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龙说赵太后》写的就是在强敌压境,赵太后又严历拒谏的危急形势下,触龙因势利导,以柔克刚,用“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说服赵太后,让她的爱子出质于齐,换取救兵,解除国家危难的故事,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触龙说赵太后翻译【五篇】,供大家参考。
触龙说赵太后翻译范文第1篇
《触龙说赵太后》写的就是在强敌压境,赵太后又严历拒谏的危急形势下,触龙因势利导,以柔克刚,用“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说服赵太后,让她的爱子出质于齐,换取救兵,解除国家危难的故事,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触龙说赵太后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触龙说赵太后知识一、重点词语解释
1、赵太后新用事(新:刚刚)
2、老妇必唾其面(唾:吐唾沫)
3、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谢:道歉)
4、老妇恃辇而行(恃:依靠,依赖)
5、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殊:很)
6、为长安君约车百乘(约:置办,配备)
二、通假字
1、必勿使反(反:返)
2、少益耆食(耆:嗜)
三、多义词
1、质:
文质彬彬(本质)
质疑问难(询问)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作抵押,……做人质)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质地)
2、及:
夫人之力不及此(到)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趁)
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和,以及)
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也(用 )
3、甚:
若长安君主甚(厉害)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严重)
目似瞑,意暇甚(很)
好读书不求甚解(仔细,深入)
4、异:
永州之野产异蛇(奇异)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特别)
渔人甚异之(以……为异,对……感到诧异)
曰:"姑俟异日观"云尔(另外的)
5、少:
少时,一狼径去(短时间)
太后之色少解(稍微,略微)
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年龄小)
6、为: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作为)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替)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做,准备)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做,治)
四、词类活用
1、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侯:名作动,封侯;继:动作名,继承人)
2、日食饮得无衰乎(日:名作状,每日)
3、没死以闻(闻:使动,使……听闻)
4、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使动,使……尊)
五、古今异义词
1、至于:至于赵之为赵
古义:到,上推到;今义:多作副词,表示另提到一事
六、文言句式
1、赵氏求救于齐(状语后置)
2、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宾语前置)
七、重点翻译句
1、日食饮得无衰乎?
译: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2、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译:我私下认为您喜欢燕后超过喜爱长安君。
3、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译:难道这不是为他作长远的打算,希望他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做国君吗?
4、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译:从这一代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推算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王被封侯的子孙,他的继承人有在的吗?
5、微独赵,诸侯有在者平?
译:不仅仅是赵王,其他诸侯的子孙继承人有在的吗?
6、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译:这样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会降临到他们身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他们的子孙身上。
7、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译:父母爱惜自己的子女,就替他们作长远的打算。
《触龙说赵太后》读后感读了《触龙说赵太后》之后,我对爱的含义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爱,有时不是甜言蜜语;不是锦衣玉食;不是宠惯娇纵;而是看似无情的磨练;无时无刻的培养、循循善诱的教导。也唯有这种无言的爱,才能铺就我们更幸福的未来。
父母的爱是最伟大的爱,然而,马卡连柯说过:“父母对自己子女的爱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是一种伟大感情,却会使子女毁灭。”宁愿自己吃苦受累,却不让自己的孩子受一点罪,烧水做饭怕烫着,扫地拖地怕摔着,洗衣洗袜怕冻着……真是“捧在头上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但是,不知道这些父母是否想过,他们不让孩子做这做那,表面上是爱他,实际上却害了他。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无非就是“小皇帝”“小公主”,如果有一天父母离开了他们,他们又会些什么呢?终究还是一事无成,犹如温室里娇艳的花朵,一旦遇到大自然的狂风暴风,便会一吹就倒。正如赵太后爱长安君,让他处处养尊处优,享尽荣华富贵,但这样的爱只会使孩子变得更脆弱,受不起打击,父母总希望让孩子幸福,但他们也总是忘记自己不可能陪孩子走完一生。
有些父母拼命地挣钱,只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充裕的物质生活,以为这就是让孩子幸福;然而现实却恰恰相反,物质充裕的孩子更容易染上游手好闲、挥霍无度的恶习,这也更使一些不法分子想入非非,进而实施绑架、敲诈勒索钱财等犯罪活动,使孩子游离在危险边缘。
雏鹰刚会拍打翅膀就被逼迫着学习飞翔,这不是什么虐待,只是为了让雏鹰学会飞翔。香港首富李嘉诚教育孩子的方法很是独特:让孩子吃苦。他的孩子在美国学习的期间,除了基本的生活费用之外,其余的花费都要靠孩子自己打工赚来。李嘉诚最小的儿子曾在西餐厅当过服务生,在麦当劳当过洗碗工,而现如今却被誉为“商界小超人”。这何尝不是“让孩子吃苦=让他成长”的最好事例呢?
触龙说赵太后翻译范文第2篇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相对落后
在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往往将重点放在对课文中的字、词的讲解和记忆上,忽视对于文言文的整体理解和欣赏。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效率,往往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教师将课文内容直接翻译出来,让学生直接记忆。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的理解能力得不到培养,同时不利于培养学生文言文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无法有效地理解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造成学生缺乏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文言文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进行文言文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是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提高不快的原因之一。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往往以教师为教学主体,在课堂中通过大量的讲解进行文言文教学,导致学生只是单纯地对教学内容做笔记,没有很好地参与文言文课堂教学。长此以往,一方面会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降低,另一方面学生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下,不能很深入地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知识,从而无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因此,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参与文言文教学,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
(三)学生学习文言文积极性不高
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不高,是现阶段文言文教学的难题之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不高,对文言文的内容和思想理解不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文言文教学效率。这种状况的形成,一方面在于文言文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面对文言文的时候,学生感到陌生、不理解,无法充分投入文言文的学习。另一方面是因为对于文言文学习,学生的文言文基础薄弱,对于文言文的语法结构、遣词造句等缺乏必要的掌握,造成在翻译文言文时存在很大的困难,从而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困难。这些都影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造成文言文教学效率难以提高。
二、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
文言文学习效率低的原因之一在于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因此,教师应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培养学生阅读和朗诵文言文的习惯。例如在荀子《劝学篇》第一段“学不可以已”中,“学”、“不”、“已”这三个字应当重读,在“学”后停顿一下,即:“学/不可以已”。这样断句,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这句话,“学”是主体,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其次,教师应当夯实学生的文言文基础,对学生的语法结构进行系统的讲解。《劝学篇》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就运用定语后置,如果学生对语法掌握不充分,就会很难翻译这一句话。
(二)使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高中教学已经不是过去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简单状态。教师要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加强师生互动。在教学正式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一些小游戏,活跃课堂氛围。在正式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适当的分组,开展小组活动,使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讨论和学习文言文。此外,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作为辅助,在课堂中播放相关多媒体文件,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人物形象产生更直观的认识。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触龙说赵太后翻译范文第3篇
2、学习文言文翻译要求和翻译方法。
学习重点:1、2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能理解并翻译浅易的文言文中的句子,这是文言文学习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个知识点。尽管我们平时很重视文言文翻译的训练,但同学们翻译的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与“信、达、雅”的标准相对照尚有很大差距。从句意理解上看,或者整个句子理解错误,或者个别词语认识有误,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整篇文章旨意的准确把握。从翻译方法上看,许多学生不能坚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致使译文只反映原文大意却破坏了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如何实现“信、达、雅”的目标?除了一些常用的基本方法之外,还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考点阐释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首先,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全文中理解句子。要整体把握全文,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情感倾向,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充分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来理解句意。
③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点句子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理枝叶;
或抓住关联词语,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④调动已有的教材知识,进行比较推断,帮助理解。
文言文翻译要求:信、达、雅
1.“信”是指译文的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即译文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2.“达”是指译文的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畅,没有语病。
3.“雅”是指译文的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优美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在具体翻译时,对文言文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达,还应该用意译作为辅助方法,使句意尽量达到畅达、完美。
三、翻译常见误区
(一)、错译。
主要表现在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运用方面。
1.译错词义。混淆实词的古今意义和词类活用规律,忽视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不熟悉词的通假现象,缺乏古代文化常识,都会导致错译实词。
例如:沛公军霸上译成:沛公刘邦的军队在霸上
这里的“军”字已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作“驻军”讲。
2.混淆虚实。不了解或不熟悉常用虚词的用法,导致错译虚词。
例如:特与婴儿戏耳。译:特地同小孩玩耳朵
“特”是副词,在此作“不过”讲,不能译为“特地”;
“耳”是语气词,表限止语气,可译为“而已”、“罢了”,不能误作实词,错译为“耳朵”;
这里“特”、“耳”连用,构成固定句式“特……耳”,可译为“不过是……罢了”。因此,“特与婴儿戏耳”,应译为“(我)不过是跟孩子开个玩笑罢了。”
(二)、漏译
1.省略成分不增补。省略句的省略成分,必须补出却没有补译出来。
例如:触草木,尽死。译为:蛇触及草木,全死了
2.该译词语被“遗忘”。原文中本该译出的词语,保留未译。
例如: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译成:假如我不干这捕蛇的差事,那么早就病了。
这里就漏译了“病”字。如果把这个“病”字译出,原文后一分句译成“那么早就困苦不堪了”,这样处理,译文就完整、准确了。
(三)、硬译
1.照搬注释不变通。
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译成:猪牛羊、珠玉、丝绸,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做到诚实可信。
这里的“牺牲”,是指猪、牛、羊祭祀用品
2.倒装句式不调整。
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译成:寻找一个人可以派他去回复秦国的。
忽视了原句定语后置的特点,未调整原句的语序就硬译。
(四)、赘译
翻译游离原文,任意发挥,译而无据。
例如:秦人开关延敌。译成:秦国人大摆空城计,打开关门想引诱敌军进城。
这里的所谓“大摆空城计”等,就游离原文太远了。翻译一定要紧贴原文。
四、明了雷区,落实考点
定好词性,译准词义;
注意句式特点,理清句间关系。
(一)定好词性,译准词义;
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为考察重点。
例:1、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译文:项脊轩总共四次遭到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原因吧。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译文:我从齐安坐者船行驶到临汝。(名状)
3、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
4、舍相如广成传舍。译文:安置相如住在广成传舍。
5、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6、赵王以为贤大夫。(认为……是)
7、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8、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练习:1、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2009安徽)
立恭折断一根竹子,凿出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2、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4分)(2009福建)
自新就前往县衙代替哥哥(受责罚),而把他哥哥藏在别的地方。
3、语迪曰:“卿向不欲吾与国事,殆过矣。”(2009广东)
(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
4、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3分)
张安道正好执掌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
5、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4分)
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
6、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
7、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
8、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
(二)、注意句式特点,理清句间关系。
例:1、此人力士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行将为人所并
5、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6、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7、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8、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9、何厌之有?
10、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文言固定句式:要套用它的固定结构来翻译,而不要一字一字地抠。
1、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2、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3、其李将军之谓也?
4、无乃尔是过与?
5、何辞为?
6、其皆出于此乎?
关注复句句间关系及其词语,并落实译准
表假设:苟若使倘即诚如必脱
表转折:然而乃则但顾第特
要忠实原句的语气
原句是疑问语气、反问语气、无奈语气、推测语气等语气的,翻译后,要保持原语气。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商量语气
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委婉推测语气
岂孰能讥之乎?(难道谁能讥笑我吗?)——反问语气
注意修辞翻译
1、借喻,就是不出现要说的本体而用一个形象的喻体来直接表述的修辞方法。这种方式为古代学者所乐用,能使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译出它的本体或将其译成一个明喻,这样才能准确表达作者的本意。
(1)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金城千里:
(2)今不惜美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深矣。(2000高考)美锦:
2.借代的翻译
借代是借用相关的事物来称代要说的事物,对借代的翻译就是要译出所代的事物。
(1)“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口舌:
(2)“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缙绅
(3)“黄发垂髫”(《桃花源记》)黄发垂髫:
(4)“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2005全国)口腹:
3.委婉的翻译
因有所顾忌,或因谦恭,或为了求雅,古人往往不直言其事,而是拐弯抹角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就是委婉。对委婉句的翻译,就是变委婉为直言。
(1)、有所顾忌,《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的“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山陵崩:
(2)、为求雅,权起更衣。更衣:上厕所。
(3)、再如外交辞令的委婉,《赤壁之战》中的“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会猎:
(4)、再如为了谦恭和避免冒犯,不说皇帝年轻(因为年轻往往意味着不懂事或阅历浅),而是说“陛下富于春秋”(《史记•李斯传》)
4.互文的翻译
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合而见义,这种辞格就叫互文。不管是本句互现(同一句的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现)的翻译,还是对句互现(上下句中有某个词语互文见义)的翻译,均应遵循由分而合的原则。
(1)、王昌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就要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2)、白居易《琵琶行》里的“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译为:
(3)、《捕蛇者说》中的“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一句译为:
(4)、《孔雀东南飞》中的“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译为:
除此而外,古文中还会使用其他的一些辞格,如夸张、比拟等,翻译时也应根据辞格本身的特点,恰当写出译文。
练习:
1.批龙鳞,逆圣听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3.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4.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五、文言文的翻译方法:
文言文的具体翻译方法主要有:删、留、增、替、调
①删除原词,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助、连接作用的虚词,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译成现代汉语时,不能硬译,应该删除不译。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为: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译为:
②保留原词:凡是文言文中的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在翻译的时候,都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例如: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译为: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译为:
③增补词语:现代汉语中以复音词为多数。这些复词又大都是由文言词汇中的单音词发展演变而来。翻译时,应该把文言之中的单音词增补为相应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词。例如:
秦孝公据(占据)崤(崤山)函(函谷关)之固(坚固),君(君王)臣(臣下)固守以窥周(周朝)室(王室)。
廉颇为赵(赵国)将(大将),伐(讨伐)齐(齐国)。《廉颇蔺相如列传》
翼日进(进献)宰(县宰),宰(县宰)见(见到)其小(弱小),怒(愤怒)呵(呵斥)成(成名)。《促织》
另一种情况是,因为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是简洁,常常出现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数量词等现象。为了使译文通顺畅达,语意明白,翻译时就要把这些省略的句子成分或某些内容补充出来。例如:
子曰:“隐者也!”子使(子路)反见之。(子路至则(隐者)行矣。《论语二章》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候(于)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
权以(之)示群下。《赤壁之战》
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石钟山记》
④替换词语:有些词语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
有些词语古今是同一个词,但表示的意义有差别。在翻译中遇到这些词语时,都要把它们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例如:
为(是)赵宦者令(头目)缪贤舍人(门客)
初,鲁肃闻(听说)刘表卒(死去)。
故天子一跬步(一小步,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关天命,不可忽也。
⑤调整词序
古今汉语的句法结构大体相同,但由于古今汉语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句式相比发生了变化,在翻译时要根据古今汉语语法变化的某些规律,对原文的词序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它们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例如:
句读之不知惟命是从会于渑池古之人不余欺也。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六、巩固练习
段落翻译:
1、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①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②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③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闻其姓名,以事告烈。④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⑤或至涂而返,或望庐而还。其以德感人若此。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译文:小时侯拜陈实为师,因道德高尚为乡里称道。
②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译文:甘愿接受任何处罚,但请求不要让王彦方知道。
③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译文:盗贼害怕我知道他做了坏事,这是有羞耻心的表现。
④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译文:王烈派人寻找,就是原先那个偷牛的人。
⑤或至涂而返,或望庐而还。译文:有的人到路上就返回来,有的人看到他的家就回来。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饿者从而求食。庄子曰:“吾已不食七日矣!”饿者吁曰:“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
哀我者,惟夫子。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1)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译文:我看见经过我这里的人多着呢,(可是)没有谁哀怜我。
(2)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译文:假使先生您不是没有吃饭,难道还能哀怜我吗?
3、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忍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译文:学习,是为了求得长进。可是我见到有人读了几十卷书便自高自大,欺侮长者,轻视同辈人。这样,别人自然像对仇敌一样恨他,像对鸱枭那样讨厌他。像这样拿学习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学。
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君子的修行,用安静来修养身心,用俭朴来修养品德,不淡泊(名利)就不会使心志明达,不宁静就不会实现远大目标。学习须宁静,要有才干就要学习,不学习就不会增加才干,没有志向就不会成就学问。
5、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译文:和坏人交往,就如同进入盛有咸鱼的店铺,时间长了就闻不到它里面的臭味;
和好人交往,就如同进入盛有兰花的屋子,时间长了就闻不到它的香气。
6、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译文:当初我所以为难,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现在既然已经收到他搭乘我们的船,难道可以因为危急而抛弃他吗?""""
(2)译文:当时的人们用这件事来评这下华歆、王朗品德的优劣。
7.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己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①其叔父数言之于嵩。
译:他的叔父屡屡到曹嵩跟前提及(太祖之事)。
②太祖口貌如故。
译:太祖嘴脸容貌像平时一样。
③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译:只是在叔父跟前不受宠爱,因此被欺瞒啊!
8.海鸟曰:“爱居”,止于鲁东门之外三日。臧文仲使国人祭之,展禽曰:“越哉,臧孙之为政也!夫祀,国之大节也;
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礼以为国典。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
①越哉,臧孙之为政也!
译:臧孙施政,失了分寸啊!
②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
译:现在无缘无故地加以祭典,不是施政所适宜的
9.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①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联与之共有府库耳。
译:顺德果真能够有益于国家的话,我可以和他共享(内廷)库房中的(财产)。
②犹惜其有功,不之罪。
译:还是念及他有功于国,没有降罪于他。
10.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
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①诚然,卿不朕欺。
译:确实如此,爱卿没有欺骗孤家!
②间召问群臣臧否。
译:间或召见询问大臣们的好坏优劣。
③濂惟举其善者对。
译:宋濂只是列举那些与自己交好的臣子回答。
11、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升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中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后汉书冯异传》)
(1)冯异为人谦退不伐。译文:冯异为人处事,谦虚退让,不夸耀自己。。
(2)军中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译文:军士都说希望隶属于大树将军,光武帝因此十分推重他。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世说新语》)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译文:看见路边李树结的果实很多,把树枝压弯了。。
(2)取之信然。
译文:取来尝一尝,果然是这样。
12.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⑴人或问之:""""何为泣乎?""""
译文:有人问他:""""你为什么哭呢?""""
⑵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
译文:我改为习武,刚练好武艺,重用武士的君主又死了。
13.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寒愈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
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
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戎夷曰:""""嗟乎!道其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
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
⑴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
译文:你是不贤能的人,生命不值得珍惜。
⑵嗟乎!道其不济夫!
译文:唉!我的主张大概不能实现了
14.余病痞(肚子里生的硬块)且悸,谒医视之,曰:""""惟伏神(中药名,外形像芋)为宜。""""明日,买诸市,烹而饵之,病加甚,召医而尤其故。医求观其滓,曰:""""吁!尽老芋也。彼鬻药者欺子而获售。子之懵也,而反尤于余,不以过乎?""""余戍然惭,忾然忧。推是类也以往,则世之以芋自售而病乎人者众矣,又谁辨焉!
⑴召医而尤其故。
译文:把医生叫来责问这是什么缘故。
⑵彼鬻药者欺子而获售。
译文:那个卖药的人欺骗你而把他的老芋头卖出。
15.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⑴少却,吾恶紫臭。
译文:往后退,我讨厌紫衣的气味。
触龙说赵太后翻译范文第4篇
一、比喻句的翻译
文言文中,比喻修辞格运用得相当普遍。比喻是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例如李密《陈情表》中的“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该句也是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在翻译时可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其译为: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到西山一样,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明喻的翻译方法,一般只要把句子译成“……像……”或“…好像…”的格式就可以了。暗喻的翻译方法可以有两种,一是直接译成判断句,成为“甲是乙”的格式;
一是把它变成明喻,在本体和喻体中间用“好比是”相连,使之成为“甲好比是乙”的格式。例如《鸿门宴》中的“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该句是暗喻,可译为“现在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还辞别什么呢”。
借喻的翻译方法就需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或抓住喻体采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比如贾宜的《过秦论》中的“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一句,其中的“金城千里”就要译为“坚固的城池连绵千里”或“像钢铁一样坚固的城池连绵千里”。
二、借代句的翻译
文言文中,借代修辞格运用得也是相当普遍的。借代是借用相关的事物来称代要说的事物,对借代的翻译就是要译出所代的事物。例如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一句,这里的“布衣”是代指“平民”,因为古时平民多穿麻布衣服,所以用这一特征来代指,因此应译为“平民百姓”。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按字面译为“穿布衣服的人”,那就译错了。再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一句,就要把“口舌”译成“言辞”。这样的句子还有《荀子・劝学》中的“金就砺则利”一句,经过分析我们知道此句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方式。“金”是借代,代指“金属制成的刀剑”,属材料代物。翻译时要直接点明借代的本体,译为:金属制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如果不了解该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
所以在遇到含有借代修辞的句子时,就应采用直接点明借代本体的方式进行翻译。
三、互文句的翻译
互文作为一种修辞方法,在文言文中也较为常见。它虽在形式上分开叙述,但在内容(意义)上要合起来理解。其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上下文的意思互相交错、补充。我们在理解互文时,应将相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意译。
比如《孔雀东南飞》中的“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一句,在翻译的时候不要错解为“(墓的)东西栽上了松树和柏树,左右种上了梧桐”,而要判断出该句是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应理解为“(墓的)东西左右都种植了松树、柏树、梧桐”。再有《阿房宫赋》中的“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句,应该译为“燕、赵、韩、魏、齐、楚聚敛收藏的珠宝、珍奇、精品”。
这类句子在翻译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在内容上前后互相补充的情形。
四、委婉句的翻译
在语言表述中,为了某种需要,对某件事情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换一种说法,这就是委婉。委婉在文言文中运用相当广泛,尤其是外交辞令、人际关系等方面。在具体翻译时一定要译出其本意来。例如《赤壁之战》中的“曹操遣权书曰;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一句,这一句属于外交辞令的委婉,曹操大军压境,企图一举灭吴,而表面上却说和吴一起打猎;
其中“会猎”是用委婉的方式进行军事威胁,意思是“较量”,所以在翻译的时候不能只看字面意思,而应注意译出其本意来。实际上讳饰也是委婉的一种,往往是由于人的忌讳而改变了说法。如对于“死”,帝王死叫“山陵崩”“宫车晏驾”等,老百姓死则称为“填沟壑”等等,例如《触龙说赵太后》中“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一句,在这里该句为了避凶险不吉,不说“死”,而说“填沟壑”,说法比较委婉,在翻译时可直接译为“死”。
因此,在翻译含有委婉修辞格式的句子时,要注意直截了当地译出其本意来。
五、并提句的翻译
触龙说赵太后翻译范文第5篇
(1)作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
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可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
④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3)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③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
可译为“到”、“往”。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二、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③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
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③敏而好学。(《<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②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黄生借书说》)
三、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②其一犬坐于前(《狼》)
③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如: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四、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如: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翁》)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
①屠惧,投以骨(《狼》)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4、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⑤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⑥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
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五、于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
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如:
①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
②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六、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