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就是关注教育的内核,在开展浙江省教育规划课题《小学生学习状态改变的技术研究》的研究中,我们开展了本次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当前小学生学习状态;试图探明这些问题是否存在着群体差异,了解差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学习状态总结【五篇】,供大家参考。
学习状态总结范文第1篇
1.调查背景与调查目的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就是关注教育的内核,在开展浙江省教育规划课题《小学生学习状态改变的技术研究》的研究中,我们开展了本次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当前小学生学习状态;试图探明这些问题是否存在着群体差异,了解差异有哪些;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在教育教学技术上提出改进的意见,促进学生的健康和谐成长。
2.样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样本,是以仙居一小为调查单位,对2-6年级全体学生进行调查并在每个年段随机抽取两个班作为统计分析样本。
3.调查问卷
参考王泽欢/王静琼《大学生元学习状态调查》中的做法,由本课题组成员自行设计本次调查问卷。该问卷共38个问题,包括“学习动机、情感态度”“学生的自我意识”“学习控制性”“学习方法”“学科喜好”“学习自觉性”等调查因子。
4.调查方法
(1)按照班级组织好被测者,请他们选择其中一个最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答案,在答卷纸的A、B、C、D四个答案中选一个。若备选的答案均不理想,权且选一个近似的答案。为保证调查结果的信度,答卷纸只要求写明被试的年级与性别,无需写姓名,测试由辅导老师进行,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回避。学生答卷完毕将答卷纸反扣在桌子上离开教室。但回收问卷时,请相关的班主任到场收卷,并依据孩子学业状况,将问卷分成三类。
(2)为使测试结果更加准确,我们在问卷调查结束后,再组织访谈调查。
5.采分与解释
本次调查采用四级记分制。采分为A1,B3,C2,D4。总分最高可得分为105分。依据采分标准,分别计出总分和因子分。学生的总分与因子分越高其状态越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总体学习心理状态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各年段的学习状态总值为:六年级105.01,五年级98.72,四年级98.34,三年级108.20,二年级108。可见,小学生的心理状态从总体上说处于较高水平。四、五年级学习状态水平最低,二三年级学习状态的水平最高。这可能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学习经历有关,小学生在刚入学的几年崇尚教师权威,关注外部激励。中年级学生更主见、更独立,“教师偶像”逐渐打破,“叛逆”心理开始滋长。另一方面,中年级学习内容增多,负担相对增加,使得部分学生有压力感。另外学生的学习经历中难免会遭遇一些消极的事件和评价。这些都可能使得一些学生差生形成消极的学习状态和行为。而六年级学生面临中考,学习氛围较浓,学习紧迫感增强,他们对事的看法更加理性,学习动机更加内在、稳定,这可能是六年级学生学习状态水平最高的原因。
另外我们还关注了不同学业成绩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学生学习状态存在群体差异。低年级,好、中、潜三类学生的差异不大,都处于较高水平,到中高年级后,学习状态的差异就表现得更加明显。可见学习经历、学习自信心对于学生的学习状态有着深刻的影响。
2.学生学习动机、情感态度调查与分析
(1)学习动机调查与分析。从调查结果看,许多潜能生学习目的性比较模糊,而动机往往比较外显、直观,而优等生学习的目的性最明确,学习动机往往基于学习活动本身或学习的“有用”性。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外显、直观,越到高年级,内在的学习动机越得到发展。
(2)学习情感与态度的调查与分析。在回答“下列哪个词语最能反映你在学校学习的心情”这一问题时,男女同学回答差异不大,但年段差异较大。回答“说不上开心也说不上难过”的高年级为21.2%,中年级为20.3%,低年级为15%。回答“厌烦”的高年级为13%,中年级为10%,低年级为1%。回答“开心、愉悦”高年级约有60%,中年级约为67%,低年级几乎达85%。可见大多数学生还是喜欢学习的,学生越到高年级,学习的不良情绪所占比例越多。在访谈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不良情绪的来源主要有①来自于不良的学习经历(包括教师的评价与不公平对待;来自群体的消极评价,来自学业成绩的压力)②来自于不良的学校交往经历(包括师生交往,生生交往)。
(3)不同学生学科喜好调查及归因分析。从调查情况看,有平均54.6%的学生喜欢一门学科的原因是因为“课教得有趣”,15.3%的同学是因为喜欢课任教师,6.7%的同学是因为容易学,23%的学生喜欢一门学科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学得不错,有成就感。可见课堂教学是否生动有趣,教师是否让学生喜欢是影响学生学习状态的关键原因。学生学科喜好的原因还表现出明显的年段差异。影响中低年级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因主要有教师对自己的感情与课堂教学是否有趣生动,这符合中低年级学习的心理特点。高年级孩子的学习尽管也很“惟趣”,但学习兴趣的内在动机进一步发展,因为自己“学得不错”而喜欢学习的人数大大增加,而因为老师“不好”便讨厌学习的情况也有所减少。
3.学习的自我意识
在学习的自我意识上,我们设计两道捆绑式的题型来进行检测,在自己的学业成绩上从自我评价和老师评价两个角度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学习自我意识上存在男女差异:12%的男同学的自我评价低于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而18%女同学自我评价低于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不同类别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存在差异:学优生自我评价和潜能生的自我评价都与教师的评价接近,中等学生则表现出自我意识的多样性,有56%左右的学生对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是什么表示“不清楚”。不同类型的学生表现出的自我意识差异则引起我们的关注,我们认为学优生与潜能生都能准确地意识到自己学习的状况,可能是因为这两类学生都是教师关注的重点对象,因此他们能与老师的评判结果达到高度一致。中等生往往是被无意“忽视”的群体,他们不能常常得到教师的表扬,也不会常常让教师操心,他们所获的外来评价比较少,因此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就比较模糊。
4.自觉性
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性较高。在关于学习是否主动、自觉的问题中,选择“教师、父母不催促我就会忘了学习”的仅占5%左右,选择“我学习很认真,但有时需要老师、父母督促”的占42.2%,选择“我希望自己能自觉完成学习任务,但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经常得让父母老师督促”的占5.2%。选择“我学习很自觉、很主动”占47%左右。在学习任务和目标的明确程度上,每次对于具体的学习任务“经常明确”的占27.1%,“有时明确”的占55.7%,“不明确”的仅占4.7%。而对于教师讲评作业时,最关心“意义与方法”的占44.9%,“答案是否一致”的占50.5%,“抄一下教师的答案”的仅占4.6%。
5.控制性
由表可知在控制性上,学生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男同学比女同学,学优生比潜能生爱动脑筋,更会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在遵守课堂纪律,用心听课方面,女同学比男同学做得更好,学优生比潜能生做得更好。
6.方法性
在学习策略上,优等生往往有良好的学习策略,女同学比男同学认真、细致。如在听课的习惯上,选择“边听边记边思考,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优等生为85%,中等生为21%,潜能生为5%。女同学为68.7,男同学为45.2%。选择“总有许多题是由于粗心或马虎造成的”男同学占46.1%,女同学占21.2%。在作业发回来时“看批改结果,分析错误原因,再订正错题”的优等生占100%,中等生占55.3%,潜能生只占3.5%,男同学占78.9%,女同学占84.5%。选择“翻开看一下就往桌子底下一塞”的潜能生占67%,中等生占10%,优等生为“0”,男生占11.21%,女生占7.3%。在学习的创造性上男同学总体上优于女同学,优等生优于其他两类学生。认为自己在课堂上“经常有”新看法的,男同学占35%,女同学占12%,优等生占48.1%,中等生占11%,潜能生占1%。
三、小结与建议
1.小结
通过对本次调查结果的系列分析,概括出三个结论:
(1)当前小学生的学习状态总的说来处于较高水平。
(2)小学生的学习状态,存在群体差异:不同类型的学生学习的控制性,学习策略差异,学习自我意识存在非常显著差异;性别上,控制性差异显著,学习策略差异比较显著;年级上,学习态度动机与学习情感性差异比较显著。
(3)产生群体差异的原因较为复杂的,与学科性质、性别特征、年级特征、学习经历等诸多因素有关。
2.建议
(1)重视小学生学习状态的群体差异。针对不同情况,及时提供服务。
(2)关注对学生的评价,让每位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与愉悦。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维护学生的学习自尊与信心。
(3)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4)重视学习辅导。如加强高年级学生的情绪辅导和学习策略,新生的适应性训练等。
(5)关注校内的人际交往辅导,让学生欣赏他人,悦纳自我,树立自信,学会汲取他人优点,营造和谐的学习“人际场”。
参考文献
[1]王泽欢,王静琼.大学生元学习状态调查研究.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2]董奇,周勇.10~16岁儿童自我监控学习能力的成分、发展及作用的研究.心理科学,1995(2).
学习状态总结范文第2篇
一、营造良好的情绪状态,让学生愿意学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影响学习效率的非智力因素中,情绪对学生的认知活动有较为明显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其中正向情绪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潜力的发挥。早在1948年,布卢姆就提出了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情绪状态。情绪具有感染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绪状态会影响和感染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的情绪状态,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在教学开始前,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状态,带上微笑以饱满的热情走上讲台,以良好的情绪状态给学生以示范和感染。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有意识地进行“情绪调剂”,与学生分享一个笑话,一个小故事,或者是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开心的事情,这不仅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课学教学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心情愉快,不仅更愿意学,而且学生的反应更敏捷,思维也更活跃。同时,我也深切地体会到保持良好的心情授课,教学语言就会更富于感彩,更有感染力,课堂教学就生动有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对知识对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老师的态度。”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这门学科的老师进而喜欢这门学科,要让学生很好地接受你的知识,就必须先让学生接受你这个老师本身。那种板着面孔布道或者是保持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的教学方式,学生必然会情绪压抑、烦闷,久而久之便会对老师进而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在思品教学实践中,有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学生的课堂违纪行为,作为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机智灵活、不动声色加以处理,如一个手势、一个眼神,或是一句幽默的提醒,从而持久连贯地保持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的情绪状态,若是教师因为课堂上个别学生的小动作或不注意听讲而中断教学进行严厉的批评训斥,这样不仅影响了教师本人的授课心情,也破坏了整个班级课堂学习的情绪场。
二、维持良好的注意状态,让学生坚持学
在学习状态中,注意是影响学习的重要认知特征,是学习状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直接影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心理特征。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总会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经常走神,出现注意的分散状态,这种“不在状态”下的学习状态必然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心理学的知识使我们知道,注意是有起伏性的,所以注意力集中的状态不可能保持很长时间。当外界刺激作用过久,超过大脑皮层细胞能力的极限时,大脑皮层就进入抑制状态而主动停止工作。因此要维持良好的注意状态,需要去调节大脑的兴奋度,避免长时间的单调刺激。注意是一种意识状态,平时我们所说的注意,其实是“注意听”、“注意看”、“注意想”等的省略。思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启发式,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如请学生想一想、做一做、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耳、动眼、动口的过程中参与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来。另外,学生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有些并不是因疲劳而引起的,很可能是因为对学习活动不感兴趣或对学习反感等而形成的抑制性条件反射,如死板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为此,我将平时有心收集的漫画、图片、故事、视频、谜语、歌曲等,巧妙地运用到思品课堂教学中去,力争让学生觉得有趣、有味、有奇、有惑,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异性,激发学生思维的波澜,增强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激发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学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一个有很强的学习动机的学生绝对不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心理学中的“期待效应”给我们的教学很多启发。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智商很高。”事过半年,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表现超常。这一心理学现象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期待效应”运用到我们的思品教学中,就是要求老师表达对学生的美好期待,并通过积极诱导调动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就会朝着教师期待的方向不断发展进步。例如:面对后进生,如果老师不停地强调孩子身上的缺点,并相信只有把孩子的缺点指出来才能使孩子获得帮助和改变,在这样一种教育思想的引导下,就难免会对孩子使用诸如“太差劲”、“不可救药”等消极词语,而这样的负信息只会强化孩子的不足和缺点,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不自信,在学习面前变得烦躁焦虑和消极被动。在思品教学中,我重视“分层教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取得成功的机会和阶梯,充分肯定学生的表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我也会用心去发现隐藏在孩子缺点与不足背后的那些也许被大家所疏忽的闪光点,如一次专心的听讲、一次大胆的举手、一次有见地发言等等。通过给孩子传递诸如“你能行”、“你可以做到”等正信息,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潜能,孩子就会朝着我们所期待的方向不断进步,从而改善其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无助状态,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四、对学习结果的及时反馈,让学生热情地学
心理学家罗西与亨利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就测验。主试对第一组学习的结果每天都告诉学生,对第二组学生只是每周告诉他们一次,而对第三组,则一次也不告诉。如此进行了8周教学。然后改变做法,第一组与第三组对调,第二组不变,也同样进行了8周教学。结果除第二组稳步地前进,继续有常态的进度外,第一组与第三组的情况大为转变:即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而第三组的成绩则突然上升。这就是心理学中的“反馈效应”。“反馈效应”说明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成果对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是即时反馈比远时反馈效果更大。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必须避免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的学习方式。如果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的结果得不到及时的反馈,他们在学习中就会处于茫然的状态,失去对学习的热情。在思品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课堂发言的精准点评,重视在学生作业或试卷上所作的反馈性评语,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展开多种形式竞争等做法,都将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学习结果的及时了解,并促进他们认真总结自己在学习上存在的优缺点,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从而不断提高思品学习效率,激发学习热情。
学习状态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关注学生;
优化课堂教学
一、优化课堂导入,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能否抓好上课的开头,即上课伊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握学生注意的心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注意的心向,是一种学习者倾全力于学习的内部状态。学生是否集中和维持这种心向并贯穿于整个语文课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之中,直接影响着语文学习的效果。因为保持良好注意状态的学生,总能认真专注、自始至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课堂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因为有针对性的导课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
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颖的导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
趣味性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简洁性的导课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
二、优化教学情境、手段,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它必须由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参与来实现。学生主体参与,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全身心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生命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
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优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完善人格。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是在积极的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参与的广度、频度、力度、深度,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有效。参与状态良好的学生,总能积极踊跃、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三、优化思维过程,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升语文素养。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状态可以从学生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阐明、表达所学知识来观察;
也可以从学生是否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激烈的争论来判断;
还可以从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具有自己的思想或创意来衡量。
在优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充分利用各种可用因素,向学生“提供”知识、思路、情境和机会,在师生对话的形式下,着重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赞扬经过独立思考的出人意料的一切结论。随着老师的点拨、引导,他们的思维从表层到深层,不断求异,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思维状态,它既是学生自主参与的成果,更体现了教师教学设计的价值。
四、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生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情感状态及奋发学习的心理体验。良好的学习情绪状态,是产生学习紧张感、愉悦感的内在因素,也是推进学习进程的不竭动力。新课程呼唤充满乐学气氛和生动、活泼、竞争的教育景象。
生成状态是学生在一堂课中一切学习成效和情感体验的总和,是反映学生语文学习实际效果的重要指征,也是衡量语文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它是课堂教学设计中无法预料到的,因为它或是学生的突发奇想,灵感闪现的一瞬,思维火花迸溅的刹那,抑或是水到渠成、心领神会的结果。良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情绪状态、思维状态均有可能促进学生生成状态的形成。评价生成状态时,我可以看学生是否全力投入学习,并从中伴有满足、成功、喜悦等体验,并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也可以看学生能否总结当堂学习所得,或提出深层次的问题。
教师作为反馈评价过程的主导者和信息传递的中心,应把握好时机,及时调控,准确掌握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树立全面衡量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评价观,建立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学习状态总结范文第4篇
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及标准 (the concept and standard about mental wellness)
(一) 心理健康的定义
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许多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而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日本的松田岩男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认可的形式来适应,即个体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问题,心理都不会失调等。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躯体上、智能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综合各种认识,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
(二)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至今说法不一,综合各种国内外各种观点,心理健康应符合以下条件:
(1) 智力正常:智力是个体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其了解、认识外部世界的十分必要的条件。只有智力正常的人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并具有情绪体验能力,从而自我效能感增强,而智力落后者经常遭遇失败,伴随烦恼、痛苦的体验,产生自卑感。
(2) 适当的情绪调节能力: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体在生活中总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个体就会被消极情绪所困扰,而这些消极情绪得不到有效宣泄的话,就可能使自己产生心理疾病,并可能对生理健康造成损害,患上身心疾病。同时,不良情绪的发泄方式必须考虑道德及社会的评价。
(3) 自我评价恰当:心理健康者能充分了解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看到自己的不足,以便扬长避短,在学习、工作上获得成功,在生活中同他人和谐相处。心理不健康者,往往将失败归因于机遇和任务难度,整日怨天尤人,或将自己看得一无是处。
(4) 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者乐于与他人交往,建立了较为和谐的积极的人际关系,反之,就会离群索居,对他人不信任,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烦恼和痛苦。
第二节体育锻炼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促进
(the effects of mental wellness upon physical exercise)
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正确对待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困难和挫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对个体的一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呢?参加体育活动就是调节个体的情绪状态、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体育锻炼有助于发展智力 (physical exercise is useful to intelligence)
智力是个体圆满完成工作、学习任务的基础条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个体的注意、记忆、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提高活动效率,还可以使其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乐观自信、精神振奋、精力更加充沛,从而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研究表明,由于体育锻炼能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使大脑获取更多的氧气,给大脑的记忆和思维能力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能够提高脑力劳动的效率。另一方面,体育活动不仅能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更加有效,使其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更加迅速、准确,为智力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而且还可以提高人的视觉、听觉、本体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增强。
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脑皮层的相关区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并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而产生疲劳感,导致学习效率下降。而体育活动的参与,有助于大脑皮层的相关区域形成兴奋与抑制合理交替的机制,降低疲劳感,提高文化学习的效率,此外个体的体质增强,身体机能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充分地挖掘与开发学习的潜力。
二、体育锻炼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physical exercise for good feeling)
情绪状态的调控能力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个体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常常会产生紧张、压抑、忧虑等不良情绪反应,体育锻炼可以使个体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降低应激水平,使处理应激情境的能力增强。麦克曼(mclman)等人的研究表明,经常参加身体锻炼者的状态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消极的心理变量水平明显低于不参加身体锻炼者,而愉快等积极的心理变量水平则明显要高一些。
更多关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文章 >>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初二物理教学工作总结
音美备课组教学工作总结
2012年九年级组教学工作总结
学习状态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小结;
师生互动;
形式多样
课堂小结是一节课的最后组成部分。做好课堂小结,能够有效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但是,大部分初中数学教师为了按时完成教学计划,总是会直接跳过课堂小结,恨不得将每一分每一秒都用来传授新知,甚至下课铃声响起还在继续讲授新知,这种忽视初中生真实接受知识的方式会让很多初中生感到十分疲惫,也让他们对数学课堂产生反感心理。因此,笔者认为,每一个数学教师在每一堂课中都应该留出时间进行课堂小结,总结本堂课的教学效果、知识内容与容量、学生的变化等,让初中生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是系统的、有条理的。下面笔者从加强师生双方的互动、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堂小结两个层面,讨论初中数学课堂小结的有效做法。
一、加强师生双方的互动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转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交流方式。大部分教师都在数学课堂中与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并且时常倾听学生的想法与交流,但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被局限在了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大部分情况下,课堂小结依然是以教师来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为主的,这就让很多初中生认为课堂小结与他们无关。但实际上,课堂小结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以及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否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进步,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评价对象,整个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小结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保证学生能够参与到小结之中,这能让初中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学习状态,也能更好地帮助他们继续学习。
在“全等三角形”一课中,我让学生亲自参与了课堂小结,他们需要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自己的学习态度以及自己的学习收获进行总结。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在全体学生的说明与补充下,学生将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以及性质进行了全面总结。然后,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有的学生说:“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全等形,只是我们总说这两个图形是一样的,从来没有从数学的角度来想过这问题。原来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的学生说:“全等三角形就是形状、大小都完全相同的图形,他们能够完全重合。”学生的总结结束之后,我先提出几个问题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利用投影仪,让学生观看了三组图形,一组是大小不同、形状相同的图形;
一组是大小相同、形状不同的图形;
一组是大小相同、形状相同的图形。学生对这三组图形的判断正误,便可以直接反央出他们对本课新知的掌握程度。然后,我再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了总结,着重表扬了在课堂中积极提问、回答问题的学生,鼓励参与度较小的学生能够变得更加主动,使用正确的教学语言,即含有一定激励性。
二、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堂小结
很多教师认为,课堂小结就是用语言总结出本课的知识,但实际上,课堂小结的形式是十分多样的,只要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方法都是有效的。而如果教师一味地单一地总结课堂知识,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因为很多学生对课堂小结没有期待感,即便他们在探究数学知识的时候,学习热情十分高涨,但由于对课堂小结没有期待,所以他们会完全忽视课堂小结。谢榛曾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应如撞钟,清音有余。”因此,教师应该要设计多样的、有趣的课堂小结活动,使得数学课给学生意犹未尽之感。在“等腰三角形”一课的课堂小结中,我让学生利用学具与测量工具,亲自动手制作了等腰三角形,通过他们的几何制作结果来判断他们对等腰三角形的认识;
在“平方根”一课中,我设计了一个计算比赛,即为学生提供一组方程算式,让学生进行计算,计算速度最快的学生可以积一分,学生在这个比赛的竞争氛围下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学习状态。总体来说,我会根据初中生的学习状态与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保证课堂小结是有趣的、有效的。
总之,课堂小结对于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在课堂小结中,教师要注意让初中生真正参与进来,保证学生对课堂小结有着高度的积极性,这是优化课堂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要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堂小结,使初中生能够对课堂小结活动保持期待与愉悦感,从而使初中数学课堂的每时每刻都能发挥最大的教育功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