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五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6-22 17:45: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上世纪30年代,“压力研究之父”HansSelye首次提出压力(stress)的概念,50年代将其引入社会心理学领域,并将其界定为令个体紧张的威胁性事件、突如其来的危险刺激情境[1]。自此,心理压力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五篇】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心理压力生活满意度关系研究

上世纪30年代,“压力研究之父”HansSelye首次提出压力(stress)的概念,50年代将其引入社会心理学领域,并将其界定为令个体紧张的威胁性事件、突如其来的危险刺激情境[1]。自此,心理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心理压力感主要是指个体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事件、突然的创伤性体验、慢性紧张(工作压力、家庭关系紧张)等压力源时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2]。生活满意度(LifeSatisfaction),也有学者称它为生活满意感,目前对它的较为普遍的定义是Shin和Johnson提出的,他们认为生活满意度是个体根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3]。

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大学生,面对着纷繁复杂的学习、生活、社会等问题,不论是重大的创伤或灾难,还是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都有可能造成大学生对某个领域的生活不满意,从而产生心理压力,心理压力极有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进而损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鉴于此,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探究90后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提供有益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以湖北某高校的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共发出问卷425份,回收402份,其中有效问卷为381份,有效率为89.6%。其中男生216人,女生165人;
一年级85人,二年级92人,三年级97人,四年级107人。

1.2方法

1.2.1大学生心理压力量表。采用李虹编制的大学生压力量表,该量表包含个人烦扰、学习烦扰和消极生活事件三个维度,共30个题目,采用四点计分(0=没有压力;
1=轻度压力;
2=中度压力;
3=严重压力)[4]。该量表是李虹考虑到东西方文化差异根据我国大学生特点编制的,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α为0.91,重测信度为0.78,结构效度可靠。

1.2.2大学生不同生活领域生活满意度问卷。该问卷由辛志勇等人编制,由五个维度构成,分别为:物质生活满意度(衣食住行、购物、交通、物价、环境质量等)、身心状况满意度(自身容貌、能力、健康状况、情绪、行为举止等)、社会适应和社会支持满意度(朋友交往、异性交往、群体凝聚力、人际关系等)、学习满意度(知识技能、学校文化氛围、教师水平与责任等)和社会发展与国际政治形势满意度(社会安全、社会变革、国际形势等),共32个题目,从“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采用7级评分(1=完全不满意;
2=非常不满意;
3=比较不满意;
4=不确定;
5=比较满意;
6=非常满意;
7=完全满意)[5]。问卷总体α系数为0.8893,分量表的α系数依次为0.769,0.776,0.763,0.730,0.695。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被研究者广泛使用。

1.3数据分析

全部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录入、整理和统计分析,本研究中,对数据主要进行了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2结果

2.190后大学生心理压力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显示,除了个人烦扰、消极生活事件、总压力与社会发展和国际政治形势满意度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外,心理压力其余维度与不同领域生活满意度均存在显著负相关(r=-0.336~-0.121,P<0.01)。见表1。

2.290后大学生心理压力与生活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使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来进一步检验90后大学生不同生活领域生活满意度对心理压力的预测程度。首先分析90后大学生总生活满意度对总压力的回归,然后分别以生活满意度各领域为预测变量,以心理压力各个维度为因变量,运用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对心理压力最有预测力的因素。如下表2所示,90后大学生的总体生活满意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心理压力,生活满意度水平越高,压力感越小。

将各领域生活满意度对心理压力的各维度进行逐步回归,结果表明,最少有1个维度,最多有3个维度进入回归方程,说明各领域生活满意度对心理压力的各维度存在影响。如表3所示。由此看来,90后大学生某些领域的生活满意度的确能够预测其心理压力水平。

3讨论

90后大学生除了在消极生活事件和总压力与社会发展和国际政治形势满意度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外,心理压力其他维度与生活满意度不同领域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与其对生活中某方面的不满有密切关系,如当对自己的学习现状感到不满意时会伴随着学习方面的担忧,当感觉到自身社会适应不良或社会支持不足时会伴随着比较强烈的个人烦扰。90后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总体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心理压力程度,即生活满意度越高产生越少心理压力。同时本研究结果表明,某些领域的生活满意度也能够预测其某些维度的心理压力水平。例如,社会适应和社会支持满意度与身心满意度可以预测个人烦扰,即当大学生对自己的人际交往不满意或对自己的外貌、能力、健康、情绪等不满意时就会产生比较大的个人烦扰或担忧。生活满意度越高就越容易产生积极情绪,与生活满意度低的学生相比,面对同一压力事件,他们的感受自然相对积极一些,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就越小。其中,学习满意度对总压力的预测效果不显著,可能是因为大学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更多的是看其综合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等,而学习只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90后大学生的压力源众多,学习满意度不足以预测其总压力感。同时,需要值得关注的是,学生的身心状况满意度对各个维度的压力均有顯著的预测作用,由此可见学生非常关注自身的身心状况(自身容貌、能力、健康状况、情绪、行为举止等),这些方面的不满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进一步影响身心健康。鉴于以上结论,无论家庭、学校或是社会,不应该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方面,培养综合能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从而降低心理压力,让大学生能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Seley H.The stress concept. In Kutash L L,Schlesinger LB,Handbook on stress and anxiety.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80 

[2]张林,车文博,黎兵.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量表编制理论及其信、效度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3,23( 4):47-51 

[3]孙瑞琛,刘文婧,许燕.不同出生年代的中国人生活满意度的变化[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7) :1147-1154 

[4]李虹,梅锦荣.大学生压力量表的编制[J].应用心理学,2002,8(1):27-32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们的工作压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企业中的压力管理关系到员工的身心健康和企业的绩效。本文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对压力、压力源的概念及理论进行了研究综述。

引言

当前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使人们的观念、心理、行为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产生了各种适应或紧张症等与压力有关的疾病。压力问题已经开始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已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有关压力的研究已经成为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共同关注的热点领 域。

在企业管理中,工作压力管理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过度、持续的工作压力不但是造成员工健康和安全隐患的重要问题,还会导致一些组织问题,如员工不满、消极怠工、高离职率、缺勤和低生产率等。对压力进行管理,尤其是对工作压力源的分析与探讨极为必要。

一、压力的内涵和相关理论

1.基本概念的界定

(1)压力

“压力”这个词对我们并不陌生,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压力。它被广泛地应用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对压力的认识最初源自物理学,是指物体受到试图扭曲它的外力的作用,在其内部产生相应的力。以后对压力的认识扩展到医学领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以及信息革命的发展,压力的研究在强烈的社会需求推动下,从医学领域迅速扩展到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几乎所有学科研究领域,引起如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等许多学科专家的关注。关于压力的定义也有很多种,综合各界学者对压力的定义,对压力含义的界定总体上可以概括为刺激说、反应说和刺激—反应说三大类。

第一,刺激说。刺激说认为压力就是作用于个人的力量或刺激,从而导致人的紧张的反应。这种定义借助物理科学中压力的定义,认为压力是某些可能会导致分裂性结果的特质或事件。把压力看成是人对外界的刺激所引起的生理的紧张、恐惧等,强调的是人的一种生理反应,认为人们所承受的压力是有限的,当压力超过人所能承受的极限时,将会造成永久的破坏。这是早期对压力分析的观点。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有weiss等。刺激说的观点主要集中注意于压力刺激的实质,关心压力的来源是什么。主要强调了压力的外部因素,而较少考虑到个人对压力程度的感知和评价,也没有注意到对压力反应的处理策略。

第二,反应说。反应说把压力看做是个体对某些刺激物的反应,是由于环境刺激物的影响,使人们呈现出的一种心理的反应。这一理论强调压力是个体对环境要求的一种反应,而不是外界环境对个体的一种压力。把压力看成是人的主观感受,着眼于人们对待压力的体验和认知,并且认为压力是以反应为基础的模式,它强调人的心理和精神方面。

第三,刺激—反应说。刺激—反应说认为压力是个体与压力源之间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个体感受到的压力来源于个体对情境的察觉和评估,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压力的感受不同。根据刺激—反应说,压力是个人特征和环境刺激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后果,是形成个体生理心理及行为反应的过程。不仅包括环境刺激造成的紧张也包括人们对环境刺激的主观反应,更重要的是它还包括个体特征差异及对待压力策略的其他因素。这是一个动态的认知过程,它全方位、多视角地考察了个人特征与外界刺激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2)工作压力

在企业压力管理中,我们以研究工作压力为主。在本文中,压力即指工作压力。工作压力(work stress)概念是从压力定义衍生而来,简单来说是指当压力发生在工作场所时就称之为工作压力。我国学者徐长江(1999)把工作压力定义为:在工作环境中,使个人目标受到威胁的压力源长期地、持续地作用于个体,在个体及应付行为的影响下,形成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反应过程。工作压力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工作压力包括个体在工作情境中体验到的压力和来自工作场所之外的对工作产生影响的压力,而狭义的工作压力仅为工作情境中的压 力。

2.有关压力研究的理论

压力管理研究在西方已经近100年,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有关压力管理的相关理论。

(1)压力主体特征理论

压力主体特征学说认为压力的产生与个人的某些主体特征,特别是主体的需求与能力有关,当个体有较高的需求与期望发生,但又感到自我能力有所不及时,就会在行为活动过程中感到压力。这一学说思想强调了个人主观因素,特别是需求与能力对于压力形成于反应过程中的重要影响,解释了不同个体在同样压力环境中的个别差异原 因。

(2)个体—环境匹配理论

个体—环境匹配理论或称为p-e模式,该理论认为环境变量和个人相关特征决定压力是否会产生。french和caplan(1972)提出的这一理论是工作压力领域中运用最多、得到最广泛接受的理论之一。french等人认为引起压力的原因不是单纯的环境因素或个人因素,而是个人和环境相联系的结果。工作的压力是由于个体能力与工作要求不匹配(misfit)。只有当个性特征与工作环境相匹配(fit)时,才会出现较好的适应。

(3)工作需求—控制理论

karasek(1979)提出的工作需求—控制模式(简称jd-c模式)也是研究工作压力的一个很有影响的理论模式。karasek以大量有关职务再设计和员工压力的研究为基础建立了jd-c模式,从工作特征出发,对工作压力做出解释和预测。所以它还被称为工作压力模式。karasek认为工作压力来源于工作本身所包含的两个关键特征,即工作要求和工作控制的共同影响。它包含两个基本假设:

①高工作要求,低工作控制导致高工作压力。

②当工作要求和工作控制均处于高水平时,工作动机增强,因此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这一模式中又加入了一个社会维度:社会支持,使这一模式成为工作需求—控制支持模式(简称jdcs模式)。

(4)认知交互作用理论

认知交互作用理论是一个以认知评价过程为基础的工作压力模式。该理论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richards. lazarus。lazarus认为在压力源与压力反应之间存在着两个阶段的认知评价过程。个体首先要评价外界事件是否具有挑战性或威胁,然后对自己所能获得的应对资源如个人能力和社会支持等进行评价,当个体认为后者不足以应对外界的威胁性事件时,工作压力便产生了。

lazarus认为传统的工作压力研究将环境条件和个体特点看做是分离的和不变的,没有正确地描述工作压力的问题。个体—环境匹配理论虽然比传统理论的思维推进了一步,通过对个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来考虑工作压力产生的原因,但这一理论的问题是它仍然把个体和环境都看做是静止的、不变的。lazarus(1995)认为,压力不是个人特点的产物,也不是环境的产物,压力的产生是某一种环境与某一种人所做的对环境所可能产生的威胁的评价结合的结果。在交互理论中,压力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随着时间和面临的任务而产生变化。个体和环境的关系,以及个体与环境的匹配程度,无论在时间上、工作任务或活动上,都不是固定不变的。由于这一理论对数据的涵盖性和易检验性,使得它受到很多工作压力研究领域者的重 视。

二、压力源及其理论研究

1.压力源概念

压力源即压力的来源,又称应激源或紧张性刺激。是指导致压力的刺激、事件或环境,可以是外界物质环境、个体的内在环境及心理社会环境,主要包括两部分,即生活压力源和工作压力源。

工作压力源包括导致工作压力反应的情绪、刺激、活动等。是员工在工作活动中所承受的对其身心活动造成一定影响的外在刺激因素,是个体对工作压力感知的一种主观评价。它是改变个体心理和身体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构成压力源的因素很多,各个因素之间会相互影响,构成复杂的系统,当个体长期处于这些压力源系统中,不仅仅是对他个人,对组织也同样会带来消极影响。在压力管理过程中,了解压力源是基础。所以工作压力源成为研究者和实践者关注的重点。

2.压力源研究的理论回顾

weiss (1976)认为工作组织中的压力源主要有:工作本身因素;
组织中的角色;
职业发展;
组织结构与组织风格;
组织中的人际关系。

whettent和cameron把压力源归纳为时间压力、互动压力、情景压力和期望压力四个方面。

cooper,c.l.和marshall(1978)对白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研究认为,工作压力源主要有:工作本身因素、组织中的角色、工作中的关系、职业发展、组织结构和组织倾 向。

ivancevich和matteson(1980)借鉴了以前的研究成果,认为工作压力源可分为组织内部压力源和组织外部压力源两部分,强调了个体差异和个人对压力感知的影响作用。他们把压力源分为五个基本类型:生理条件、个人层面、团队层面、组织层面和组织外因素。其中,个人层面涉及角色和职业发展,组织层面包括组织倾向、组织结构、工作设计和任务特征。

hendrix,w.h.(1995)等人的研究中,将引起压力的因素分为3类:组织内部的因素、组织外因素和个人特 征。

summers,t.p(1995)等人将引发工作压力的原因分为四类:个体因素特点、组织结构特点、组织过程特点、角色特点。

罗宾斯((1997)确认了三种类型的潜在的压力源:环境、组织和个人压力因素,并认为这三种因素是否会导致现实压力感的形成取决于个体差异(如工作经验、个人认知等)。环境因素包括经济、政治和技术的不确定性;
组织因素包括任务要求、角色要求、人际关系要求、组织结构、组织领导作风和组织生命周期;
个人因素则包括家庭问题、经济问题和个性特点。

近几年,我国对工作压力源的研究比较多,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类是通过调查,对某一行业、某一岗位的工作者的压力源进行识别;
另一类是以压力源中的某一变量为研究对象,剖析该变量与其他变量的关系。

第一种研究所涉及的对象包含了各个行业、岗位的工作者,有医生、教师、公务员、科技工作者、知识型员工、经理人员等,基本上都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该类工作者的工作压力源进行了分析,也有的学者只做了定性分 析。

张继红(2005)通过对航天科技人员工作压力与绩效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航天科技人员所承受的工作压力主要来自于“工作环境”、“工作角色”、“组织、人际关系”、“工作回报”和“工作时间”五个方面。

舒晓兵(2006)对我国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源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赵春燕(2007)对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三类研发人员的工作压力状况进行比较研究。

第二种研究一般就工作压力源中的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进一步明确工作压力源中的变量之间是否相互影响及影响程度。

马可一(2000)在工作情景中认知资源与职业关系的研究中,把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分为任务压力、竞争压力、人际压力和环境压力四个部分。

汤毅晖(2004)对管理人员工作压力源、控制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工作压力源、控制感、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关系。

曹静(2005)研究管理人员工作压力源与工作倦怠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其中将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作为中介变量同时引入工作压力源—工作倦怠的研究。

弋敏(2007)对知识型员工工作压力实证研究,知识型员工的主要工作压力源分别为工作任务、工作背景和氛围、职业发展、人际关系及组织结构和文化。

三、压力源的测量

工作压力的准确测量是研究工作压力管理的基础,国内目前尚未研制出较为成熟的工作压力测量工具,大多直接借鉴使用国外的压力测量工具。比较有影响的、广泛使用的工作压力测量工具主要有:

1.职业压力指标量表(osi)

职业压力指标量表是cooper sloan和williams于1988年设计的测量工作压力的一个指标体系。它从压力源、个性特征、控制源、应对策略、工作满意度、生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七个方面来全方位地衡量工作压力状况。

2.mclean’s工作压力问卷

mclean’s工作压力量表中的问卷是美国心理学家mclean教授编制的。该问卷由应对能力、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压力源三个量表组成。

3.工作内容问卷

著名的工作压力jd-c模式的提出者karasek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研制了工作内容问卷。该问卷原用于工作压力与高血压、心脏病的关系研究,现已被广泛应用于评价职业人群的工作压力水平。

4.工作控制问卷

工作控制问卷是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的hurrell和mclaney于1988年研制的,该问卷主要从工作压力源的角度来衡量个体面临的压力,调查内容与个体对工作情境中的人、事、物的控制程度密切相关。

5.职业压力问卷调整版(osi-r)

职业压力调查量表最早是由osipow于1981年设计的工作压力测量问卷,经过20年的使用和反复修订完善,于1998年重新推出了该量表的调整版本。osi-r量表由职业角色问卷、个体紧张反应问卷和个体能力问卷三个量表构成,共有140个测试项目。

6.工作压力量表

paker和decotiis(1983)编制的工作压力量表,已在许多研究中得到使用,并被证明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 度。

目前国内还没有较为成熟的工作压力测试工具,研究者大多是借鉴和使用国外的压力测量工具,但还有部分学者在对我国不同行业职员工作压力的研究中,结合国情和行业特点,在传统测试工具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完善,设计出了新的压力测量工具。

四、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各种理论从不同的侧面分析了压力的形成,如何将上述工作压力理论加以综合考虑,以期能完整解释实际的工作压力现象,这值得进一步研究。

现实生活中极少有纯粹的单一性压力源,多数压力源都包含两种以上的因素,几种压力源之间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今后对压力源的研究,一般都应该把几种压力源作为整体加以考虑。

不同的压力源测量工具,对企业的压力管理提供了指导。早期的压力研究较多采用横切面法,最近的压力研究中注意更多运用纵向研究设计。

压力管理中的相关理论,几乎都是以国外特别是西方企业文化为背景的,这些理论和模型在我国企业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和深入研究。

作者单位:首都经贸大学

北京服装学院

参考文献:

[1]舒晓兵.管理人员工作压力源及其影响[j].统计研究,2005,(9):29-35.

[2]石林.工作压力理论及其在研究中的重要性[j].心理科学进展,2001,(10):433-435.

[3]徐长江.工作压力系统研究:机制、应付与管理[j].浙江师大学报,1999,(5):29-35.

[4]马剑虹,梁颖.管理者工作压力高阶因素结构分析[j].应用心理学,1997,(2):21-26.

[5][美]斯蒂芬•p.罗宾斯著,孙建敏,李原译.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478.

[6]lazarus r s.psychological stress in the workplace[j].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1991,(6):1-13.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压力普遍概念研究取向发展趋势

一、压力的概念探讨

当stress被引入作为心理学术语时,我国心理学词典和教科书对其有多种解释,如压力、应激、紧张、挫折等,当前心理学研究并未给其一个统一的定义。从概念接受角度来说,用压力这个概念则相对来说通俗易懂,易于被大众接受。如果从心理学研究角度对其进行定义,那么就可能有多种概念的内涵:如压力反应、压力事件、压力感、压力应对等。如塞里(1936)从生物医学的研究角度出发将其定义为人或动物有机体对环境刺激的一种具有非特异性的生物学反应现象。我国有心理学家则认为压力包括压力事件和心理压力两个概念,压力事件(stress)是指一定令个体紧张,感受到威胁性的刺激情境或事件。心理压力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对压力事件反映而形成的一种特别紧张的综合性心理状态,即个体心理真正意识到了压力存在而无法摆脱时形成的带有紧张情绪的心理状态,而应激则是心理压力的特殊表现形态。从上述观点来看,不同的心理学家对压力的定义并不尽相同,可见,压力是个普遍概念而非单独概念。

二、压力研究的取向

纵观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各种压力研究,大致可以概括出三种类型:

1.将压力作为因变量进行研究,关注个体对有害刺激的反应

早期以塞里为代表的生物医学观认为应激是有害刺激作用于有机体的结果,注重研究应激状态下的生理反应过程,而不是引起这种反应的心理社会原因,并在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般应激综合症(GAS模型),其观点和研究模式至今还在医学的病理生理学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2.将压力作为自变量进行研究,关注压力来源的性质与特征

这类研究把应激作为自变量,研究各种有害性刺激物的性质和特征。历史上,与塞里研究形成对照的是一段时期里心理学家们把应激与应激源作为同一概念来研究。而且心理学家所指的应激源的范围相当广泛,远不是塞里所强调的躯体性应激源,还包括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性的应激源。

3.对压力过程中的中介变量进行研究,关注个体在应激源与应激身心反应中,中介变量如何其作用

例如,认知因素首先被认为是应激的决定因素,Lazarus提出,应激的发生并不伴随特定的刺激或特定的反应,而是发生于个体察觉或估价一种有威胁的情景之时。其它还发现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个人经历和个性特征等许多因素对应激反应起着中介作用。

三、压力研究的阶段

依照压力的研究取向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临床取向(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该阶段主要是从病理心理的角度出发,说明生活中的危机事件或身体疾病对个体身心的影响,对危机事件的研究是从压力源研究角度而言的。

主要研究:绑架、家庭成员杀害人(Mayers&Pitt;1976;Morawetz;1982;Petti&Wells;1980);
父母离异(Steinberg,1974;Yours,1980)以及创伤性事件(Bulman&wortman,1977)等。身体疾病又是该阶段研究较多的另一个压力源。研究者主要考虑一些传染性小而残废率的重大疾病。包括心脏病(Mehler,1978),激素疾病(Drotar,ousens,1980),癌症(Earle,1979)等。该阶段研究明显不足之处在于被试年龄分布的不均衡,青少年研究只有7%,而成人研究则高达42%,另外过度重视危机和重大压力源而忽视了日常压力源的研究工具缺乏。

第二个发展取向研究阶段。自80年代开始,对压力的研究突破生理心理模式,转向发展心理模式。从压力源来说,日常压力源的研究是第二阶段的显著性标志。日常压力源主要来指家庭、学校、同伴等日常压力事件,例如学校环境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者着重从发展任务的角度来研究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与应对的关系(oerter,1985)。研究考察了年龄、性别、种族和人格特征对压力的影响,研究了社会支持对象,如压力问题此外,研究者开始从自我概念这一新的角度来研究个体内部因素对压力的影响。

四、压力研究的主要理论背景

1.反应理论——生理医学的压力观

该理论认为压力是人或动物有机体对环境刺激的一种生物学反应现象,可由加在有机体的许多不同需求而引起,并且具有非特异性。该理论提出应激的“一般适应综合症”模型(thegeneraladaptationsyndrone,简称GAS)包括警戒反应阶段、抗拒阶段、衰竭三个阶段,提出用生理参数(肌肉紧张度,皮肤电等)作为应激反应的客观指标,比心理变量或其他的躯体状况在应激的评估和测量上更具有信度和效度,此外GAS理论的提出促进了从生理系统的变化来揭示应激与心理健康关系,这一新的突破口,也是阐明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体作用机制的关键。

GAS模型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包含理解人类应激的重要心理因素,把人看作是对不良环境做被动反映的生命体。在强调生理指标的同时,忽视了人心理和行为的反作用。另外对于压力的评价也有较偏向的一面。

2.压力刺激理论——生物物理学的压力观

该理论模型把压力定义为能够引起个体产生紧张反应的外部环境刺激,如失业,失恋,天灾,贫困等。其关注的核心在于何种环境能够使人产生紧张反应。

该模型的主要贡献在于:通过推动压力源(生活事件)的定量化研究,促进了人们对社会心理刺激和疾病关系的认识,从而加速了身心医学的发展。在该模型基础上开展的一系列研究对于揭示生活事件和躯体疾病及精神病症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模型的不足也显而易见:将活生生的人物理化了,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心理行为的复杂性。

3.CPT模型——心理学的压力观

压力的CPT模型,即认知—现象学-交互作用(cognitive_phenomenological_transactional,CPT)模型,该模型的典型人物代表是拉扎罗斯(lazarus)和福克曼(Folkman)等人。该模型的核心点是,应激“既不是环境刺激,不是人的性格,也不是一个反应而是需求以及理性地应对这些需求之间的联系”。

该理论模型包含如下三个基本要点:

(1)认知的观点,即认为思维和认知是决定压力反应的主要中介和直接动用,换言之,压力感能否产生,以什么形式出现,均取决于个体对其与环境间关系的评估。

(2)现象学的观点,既强调与压力有关的时间、地点、事件、环境以及人物的具体性。

(3)相互作用的观点,包含两大要点:其一,在压力过程中,存在许多中介因素,压力源与中介因素的交互作用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个体最后的反应方式和结果。其二,压力产生与个体与环境间的特定关系,若个体认为自己无力对付环境需求则会产生压力体验。

该模型包含了压力研究的基本的四个要素:压力源、中介变量、生理或心理的反应结果。拉扎罗斯(lazarus和Launier,1978)认为:任何一个事件,只要是环境或内在要求超出了个体的适应性资源,压力就会产生。

与刺激模型理论和GAS模型相比,CPT是有下述特点:(1)不像前两种理论那样,只关注压力过程的两端,而是更注重中间过程的研究,尤其强调了个体心理和行为的作用,对于全面理解压力想象具有重要意义;
(2)克服了前两种理论中对人的机械生物化的看法,不再将人看作是只受压力情景摆布的消极有机体,而是认可和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
(3)运用该模型可促进对压力的干预方式的研究,如改变中介机制可有效控制压力反应等。

五、压力研究的主要方法

纵观长达近一个世纪的压力研究,可以发现其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与心理测量法,采用最多的工具是量表或问卷。最主要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如下表1所示:

从以上研究工具分析看,由于依据压力研究理论观点各异,出现了不同压力调查问卷和测量量表,但总体来看他们大部分是考察个体所承受的压力源来评价压力,而对压力源研究主要是通过归纳个体日常事件中对个体日常事件中对个体影响较大且产生压力的事件。事件越多,影响程度越大则表明个体的压力越大。

六、压力研究的发展趋势

回顾过去的压力研究历史,可以发现压力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压力源、压力反应、压力中介变量三个领域,从上个世纪末80年代以来,国内外有关压力的研究又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1.压力的跨方化研究

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环境和发展任务给不同发展阶段的个体提出了不同的挑战(Greenfield&Cocking,1994)。Markus,Kitayama(1991)和chan(1994)指出,文化的力量可能对压力的评估产生显著影响,压力与心理适应的研究结果是有明显的跨方化差异。对同样的压力事件,不同文化背景,包括不同国家、地区、种族和社会团体中的个体的事件的压力感受和态度不尽相同,这无疑是取决于该文化规则、习俗和观念等因素。

有的研究者对中美两国大学生“学生生活应激量表”的测试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对量表部分因素的反应及其总分都与美国大学生有及其显著的差异,表明我国大学生对应激状态的认知和应对反应不同与美国学生。

Jose和Anna等人(1998)近期对俄罗斯和美国青少年的压力进行了跨文化研究,结果发现,俄美两国青少年在重大生活事件的压力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但俄罗斯青少年的日常压力显著大于美国同龄人,这与俄罗斯社会动荡,经济衰退直接有关。

2.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在压力研究的早期,研究者常常是关注危机性或重大性生活事件与人的心理适应之间的关系,如失业、配偶或朋友死亡等危险性压力事件的影响(B.S,Dohrenwent,1981)。后来研究者发现,由日常生活及社会角色所带来的持续压力是影响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如由婚姻、育儿及家庭经济所带来的压力与人的抑郁有密切相关(Schnefer&Lazarus,1981)。同时发现,时间压力,缺乏自主决策,工作角色含糊不清,工作中的绩效评价等与人的抑郁也有相关很大(Billings&Moos,1982;Kasc,1978)。40多项横断研究均发现了压力与抑郁的显著相关(Compas,Orosan&Grant,1993)。然而,这种相关不局限于抑郁。Compas和Howell(1989)等人发现,压力与内在心理问题相关(可解释11%的变异)要大于外在心理问题的相关(可解释5%的变异)。这可能表明,压力事件与抑郁等与其它症状的关系更为密切,但压力与各种心理和症状之间均存在普遍的关系,进一步研究表明,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七、压力研究的评析

1.研究对象的范围过于集中

被试的选择“重两端轻中间”,即重视18岁之前的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轻视18岁之后到成熟的中间阶段压力的特点考察,青年时期,尤其是青年中期和晚期日常压力特点的研究是一个相对薄弱的领域,青年中期的压力研究远落后于成人方面的研究,也落后于儿童期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家科雷汶(W.Kleiwer,1991)指出,有关成人的压力与应对研究已处于“成熟期”,而对于青年的这方面研究尚处于不成熟的“婴儿期”。这种现状与发展心理学的生命全程观不够协调。

2.重静态特点研究,轻动态发展考察。

已有研究对压力随个体成熟而发展变化的特点缺之考察,对18岁之后的大学生压力和应对的发展特点尤其缺之足够的探讨。

3.理论研究较多,干预研究较少。

从研究的取向来看,压力研究更多的集中在压力的来源、反应及中介变量等方面,而在压力的应对及干预方面研究较少,即便有,也是相关研究,如压力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等,实证研究则少见。

参考文献:

[1]PhillipL.Rice.胡佩诚译.健康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1-43.

[2]古丽娜.大学生的压力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1999.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范文第4篇

>> 高校学生的心理压力及压力应对测试分析 肿瘤内科护士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 农业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调查研究 中医院校学生心理压力源及应对方式调查研究 农村高中生心理压力与应对方式研究及教育对策探索 陪读中学生的心理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的研究 中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 产科护士健康状况、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的调查 女子院校高职生心理压力及压力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 高职院校综合基础部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心理压力及压力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 高校学生工作干部心理压力与调适 江西省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应对方式现状分析与对策 外科护理人员心理压力来源分析及应对方式 青年女教师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调查研究 新入职警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及工作倦怠关系研究 关于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压力源和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 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下研究生的应对方式 地方高校学生干部心理压力的类型及分析 浅析高校学生心理压力的形成与调适 烧伤患者出院前心理压力源\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调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2014-12-10取自

[4] 中青评论:创客创新创业开创中国发展新时代.2015-03-10取自http:///content/2015-03/10/content_11273296.htm

[5] 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D].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447-448.

[6] 张林,车文博,黎兵,张旭东.中国13所大学本科生心理压力现状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5):387-391.

[7] 樊富珉,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在清华大学的调查[J].青年研究,2000(6):40-45.

[8] 徐长江,钟晨音.浙江省大学生心理压力总体状况与来源的调查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6):100-104.

[9] 宁凯.基于应对理论的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

[10] 张林,车文博,黎兵.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1):36-41.

[11] 张建卫,刘玉新,金盛华.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特点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5(1):7-11.

[12] 刘春燕,李文权.师范大学生204名应激性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42-43.

[13] 谢琴.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校别、性别及焦虑水平差异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1):49-51.

[14] 禹玉兰,郑希付.扩招时期研究生心理压力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3).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护生 临床实习 心理压力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a)-0210-02

临床实习是学校护理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是护理专业学生(以下简称护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的必经过程,也是护生由学生转变为护士的重要阶段。因此,绝大多数护生在临床实习前心理上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此现象会严重影响了护生的实习效果。因此,为了解并明确实习前护生都会产生哪些心理压力和相应的压力源,笔者对我校2010级70名本科护生进行了临床实习前的心理压力源的问卷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择某校2010级本科班护生70名作为本次调查对象,其中男生6人,女生64人,平均年龄22.8岁。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采用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的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对自身能力不足的焦虑、对人际关系的焦虑、对学校的焦虑和对外部因素的焦虑(如住宿、上下夜班安全等问题)五个方面,共25个条目。每个条目从重度影响(4分)到无影响(1分)4级评分。

1.2.2 调查方法

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由笔者亲自解说,现场发放,现场回收,共发放问卷70份,有效回收70份,回收率100%。正式调查前对20名护生进行预调查,调查表信度α=0.83。

1.2.3 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2 结果

2.1 本科生主要心理压力来源

在重度影响中,担心带教老师不公平对待实习生和担心操作失误两项居于首位;
中度影响中,担心护理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的不扎实和担心所学的课本知识与临床实际不相符最为明显;
轻度影响中,担心实习前就业指导不充分和担心与其他实习护生关系相处不好所占比例较大;
担心实习前没有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和担心专业课期末考试挂科实习期间回校补考在无影响中所占比例最大。

2.2 不同性别本科准实习生心理压力间的比较

本科准护生男生和女生在心理压力上存在较大差异,女生心理压力(55.5±12.8)明显大于男生的心理压力(71.3±16.3)(t=2.846,P=0.006)。

2.3 不同压力源对男女准实习生心理压力的影响

在对实习前护生心理压力影响最大的8项中,男生和女生在与他人沟通能力较差、实习前学校就业指导缺乏耐心和由护生到实习护士之间角色的转变3项中存在较大差异,女生心理压力明显大于男生。

3 讨论

3.1 主要心理压力来源

有研究表明,担心大学英语四六级没有通过所占比例最[1]。相较之下,本研究发现被调查护生在担心护理操作失误产生的压力更为明显。护理操作失误,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且在实习前护生在校期间大多注重理论学习,动手操作机会较少,能力较差,普遍实习前护生有胆怯紧张情绪[2]。且教材上的知识往往滞后于临床,在临床上又需要对所学知识灵活应用,这些都令实习前护生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相对来讲,本科护生处理人际关系和适应社会能力较强,应变性好。且学习能力和成绩很好,几乎没有挂科现象,所以在这些方面产生的心理压力较小。

3.2 男女生之间心理压力比较和分析

男生较女生社会适应能力强,且男生比女生更为理性。性格方面,男生普遍比女生开朗,在与师友分别和离开校园等方面产生的感情焦虑小,更容易融入新环境,开始新的生活。并且男生的独立性较女生更强,敢于尝试新鲜事物,女生则更依赖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人生观方面,男生更为乐观,更有自信,相信努力拼搏明天会更好;
职业态度方面,男生较女生更健康,女生普遍盲目追求高薪、高福利工作,忽略个人发展和职业空间。这些因素均导致了实习前护生中男生比女生心理压力小的现象。

4 对策

4.1 加强和完善实习前集中培训

针对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生,开办护理操作技能强化班,在全面复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强化实习前护生动手操作能力,加强护理操作的规范性和熟练程度。有研究表明,实习前开展“技术操作强化周”活动有利于护生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技术[3]。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开展模拟实习训练,帮助护生进一步了解和熟悉实习环境。

4.2 加强心理辅导,端正职业态度

有研究提出,针对护生临床实习前的心理问题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心理支持[4]。在本次研究中发现,被调查护生同样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为了帮助实习前护生能顺利完成临床实习学习,认真剖析使实习前护生产生较大心理压力的因素,制定个体化健康处方,帮助缓解护生心理压力,解除各种顾虑。同时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帮助护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

4.3 合理安排课程,增加临床见习课时

在本次研究中发现,被调查护生仅在大三年级开设了临床见习课。临床见习是实验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护生的亲身感受,有利于丰富护生对临床实际情况的了解和熟悉实习时的物理环境及人际环境,帮助缓解和消除实习前护生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5]。

参考文献

[1] 耿瑶,王茹.护理本科学生临床实习前心理压力源的调查分析[J].卫生与健康,2010,29(1):149-150.

[2] 谭冠文,吴鹏.护生临床实习前心理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当代护士,2012(1):129-130.

[3] 庄海林,龚海蓉.不同层次护生临床实习前心理状况调查与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2):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