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气象信息论文【五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3-06-23 15:20:07 来源:晨阳文秘网

信息化是创新档案工作服务内容的必然需求。传统的气象科技档案工作服务就是提供纸质档案信息。我国在推行电子公务之后,出现了大量电子文件,档案馆当前的信息资源既包括纸质文件,也包括电子文件。例如,观测资料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气象信息论文【五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气象信息论文【五篇】

气象信息论文范文第1篇

信息化是创新档案工作服务内容的必然需求。传统的气象科技档案工作服务就是提供纸质档案信息。我国在推行电子公务之后,出现了大量电子文件,档案馆当前的信息资源既包括纸质文件,也包括电子文件。例如,观测资料原来只有酸雨、日射、高空、地面、农气,现在有了雷达、卫星云图、大气成分、土壤水分、沙尘暴、生态、农业的气象监测,既增加了信息的种类,也增加的信息的数量。目前,保存的主要气象科技档案就是大量的电子信息,气象科技档案工作服务的内容包括纸质和电子档案、历史和现行文件。通过实践建立信息化的气象科技档案,应用信息技术整合和开发这些气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气象科技档案信息产品给社会,对社会中不同的气象科技档案信息需求进行满足。

二、加强建设信息化科技档案信息

首先,要突破传统的档案观念,认识到建设信息化气象科技档案的重要性,积极的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提供气象科技信息服务给社会。这不仅是社会对气象部门提出的要求,也是其自身发展的需求。其次,相关职能部门要提早制定气象科技档案信息化的建设规划,确定其信息化建设的方向、目标以及要求,并且增加投入与其信息化建设规划中。接着,气象科技档案充分利用网络为社会服务。建立并完善局域网中气象科技档案网页,进而更好的宣传其工作以及更好的进行气象科技档案信息服务。后期持续对网络内容进行丰富,为社会提供更加全面的查询和利用服务。最后,气象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重新整合和定位其管理的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等,就需要档案和计算机专业人员应用信息化观念、技术、设备以及方法完成工作。可是当前在气象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缺乏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掌握现代档案管理基本知识,还能熟练应用网络、熟练应用档案管理软件的人才,而这些人才可以存储、编辑、检索、利用气象科技档案。明确气象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首先是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气象科技档案信息,接着是实现接收、传递储存、提供利用气象科技档案信息一体化,然后实现高度共享气象科技档案信息。也就是可以通过网络查阅档案馆开放的档案,超越了时间、空间、文件数量的限制,还也可以更具不用用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实施气象档案信息化建设,还需要数字化原有馆藏的传统载体的档案,也就是扫描、加工以及处理馆藏的传统载体档案,进而实现其数字化,此项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财力资源。此时,一定要及时的归档正在形成的电子文件,避免将来也要对正在形成的档案资源数字化。如果没有做好这样工作,不仅不能专注精力数字化原有的馆藏资源,还忽视了正在形成的电子文件,这是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双重浪费。随着不断增强的电子文件功能和不断膨胀的数量,如果缺乏相同的纸质文件归档,就可能导致档案的断档。所以可以明确一个时间,以此为开始,不仅归档纸质气象科技档案文件,也归档电子气象科技档案文件,所以要实现整体的信息化建设。而档案管理人员也要积极参与其归档工作,切实提出可行的气象科技档案管理和归档意见。虽然当前产生了大量的电子文件,可是纸质文件更具法律和凭证作用,所以在归档的时候既包括电子文件,也包括纸质文件。气象科技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气象科技档案工作的标准化程度。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给用户,需要应用统一的数据格式和元数据标准。当前,气象科技档案信息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只有统一标准,制作规范,才能有效的储存、管理和使用气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此外,当前都是电子政务,需要依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接受、归档和管理电子公文以及文档。当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为了促使新旧设备以及系统之间可以兼容,长期的保存数字资源,也需要依照严格的标准信息化建设气象科技档案。

三、结语

气象信息论文范文第2篇

1气象信息共享平台总体系统设计方案

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围绕两个目标开展:一是建立数据接收的快速通道,提供统一的数据访问接口,为共享服务提供高效、规范的数据;二是统一数据管理各项功能的操作,提供规范、友好的操作界面,建立一体化的解决方案。结合两个系统设计目标,共享平台首先定位为气象信息共享数据的源头,负责存储、管理气象资料数据,最大限度的将省、市、县相关部门气象资料存储在统一的平台之上,为上层业务应用提供数据访问服务;其次,平台提供一个可扩展的气象信息存储服务框架,满足未来气象业务和探测手段不断发展、资料种类不断增加的需要,并提供对已有功能模块进行扩展、定制的支持。为此,平台遵循“可靠稳定、构件封装,先进成熟,开放扩展,统一规范,便捷维护”的总体系统设计原则。整体采用框架系统设计,各子模块之间功能独立,可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组合,各子模块之间没有直接耦合,而是通过数据库之间的联系由框架进行组合;同时,框架程序利用构件技术,采用面向对象方法进行系统设计。在框架的组织下,平台的适应性、灵活性增强,同时通过复用、可配置等技术降低了平台的开发和维护风险,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2气象信息共享平台体系结构

为实现由业务资源服务应用的无缝化,气象信息共享平台采用如图1所示的体系结构,即从上到下分为应用层、服务层和数据层。2.1数据层数据层是平台各种数据的来源,包括实时数据库、历史数据库、行业共享库、实时专用库和目录文件。在各类数据库中既存在结构化数据,也存在诸如文档之类的非结构化数据,数据的格式均不相同,如按传统的方法实现,工作量大,难以维护。因此平台构建了数据访问逻辑构件和业务实体构件,为各种应用提供了统一的数据接口,以实现不同来源数据的统一处理,做到程序与数据源松耦合。2.2服务层服务层包含了大量的服务,这些服务在流程引擎的驱动下,与业务流程绑定,组合成为功能更为强大的组合服务,供不同的业务模型调用,从而满足用户的需求;该层服务采用SCA1.0标准来实现,将构件库中的构件,装配成服务的方式提供给其他构件、服务或者其它系统。该层提取了气象共享服务的共性需求,通过数据服务、策略服务、业务服务、流程服务和表示服务为气象部门内部各业务系统的开发提供支撑。可以看出,平台通过把与气象数据共享业务相关的功能模块,以标准化的服务形式进行封装,形成一系列网络环境下的服务,然后通过结合业务进行流程编排,即可完成相关功能的定制。2.3应用层应用层主要完成平台搭建并为用户提供操作界面,平台运行模式采用基于B/S的方式,根据业务要求,技术架构的选择需要具备较强的伸缩性、开放性和安全性。考虑到JAVAEE的特点,平台应用层开发运行环境选择基于JAVAEE的应用服务器中间件平台。

3气象信息共享平台数据表系统设计

省级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管理的气象数据主要包括区域自动站数据、地面气象观测站数据、探空数据、加密观测数据、农气数据、雷达数据和卫星数据。其中:(1)区域自动站采集的数据包括区站号、日期时间、风速、风向、雨量、气温、湿度和气压等,这些数据通过GPRS传输到位于移动的服务器中,并存入数据库,之后再定时导入到省局的数据库中;(2)地面气象观测站所观测的要素比区域自动站多,共有53个要素,但包括所有区域自动站的观测要素;(3)探空数据由探空报和高空报组成,包括PPAA、PPBB、PPCC、PPDD、TTAA、TTBB、TTCC和TTDD;(4)加密观测数据不是按时次每日记录的数据,也没有固定由哪些站点观测,因此加密观测数据一般由用户不定时人工上传,且用户上传的加密观测数据为文本格式(非结构化),因此上传之后平台需自动将文件中的各数据项解析出来,存入数据表中;(5)农气数据包括农气咨询中心内部业务系统收集的数据和业务系统产生的上报文件;(6)雷达入库数据包括雷达速度强度图(图像文件)和雷达基数据;(7)平台接收卫星系统传输的数据(图像文件),并直接存储至后台核心存储设备中;卫星包括风云二号卫星云图和风云三号卫星数据,其中入库数据为风云二号卫星云图(图像文件)和风云三号卫星观测原始数据及图像文件。为了实现上述气象数据的管理,平台主要系统设计以下数据表(限于篇幅,此处仅列出表名):等值面配色信息表、等值面表、行政区划表、农气AB报表(保存农气报的基本观测数据信息)、农气AB报作物表(保存农气报的作物生长信息)、农气AB报灾害表(保存农气报的灾害信息)、负氧离子观测数据表、区域自动站降水分钟数据表、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表、自动站侯数据统计表、自动站旬统计表、自动站日要素统计表、自动站日风表、自动站数据报监控表、自动站月统计数据表、micaps结构的探空报数据表、探空报基本信息表、等值线图片信息表、雷达回波图信息表、卫星云图信息表、土壤水分观测数据表、土壤水分月统计表、台站基本参数表、气象台站类型表、台站类型表和能见度观测数据表。

4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功能系统设计

结合气象信息共享的业务需求,平台整体由气象数据应用、数据入库管理、台站管理和系统管理四大模块构成。其具体功能划分如图2所示。

4.1气象数据应用模块该模块是整个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的核心部分,主要实现自动站数据、基本气象要素、农气数据、雷达回波图、卫星云图数据、土壤水分数据、人工地面观测数据和探空数据的查询、分析和统计。其核心可归纳为数据查询、数据统计分析、WebGIS展示和数据下载。(1)数据查询。数据查询为数据应用的主要方式,包括自动站数据、区域自动站数据、土壤湿度观测数据、能见度观测数据和负氧离子观测数据的查询。可以根据选择的站点、时次、时段、要素(可选多要素),以表格形式显示查询结果;同时实现表格行列可自定义、查询结果可打印、查询结果可生成TXT文件供用户下载、查询结果可导出为EXCEL文件等功能。(2)数据统计分析。可统计和查询任意时段内某要素的平均值、该时段内极大值和极小值;统计时支持站点可选、时次可选和要素可选,站点为单站、多站,时次为单一时次、连续时次;可统计和查询任意时段内单站气象要素值,提供曲线图。(3)WebGIS展示。采用开源WebGIS平台,在“自动站图集”的基础上,实现基本的地图操作功能,包括地图放大、缩小、察看全图等;实现自动站点空间定位及实时数据查询显示(气温分布图、降雨分布图、风力分布图、综合信息图、气象要素按数值大小绘制全省分布的色块图等)。(4)数据下载。选择任意时次/连续时次、任意站点、任意观测项目数据后,生成文本文件,供用户下载。

4.2数据入库管理包括入库参数配置和日志管理两个子模块,实现本应用数据库与基础数据库的表、字段对应信息的配置,以及相关数据操作的日志管理功能。

4.3台站管理实现台站类型管理和台站基本信息管理。

4.4系统管理实现平台内的用户管理、用户类型管理,组织结构管理,权限管理和日志管理等工作;该模块具有自主功能,能根据增加的栏目或功能将管理内容自动添加到管理系统中;能够实现所有栏目和功能的权限指定,具有自动和自主增加权限功能;能够对每类气象数据的每个要素或字段指定浏览/下载/修改/添加/删除等控制权限;能够进行用户级别设置,可自定义不同级别,每个级别能划分不同权限;能够对不同用户根据需要进行不同级别指定,能对同一用户同时指定不同级别,能对用户单独添加某种权限;能够对每个管理模块根据不同内容进行详细指定,如日志管理可划分为系统日志、用户日志、管理日志、数据日志和权限日志等。

5结语

气象信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统媒体 新媒体 媒介融合 气象信息 意见领袖

一、媒介融合下传统媒体的传播特点和不足

传统的四大媒体主要包括了报刊、户外、广播和电视。这其中经常作为气象信息传播媒介的主要是报纸、广播和电视。当它们单独作为媒介传播气象信息时,共同特点是被时空所限。例如报纸依靠纸为媒介传播信息,属于空间性媒体,受到了空间的限制。广播和电视属于时间性媒体,在时间上稍纵即逝,一旦错过节目的播出时间,不能再接收到希望了解的信息。

例如,美国唯一的彩色版全国性对开日报《今日美国》,开创了采用整版刊登气象信息的先河。目前中国的《新京报》等也采用了同样的方式。其优点是信息在空间上得以保留,可以反复阅读,并在人际间传播,但是其缺陷也是受到了空间的限制。一旦受众和报纸在空间上分离,信息的传播也就无法实现了。广播和电视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即便19点36分打开电视,比《天气预报》节目开播时间晚了5分钟,也会错过,无法接收到气象信息。

二、媒介融合时代传统媒体的传播效果和不足

除了在传播过程中,信息受到了时空的限制。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也存在不足。在传统媒体中,气象信息的传播都是单向的——符合拉斯韦尔的线性传播模式。例如《天气预报》的主持人作为传播者,把从中央气象台得到的气象信息,通过电视图形和语言,传递给受众——广大的电视观众,让他们了解天气情况。

但是随着传播学理论的发展和研究表明,信息的传播并非是单向、线性的。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受到了美国心理学家C.E.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提出了传播的双向“循环模式”。该模式更贴近现实生活,我们既是传播者也是受传者的角色定位,而且体现出了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

但是反观传统媒体的气象信息传播,传者和受者角色分明,并不能发生转换,反馈和互动难以实现。这就使得传播的效果被打上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在传播效果的经典理论中,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人民的选择》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了“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的概念。大众传播的信息和影响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的,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作为中介才能实现。

按照传播学理论,意见领袖是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 传递的两级传播。意见领袖是人群中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媒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具有影响他人态度的能力,他们介入大众传播,加快了传播速度并扩大了影响。

成为意见领袖,应该具有以下特征: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在现代都市社会中,意见领袖以“单一型”为主,即一个人只要在某个特定的领域很精通或在周围人中享有一定的声望,他们在这个领域便可扮演意见领袖的角色,而在其他不熟悉的领域,他们则可能是一般的被影响者;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换句话说,意见领袖未必是大人物,相反,他们是我们生活中所熟悉的人,比如亲友、邻居、同事等。正因为他们是人们所了解和信赖的人,他们的意见和观点也就更具有说服力;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分布在深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每一个群体都有自己的意见领袖,他们与被影响着保持着横向传播的关系。

结合目前中国的情况,电视和广播当中播报气象信息的主持人和编导,以及报社负责采写气象信息的编辑、记者,他们是否能成为“意见领袖”呢?目前的气象新闻相关的编辑记者,大多是新闻院校毕业的人员,缺乏气象知识,其气象信息的来源大多源自对气象台人员的采访,或者气象部门的新闻稿。目前中央电视台的气象节目中,主持人和编导也大多无气象专业背景。如中央电视台晚间19点31分《天气预报》节目中的6位主持人,只有宋英杰是气象院校毕业,其他5位主持人都毕业于非气象院校。他们中的多数人并非都对气象这个特定领域很精通。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大多无法成为意见领袖,因此也无法完成“两级传播”。

因此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受众的需求和传播者传递的信息并不匹配。在气象信息的传播中,缺少了意见领袖。使得有些生涩难懂的气象术语,没有被意见领袖转化为受众喜闻乐见的信息,就直接出现在大众传播中,影响了传播的效果。

三、媒介融合时代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不足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就是相比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出现得晚的媒体,例如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气象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利用网络,在天气论坛上发帖传播气象信息。在开心网等社交网站上记录天气,或者预报天气,让自己的好友看到,再通过好友的转载,让好友的朋友了解到气象信息。可以说,新媒体的出现,实现了传者和受者角色的互换,信息实现了双向的互动。

但是仅仅依靠新媒体传播气象信息,尽管可以知道谁接收到了信息,但是信息传播面相对较窄,受者人数少于传统媒体。例如本人在开心网上的好友221人,仅通过这个社交网站,能看到本人的气象信息也局限在200多人。例如2009年10月31日本人在开心网上写日记,预报北京次日可能下雪,当时转帖的人只有2人。由于预报准确,当本人再次在开心网上写日记,预报北京11月10日有暴雪的时候,转帖的人数增加到10人。而转帖的10人中,好友数也不超过300人,加上还有这10人中的好友有半数左右的重叠,实际看到这条信息的人大约不超过1500人。目前中国讨论天气人气最高的网站论坛为台风论坛,截止到2010年1月1日,会员28266人,每日发帖量约1300贴,折算一下大约5-10%的网友参与天气的讨论,每天的气象信息大多在1000多人当中传播。相比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万人以上的覆盖面,新媒体的传播范围要逊色很多。

此外,通过网络或者手机等新媒体获取气象信息,通常花费要高于广播、电视。以北京为例,2010年使用北京联通宽带,1M带宽的包月费是138元。一份报纸的价格也大多不超过2元,一个月不超过60元。北京地区歌华有线电视的收视费每月只要18元。收听广播,完全是免费。因此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比,使用的费用要低廉很多。

四、媒介融合时代新媒体的传播效果和不足

尽管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互动性强,但这如同一把双刃剑,带来的弊端就是缺少权威性。因为在网络上,特别是论坛上发表和气象信息相关的言论很容易,门槛低,即使不是专业的气象人员,也可以发表传播自己的观点。例如,台风论坛日最高发帖量可达3262帖。这样庞杂的信息量,造成的结果就是信息过载,并缺少权威性。对于没有气象专业知识的普通百姓,看到大量意见相左的气象信息,无法判断哪一方的预测结论是正确的。

而手机短信传播气象信息时,通常受限于字数较少,不利于将天气变化表达清楚。而且因为可以对短信进行编辑,修改或加入自己的观点,之后再转发给其他人,这样就难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此外,当今的手机屏幕大多较小,使用手机观看天气预报的视频,很难看清楚天气预报的图形。而且在3G大规模应用前,网络速率较慢,手机电视无论是声音还是图像效果都无法和普通电视相比拟,可以说更像是“手机幻灯”。这样的传播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

五、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传播特点、效果和优势

21世纪以来,各种媒体趋于融合的特点越来越明显,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媒体之间的融合需要关注的主要有两方面: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以及新媒体之间的融合。比如网络媒体和广播、电视相融合,这样就可以在网上点播节目。网络和广播、电视的结合可以弥补传统媒体受到时间限制的缺陷。即时错过了原节目播出时间,或者节目播出时没有听清楚、看清楚的地方,也可以通过网络反复收听、观看。使用手机收听广播目前也轻松实现。

此外,通讯技术和终端技术的发展,使得报刊等空间性传统媒体也可以焕发活力。具备无线上网功能的笔记本电脑和手机,可以使人们摆脱空间的束缚,在能找到无线网络的地方读书看报,不再需要纸质的报纸。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结合也使得信息的传播可以实现实时互动。常见的有电视或网络直播中,受众利用网络或手机发来评论。

新媒体之间的结合,比如手机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结合,也有利于气象信息的传播。通过手机上网,特别是3G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使得手机上网变得方便快捷,真正实现摆脱时空的束缚,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满足对信息的需求。尤其是当人们在户外,遇到了糟糕的天气,或者出差旅行,需要了解气象信息时,手机上网的优势会凸显出来。因此不难理解,2005年美国手机用户上网访问最多的网站排名第一,就是美国的天气频道(The Weather Channel)。而且手机媒体整合其他媒体,会凸显其互动性和便携性,是未来媒介融合的大趋势。真正实现“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候”获取“任何想要的东西”。因此如何将气象信息通过手机整合其他媒体形成的新媒体进行传播,也是值得深度思考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六、媒介融合下气象信息的传播技巧

气象信息的传者应该努力成为意见领袖。尤其是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媒体资源,了解大众的需求,并对大众的关注点适度引导,关注阴晴冷暖以外的气象信息。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论坛,从中发现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契合热点给出专业的分析。但是要求分析尽量深入浅出,充满趣味性,并且能引起思考,形成信息的反馈和互动。因此,气象信息的传者需要具备专业的气象学和传播学背景。这样才能将专业的气象信息,转换为大众通俗易懂的生活信息传递给百姓,实现两级传播。同时了解大众的需求,发现并解答大众关注的气象问题,实现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

除此以外,传播的表达方式也应该高度关注。传播过程当中,即便是同一个传播者,运用同一种方式传达同一内容的信息,在不同对象那里引起的反应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传播效果的形成是一个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比如,在预报天气时,采用“一面提示”还是“两面提示”?当天气形势明朗的时候,最好选择一面提示。通常一面提示能够对某个观点做集中阐述,简洁明快、易懂。但不宜过分强势和肯定,以免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印象,使受者心理产生不快。当天气形势复杂多变的时候,应该选用两面提示。比如下雪的可能性不是很大的时候,可以分别给出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让受者充分了解背景信息,这样无论天气的实际结果如何,都不会出现严重的错误。但是两面提示,会使得结论比较复杂,受者理解的难度增加。

此外,在传播气象信息的时候,以什么方式“打动”受者也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因为信息的内容可以划分为事实和价值两个层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往往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零下20℃这样的气象信息对于大多数人属于无用信息,没有概念。如果转化为滴水成冰、感觉耳朵、鼻子被冻掉这样的直观感受,就会给人深刻印象。而且针对冷空气引发的剧烈降温等信息,使用含有人情味的提示,比直接命令式、向下传达的口气好,更容易令人接受。例如,提醒老人在使用取暖设备的时候小心被烫伤,室内烧煤取暖注意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提醒在外地的儿女给年老的父母打电话问候一下,还有对于独居的老人,邻里之间也多加关照,以免冷空气带来的天气剧变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无人关注,出现意外。

七、总结

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中,气象信息的传播有着不同的特点,也有着不同的缺陷。但是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气象信息的传播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这需要气象信息的传者努力成为传播过程中的意见领袖,传播过程中注意互动性、妥善选择“一面提示”或“两面提示”,传播的信息带有人情味。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60.

[2] 陈力丹,闫伊默.传播学纲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6.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96.

气象信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气象灾害预警;
消息接收模块;
预警处理模块;
短信模块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3-0091-03

0引言

气候异常,气象灾害时有发生,利用最有效的平台及时的天气信息已经刻不容缓。

毫无疑问,随着手机的不断普及,手机短信已经成为当下最有效、最快捷的信息平台。如果可以通过短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那么气象信息的传递问题将迎刃而解,从而实现信息者与接受者的完美对接。

那么,如何实现从现有软件平台到手机短信的跨越呢?围绕这个课题,笔者曾做过初步的研究,整个过程需要经过如下几个阶段:首先由现有自动气象站监控管理软件平台发送气象信息,然后进行气象信息接收、气象灾害信息过滤与处理、获取目标用户手机号、发送手机短信。

1 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过程,可以开发一套软件产品,为了方便描述,文中命名为气象灾害预警平台,简称预警平台。软件功能流程如下:

其中,消息接收模块负责气象信息的接收与转发;
预警处理模块负责气象信息的解析、过滤、组装以及用户手机号的获取;
短信模块负责发送短信。

2具体实现思路

2.1消息接收模块

消息接收模块负责气象信息的接收与转发,是整套系统流程的基础,因此设计一个稳定高效的消息接收模块尤为重要。

首先,消息接收模块与现有平台需要约定接口的协议,统一接口规范,从而保证数据接收的准确性;
其次,任何一方不得单方面修改接口内容,从而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为保证消息接收的稳定性及高效性,选择一种行而有效的接口协实现方式至关重要,当前比较常用的实现方式有Socket,BORBA,WebService,ActiveMQ等。笔者比较推荐ActiveMQ,它是由Apache出品,目前最流行的消息中间件之一,完美实现了实时消息的发送和接收。

2.2 预警处理模块

预警处理模块负责气象信息的解析、过滤、组装以及用户手机号的获取,是整个流程的核心,具体如下:

解析是指把接收到的气象信息进行预处理,包括气象信息的发生时间、预警类型、预警级别、建议、者等。其中预警类型包括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十四类;
预警级别包括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四个级别。解析后实现如下效果:

者:曲阜市气象台

发生时间:2010年7月19日14时

预警类型:雷电

预警级别:橙色

目标手机号从该表中获取即可。

程序中使用方法是调用短信猫附带的动态库dllforvc.dll中的一些函数,其调用方法跟系统API函数调用方法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气象信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气象信息;传播;效果

在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信息资源的地位越来越高,信息的流动也倍受重视,尤其是与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气象信息更是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如何进行气象信息的有效传播、达到最佳的服务效果是摆在气象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根据菏泽气象信息传播的几个环节进行分析研究。

1 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传播对象的自身属性是制约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菏泽气象信息的传播对象大体可分为三类,(一)公益服务对象,数量众多、成分复杂、分散在各地、传播者不容易收集反馈意见,难以了解他们的态度和需要。利用短信平台的互动,尽可能多地收集各种渠道的反馈意见,作为下一步行动的依据。(二)传播对象是政府,主要是提供决策服务。需要积极主动了解政府各类发展规划,了解各种重要活动的特殊需求,多加沟通,尤其需要注意的大型活动,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的传输。(三)传播对象是专业用户,大多是有偿服务。要为用户提供针对性强、服务效果好的信息,必须得做深入调研,并建立起与之配套的业务系统。加强与传播对象的互动与沟通,了解服务需求、明确服务目的,才好制作出利用价值较高的产品。

2 传播途径与传播效果

2.1 传播媒介的特点

目前,菏泽气象信息的传播媒介主要有:电视、广播、报纸、12121自动答询、手机短信、网络、气象电子显示屏等,各类媒体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对传播效果有其特定的影响。电视传播迅速、信息量大,声形并茂,生动直观,老少咸宜,目前已成为受众了解天气信息最主要的手段,但它的信息转瞬即逝,不易记忆。广播收听便利、费用低,尤其受老年朋友和司机朋友们亲睐,但也是存在着不易记忆的缺点。报纸易保存,有利于一些气象知识的反复阅读,可是对读者的文化水平要求较高。12121自动答询电话用户较为广泛,固定电话和手机用户都较为方便。电子显示屏和网络目前主要是城市人口所拥有,对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朋友来说使用的机会不是很多。手机短信不受时空限制、传播迅捷、价廉、易保存,目前是发展最快的气象信息传播媒介,它和网络都是年轻人喜欢的了解天气的途径,覆盖面积较广,但是考虑农村用户,预警信息难以传达。

2.2 传播媒介的合理配置

2.2.1 不同媒介间的互补

要达到良好传播效果,必须充分发挥各种媒介的优势,形成优势互补的有机立体的传播网,实现全方位的动态信息立体传播体系。在报纸、电视上可以“一周天气展望”之类的时效不是太强的信息,并利用它易于保存的特点将科普工作当成日常任务来完成,润物细无声地进行气象知识的传递,还可以在报纸上提供其它媒体的气象信息时间、预报内容的预告,通过这种方式方便群众对气象信息的接收。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播出时间的限制,往往不能够对几小时之内的突发性灾害天气进行预警,这时,可以联系电视台增加播出气象信息的密度,或者打破常规制作一些节目。在电视所不能及的空档里,电台、电话、手机短信、12121自动答询可以大显身手。

2.2.2 同一媒介的调配

同一媒介也要合理安排好传播内容,使效益最大化。如菏泽电视台各频道播出的4套节目,可根据各频道的定位、受众的不同设置内容侧重点不同、风格迥异的节目。菏泽一套、牡丹区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覆盖牡丹区,主要是为广大群众提供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节目科学严谨、可信度高;
菏泽2套《气象万千》节目是气象资讯类节目,时尚轻松、信息量大;
《午间气象》节目中午在菏泽一套主要侧重于农业气象服务,有趣的话题、实用的科学建议很受观众欢迎。

2.3 传播技巧

2.3.1 时效性

时效性直接影响到防灾减灾的效果,气象部门应当长期、中期、短期和临近预报相结合,并且动态调整、及时订正,保证时效;
对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一定要抢时间,有的时候时间就意味着生命[2]。当有突发性气象灾害时,赶在灾害性天气到来前将准确及时的预报警报出去,如09年 9月6日我市出现强降温,最低气温下降零下10度左右,菏泽市气象局准确及时寒潮预警信号,大棚和瓜菜苗圃及时预防,使损失降到最低。中国气象局《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试行办法》后,统一了全国的预警信号,规定了台风、暴雨、高温、寒潮等十一类灾害性天气的四种颜色图标,明确了标准,这将使我国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工作更为科学规范,统一的信号也便于受众进行识别,传播效果较好[3]。随着《办法》的出台,使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与传播更加及时、准确,更加有利于适时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避免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2.3.2 通俗性

人们通过对信息的理解来指导行动,作为信息的传播者,气象部门要尽可能地减小人们接受信息时的费力程度,把深奥复杂的气象科学变得通俗易懂,这样人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生产生活的效果会更好。

2.3.3 艺术性

要想传播效果更上一层楼,自然少不了增强艺术性,通过丰富的表现形式,增强可视性、可看性、可读性,让气象节目、气象网络、气象专版带给人们愉悦的精神享受,还可以适当地增加娱乐功能。气象部门努力制作让人们喜闻乐见的气象服务产品,使天气预报节目在媒体中脱颖而出。

3 结语

为了实现气象信息的有效传播,主要在传播内容、传播者、传播途径、传播技巧等环节下功夫,(1)坚持多措并举,提高气象服务信息时效和覆盖面,在第一时间准确全面地把气象信息传播给百姓,建立和完善电视广播等定时播发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即时插播制度。(2)依托气象科技信息,提高气象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把气象服务节目真正办成受观众欢迎的精品栏目。(3)实施服务品牌战略,提升气象服务品牌的影响力

利用多媒体优势互补,注重气象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艺术性的结合,时刻增强防御工作的主动性和有效性,遇有突发性、灾害性天气过程时,气象部门将及时开展预报预警服务,达到为群众防灾减灾和生产生活提供更快捷、及时、有效的气象服务信息的目的,发挥传媒对气象服务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如彬.略论气象信息的大众传播[J] .气象影视技术论文集(第二集) .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4, 3: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