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贷后管理论文【五篇】(全文)

时间:2023-06-23 16:00:08 来源:晨阳文秘网

1.按政治经济学原理,使用价值和价值对同一商品生产者或消费者来说不可兼得。货币流通职能和支付职能导致商品的内在矛盾外化,使买卖在时空上分离。若某一时刻,债务人无力偿债,就出现信贷风险。2.从制度经济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贷后管理论文【五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贷后管理论文【五篇】

贷后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
资产组合理论

中图分类号:F83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9-0101-02

一、中国商业银行存在信贷风险的理论分析

1.按政治经济学原理,使用价值和价值对同一商品生产者或消费者来说不可兼得。货币流通职能和支付职能导致商品的内在矛盾外化,使买卖在时空上分离。若某一时刻,债务人无力偿债,就出现信贷风险。

2.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科斯认为,当企业规模限定在市场交易费用大致等于企业组织费用时,若企业此时停止扩张则实现效率的帕累托最优。商业银行从信用中介发展起来,为减少投融资双方盲目资金流动产生高交易成本而形成的一种市场替代。根据斯蒂格利茨观点,由于众多资金盈余者和缺乏者无法在适当时间、地点和数量上找到最佳投融资组合,使信贷风险不因投融资双方交易成本的节约而不在。如产销脱节使企业产品积压,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增加。

3.信息经济学认为当事人在签约前(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信贷风险不可避免的深层原因。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借款者是资金者,银行是委托者,在这样委托―模式下,者所拥有的信息影响委托者利益,委托者不得不为者承担风险。

二、中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现状

截至2008年6月末,中国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4万亿元,不良贷款率5.58%。伴随投资的高速增长信贷规模超常规扩大,出现“大、长、窄”特征。贷款主要用于大城市,集中于中长期贷款,面向垄断行业需求。据银监会统计:2008年1―9月以房地产业为代表的中长期贷款年初增长16.2%,9月末上升到21.4%,比贷款总量增速快6.8个百分点。房地产贷款占新增贷款余额20%左右。尤其在大城市,银行信贷资金有60%甚至更多流向房地产行业。

三、从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入手,完善信贷管理

(一)理论运用依据。1959年马柯维茨提出资产组合理论:通过方差和组合收益来度量资产组合的风险和预期收益,在此之上选择实现资产收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的资产组合。贷款实际上是一种风险资产,贷款带来银行收入的同时存在市场、利率、信用等一系列风险。因此设想把马柯维茨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应用到信贷管理实践中。

(二)理论核心内容:通过研究风险资产收益和风险,建立投资者选择组合的集合,再确定最优风险资产组合,最后在最优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间匹配,得出最优资产组合。

2.最优风险资产组合是资本配置线与有效边界曲线的切点,该点需同时满足位于有效边界上与夏普比率最大两个条件。

(三)理论的运用

1.改变目前在某一行业或某类企业信贷集中的现象,应适当分散信贷资产,降低信贷集中所可能造成的风险。据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分散资产有利降低资产组合的非系统性风险,而信贷资产面临最大风险是信用风险,即非系统风险。实践中,发放贷款要注意改变现有的资金流向结构,弱化各笔贷款的相关性,减小风险。

2.借鉴最优资产组合的选择过程。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别于传统“自下而上”模式,采用“自上而下”运用数量化模型的贷款决策程序。目前发放贷款由贷款者先申请,然后银行相关审批部门对是否发放,发放多少等问题给予确定,最后由分支机构负责具体发放,存在忽略全局的不足。实践中,不是否定目前贷款程序,而是在“自下而上”发放贷款的模式前补充一个“自上而下”的决策程序。在审批贷款前先据自身风险偏好,资产收益等情况,制定不同投资比例,决定不同行业的贷款及央行存款比例,建立最优贷款组合与整体的最优组合。

3.决策新增贷款等问题上要重视夏普比率指标的运用。以新增一笔贷款为例,假定风险资产组合收益率为S,新增一笔贷款后收益为S*,若S>S*,表示新增贷款后,整个贷款组合夏普比率下降,新增收益不能完全补偿新增风险,新增贷款对整个资产组合不利,应提高该笔贷款利率或增加担保。反之S

四、理论实施中,需说明一个问题

现代资产理论假定资产收益是正态分布,用分布函数均值及标准差可刻画。实际中,贷款收益分布函数有“长尾现象”。作为特殊风险资产,贷款收益分布有明显的不对称性。贷款收回,则收益按固定利率算。若贷款不能收回,损失就远超过可能获得的收益。“长尾现象”主要是贷款利率不由市场决定,因此目前要考虑“长尾现象”存在,综合分析问题;
但长远看,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用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完善信贷风险管理越来越实用。

参考文献:

[1] 彼得・S.罗斯.商业银行管理:第3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

[2] 滋维.博迪,亚里克斯.凯恩.投资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贷后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 内部审计 操作风险

一、农村信用社信贷操作风险的内容

巴塞尔协议风险管理框架中的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失,主要是由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所引发的,具体到农村信用社信贷活动,笔者认为主要表现为信贷相关人员的操作风险,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贷前对客户的尽职调查不够充分,不能从源头上降低贷款风险。贷款前,客户经理对贷款人的财务状况以及还款能力的调查不够全面,对客户还贷能力的分析严重偏离贷款人的实际情况,往往误导贷款审批的决策,使尽职调查流于形式。

第二,贷时风险管理不善。贷时的操作风险主要包括:审贷分离制度的作用没有严格执行;
肢解贷款额度,致使贷款分级审批制度失去作用;
贷款证登记不全面或失真;
贷款失败的责任追究制度没有严格贯彻执行;
离任审计时,没有对离任者在任职期间的贷款风险进行重点审计。

第三,不重视贷后的风险管理。贷后的风险管理存在的操作风险包括:客户经理对贷后管理流于形式;
对借款人的经营情况,尤其是贷款资金是否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及时预防贷款风险。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操作风险的成因

(一)制度不完善

贷款的内控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一是有意简化内部控制程序,致使信贷人员按照贷款程序操作也会产生贷款风险。二是照抄照搬上级的制度,没有根据本社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操作性的细则,导致内控制度缺乏可执行性。三是信用社负责人对信贷人员的督导不利,致使制度形同虚设。四是对基本内部控制的作用机理掌握不深,在细化补充时,往往形成了新的操作风险。

(二)执行情况不理想

(1)信贷人员缺乏职业道德,不严格执行信贷制度。很多信贷人员为了个人利益,不严格执行信贷制度,往往发放大量的关系贷款,有些信贷人员甚至按照贷款金额提成,在利益面前铤而走险,制度形同虚设。

(2)信贷管理力度不强,主要体现在:一是信贷人员对担保人的担保能力调查不实,致使超过其偿还能力进行担保。二是信贷人员管户数量超过其实际的把控能力,信贷管理力度较差。三是法制观念缺失,抗干扰能力差,在发放贷款时往往化整为零逃避监管。

(3)信贷制度执行力不够,“三查”制度流于形式。一是贷前调查不充分。缺乏科学的分析结论,仅凭借经验贷款,增大了贷款风险。二是贷时审查不严。重视书面申请,没有深入调查借款人和担保人的真实财务状况。三是贷后检查不力。贷款发放后,没有及时跟踪资金用途和贷款人的经营情况,贷后管理流于形式。

(4)信贷人员专业技能不能满足预判贷款风险的需要。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老化现象严重,致使大多数信贷人员不愿意掌握新知识,主要靠经验贷款,难以掌控各种贷款的风险,更谈不上对信贷业务进行有效管理。

(5)责任追究不到位。信用社的管理层对贷款违规操作行为,在没有实际发生损失时,往往不按照规定追究经办人的责任,待实际发生损失时,为时已晚,警示作用不明显。

(三)人员素质不够过硬

在省级联社成立以前,农村信用社缺员时顶替接班的多,公开招聘的少,致使员工专业知识缺乏、素质较差。这些人员往往缺乏风险意识,在贷款过程中极易产生操作风险。而且这些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往往对当地的经济特点,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把握不住,导致贷款投向失误,增加了贷款的操作风险。

三、农村信用社信贷客户经理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信贷风险防控工作存在疏漏

一般来说,贷款防控过程主要包括客户经理受理与调查;
贷款审核、审批;
贷后管理三个环节。信用社的风险防控的疏漏也往往发生在这三个环节中。一是信用社没有规范的尽职调查手册,致使客户经理受理与调查贷款人的申请时,对贷款人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不能进行科学的评估、容易遗漏重大风险。二是审贷分离、贷款分级审批、贷款证管理、贷款责任追究等制度执行不力,流于形式。三是不重视贷后风险管理,贷款发放后根本没有及时跟进,起不到预防风险的作用。

(二)信贷风险防控手段落后

农村信用社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较多地依赖规章制度,缺乏系统和科学的全面风险管理手段。一是在风险的识别、计量等方面不进行定量分析,因此风险管理的客观性差。二是对信息技术不重视,不能保存已经发生的损失数据,更谈不上进行大数据分析并建立科学的操作风险管理模型。

四、内部审计角度实施信贷操作风险控制的可行性

(一)提供审计信息,便于风险决策

由于内部审计工作可以对组织内部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效率、效果进行调查和评价,并提供一些信贷操作风险方面的审计信息,因此有利于信用社相关管理者进行风险决策。

(二)内部审计机构实行双重领导,便于统一开展信贷操作风险专项审计工作

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模式通常为:省级联社设置审计处,在省级联社管理决策机构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和开展全省农村信用社的内部审计工作;
地市联社设置审计科,实行地市联社和省联社审计处的双重领导,业务上以审计处为主,主要负责本辖区农村信用社的内部审计工作;
县级联社设置稽核审计部,在县级联社和上级审计部门的领导下,负责本辖区业务职能部门和基层组织的审计、稽核工作。

以上的审计组织模式,便于下级审计部门在上级审计机构的指导下独立开展或联合开展信贷操作风险方面的专项审计工作,因此可以不断降低各信用社的信贷操作风险。

(三)领导重视,独立性增强,便于开展操作风险审计

一般来说,内部审计是介于决策系统与执行系统之间经济监督系统。对于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操作风险而言,通过内部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可以及时发现、防止和纠正贷款中的各种操作风险。目前,农村信用社为了减少贷款中的损失风险,越来越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也越来越大,这给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笔者认为,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应以此为契机,认真进行贷款操作风险方面的专项审计,通过不断揭露信贷业务中的操作风险,引起领导的重视,并对审计中发现的贷款操作风险及时督促整改和落实,必将在降低信用社信贷操作风险的方面大有作为。

五、内部审计角度对农村信用社信贷操作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规范信贷操作流程,加强制度建设

农村信用社在贷款操作风险管理方面的效果不明显,而管理成本较高的原因,主要是没有规范的信贷操作流程,制度不健全所致。因此,建立一个完整的、科学的、适应农村信用社股权结构特点、涵盖所有贷款操作风险领域的信贷流程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建议农村信用社在建立信贷操作流程时,应根据不同业务和地区的特点区别对待,该流程应当在理事会的领导下,以内部审计委员会为灵魂,不断完善信贷流程,并体现不断降低信贷操作风险的目标。

(二)提高信贷人员的素质

(1)首先提高高级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信用社应当建立离任审计制度,并把信贷操作风险的作为重要审计内容,督促信用社高级管理人员不断重视信贷操作风险。

(2)要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一是加强对员工信贷操作风险方面的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其专业技能。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风险警示教育。三是经常开展法律知识专项讲座,使员工树立法制观念,并增加风险防范意识。

(三)推进信用社内部审计方法、手段的变革,采用多种手段,推进审计方式的改革

(1)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内部审计应当从信贷操作风险分析为抓手,在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充分关注信贷操作风险的特殊性,即在测试固有风险、控制风险的基础上,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并有针对性地确定审计方案和目标,通过科学的审计程序,合理保证在审计过程中揭露重大的信贷业务操作风险。

(2)开展循环审计。循环审计可以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信贷业务中的操作风险,并不断降低信贷操作风险。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应当重视循环审计,这样不仅可以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问题,还可以对新发现的问题再次提出审计整改意见,同时还可以与被审计单位一起分析信贷操作风险重复发生的原因,不断提高信用社管理层的风险管控能力。

(3)重视非现场审计。目前,很多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业务进行了信息化管理,如果内部审计部门还是基于常规,不建立相应的审计管理系统,并实施网上远程非现场审计,不但不能提高审计效率,而且由于信贷业务的数据量不断增大,也达不到预期的审计效果。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利用网络技术将被审计单位的各种经营信息和财务数据导入审计软件,这样就可以对被审计单位实施网上实时审计。开展网上审计,不但可以降低审计成本,还可以提高审计效率。但是,对网上审计发现的疑点问题,审计人员应到现场进一步核实,否则很难落实审计问题,降低审计风险和提高审计质量。

(4)建立内部审计联动机制。信用社管理层应当重视审计联动作用,并由审计处负责起草联动管理办法,为了增加该办法的权威性,笔者建议联动办法应当以信用社管理文件的形式下发给各部门学习和执行。只有这样才可以理顺内审关系,并加强内部审计部门和其他职能的联系和合作,提高风险防范的协同效应,进而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增强审计在降低信贷操作风险方面的作用。

(5)进行技术手段创新,提高风险管理技术。目前,风险理论研究者已经发表了和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有关的研究结论,这为实务界的风险管理工作理论指导,但如何将风险管理理论和信用社的信贷风险管理实践有机结合,已经成为信用社今后在风险管理工作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因此,笔者建议信用社的风险管理实践者不仅要专研风险管理理论,还应当向理论界请教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怎样才能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作者单位为泰安市泰山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审计部)

参考文献

[1] 卓继明.现代企业风险导向审计[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5.

贷后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贷管理;
风险分析

所谓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主要是指商业银行经营信贷业务的风险总和,即商业银行在经营货币和信用业务过程中,由于各种不利因素引起货币资金不能按时回流,不能保值增值的可能性。入世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上不断研究探索,取得一些成绩,但是,与外资银行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经营管理水平尚不能与国际接轨。本文就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对策进行探讨。

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贷文化严重缺失。信贷文化是鼓励某种贷款行为的贷款环境因素的总和。它包括银行的信贷、价值取向、重要性的确定、管理沟通、信贷从业人员的培训等。信贷文化是银行绩效和银行经营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信贷文化严重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贷轻管的思想大量存在,贷后管理薄弱。信贷资金发放后,银行极少就客户对信贷资金的使用状况及客户的重大经营管理决策等进行必要的检查、监督和参与,这种只“放”不“管”的做法必然导致信贷资金的使用失控,最终造成不良贷款的增加。另外,信贷员的责、权、利与贷款质量不挂钩,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二是信贷流程停留在表面,形式主义泛滥。通常,商业银行偏重对信贷人员在信贷业务办理过程中的违规行为进行处罚,而对于按照信贷流程发放、形成不良贷款的责任追究力度不够。这种管理模式直接导致信贷人员办理业务时只重过程不重结果,本末倒置。三是风险意识淡薄,或仅停留在发放前进行相关风险分析和预测,难以贯穿贷款的整个过程。信贷从业人员往往只注重当期显现出来的风险,忽视了客户和贷款潜在的风险。

(二)信贷管理体制转型缓慢,方法和手段仍然比较落后。长期粗放经营的习惯使得精细化管理难以到位。具体表现在:

1.风险定价随意,缺乏科学性、系统性。随着市场利率体系的逐步完善和银行同业间规范竞争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已逐步放宽对贷款利率的限定,允许商业银行根据本行的预期收益、筹资成本、管理费用以及借款者的风险等级等构建自己的贷款定价模型,制定恰当的贷款定价策略。但商业银行普遍没有跟上这一节奏。基本没有科学、合理且操作性很强的贷款定价模型和贷款定价策略。即使有,也经常出现定价政策朝令夕改、因人而异的情况,极易产生道德风险。

2.期限管理不到位。在贷后管理中较流行的思维方式就是“能还息就是好贷款”。这句话虽有一定道理,但不正确。因为一方面,还息来源很重要,还息是来自正常业务收入还是偶尔的投资收益,是企业经营利润还是其它借款,这都是银行贷后管理应关注的;
另一方面,能还息不代表能按期还本,也不代表第二还款来源落实。还息可增加银行当期收益,但若不能还本,银行仍得不偿失。这种论点的危害性在于部分经营管理人员因客户能还利息而做出客户经营正常的判断,进而放松贷后管理或盲目办理转贷、展期,对贷款的期限管理不加研究,忽视了客户在贷款到期后挪用信贷资金投入高风险项目,经营状况渐趋恶化的可能。

3.担保抵押教条主义,为办理担保手续而办理,不注重担保抵押的有效性和实际补偿能力,抗风险能力差。审批阶段常见的思维方式是片面认为有担保的就是好贷款。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发放贷款时关注抵押、担保更甚于对借款人本身偿还能力的关注。当然,强调贷款的抵押担保等第二还款来源不仅无可厚非,而且应大力提倡。但是,抵押担保在信贷决策中充其量只能是必要条件,而不能也不应成为充分条件。过于强调抵押担保关系,使之成为贷款的充分条件则难免矫枉过正,导致不良后果。事实上,将抵押担保作为银行贷款充分条件的习惯思维正成为当前不良贷款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带有一定隐蔽性的原因。作为一种健康的信贷文化,不论担保企业是否真正具备足够的担保能力和担保意愿,即使手续齐全、合法也不能替代对借款人本身运营能力、偿债能力的分析。实践中对第二还款来源的追索经常存在变现难、执行难等诸多问题,加大了银行经营成本。而且追索担保人还往往会恶化银企关系,培育不出真正意义上的战略伙伴,尤其在信贷买方市场中,更不利于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

4.内部控制建设薄弱。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其财产、保证其获取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促进既定的管理政策得以实施而采取的各种方法和措施。因此,作为信贷管理方面的内控建设必须围绕信贷资产保值增值、信贷各环节资料的真实可靠、贷款发放的效率等方面进行。而实际运转中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部门、岗位制约力度有限。国内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组织结构与专业银行时期相比,基本架构没有实质性的变动,仍是传统的垂直管理机构,表现为管理责任关系和信息的汇报渠道均为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三级管理一级经营。与外资银行比,纵向管理链条过长,而横向的分工与制衡关系强调得不够。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各级分支行进行了内部结构调整,相继成立了风险管理部门和信贷审查部门,负责处置不良贷款、评估贷款风险,改变了旧体制下信贷部统揽信贷业务的局面,但信贷政策管理、信贷风险审查等职责仍然基本由审贷部门承担,部门的细分化程度不够,信贷政策的制定、实施、检查仍然集中在一个部门。贷款审批实行逐级上报、层层审批制度。审批流程呈纵向运动特征。二是审计的后续监督专业性不够,对信贷业务的专业化程度欠缺,难以抓住主要问题。商业银行的审计部门一般负责全行整个经营业务的审计监督工作。信贷业务与会计、安全防范等其它业务不同,后者政策、制度较为稳定,受外部影响不大,而信贷政策、制度根据国家行业、产业政策及其它外部因素变化,自身调整也较快,专业性较强。常规审计由于部门差别的局限性,信息不对称,检查中通常只能发现一些规范性操作问题,解决一些操作风险。对贷款形成不良的真正原因,确实很难发现和分析。

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对策

(一)培育一种新型的信贷文化。一个优秀的企业,离不开卓越的文化。商业银行也是一种企业,应当具有自身的企业文化和管理,使银行全体员工形成共同的理念和价值判断,以银行的使命、目标、伦理道德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自觉自愿、心悦诚服地为使银行整体效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而努力工作。信贷文化作为商业银行重要的企业文化内容之一,必须渗透到每一个信贷从业人员。当前,一是要全面增强信贷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强全员风险意识和合规文化。态度可以决定一切。树立牢固的风险意识,从主观上可以指引信贷人员进行规范化操作。二是要解决商业银行信贷质量不高的问题,必须从提高信贷人员素质这一基础性工作抓起,加强信贷人员的业务培训,防范操作性风险。三是加快制度建设,用制度管人。根据贷款企业特点,设置贷款质量考核指标,落实贷后管理业务流程中的具体责、权、利,量化风险预警指标,实施贷后管理考核激励措施。建立健全风险预警、保全预案制度,对于高风险业务,进行细化分析,设立风险预警指标,严格监测,并在贷后检查后提出保全预案。创新贷后管理手段,加强电子化建设,借助科技手段强化贷后管理。通过对贷后管理的远程监控,提高贷后管理的效率和覆盖面。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贷后管理队伍,将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管理分别由不同的部门和人员实施。启动信贷风险问责机制,对形成贷款风险的,无论是否有违规情节,是否存在客观原因,一律要追究相关人员失职、失察的责任。

(二)健全风险等级评定制度。总的来说,包括:客户的信用等级管理,贷款的风险等级管理。

1.客户的信用等级管理。首先要建立银行内部掌握的客户资信评价体系,然后定期根据数据库中客户的财务报表和其它资料,对客户的信用程度进行评价记录。运行方式上可由信贷前台部门推荐客户、收集填报资料,信贷管理部门独立地进行信用等级评定。为保证客户的信用等级管理的科学性,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加强数据库管理,保证数据库中客户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并及时对数据进行更新,确保数据能真实、全面反映客户经营情况,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尽快完善客户的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对客户的类型进行细分,不同类型的客户适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2.贷款的风险等级管理。一是加强对分类认定调查、审查和审批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其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和分类技能;
二是明确各类贷款的“硬条款”,如对逾期天数、欠息时间等做出硬性规定,增强分类的客观性;
三是理顺分类工作程序,试行专门机构进行分类审查,分类审查人员不应当是贷款质量指标的被考核者,同时对分类人员要加强监督考核,实施分类责任制,尽力避免道德因素造成的分类不准确。

(三)规范贷款的损失预测与定价管理。预期的贷款损失是办理贷款业务的正常成本,可在贷款定价时予以考虑。银行资产组合是不同程度的风险资产的组合,每种资产都有不同的违约概率。西方商业银行普遍认为银行所面临的违约风险主要有预期内风险和预期外风险两种,因此银行的贷款损失也由这两部分构成。预期内风险是根据资料统计的某一特定风险等级的资产在既定期限内的平均违约概率;
预期外风险是在预期内风险之外的违约概率。对于预期内损失,银行根据风险成本计算法,对不同风险等级规定不同的风险调节率,从而通过在贷款定价时收取风险费用予以补偿;
对于预期外损失,由于其波动性和难以预料性,银行是通过自有资本金予以补偿的。银行信贷对象的风险等级越高导致预期外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也越大。为了减少预期外损失,国外已有许多学者并提出了违约和企业破产失败预测的定量模型。我国可以借鉴其合理的成分用来分析。通过科学的风险等级评定制度和对预期内、预期外损失的估计相联系,对贷款的损失准备进行预测,确定合理的贷款定价。具体是评估银行与客户业务往来中的所有成本和收益,结合银行既定的利润目标,给客户的贷款进行定价。对于预期外的损失,还可以通过担保抵押进行补偿。即对难以预测的风险通过担保抵押等第二还款来源补偿。对补偿后还有损失可能性,再通过合理的贷款定价调节。在对担保抵押进行分析时,应彻底改变教条主义,以实际变现价值考虑风险补偿。

(四)加强信贷风险的监测与监督。一是建立健全风险预警体系,前移风险防范关口。各商业银行要从加强自身建设做起,建立一套严密的、先进适用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努力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加强风险搜索的系统性和准确性,并对风险的波动趋势做前瞻性的判断,争取风险管理工作的主动性。二是严格期限管理。规范客户授信制度,科学分析客户的资金需求总量,合理制订还款期限。对于合理制订的贷款期限,一定要督促客户到期归还,避免信贷资金被挤占挪用,形成风险。三是加强贷后管理。贷后管理是指银行在发放贷款后,定期检查借款人财务报表,定期对其进行信用审查,及时跟踪借款人的经营管理,并根据信用评分模型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评级,随时掌握借款人的信用风险状况,同时及时调整银行的风险损失准备等一系列信贷活动的总称。四是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紧密结合。在确保现场检查认真严格的同时,加强信贷系统电子化建设,通过采取实时有效的在线监测手段,完善非现场检查制度。先进的非现场检查制度将象一把隐形的利剑一样,悬在各类违规行为的头上,从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部分违规动机。对于非现场检查不能确认的线索,可通过现场检查进一步核实。现场与非现场检查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可以扩大检查范围,节约大量人力物力。

(五)完善内控制度建设,规避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1.组织结构上确保岗位制约。可参照外资银行在信贷组织上通常采用条块结合的矩阵型结构管理体系。信贷业务的组织除了有纵向的总行——分行的专业线管理之外,进一步强调横向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约,较好地实现风险控制与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佳结合。外资银行通常会设置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多个部门共同负责信贷业务的组织管理,如信贷政策制订部门、资产组合风险分析部门、业务管理部门、风险审查部门、不良贷款处理部门以及系统一体化管理部门等等。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业务上相互沟通、协作又相互监督。贷款审批是信贷风险的关键控制点,在这一环节,外资银行多采取由隶属于不同部门的授权人员共同审批的办法,双人或多人审批制度。审批流程呈横向运动特征。提高审批决策的科学性,真正实行审批责任追究制。大力推行专职审批人审批和专家审批,科学遴选高素质的综合人才参与贷款决策,同时进一步完善集体审批制,试行少数人会签制、小额贷款专人审批制等,使审批责任落到人。同时,加强对审批人的考核管理,综合评价审批人的决策质量,制定对审批人的奖惩细则,对因审批不当造成不良贷款的,要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同时要坚决执行专职审批人任期制等,定期轮换。

2.改变信贷审计监督的实施主体,增加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加强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建设。风险管理部门不能只停留在对已产生的风险进行监测,而应参与信贷业务的全过程。从发放前的预防控制到最后的风险认定和处罚。一是将原信贷部门制定政策与制度的职能转由风险管理部门履行,统一由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全行的信贷政策与制度,信贷前、后台按照要求进行业务操作。将“立法”权与“司法”权严格分开,避免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局面。二是由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对信贷前后台经营管理情况进行专业审计监督。对产生的信贷风险进行责任认定与追究。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于尔根·艾希贝格尔,伊恩·哈珀.金融经济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3]骆玉鼎.信用经济中的金融控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贷后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确实,在银行工作这么多年,以前还认为对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认识比较到位:一是准确的分类有助于准确计算坏帐准备金,二是银行监管部门的要求。但在听了讲座以后,发现以前对五级分类工作的认识有所偏差,五级分类工作的意义不仅局限于计算准备金和应付监管部门,而应该从理念和文化的角度来看。如果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要“以正确的理念建设更加健康的信贷文化”。

首先,信贷五级分类工作强调的是一种信贷管理的理念。比如:通过进行五级分类工作,会提示和引导我们要注意第一还款来源,而非抵押和担保。这才是一种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所以对我们来说,通过学习首先要树立先进的、正确的理念,就象李行长经常强调的“思路决定出路,思想决定未来”,我们一定要通过这次学习,加强和深化对贷款五级分类的认识和理念的转变。

其次,信贷五级分类工作是一种制度安排。是加强信贷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从某种程度上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信贷五级分类的过程是加强信贷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一种加强信贷管理工作的重要制度安排,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不断实践和坚持。

贷后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行为支付矩阵金融监管部门概率

一、引言:研究金融监管部门和国有商业银行经理行为的必要性

1998年10月,官方报道日本银行机构的不良贷款达到6000亿美元,部分分析家认为日本银行机构的不良贷款达到10000亿美元,占未回收贷款的20%。

国务院总理于2003年1月24日在全国银行、证券、保险工作会议上指出,金融系统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认清形势,把握大局,深化金融改革,有步骤地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改进和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强金融队伍建设,确保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

原中国人民银行戴相龙行长在2002年3月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宣布,2001年末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债权为贷款余额的25.37%。

截至2002年底,按五级分类口径,建行不良贷款率15.36%,比年初下降3.99个百分点;
中银集团不良资产率22.37%,比2001年末下降5.14个百分点;
工行不良贷款率25.52%,比年初下降4.26个百分点。与其它三家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农行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尽管如此,去年农行不良贷款占比在连续两年下降的基础上再降4.72个百分点,三年下降十几个百分点。

银行不良贷款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研究银行不良贷款的文献也较多。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把资本充足率、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市场纪律列为三大支柱。

其中资本充足率=资本/(信用风险加权资产+12.5*市场风险资本要求+12.5*操作风险资本要求),《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的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和市场交易对手违约而导致损失的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正确的内部操作流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利率、汇率、证券和商品价格发生变动导致损失的风险。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既监督银行的资本金与其风险数量相匹配,也监督银行的资本金与风险管理水平相匹配,以鼓励银行开发和采用更好的风险管理技术来监测和管理它们的风险,是对银行全面风险进行的行业监管。市场纪律对银行的公开信息披露提出了一整套强制规定要求和建议,是对银行全面风险进行的社会监管。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强调如何测算贷款风险,缺少对银行不良贷款生成机理的分析。

国外研究银行不良贷款的文献一部分是在研究银行危机的文献中同时讨论,如:BrendaGonzales-Hermosillo(1999),HesnaGenay(1998),JENNYCORBETT;JANETMITCHELL;AndrewWinton(2000),JoePeek;EricS.Rosengren(1999)JoePeek;EricS.Rosengren(1999)、《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等。另一部分是在研究金融脆弱性的文献中讨论,如:Minsky,HymanP.(1964,1982,1986,1995)等。国内研究银行不良贷款的文献一部分是专门以“银行不良贷款”为题目的,如:于为群(2001),李玲(1999),林永平、袁桂祥、蔡友才(1998),刘桃生、徐长生、方先明(1998),刘文庆(2001),毛瑞宁(2002),孟猛(2000),彭歆(2000),史建平(1997),薛峰(1997),中央银行天水市中心支行课题组(2002),周银华(2000)等。另一部分是在研究金融与信贷风险时、企业的高负债时作为研究的组成部分,如:余永定(2000),谢平(1992)、易纲(1996),袁钢明(2000),林毅夫(2000),樊会文(1998),杜佳(2001),韩平(2001),苏同华(1999),张陶伟(2001),陈学彬(1997),张亦春、余运九(1998)等。

上述文献对金融监管部门(代表政府,属于委托人)与国有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的经理人员(人)行为的研究不够。除了上述文献外,还有众多的文章,其特点大多与上述文献相似。所以完全有必要进一步地研究,特别是研究金融监管部门与国有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的经理人员的行为。

由于金融监管部门代表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监督检查,国有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的经理人员与金融监管部门之间属于委托关系,国有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的经理人员对明知将成为不良贷款的企业借款选择贷款与不贷款,金融监管部门对明知将成为不良贷款的国有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的经理人员选择检查还是不检查,取决于委托人与人间的利益冲突。

这种利益冲突可用便士博弈模型的变种(监管模型)去研究,即用扩展的监管模型进一步地研究金融监管部门与国有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的经理人员的行为参数,他们的行为参数决定了国有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的经理人员对明知将成为不良贷款的企业借款选择贷款与不贷款、金融监管部门对明知将成为不良贷款的国有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的经理人员选择检查还是不检查的概率的大小。

二、建立金融监管部门与商业银行的信贷部经理博弈的监管模型并且分析模型

1、假设与模型的支付矩阵

A.假设有一个企业向一国有商业银行申请贷款万元,信贷部的经理人员决定是否发放这一笔贷款,经调查,这个企业不具备还款的能力,这一笔万元的贷款将成为不良贷款(为了简化分析,假定一笔万元的贷款分文不能回收)。

B.这个企业向信贷部的经理人表示,如果这一笔万元的贷款到帐后将用万元作为回扣,为每一元贷款的回扣,即回扣率。

如果金融监管部门与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合作,共同分配万元回扣。如果回扣率与金融监管部门的收益的关系是万元,为金融监管部门所分配的回扣万元的倍数(分配的含义是上缴国库),即金融监管部门可获得万元,万元来自于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的回扣RL万元,这时,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实际得回扣-=(1-)万元,C.若金融监管部门检查这一笔万元的违规贷款,则检查成本为万元,为每一元贷款的检查成本。金融监管部门可以挽回(L-)万元的违规贷款损失。并且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部的经理以万元的罚款,为每一元贷款的罚款,即罚款率,罚款万元全部上缴金融监管部门。

D.当商业银行的信贷部的经理不发放贷款给这个企业,同时金融监管部门没有检查,商业银行的信贷部的经理得到万元的负效用,为每一元可贷款但是未贷款的负效用。

E.参数、、、、可以大于等于零,也可以小于零,假定。

显然从上面的假定可知,上述博弈不存在纳什均衡。假如金融监管部门检查,则商业银行的信贷部的经理的最优策略是不贷款;
假如金融监管部门没有检查,则商业银行的信贷部的经理的最优策略是贷款,假定满足;
假如商业银行的信贷部的经理贷款,则金融监管部门的最优策略是检查;
假如商业银行的信贷部的经理不贷款,则金融监管部门的最优策略是不检查。

F.假设金融监管部门与商业银行的信贷部的经理以各自的概率选择自己的行动,构成混合战略。假定商业银行的信贷部的经理的混合战略为(即商业银行的信贷部的经理以的概率选择贷款,以的概率选择不贷款);
假定金融监管部门的混合战略为(即金融监管部门以的概率选择检查,以的概率选择不检查)。

由上面的假设可以写出金融监管部门与商业银行的信贷部的经理关于不良贷款博弈的支付矩阵。见表2

表2金融监管部门与商业银行的信贷部的经理关于不良贷款博弈的支付矩阵。

2、关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部经理对不良贷款选择贷款与不贷款的行为做分析

根据前面的假设,商业银行的信贷部的经理行为是最大化效用函数,表示为

由上面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选择的贷款概率表达式可做如下分析:

(1)、分析

下面分别分析讨论:

,即增加,则增加(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其意义为:当金融监管部门不检查,且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选择不贷款时,当B为每一元可贷款但是未贷款的负效用增加时,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为了最大化效用函数,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选择贷款的概率增加。

政策意义为:提高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的心理素质,降低感情因素,可以降低不良贷款。

,即增加,则降低(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其意义为:当金融监管部门不检查,且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选择不贷款时,当B为每一元可贷款但是未贷款的负效用增加时,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为了最大化效用函数,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选择贷款的概率降低。这一点难以从直观上理解,通过上面的数学演绎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不过这一种情况在实际中少见。隐含的政策意义为:提高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的心理素质,降低感情因素,反而可以增加不良贷款。

,即增加,则不变(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其意义为:当金融监管部门不检查,且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选择不贷款时,当B为每一元可贷款但是未贷款的负效用增加时,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为了最大化效用函数,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选择贷款的概率不变。政策意义为: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的心理素质,降低感情因素,不能降低不良贷款。

(2)、分析

下面分别分析讨论:

其意义为:当增加,则下降。即当金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罚款率增加,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为了最大化效用函数,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选择贷款的概率下降,这比较容易理解。

政策意义为:这种情况下,增加罚款并能够降低不良贷款。

其意义为:当增加,则增加。即当金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罚款率增加,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选择贷款的概率增加,这是建立在假设“当金融监管部门不检查,且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选择不贷款时,当为每一元可贷款但是未贷款的负效用为负的情况,即当金融监管部门不检查,且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选择不贷款时,不仅不会对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产生负效用,反而对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产生正效用,即”的基础上。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为了最大化效用函数,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选择贷款的概率增加,这一点难以从直观上理解,通过上面的数学演绎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不过这一种情况在实际中少见。

政策意义为:这种情况下,增加罚款并不能降低不良贷款。

其意义为当增加,则不变。即当金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罚款率增加,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选择贷款的概率不变,是建立在假设“金融监管部门不检查,且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选择不贷款时,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不会因影响人际关系而获得负效用,也就是负效用为零(为每一元可贷款但是未贷款时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影响人际关系而获得的负效用)”的基础上,其原因在于金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罚款率增加,尽管增加了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的损失,但是由于金融监管部门参与回扣与罚款的分配,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为了最大化效用函数,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选择贷款的概率不变,这一点难以从直观上理解,通过上面的数学演绎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

政策意义为:在这种情况下,增加罚款并不能降低不良贷款。

(3)、分析

下面分别分析讨论:

,其意义为:当增加,则下降。即当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获得的回扣增加,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选择贷款的概率下降。

原因在于:当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获得的回扣增加时,一方面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要遭受罚款,另一方面金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要参与回扣的分配,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为了最大化效用函数,所以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选择贷款的概率下降。这一点难以从直观上理解,通过上面的数学演绎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不过这一种情况在实际中少见。政策意义为:在这种情况下,增加回扣反而能降低不良贷款。

其意义为当增加,则增加。即当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获得的回扣增加,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选择贷款的概率增加。

原因在于:当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获得的回扣增加时,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为了最大化效用函数,所以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选择贷款的概率增加。这一点容易从直观上理解,这一种情况在实际中常见。在这种情况下,降低回扣能降低不良贷款,增加回扣能增加不良贷款。

政策意义:严禁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收取回扣,降低不良贷款。

其意义为:当增加,则增加。即当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获得的回扣增加,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选择贷款的概率增加。

原因在于:当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获得的回扣增加时,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为了最大化效用函数,所以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选择贷款的概率增加。这一点容易从直观上理解,这一种情况在实际中常见。在这种情况下,降低回扣能降低不良贷款,增加回扣能增加不良贷款。

政策意义:严禁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收取回扣,降低不良贷款。(这种情况的效果实际上与一样)

其意义为当增加,则增加。即当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获得的回扣增加,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选择贷款的概率不变。

原因在于:当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获得的回扣增加时,金融监管部门不检查,且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选择不贷款时,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不会因影响人际关系而获得负效用,也就是负效用为零(为每一元可贷款但是未贷款时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影响人际关系而获得的负效用),或者是金融监管部门对回扣全部提取,即,在以上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为了最大化效用函数,所以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选择贷款的概率不变。这一点容易从直观上理解,这一种情况在实际中也常见。在这种情况下,降低回扣不能降低不良贷款,增加回扣也不能增加不良贷款。政策意义:严禁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收取回扣,不能降低不良贷款,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严禁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收取回扣,银行的脆弱性不变。

(4)、分析

下面分别分析讨论:

其意义为当增加,则增加(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金融监管部门从回扣中提取的比例增加,在保证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最大化效用函数的前提下,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的行为是增加对这一笔不良贷款的贷款概率。这一结论很难从直观的分析得出,通过前面的模型设定和商银行信贷部经理最大化其效用函数的演绎得出这一明确的结论。

其原因在于金融监管部门与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已经开始合作(分配回扣),所以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增加对这一笔不良贷款的贷款概率。

政策意义:金融监管部门不能参与分配回扣,否则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将会增加对这一笔不良贷款的贷款概率,从而增加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影响商业银行的稳定,增加商业银行的脆弱性。

意义为:当增加,则降低(其它条件不变时)。

金融监管部门从回扣中提取的比例增加,在保证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最大化效用函数的前提下,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的行为是减少对这一笔不良贷款的贷款概率。这一结论很难从直观的分析得出,通过前面的模型设定和商银行信贷部经理最大化其效用函数的演绎得出这一明确的结论。

其原因在于金融监管部门与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虽然已经开始合作(分配回扣),但是表示当金融监管部门不检查,且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选择不贷款时,当B为每一元可贷款但是未贷款的负效用为负的情况,即当金融监管部门不检查,且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选择不贷款时,不仅不会对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产生负效用,反而对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产生正效用,即,通过前面的模型设定和商银行信贷部经理最大化其效用函数,所以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降低对这一笔不良贷款的贷款概率。(这种情况只有理论意义,实际中很少见)

暗含的政策意义:金融监管部门能参与分配回扣,分配回扣的比例越高,越能使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降低对这一笔不良贷款的贷款概率,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改善商业银行的脆弱性。

其意义为当增加,则降低(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意味着:金融监管部门从回扣中提取的比例增加,在保证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最大化效用函数的前提下,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的行为是减少对这一笔不良贷款的贷款概率。这一结论也很难从直观的分析得出,通过前面的模型设定和商银行信贷部经理最大化其效用函数的演绎得出这一明确的结论。

暗含的政策意义:金融监管部门能参与分配回扣,分配回扣的比例越高,越能使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降低对这一笔不良贷款的贷款概率,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改善商业银行的脆弱性。

其意义为:当增加,则不变(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金融监管部门从回扣中提取的比例增加,在保证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最大化效用函数的前提下,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的行为是不改变对这一笔不良贷款的贷款概率。暗含的政策意义:金融监管部门参与分配回扣,分配回扣的比例越高,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的行为是不改变对这一笔不良贷款的贷款概率,不影响商业银行的脆弱性。

3、对金融监管部门选择检查与不检查不良贷款的行为做分析

根据前面的假设,金融监管部门的行为是最大化效用函数,表示为

由上面金融监管部门选择检查这一笔不良贷款概率的表达式可做如下分析:

一般我们讨论金融监管部门选择检查这一笔不良贷款概率大于零的情况,存在两种组合。

I

此时要求保证。

II

此时要求以保证。

I种情况是容易在理论和实践中成立,II种情况理论上可以满足,但实践中成立出现的概率较少。

(1)、分析

下面分别分析讨论:

经济学意义是:当回扣率增加时,金融监管部门选择检查这一笔不良贷款的概率降低,因为假设金融监管部门参与回扣的分配,分配的比例大于零,金融监管部门降低选择检查这一笔不良贷款的概率可以最大化金融监管部门的效用函数。

政策意义:严禁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收取回扣,才能降低不良贷款。

经济学意义是:当回扣率增加时,因为金融监管部门参与分配的比例小于零,金融监管部门选择检查这一笔不良贷款的概率增加,可以最大化金融监管部门的效用函数。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少见的,因为的意思是罚款率可能为负数,即金融监管部门不仅不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收取回扣罚款,反而还奖励。

暗含的政策意义: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收取回扣增加时,金融监管部门选择检查这一笔不良贷款的概率增加,因而可以降低不良贷款。

经济学意义是:当回扣率增加时,虽然金融监管部门参与回扣的分配,分配的比例大于零,因为,表示金融监管部门实际上不罚款,反而倒给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以很大的奖励,这当然使金融监管部门的收益受损,为了最大化金融监管部门的效用函数,金融监管部门选择检查这一笔不良贷款的概率就必然增加。

暗含的政策意义: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收取回扣增加时,金融监管部门选择检查这一笔不良贷款的概率增加,因而可以降低不良贷款。

经济学意义是:虽然回扣率增加,但是金融监管部门不参与回扣的分配,不会增加金融监管部门的效用,所以金融监管部门不会增加检查这一笔不良贷款的积极性。政策意义: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收取回扣增加时,金融监管部门选择检查这一笔不良贷款的概率不增加,因而不能降低不良贷款。

(2)、分析

下面分别分析讨论:

经济学意义:当罚款率增加,因为代表,表示虽然金融监管部门参与回扣的分配(分配的含义是上缴国库),分配的比例,金融监管部门的行为将是降低选择检查这一笔不良贷款的概率。

当罚款率增加,尽管金融监管部门会因为不检查而损失掉的不良贷款(为了简化分析,假定一笔万元的贷款分文不能回收),金融监管部门会因为罚款而增加罚款所得万元,为了最大化金融监管部门的效用函数,金融监管部门的行为将是降低选择检查这一笔不良贷款的概率。政策意义:当罚款率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降低选择检查这一笔不良贷款的概率,增加了不良贷款,罚款率的增加反而增加了银行的脆弱性。

经济学意义:当罚款率增加,因为代表,表示金融监管部门参与回扣的分配,分配的比例,金融监管部门的行为将是增加选择检查这一笔不良贷款的概率。

当罚款率增加,金融监管部门尽管会因为罚款而增加罚款所得万元,金融监管部门会因为不检查而损失掉万元的不良贷款(为了简化分析,假定一笔万元的贷款分文不能回收),为了最大化金融监管部门的效用函数,金融监管部门的行为将是增加选择检查这一笔不良贷款的概率。政策意义:当罚款率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增加金融监管部门选择检查这一笔不良贷款的概率,降低了不良贷款,罚款率增加能降低银行的脆弱性。

经济学意义:当罚款率增加,因为代表,

此时,金融监管部门尽管会因为罚款而增加罚款所得万元,金融监管部门会因为不检查而损失掉万元的不良贷款(为了简化分析,假定一笔万元的贷款分文不能回收)和参与回扣的分配率刚好等于回扣率的倒数的共同作用,为了最大化金融监管部门的效用函数,金融监管部门的行为将是不增加选择检查这一笔不良贷款的概率。

政策意义:当罚款率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金融监管部门选择检查这一笔不良贷款的概率不变,不能降低不良贷款,罚款率增加不能降低银行的脆弱性。

从上面的分析可得出金融监管部门选择检查这一笔不良贷款的概率与的关系,用图1表示为:

图1金融监管部门选择检查此不良贷款的概率与的关系

在顶点T的左方,;
在顶点T的右方,。

(3)、分析

下面分别分析讨论:

经济学意义:当回扣率,罚款率与1之和大于零时,随着金融监管部门从回扣万元中提取的比率越高,为了最大化金融监管部门的效用函数,金融监管部门的行为将是降低选择检查这一笔不良贷款的概率。政策意义:当金融监管部门从回扣万元中提取的比率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降低金融监管部门选择检查这一笔不良贷款的概率,增加了不良贷款,增加了银行的脆弱性,所以严禁金融监管部门从回扣万元中提取比例。

经济学意义:当回扣率,罚款率与1之和大于零时,随着金融监管部门从回扣万元中提取的比率越高,为了最大化金融监管部门的效用函数,金融监管部门的行为将是增加选择检查这一笔不良贷款的概率。政策意义:当金融监管部门从回扣万元中提取的比率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增加了金融监管部门选择检查这一笔不良贷款的概率,降低了不良贷款,降低了银行的脆弱性,所以金融监管部门可以从回扣万元中提取比例。

经济学意义:当回扣率,罚款率与1之和小于零时,随着金融监管部门从回扣万元中提取的比率越高,为了最大化金融监管部门的效用函数,金融监管部门的行为将是增加选择检查这一笔不良贷款的概率。政策意义:当金融监管部门从回扣万元中提取的比率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增加了金融监管部门选择检查这一笔不良贷款的概率,降低了不良贷款,改善了银行的脆弱性,所以金融监管部门可以从回扣万元中提取比例。

经济学意义:当回扣率,当金融监管部门可从回扣万元中提取的比率可以提高,为了最大化金融监管部门的效用函数,金融监管部门的行为将是不改变选择检查这一笔不良贷款的概率。政策意义:当金融监管部门从回扣万元中提取的比率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金融监管部门选择检查这一笔不良贷款的概率不变,不会降低不良贷款,也不会降低银行的脆弱性,所以金融监管部门可以从回扣万元中提取比例。

后面三种情况的假设出现的概率较小,出现概率较大的情况是第一种情况,即,政策意义:当金融监管部门从回扣万元中提取的比率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降低金融监管部门选择检查这一笔不良贷款的概率,增加了不良贷款,增加了银行的脆弱性,所以严禁金融监管部门从回扣万元中提取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