“秘书”由来已久,传说始于黄帝时期的议事。历朝历代都强调秘书队伍的办文、办会、办事的基本职能。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事实,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加以鸟瞰的朝代近乎为零。即使在现当代也少有涉猎。中国知网上也只搜集到十来篇涉及“秘书文化”的文章,如佘亚荣《试论当代中国秘书文化的兼容并包》(《秘书》,2012年(8);
何坦野・秘书文化的精神内核》(《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3);
何敦春《基于优化高等教育管理的秘书文化培育》(《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8)等。这些文章也还只停留于肤浅的关于“秘书文化”的界定、内涵包蕴等层面的探讨,真正从实质上谈及“秘书文化”的本质、规律等几乎没有。在这种背景下,结合2017届秘书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我们组建了一个团队,由吴延生老师带的三名学生,论文题目是:《从〈市长秘书〉>看当下秘书文化的抒写》(徐晓晓),《当代官场小说秘书形象塑造的社会意义分析》(符方艺),《从〈后院夫人〉三部曲看官场小说的突破》(石明岳);
甄强老师指导的一名学生,论文题目是:《传统秘书文化对当代秘书修养的借鉴作用》(张丽珍);
易东生老师指导的一名学生,论文题目是:《论胡乔木对传统秘书文化的阐释》(张卫健)等组成,总题目为《“秘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目前关于“秘书文化”研究较冷门的状态下,我们研究有一定的困难,先要厘定“秘书文化”的界说。我们认为“秘书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会有不同,但根本的内核是“秘书精神”,是由秘书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价值信仰、甘于奉献的职业修养、秉直做人的操守、特定的思维方式等组成。几位学生论文题目主要从“秘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视角出发,谈及“传承”不多,重点在于“发展”。《传统秘书文化对当代秘书修养的借鉴作用》在汲取传统秘书文化精华的同时,探讨古人秘书文化中的“入世”精神,亦即“进取”精神;
《论胡乔木对传统秘书文化的阐释》主要对传统秘书文化中的“气节”“忠诚”“进谏”职业操守的阐释;
《从〈市长秘书〉看当下秘书文化的抒写》是从“点”的层面,围绕小说《市长秘书》中渗透的当代复杂的秘书文化:灵魂寻找、良心安放的重大课题,在市场经济的巨潮推涌下,随着腐败的增多,官场生活中伴随“官”的秘书也难免呛水,像书中市长秘书雷默心灵经受炼狱般的苦难。“灵魂寻找”、“良心安放”实质也还是古代秘书文化讲的秘书的“精神信仰”。这样的“点”的研究是对“面”的深化。《当代官场小说秘书形象塑造的社会意义分析》《从〈后院夫人〉三部曲看官场小说的突破》是在“点”“面”的基础上进行的个案深度分析。从官场小说中梳理秘书的群像,有继承古代“尽忠”“恪信”的;
更多的是随“官”人们的贪腐而失去自己的价值追求而随波逐流、沆瀣一气的;
有趁机“捞”官往上爬,捞钱贪公款或借职谋取私利、中饱私囊的。分析这样的“秘书群像”,重在从社会意义层面解析其影响,以警醒世人特别是当代秘书们。《从〈后院夫人〉三部曲看官场小说的突破》,借《后院夫人》三部曲之视窗,探寻官场“后院”的夫人们的心理表现、心灵变化,实际上是在透析秘书的“外层”文化:“随官”“盼官”“跟官”,虽然没有正面描写“秘书官场”,但从特殊的视角,侧面烘托了秘书文化的“丝丝缕缕”。

由上可知,我们选定五个分题目,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说点、面结合,个案佐证,富有说服力,能够在当今为数不多的“秘书文化”研究中,提出我们关于秘书文化传承特别是“发展”的鲜明的观点。

二、培育措施的拟订

任何行业的存在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行业文化。“秘书行业”更是如此,一旦这种生态被破坏,就有可能导致整秘书行业体系的生存危机,一旦秘书行业出现危机,对于培养后备人才的秘书学专业来说就会前景不妙,甚至是灾难。所以秘书学专业有义务担当起传承古代秘书文化的重任,解构古代秘书文化的一些不足,建构和发展当下的“秘书文化”。为了保证团队培育“秘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既定目标顺利实现,拟在措施上予以梳理:

(一)明确指导思想

针对五位同学的个案选题,我们将它们汇总后作为一个总命题“‘秘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加以培育。作为指导老师首先要明确指导思想,把它和秘书行业,特别是跟职业命运攸关的秘书专业紧密地联系起来。一旦行业精神文化得不到重视就会使整个行业产生危机,那么秘书学专业就会出现生态性重大影响。为建设好秘书学专业,也为秘书行业文化建构做出一些努力,作为指导老师我们就要明确指导思想,把它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子系统来抓,引领秘书文化生态系统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提供写作素材

作为秘书学专业教师,平素在教学中为充实教学,要研读教材体系。吃透了教材还不能算上好课,要进机关、下企业大量搜集秘书工作中的实际案例,进而讲“活”课堂,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再者,教师们为了搞好教学,会结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去了解学界的一些前沿的成果,把它拿来补充教学。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在这样的教学、科研的互动中会搜集到很多的素材,结合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把这些珍贵的秘书学素材特别是老师的研究所得,提供给学生作为命题发生的基础、写作论证的平台,会让学生的命题研究既视野开阔,又有的放矢地针对问题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搭建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是学术活动、学术研究中的十分重要的环节,就像建筑结构不稳妥它就立不住了。观点固然重要,靶子也明朗,但如何射靶,如何命中却很有技巧。如《从〈市长秘书〉看当下秘书文化的抒写》,应指导学生在亮明观点之后,简说一下“秘书文化”,最后论及“秘书文化”描写的价值、意义分析。再如《当代官场小说秘书形象塑造的社会意义分析》一文,先指导学生了解官场小说的背景,官场小说离不开的人群――秘书群像的塑造有哪些类型,各自代表怎样的精神追求和价值信仰,这类秘书群像塑造的社会意义呈现,这样搭建起结构平稳宛如金字塔式的框架,不仅逻辑层次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而且形式上由轻到重,显得步步紧逼、一层近似一层的结构体系。所以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一定要有指导者自己的逻辑思路、理论架构,这样指导起来才能得心应手、驾轻就熟。学生不仅对问题向纵深开掘亦有自己的思考路径,而且得到了思维能力的训练,可谓一石二鸟、一箭双雕。

(四)跟踪指导过程

大学毕业生的业论文是四年高校学习生涯的总结性作业,学生、老师都非常重视。具体到2017届秘书学专业学生,从2016年11月就开始采题、定题,一直到2017年6月通过答辩方才结束。其间学生在3月开题答辩后要带着问题去实习单位实习1月余。这期间,学生虽然不能在其旁或随叫随到,但指导老师通过不同的联系方式,如电话、短信、微信、视频等经常与学生沟通,学生在实习中一边实习,一边草写论文,碰到问题也会在第一时间和老师进行沟通联系。通过跟踪指导过程,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动向,一方面可以针对学生在写作或实习中出现的新问题予以第一时间解答、沟通、指导,对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对偏向予以校正。

(五)突出答辩环节

答辩是毕业论文写作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毕业论文写作主要是考查学生论文书面表达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体现于答辩环节。答辩是审查毕业论文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评定论文成绩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依据。答辩前,指导老师应要求学生端正态度,告知其答辩的一般程序和答辩方法,特别是策略和技巧的运用。为此,可以要求学生在答辩前的一两天转变角色以读者的视角阅读审视自己的论文,包括观点的正确性、基本理论要点、提纲介绍等,思考评委老师可能会问的问题,如围绕毕业论文的真实性、毕业论文涉及的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毕业论文的薄弱环节提问,做好心理准备、论文内容准备、资料用品准备,针对评委的提问,有的放矢地思考回答,注意口语流畅得体,表述准确。

三、保障条件的设定

(一)业缘相通有基础

几位导师在以往文秘专业方向时期就是秘书专业课程的讲授者,长期以来,在教学和科研中都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秘书学理论素养。因此,前期有了大量的研究和学术的积淀,这是从事命题指导的扎实基础和学术支撑。

(二)时间充裕有保证

指导老师都在高校从事秘书学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有充裕的时间做保证。

(三)知识结构有梯度

化学结业论文范文第3篇

企业文化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对象、目标、内容及功能方面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与契合性。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必须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必须做好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整体设计,大胆整合教学内容,大力推进案例教学法、访谈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的改革。

关键词:

企业文化;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
原则;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育部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职教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高职院校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必须与相关企业、行业的需要接轨。另外,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也强调,高等职业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将优秀的企业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优秀企业文化的积极作用,能够进一步丰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思想,使教学更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也有利于帮助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及就业、创业等方面的能力,有利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一、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是企业所有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基本价值观、道德标准、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员工文化素质以及蕴含在企业制度、企业形象和企业产品之中的文化特色[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对高职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企业文化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对象、目标、内容及功能方面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与契合性。

(一)对象相同。人是企业的主体,企业通过塑造企业文化,用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与创造力,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进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推动先进生产力快速发展。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对象为高职大学生,强调高职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必须注重对高职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可见,两者都是围绕“人”这个对象开展工作,都强调以人为本,都是以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为共同出发点。

(二)目标具有一致性。从目标上看,两者都追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企业通过企业文化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工作能力,激励员工在工作中不断奋斗,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不断提升其整体素质,以企业员工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来增强企业活力,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样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关注其内在思想品德修养,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从而为社会服务,这和相关行业、企业的特定人才要求一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三)内容的相通性。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必须建立和坚持一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准则,维护企业信誉,树立产品质量意识,重视服务质量,塑造良好企业形象,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企业效益的统一。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合同。在员工方面,通过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员工,引导员工把个人奋斗目标融于企业整体目标之中,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保持旺盛的劳动热情与献身精神,强调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中央1 6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
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让高职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可见,企业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道德教育这个核心内容上是相通的。(四)从功能上讲,两者都具有导向、教育和凝聚功能。企业文化具有明显的导向功能,企业通过企业文化对员工进行教育,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工作使命感和成就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企业共同价值观,并把个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结合,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推动企业的发展。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样具有导向、教育和凝聚功能,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等方式对高职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增强建设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承担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二、企业文化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一)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基本原则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同样也要遵循三贴近原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通过对不同专业开展调研,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他们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入不同的企业文化,引导学生学习领悟和践行企业文化精神。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学校、社会、企业和个人之间的联系,主动地按照企业的能力要求和作风品德来约束自己、调适自己,强化他们从“学校人”转变为“社会人、企业人、职业人”的意识。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开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要根据三门课程的特点和不同要求,结合三贴近原则,做好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整体设计,做到统筹谋划,突出课程之间的协同效应,使得各门课程的开发利用相互衔接、相互呼应、相互支撑。

(二)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整合

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这对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必须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注重实效,推动教学内容充实调整。要从整体上熟悉教材内容,找准企业文化融入各门课程教学中的侧重点与切入点,在确保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针对教学难点重点,大胆整合教学内容,有机融入相关企业文化的内容。《思想概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八章关于“经济”的内容中,通过引入校企合作的相关案例,把企业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政策融入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熟悉市场经济的特性和运行规律,提高对企业经营理念中的质量意识、竞争意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的竞争和合作精神。结合第十章有关“文化”的内容把企业文化的基本知识渗透其中,帮助高职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对社会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关于“理想信念”的内容中,将企业文化核心精神与理想信念的内容进行相互融合,帮助高职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职业理想,把满足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当中。在第二章“中国精神”的内容中,要将企业文化的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等与中国精神的内容相融合,通过运用忠诚、奉献等优秀企业价值观去引导大学生认清使命,帮助其把成才之路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过程结合起来,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激发他们在实际的岗位工作中为国家和为人民谋福利的社会责任感。在第三章“人生价值”的内容中,通过企业文化的引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运用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踏实工作、奋发努力,在实现个人发展的同时积极为企业、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而实现学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在第四章“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容中,要与企业文化所体现的社会责任感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还要结合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坚持诚信的实例加强对高职学生的诚信教育,让学生明白诚信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品质,也是进入职业殿堂的通行证,使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学结合中诚心做事、诚实做人,培养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在第五章“职业道德”的内容中,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将职业道德教育融通于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把职业道德教育与不同职业岗位所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标准相衔接,提高学生对职业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正确的价值理念,帮助他们树立爱岗敬业、积极进取、追求卓越、乐于奉献、服务社会等良好的职业品格,养成良好的纪律观念和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形势与政策》要与大学生择业、就业、创业教育相结合。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实现高职大学生顺利就业,必须加强择业、就业与创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第一,在择业指导方面,通过广泛引入各种企业文化,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发展趋势,拓宽学生的择业视野和择业范围,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社会发展需求做好必要的择业准备,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就业岗位和企业,提升他们择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二,在就业指导方面,从企业文化中分析出各个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引导高职大学生紧密结合个人实际,准确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科学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加强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以适应将来的职业要求。还要利用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协作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诚信意识、法制意识,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第三,要融入企业文化加强学生的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指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因此,要通过引入企业创业成功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企业在实现辉煌发展的过程中,每个企业的成员曾经付出的艰苦努力,提高学生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有关政策,让高职大学生提前做好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具备敢于创业的勇气,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锻炼自己的能力,努力提高自主创业的能力。

(三)大力推进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要大力推进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改革,利用案例教学法、访谈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就是要结合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入校企合作的相关行业企业的真实案例,把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案例化、具体化,使抽象的理论融于具体的案例中,把枯燥的理论讲授转变为生动的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教学,让学生展开充分讨论,引起学生共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案例设计把企业文化带进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情境中潜移默化地感受企业的精神文化,了解和认识企业的规范、制度,使学生提前了解并熟悉企业理念、制度和行为规范,提高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能力。访谈式教学法通过将校企合作单位、用人单位的相关管理人员请进校园宣讲企业文化、行业发展趋势以及人才需求预测等情况,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树立职业理想;
将企业的技术骨干、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请进校园,通过开展座谈会、报告会、劳模大讲堂等形式宣传他们的优秀事迹,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帮助他们树立服务区域经济、奉献社会的崇高职业理想,增强职业荣誉感,养成崇尚劳动、爱岗敬业的精神;
将本校毕业的企业优秀员工请回学校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用身边真实的成功学生案例激励和鼓舞学生,让学生真实感受成功就在自己身边,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帮助他们将来能快速融入企业、立足岗位成才。体验式教学法就是要融入企业文化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通过情景再现,将学生置身于各种真实的或模拟的企业环境中去学习和思考,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真实或者仿真的职业环境,聘请相关企业的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专家、企业创新型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来学校亲身授课,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先进的企业文化和最新的职场理念。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训、实习,深入企业接受企业文化熏陶,体会工作中的合作及竞争精神。引导学生学习企业文化,在工作过程中注意交往礼仪、职业礼仪,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
了解企业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增强学生安全意识、纪律意识。此外,还可以组织高职大学生开展以“企业文化”为主题的企业参观、市场调研、有奖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眼界,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增进对企业及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文献:

化学结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科研课题 大学生毕业论文 现实意义

大学生毕业论文是培养毕业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是高校整体教学质量的真实体现,是衡量办学水平和教学总体效果的重要指标,也是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重点。目前,大学生的毕业论文尚存在诸如论文题目不合适、内容达不到要求、写作格式不规范等问题。因此,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选题,加强毕业论文的指导,对于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依托教师科研课题选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毕业论文选题是撰写毕业论文的关键,选题的性质、难度、分量,对能否达到本科教学环节所规定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可以考虑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一般来说,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大多是该学科乃至该专业比较领先且具有较高创新性的课题,反映了教师对学科前沿问题的理解和认知[1]。指导老师根据不同的专业给出多于学生数的论文题目尽早布置给学生,供学生参考,经过筛选后,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合适的课题。学生先结合课题查阅资料,收集有关材料,做好前期准备。这样无形中等于把毕业论文的时间提前了。一方面保证了选题的质量,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已有前期研究基础并掌握了相关的信息资料,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将更加得心应手,学生的科研兴趣也容易被激发。这样做有如下三个优点:一是既做到了真题实做,又达到了一人一题的毕业设计要求;
二是论文选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并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利条件;
三是在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同时,又为他们相互协作创造了条件。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把学科前沿动态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对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加大教师指导力度,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

学生做毕业论文的目的就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训练基本的科研能力,培养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是真题实做,每个课题小组都有一定的难度和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因此我们特别加强了指导老师的指导工作。课题研究工作刚开始时,学生对课题研究的方法、过程会感到生疏,指导老师要对学生在时间上作合理的安排,每个阶段任务要给予明确指示,撰写出质量高、可行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和工作计划。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是基础性的工作,非常重要,主要包括文献检索与资料的阅读整理两部分内容。试验与数据分析是毕业论文撰写期间的主要工作,毕业论文能否顺利完成,论文水平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试验的成功与否。因此教师加强对试验和数据分析的指导工作,是保证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关键。撰写论文是完成毕业论文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论文撰写工作的指导,要求论文论据充足、说理充分、条理清晰、思路严密、语言精练、文笔流畅、分析严谨、结论准确,并对毕业论文格式做严格的要求,使论文的结构层次、图表格式、文献目录等方面更加规范统一。只有这样,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才能得到大幅度提高。经过从选题、查阅资料、实验设计、实验设施、分析结果、论文写作等一系列过程的锻炼,对学生科学研究能力进行培养,由于大多数毕业论文内容是教师科研课题的一部分,从而工作较深入、规范、准确、可靠,使学生经受了科研工作全过程的严格磨炼,这些学生基本具备了从事一些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素质[2]。另外,学生在完成论文撰写的同时提升了外语水平,熟练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化学软件的运用。在潜移默化中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三、加强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遵照“高起点,严要求”的标准,我仿照研究生培养的几个环节,即选题、文献查阅、开题、实验阶段、中期检查、答辩等几个教学环节[3],进行文献查阅,要求学生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开题报告,老师根据报告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和要求,问题解决后方可进入实验阶段。在经过实验一段时间后,学生提交中期检查报告。特别强化了中期检查制度,组织指导老师和学生召开座谈会,检查学生的进展情况和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和系质量监督小组两级抽查毕业设计的进度、指导老师的指导情况和学生的出勤情况。最后进入答辩阶段,毕业设计经过指导老师、评阅教师检查合格后,方可进入答辩环节。在教研室内部先进行预答辩,提前解决一些问题。毕业设计成绩由指导老师、评阅老师和答辩小组给出的三个成绩,按照一定的权重加和得到。按照考核标准,全面考核学生毕业论文完成情况。2010届有5位学生的论文被评为校优秀毕业论文,2011届有6位学生的论文被评为校优秀毕业论文。

四、毕业论文转化成科研成果,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普通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升本科的师范院校普遍重视课堂教学,教师由于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无暇顾及科研,以致完不成科研任务,更有甚者无法正常晋升职称。我们认为,通过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这种激发教师积极性的教学活动,教师既可以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又能帮助学生进入科研课题,经过严格的要求和耐心的指导,将数据整理加工后即可转化为教师的科研成果。这些科研成果不仅能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使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而不是教书匠,为提升教师的竞争力提供有力保障,而且是高质量教学的保障,且能协调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使教学科研两不误。例如:2006届3位同学毕业论文的研究成果作为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沙颍河污染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对策研究》课题成果的一部分,在其研究报告中得到体现,该课题已于2007年经鉴定为省级科技成果。2006届、2007届6位同学毕业论文的研究成果作为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抗氧化剂对酶催化体系作用机制的研究》课题成果的一部分,该课题已于2009年10月结项。

通过5年的毕业论文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学生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虽然增加了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难度,但教师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之后,显著提高了毕业论文质量,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提高了实践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另外,毕业论文结合科研课题,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史玉成,王英霞.高校学生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的思考[J].社科纵横,2007,22,(11):147-149.

[2]逄玉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现状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73-74.

化学结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研究综述

 

随着农业产业化实践的深入,各国政府不但认识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意义,而且还更加充分的认识到,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经成了热点话题,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相关领域进行了大量、深刻的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大批优秀研究成果。

一、国外文献综述

(一)文献研究

国外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研究主要是从龙头企业的出现、与农户的组织形式等角度进行研究的。

Barkema(1993)认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消费者需求和偏好变化的需要。由于消费需求的变化很快,要求农业食品系统必须对消费者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通过纵向一体化纵向协调,使得消费者的需求信息能快速传递给生产者。

Eaton(2001)对龙头企业与农户的组织形式做了比较综合性地分类:一类是“公司+农户”模式,另一类是“公司+中介+农户”模式。“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行业协会+农户”、“公司+大户+农户”等都属于后一种模式。可见,组织形式上的分类,仅仅涉及表象,是基于对现实的经验总结,不能反映各种形式内部的运作机理。

Kirsten and Sartorius(2002)详尽的解释和说明了订单农业给龙头企业和农户带来的好处和不好处。他认为订单农业给农户带来的好处,包括:①订单农业使农户跨越进入特定作物或动物养殖的障碍。②签约农民能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量和收入。③签约农户能降低销售风险并稳定收入。④签约农户还能通过更广的产品范围和差异化的产品来提高获利机会,或通过改变种植传统作物而种植高价值的作物来增加收入。同时,订单农业也给农户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地方,主要集中在:①在集中控制系统下,农户自主权利的普遍丧失。②为了履行订单义务,增加了生产风险。③订单农业通常会提高土地的利用强度,从而导致更多的污染。④农户收入的减少。

(二)文献简评

纵观国外学者对龙头企业的研究成果,国外的研究集中在龙头企业的出现、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合作方面,并且一般是从微观层面上开展的。宏观层面上的研究文献较少,关于龙头企业的作用似乎是被国外学者遗忘了。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一)文献研究

关于龙头企业的研究是近几年才逐渐开始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龙头企业竞争力的研究

(1)文献研究

王志茹(2003)的《南京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竞争力研究》,陈怡(2003)的《江苏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构建了龙头企业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黎移新(2005)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培植研究》,以竞争理论为基础,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阐述如何加大创新力度以培植和提高龙头企业竞争力。论文参考,带动作用。彭熠、和丕禅、邵桂荣(2006)的《强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探析》,分析了影响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因素,提出要在推进农业企业化进程、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强化龙头企业基本能力及其他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等方面努力,以提升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王秀峰(2007)的《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贵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用具体数据分析说明贵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现状,提出要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实现贵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王茜(2009)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效绩评价研究》,构建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模型并把它们应用于实际,分析评价了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绩效水平。

(2)文献简评

截至目前,学术界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竞争力理论、企业绩效评价理论和方法及其运用已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论文参考,带动作用。

2对龙头企业与农户关系的研究

(1)文献研究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问题始终是实际运行的难点,同时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曹立群、周立群(2001)从信息经济学和博弈理论出发,研究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行为。黄祖辉、王祖锁(2002)从不完全契约出发,应用资产专用性理论讨论了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结的两种契约——商品契约和要素契约。吴秀敏、林坚(2004)利用格鲁斯曼-哈特-穆尔模型(Gossnon-Hart-Moore)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联接方式进行了考察,得出结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方式不能一概而定,要看具体条件。随着产业化进程的加快,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陈晓华、张红宇(2005)指出,目前主要的联接方式有5种:相对稳定的买断关系、合同式利益联结、合作式利益联接、企业化利益联结、股份式和股份合作式利益联结。构建了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评价指标体系。虽然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但一般认为,以合同、合作、股份合作三种形式最稳定,据统计,全国582家重点龙头企业中,这三种缔约方式占93.7%,其中合同方式占82.9%(赵志龙,2008)。瞿珊珊(2009)提出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存在紧密型、疏远型、感性型、理性型等多种类型的合作关系,并指出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关系治理机制对绩效有着不同的影响。通过比较发现,紧密型合作关系对龙头企业与农户满意度的绩效都要优于其它三种类型;
疏远型合作关系对龙头企业与农户满意度的绩效都要劣于其它三种类型;
感性合作关系和理性合作关系,居于中间位置。论文参考,带动作用。

(2)文献简评

国内众多学者对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中的很多问题,如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行为、利益联接方式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何种利益联接方式绩效最好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通过比较发现,紧密型合作关系对龙头企业与农户满意度的绩效都要优于其它类型(瞿珊珊,2009)。

3对龙头企业的扶持研究

随着农业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资源的稀缺性越发明显,政府对龙头企业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学术界近几年对龙头企业的政府扶持问题也开始进行了研究。

(1)文献研究

2000年,中央提出在全国选择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龙头企业作为国家支持的重点并制定了扶持政策,至此,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已经列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之中。论文参考,带动作用。杜青林(2004)指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对促进农村先进生产力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起着关键性作用。张海宁(2007)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政府的财税扶持政策对龙头企业的产出和带动农户获利的作用及其效率。应丽艳(2009)建立数学模型,运用计量方法测度财政扶持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还选取典型案例,对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的方式和效果进行具体分析。杨明洪(2009)深入揭示了扶持龙头企业的理论依据,构建了扶持龙头企业的政策运作框架,结合理论和实践分析、评价了扶持龙头企业的效果。

(2)文献简评

以上学者分别从理论、实证、模型等角度全面、系统的分析评价了扶持龙头企业的效果,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论文参考,带动作用。

4对龙头企业地位和作用的研究

(1)文献研究

周中林(2005)的《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历史地位与发展对策》,认为龙头企业要带动农民进行农业产业化,必须具有四方面特殊功能: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社会服务、协调管理。匡勇(2005)的《论湖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及发展》,研究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关键作用。李炳坤(2006)的《发展现代农业与龙头企业的历史责任》,深入分析了现代农业与龙头企业相互关系,认为龙头企业在发展现代农业进程中具有很大优势,也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苑鹏、刘玉萍、宫哲元(2007)的《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探讨了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基本作用,初步分析了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投入的特点、优势与局限性。

(2)文献简评

近几年一些学者对龙头企业的地位、作用分别进行了研究,但研究文献比较欠缺、研究面窄,不全面。

(二)文献简评

纵观国内学者对龙头企业的研究成果,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龙头企业竞争力、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合作、龙头企业与政府关系、龙头企业地位和作用方面。但是,关于龙头企业作用的系统研究文献较少。

三、总结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竞争力、与农户的关系、财政扶持等方面,并且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比较欠缺,已有成果在理论和实证方面仍有待深入研究,主要表现在:①研究缺乏系统性。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环节,如龙头企业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研究的视角狭窄,且论证不全面。②研究方法不够规范。以往的研究多以定性研究为主,实证研究较少,尤其是应用计量经济学、博弈论、制度经济学等经济学理论进行研究的成果更少。论文参考,带动作用。

目前,从整个农村历史发展阶段看,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因此,关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综合带动作用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黎移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培植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周中林.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历史地位与发展对策[J].求索,2005(4)24-26.

[3]匡勇.论湖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及发展[J].企业技术开发,2005,24(3):67-68.

[4]陈晓华、张红宇.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与建设现代农业[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5]苑鹏、刘玉萍、宫哲元.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J].学习与实践,2007,53-57.

[6]李炳坤.发展现代农业与龙头企业的历史责任[J].农业经济问题,2006(9):7-8.

[7]朱铁辉.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四阶段”论[D].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6.

[8]彭熠、和丕禅、邵桂荣.强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探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18(3):108-113.

[9]邸长慧.南京市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能力实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0]张海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政府财税补贴政策效率研究—以南京市农业龙头企业为例[D].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1]王秀峰.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贵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2]瞿珊珊.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关系:治理、绩效与影响因素[D].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3]应丽艳.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农民增收效应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4]杨明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理论与政策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