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删除:13882551937、13808266089服务时间:8:00~21:00承诺一小时内删除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师德素养情况总结【五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师德素养情况总结范文第1篇
抓好学校的各项常规,创建优良校风。以德育处、少先队管理为一体,认真组织主题班(队)活动,采用丰富的形式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提高了主题班(队)活动课的质量。使全体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良好的校风。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教学德育工作个人总结,请笑纳!
教学德育工作个人总结1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我班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各项工作。为发扬成绩,克服不足,以利于今后的工作,把本学期的德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注重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重点,以中小学德 育课堂为载体,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途径,以家庭、学校、社会三为一体的教育网络为保证,积极构筑我班德育工作发展的新格局。
二、主要做法和成绩
1、加强管理、开展养成教育。
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强化日常生活中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加强了国情教育,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同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本学期我们组织学生观看爱国影片,通过座谈写观后感为载体,活化教育内容,深化教育主题。
使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寓以其中。
3、通过多种形式载体,进一步贯彻落实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学生严格恪守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无私奉献的基本道德规
范。
4、本学期重点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学校教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
在推进花园式学校建设中,继续要以美化、香化后期管理为重点,教育学生爱护花草树木,为师生营造温馨愉快的工作、学习环境。
5、在课堂教学中树立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
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只有教师先行,学生才行的意识在体验教育中做好小主人的指导者,并结合在各项教学中,同学们从实践体验中明白了平日厌烦了的说教的道理,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参与体验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今后设想
(1)统一认识。统一教师对德育工作重要行的认识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基础。每一位教师必须先教学生做人,为学生做出榜样,才能培养出健全人格的复合型人才。
(2)强化实践。
教学德育工作个人总结2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起点。小学德育是基础教育,它要在德智体诸方面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要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做人的基础。同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政策文件,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为了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近年来,我们加强了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研究,其主要做法是:
一、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
进行学校德育管理,需要有一健全的组织机构。我们建立了校、处、班三级管理网络,明确德育管理的职责。由校长、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德育领导小组,从校长到最基层的班,可形成一种垂直的联系并沟通教导处、总务处之间的横向联系,这就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从组织系统方面做到了上下左右联系密切,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数学教师教学工作总结),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
二、明确责任,调动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发挥德育组织作用必须明确学校各类人员德育工作职责,调动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实。要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首先应调动管理者育人的积极性。学好《小学德育纲要》、《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统一认识,一致行动,建立和落实德育工作目标及工作步骤,使他们既明确自己的责任,又有一定的职权范围和利益。其次应调动教书育人者的积极性。一是调动班主任教师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因为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
为调动他们育人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职责、考核细则,以及高于国家标准的班主任津贴,对班主任工作出色的同志在评先、评职、晋级等方面优先,如评职指标受限时,确有够条件的班主任,实行校内低评高聘的政策,并与工资挂勾,大大调动了班主任的积极性,使我校班主任队伍稳定。二是调动各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学科教师是不容忽视的德育工作者,学校提出要在学科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主旋律,各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本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就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给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能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效果。学校制定了科任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以及配合班主任抓好班级工作的具体要求,并对他们的工作在评选巴蜀好教师工作中有所体现,同时也把他们此项工作的好坏纳入每期末的工作质量评价中。第三,调动服务者育人的积极性。学校的后勤人员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有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营造校园育人环境方面,需要他们有构思、有设计、有计划地实施。学校制定了有关服务育人的职责和制度,期末评价将成绩显著的同志评为巴蜀好职工,进行奖励。学校在德育管理中,重视了对各类人员的管理,运用激励性原则,调动了各方人士的积极性,达成了育人共识,形成了合力,充分发挥了学校各类人员的聪明才智,使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三、更新观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认为应更新教育观念。更新观念重点体现在一个重视、两个克服上,即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更新人才观念,克服用一个模子培养人才的倾向。必须树立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树立为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观念,按李岚清同志提出的"六个学会"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即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和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
同时还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确立人在经济社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要求给人的个性和人格以充分的尊重,使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德育工作者的着眼点,应放在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身上,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实现人格个性的社会化。为此,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着眼点的现代德育观要做好小学德育工作,必须提高学校干部和教师的素质。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培训,通过教育理论学习,举办专题讲座,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德育工作者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传播者和建设者,要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因为,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好坏是学校精神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树立德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德育科研是德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标志,是德育工作科学化的保证,也是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应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进一步加强以下六个方面的教育和研究,即:爱国主义教育、良好行为习惯教育、艰苦奋斗教育、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我校多年来重视德育工作的研究和实践,参与了市、部级科研实验,如"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评价"、"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及"以红岩精神为主导的小学生责任感启蒙教育"等。通过科研实验培养、锻炼、提高了干部、教师队伍素质,大家思想解放,努力实践,勇于探索,获得了丰硕成果。四、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学校应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 "时时爱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我校有健全的教育阵地,如: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阅览室、少先队活动室等,有统一用磁砖烧制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标志,让每一堵墙壁成为无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学校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升旗仪式和系列化的国旗下的讲演,丰富多彩的巴蜀艺术团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并形成了学校"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 "的大型活动传统。这些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育目的的素质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五、树立整体观念,加强综合研究,强调整体效益。
当今社会,只靠学校教育难以完成培养下一代新人的任务,要用大教育观思想来指导小学德育研究。要树立整体观念,加强综合研究,要着眼在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改革中,加强德育;着眼德育研究的过程和成果转化,这才有利于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利于全面落实德育工作目标。
系统论的核心是"整体性原则"。小学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校中诸教育因素要互相配合,发挥自身的个性优势,形成整体功能,树立整体观念。从各育之间的关系看,德育与其它几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构成全面教育的整体。从学生本身来看,他们的各种个性、品质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从学校实施德育的途径来看,诸途径各自发挥独有的教育功能,互相配合,互为补充,形成有机的整体。从大教育观的高度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是一个整体,要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一致性教育。
实施证明: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大大提高了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取得显著成效。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红旗大队,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重庆市文明礼仪示范学校,重庆市创造教育实验学校,全国德育实验学校等殊誉。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大大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学生个人获得市级奖630人次,省级奖215人次,部级奖 110人次,国际奖83人次。其中,一名学生获国家标徽设计专利,两名学生获得"全国故事大王"称号,两名学生在全国首创出版了个人诗画专集,九名学生获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一名学生代表我国少年儿童出席了在日本举行的第五届亚太地区儿童福冈大会,一名学生3次举办了个人画展,成为世界书画家总会永久会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中央领导亲自接见。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大大加强了学校、家庭、社区的联系。家长走进了学校,学校走向了社会,并受到家长和社区的好评。他们在给学校的反馈意见中说:通过家长开放日教师的汇报、教育教学活动的展示,使他们深受教育和感动,教师寓教育于教学之中,不仅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同时也进行思想教育,我们认为这不仅仅是成功,而且是对学生、对家长的教益都菲浅。参加社区活动,街道分管教育的领导,多次在会上表扬学校与街道配合好,学生参加街道活动热情高,完成任务好,他们夸奖巴蜀小学有良好的校风,学生素质高。今后,我们要进一步结合小学德育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少年儿童年龄特点,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教学德育工作个人总结3紧张的一学期教学工作随着考试的结束而告一段落,同时我们的德育工作也随着教学工作的圆满结束而告终。这一学期我除任五(1)、五(2)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外,还兼任五(1)班的副班主任,协助康英老师负责整体情况,五(1)班无论从成绩到学校的各项活动均取得了良好成绩。为此,我对这学期德育工作进行一下回顾与总结。
(一)、爱岗敬业,给学校树楷模。
这学期学业重,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均带头示范。按时到达班级,督导学生早读,课间时刻注意学生纪律,针对打闹情况无论哪个班的学生均加以教育,同时无论上操都与学生一起做,让学生学习老师,规范做操动作,给学生示范,上操后我与康老师一前一后,跟在队伍,避免发生磕碰情况,同时对有眼保健操可我从不占此时间,而要求学生做操,保护视力,在课堂上我时时叮嘱学生们注意交通安全,并在学校组织的交通安全征文活动中积极投稿,从数据到实例给学生讲解不遵守交通法规带来的灾害,告诫学生在交通中没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副班主任应与班主任一样,你也是孩子的老师,有权利也有义务对孩子进行德育教学,如楼道、校园有纸自己捡起对学生进行保持清洁的教育,对夏季开窗及电扇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结合班级情况对学生进行男女生如何交往的教育,同时适时对学生进行穿着的审美教育。教育无处不在,德育工作琐碎,要求我们有爱心、有耐心、有恒心,时常时刻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结合学科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学期学习任务重,我时常教育孩子如何学的轻松,玩的轻松。如学统计调查孩子们上网情况教育学生上健康绿色网站,上网要有时间限性,针对学生调查喜好学科告诫学生不要偏科,同时在一些课中介绍一些数学家的趣事及求学经历,激发孩子学数学的兴趣,德育工作不只有语文课,每门学科都有,针对学生厌学做心理情况调查,给予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以温暖。比如:五(1)班曹倩同学,母亲遗弃她造成她心理上的伤害。所以我时常与她谈心。又比如五(2)班王少章父母离异,孩子学习上受到极大影响,我及时与她父母沟通,发现孩子问题及时解决。
总之,一个好教师一定在德育工作中有长处,只有德育工作做的好,教学工作才进展的好。所以我力争做一名德才兼备的好教师,育德才兼备的好学生。
教学德育工作个人总结4从青年大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看,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还存在有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比如在成才问题上,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奋刻苦、勇攀科技高峰、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决心和恒心。这就需要在学校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完善自己。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在高校德育工作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和心理行为训练的系统理论和知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帮助大学生分辨是非,汲取精神营养,获得真、善、美的心灵启迪,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青年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看,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正置身于利益主体多元、思想道德多元和价值取向多元的历史背景中。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之心不死,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加紧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在对我国大量输出的书刊、影视、电子游戏、电脑软件等精神文化产品中,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同我们争夺青少年一代。另一方面,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和封建迷信思想都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特别是在电子信息网络广泛覆盖的今天,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以网络为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声势大、难于控制的特点,对青少年影响极大,对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仅要从治理社会大环境入手,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要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对大学生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有效的措施。它对于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抵御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及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使这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学期学校德育工作中,结合我校实际,努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深化德育管理,拓展德育活动空间,使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得以再提高,体现学校德育工作的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实现了本学期德育目标的要求,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就德育工作中队伍建设、过程管理、活动开展方面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坚持"德育为首",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1.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教育法规,增强了教师遵纪守法、依法施教的自觉性,促进了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树立了良好的师表风范,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逐步形成。
2.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规范班级管理工作。
学校修订完善并下发了《班级工作规范》和《班主任工作手册》,进一步规范了班主任工作,完善了班级工作考核机制。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班主任培训工作,强化了班主任队伍建设,培养了一支素质优良、精干实效、开拓进取的班主任队伍。
二、把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作为德育工作长期坚持的重点。
一是把安全教育、法制教育贯穿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了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充分利用集队、集会、早读课、班队活动课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规范学生的课间活动,要求学生在校园内不玩危险性的游戏,以杜绝不安全隐患。
二是加强安全值日、值勤工作,确保学生上学、放学或在校园内活动的安全。为加强校园安全工作,安排教师到门卫室轮流值勤,巡视校门口及校园安全情况;学生放学,值日保安按时清校,保证保证校内不滞留学生。以上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安全措施,把安全的职责意识分解落实到各班主任和任科教师的工作中,让每一位老师树立安全的责任意识,切实保证了校园的安全稳定。
三是在上好校内法制安全教育课的前提下,每学期请校外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来校作法制教育报告,对问题学生进行定期定人帮教、转化,杜绝了在校学生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四是继续开展警校共建活动,由消防中队、交警队官兵定期为老师、同学们上安全知识课,讲解安全自护、安全逃生等知识,传授交通指挥手势,组织安全疏散演练等,提高了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以讲交通安全故事、唱交通安全歌曲、办交通安全墙报、做交警礼仪队员等活动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交通安全知识,从而达到了"培养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宣传一所学校、延伸整个社会"的目的。
三、以"德育生活化"理念为指导,着力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强化行为的内化,争创先进学校。
根据《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和《防城港市实验小学生一日常规》要求,我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争创"文明班级"和争"海洋之星"活动为载体,积极构建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励"机制,并形成以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评价制度。
1.继续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防城港市实验小学生一日常规》,要求三年级以上学生能熟记于心。
同时进一步加强了评价体制,通过"海洋之星"评比活动来培养学生热爱班集体,为班集体荣誉争光的良好班风。
2.以班级建设为抓手,强化了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训练,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风。
各年级结合学生所在年级段的特点,习惯养成目标开展了系列活动,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少先大队加大了"红领巾监督岗""纪律监督岗""卫生监督岗"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有关制度,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的管理,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风尚。
4.利用学校"小螺号"广播站、宣传橱窗、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大力进行宣传教育树立先进和典型,让全体学生都能向好学生学习,同时对不好的行为习惯也要给予曝光。
5.抓好学校的各项常规,创建优良校风。
以德育处、少先队管理为一体,认真组织主题班(队)活动,采用丰富的形式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提高了主题班(队)活动课的质量。使全体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良好的校风。
四、结合"六一"儿童节、"国庆"节等纪念日,以各种途径积极开展以养成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环保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爱国教育等为内容的主题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
1.结合重要节庆日、纪念日组织主题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
如:在"三八"节,我们开展了"感恩"主题班会观摩活动。"五一"节组织中高年级学生开展的主题为"学会感恩体验亲情"活动。
通过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父母亲的艰辛,真正从内心感受父母亲对家庭的付出,对自己的关爱,体验到浓浓的亲情和劳动的艰辛,让学生学会感动、学会感恩。结合清明节,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系列活动,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结合"植树节",我们开展了"我为学校添新绿"活动;在"八一"节进行爱军拥军和国防教育;"九九"重阳节组织了敬老活动;教师节组织了"师情难忘、师恩永存"尊师主题活动;"十一"国庆节组织爱国主义黑板报竞赛;十月十三日举行少先队队史教育及爱党爱国教育实践活动。通过这些主题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继承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增进了学生爱家、爱国情感,提高了道德素养。
2.大力开展环保教育和绿色文明教育。
通过宣传橱窗、校园广播积极宣传环保的重要意义,通过上好绿色环保主题队课,教育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美化、净化我们的校园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同时组织开展以"爱护校园环境,共建美好家园"为主题的争当绿色小卫士、争创绿色班级,美化校园环境,爱护大自然和生态资源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爱鸟周、世界环保日、无烟日等组织学生开展上街宣传环保知识,清洗墙面各种垃圾广告等实践活动,通过实践体验,使学生树立了良好的环保意识。
五、办好家长学校,抓好"三个结合"教育,发挥校外资源的整合优势,促进学生发展。
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区教育为依据,以家庭教育为基础,积极开展"三合一"教育活动。本年度,学校开通了校讯通。班主任充分发挥"校讯通"的作用,加强家校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到孩子的学习动态,互相反映学生表现情况和提出教育建议,学校也定期召开全校家长会,向家长汇报学校教育情况,倾听家长意见,进一步加强了家校的沟通,大大地增加了教育效益。同时我们认真落实家长学校的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利用家长会给家长发放有关家教资料,举办家庭教育讲座,进行科学家教方面的指导,帮助家长掌握与子女沟通的有效方法,提高家教水平。
在家长的培训学习中,我们还特别重视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以及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等特殊家庭家教工作的指导和该类家庭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让这些孩子也能享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也能象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家长学校的培训学习做到了目标明确,计划落实,规范严格,内容针对性、实用性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更多地了解孩子们在双休日、长假期间的学习、生活情况,我们还要求班主任进行频繁的家访工作,做到时刻关注每一个孩子。从每月的查阅的情况看,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都能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地与家长取得联系,互相了解孩子们在学校、家庭中的表现,互相送上有针对性的建议或意见。此外我们充分发挥校外辅导员、学校家长委员会、德育基地的作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警校共建活动,积极动员全社会参与学校德育工作,充分发挥校外活动场所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得到有机整合,形成了齐抓共管、共同培育一代新人的良好局面。
六、探索尝试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健全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必须重视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要求教师积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和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人文环境,做好学生心理的疏导。充分利用日常教育教学主渠道,开展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定期开设了心理健康辅导课,并通过其它学科课堂渗透以及教师与学生沟通、交往等,将每天早晨正式上课前、课间休息时、放学后等时间转化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时机,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在了实处。学校设立了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促进了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针对学校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人数增加的情况,学校还特别加强了对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心理健康的引导,保证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七、存在问题
1.全员育人方面,教师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2.家长对学生教育理念有待更新,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工作仍需加强大学德育工作总结大学德育工作总结。
3.需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正常化、规范化,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八、今后工作设想
1.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突出全员育人观念,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育人作用,真正做到服务育人,教书育人的全方位育人观。
2.加强德育科研,探讨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实效性。
3.继续抓好班主任工作,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4.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将在原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从学校实际出发,不断更新观念,努力使德育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总之,我们一切从孩子出发,扎扎实实地走过来的,并且,我们还将扎扎实实地走下去,朝着培养合格公民、高素质人才的目标,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使我们的德育工作更富有成效。
教学德育工作个人总结5一个学期以来,我能按照自己制定的德育工作计划进行工作,注意自己的师德形象,重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1、认真学习师德规范,结合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十不准为标准,在家长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2、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把思想道德建设落实到实处,在学习中提升教师的道德标准,深入贯彻《纲要》精神,模范履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不断提高教师的全面道德修养。
3、认真学习新课改,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教育理念,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能更加适应日益发展的教育势。
4、继续学习报刊上有关的评论员文章及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的事迹,以加深自己对人生观的进一步理解。
5、学习报刊上有关国内外形势教育的文章。
通过学习,及时了解和关注当前国内外形势及我国各项改革的进展情况。为灾区群众积极捐款捐物,明确任务、增强信心、努力奋斗、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6、继续认真学习有关的教育法律法规,着重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学习统一思想,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义务和法律责任,不断提高对自己肩负特殊使命的认识。
7、制定了班级德育教学计划,利用各种机会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使班级内每个学生在个性心理和道德品质方面得到较大发展和提高。
另外,我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团结同事,作为班组长,努力协调好班级的各项工作。在工作中敬业爱岗,热爱学生,为人师表,责任心强,在教育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平和的环境,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里学习。尊重学生,不体罚,使他们身心得到愉快的发展。在家校联系方面,我除了通过家长会和家校联系手册向家长介绍班级的德育工作计划、内容和实施方法外,还通过家访或个别交谈的形式,共同分析学生的情况,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取得家校教育的一致性。
师德素养情况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考核评价体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评价是该课程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体系不仅有利于理论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展开和拓展,更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的实效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其理论性强,实践性高为突出特点。该课程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将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实践问题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找出理论与实际的契合点,以此提高学生认识理解社会、分析实际问题、提升实践分辨的能力,从而带动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该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积极投身于实践过程,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向自我修养的实际转化,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增强教学效果的实效性。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可纠正学生“重学习成绩、轻行为践履”的倾向
该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可改变旧有的那种“上课记笔记,考试答笔记”的学习弊端,帮助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有助于增强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更有利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完成,从而真正发挥该课程导向与检测作用。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能客观反映学生修养的实际情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核评价体系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方位的考核,是根据有关真实记录共同评定,这样得出的成绩是全面、客观、公正的,是具有可靠性和可信性的。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考核评价,实际上是对学生个体思想修养状况的综合评价,注重学生思想修养的实际和行为实际,应体现客观性、公正性和全面性。在制定过程中应遵循“四统一”的原则:
1.在考核方式上采取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的统一
与一般专业课程相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更注重教学的实际效果。而实际效果的优劣需要学生根据具体表现来评定,可是实际表现单纯通过量化的考核办法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在构建考核评价体系过程中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培养目标层次性的基本要求,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2.在考核内容上实行理论考核和行为考核的统一
一方面,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道德内化和道德自律,直至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而这一切的完成自然离不开道德认知作为基础,这也是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理论的目的所在。另一方面,道德实践更是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关键所在。因为道德实践是道德主体从他律向自律转化的桥梁,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受道德自律的支配和指导。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核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和运用双方面的情况,考核体系指标既要包含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指标,又要包括对理论的实践程度指标,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人格发展。
3.在考核阶段上实行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的统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目标是提高大学生政治理论素养、思想品德修养、法律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素质。而这些素质的提高更强调的是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考核评价要真正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功能,就必须重视过程性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出现“平时松、考前紧、考后忘”的情况,该课的教学目的才能够落在实处。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考核除了期末进行学业考核外,更要注重考查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特别是要将课堂外的日常道德和法律修养行为表现纳入到该课程的考核之中,在考核指标中应包含体现学生的日常上课情况、出勤情况、学习态度、完成各项活动、遵纪守法等指标内容,来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
4.在考核主体上实行教师考核与辅导员考核的统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任课教师是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日常表现作出评定的重要主体。但是任课教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平时的思想道德状况和法律行为进行全面、科学、准确的了解,这种单一的评价有失公允。因此,在进行考核评价过程中应听取和尊重辅导员的意见进行考评,这样有利于使本课程的教学与学生日常管理及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紧密的结合,增强本课程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促进和引导作用,也更有利于督促学生注重平时的一言一行,“积善成德”。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为了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情况,我们采取了334的层次化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评定,即30%日常教学活动考核,30%辅导员考核,40%期末成绩,从而体现该课程理论与实践考核、课内与课外考核、任课教师与辅导员考核的精神,见表1。
1.知识与行为的考核
1.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对学生知识方面的考核
(1)对学生参与日常教学活动、完成作业等具体情况进行的考核。目的是使学生对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视。
(2)对学生在思想、道德、法律、政治等方面所掌握的道德、法律规范进行的考核,主要通过期末考试形式完成。期末考核遵循全面考核与重点考核相结合,基础知识考核与灵活运用考核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方向发展的命题原则。在试题的编写上,基础知识的比例可占50%的比例,重点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是从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出发,重点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考察,紧密联系社会热点,特别是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思维空间,该部分考核占50%。实行开卷考试。按照统一阅卷标准,采取集体流水阅卷的方式,由1―2名教师批阅一类题型,以确保阅卷的公正性、一致性与准确性。[1]
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学生日常行为操行的考核
这类考核主要是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统一性进行考察。该考核可采用内外结合的方式展开。课内考核的内容包括学生上课的出勤情况、上课具体表现、和学习态度等;
课外考核的内容包括考察学生的道德品质、合作精神、参加校内外活动情况等。同时,该考核也可以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例如在每一项内容中设定具体的考察项目,可以量化的予以量化,不可量化的采取定性考核的方法。此外,还应对学生的各种道德行为予以奖励或惩罚。对于在道德实践方面表现突出者,如获优秀班干部、团干部、学生会干部、三好学生,或是在各校、院、系的各类学习竞赛中成绩优异者,以及有过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等好人好事行为者,可以给予适当加分鼓励,反之,如出现违反法律、校纪等行为时,则应予以减分惩罚。
2.任课教师与辅导员考核
1. 任课教师的考核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任课教师主要考核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同时包括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评价。成绩由授课教师进行评定,比例占总评成绩的70%(日常教学活动占30%,期末考试占40%),见表2。
2. 辅导员的考核
辅导员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促进者和指导者,相对来说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和机会也更多,对于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也更有发言权。因此,要将辅导员对学生的意见纳入学生日常行为考核中,使得学生们在任课教师面前和辅导员面前的行为表现更加一致,也使更多的学生能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到院系组织的各种活动中去,还有效地解决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和辅导员工作中存在的“两张皮”的问题,见表3。
由表3中可见,课程总成绩=授课教师考核成绩(70%)+辅导员考核成绩( 30%)。实现了学生在课堂内理论内容的学习、提高与在课堂外的养成与实践是紧密联系的;
授课教师对学生在课堂内听课态度与参与教学完成教学任务的积极性的评定考核,与辅导员对学生在课堂外的表现的评定考核是密切相关的。这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既能体现大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又能引导大学生应用知识积极投身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因此,更能比较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的实际情况,调动大学生进行自我修养的积极性。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的说明
在长期探索实践中,我们认为在构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因地制宜建立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考核评价,要结合学校实际和特点,确立符合学校实际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设置考核评价的具体内容和成绩评定办法,这样才能达到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目的。
2. 整合学校教育资源,科学落实考核评价体系
因为考核体系会涉及到学生日常操行的部分,所以为了保证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和全面性,考核工作应整合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和群策群力,并与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工作相结合。从而保证考核结论的准确性。可以考虑聘请课程辅助教师,也就是聘请相关班级的辅导员作为课程辅助教师,帮助完成课程考核,如果辅导员条件具备,也可以直接由班级辅导员担任。[2]
3. 结合实际不断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对学生操行行为的考核,要根据课程学习过程分阶段进行评定,对每个阶段应进行总结评价,注意观察学生行为变化实际,达到逐步改进提高的目的。
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积极投身到实践过程,促进思想修养的理论向思想修养的实际转化,从而促进学知识、促行动,达到“知行合一”,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维津.高职课程设计与多元评价[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2]曹洪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支持体系探析[J].北京.煤炭高等教育,2011(9).
师德素养情况总结范文第3篇
1.对师德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教师缺乏事业心。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办学形式的多样、招生人数的增加,一些学校忙于教学管理,对师德建设重视不够。一些教师也放松对理想的追求和世界观的改造,政治方向迷失,责任感和使命感缺乏。尤其是受市场经济的负而影响,一些教师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滋长,出现教学态度马虎,教学工作不负责,教学水平下降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成长,从而降低了学校的声誉,阻碍了学校的发展。
2.教师忽视自身师德修养,育人意识淡薄,示范作用降低。近年高校发展的步伐较快,师资力量不足,所以大部分高校都采用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造成教师素质能力水平良荞不齐,在政治态度、工作作风、言谈举止、仪表着装等方而难以成为学生的表率。他们存在单纯的专业教学意识,育人意识淡薄,认为学生道德素质教育、身心素质培养是学校领导、专职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事,与己无关。“只教书,不育人”的倾向表现得尤为突出,使得教师的示范性作用降低。
3.思想认识滞后,服务意识淡薄,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少数高校教师存在底子差、学历低、知识结构单一,整体素质不高的情况。他们大都安于现状,不重视学科研究,思想僵化,总是以师道尊严对待自主性、个性极强的成人学生,缺乏服务意识,不能很好地与学生沟通,造成教育服务不到位。少数教师对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漠不关心,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更是一无所知,遇到学生出了问题,不分青红皂白,便指责埋怨学生,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严重地损害了人民教师的形象。
4.教育不到位,措施不得力,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加强师德建设,教育是基础,日前有些高校在师德建设的宣传教育方面广度和深度不够,宣传教育形式单调,手段落后,对教师平时思想道德情况掌握不够,对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缺乏有针对性和行之有效的思想工作,师德建设措施不够得力,缺乏总体规划和对教师职业道德及行为规范明确具体的规定。对教师遵守职业道德的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
二、加强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1.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要。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师的道德面貌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质量,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2.是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各行各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都应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高等学校更要特别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要求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3.是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改革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大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是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因为,制定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就会使教师的行为有道德上的标准。这样,教师就可以按照这个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使学校的要求变成为教师的自觉的行动,从而使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保证教师很好地教书育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贡献力量。
4.是搞好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大学教师队伍,在党的培养和教育下,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是要大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就是要大力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尤其是在当前一些教师不注重职业道德的情况下,更应该如此。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完成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任务。
三、大学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
1.应该有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之德。热爱祖国是全国人民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大学教师更不应该例外。爱祖国不是空的,要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对大学教师的起码要求。大学教师只有满怀爱国激情,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
2.应该有热爱教育,献身教育之德。教师的职业是最神圣的,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是最受人尊重的。古往今来,人们把教师比作浇灌幼苗成长的“园丁”,比作将全部心血化为火焰的“红烛”,比作攀登科学高峰的“云梯”,比作为人类编织幸福的“春蚕”,这些都是对教师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的赞扬,大学教师更应该具有这样的道德风尚。献身教育事业首先是要热爱教育,应该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而感到自豪,从心眼里迸发出热爱自己职业的感情。
3.应该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之德。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力量源泉。社会主义的师生关系是“尊师爱生”。教师要满腔热情地毫不保留地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传授知识上的“保守主义”和自私心理都是不符合师德的。因此,教师要不厌其烦、循循善诱地启迪学生的智慧,做到诲人不倦。
4.应该有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之德。教师必须在自己的道德、情操、品行、作风等方面给学生做出好的样子来,否则,教师在学生面前是没有力量的。特别是在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不正之风的情况下,教师更应该把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作为自觉的行动,用执著追求真理,敢于抵制歪风邪气的实际行动来教育、感染学生,成为学生的楷模。
5.应该有治学严谨,勇于创新之德。科学是无止境的,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然而,科学知识的获得是不能苟且的,必须有严谨的态度。大学教师只有治学态度严谨,勇于创新,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新的科学知识,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情况,从而把学生引向学科的前沿,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出类拔萃的人才。
6.应该有关心集体,团结协作之德。培养学生的任务,不是由某一个教师可以单独完成的,而必须有整个教师的集体努力。在教师的集体中,有各种分工,只有这些教师团结一致,互相配合,才能办好学校,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教师做教学工作,主要是靠个人的努力,这是教师工作方式的特点之一,但教师还要结合在一个有机的教学集体里,要善于依靠和吸收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否则,就会自命不凡,过高地估计个人的价值以致脱离群众和集体,影响学生的成长。
四、加强大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策
1.要创造有利于大学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优良环境。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决定着教师的思想感情和道德面貌。教师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受社会制度、社会风气影响和制约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把教育列为发展战略的重点,在全社会逐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这是搞好大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巨大精神力量。但是,也应该看到,在我们党内和社会上还存在着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这是大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不利因素,因此,要大力克服这些不利因素,为教师职业道德形成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就学校而言,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净化校园环境,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
2.大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要有明确的方向。一个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搞得好不好,与这个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端正与否有直接关系,办学的指导思想端正,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就好,否则,就差。因此,高等学校要进一步端正办学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从完成这一根本任务出发来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这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根本方向。
3.要制定大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要加强大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必须制定教师的道德规范。教师道德规范是教师的法规、准则和行业的纪律。当前,对于制定教师道德规范还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教师是自由劳动者,如果它们的工作、活动、言论还要有个规范,这就等于限制了他们的自由,会影响他们的业务发展。其实不然。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基本特点就是在共同劳动中形成了特有的社会性、组织性,不管你是否愿意,每个人都必须处在一定的社会机构中,每个人的言行活动都要受到这些机构的保护、支持和限定。因此,自由只能在限定的范围内才能得以实现,假设自由不受限定的话,那社会将会出现难以想象的混乱局面,甚至人在马路上也寸步难行。教师道德规范的制定对保障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术思想的活跃,保证学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4.要树立榜样,大力表彰道德高尚的优秀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大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也要树立先进的榜样。一个学校,在教学、科研的过程中,总要有一批优秀的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到教学工作中去,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而付出心血,作出贡献,进而产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形成教师道德感情。学校对优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怕困难,不计得失,团结协作,多作贡献的献身精神要给予充分肯定和表彰,使教师获得鼓舞和支持。对那些在教育改革中,在教书育人中,在提高教学质量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应给予重奖。这是组织上对教师劳动的承认和尊重,它有助于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师德素养情况总结范文第4篇
一、新时期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
新时期,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改革开放逐渐深入,国外的一些思想文化也随即进入到我国,对我国青少年的成长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虽然总体而言,中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思想状况都是较好的,但总是有些学生身上存在着一些不容乐观的思想道德状况:一些学生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缺乏远大的理想和信念;
一些学生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观念的影响,认为学习无用;
一些学生具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极少考虑他人的感受;
一些学生心理素质较差,难以应对挫折和困难这些不良的思想道德状况会影响到学生的个人素养,影响到校园氛围。为此,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需要渗透德育。
二、初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有很多,本文中主要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渗透德育、充分运用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渗透、开展实践活动渗透德育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渗透德育
氛围是影响人的潜移默化的因素,它可以大大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正能量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这个氛围中感受到道德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使用礼貌用语,勇于发言,敢于承认错误,直面挫折当学生都做到这些时,德育就会逐渐成为一种习惯,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二)充分运用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初中政治教材中包含了众多的德育素材,例如人教版初中政治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识新自我》对学生进行了生命教育、青春教育和自我教育;
第三单元《过富有情趣的生活》教育学生调控情绪,追求高雅,拒绝诱惑,保护自我;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做自尊自信的人》教育学生自我尊重,彼此尊重,教会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
第二单元《做自立自强的人》教育学生自立自强,告别依赖这些都是很好的道德教育的素材,只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发现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并对其加以强调,就能增强德育教育。纵观初中三年的政治教材,我们可以发现,对初一学生,要对他们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培养健全人格;
对初二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是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培养学生的护法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须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对初三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内容都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开展实践活动渗透德育
道德教育不能只落实在口头上,还需要教师多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使理论付诸实践,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为此,初中政治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实际,设计一些实践活动,使学生走进生活,体验实践,提升道德修养。至于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有很多,比如班會、辩论会、升旗仪式、送温暖活动、法律小讲堂等。例如:在教学《珍爱生命》这一课内容时,由于学生年级尚小,对于生命的含义并不了解,于是笔者利用周末时间带领学生来到了医院产科,看望新生婴儿。学生看到新出生的婴儿柔嫩的小手、小脸,看到婴儿父母欣慰的笑脸和疲惫的身影,看到一切为婴儿操劳的医护人员、亲朋好友,忽然明白了生命的含义。他们不仅懂得了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就意味着生命和责任的开始,父母养育婴儿是父母的职责,婴儿长大成人,照料父母更是一种职责,更懂得了生命的可贵与崇高,懂得了生命的独特。又如,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结合学校每周一升旗仪式,组织学生开展国旗下的讲话活动,面对庄严的国旗,把自己心里想对祖国说的话,热情洋溢地说出来。
师德素养情况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双导师制;
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为我国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与日俱增,科技的日新月异、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学生就业市场化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遇到了许多新问题。目前,高职院校在学生日常管理中,实行的是辅导员制或班主任制,这一制度的构建侧重于对班级日常事务和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由于学生人数多,配备的师资比例严重弱化,以及受老师个人能力差异的影响,根本无法全面深入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仅局限于处理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的日常事务,难以对学生在专业学习、政治思想素质、职业技能、职业规划、就业方向等方面给予恰当指导。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难以适应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为进一步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实际就业岗位技能要求的“零过渡”,在高职院校探索实施双导师制的育人模式已势在必行。
一、双导师制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双导师制指高等教育中由德育导师和专业导师共同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和专业素养培养工作的人才培养制度。从这种制度本身来看,它要求每个教学行政班配备一名德育导师和一名甚至多名德育导师从事学生的培养教育及日常管理工作。其中德育导师主要负责的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管理,一般由辅导员、分管学生的党总支书记、副书记担任;
专业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学习层面、职业规划、实习实训、就业等方面的指导,一般由中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
双导师制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在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中,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机制逐渐形成,大学毕业生不再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用人机制得以贯彻实施。这种变革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双导师制就是在这种变革中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加大对在校大学生的培养力度,将学生的培养过程与管理过程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制度创新。
与传统模式相比,双导师制强调的是由两名导师共同负责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而传统的培养模式是一个教学行政班设一个政治辅导员或者班主任,由他们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班级日常管理,忽视了专业导师与学生的对接,学生的业务学习主要通过学科体系、课程设置、专业课教师的辅导等不同渠道进行。这种传统模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显示出诸多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主要体现在:
1、社会经济政治大环境的改变,要求高职院校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进行学科体系、课程设置等教学环节改革的同时,加大对学生的人才培养力度,使高等院校不断地向社会输送具有较高社会责任感、较强创新意识和能力、掌握多种技能和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高素质人才。而传统模式中存在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专业学习、实习实训两条线的状况,在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方面的工作力度不够,有待进一步加强。
2、激烈的市场竞争改变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状态,很多学生一进校门,就定下了专转本、专接本的目标,他们希望在专业学习、就业指导、社会实践等方面得到更多具体的指导。但大学教师多年形成的上课来、下课走的习惯,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极为有限,容易在学生的专业学习指导上出现真空和断层。其实在大一、大二多为基础专业课的情况下,这一时期是学生专业素养培养、职业目标定位的关键时刻,专业导师工作的介入,有利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而且近年来,辅导员、班主任日常事务较多,使他们也难以满足学生在思想建设、业务学习、职业规划等多方面要求。
3、教书育人虽然是每一位教师应尽职责,但他们大多将这一过程体系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很难要求他们对每一届学生或者有代表性的群体都制订出全面的培养规划,进行目的性很强的培养。况且教书育人中的“育人”是一个弹性很大的概念,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和保障。这些情况都表明,需要加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力度,需要把对学生的培养过程系统化、规范化,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创新。
二、高职院校“双导师制”主要形式及存在的问题
国内高职院校中个别院校对导师制进行了初次尝试,其主要形式有综合导师制、特长生导师制、社团导师制、宿舍导师制和德育导师制五种,其建设的内涵侧重点互不相同。共性问题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高职导师制模式是模仿研究生、本科生导师制,脱离了实际对象的差异性,高职导师制实施所取得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差异较大。
2、高职导师制的重点在学生管理某一方面,这种制度创新强调的是学校对外的宣传功能,其取得实际效果与普通高校导师制相比存在差距。
3、高职导师制的实施没有结合“产学研合作”、“社会实践”、“工学结合”和“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脱离了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性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4、没有利用导师制的实施来促进教师业务素质、技能要求和协调能力的提高。因此,结合现阶段高职教育的现状特征、发展趋势、人才培养模式和存在问题,实施具有高职特色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双导师制”,不仅是社会发展、高职教育自身发展、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更是对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的实践。
三、高职院校“双导师制”运作的模式及内容
双导师制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通常指表现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修养的内在品质,主要依靠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而形成。实现素质教育,加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力度的关键往往取决于指导教师的水平与层次。因此,选配优秀的德育导师和专业导师,便成为新的学生培养模式实现的起点。
(一)导师的选聘
对于德育导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坚定的政治信念,较高的思想境界;
其次要热爱学生工作,有很强的责任心,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足够的投入;
第三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组织能力,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多种多样有教育意义的各项活动;
第四还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水平,以便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对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的具体指导。配备的比例按照1:200为宜。对于专业导师,应选择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且在学术领域中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教师。他们应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广泛的学术交流往来,较深的学术造诣,能够在教学、科研领域对学生提供高层次的指导。按上述标准严格选配双导师,就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二)导师的工作内容
德育导师的工作内容:1、在学生中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组织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2、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的工作力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3、贯彻执行学校有关学生管理工作的规定,负责检查各项规定的实施,沟通上下级之间的联系,及时反映学生诉求。4、指导行政班的党团组织活动,协助学生做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5、帮助并指导学生开展各项有意义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组织纪律观念、遵纪守法观念。6、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三)导师的考核机制
双导师制作为一种新的学生培养模式,每年由所在系组织一次阶段性评审,待毕业时组织一次总评审。首先由两位导师结合学生在校三年的表现情况,写出书面工作总结;
其次由所在系组织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素质、能力进行综合评议,最后用统一的目标管理体系来全面考察学生的素质能力。这一目标体系包含:1、该班级校规校级执行情况;
2、在校园文化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表现及班集体的获奖情况;
3、各种技能证书的获取情况;
4、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情况及实际效果;
5、参与各种专业竞赛获奖情况;
6、毕业顶岗实习和就业情况。通过总结、检查、评审,使这种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对优秀的导师,颁发奖励证书及奖金,并作为优先晋级、评优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安建华,程长羽.加大高校人才培养力度的新模式——双导师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1.
[2]严瑜筱.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双导师制”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