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自然作文范文第1篇大自然多姿多彩,它创造出了人类、动物、植物等生物。因为大自然恩赐给了我一双眼,让我感受大自然;感谢大自然给了我一双手,让我触摸春天;感谢大自然给了我一双脚,让我在阳光下奔跑。大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感恩自然作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感恩自然作文范文第1篇
大自然多姿多彩,它创造出了人类、动物、植物等生物。因为大自然恩赐给了我一双眼,让我感受大自然;
感谢大自然给了我一双手,让我触摸春天;
感谢大自然给了我一双脚,让我在阳光下奔跑。
大自然就像我们的老师,让我们知道大自然的奥秘;
大自然就像一个设计师,万物生灵都被它设计;
大自然就像一个大草原,给了我们足够的空间。总而言之,大自然就像我们的母亲。
现在,森林越来越少,树木减少,比如现在常发地震, 次数越来越平凡,青海玉树县最近发生了七点一级地震,二零零八年五一二发生的大地震,这种种迹象表明,大自然地球现在受到很大的破坏。我们要多种树,这样空气清新,少开工厂,那样大自然将会变得更美丽。
我们感恩大自然,它是我们的好老师,是我们的设计师,是一个大草原。现在大自然受到破坏,我们应该帮助它。
我感恩大自然给我的一切!
感恩自然作文范文第2篇
我爱仙人掌,我更爱研究仙人掌。有许多人讨厌仙人掌,讨厌仙人掌那一不小心就会刺着人的刺,对于仙人掌,它们只可远观,不可近玩。而我却对仙人掌有着一种酷爱之情。
在干旱酷暑的沙漠中,仙人掌能战胜干旱酷暑,把根扎到离地面几十米处,并机灵地把掌片都长成长长的尖锐的刺。因此顽强地生长了下来。在潮湿严寒的沼泽地带,仙人掌能战胜潮湿严寒,尽情地吸允着充足的水分,掌片长得越发的粗壮。因此也顽强的成长了下来。
仙人掌可是我的良师益友,让我常常受益匪浅。当我对自己的不幸遭遇感慨时,我便想了仙人掌,我总是对自己说:“我不能就这样轻易放弃,如果每个人都像我这样轻易放弃的话,那社会岂不是越来越黑暗了吗?对,我要向仙人掌学习,学习仙人掌那顽强的生命力。”因此,我有重拾信心,继续努力奋斗。
仙人掌,我要感谢你。是你,让我变得更顽强。我要再一次感谢你------仙人掌。
春天的新
春姑娘乘着清风悄悄地来到了人间。一切都像刚睡醒一样,欣欣然地张开了朦胧的睡眼。百花齐放,争芳斗艳;
百鸟争鸣,展示歌喉;
桃红柳绿,山清水秀,装扮大地。
春天,一切都是崭新的。小草悄悄地从地底下钻出了头,尽情吸允着春天的甘露,尽情地享受着春天;
百花争芳斗艳,粉的似霞,红的似火,白的似雪,都在各不相让地展现着自己的风采。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的美景,春的气息,春的声响,一切都焕然一新。在春天里,我感受到了一切都是生机勃勃,连我也在春天改变了不少。
在平时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挫折,我总会对自己失去信心,不敢抬起头,面对它们。但当我想起了春天,我的人生观念便完全改变了。春天,意味着有新的功夫,新的希望,新的人生目标。于是,我便突然信心十足,在新的一年中,为自己设定了一个新的目标,对自己有着新的希望。完全改变了自己的看法,重获信心,用新的工夫,向着新的目标前进。
我爱春天,尤其春天的生机勃勃,春天的焕然一新。是春天,让我改变自己,对自己有着十足的信心去面对未来。我感恩春天!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
我非常喜欢大自然,喜欢大自然中的生机勃勃的春天,绿树成荫的夏天,五谷丰登的秋天,粉妆玉砌的冬天;
喜欢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蝶,也喜欢大自然中的风风雨雨,严冬酷暑。
感恩自然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感恩 感恩意识 感恩教育
一、感恩教育的诠释
1.感恩教育的内涵。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还有的学者将感恩教育定位为德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并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受教育者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对他人、社会、自然和祖国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要在个人条件允许、符合社会规范的情况下报恩和施恩。
2.感恩教育的内容。感恩父母;
感恩师长;
感恩社会;
感恩祖国;
感恩自然。
二、感恩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我们就从认知、情感和实践三个层面分析感恩教育的实施:
1.培养学生知恩、识恩的意识。感恩来自心灵,也就是感恩意识。我国传统经典著作中,有关感恩准则的记载比比皆是,“它既体现了一种生命的根源意识,又表征着人类源于动物而又超越动物性的关系和情感”。道德认知是对外部规则的建构,感恩意识的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
2.从实践层面,以活动为载体渗透感恩教育。“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实施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
(1)在朗读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在知恩之后,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如《小抄写员》一课,要反复朗读有关叙利奥的心理描写的语段,体会叙利奥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再如《春》,要反复朗读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语段,直至成诵,体会春天的美丽,愉悦自己的情感,油然而生“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感慨。再者,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美文。
(2)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在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充分地挖掘课文中的感恩教育内容外,我们也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感恩内容来丰富感恩教育的内涵。要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作文教学来体现,做到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并在周记和日记中回顾和记录自己的感恩心得,发现身边事件,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3)在口语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通过口语教学,可以在同一时空结构的整体氛围和环境条件中,听说双方进行直面的交流,传递彼此的情感和想法。
①故事会形式。教师组织学生收集“感恩”的故事,通过故事会的形式,在班级中宣扬“感恩”,让学生从故事中去感知身边的亲人、老师、朋友、陌生人的关爱,由心灵深处产生共鸣,舍弃以自我为中心,试着从他人的角度看待生活的艰辛,体味人生冷暖,感受浓浓的亲情。教师要加以引导,让学生把内心的感恩之情投入实际行动之中。
②演讲形式。比如举行《感谢您,老师》、《我爱你中国》演讲比赛,通过这种形式,使听者和说者同样感受到对老师、祖国的热爱感恩之情。
三、结语
感恩教育并非一蹴而就的,它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过程。正如雷锋同志所说,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感恩教育不仅要外律,更重要的是要使其内化到学生的心目中,使感恩成为一种自觉和习惯。“语文教学要落实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交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悟体验,实现自身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感染。”这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地实施感恩教育,并积极引导学生实践,使感恩真正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陶志琼 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教育科学,2004,(1),1。
[2]陈治国 儒家“孝”观念的原始意义及近代以来的多重命运.孔子研究,2005,(6)。
感恩自然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感恩教育;
方法
一、课题的提出
1.社会现状的需要
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古训。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来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美德被淡忘和受到一定冲击,“感恩”一词在有些人看来已过时了。随着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相应的“小公主”、“小皇帝”也越来越多,长辈对他们有求必应,可谓溺爱,社会、学校对其关怀备至,造成当前不少中学生“以我为中心”的习气。他们只知“我该怎样”,不知“该我怎样”;
只知“我要怎样”,不知“要我怎样”。这对于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来说,是十分危险的。如何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成为目前一个热点话题。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加强感恩教育,也成为了我们的研究重点。
2.学校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对中学生而言,“感恩”他人的能力有限,但是感恩意识却要从小树立。因此,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手段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懂得感谢家庭、学校、社会;
感恩教师、亲戚、朋友的关怀与帮助,常怀感恩之心,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现代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3.初中生成长的需要
当今,虽然物质生活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是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不懂感恩,不会感恩,拒绝感恩的现象时有发生。
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是啊,学会感恩就等于架起了做人的支点。我们的思想教育,包括学校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讲大道理上,更不能只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还要帮助教育人们懂得做人的道理,要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他们懂得感恩。中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一些行为习惯及意识的养成往往影响着中学生的一生。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感恩教育,就是让学生从语文教学的感恩思想中内省地自我发展,让学生内心中激发出“要我感恩”到“我要感恩”,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这对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感恩教育的定义及其意义
1.感恩教育的定义
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个舶来词,牛津字典给出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知恩”于心,就是对世间所有人所有事情能给予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铭记在心;
“感恩”于行,就是在知恩、感恩的基础上,能够懂得施恩于他人,将心中的感知具体化,行为化形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对生命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主要通过联系实际,以学生由内而外的“内省”为突破口,将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在学生内心中激发出来,变“要我学好”到“我要我学好”,找回学生内心人性的东西,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主要应从小处入手,从身边入手,从所教的课文内容入手,探索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教育学生认识、感受、体验父母、教师、同伴、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潜移默化,让学生懂得感恩,从而爱父母、爱教师、爱同伴、爱身边人、爱自然、爱社会,并使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优秀品德。
2.感恩教育的理论价值
感恩是“感”和“恩”的两个过程,“感”是感知、感受,也就是知恩的阶段,是报恩和施恩的前提和基础。感恩教育将深化主体性教育理论和孝道教育理论,扎根于主体性教育理论和孝道教育基础之上,联系德育教育工作的有关要求,结合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必将又反过来深化和发展初中语文教学中感恩教育的有关理论。
3.感恩教育的实践意义
(1)对于个人而言,感恩教育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感恩并以实际行动来报答他人和社会恩情的话,那他就不是一个人格完整的、心灵健康的人。感恩有时并非人的天性,需要感恩教育的点拨。感恩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对于人们内心价值秩序的建立、师生间关系的重建以及学生的生命观、自然观、人际交往观等观念的树立,都能起到重要作用,使他们走向谦逊、谨慎、幽默、敬爱、自尊、感恩。
(2)感恩教育有利于形成学校、家庭良性互动的社会德育氛围。通过系列感恩活动,让学生的心灵不断撞击感激的区域,告诉学生要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的哺育,感谢自然的恩赐,感谢社会的关爱,感谢别人的鞭策……只有这样具有极强可塑性的学生才能“心会跟爱一起走”,并以爱心来回报这个充满阳光的世界。
(3)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和完善学生的道德和法纪品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运用可运用的方法,使用所能使用的手段,把感恩教育溶于语文教学的实际当中,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懂得感谢家庭、社会、教师、亲戚朋友的关怀与帮助,时常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同时通过唤醒学生的知耻心和感恩心,促进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三、语文教学感恩教育研究的目标及过程
1.语文教学感恩教育研究的目标
(1)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学会一定的感恩方式,养成感恩习惯。
(2)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深入挖掘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有关各种感恩话题的课文和话题作文,逐步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品质;
感激教师的培育之恩,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
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在生活和学习中互相帮助,乐于助人;
感激自然的赐予之恩。
(3)在语文教学中,向中学生渗透感恩意识,教会他们如何感恩,通过何种方式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如何感谢教师的培育之恩,怎样感谢他人的帮助之恩。??
2.本校语文教学感恩教育研究的过程
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这期间,需要一步一步地来做。在研究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营造感恩教育的语文教学环境
在语文教学中展开感恩教育,并想取得成效,需要有良好的感恩教育气氛和校园环境建设;
需要校园的物化和人文环境的建设营造感恩氛围。物质文化环境是无声的老师。文化环境的精心设置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使语文教学真正起到“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心护花二月风”的良好效果。
①在我们精致和谐的校园里,处处洋溢着感恩的氛围。校报专门开辟了“感恩专栏”,刊登了全校学生的优秀的以感恩为话题的文章,教师的读后感、家长来信等等,在全校形成良好的感恩文化氛围,使全校的学生沐浴在浓厚的感恩气息中。
②在教室开辟了“班级感恩文化角”,设有“身边处处有恩情”、“感恩温馨语”等栏目。使班级里充满了浓浓的感恩气息,为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创设良好的氛围。
③在校园的墙面上,悬挂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感恩名言诗句;
在每天的升旗仪式上和学校校园午间新闻中,《感恩的心》、《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旋律优美、感人肺腑的感恩歌曲被反复传唱。这些自然和谐的举措,呼唤着中学生的感恩之心。通过挖掘语文学科的相关育人因素,整合和优化,在课堂中有机渗透。
(2)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①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这是我们研究的重点,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探索,多个语文教师的参与,逐步探索出了几种对农村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几种方式,例如,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通过所教课文的主题引申法,在中学六年级语文《散步》的这篇课文中,蕴含了“敬老爱幼”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结合自己本地的实际情况,结合我们农村的实际情况,教育中学生不但要孝敬爷爷奶奶,而且要理解我们的父母,他们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们是爱的连接点,他们身上的担子很重,我们学生要理解他们的苦衷。在课文《纸船》的教学中,结合孩子对母亲的那种深深的爱这一主题,语文教师要教育中学生热爱自己的母亲。课文《金色花》中,教育中学生为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②在作文课上,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可以想方设法,创设几篇感恩作文,特别是在话题作文中,让中学生多写一些与感恩话题有关的作文,让学生明白,感恩素材的作文最能打动人心,最能抓住读者的心,使中学生用心去寻找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感恩素材,不放过生活中任何一个感恩细节,从而潜移默化地起到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最终目的。
(3)利用影视媒体的感恩熏陶
利用优秀媒体资源进行感恩教育的熏陶,在愉快的影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培植学生的感恩心,提高学生的道德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的发展。当前中学生绝大多数人喜欢看电视剧,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加以引导,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观看一部以感恩为主题的电视剧,让中学生写出观后感,在班级里交流一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逐步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品质;
感激教师的培育之恩,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
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在生活和学习中互相帮助,乐于助人;
感激自然的赐予之恩等等。
3.研究后的反思
由于人力和物力有限,加上我们几个语文教师的能力水平有限,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同时,中学生和家庭的参与度不够,今后在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任重而道远。
感恩自然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感恩教育 文化动力 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103-02
1 感恩教育与文化动力概述
1.1 感恩教育概述
感恩即人通过对自身获得的恩惠、方便进行认识和了解,从而在心中产生认可。心理学表明:人的任何心理认同都要从认识开始。因此,感恩教育必须要先进行恩情的共同性认识建设,通过让学生的感恩情感在群体内寻找到共鸣或是依托,逐渐学会发现他人的恩情、理解他人的恩情,从而对他人的恩情进行认可。目前,多数大学生都具备比较严重的自我意识,认为他人给予自己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那么自然而然就不会产生感恩心理。因此,感恩教育必须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自我定位,从而对他人的恩情产生理解和认同。
感恩教育并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教育,同时也是一种情感的教育和引导,是一种人性的教育。詹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的期盼就是受人感激”。感恩教育是一种由恩情的认知、理解、认同而衍生出的愉悦、美好的情感体验,并能够转变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和情感冲动。因此,在进行感恩教育时,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而是要对感恩情感的渗透给予充分重视,逐步将学生的感恩意识转变为行为。
通过将感恩情感转变为感恩行为后,教师要通过引导,来让被教育者逐步形成感恩习惯,这也是感恩教育的实践层面。实践使整个感恩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前文中感恩的认识和培育的释放阶段。因此,教学者要充分认识到感恩实践的重要性,让被教育者能够完成从感恩认识、感恩认同到感恩回报的过程。
1.2 文化动力概述
文化动力即通过深远的、积极的文化精神或是文化理念,来促进某种精神、行为的产生。众所周知,感恩是我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曾从孝悌入手,建立起人伦道德的良好秩序。在《论语・学而》中记载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可见,我国感恩的文化动力是建立在给予和回报的互动基础之上的。随后感恩之说也扩散到了君臣、夫妻、朋友之间等。同时,我国传统的感恩文化还具有私人性的特点,即主要表现在自我修养方面。儒家思想认为,人性中具备了道德的一切可能和因素,人如果要实现理想和人格,就必须要在不断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来修炼个人的品德,加强自律性,常怀恻隐之心,感念父母、君臣、朋友和国家的恩情。
对于感恩的文化动力来讲,既具有优势也具有一定的劣势。优势主要表现在:(1)传统的感恩文化寄居于儒家文化中,以人伦责任作为感恩传播和发展的情感基础,和政治、社会等进行融合,充满了亲情人伦的道德关怀,通过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扩大到君臣之间,缓解了我国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度矛盾和冲突,有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以及国家的统一;
(2)在儒家文化中,比较强调人性的自我修养,这对人的全面方法具有加大的推动积极作用。感恩文化动力的劣势主要表现在:(1)感恩的文化动力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逐渐扩大到了宗法等级制度方面,感恩意识逐渐向着人道的另一个片面发展,即在等级之间存在着无条件的恩情服从;
(2)由于在传统感恩文化以亲情为基础而建立,仅限于人类的私人情感范围内,相对的,公德意识便会比较薄弱,因此,在稳定社会秩序、环境保护等相对较大的范围内并没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2 感恩教育与文化动力的相互作用
2.1 感恩教育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感恩教育随着我国文化的不断传承和发展而产生。通过感恩教育,同时会对我国的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
(1)充实了大学文化的内容:大学文化虽然是社会文化中的亚文化,但是确实我国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大学文化虽然受到社会文化的较大影响,但是与此同时,有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大学文化不仅能够体现出一所学校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同时也能够促进学校的发展。近几年来,由于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而引发的事例层出不穷,这表明,我国大学文化在感恩教育方面是十分贫瘠、严重缺失的。因此,通过感恩教育,能够有效的扩充大学文化的内容,培养学生感恩的观念和意识。感恩教育的提出,填补了大学感恩文化的空白,充实了大学文化的内容。
(2)扩大了大学文化的影响范围:上文提及,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先锋部队,也是社会文化发展方向的引路灯。因此,感恩教育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大学文化的影响范围。高校通过建立起感恩教育,不仅能够在校园范围内营造出浓厚的感恩氛围,同样也能够培养出具有感恩意识的学生,由于大学生的生活范围并不是仅限于校园内部的,因此,感恩文化的传播能够随着学生的行为、活动而扩大传播范围,唤醒他人的感恩之心,让社会中的其他成员都感受到大学文化和感恩文化的重要性。
2.2 文化动力对感恩教育的作用
在感恩教育的提出、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作用功不可没。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感恩教育的发展能够推动文化的发展,那么相反,文化也能够作为感恩教育的发展动力,对其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文化动力对感恩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激发学生文化需求: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中素质较高、教育程度较好的群体,且正处在学知识、长经验的阶段中,因此对世界都是具有一定新鲜感、求知欲和好奇心的,通过自身道德文化的推动,能够让大学生对感恩文化充满向往和好奇,从而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充满了期待,渴望进一步受到熏陶和感染。
(2)推动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觉其实是一种学术反思,既不是指文化回归,也并不是指全盘变革。文化自觉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在文化进化历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探索,更是人类在文化水平提高之后,对文化发展本身应当具备的理想思考。因此,高校感恩教育在抓住传统感恩文化的基础之上,有选择性的借鉴、吸纳了西方的先进感恩文化,不仅能够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同时也能够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理性思维。
(3)促进学生感恩行为:文化对于人类的活动和行为具有一定的推进和激发作用。因此,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大学生具备感恩意识,让这种意识来决定学生的行为,从而学生会自觉主动的进行感恩行为。这也是感恩教育提出的目标之一。
(4)延长感恩教育的时效:随着高校感恩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凸现出来,其中最迫切、最严重的问题,便是感恩教育的时效性问题。多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都停留在教育活动的载体中,并不会持续较长时间,并且感恩教育并没有扎根在大学生的头脑和精神中,因此,随着年岁的增长,感恩意识必然会逐渐淡化。而文化动力就好比是人类头脑中的发动机,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贯穿在人类的成长过程中,因此,文化动力能够有效的延长感恩教育的时效,改变感恩教育的短期性质,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来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影响学生,让感恩意识在学生脑中真正扎根,逐渐成为人格中的一部分。
3 如何利用文化动力进行感恩教育
文化动力能够推动感恩教育,感恩教育能够促进文化发展。那么对于教学者来讲,如何将两者完美融合并付诸在学生身上呢?个人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利用文化动力进行感恩教育。
3.1 营造感恩学习氛围
我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文明之后的结晶,经历了时代的传承之后,为我国民族的发展和复兴提供重要的精神与智力支撑。感恩文化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奇葩。就如同志所说一样:“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因此,在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过程中,教学者要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感恩文化的认知,营造出有利于感恩教育的氛围,激发学生对感恩文化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重视理性主义教学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培养。学校要经常性的组织一些“感恩诗词学习、感恩故事串讲”以及“寻找感恩”的活动,组织学校中的全体成员参与其中,营造出感恩学习氛围。
3.2 内化感恩文化教育
情感来源于人的内心,因此,感恩教育不应当仅仅是讲几个故事、读几篇文章,而是要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中。学校在进行感恩教学时,不能仅仅孔口说教,而是要进行感恩价值的宣传和感染,让学生能够切身体验到感恩文化,受到感恩文化的感染,发自内心的归顺于感恩文化。例如在通过感恩事例进行教育时,不应当仅仅讲解几个“伟人”的故事,将“伟人”的形象摆在学生眼前,而是要将事例中的人物作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和分析,将事例还原到学生的生活中,否则“伟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距离感,再加之学生并没有切身接触过、感知到,自然无法领会到“伟人”的精神。因此,教学者应当利用“伟人”的事例仅仅作为榜样,先为学生树立起榜样,再从榜样入手,组织一些和学生具有直接关系的活动,例如,“一封家书谢父母、网上祭祀托哀思”等学生作为主体的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从事感恩行为,通过家书和网络等方式,来寄托自己的感恩之情,抒发出自己独特的情感,自然会得到独特的情感体验,这些“独特”是教学者无法教会学生,需要学生自己体验的。因此,要多组织一些这类活动,让学生自己完成情感的体验,自然而然便能够具备感恩意识。
3.3 丰富学生感恩行为
大学的生活氛围和学习氛围并不同于其他学校,具有一些如社团等的组织,多数大学生都在这类组织中找到了自身的价值。那么教学者要充分利用这样的特点来丰富学生的感恩行为。感恩不应当仅仅局限在个人行为中,相信通过社团、集体、交流等活动更能体现出感恩的价值。因此,教学者要多组织一些社团感恩主题的活动、感恩的学术交流等,让学生之间先相互感染,然后教学者再适当的给予一些引导,便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还要充分利用大学中的校友资源,校友不仅仅是学校在社会中的名片,同时也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尺度。对于大学生来讲,校友同样具有榜样力量,通过组织一些校友交流、校友联络等活动,让学生能够在体会到校友之间情谊的同时,也会对学校存有感激之心,其实这不正是感恩的开始吗?因此,感恩教育需要学校、学生、教师三方的共同努力,学校要营造感恩氛围,教师要提升自身教育水平,学生要配合双方施与的教育,这样便能够让感恩教育在校园这片沃土中茁壮生长。
4 结语
感恩教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那么如何让这颗明珠能够经历时间的打磨后光彩依旧,这便需要学校、教学者和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因此,广大高校教学者要清楚自己背负的使命和责任,学校也要尽最大努力为感恩教育服务。综上所述,笔者围绕感恩教育与文化动力之间的关系展开分析,并针对如何利用文化动力来促进感恩教育提出了一些个人建议,仅作抛砖引玉之用,希望会有更多的专业学者进行深入的研究,共同为我国感恩文化的发展和学生的教育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张友武.实施感恩教育,培育感恩文化[J].教育,2009(12).
[2] 刘万能.有必要进行感恩教育[N].中国船舶报,20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