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融合技术论文【五篇】(2023年)

时间:2023-06-22 15:35:04 来源:晨阳文秘网

1.1融合阶段数字技术的出现在为人们提供了崭新的信息传播手段的同时,也给传统信息传播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的逐渐消亡,而是提供了一个不同媒体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机遇。这主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融合技术论文【五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融合技术论文【五篇】

融合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1.1融合阶段数字技术的出现在为人们提供了崭新的信息传播手段的同时,也给传统信息传播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的逐渐消亡,而是提供了一个不同媒体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机遇。这主要表现在传统媒体借助数字技术拓展发行渠道这一重要方面。传统媒体目前主要包括报纸和广播电视。众所周知,报纸的发行必须以纸质印刷物为依托,再经过物流手段,最终才能得到有效传播,因此传播能力及时效性相对较差;
广播电视则以电磁波为传播载体,但只能传播声音信号和图像信号,对媒体的市场覆盖率形成了一定的制约。为了摆脱这种制约的不利影响,许多传统媒体开始将目光望向了互联网技术,将其作为新的发行渠道。由于在互联网环境下,任何一种媒体形态都可以被传播、下载以及,因而使得传统媒体的内容在发行能力上有了显著提高。同时,借助互联网技术来进行跨区域信息传播可以有效降低发行成本,这也是目前众多媒体寻求网上推广的原因之一。

1.2深入融合阶段在数字技术发展的带动下,当前的媒介合作早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和主流传播形式。但随着这种合作不断走向深入,不同媒体之间依然泾渭分明,并未达到一种形态上的真正融合。在未来的发展中,由于数字技术对传媒领域的引领作用不断加强,因此极有可能出现以数字技术为根本依托,整合众多其他传媒方式的崭新媒体平台,甚至会形成网络、传媒、通信三者的最终合流,并延续以往的服务和功能,给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

2媒介融合的不同类型

2.1内容载体融合随着数字技术的应用领域逐渐拓宽,使信息传播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一变化使媒体受众对信息内容的需求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即对规模化信息的巨大需求,同时这一需求又反过来刺激各类媒体对内容的规模化生产。规模化生产分为专业型和个体型两类[2]。专业型的规模化生产有着较强的权威性,而个体型大多并非出于功利的目的,只要拥有终端设备就可以实现内容的自由上传。这一类型虽然内容制作能力有限,但在技术的支持下,个人信息传播正越来越受到广大用户的欢迎和好评。

2.2传播渠道融合在媒体融合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传播渠道的独立化及逻辑化是其最为明显的发展趋势。独立化指的是信息内容的传播渠道将从目前存在的传播机构中独立出来,使传播渠道与信息采集、生产及制作等其他方面走向合作,衍生出独立存在的媒体产业[3]。逻辑化指的是在整个信息传播的所有流程中,其中涉及到的众多合作者不必为其他环节的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担心,整个信息产业链会为用户提供类似于专用通路一样的无障碍终端,因此技术问题完全没有必要考虑。

2.3接收终端融合接收终端的融合主要表现在技术融合与应用融合两个层面。首先来看技术融合,台式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在目前所有电子设备当中处于顶端,但同时不具有便携性而难以普及;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虽然体积较小,但在性能方面存在一些不足[4]。因此可以大胆设想,未来硬件设备的发展在保证处理能力得以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同时会将外观的微型化作为其基本追求。

3结论

融合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一张从北美寄往国内亲人的照片可能需要花价格不菲的邮寄费,如果经过互联网传送,在中国当地城市代为印制,并附上热情洋溢的问候祝福、精美的包装,甚至送上一束鲜花,一定会让在国内的家人倍感亲切。

对很多留学生和其他海外同胞来说,这是一项非常普通的服务项目,花钱不多,需求却不少。就在这项普通的服务项目中,已经蕴含了很多“服务计算”的概念。

2004年9月15-18日,著名的IEEE计算机学会专门成立的服务计算技术委员会在上海召开首届服务计算国际会议(SCC2004),包括IBM研究中心著名专家、著名大学的学者、企业界领袖等300多人出席了这次专题学术会议,并发表了数百篇学术论文和六个主题与专题报告。

据悉,包括IBM在内的众多国际知名的IT企业已经纷纷把自己的研究发展方向转向以“服务计算”为核心的经营思路。

到底“服务计算(ServicesComputing)”是一个什么概念?它为什么会引起研究、产业、商业和技术等众多方面的热烈追捧?它会对未来的商业、技术、研究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和指导?本文试图探索对上述这些问题的解答。

服务需求催生下的新学科

9月份在上海召开的首届服务计算年会标志着由IEEE权威机构认定的一个新的学科已经诞生,并继续引领着全球相关的专家学者和实践者去不断完善和发展。

据IBM华生研究中心(IBM研究总部)电子商务部门的资深研究员和IEEE服务计算技术执行委员会主席、IEEE电子商务委员会副理事长张良杰先生介绍,服务计算是跨越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商业管理、商业质询服务等领域的一个新的学科,是应用面向服务架构(SOA)技术在消除商业服务与信息支撑技术之间的横沟方面的直接产物。它在形成自己独特的科学与技术体系的基础上有机整合了一系列最新技术成果:SOA(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及Web服务、网格/效用计算(Grid&UtilityComputing)以及业务流程整合及管理(BusinessProcessIntegration&Management),第一部分解决的是技术平台和架构的问题;
第二部分解决是服务交付的问题;
第三部分则是业务本身的整合和管理。

Web服务已经在很多新产品和新的应用软件中得到了广泛深入的应用,网格计算已经运用了万维网服务标准提供了各个网格资源间的标准接口。服务计算提供的服务协同和管理将会使目前不堪重负的业务系统得以改善,提高生产效率,重新建立起新的价值链体系。同时,从关注数据管理到流程管理的转变必然会带来大量基于面向服务架构(SOA)的实施工作。

而服务计算学科的建立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2001年开始,世界最大的信息技术公司IBM开始倡导动态电子商务(Dynamice-Business)的理念转向WebServices,把运行在不同工作平台的应用能够相互交流、整合在一起。2002年6月,在工业界、学术界等各个方面的推动下,工商学院和计算机公司已经率先意识到WebServices给业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张良杰先生所筹办的第一个以WebServicesComputing为名的的学术专题研讨分会依托于国际互联网计算会议(IC02)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首次把网上服务和计算融为一体,为今后正式定名为”服务计算”迈出了第一步。2003年11月,在IEEE的推动下,把服务的概念进一步拓展,正式确认服务和计算联系在一起的一门新学科诞生。IEEE服务计算技术执行委员会成立,张良杰先生出任委员会的首任主席。

商业和技术的完全融合

服务计算学科的建立是完全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如果按照张良杰博士的介绍,我们可以大致来分拆解释一下本文开始时举出的“照片快递”的例子来说明。

照片的网上传递可以利用到WebServices的技术,而且整个服务模式和技术实现的架构一定是面向服务(SOA)的,如果服务的范围扩大的话,在海外收集照片传送的客户和在国内快递照片的业务也扩展到更多城市的话,也许还会用到网格计算和效用计算的技术(Grid&UtilityComputing)。毫无疑问,一个项目的成功除了技术支撑条件外,更重要的还是商业模式的确定。所以,业务流程的整合将会起到关键作用。如何让客户感觉到方便快捷、热情周到的服务同样是“照片快递”业务的关键所在,当然可以利用应用管理软件对这一部分进行优化整合、降低成本。

可以看出,如果充分利用服务计算技术将会大大促进商业运营的效率和业绩,无论所讨论的服务项目有多么简单。当然,对那些从事复杂业务的服务项目,可取得的效率就会更高。敏感的IT服务公司表现更为积极。

今天的服务供应商面临着三大挑战:如何从运营中获取利润,并通过合理的定价体系来正确反映供应商的服务成本?如何通过快速配置新的服务来扩大收入?如何通过客户化服务来改善客户的满意度,同时提高运营效率和提升利润空间?应对这些挑战,服务供应商需要在一种服务计算本身蕴藏的独特的科学与技术体系下全面考量、开发或使用全新而有效的服务计算管理工具。

方向引导影响深远

有什么样的方向决定了有多大的发展。在服务业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技术的推动势必要以服务本身为发展的核心内容,一个公司的发展战略也必然以服务作为核心。大家知道,美国的经济总量有一半来自于服务业,IBM公司的收入来源也有将近一半来自服务队伍。

许多商业管理学院和信息技术领域的教授与专家们在谈到“服务概念”的名字时非常兴奋,服务代表了商业模式;
计算则代表以IT技术为核心的技术,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就高度浓缩了商业和技术的完美结合。技术为商业服务,商业催生新技术的逻辑关系就一目了然了。而服务计算的最高境界就是消除商业模式和技术之间的“鸿沟(Gap)”。

张良杰博士强调,IEEE服务计算技术委员会的成立改变了过去由零散的机构、产业、团体对服务计算的研究和推广,更可以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形成服务计算本身蕴藏的独特的科学与技术体系,从而在标准的制订和推广上入手,整合原有的技术标准,鼓励参与各方在各自领域的标准化建设。使更多的服务可以由众多标准化的、可重复利用的模块组成,大大促进服务项目开发的进度和效益。

融合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1、使得网络应用技术不断完善

多往融合在通信工程的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其各个系统之间的整合及协调,不断调配各个中转之间的效率,所以多网融合的系统性管理模式可以帮助网络应用技术不断地发现自身问题,并且跟随发展需要而不断适应及完善自身技术手段。同时多网融合在一定意义上促进网络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到适应市场需求的空间,以低成本、优质的技术水平满足更多方面及更加广泛的应用领域,促进通信工程更加完备化、更加人性化。

2、具有不断增值的数字化

优势服务相对于传统模式,多网融合技术子系统进行建设好之后就能够完成其特定的功能,虽已谈不上增值服务,但就数字化的系统而言,可以有很多的增值服务,伴随着网络技术高速地发展,开发技术人员还能够开发出很多新的功能,这样做能够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所以说多网融合的新型模式的应用在通信工程中不断增加其数字化的技术更新,以保障适应整个系统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3、使通信工程运转更具安全性

在人们享受互联网方便快捷的资源的同时,最大的危机就是信息的安全问题。对于网络边界的维护大多数都采用漏洞扫描、入侵检测及防火墙等等技术,这些技术已有了多年的实践经验,也就相对比较有效、成熟,但要是对终端防护上采取措施,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包括病毒入侵时的检测及病毒入侵后的修护,利用多网融合技术在通信工程系统中进行终端排查,省掉后续发生的不必要的环节,大大提高的人们网上浏览及信息保存的安全性。

二、多网融合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1、经济性价值检测

一项技术是否能够通过层层筛选最终适用于实际的应用当中去,最首要的一项就是分析其经济成本及给这项工程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多网融合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我们同样要分析及经济价值,在通过对多网融合技术的观察及应用过程中,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总结出其工作效率及工作成本,并通过统计分析数据和对比其他通信工程中的应用技术得出,多网融合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节约35%左右的投资资金,并且节约的这部分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商业占地面积小,这些都充分说明多网融合技术在通信工程的应用过程中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有效地解决了通信工程大范围占地面积的问题。

2、技术性价值多网融合技术

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形成了通信工程的一体化和集成化的管理模式,将通信工程中各个系统之间有效地结合起来,这种一体化和集成化的管理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多网融合技术在实施管理及监控的过程中,将多个系统统一在一个体系中进行专门管理,节省了不必要的时间成本及空间的浪费,还有就是多网融合技术在安全防护的监控过程中大大减少的对精确管理位置的要求。在技术层面上相较于传统模式更加省时省力,并且在方面跟进通信工程的运作进程,了解及掌握对新技术的需求,以便在发展运转过程中始终保持高效。

3、具有维护优势

在对通信工程运作跟进的过程中,加上实际操作中存在的现实性问题,可以总结出最大的投入精力就是通信工程线路的维护,相较于传统的通信技术手段,多网融合在应用过程中,将通信传输网络中的各个子系统进行融合,利用数字化通信系统作为通信工程维护的基础,可以极大地提升多网融合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优势。

4、符合可持续性发展

多网融合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不但解决了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使整个通信工程的运作流程更加顺畅,使管理、监控及安全防护过程更加高效化。所以多网融合的技术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目标,不仅节省投资成本、空间成本,还有助于研发新型的符合社会主流的应用技术。在深度及广度范围上都推进了科技发展的步伐。同时在人们对信息及数据需求量增大的前提下,大大提升了其安全性的防护功能,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打下了坚实的标杆。

三、结论

融合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深度融合;
综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9-0098-0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虽然教育信息化日益受到学校、教师、研究者的关注,但目前有关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研究,视野比较狭隘,范围有限,且研究成果不多。而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提高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本文选择了有关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核心论文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指导与帮助。

文献概况

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分别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为主题检索大类,以“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为关键词、摘要等从2011_2014年逐年进行精确检索。检索到博硕士研究论文20篇、期刊论文179篇,通过对论文数量的研究分析得出,2011_2014年国内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研究呈现出逐年快速增长的趋势,2015年也必将有更大、更新的突破。由此可见,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已经势在必行了。

研究进展

从检索文献的研究内容来看,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内涵的研究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前进的动力,有正确的思想才有正确的行动。对于任何一种研究,我们都需要清楚地界定其概念,深刻地认识其内涵,这是开展研究工作的基础。关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概念与内涵的研究,早已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只有先明白何谓“整合”,才能在二者对比中更好地理解“融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把信息技术当成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直接用音频、视频、图表等替代部分语言文字的表达,达到更加直观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融合则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整个教学环节,包括备课、上课、课堂检测、课后反思以及师生交流等。[1]虽然融合与整合的区别是研究者们都公认的,但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概念的研究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能够得到普遍认同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融合>整合

为实现教育信息化,我们传统的做法是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但成效却不明显,大部分研究者认为二者在深度、意义上都有很大的区别。何克抗教授认为:融合是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
而整合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从来不敢去触动(或根本没有想到要去触动)更深层次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问题。[2]张文渊(2014)在浅析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理论与方法中也指出:“‘深度融合’是有效的整合、深层次的整合、全方位的整合。”[3]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其深度、本质意义都已远远超越了“整合”。

(2)融合=应用

部分研究者认为,“深度融合”是更高层面的“应用”,是在经历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抛开“应用”谈“融合”是不切实际、不科学的。杨超(2014)在关于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中指出:“‘融合’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以一种理想化的教学环境,来实现一种可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学习方式。”[4]他们的观点说明:我们既要使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来为教育系统服务,又要有效地促进二者的相互融合,使“融合”在应用中得以体现。

(3)融合=状态

更有一部分研究者认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不但有别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更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融合状态”。李敏娇等人(2013)在走入“深度融合”注重课堂教学有效性中提出“融合状态”分别有假象融合、异化融合和有效融合,并对三种状态分别做了界定,融合状态观说明了到底何谓“融合”。[5]

虽然国内学者们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定义表述各不相同,但却有着相通之处,即都是为了达到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进而创新课堂,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终目的。

2.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方法的研究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方法的研究是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概念与内涵的研究为基础的,因为研究者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概念的认识存在着分歧,且大部分研究者还都坚信“融合”的本质是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和构建新型课堂教学结构,所以存在多种途径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在现有的研究中,针对区域建设、网络学习和课堂教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方法途径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

(1)区域建设:三通两平台的搭建

三通两平台,是2012年9月5日刘延东副总理(时任国务委员)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第一次提出的,三通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两平台指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自提出后,“三通两平台”就成了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一个热门词汇,全国各地掀起了建设高潮。杨宗凯教授指出:“‘三通两平台’是我国教育信息化近期发展的重点,也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支撑。”[6]通过查看文献可知,当前大部分研究者都将研究工作聚焦于此,并针对不同的地区,提出了实施“三通两平台”的有效途径,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依靠。

(2)网络学习:MOOC

MOOC即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是一种具有交互功能、开放式的在线学习方式,其特点是开放性、免费性、学习者自由选择性等,它对教育的变革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李仁和指出:“当前,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已经进入大规模开放式网络教育时代,达到了深度融合,使信息技术的作用贯穿于整个过程,包括课程设置、课堂教学、交流互动、考核测试、学习成果认证等。”[7]瞿振元研究员也指出:“MOOC是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突出代表。”[8]由此可见,MOOC平台的建设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之一。

(3)课堂教学: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它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注重先学后教,翻转了教学方式;
注重以学定教,翻转了教学内容;
注重课程创生,翻转了师生角色;
注重情境探究,翻转了学习本质;
注重自主管理,翻转了教学管理。从大量的文献资料来看,有大部分研究者认为,翻转课堂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福建省电化教育馆的中学高级教师陈凤燕,通过将运用翻转课堂进行教学与自己多年来采用的传统教学方法对比后,得出了重要结论:翻转课堂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9]

从当前这些探索出的融合的途径来看,三通两平台的建设、MOOC、翻转课堂都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冲击,但我们不能将目标停留在建设、翻转上,而应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其效果研究上,从效果的角度探讨它们是否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最有效的途径。

3.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过程中遇到的阻碍

要实现深度融合,并不是畅通无阻的,从当前的现状来看,距离实现总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针对这种差距,国内研究者开始重视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阻碍的调查研究,试图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指导。从综合文献来看,在基础设施建设完备的情况下,当前中小学课堂中“融合”速度缓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认识上的不足

大部分研究者研究发现导致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效果不乐观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融合”认识得不深入,所以在行动落实上缺乏力度。邱婷(2013)在其论文《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校本推进策略研究与实践》中指出:“我们要从更整体、更宏观的角度深刻认识信息技术应用所构成的教学系统中各要素的全新关系。”[10]当前在一些课堂中,教师虽然能有意识地将多媒体设施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但缺乏对教学系统的各要素进行科学性的融合,最多就是播放多媒体课件,那这种融合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

李玉顺等教授提出:学科教师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融合的关键。[11]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教育部于2014年5月研究制定并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分别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等五个维度进行了要求,为相关部门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检测提供了指导。

(3)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不足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要实现有效教学,教师必须重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必须提高融合技术的教学设计能力。[12]教学设计主要是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具体计划,为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在信息化环境下,发生的教学目标动态化、教学情境多样化、学习评价多元化等一系列变化,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此,教学设计应多体现信息技术运用优势及与传统教学设计的不同。

思考与建议

1.内涵方面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概念,虽然尚未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总结下来可以包含以下三点:

第一,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中,信息技术不单是工具,还是改变者,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善原有的教学过程和模式。

第二,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中,教育目的要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转变。

第三,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中,要选择最优质的教学资源,构建智能化的平台,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在研究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内涵的同时,我们更应努力研究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中“深”的程度和“深”的标准,因为有了标准,实践者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其内涵,进而更好地指导二者的融合。

2.方法方面

虽然国家和各省市地区都在推进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但其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特别是对偏远地区三通两平台的建设,提出的研究应用方案还比较少,所以当前的研究应更多地将对象从城市转移到乡村,努力推动各地区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教育技术新探索出的MOOC、翻转课堂等开始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这些新教法的产生,虽然可以让学生更便捷、免费地“学”,但却无法让学生有兴趣、高效地“学”。结合这些新的方法,当前“融合”的研究只关注了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等问题,而忽略了对学习影响更深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研究。所以,对于学习动机,我们应更多地研究游戏与学习的融合;
对于学习方法,应更注重正式和非正式的混合学习;
对于学习结果,应运用学习分析技术,将大数据更广泛地应用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评价和支持中,我们要从教学的各个层面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逐步深入。

3.阻碍方面

第一,正确认识融合观。科技迅速发展,知识就在指尖的时代已经来临,当今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帮助者,因此必须要重塑角色,全面认识融合,追求深度学习,要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学、学习和教学管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校园网资源,找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最有效的切入点,实现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第二,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不当将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整体发展。由于当前教师对信息技术滥用、误用等现象随处可见,所以我们应引起高度重视,要大力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将其作为教师职业考核的主要标准。

第三,创新型教学设计。在“深度融合”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更加重视教学设计,要多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尽量多地学习不同的教学设计理论,经过实践后,还要不断地反思、总结。例如,教师可以在教育部和百度文库联合举办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典型案例研究”交流学习平台中,吸取优质的典型案例中教学设计的精华,有选择性地丰富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结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自提出后,教育界对其各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很多成绩,也得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不可否定的是,当前面临的问题也非常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限制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发展与推广,我们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策略,并结合实践做深入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让信息技术与教育达到真正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叶文良.如何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4(11).

[2]何克抗.学习“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12).

[3]张文渊.浅析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理论与方法[J].华夏地理,2014(7).

[4]杨超.关于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4(14).

[5]李敏娇,汪颖.走入“深度融合”注重课堂教学有效性[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06).

[6]杨宗凯,杨浩,吴砥.论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研究,2014(03).

[7]李仁和.促进融合,实现变革[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8).

[8]瞿振元.以MOOC发展为契机促进细腻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14(06).

[9]陈凤燕.“翻转课堂”: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评论,2014(06).

[10]邱婷.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小本推进策略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0):39-41.

融合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 基于技术性特征的数字媒体艺术研究 关于行业性科技期刊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 媒体融合技术对科技期刊发展的促进作用探讨 基于波浪能发电装置的技术性研究 科技期刊与新媒体技术融合发展探讨 发展与融合,新媒体时代文学期刊与新兴媒体的结合 浅谈地理多媒体课件的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 浅谈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技术性与艺术性 美声教学中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相关问题探究 科技期刊在新媒体时代多元化融合发展的探索 论中职学校多媒体技术性教育资源的效用性 《红军来了》的技术性启发 回归技术性产业的本质 中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创新运用的策略探究 技术性工种中的点对点式图书管理模式探究 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的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 上市公司非技术性错误原因探究 炼铁高炉机械设备技术性探究 基于博弈论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分析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及对策选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沈逸.媒体融合要应对好三大挑战[N].人民日报,2014-08-22.

[4]中国媒体融合与发展高峰论坛成果.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R].北京:新闻与写作,2010.

[5]马利.主动融合,媒体才能永立潮头[N].人民日报,2014-08-21.

[6]《新闻周刊》纸质版寿终正寝:纸媒转型不易[N].南方都市报,2013-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