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教师暑期论文【五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06-23 13:45: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暑期学校是汇集中外优质教育资源、搭建资源共享平台、追求教育效益最大化、激发教育创新思维的国际通行教育模式。中国开设研究生暑期学校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共享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扩展研究生学术视野,激发研究生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暑期论文【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教师暑期论文【五篇】

教师暑期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暑期学校;
土木工程专业;
资源共享;
学科优势;
东南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5-0029-06

暑期学校是汇集中外优质教育资源、搭建资源共享平台、追求教育效益最大化、激发教育创新思维的国际通行教育模式。中国开设研究生暑期学校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共享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扩展研究生学术视野,激发研究生创新思维,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1-2]。暑期学校主要是在暑期,聘请国内外教学经验丰富以及科研水平高的专家和学者授课,国内各高校的优秀研究生和本科生为主要学员。从内容上来说,根据不同的学科领域,有关专家学者讲授相关领域的基础课程,以及该领域最新的科研学术成果。学员学习结束参加结业考试,通过后颁发暑期学校毕业证书。

为了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迈上新的台阶,探索新的教学途径,自2010年至2014年,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和东南大学等单位联合主办,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江苏省土木工程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联合承办了五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暑期学校。创办五年来,获得了社会和国内外一些高校的肯定,赢得了良好的声誉,成为学校教学教育改革的优秀成果。

一、国内外暑期学校实践

(一)国外暑期学校实践

早在1871年,美国的哈佛大学就已尝试开办暑期学校,目的是将该校的优质教育资源面向社会开放,搭建一个学术文化平台供优秀学子交流共享。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很多大学都实行“两长一短”的学年组织模式,即一个学年包括两个学期和一个为期5~10周暑期学校的课程。各个地域大学的暑期学校课程也不尽相同。欧洲大学的暑期课程语言类居多,主要为访学、留学人员设计。日本大学在暑期主要为留学生提供语言课程[3]。美国的暑期学校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知识普及型的基础教育与技能提高型的加强教育。知识普及型的特点是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国际性,学生来源广泛。以哈佛大学为代表,不仅在国外开设暑期学校,还积极支持本校学生去其他国家参加暑期学校的学习。技能提高型暑期学校以加利福尼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合办的同步加速器辐射研究暑期学校为代表,重点在于拓展学员的科研项目研究能力[1]。总体上来说,国外著名大学的暑期学校具有开放、多元、国际化程度高、不断变革以适合不同群体的需求等特点。

(二)国内暑期学校实践

国内的教学组织模式不管是两学期式的还是“两长一短”三学期式的,都通过制度和计划严格规定了每学期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这种教学组织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教学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和充分的利用,学生的学习和学术范围只能限定在本校内,缺乏有效的和其他高校科研机构的沟通和交流,难以形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长效环境和机制等。在此形势下,中国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在著名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的倡议下,1995年,由教育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开始共同举办暑期学校[4]。纵观国内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发展史,2004年,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设暑期学校,社会反响良好。随后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也先后尝试举办暑期学校。各高校在借鉴国外暑期学校的基础上都进行了自身的探索和发展。总体上来说,国内暑期学校均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一些学校并未能突出自身的特色,发挥本校的学科优势,这需要不断的实践探索和理论上的总结,以此推动国内研究生暑期学校的不断发展[5]。

二、暑期学校开设的必要性

暑期学校是教学组织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一次创新。它的兴起因应教学改革、建设学习型社会、提升国际竞争优势的需要。

(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在以往的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和科研方面的交流大多局限于本校之内,因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也都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塑造了封闭的“象牙塔式”的大学。通过举办研究生暑期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优秀的学术资源,促进各校研究生教育的交流、合作与创新,扩展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激发研究生创新思维与科研兴趣,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

(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在当代社会,知识创新和传播速度的加快导致对人的素质要求更高。因此,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为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暑期学校则为此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常规的春秋学期之外,研究型大学开设暑期学校,可以为社会各类人群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凭借师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的优势和实验室、教室等场所的便利,暑期学校可以实现效益最大化,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三)增强国际化竞争优势的需要

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研究型大学迈向国际化的步伐也不断加快。在人员流动、人才培养合作、课程合作、项目合作等各个方面,大学要提高自身的国际化竞争优势,必须积极同国外大学进行学术交流,进而开展相关合作,促进国际学生和国际一流师资的加入暑期学校的开设则为此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而且对国际会议、国际前沿课程和项目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把暑期学校定位于国际小学期就获得了成功[3]。

三、暑期学校五年实践情况和效果

东南大学举办暑期学校的目的在于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实现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是在创立于1923年的土木工程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著名专家学者茅以升、金宝桢、徐百川、梁治明、刘树勋、丁大钧、方福森、胡乾善、唐念慈、鲍恩湛、李荫余、吕志涛和蒋永生等教授的严谨治学、开拓创新下,土木工程系迅速发展壮大,向交通运输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工程力学、工程管理等领域拓展。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学科评估排名中,东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名列第三,土木工程俨然成为东南大学的优势学科。在此形势下,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从2010年起连续承办了五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暑期学校,办学质量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肯定。

(一) 2010年全国暑期学校

2010年暑期学校有全国四十余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二百余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应邀提出申请,最后根据申请者所学专业、个人成绩、院校、地域等因素择优,录取了全国3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79名正式学员、18名旁听学员。暑期学校为期9天,从8月2日开学至8月10日结束,经考勤、考试,合格者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与江苏省土木工程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颁发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结业证书。

此次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围绕京沪高铁开展系列学术活动和参观活动。京沪高速铁路是中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投资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一项国家重大战略通工程,也是中国第一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全长约1 318公里,设计时速为350公里。暑期学校邀请了包括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及国内外专家等在内的知名学者举行了17场高水平学术讲座,展示了院士、专家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期间组织学员参观了京沪高铁南京站等4个重大工程。研究生暑期学校的举办为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提供了聆听国内大师级专家学者精彩演讲的难得机会,拓宽了学员的学术视野,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能力。同时,通过参观国家的重大工程,目睹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激发学员们的民族自豪感。在专业知识方面,引导研究生们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启迪创新思维,帮助他们树立从工程实践中寻找科研课题、服务于工程实践的科研观念,使之将来的科学研究更具活力,以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

学员们对此次暑期学校的举办给与了高度评价,对以后暑期学校的开办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一些积极的建议,如希望加大宣传的力度,或者开设一些英语教学的课程,提高学员的英语口语和科研水平。

(二)2011年全英文暑期学校

2011年暑期学校,全国59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502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应邀提出申请,创新中心择优最终录取了100余名正式学员参加了从7月5日开始至7月12日结束为期8天的暑期学校。

此次暑期学校为国内土木工程领域的第一个研究生暑期学校,邀请了来自牛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学校的12位国际知名专家。他们就土木工程领域热点、难点问题精辟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成果。由于英语口语和英语专业能力一直是学员的弱项,因此,此次暑期学校所有学术讲座语言均为英语。通过此次暑期学校的举办,学员们能更好地了解本学科本领域国际前沿的学术方向和研究动态,开阔学术视野,拓宽科研思路,提高学术素养和英语水平,强化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在暑期学校结束后,学员们普遍表示获益匪浅,不仅领略了大师们的风采,还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开阔了视野,结交了更多同专业的学员,对学术的交流与促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2012年全国暑期学校

2012年暑期学校于2012年6月16日由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网站和江苏省土木工程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创新中心网站发出邀请函,全国51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225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应邀提出申请,最终来自全国35所著名高校的163名优秀学生参加了从7月1日至7月7日为期7天的暑期学校的学习。

此次暑期学校以“创新”为主题,旨在建立学术交流平台,营造创新氛围。包括3名院士在内的16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就土木工程领域热点和难点问题,精辟阐述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成果,内容涵盖了抗震、减灾、岩土、结构及工程材料等技术和学术领域。课程内容包括开设系列学术报告会、参观、素质拓展训练、小型分组论坛等。通过此次暑期学校的学习,很多学生深有感触地表示,做学术一定要积极了解研究领域内最前沿的学术成果,不能闭门造车,只要不断用最新的学术理论来充实自己的大脑,才能走在正确的学术道路上。

(四) 2013年全英文暑期学校

2013年全国研究生本科生暑期学校为全英文暑期学校,旨在为全国土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建立学术交流平台,营造创新氛围。共有来自全国70所著名高校和科研单位的221名优秀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了的学习。此次暑期学校开设了系列学术报告会、参观、素质拓展训练、小型分组论坛等活动。

7月1日至7月6日,暑期学校邀请了美国、英国、日本、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10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了专业知识的讲座,并邀请了Mohammad Noori教授讲授了科技论文写作方法。另外,7月7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吕志涛教授为学员们带来了主题为“未来工程技术专家应具有的素质”的精彩报告。吕院士的报告得到了暑期学校学员的一致好评,在互动提问环节,在场学员十分踊跃,和吕志涛院士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考核采取分组口头汇报的形式,包含自我阐述和考官提问两个环节。答辩现场的气氛十分热烈,学员汇报了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收获、与知名学者专家近距离接触的心得体会,学员之间就所研究课题的现状与困惑进行了探讨。学员们还表达了对东南大学举办暑期学校的肯定与赞赏,并提出了宝贵意见。

(五) 2014年全国暑期学校

2014年的暑期学校有来自全国70余所高校的300多位博士生、硕士生和大三本科生以及20多位工程师,参加了从7月1日至7月7日为期8天的暑期学校的学习。

此次暑期学校邀请了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做特邀报告,阐述最新科研进展、创新体会等;
分设了结构与防灾、桥梁、工程管理三个专题,邀请了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中国大陆等国家和地区的29位国际知名专家,就土木工程领域热点、难点问题,介绍自己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成果,这是研究生教育多元化的一次实践。暑期学校的每位学员有机会聆听十余位院士、国际知名专家学者的精彩演讲,并参加工程项目参观、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另外,这次暑期学校的桥梁专题首次尝试采用全英文在线网络课程,学员通过网络聆听美国专家的报告,并通过网络进行互动。

四、特色与成果

一是,2010年暑期学校安排了4天参观国家重大工程。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激发了研究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在专业知识方面,研究生将自己的书本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启迪创新思维,树立从工程实践中寻找科研课题、服务于工程实践的科研观念,使其将来的科学研究更具活力,有效促进了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是,2011年暑期学校是国内土木工程领域举办的第一个全英文研究生暑期学校,邀请国际一流学者进行全英文的讲座。研究生们不仅了解了国际最新的研究动态,以及国外高校学习及生活、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等,而且学习了国际学术交流技巧、学术论文写作技巧。在最后的考核阶段,许多研究生均能用英语流利地进行汇报。

三是,2012年暑期学校将学员范围从研究生拓展到了985高校的优秀本科生。这届暑期学校在前两届的基础上,增加了学术与专业素养小型论坛,使研究生和优秀本科生与院士、知名学者等零距离地接触,学生们耳濡目染他们的精神与风范,在学习、科研、做人、做事等多方面都大受教诲和启发。

四是,2014暑期学校设置结构防灾、桥梁和工程管理三个专题。其中桥梁专题讲座首次采用网络课程方式,实现与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土木工程专家的学术交流,免费为国内学员提供了一个开拓视野、与世界级专家零距离接触的交流平台,加强了中美学术交流,对于国际土木工程学术界也有重大影响。而网络交互平台的创新应用,也为国际学术交流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工程师学员、研究生学员与专家的讨论交流,对土木工程实际及理论研究的结合也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也为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启发。

五是,东南大学暑期学校的影响力逐年扩大。从报名人数来看,从最初的40余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200余名研究生上升到70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500余名学生;
从参加人数来看,从最初的100余名研究生上升到300余名本科生和研究生;
从学员来自的单位看,几乎包含了国内的所有著名高校和科研单位,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等;
从学员的范围来看,从研究生扩展到本科生,从学生扩展到工程师;
从授课方式来看,从讲座延伸到小型论坛,再扩展到网络授课等多种方式。

五、结语

总的来说,东南大学研究生暑期学校办学取得了初步的成果。通过暑期学校的开设,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补充知识、与大师们近距离学术交流的机会,初步实现了发挥学科优势、开放性、国际化和服务社会的要求。当然,暑期学校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够邀请到国内外土木工程领域的优秀专家和学者。事实证明,聘请高水平的教师来暑期学校讲课和作前沿学术报告,是暑期学校能够达到较高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暑期学校的举办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效。首先,通过暑期学校扩大了东南大学和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国际影响力,展现了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雄厚实力,和其他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学员分享了学院近年来的科研成果,有利于提升东南大学的国际化水平。同时邀请国外的专家来学校讲学,也让他们更加了解国内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为今后进行学术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开办暑期学校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有很大的益处,对学生而言,为他们创造了新的学习机会和学习体验,有助于学生扩大国际视野、学习学科前沿知识;
对教师来说,他们可以接触到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了解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为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通过开办暑期学校让来自不同学校的学员彼此认识,促进交流,在开办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校间也建立了更多的学术沟通和交流的空间。然而暑期学校的开办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对此本文也提出了相关建议,作为今后暑期学校朝着更好方向发展的参考。

(一)扩大宣传力度

首先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希望建立网站,并进行一定的宣传,或者在学校的官网上设立专门的链接入口,让学生及时了解学校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实时信息,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暑期学校,并加入暑期学校课程的学习。另外,更重要的一个宣传方式是,希望中国研究生教育创新网站在公布当年各期研究生暑期学校名称的基础上,为各个学校建立相关链接,并及时更新暑期学校的进展状况。此外,希望可以专门创建一个已举办的研究生暑期学校情况介绍的网址,对于举办得较好的暑期学校可以列出专栏,也可以专门建立一个为各单位交流承办研究生暑期学校经验的论坛或者其他的平台,使得学生通过该网站,不仅可以了解最近暑期学校开办的动向,也可以为其他高校提供暑期学校办学的指导资源[6]。

(二)暑期学校办学内容及运营

学校承办的暑期学校的办学内容主要以邀请国内外本领域的学术大师进行国际前沿的学术方向和研究动态的讲解,以拓宽学员的视野,为学员们的学科研究明确方向。然而我校土木工程学院的一些有特色的学科和课程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展现。因此,希望在今后的办学中可以开设部分专业课程,学员可选择性地聆听,并希望能和国内其他高校建立起统一的课程互认和学分转换机制,让学员在我校暑期学校所学的课程学分可以代替其学校的课程,这样可以实现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让学员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接受各个高校的优秀课程学习,也能够大大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另外,就是暑期学校的经费问题。我校承办的暑期学校为正式学员免费安排食宿,报销路费(硬座客票),并为所有学员提供免费资料。旁听学员仅参加学术讲座活动,并自行解决交通费和住宿费。这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如何既促进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又能适应市场、受益于市场。只有这些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才能确保暑期学校的开办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暑期学校的规模

从2010年至2014年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已承办的暑期学校来看,暑期学校的报名人数逐渐增多,经过适当的甄选后,参加暑期学校培训的学员数量也在逐年增长,由原先的79名正式学员、18名旁听学员发展到最近的300余名学员,这一方面体现了我院承办的暑期学校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另外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分组的讨论课,只有进行充分的交流,学员们才能

真正有所收获。然而在学员人数较多的情况下,授课教师不能和学员进行有效的互动和沟通,不能充分达到预期的效果。此外一些校外实践课程也因为学生人数众多而难以管理和组织。因此,建议今后应该根据情况确定合理的学员数量,以期达到高水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谢丹, 马永红, 郭广生. 我国研究生暑期学校举办特征与实施效果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8):45-50.

[2]谢丹,马永红,郭广生. 我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类型、特色模式与共性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4 (1):17-21.

[3]胡莉芳, 郝英. 研究型大学暑期学校:开放、国际、市场[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4):
22-26.

[4]吴启迪. 办好研究生暑期学校营造良好的研究生教育创新氛围[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11):1-6.

教师暑期论文范文第2篇

为做好一年一度的中小学教师暑期师德培训工作,增强培训工作的实效性,现就做好**年全县中小学教师暑期师德培训工作通知如下:

一、培训对象:

全县中小学(含幼儿园)在职教职员工。

二、培训形式与时间:

暑期师德专题培训分两级进行。一级培训参加对象为全县现任校级干部(含校长助理)和县教育局机关、学区全体干部,由县教育局统一组织举办全县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学习会,时间为8月24日一天,学习活动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二级培训参加对象为全体教职员工,由学区、学校自行组织,时间为8月28~31日,集中学习不少于3天,具体时间可由各校根据本校实际掌握。

三、培训主要内容:

1、学习政治理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探索我县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内涵发展、优质发展之策,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工作业绩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

2、学习教育政策法规。组织教职工学习贯彻《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办法》,进一步学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重温《教师法》、《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教育法律法规,充实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更好地依法治教、以德治教。

3、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组织学习新课程改革相关理论,学习各级各类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进一步激励广大教师弘扬高尚师德,不断加强自身的教育修养,增强教书育人的本领。

4、组织开展“面对现代家庭,我们怎样做一个好教师”专题研讨活动。继续开展“爱与责任”教育和“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习惯”的读书活动,提倡每所学校给每位教师赠送一本书,引导教师开阔视野,提升自身科学及人文素养。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及社会、家长、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各学校要组织开展“面对现代家庭,我们怎样做一个好教师”专题研讨活动,引导教师自觉树立良好形象,做让学生爱戴、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人民教师。

5、学校自选材料学习。

四、几点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学区、学校要加强对培训学习工作的领导,把师德培训作为暑期重要工作抓紧抓好。要认真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或学习计划,做到内容落实、时间落实、人员落实。

2、加强考核,形成制度。师德培训结束后,学校要对每位教师进行考核,根据温教师〔**〕29号文件精神,师德培训考核合格可计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6学分,各学区、直属学校统一将师德培训考核表按进修学校时间安排上报审批学分。各校要继续完善暑期师德培训形式,把暑期师德培训与校本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常抓不懈,与时俱进,形成特色。县教育局、学区要通过听汇报、看材料等进行抽查,各学区、学校要严格过程管理,整理好培训计划专题辅导报告、考勤登记、考核试卷、总结等材料。

教师暑期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暑期学校;
学科建设;
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08-03

暑期学校最早起始于1871年哈佛大学,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经过多年的发展,暑期学校形成的最大特点就是开放性。暑期学校打开围墙,既面向本国其他高校和社会开放,也向世界开放,努力吸引全世界优秀学子加入。我国研究生暑期学校是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主办,国家知名大学承办的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暑期学校从国内其他高校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的报名中择优录取学员,聘请该领域国际国内知名学者讲学,分专题开设系列课程和学术报告,考勤、考试合格者由学员所在研究生培养单位给予认定学分,并颁发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统一印刷的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结业证书。其目的在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充分调动和利用研究生教育的优势资源,促进研究生交流与合作。

一、国防科技大学暑期学校的发展现状

国防科技大学从2006年开始坚持举办研究生暑期学校,是首批承办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军队院校,也是全国承办工科研究生暑期学校次数最多的高校之一。仅“十一五”期间,就成功举办了“信息安全中的数学理论”、“高性能计算”、“微处理器设计”和“计算机系统结构”4个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以及2个省级和7个校级暑期学校,培养各类学员近1500人次。在国防科技大学的暑期学校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以下特点:

1.制度创新,精心组织,保障暑期学校的高效实施。实行春、秋季两季学期制,是各类院校一项常规的制度。自2010年起,国防科技大学在春、秋两季学期之间增加一个夏季短学期,实行“两长一短”三学期制。实行夏季学期制,正式为了成体系地开办研究生暑期学校,为高层次人才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利用暑假拓展和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吸纳国内外一流师资,开设国际通行的“名教授、短学时”核心课程,以帮助学员开阔学术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了办好研究生暑期学校,早在暑期学校开学的三个月前,国防科技大学就组织各学科领域专家,就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学术交流及教学组织进行了深入的调研论证,以确保在不长的教学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让学员学有所获,不虚此行。为做好各项保障工作,承担具体课程的学院,投入专项经费改善教学楼及学员宿舍的后勤保障条件,并为正式学员提供伙食补助。学校还专门抽调长期从事研究生学员管理的优秀队干部协助暑期学校的管理工作,按照军校学员的管理体制,成立暑期学校学员队,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形成暑期学校有序的教学运行秩序,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更加为地方大学的学员提供了体验军校生活的难得机会。

2.借力暑期学校,促进学科建设发展。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与美国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在学科方向、课程设置等方面十分类似。该院通过开办“复杂系统与管理”研究生暑期学校的机会,邀请斯坦福大学副教授RossD.Shachter博士系统讲授“决策分析”课程,为“复杂系统与管理”暑期学校学员作为期10天、30学时的授课。这是该院第一次邀请国外教授来校完整讲授一门课程。Shachter是“决策系统中的不确定性与概率推理”研究领域的专家,现任管理科学国际顶级期刊《Operations Research》副主编,斯坦福大学“决策分析导论(Introduction to Decision Analysis)”、“概率分析(Probabilistic Analysis)”等课程的主讲教师。Shachter还在该院作“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决策分析与风险分析领域教学和科研情况介绍”专题学术报告,重点介绍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在决策分析与风险分析领域的教学、科研现状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授课过程中,该院要求相关学科领域的教员全程听课,课后还就课堂大纲、课程要求与研究生培养等问题与之开展交流探讨,相互学习借鉴,取得了良好效果。国外一流大学教授的讲课,带来了新的课程理念、教学方法与风格,对于该院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具有很好的示范和促进作用。该院将结合这次外请专家讲学与交流的情况,将借鉴其有益经验,对学科建设特别是“决策分析”课程建设进行调整改革,使其与国际一流大学接轨。

3.一流师资阵容,保证暑期学校的一流水平。暑期学校教学内容紧贴前沿,师资阵容更是堪称一流。以2010年暑期学校为例,该校不仅从本校遴选了一批院士和知名专家授课,还从国内外一流大学聘请了55名院士和知名专家来校讲学,其中13人来自美、英、德等世界顶尖大学。例如“微处理器设计”班和“高级体系结构与嵌入式系统”班暑期学校邀请包括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会士在内的6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以及美国AMD等3家微处理器公司的高水平专家授课。光电前沿技术研究生暑期学校开设《高功率光纤激光技术》等11门研讨课程和《物联网与光纤传感网》等14个前沿讲座。邀请中国工程院许祖彦、周寿桓、范滇元、赵伊君4位院士和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王义平教授等十几名国内外光电领域的知名专家来校授课。为了抓住与世界一流大学教授交流学习的机会,该校不仅仅停留于邀请国外知名学者开展讲座,逐渐开始邀请学者在暑期学校期间开展核心课程的全程讲授。这其中包括,意大利米兰大学Giovanni Righini教授讲授的《数学规划方法在大规模组合优化与调度问题中的应用》;
美国爱荷华大学Medical Imaging HPC & Informatics Lab的Jun Ni教授讲授的《体系工程前沿》主题系列讲座;
挪威卑尔根大学台雪城教授主讲《数学成像学基础及应用》,以及加拿大尼皮新大学朱海滨教授讲授的《高级软件工程研究》等课程。

二、关于推进暑期学校的几点思考

国防科技大学的研究生暑期学校立足学科前沿、促进学科交叉、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为前来参加学习的学子们奉上了一道有别于常规教学的“知识拼盘”。但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研究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必然迫使学校要继续寻找不足,开拓创新。推进暑期学校的建设,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推动暑期学校与各级重点实验室开放相结合。在当前阶段,各级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重点实验室还拥有完善的配套设施,仪器设备统一管理,高效运转和开放共享,成为吸引、凝聚国内该领域外优秀人才的基地。重点实验室的先进仪器设备与配套设施属于目前相关科研领域的稀缺资源,是很多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生所难以获得的研究条件。例如,由于具有巨大的军用及民用发展潜力,高超声速推进技术近十几年成为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前沿热点。超声速燃烧、流动及传热研究领域正式该技术的基础支撑研究方向。但超声速燃烧、流动及传热研究有着鲜明的特点,即与光学学科联系紧密,对于冷态及燃烧流场的研究主要依赖于光学仪器。对于承办相关领域暑期学校的依托单位,可以允许暑期学校研究生学员自带实验项目,向实验室提出实施相关实验的申请。对于设计好的具体实验方案,经实验室同意后,可以为学员配备指导教师和试验技术人员,由指导教师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提出防范。这样就使得学员在暑期学校学习期间可以获得重点实验室的先进研究条件,开展一定程度的自主创新活动,从而将暑期学校的教育引向深处。

2.增加学员实践应用环节。钱学森[1]曾经指出,“人才培养问题的确是当务之急,我觉得传递知识比较好办,而启发智力较难,尚无科学方法,还有待于思维科学的研究与成果。”钱老所指的启发智力,主要就是指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与应用能力是形成和发展研究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础,也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钟海荣[2]等人提出,基于创新实践能力的层次分解,相应有三种培养方式:开设教学实验模块、开展综合实践项目以及组织自主创新活动。教学实验模块侧重于提高性基础实验。而综合实践项目则可能涉及其他学科的内容,需要多人多学时共同完成。从以上分类及内涵可以看出,由于暑期学校的研究生具有较强的主动学习意识,在学校已经具备了相关领域的实验技能和实践经验,暑期学校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开展综合实践项目及组织自主创新活动上来。在进行暑期学校课程选择时,应侧重一些开放性的、协作性研究题目,老师通过课堂将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给学员,吸引学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3.通过多种形式深化暑期学校的学术交流效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日益国际化的今天,暑期学校是促进学术交流的一个良好开端,应该利用暑期学校交流平台,全方位、深层次地继续深化学术交流。在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指出[3],应该“建立研究生访学制度,实现学科间、高校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目前,我国各高校的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强度较弱,仅限于学术会议等特定场合。这些场合由于时间有限,难以建立长期有效的学术交流。暑期学校为相同研究领域的研究生和青年学者提供长时间的学术交流环境。学员在暑期学校形成的创新研究思路,可以通过这些方式进行进一步的延续。这些方式解决了很多现实问题,使得高校之间的师资、学生、教学设备和资源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和应用。有了这样的后盾,高校可以共同承担一些大型的,有难度的课题,暑期学校学员作为双方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有机会在相关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国防科技大学通过制定学期制度,精选一流师资力量以及结合学科建设,在暑期学校建设方面获取了宝贵的经验。在总结暑期学校建设的同时,还应继续对推动暑期学校的发展进行深入的探讨。建议在暑期学校课程安排中增加学员实践应用环节,同时促进暑期学校与重点实验室开放相结合,深化暑期学校的良好学术交流效果,通过联合培养、博士后流动站、互派访问学者等多种形式深化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

参考文献:

[1]钱学森.给《非理性及其研究的可能性》一文作者的信[J].中国社会科学,1993,(6):56.

教师暑期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暑期支教 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3-014-04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教育对于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因此,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战略,完成了免费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使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可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政策的相对不完善性,使得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尤其是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差距。于是缓解这种不平衡性的“支教”活动应时而生。近年来,大学生支教活动得到迅速发展,参加支教活动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但是,随着大学生支教活动的发展,支教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也逐渐明显,如何解决大学生支教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大学生支教的总体效果,成为当前大学生支教的当务之急。

目前,我国对于大学生支教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主要集中在对大学毕业生到西部支教、师范生实习支教等问题的研究上,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支教的意义、大学生支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等几个方面。在大学生支教意义方面,大部分学者认为,大学生参与支教活动,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页可以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颜凯、卢向阳在《大学生支教活动夯实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一文中指出:大学生参与支教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提高了大学生的适应能力;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夯实大学生社会责任感。[2]在大学生支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方面,学者认为大学生支教团体缺乏必要教学技能和知识、资金短缺和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崔卫华、刘启霞在《The Disadvantages of College Students as Volunteers to Support Education in Poor Rural Areas on Summer Vacation》一文中指出,大学生支教形式主义严重;
不利于教学客体的心理健康发展;
不利于教学客体掌握知识;
增加了教学主客体、当地学校的经济负担。[3]在解决大学生支教问题对策方面,有学者认为解决方法主要包括:提高对支教活动的认识、建立激励措施、加强对支教活动的宣传等方面。王梦奇、柯文娣在《大学生短期支教的问题和对策――以西南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对口支教温江区镇子试验学校》一文中指出,解决大学生支教存在问题的方法主要包括:提高对支教的认识,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组织者应制定完整教学计划,提高支教质量;
端正支教态度,建立更为合理的激励措施;
重视支教细节,积累前辈经验。[4]

通过对以往关于大学生支教文献的分析、对比可以看出,虽然学者对大学生支教的意义、大学生支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等几个方面做了比较透彻的思考和总结,但是关于大学生支教的研究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大部分学者选择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支教活动进行研究,而很少运用定量分析。其次,很少有学者对产生支教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等。

本文通过对调查问卷、访谈结果的整理、分析,得出大学生团体暑期支教的困境所在,找出困境产生的影响,最后结合相关理论和自身经历,找出解决大学生暑期支教困境的方法,为以后暑期支教团队提供借鉴和经验。

一、调查结果分析

本文所采用的调查方法以问卷法为主,文献法、访谈法为辅。笔者根据相关假设,设计出关于大学生暑期支教的调查问卷,通过网络、同学将问卷发放出去。笔者共发放100份问卷,收回100份,其中无效问卷18份,有效问卷82份,有效率82%,符合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的基本要求。通过运用SPSS 13.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调查结果与分析如下:

(一)师范生与非师范生比例严重失调

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师范生只有7位,占总数的8.5%,而非师范生为75位,占总数的91.5%。表明,参加暑期支教的师范生与非师范生比例严重失调。首先,大部分非师范生没有接受过相关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及教学实践,他们很难把握课堂教学以及学生们的心理活动规律,结果造成教学效果不明显,甚至产生更坏的影响。在调查中发现,部分的支教队员不能和受教地学生保持适当的关系。为了能够和孩子们打成一片,他们经常会以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们面前,结果造成过分“亲密”,最终影响课堂纪律。调查结果显示,70.7%的非师范生认为自己的教学课堂有点乱。其次,受到资金、地理位置等方面的限制,许多参加暑期支教的大学生没有经过相关教学培训。调查结果表明,只有28%的学生接受过培训,72%的人都没有接受过培训。而80.5%学生支教成员认为专门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二)暑期课程设置存在偏失

调查结果显示,暑假支教期间,有47.5%的学生教授基础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有52.5%的人教授兴趣课程和一些辅导课程。在暑期那里类课程讲授多一点好这一问题中,有74%的学生认为应该多教授兴趣课程和一些辅导课程。在中国,暑假一般被安排在七月和八月两个月份,据有关数据显示,这两个月期间的平均气温在20℃―30℃,在这样的气温下,学生们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因此以放假的方式来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受教地学生参加暑期支教活动已经侵占了一定得休息时间,如果再让他们学习学期中所教授的课程,那将可能得不偿失。

(三)参与支教次数少、时间短

支教时间问题主要包括支教次数问题和支教时间长度问题。

1.个人支教次数较少

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59.8%的同学在参加一次暑期支教之后,就没有再继续参加。只有17.1%的学生参加过三次或者三次以上暑期支教。这样就造成受教地学生要不停的适应新的支教队员,以及他们的教课方式。同时也给支教经验的交流与传递造成障碍。“大学生志愿者支教人员的不固定和流动性问题,会造成大学生支教没有系统性,支教内容没有连续性和持续性,使大学生支教难以对学生产生稳定的持续的影响”。[5]

2.支教时间长度相对较短

调查结果显示,支教时间长度为一个月或者一个月以上的学生占43.9%,支教时间在一个月以下的学生就占总数的56.1%。而82.9%的学生认为,暑期支教时间应该在一个月或者一个月以上。暑期支教时间的长短会直接影响支教的效果。“如果一次支教的活动周期就只有支教的那几天的话,那么短期支教的影响就要小得多了,对于当地的孩子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6]支教成员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支教,对当地环境要适应一段时间的,如果暑期支教时间过短,当支教学生刚适应那里的环境,调整到最佳状态,这时支教活动已接近尾声,势必会影响支教活动的整体效果。

(四)支教团队经费短缺

由于暑期支教的短期性,大部分暑期支教团体都是由在校大学生和周围的一些同学组织起来,或者通过互联网临时组成的支教团队,这两者占总数的73.2%。而正式的由学校或政府组织的暑期支教团队非常少,仅占总数的26.8%。这样,经费问题就成为暑期支教团队的又一重要问题之一。调查结果显示,有37.8%支教团队的经费是由队员自主承担,由大学生所在学校承担大部分的占总数的35.4%。由于受时间、经历以及能力等方面的影响,中国在校大学生的生活费大部分还是由家长提供,很少有学生靠自己打工赚钱维生。大学生做暑期支教活动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但是不能把做有意义事情的负担加在父母身上。

(五)沟通存在障碍

沟通问题是暑期支教团队活动过程中的一大问题,主要包括支教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问题;
支教成员与受教地教师、学生之间的沟通问题;
以及支教团队之间的沟通问题。

1.支教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问题

支教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往届支教成员与下一届支教成员的交流不通畅。调查结果显示,17.1%的学生表示,往届成员完全没有向他们讲解受教地的情况,也没有向他们传授支教经验和感想,67.1%的学生表示往届成员只向他们讲解了一些,但是不全面。仅有15.9%的学生表示往届成员向他们讲解的很清楚。其次,支教成员总结不及时、不全面。调查结果现显示,46.3%的支教队员做了比较详细的总结,52.4%的支教队员只做了简单的总结,并且没有形成文字资料给与保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下届成员对受教地的了解以及支教经验的借鉴和吸收。再次,支教过程中的沟通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虽然参加暑期支教的成员在去支教地之前做过一些教案,但是由于很难把握受教地学生的特点、水平和需要,这些教案可能不适合受教地学生的需要。而在访谈中发现,有一些支教团队的成员在支教过程中很少有课程方面的交流,只是各自关注自己所教的课程,而很少和其他成员交流。

2.支教成员与受教地教师、学生之间的沟通问题

在支教成员与受教地教师之间的沟通问题上,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0.2%的支教成员和受教地教师有沟通,而59.8%的支教成员都没有或者很少。不言而喻,受教地教师是最了解他自己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的,如果支教成员能够和受教地教师支教有很好的交流,那将非常有利于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提高支教活动的效率。同时,受教地的教师拥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可供支教成员学习借鉴,这将非常有利于支教成员的成长。

在支教成员与受教地学生之间的沟通问题上,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6.9%的成员一直和受教地的学生保持联系,而53.1%的成员只在支教完成之后初期与受教地学生有联系,而之后就不再联系了。这样可能会给孩子们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影响。访谈中发现,有一些大学生在暑期支教的时候向学生许诺将回来看他们或者带他们出去玩,结果却不了了之,这可能会给孩子们的童年造成一定的创伤。

3.支教团队之间的沟通问题

在支教团队之间的沟通方面,大学各高校之间,高校中各院系之间支教队伍沟通交流较少,没有形成合作共建的局面。[7]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支教团队是“各自为战”,和其他的支教团队之间少有联系。因此,就造成了当今社会对暑期支教团队的认同度相对较低,很少得到学校、企业给与的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这对于支教团队的后期发展与壮大是非常不利的。

二、对策思考

(一)大学生层面

1.科学安排暑期支教成员和时间

在科学安排暑期支教成员方面,第一、要做好的是成员招募工作;
第二、合理分配暑期支教成员。

(1)要做好的是成员招募工作。可以说,支教成员的质量,决定着支教活动的成败。笔者认为,在招募暑期支教成员的时候,需要注意三点。首先,志愿者招募工作应以提前开始为好。暑期支教工作最好在大学第二学期开始的时候进行,在三月能够确定招聘名单,然后开始培训、备课等工作。因为时间越充足,暑期支教准备工作可能就做得越完善。其次,尽量使男女生比例保持平衡。男生胆大,女生细心,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补充。同时男生对于女生来讲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男女生保持恰当的比例,有利于暑期支教的安全开展;
最后,支教团队里最好有师范生。师范生比较全面地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也具有相关的教学经验,他们可以为其他非师范生做相应指导和示范,提高支教前的备课效果。

(2)合理分配支教成员。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的支教成员只做过一次支教活动,做过两次或者两次以上的只占少数。一方面,这会影响支教经验向下一届的传承;
另一方面,受教地的学生必须一次次的适应新的面孔和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在支教团队在招募志愿者的时候,尽量招募那些愿意参加两届或者两届以上的成员。下一届的支教活动可以由一半往届成员和一半新招募的成员组成,由往届成员带领新成员,这样可以相对减少支教过程中的不良影响。

2.合理安排暑期支教课程

暑期本应该是学生休息、放松的时候,如果在暑期还让学生上大量的基础课程,那就有悖于国家目前大力提倡实施的素质教育。笔者认为,暑期支教活动以兴趣课程为主,有针对性的进行基础课程教学。首先,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受教地的学生一般很少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事物,大学生的到来可以为他们带来新鲜的知识与课程。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开设过音乐、美术、体育等兴趣课程,大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长将这些课程教授于他们,同时也可以向他们传授一些环保、卫生等方面的知识,这将有助于开阔他们的视野,养成良好习惯。“大学生支教一般会选择偏远落后的农村、山区,那里教育资源匮乏,最要害的是师资力量弱,学生平日接触的是‘应试教育’,大学生下乡把音、体、美、史等‘副科’带到山区,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同时还有社会上的潮流知识,一定程度上缩小了那里孩子们的落伍距离。不但有利于推进农村素质教育的发展,也有利于及早发现一些孩子在某些方面的天赋,给予培养,这对孩子们将来的发展是有益的。”[8]其次,支教成员可以根据受教地的实际情况,教授基础课程。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学校根本没有英语教师,几乎一个月从镇上请一位英语老师来为学生们上课,并且还要给很高的报酬。支教大学生可以根据这些情况,适当的安排英语课程,弥补孩子们在英语方面的缺失。

3.加强团队内外沟通与合作

(1)加强团队内部沟通与合作

沟通,在一个团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做好团队内部沟通工作,关乎着团队的质量和未来。“事实上,正式支教之前的培训以及经验交流能够使志愿者了解到他们在支教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难,做好一些必要的物资和心理准备,并且新老志愿者的交流往往可以帮助志愿者对于即将支教地点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可以为他们日后迅速的开展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因此这个环节对于一次成功的短期支教活动来说是不可缺少的”。[9]首先,支教成员在支教中和支教完成后,一定要做详细的总结。一方面有利于自己对工作的反思和改进;
另一方面,他们的这些总结有利于下一届的成员汲取经验和教训,提高支教工作的质量。其次,往届支教成员一定要和新一届成员有充分的交流,向他们介绍受教地的基本情况、学生们的特点和需要、自己在支教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自己认为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最后,往届支教团队可以选择暑期表现相当优秀的成员,为新一届的支教成员做相关支教培训。

(2)加强团队与受教地学校的沟通与合作

大学生在开展暑期支教之前,对受教地基本情况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是有效地开展暑期支教活动的关键一步。因此,大学生支教团队在暑期到来之前,要和受教地有充分的沟通和交流,详细了解受教地以及受教地学生的基本情况,并向团队成员传达清楚。这样,支教团队才能够做好充足的准备,并根据受教地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提高暑期支教的效果。

(3)加强团队之间沟通与合作

现在的暑期支教团队,一般都是各自为战,很少和其他支教团队之间有交流和沟通。一方面,无法形成一定规模的支教效应,使得暑期支教的社会认同度相对较低,也很少有社会组织给予资金或者物资方面的支持;
另一方面,团队之间的经验和教训无法相互借鉴和吸收,无法很好的完善支教活动的有效开展。笔者认为,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支教团队可以很快的在网络上联系到支教团队,他们可以组成一起,利用规模效应去寻求赞助和支持,同时也可以进行经验交流,“互通有无”。

(二)学校层面

学校层面主要包括大学生所在学校和受教地学校。

1.高校应建立暑期支教基地,并给与资金支持

一个好的志愿服务项目要能真正解决社区存在的问题,切合大学生志愿者的需要,取得效益最大化,这不光靠打学生自身的努力,还要依托学校的支持[10]。高校是由国家出资开办的公益性政府组织,他们有责任和义务为社会服务。大学生参加暑期支教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还可以提高大学教学的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因此,高校应该拿出最大的诚意来帮助大学生支教团队。

(1)建立暑期支教基地

为了弥补暑期支教时间短、支教效果不明显的不足,大学生所在学校或院系可以与受教地学校联合建立暑期支教基地,通过暑期支教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来弥补暑期支教时简短的问题。一方面,可以使支教团队更有组织性,支教活动更有系统性;
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支教团队的影响力,为以后支教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社会实践要真正做到长期有效、双方受益,必须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那种一年换一个地方的形式是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11]”

(2)设立专项资金,给予资金支持

资金问题是大学生支教组织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和保障,支教活动很有可能无法继续下去。调查过程中发现,支教团队在暑期支教过程中的开销,大部分都在一万元左右,这个数字对于高校可能不算什么,可是对于尚未踏入社会的学生来说还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由于大部分支教团队的分散性和自发组织性,很少有高校设立暑期支教专项资金,这就为暑期支教的延续性造成了一定的障碍。笔者认为,为了保证暑期支教活动的有效进行,高校应该设立暑期支教专项资金,由专门人员来监督发放。给与那些计划完整、可行的暑期支教团队以充足的资金保障。

教师暑期论文范文第5篇

先生们再不是“教书匠”了从北平市中小学教师暑期学习会回来的老师兴奋地告诉同学们学习的经过,而且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态度作了检讨,一致地说:“今后要努力学习。”在以前,老师们只想作一个“好教书匠”,既没有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和同学们联系也不符。而现在呢,很多老师订了教学计划,要同学们根据这个计划,制订学习计划。在课堂上征求同学们对教学方法的意见,希望同学们提问题,不倦的讲解,并帮助同学们纠织讨论,有些老师在上课前先把上课要讲的提纲发下来、使同学了解教学的重心。很多学校的级任老师、辅导员经常参加同学们的小组讨论。新生中学高二三组的级任张德邻先生,和班里学生进行了个别谈话,了解同学们生活和学习的情况,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经过了暑期学习、老师们之间也都比以前更融洽地在一起学习和工作。市教师节的传希阁先生说:“从前教员们互相轻视,现在要团结互助了。我们四个讲教育课程的卜共同研究教材,谁的好就用谁的。”盛新中学的教导主任李凤来先生说:“往年事情多是无计划的,什么事彼此都不谈。现在,有事大家商量,同学们又配合很好,大家就越带劲。”

参加劳动挺起劲

在暑期中,同学们学习了“劳动创造世界”,开始从轻视劳动转而爱好劳动。学习开始,同学们为了节省学校开支,很多自己动手整理校舍。市立师范男女同学一起动手,在开学前组成了七个劳动小组,把一个长满了二尺多深的草、密布着纵横的防空壕的广场,修建成了平坦的操场。市立四中同学在开学后的第三个星期,利用体育课或游戏时间,清除了校内的秽土,修平了操场、天井。国立回民学院的同学和老师们一起,把长满蒿草的宽阔的校园清理好。

九月十日,四千余青年学生,响应了青年团市工委会的号召,参加了天安门广场的修建工程。站在广场旁门外的一位老先生,他有一个孙女在女三中念书,他说:“以前在家里,扫地也不爱,现在,干得挺起劲呢!”

市立一中、五中、新生、崇实、进德等校的先生们也和同学在一起,参加了星期六的义务劳动。

青年团员和同学们更亲密了

在上学期,好些学校青年团员与同学之间存在着隔阂。团开会不找同学,同学们呢?在一边闲聊,不顾接近团员,暑期学习后,团员和同学

们的隔膜消除了。师大附中的团员大会,在同学们的参加下,讨论了怎样为同学谋福利,和共同搞好学习,很多团支部部检讨了过去的地下作风和脱离群众的现象。

此外,各校同学纷纷召开拥护中苏友好大会或座谈会,很多同学在集体参观“苏联建设图片展览卜,及听了有关中苏问题的演讲后,回校举行了讨论,学报出特刊。同学们在这中间,更加清楚地认识了苏联,并加强了国际主义教育,各校新添的俄文课,获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欢迎。本来只规定初中一年级同学必修俄文,但是在同盟们迫切要求下,市立四中初二班,师大附中高一班,也临时增加了俄文课。市立师范没有外国语课,有半数以上同学自动组织起来请会俄文的国文老师郑光仪教授俄文。

还需要提高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