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基础教育教学论文【五篇】(完整)

时间:2023-06-22 14:15:04 来源:晨阳文秘网

中美教育比什么,以及怎么比,所得出的结论将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比较的是数理课程的学术性难度,中国的基础教育肯定超过美国;如果比的是教育的效果、学生的实际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则美国基础教育的优势是我们难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基础教育教学论文【五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基础教育教学论文【五篇】

基础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中美教育比什么,以及怎么比,所得出的结论将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比较的是数理课程的学术性难度,中国的基础教育肯定超过美国;
如果比的是教育的效果、学生的实际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则美国基础教育的优势是我们难以否认的。

中国基础教育的特点是进度快、难度高、知识点多。在同样的教学时间里,我国学校教的知识难于、多于美国,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必然比美国的教育省略了很多东西。省略的是什么,与创造力有何关系。这需要我们进行具体而细致的分析。譬如,美国小学四年级的课本中涉及热空气上升原理的课程教法是:指导学生动手制作一个热空气气球,学生要自己准备各种材料、自已动手制作,失败了再重新做。这样,整整一个星期的教学时间都花在制作一个热气球上。相比较,我国学校同类课程的教法则是,教师照课本讲原理,学生听讲后背熟即可。

不难发现,美国学校一星期的课程,我们只用10分钟就可完成。正是由于进度快,所以课程内讲授的知识点多,但我们的快进度是有代价的,即我们省略了动手制作的全过程,因而我们的学生不会像美国学生那样尝试到成功,也不会体验到失败;
不会知道照着书上的程序做仍会遇到很多困难,包括材料的性质是否符合实验要求,也包括具体的操作细节是否有误差。在这样一个自己动手的全过程中,学生必然要思考、要选择、要寻找失败的原因、要克服各种困难。如此学到的原理,就不只是书本上的抽象定义,而是包含着自己亲身经历和真实体验的生活道理。

中美两国教学过程的差异向我们显示,同样是一个知识点,对中国学生来说,这只是书本上枯燥乏味的并与自己的生活毫无关联的抽象理论;
而对美国学生来说,书本上的内容是有趣的,并且是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因此,与实际生活相连的教学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促使他们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知识观;
同时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这是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毫无疑问,当我们用10分钟完成美国学校需要一个星期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时,我们的学生就不可能像美国学生那样得到多方面的知识收获和多方面的能力训练。

我们常常笼统地说中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比美国难,其实,我们只是难在数学课程上,而其他课程,尤其是社会人文课程,美国学校的要求则远远高于我国。美国的孩子从小学起就开始学习按规范要求查文献、写论文,搞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从中美两国社会人文课程的比较来看,我国学校教育的课程难度低,教学要求更低。这意味着,在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我国的教育落后于美国,而人文素质是构建创造能力的总支撑,这方面的缺陷则是影响创造力发展的根基性的缺陷。

即使是数学课程,我们的难度也只是集中在数学的解题技巧上,而不在用数学思维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上。也就是说,在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我国学生的教学优势则不再显现。当中国的学生把大量时间花在解高度抽象的数学难题的时候,美国的学生在参与各种各样的社全实践活动,并从中积累相应的经验和形成相应的能力。中国的基础教育与学生的未来生活和工作脱节,而美国的孩子却在中小学阶段就不断积累未来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以及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经验。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我国学生由于深埋在智力游戏般的数学谜题中,使他们没有时间参与各种对他们的未来有更重要影响力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际生活与实际工作需要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包括自我表达的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能力。对于这些能力的培养,中国的教育是基本忽略的,而美国的教育却极为重视。在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中,含有很多非常实用并且学生无论将来干什么都用得着的内容,包括如何在最短时间里介绍自己,如何说服别人,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在众多可能性面前恰当地选择等等。显然,美国学校比较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多方西能力,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非常细致的能力训练。

美国的学校教育注重在“做”中学。而学生正是在完整地做完每一件事的过程中,完整地了解实际境遇、完整地体验实际感受、完整地遭遇实标困难、完整地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完整地获得新的发现。在接触真实的情景、完成真实的任务中,必然会锻炼出处理问题的真实能力。“做”的过程是增长智慧的过程。相比较,我国的基础教育没有要求学生完整地“做事”,我们省略了完整地完成一件事的大部分过程,只是取出其中一个细节要求学生做好,即熟记教科书上需要考试的内容。

基础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电世界是千姿百态的,同样,反映电世界的特性及其规律的电工基础知识也是丰富多彩的,且各知识点不是孤立存在,而是普遍联系的。通过这种联系使我们能将各部分的知识统一起来,进而形成既千变万化又和谐统一的完美图景。如电流强度的定义将微观的电荷移动和宏观的电流强度大小联系在一起;
电流源与电压源的等效变换将不同表达形式的电源形式和谐统一;
旋转磁场将电能、磁能和动能在动态的变化中浑然一体等等,无不尽现统一的和谐之美。

2、寓美育于电工基础教学中

诚如罗丹所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电工知识中同样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解释和美的揭示手法。在电工基础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本学科的美育功能,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其中的科学美,培养学生的科学审美能力,进而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激发其科学创造力。

2.1形成科学的审美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展现和揭示隐藏在电工基础课程中的科学美,还原科学家探求科学美的生动历程,从而引导学生去领略其魅力,促使学生不仅从科学的角度,而且从审美角度去对待电工基础知识,以提高学习品味,使学生自觉地将电工基础课程中的科学美纳入自己的审美视野,成为自己的审美对象,培养科学美感,形成科学的审美观。

2.2培养科学的审美能力。

虽然科学美较难把握,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如个体感受、鉴赏、创造艺术美的能力可通过教育得到提高一样,学生感受、鉴赏美的能力也可在学习电工基础课程的过程中得到提高。首先,丰富的想象力是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必要条件。美感的体验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审美升华的翅膀。对于职高生而言,丰富的想象力更是创造之源泉。美的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形式就在于:它能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地想象出来、展示出来或描绘出来,还能将直观、形象东西的本质抽象、揭示出来。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精湛的语言、直观且富有启发性的形象比喻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其次,引导学生作为一个参与者积极投身于审美创造的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电工基础课程的科学美,这是培养审美能力的根本途径。电工基础中的科学美往往不能仅靠肉眼去辨析,更要靠心智去体验,它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不只是视觉或听觉,而更多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愉悦和力量。这种愉悦的情感只有当学生投身其中,才会认识深刻,感受强烈。

2.3激发科学的创造力。

大自然孕育着人类,而人类则创造了宇宙中灿烂的文明。当人们留恋于大都市那流光溢彩的美妙绝伦时,无不为人类自身的创造力而感到自豪,惊叹于美与创造的和谐同一。之所以人类对美的无限追求,才孕育着人类自身的巨大创造力。作为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电工知识体系同样是美与创造的和谐同一。历史上许多科学家在实验条件和理论依据不齐备的情况下,凭着直觉和对电工学美的鉴赏力,创造性地对电工理论进行研究与修改,不断地形成更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2.4陶冶高尚的情操。

美育的实质就是情感教育,使人怡情养性。一切美的事物都能净化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使人更热爱真理。电工基础课程中蕴含的科学美,不仅体现在电工知识的形式结构上,还体现在探索科学的过程中,体现在科学家的精神上。科学家的人格力量和献身科学的精神之美,比起电工学知识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教育力量,它在净化学生思想,陶冶学生情操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这种科学精神之美是电工学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部绝好的美学教材,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向学生穿插讲授,定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把追求真、善、美作为生活的理想,进而成长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3、结语

基础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基础化学,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是物化可操作的教学理论或思想,教学模式是借鉴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B,S,BLOOM)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1],这种模式旨面向全体学生,缩短优、良、差各类学生基础上的差距,使每个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能双向发展,淡化分数,扎实地学到食品企业如加工、检测的基本技能,适合职业学院的特点。

基础化学教学模式是由本专业培养方案、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三部分组成。教师根据培养方案和基础化学(无机、有机、分析)自编教材,结合专业特点提出具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以①展示、②预习、③实施、④反馈、⑤矫正、⑥达成的学习小组为中心。在教学模式的框架下进行调节控制教学活动。本模式突出了六个基本环节— 教学资讯,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考核),反馈与矫正等[2]毕业论文范文,这就较好地控制并改善了轻工食品基础化学教程,突出因材施教、因人实教、企业所需我所教与学,使教与学在较大程度上相互适应。现就这些内容分别加以说明。

一、教学模式

确定教学模式是较好地完成培养方案的主要环节,具体做法是;
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情况对每一知识要点、要求掌握的程度都用行为性动词进行具体描述,用韵语手段去贴近生活。它是教与学双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以后,就会激发学习动机,再借助琅琅上口的歌诀,如:化学分析天平的操作使用—“称质量,用天平;
使用前,先调整;
一调低水平;
再调指针零。左物右码,先减后增;
称时需启动,操作先止动;
启动止动细心稳重”及试管振摇操作方法:“三指捏,两指拳,腕动臂不动”等,促使自己运用达到一定技能。

基础化学教学模式一般分为两部分:

1、认识部分:它指概念、理论、原理、用语、用途等。掌握程度用识记、简单应用、理解、综合应用四个水平层次描述。

2、技能部分:它指仪器性能及使用方法,性质实验操作,设计实验,食品企业检测实用等。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序用模仿、学会、熟悉、实用四个水平层次描述。

例如:对《基础化学》中“溶液的渗透压”的认识是:

⑴、能区别扩散和渗透现象;

⑵、记住产生渗透现象的条件;

⑶、知道等、低、高渗溶液的概念。

一般理解:

⑴、能说出渗透压的概念;

⑵、能正确进行毫渗透单位的简单计算。

简单应用:

⑴、能根据渗透定律,结合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具体情况比较不同溶液间的渗透压大小。

⑵、能指出渗透压在食品检验上的意义。

“溶液”的实验操作技能是:

模仿:

⑴、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⑵、吸量管和洗耳球的使用方法

学会:

⑴、固液药品取用操作“拿瓶标签对虎口,瓶盖倒置别乱丢;
量液注意弯月背,取后塞好药送回”。

⑵、漏斗、玻璃棒操作

⑶、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⑷、洗涤操作(尤其是比色杯洗涤),定容操作

熟悉:

⑴、托盘天平、量筒、滴定管的使用方法

⑵、观察刻度线(深、浅溶液)的方法

二、设计达标手段

师生双方在明确了学习目标以后,为达到要求,教师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方案、组织教学;
且一切活动都要以完成企业所需为核心,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教法都可以借鉴。例如:

1、实验启发型:该教学突出化学科以实验为基础这一特征,引导启发学生探索新知识;

2、自学研讨型:该法着眼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其特点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展开教师的引导启发活动。具体作法一般是下发“自学提纲”或提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后进行质疑、答疑,师生共同到食品企业讨证。

3、综合启发型:是在传统启发教学的基础上,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水平毕业论文范文,采取各种启发手段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在具体实施中,属于知识记忆的:可通过学生自学教材或教师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学生通过回答问题,达到识记的要求;
理解的:给学生创造知识疑惑情境,以讨论的形式达到理解程序;
应用的:给学生设置具体问题,掌握问题的解决办法。

三、反馈

在基础化学教学模式中,为了获取学生学习目标的技能达标程度信息,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需随时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信息,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上课提问,讨论或采用简单可行的诊断性检测,课下处理作业,与学生谈话及征求意见等,如果学生测验未达标,可以明确指出他在哪些知识上未学好及在哪些相应的思维能力上还有欠缺。这样便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矫正,自我强化,又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矫正,突出“以人为本”教学。如教学“回炉”,分组上课,个别指导,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等矫正措施—由“学会”变“会学”。从而使中、差生不欠帐,能够越过基础知识的沟壑。化学教学目标常用两种考核手段:

1、理论考核,以六个学习水平设计相应的习题和试题进行考评,其对应关系一般如下:

识记-填空题:简单应用—选择题;
理解—是非、判断题;
综合应用—简答题;
创见—假设问答题;
创见性应用—实际应用题。

2、实践(训)技能考核,技能考核一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进行,化学仪器的识别操作-应用-提纯;
化学计算;
物—化学反应的观察、鉴定;
独立操作能力。

四、“轻工食品基础化学教学模式”的特点

将传统教学中主要由教师掌握教学目的变为师生共同明确的企业所需,并根据企业所需进行教与学,使技能处于中心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形成评价,只看测验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标程度毕业论文范文,不计考分,不排名次,可以减轻差生的心理压力,提供“吃小灶”,有利于差生增强学习信心。其特点,比外延模糊不清的传统教学目的,容易评价、具体明确、外显性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特点。

五、实施“轻工食品基础化学教学模式”效果

实施“轻工食品基础化学教学模式”是教改中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的一项改革。食品营养与检测全体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将培养方案,教材、教法含操作韵语及学生的自学融为一体进行统筹,自编《基础化学》教材,已经从传统教学的“讲”迁移到“导”上来,从而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趋于科学化。

六、附部分化学韵语供行家参考:

⑴ 液体药品的拿、量、放、注

拿瓶标签对虎口,

瓶盖倒置别乱丢;

量液注意弯月背,

取后塞好药送回。

⑵ 漏斗使用和注意事项

A、四靠两不过;

B、一角二低三碰;

⑶ 用诗词谜语表达CaCO3→CaO→Ca(OH)2 →CaHCO3→CaCO3更有趣味 性,曰: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浑不怕;

粉身碎骨依然在,

留得清白在人间。”

⑷酸碱盐溶解性表歌谣:

钾钠铵盐都可溶,

硝盐遇水影无踪;

盐酸盐不溶银亚汞,

硫酸盐不溶钡和铅;

溶碱只有钾钠钡钙。

参考文献:

[1]王佐书《化学教学法》

[2]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汇编

基础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育科学发展观;
教育政策;
教育法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教育政策与法律的价值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人力资源的开发作为我国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根本途径,通过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把发展转移到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制定教育政策和法律体现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使教育为人民服务,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守教育的公共性,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人民的教育保驾护航。

一、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是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

我国的政策本质就在于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与利益,作为教育政策还更应该体现教育性的特点,把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作为其价值基础。

1.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终极关怀

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我们制定教育发展战略和各项有关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长期以来,我们从“工具论”出发研究教育问题,把教育的功能本末倒置,出现了教育学“无人”的现象。教育的育人功能才是本体功能,只有教育的本体功能得以实现,才能发挥教育的一般社会功能。因此人的问题是教育的中心问题,人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中心;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
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以人为本,就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尊重人的自我设计、自我奋斗,充分体现自我尊严和自我价值。

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的理想和理论走向现实实践,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以往教育的首要特征”。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受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人往往呈现片面发展状态。如我国古代的“道德人”,“”中的“政治人”,中世纪的“否定人”,资本主义的“经济人”,而现代社会又使人成为“工具人”。马克思认为,古代社会“人的依赖”状况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物的依赖”状况是对人性的严重扭曲和异化,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未来社会和人的发展目标。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我国教育目标的理论依据。

2.教育政策与法律要体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教育要体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由教育的公共性决定。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首先有求于教育活动在传递社会文化和成人、成才方面发挥的作用和功能。教育本质上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过对个体传递社会生产生活的经验和社会生活的规则来促进个体身心发展,从而推进个体社会化,最终使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学校的教育活动从根本上说不是为了谋求经济利益,获得利润,而是为了造福于他人、社会乃至整个人类。因此,教育是一种社会事业,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服务,必须与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保持一致,不能仅仅服务于任何特定阶层或利益团体。

正确理解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教育公共性是科学制定教育政策与法律的前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经济与社会结构已开始发生变迁。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需要日益增长同国家提供的公共教育资源的有限性逐渐产生了矛盾,从而导致传统教育利益格局的分化,逐步走向一个多元化的利益结构。教育需求多样化引起教育供给多元化,教育已经直接面对市场,通过市场对教育的有限介入来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多元化利益结构的形成和教育市场的出现与教育公平观念和教育的公共性产生矛盾,其根源在于:1)在计划经济的观念下,教育资源的提供和分配都是通过政府包办来进行的,人们已经习惯于将免费上学、不得赢利等与教育的公平和公共性联系在一起,因此人们持有的教育公平观念和对教育公共性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
2)社会的转型也是社会资源和利益重新分配和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各阶层急剧分化,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平衡日益明显和突出。在教育领域,某些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某些社会阶层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中所占份额相对缩小,成为教育中的“弱势群体”。教育体制改革与社会伦理价值取向出现背离,违反了社会公正原则和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教育的市场化运作和一些学校转制中公共资源的流失、教育乱收费、学校招生中的腐败现象等都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这已影响到教育的发展。

3.教育政策与法律要尊重人民群众在教育领域中的利益多元化

在不同的教育领域,政府的责任因人民群众的不同利益要求而有所不同。就教育的公共性而言,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性质不同,教育的公共性程度不同,在社会公正和教育公平上的体现也不同。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是民族素质的摇篮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义务教育通过立法规范受教育者家庭以及各级政府的行为,是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因此义务教育是由国家承担主要责任的一个领域,应当强化国家的教育职能,保证人人都接受一种条件基本相同的教育,捍卫入学机会平等的原则,实行无差距的个人入学机会平等,体现实质上的社会公平。教育的层次越高,个人的收益回报率越大,但是高等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机会的有限性,导致了在现阶段还不能成为社会成员普遍享有的权利,具有排他性。高等教育在教育公平上主要体现为一种形式上的社会公平,即个人接受高层次教育的机会均等,保证受教育权利分配上的程序平等。因此,在教育政策选择上应该优先发展基础教育,逐步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免费的义务教育。而在义务教育以外的其他教育,实行优质优价政策是合情合理的,这也是社会公正的体现。应该强调教育体制多样化,教育类型多样化,办学模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样化,以便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4.教育政策与法律制定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国几十年来在教育领域一直奉行的原则,它造就了一大批重点学校、示范学校,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但也导致了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严重失衡,影响到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两者的关系。我们认为,公平应该比效率更具有优先性。公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地位与权利的平等和社会价值享有的机会平等。效率强调资源与社会价值应尽快配置到某些人或组织,以便于以较少投入获得较大收益。当人民群众是收益的受益者时,公平与效率一致;
当公平与效率发生冲突时,要区分两种情况:1)收益更多地掌握在个人或某些人手中,造成社会利益冲突和社会不稳定,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在配置教育资源、制定教育相关政策时,应该体现“公平优先”原则,给予落后地区的教育、薄弱的学校以及弱势群体等更多的关注。2)在收益者能够提供补偿且平衡人民群众受损利益的前提下。可以从效率方面做出适度安排,确保国家重点院校的建设和重要项目的发展。

5.教育政策与法律要保障对弱势群体的救助

绝对平等是不存在的,差异是永恒的,这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公正就是以公平的态度和平等的观念对待社会差别,实现社会救助,将差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可依据道格拉斯提出的选择平等原则、柯尔曼的矫正平等和补偿平等原则来制定对弱势群体救助的教育政策和法律。道格拉斯提出的选择平等原则包括平等考虑、差别对待和利益最大化原则。平等考虑是指人人皆应获得平等的待遇;
差别对待是指人们在存在差别的情况下应该采用不同的对待方式。差别对待的前提是平等考虑,即在平等的基础上和观念上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对象;
利益最大化原则是处理平等考虑和差别对待的准则。矫正平等和补偿平等原则是柯尔曼提出消解教育差异的原则。矫正平等的内容是采取经济措施补偿那些能力优秀但没有优越背景的人。补偿平等的核心问题是对那些生来基因不良,或者处于恶劣环境中的人进行补偿。只有完善各种补偿和救济制度,保障弱势群体都能够得到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

二、基础教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法律保障

1.当前基础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考察当前的基础教育,我们发现有几个问题比较突出:宏观上出现单纯追求“教育GDP”和区域发展差别过大;
微观上应试教育导致了学生的片面发展。

(1)“教育GDP”。所谓“教育GDP”是指“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单纯追求教育发展的数量和规模,以及盲目追求高层次,不计后果地掠夺式开发,不惜以损害未来人的利益为代价,短期内大量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不计社会效益,不计长远利益,以各种有形成本的高投入,换来一时的高产出和‘繁荣’的现象”。有些学校在办学定位上盲目地追求高层次,为了“求大”、“求高”,不顾学校有限的教学资源,盲目扩招,脱离学校实际和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特点而出现各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与措施。还有些学校把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关系看成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利益交换的关系,借用产业化经营或市场化手段作为解决各种教育问题的“灵丹妙药”来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率。

片面追求“教育GDP”,关注和强调教育的经济效益与功能,却忽视了教育的社会文化效益与功能,丢弃了教育最本质的价值和功能,破坏了教育所承载的公共利益的实现,特别是破坏了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给社会的全面发展埋下了隐患,设置了障碍。

(2)基础教育的区域发展差距过大。由于落后地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条件的限制,以及长期以来政策上的“优势扶持”导向等原因,城乡差距、东西差距、校际差距不断加大,两极分化严重。2001年,北京市初中、高中生均经费分别是江西省的36倍(914:25)、45倍(1964:44)。一些教育界人士在考察了国外很多国家的教育状况后,惊讶地发现:条件最好的中小学在中国,校园建筑豪华,各种先进设备和设施连大学都望尘莫及。然而,最差的中小学也在中国。在偏远地区,一些学校几乎无法维持正常运转。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产生的负效应不可低估,统计表明,在全国6岁以上人口中,落后地区大专和高中教育程度者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发达地区,而初中、小学教育程度者和文盲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发达地区。区域教育梯度的增大直接损害了农村少年儿童的利益,这种状况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正如有学者指出:“可以想象,在未来的数十年间,一个主要有受过初中和小学教育的群体构成的农村社会,和一个主要有接受了高中及其以上教育的群体——正是这一群体主导着政治权力和经济资源——构成的城市社会之间,无疑将出现更大的断裂。”避免发生这种现象就必须调整和兼顾各种阶层的利益,重点解决好当前突出的矛盾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加强薄弱环节,实现各个方面的良性互动。

(3)学生的片面发展导致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力量。当前应试教育仍然占有主导地位,素质教育举步维艰,为了追求考试的分数,注入式教学、死记硬背、题海战术还是教学的主要策略,造成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过重,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2002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显示,我国学生的速度、耐力、爆发力、柔韧性等体能素质和肺呼量持续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专家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体育锻炼不足与课业负担太重。

不仅如此,应试教育造成的恶果还表现在学生的创造能力不强、个性丧失、道德水平降低、公共观念和合作意识缺乏等方面。学校高强度、超负荷的注入式教学超越了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学习上的挫折、压力和焦虑引起的心理负担过重,是校园犯罪、校园暴力等问题的根源之一。大多数学生成为教育的失败者而不是成功者。学生走出校门明显表现社会适应不良,这种状况违背了教育的科学发展观。

2.实现基础教育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政策选择与立法建议

(1)建立有效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完备的救助制度。“一费制”规范了学校的收费行为,同时也切断了学校的一部分发展资金来源。“费改税”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使农村义务教育主要由农民来办改变为主要由政府来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强化了县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县域教育的统筹管理职能,为县域范围内的基础教育实现均衡发展提供了领导和组织保证,但是落后地区和贫困县的财政远远承担不了这个责任。因而基础教育财政和责任必须重心上移。教育均衡发展“是指通过法律法规确保给公民或未来公民以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政策制定与调整及资源调配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衡。可见均衡发展离不开政策、法律的保障。为此,第一,要建立有效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稳定的义务教育经费供给机制,完善公共教育财政体制,加大中央对省市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保证财政投入,最大限度地控制教育的差距,保证地区间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第二,要建立完备的救济制度。中央政府要实行政策倾斜,设立专项基金,加大对贫困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基础教育扶持的力度,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免费制:第三,制定《教育投入法》。为确保教育经费落到实处,应尽快制定《教育投入法》,从法律的层面上保证教育经费的投入。目前《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都对受教育权利、受教育机会的平等性和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但缺乏可操作性,需要进行必要修改,把政府和有关主管领导的权利、义务具体化,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基础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1.1利用兴趣爱好和专业特色,创设情境教学法

作为任课老师,我们一定要从抓好第一堂课开始,每个老师必须给学生立下规矩,让学生了解机房管理制度和上机操作的注意事项。比如,每一个学生每一次上课时要正常开关机,爱护机房内的设备,注意保持机房的卫生等,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终身受用。根据学前教育学生的专业特点,设计各种与学前教育专业相关的内容作为学生上课的内容,避免内容单一、枯燥。依据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合作的学习方式。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内容,每一项任务,师生共同分析,尽量用已知的知识为基础去寻求新知,再通过学生演示、教师讲解等形式理清每个要求的知识点、操作、效果等,以此来突破难点,实践重点。创设情境、巧妙设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这种探究式教学有助于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和良好的思维习惯,促进学生的深入发展。用生活中鲜活的例子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课堂上注重和学生的互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课堂教学,带着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室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去尝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课堂动起来。

1.2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差异教学法

例如在刚开始的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连开关机都不会,也有一少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已经很熟练,因此如何平衡这两部分同学之间的矛盾?如何充分发挥有一定操作基础学生的带头作用?这里我们就引入了差异教学法,差异教学使如何实施的——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里由学得快的同学教学得慢的同学,对的学生讲给做错了的学生听,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由不同性格的学生组成。让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不仅增强了这部分同学的自信心,也有利于带动没接触过电脑的同学及时理解和掌握知识。发挥学习探究小组的集体优势,学会倾听同学间的不同观点,学会交流、分享,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广泛的资源。

1.3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任务驱动法

教学设计的任何环节都应当为了学生更真实、更方便、更有效的进行学习。不管教学内容怎么繁杂,训练的形式如何千变万化,都要紧紧抓住教学的重难点这个着力点,设计和提炼出有序有效的教学环节,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理解和内化。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操作技能,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任务驱动法。例如,在给学生讲解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时,这一部分的操作是学习计算机最基本的操作,内容较多,对于初次接触计算机的同学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就会贯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个任务的完成,主要是通过教师重点讲解或学生示范、学生自主学习、矫正练习这几个过程,让学生熟练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相关操作方法。而且每一个任务环环紧扣、承上启下、自然流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教学氛围中,主动地学习计算机知识。

1.4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实效价值。它能创设一个良好、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去思考、分析、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的授课过程中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学效果非常好。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结合实际的东西更感兴趣。只要讲课的内容能和实践挂钩的,都和实践联系在一起。所以案例就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围绕实际应用进行设计。例如同学们利用Word文档设计编写个人简历,同学们会通过网络检索找到自己所想要的模板,这样在实践中遇到问题,再去学习知识解决问题,就把他们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到案例结束,他们每个人做的个人简历就可以相互比较、评比优秀,这样大家就有竞争意识了。

2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