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汽车制造厂与汽车零部件制造厂需要大量从事现场工艺、加工、质量和现场装配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根据汽车制造领域人才需求状况及专业特点,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应该培养能从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整车实训总结【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整车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职;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
实验实训基地;
岗位能力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8-0139-03
1 引言
中国汽车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汽车制造厂与汽车零部件制造厂需要大量从事现场工艺、加工、质量和现场装配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根据汽车制造领域人才需求状况及专业特点,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应该培养能从事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装配作业,从事汽车冲压、焊接、喷涂作业,从事汽车总装制造、检验和调试、生产现场工艺维护、过程检验及部品检验、整车下线检测和调试等工作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如何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和具有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特色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是当前学院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学生通过实验实训锻炼提高操作能力,可以熟练掌握岗位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为适应技术不断发展创新奠定基础,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因此,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对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至关重要。
2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目的
实现理实一体课程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懂生产、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技能培养为特色。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以“教以学生为本、学以市场为需、育以技能为主、才以应用为先”为育人宗旨,需要的生产性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必须实现校内学习与毕业后的工作内容高度融合。
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的需要 高职教育中“双师型”教师是指从事职业教育的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技能训练的新型教师,即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素质的、具有双重专业技术职称的复合型教师,是具有一定学术背景并接受专业实训的职业教师。
当今更多的讲授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课程的教师直接来自于各大中院校,本身对汽车制造过程不是很熟悉,即使到汽车制造厂进行专门的培训,耗费大量的精力不说,不能完整地接触汽车制造整个流程。针对汽车制造典型的工作任务设置的实验实训将是这部分教师快速熟悉汽车制造流程的一个渠道。
展示企业文化和企业环境,让学生尽早感受企业的氛围 汽车制造厂一般来说都是大型或特大型企业,有汽车企业特有的文化和氛围。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应充分考虑真实的企业文化和氛围,营造一个真实的汽车制造企业工作环境,让学生能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学习和成长,感受企业要求的职业素质、企业管理方法和岗位要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服务社会的需要 为了提升行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按照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积极开展行业内各项职业技能培训和考核鉴定工作,围绕市场所需、企业所需,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因此,在进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时需考虑本专业的技术培训和技能鉴定。
3 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及课程体系分析
通过到汽车制造厂和汽车零部件制造厂调研,同时根据往年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情况及岗位设置的特点,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具备的主要岗位能力包括汽车驾驶能力、汽车及零部件装配作业及工艺维护能力、汽车冲压作业及工艺维护能力、汽车车身喷涂作业及工艺维护能力、汽车生产过程检验及部品检验能力、汽车整车下线检测及调整能力。
针对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开设相应的课程体系,构建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基于汽车制造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包含18个学习领域,并将18个学习领域划分为具有模块结构特征的初级模块、中级模块和高级模块。其中,初级模块包括汽车材料、汽车电工电子、机械制图及CAD技术、公差配合与测量、机械基础、钳工实习;
中级模块包括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汽车电器设备构造、汽车制造工艺学、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驾驶实习;
高级模块包括汽车总装技术、汽车生产与物流、汽车生产质量管理、汽车检测技术、顶岗实习、拓展学习领域。
4 实验实训项目的开设
通过对汽车制造厂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的大量调研,同时根据上述课程教学特点和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具体要求,对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来说,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块。
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项目如表1所示。
校外实训基地主要用于学生的实习和实践活动,更多地是借助于实习单位。对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来说,主要校外实习项目如表2所示。
5 汽车拆装调整及工艺知识教学工场实验实训项目的布置和讲授
对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汽车生产与质量管理、汽车总装技术两门课比较难理解,因为真实的工作情景只有在汽车制造厂才有。这两门课的教学实验实训项目的开设非常关键,因为它要模拟生产现场实际情况,要讲授汽车零件的装配方法、简易工艺的编制和维护、生产中物流和质量管理及企业文化的灌输等。这部分的实验实训内容主要在汽车拆装调整及工艺知识教学工场完成
具体方法:建立一个基本操作训练间(包括螺纹连接训练、油管连接训练、线束连接训练和装配工具使用的训练)和一条车门及附件的拆装生产线,生产线具体布局如图1所示。
简易车门线采用悬链的形式来推动,每条线设置10个工位,其中拆卸四个工位,装配四个工位,两个过渡工位,安排完整的十个车门及附件。装配线周围布局和生产现场一致,有看板,有物流架、有生产管理规程等。
具体运作形式:①每个工位有完整的装配和拆卸工艺(指导教师先做);
②以每个工位为一个小组,生产线流动;
③每个工位的学生按照工艺进行拆装,同时将该工位的检验卡做出来;
④继续本工位做2~3个车门的拆卸和装配操作,校核检验卡的准确性;
⑤上述工作完成后,学生流动到下一个工位,重复做③~④的工作;
⑥八个工位的工作完成后,点评本组检验卡的正确性;
⑦八个班组相互评判检验卡,对装拆现场的情况进行点评;
⑧指导教师总结。
6 结束语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一个主要方面,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得好坏直接影响本专业的发展。模拟汽车制造企业来开设实验实训项目,有利于学生尽早地熟悉企业的运行模式和要求,更好地理解课程所教授的内容,让学生能零距离地融入生产实际中,并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和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合作教育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教育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整车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车身修复;
训练方法;
实训项目
0 前言
车身修复专业是目前汽车行业中紧缺技能型人才的专业,本专业学生通过学校的理论学习和几周的技能实习,并不能满足就业单位对员工技能水平的要求,需要就业单位再培养,所以培养车身修复专业技能型人才对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技能水平有很大的帮助,通过以技能训练方法的探究,研究出一套适合我校学生技能水平的训练方法,这样既能提高我校学生的技能水平,又能为每年我校参加车身修复全国性的技能大赛培养出好的学生,开发相关的实训内容及训练方法,在满足教学的需要基础上,节约耗材,还能锻炼教师,提高教师技能水平。
1 比赛项目向教学内容的转化
车身修复技能大赛共三个项目,包括板件更换,门板修复,电子测量和大梁校正,这三个项目是多名专家结合实际维修过程设立的,项目设立不在多在于精,需要将这三个项目分割再整合,确定适合教学内容的项目。
首先是板件更换,比赛项目的确定是模拟在汽车碰撞过程中,汽车结构件例如前纵梁变形损伤太大无法修复,不能更换整个前纵梁,只能更换变形部分,就需要将损伤部分切割下来,将新板件定位后使用焊接与原部分连接在一起,板件更换项目可以确定多个教学项目,包括板件画线、板件切割、气体保护焊和电阻点焊四个教学内容,其次是门板修复项目,它是模拟在碰撞过程中覆盖件的凹陷损伤的修复过程,有漆层打磨、预应力消除、组合工具使用、介子机使用、钣金锤和垫铁的使用、精修等多项内容,可以作为一个教学内容,但是涉及教学内容要复杂的多,需要学生花费很多的时间来学习,最后是电子测量与大梁校正,主要是学习超声波电子测量设备和大梁校正仪,比较大的碰撞损伤,就可能对结构件造成损伤,首先通过使用测量设备测量损伤程度,也就是变形量,再通过大梁校正仪对变形进行校正,可以确定为超声波电子测量和大梁校正两个教学内容。
通过将比赛项目分割整合确定教学内容,实现了技能比赛向教学过程的转化,弥补了以前技能大赛只能培养部分学生的缺点。
2 车身修复实训教学探索
要完成车身修复比赛向教学过程的转化,教学内容的确定只是一部分,对车身修复比赛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需要解决,包括比赛中设备成本高,投入量大,实训工位少,缺乏适合的指导教材,师生比例不科学,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练习,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
2.1 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案
在比赛训练中,要提高训练效果,首先要制定完善有效的训练方案,这和教学之前必须要有教学计划,熟悉课程标准一样,良好的训练方案是好的开端,指导教师首先要吃透比赛方案及评分标准,确定标准操作流程,结合实际维修的需要,模拟比赛环境,预测在比赛中碰见的问题,并给与解决的方法,参赛选手一起进行学习,确保有良好的训练环境,这是好的开始。
2.2 阶段性训练过程
在训练中要循序渐进,第一阶段,基础性训练,每个比赛项目都是由几个基本的操作组成,在进行完整的训练时,每个基本操作过程都要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的完成,所以第一阶段的基础性训练很重要,也是最容易忽视的过程,很多学生忽视这个过程,直接导致在比赛中失利,第二阶段操作流程训练,这一阶段学生接触到完整的操作流程,但是并不是真正的操作,而是对操作流程的熟练程度的训练,要做到每一步烂透于心,操作中不能出现当机的现象,同时基础性训练不能间断,这个时期是巩固精进,才能进入到综合操作阶段,到这个阶段学生将基础性训练和流程操作整合一起,完整的操作整个项目,这个阶段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除了完成项目外,还要保证质量,处理突发事件,最忌讳的是操作时拖拖沓沓,到时间还在继续操作,给学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一定要保证到比赛时间内完成整个操作流程,一气呵成,才能训练有效果。
2.3 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
2.3.1 总结归纳法
俗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每次训练项目完成后都不能保证训练效果的完美,总会出现一些问题,那么怎么避免下次训练中出现这种问题,就需要记录下来,就给予解决,例如比赛时间的问题怎么缩短、工具的摆放等,进行归纳总结,下次训练之前仔细揣摩,务必保证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2.3.2 观摩讨论法
在训练中一人操作,其他人进行观摩,记录在比赛中出现的问题,操作完毕后首先由操作人员根据训练效果对自己的操作进行反思,后由其它观摩人员对其进行评价讨论,主要是评价操作中好的与不好的地方,好的地方大家学习,不好的地方,大家惊醒同时对于操作者也是一种提高,我相信经过反复的训练反思讨论,总会有提高。
2.3.3 对比竞争法
在同一组别训练的学生一般都有两名,在训练中,可通过适当竞争进行对比,对好的进行表扬,对差的批评并鼓励加油,相信多次比较后学生心中都想比好,这就是竞争带来的效果。
2.3.4 现场模拟比赛法
在实际训练中,都是单个训练项目进行操作,而在比赛中需要连续完成三个项目,需要较好的体力,同时在比赛环境中,我们是紧张的,这时消耗的体力更大,在不熟悉的环境比赛,难免会出现紧张,所以在综合训练阶段,就要开始模拟比赛环境,完整的操作一遍,增加学生紧张气氛,这样平常训练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久而久之当学生适应了环境,比赛的效果也会有所提高的。
2.4 合理使用耗材
整车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汽修 理实一体化教学 师资 实训 效果
一、汽修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据《汽车之友》杂志调查,全国现在有40%以上的中职学校的汽修专业教学还在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面理论教师单一的传授理论知识,理论学完后再由实习老师上实习课。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最大的缺陷就是理论管理论,实践管实践,理论和实践相互脱节,有的时候学生不能学了马上用,有的时候学生长时间的理论学习再安排实习,理论的早忘光了。还有很多学校的课本理论知识陈旧,和实践有很大的脱节,而学生实习的时间很少,或者实习设备没有,直接导致实践知识非常欠缺。据人力资源保障部统计,难怪呼90%以上招工单位都对学校的教学有看法,认为学校学三年不如修理厂学三月,因为很多的学生都要在厂里重新培训。在这种形势下,在全国各个教育部门,和人力资源保障部门的努力下,开发了新的教学方法:即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通俗点讲,就是围绕企业的某一项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为主导的情况下,采用边教,边学,边做的教学方法。理实一体化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较好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问题,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二、汽修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随着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这种全新理念的提出,同时也是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照权威的教育机构的配置,可以说各个学校的资源都是要提升,具体包括:师资力量的配置,实验实训设备、学校教学环境的配置,还有和工厂其企业的合作等。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对师资力量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在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实践性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专业操作的技能水平。职业技术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专业课教师要具有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通晓生产环境与生产过程,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就是说,教师的能力不应仅局限于单纯的课堂教学,职校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还应有广博的实践知识,学生的年级越高,知识的专业性就越强,老师应该了解一些与自身相关的知识,并有机地把这些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产生更多的共鸣点和交叉点,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适应当前的职业教育的需要。师资力量的建设需要学校和企业、工厂的培养大量的优秀一体化教师,教师也要不断通过自身专业,特别是实践知识的学习来迎合时代的要求,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要求。所以,教师队伍必须双师化(即理论和实习都要会),专业课学习模拟企业的实际生产工序,将教室搬到实训室(即理实一体化教学场所),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分组教学,老师讲学生做,形成互动式的教学,主要解决了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理论、实践互相脱节矛盾。
显然,这样的教学模式给专业课老师既增加了压力,也提供了动力。一方面,“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专业课教师定位于“教师”与“师傅”双重身份,专业课教师要想独立完成“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理论教师必须进行更多的实践操作练习和经验积累,实践教师必须重新认真熟悉汽车专业的理论知识,这是“理实一体化”教学给教师增加的压力;
另一方面,“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能使专业课教师全面掌握汽车行业发展的动向,做到了既熟悉汽修专业的理论也熟悉维汽修厂的实际操作,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理实一体化”教学给教师带来的动力。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对学校实训基地和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的前提下,为充分发挥实训基地效益、创造企业生产氛围,从硬件到软件应该尽可能设置与生产和服务实际场所一致的实训工场,从而在这个真实而综合的职业环境里,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技能熟练程度,形成专业技能、技巧和技术应用能力。
1、汽修实训工场的布置
新建的实训大楼,在厂房高度、面积大小、采光通风方案、电力配备、高压气源供应等方面,均应按照实际生产需要配置,实训场地分成两个大区,即总成区和整车区。总成区分为汽车电喷发动机、汽车电器设备、汽车底盘、汽车整车电路等工位,主要是对汽车各大总成进行拆装、检查和调整,通过训练使学生了解该总成的工作原理。实车区主要分为前台接待、销售与服务、维护保养、诊断维修和钣金油漆工位。整车工位是在总成类工位的基础上,进行实车的生产化训练。实车训练时以二级维护为工作基础,训练学生利用已掌握知识的能力,达到对总成工位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整合。
2、汽修班级的教学组织
教学中采用班组化,即一个教学班分为两个小班,每个小班分为四个学习小组,任课教师承担一个小班的实训教学。讲解示范时全班集中,分解组装时按小组分散学习和训练。这样,任课教师就有更大的精力进行有针对性教学管理,讲解的内容也会增多,且更为详尽;
小组分散时教师能有足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单独辅导,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并且掌握所学的内容,从而能较好地完成每个层次的学习任务。另外,由于教师在同一工位不断重复进行专业知识和实践教学的讲授,为教师完善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指导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3、汽修专业学生的考核
打破传统的学习考核方式,学习实行与生产相近的多样化考核。一是单独考核,主要考核学生个体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如重点考察对零部件的认知、总成的结构与工作原理、主要技术参数及生产用表填报等;
二是双人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协作和配合。如整车的二级维护考核,我们就以两位同学为一个小组,共同完成考核;
三是班组考核,以小组为单位,检验学生的技能应用和技术拓展能力。如整车诊断与维修工位,教师利用先进的教学仪器设置故障后,由全组同学探究完成。这些考核与企业的生产任务紧密相关,更加贴近实际,接近生产,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融入到企业的实际生产环境中去。
整车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一、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指的是为课程的教学所做的一切准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知识内容的准备
对实训课程知识内容的准备,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职业学校车工实训课程可根据学生所属专业的不同,分为机械类与非机械类专车工实训,两者在教学要求及课程内容是完全不一样的。培养对象的明确,将有利于教师制定出明确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在此基础上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以我校中专08级机械班为例,该班级本学期安排了3周车工实训,下学期还有车工实训,并参加中级工考工,所以,本阶段的课程目标是要通过车工实训,明确专业认识,端正学生对专业的态度,培养学生安全生产、文明生产的意识,加强车工的基本训练,为后面的实训与考工做好铺垫。因此,笔者设计了安全生产教育、车床的保养、车床的基本操作、量具的使用与维护、基本车削项目的训练等几个学习点。
2 对学生情况的掌握
掌握教学对象的情况,即对所要教的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能有粗略的了解。例如该班中有过实习经验的学生有多少,该班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怎样等等。做好这一部分的准备,将有利于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掌握主动权,处于有利的地位,“知已知彼”才能有效地在教学中实行因材施教。
3 相关实训设备的准备
对于实训设备性能的了解,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对所用的机床设备不熟悉,刀具、量具准备不足,将会影响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使得教师在教学上处于被动,甚至于会出现教师准备的内容与刀、量具不相符等情况,令学生产生知识上的混淆。
二、 讲解示范
教师在做好课前准备的基础上,通过示范操作可以使学生直观、具体、形象、生动地进行学习,不仅易于理解和接受,而且可以清晰地把观察过的示范操作现象在头脑中重现。示范操作要求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操作,让学生明确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并从“要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等三个方面来组织教学,安排教学内容的展开。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兴趣。
1 重视安全操作意识
实训教学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如工件装拆以后,要把卡盘扳手从卡盘上取下来,防止卡盘突然转动而将扳手甩出伤人;在观察教师示范动作和听教师操作讲解时,学生应与车床保持安全距离。否则,一旦事故发生,则悔之晚矣!
2 把握示范操作要领
教师示范操作应做到步骤清晰,动作准确无误,并讲清动作的关键,以及在操作过程中如何防止出现废品和发生事故。在讲解时,内容应尽可能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不宜过于繁琐。要注意讲、做一致,应对操作姿势、操作方法、工件装夹、刀具安装、切削速度、质量要求及工量具的放置等作出严格要求,否则会使学生形成不良的习惯。
3 完成演示工件
示范操作要领讲解演示后,教师应将整个操作过程再完整地演示一遍,并把所演示的工件做完。例如普通螺纹的车削,只有把工件加工完成,才能让学生看到完整的螺纹。这样一方面能使学生获得完整操作过程的概念和引起学生对实训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对操作演示的工件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并可作为学生模仿练习的样品和今后教学的教具。
三、 模仿操作
在这一阶段,学生行为占主导地位。由学生自己进行学习活动,即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动作,自己动手模仿操作,对操作要领自我领会及逐步消化,在此过程中教师在实习现场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
1 强化学生的安全操作意识
虽然教师在讲解和示范操作时,会对一些安全注意事项进行强调,但是,在实际动手操作中,有的学生因为重视不够,有的学生因为不熟练和紧张,容易出现操作不当或违规,甚至发生安全事故。如有的学生操作车床时未扎紧衣袖,有的女同学未将头发完全盘在帽子底下,有的学生手摇移动车床刀架时,错将退刀摇成进刀,导致刀架底座撞击卡盘而损坏等。所以,教师在学生模仿操作过程中,一定要认真细致地检查指导,尤其要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发现不正确的操作和安全隐患要及时指出,并严格纠正,强化学生的安全操作意识。而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将终身受益。
2 教师的指导要恰到好处。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指导的深度要有所不同。要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提高技能,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指导的尺度。即使学生有问题,也应该是启发性的,非正面、非全面的提示性指导不但使学生记忆深刻,还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在指导中,要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指出不足,鼓励学生大胆细心地操作,使学生对实习充满信心,并具有创造精神。
四、 练习与总结
在上阶段模仿的基础上学生进一步练习,或独立练习,或以小组形式练习,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归纳总结,对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重复,也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己通过练习达到完全掌握和熟练运用所学的技能。
1 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训教学中,教师归纳总结时,多是由教师唱主角,一般先指出学生模仿操作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再对学生的实习产品进行点评,却较少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难以形成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实际上,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认真总结操作经验,分析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结论,帮助学生把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形成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车削外圆的教学过程进行归纳总结时,可以以问题的不断导入启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并实现问题的有效解决。如怎么样来提高工件的表面粗糙度?应如何让选择切削速度?如何选择进给量?加工时是否要用切削液等等,然后随机抽取学生加工好的工件,组织学生进行点评和讨论,让学生作为主体对自己的实训产品进行评价,教师则在一旁加以引导,学生定会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这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 注意发挥学生典型的作用
整车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救援速度;
现场处置能力
1.列车故障救援速度对于正常运营的影响的分析
目前常见列车救援的类型:
从救援的行车组织上来看,一般可分为推进救援与牵引救援,同时从救援方向上又可分为正向与反向,衍生出的救援方式大致存在正向/反向推进救援,正向/反向牵引救援四种。而正向推进救援因为救援车推进至目的地后比较方便退回正线直接投入运行而成为电客车故障救援的首选。
2.救援中影响速度的因素
2.1设备因素影响
停放制动自缓解设计限制救援流程最优化
2.1.1苏州一号线列车在设计上停放制动采用了自缓解设计
制定的救援流程是基于停放制动施加来作为列车防溜的主要措施来制定的,保留常用制动只是作为一个辅助措施。这决定了故障列车的救援准备工作必须自始自终保持停放制动在施加状态。而停放制动自缓设计起码在两种救援方式下让司机多往返一个来回,造成2分钟左右的延误。
2.1.2车辆在NRM模式下限速25,信号故障下赶往现场速度慢
苏州一号线列车在设计上出于安全导向考虑,在列车处于NRM(切除ATC)模式下时,将列车速度限制在25KM以下。当发生信号故障导致列车降级至NRM时,此车如担当救援列车,将导致列车救援连挂时间的大幅度延长。
2.2司机现场处置能力
司机对故障的判断能力对于整个处置流程的耗时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有经验的司机在第一时间就会对故障可能造成的影响和相关的处理步骤做出预判,当处理无法解决故障时能够及时申请救援,减少整个过程的总用时,把影响降低到最低。目前苏州一号线的电客车司机都是学校刚毕业行车经验不满半年的新司机,故障应急处置能力比较差。自试运行以来共发生了3次救援,其中2.13、2.15两次救援可以通过司机的应急处理来避免,在日常故障处置中反映出司机自主处理能力还较弱,故障判断不清、现象报送不清等情况普遍存在。
3.对于提高列车救援速度的一些看法
3.1车辆设计方面
3.1.1在列车选型时提出标准化设计规范减少不合理设计
从一号线列车的设计情况来看,很多设计不利于救援程序的最优化需求,各部门应在现阶段总结车辆使用中发现的各种设计问题,提出相应的车辆设计要求,在新线的车辆选型时就要把这些要求纳入合同谈判中去,并在设计联络阶段把这些设计要求细化,从根本上解决车辆部分系统设备不适用快速救援需要的情况。
3.1.2介入车辆设计监造,及时提出修改意见
作为乘务部门,在设计阶段提出的要求也需要在建造阶段派出专业人员去现场实地察看,观察乘务相关部分的总体设计是否符合要求,开关、按钮、阀门的布置位置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操作习惯,关心一下相关救援等关键程序配套的设计思路和设备使用流程,对于发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要求。确保列车在每一个细节最大程度的符合我们的使用需求。
3.1.3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于一些现有的问题积极进行改造
且随着线路延长、客流增加等其他因素,原本的设计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已经不适应新的环境,需要进行升级或改进,比较常见的如紧急制动旁路的改造,处于设计理念导向安全的考虑,车辆厂一般不会设计这样的旁路,但运营单位处于效率与安全的综合考虑,为了避免非必要的故障救援的发生,都会提出这样的需求,在这种矛盾下,一般的运营单位都会委托厂方或依靠自身技术能力在后期进行相关的改造。
3.2运行组织方面
3.2.1总调所与乘务方面加强交流加强研讨
加快救援的速度光靠乘务一个部门是无法完成的。需要与各部门特别是总调所行调方面加强沟通。行调是整个行车系统的大脑,他在故障救援发生时的组织方案,调整思路,运行模式的确定等情况,对于乘务开展相关培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根据行调的思路来决定乘务的流程,根据流程来细化分解司机的步骤,只有完成双方的衔接整合,故障救援的整个流程开展才能做到配合无间、运作流畅。
3.2.2细化预案,特别是特殊故障、困难地段的救援流程
救援在分公司的整体预案里已经有所体现,但这毕竟只是一个总体的方案,他的指导意义比较大,真正要把救援的效率提高,根据预案进行相应的细化至关重要。目前,乘务按照常规将救援整体预案细化为2个大类、8种救援实施方案、16个救援角色操作细则。将正线可能发生的每一种情况都考虑周全,每一种救援分为救援车和被救援车辆个角色,将他们要进行的每一个步骤和相关的时间、技术要求以文字形式加以确定。将这些文本作为司机日常出勤上岗必须携带的物品,当发生救援时,这些预案能指导司机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避免因紧张而误操作和漏操作。
3.3司机应急处置方面
3.3.1提高培训质量,形成常态化培训机制
救援的培训是一个持续性的工作,特别是对于乘务司机而言,一次两次的培训不会有明显的效果,因此合理的提高培训量,已足够的数量来保证培训的质量是一个通用的方法。就实践经验来看,解决培训用车和培训场地是救援培训有别于其他故障训练的最大困难。从保证效果的需求来看,救援培训最好是在正线进行,因为正线具备完全真实的场景,也能真实的操作每一个步骤,不过,正线平时用于运行,晚间又需要维护施工,很难有时间提供专门的故障救援演练。我们的解决方案为利用运行的结束阶段,组织图定的最早两班回库车不回库,折至已结束运行的线路进行救援练习,这样把对运行的影响减到最小、以此形成一个长效机制,不间断的保持司机救援操作的熟练程度。从实际效果来看,司机通过二月份一个月的救援练习,已经明显的不再对救援操作怀有恐惧心理,救援的用时也已经能保证在正常范围之内,从2月份连续发生的2起正线救援事件来看,司机至少在救援过程中发挥稳定,。这也证明了以量保质的思路在救援培训中是确有实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