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效益审计论文【五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06-23 17:15:03 来源:晨阳文秘网

投资效益是指在投资活动中所消耗或占用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与所获得的有用效果的比较,也就是投资活动中所耗与所得的关系。投资效益审计是指对投资活动所耗与所得进行监督、评价和建议的活动。基于这一概念,投资效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效益审计论文【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效益审计论文【五篇】

效益审计论文范文第1篇

一、投资效益审计的内容

投资效益是指在投资活动中所消耗或占用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与所获得的有用效果的比较,也就是投资活动中所耗与所得的关系。投资效益审计是指对投资活动所耗与所得进行监督、评价和建议的活动。基于这一概念,投资效益审计的内容应包括:

(一)审查建设项目立项决策的正确性。以前审计发现,有些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不充分,地质勘探不详,存在应付、走过场现象,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不负责任,决策草率,长官意志严重,直接导致项目布局不合理,或者污染严重,破坏环境,经济效益低下,损失浪费惊人。因此,投资效益审计必须首先对建设项目立项决策进行审计,内容包括审查勘探设计单位的资质、拟建规模是否科学合理、项目选址是否满足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的要求、项目论证是否切实可行等。

(二)审查建设项目概算。建设项目概算是在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的投资估算框架内,编制项目从筹建至竣工所需费用的重要文件,是控制和确定工程造价的依据。审查概算包括审查概算的编制和执行两个方面,其主要内容一般包括:

1.审查建筑安装工程费用。

2.审查设备费用。

3.审查工程包括土地、青苗补偿费、拆迁安置补助费、建设单位管理费、勘测设计费、办公及生活家具购置费、研究试验费、生产职工培训费、联合试运转费、建设期贷款利息等费用在内的其他费用。

4.审查概算的执行情况。

(三)审查建设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有效性。建设资金的运用贯穿于建设项目从筹建至竣工的全过程,管好用好建设资金对于提高投资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建设资金使用的审计应以资金流程为主线,从项目立项至竣工诸环节资金的管理使用方面入手,其主要内容一般包括:

1.审查建设资金是否符合专款专用的原则,有无挪用资金的问题。

2.审查各种债权是否真实合规,有无不合理的资金占用。

3.审查建设支出是否真实,有无虚列支出后转移资金的问题。

4.审查工程结算是否合规,有无多计多付工程款的问题。

5.审查工程专家咨询费、业务活动费、广告费、赞助费等是否真实合规,有无商业贿赂问题。

6.审查内部收款收据存根是否列入了财务帐,有无基建收入等各种收入不入账,形成帐外资金的问题。

(四)审查建设工期和达到设计能力的合理性。建设项目的工期分为设计合理工期和实际工期,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年限也分为设计年限和实际年限。在保证建设质量的前期下,实际工期越短则投资效益越高,同样,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期下,实际达到生产能力的年限越短则投资效益越高。因此对已竣工的建设项目应审查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通过设计工期与实际工期和设计达产年限与实际达产年限的对比分析,评价建设速度和建设质量对投资效益的影响程度。

2.通过设计概算与实际完成投资额、建设成本与单位生产能力投资的对比分析,评价工程造价的高低。

3.通过可研与实际的投资回收期、财务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评价项目建成投产后的获利能力大小。

4.通过现金流量分析,评价项目偿债还款能力。

二、投资效益审计的指标

投资效益审计与投资财务收支审计不同,涉及面广,难度大,又比较复杂。因此,投资效益审计除应用投资财务收支审计的方法外,还应建立一套科学适用的审计指标体系,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投资效益审计针对不同的审计内容应主要设立以下指标考核:

(一)建设速度审计

由于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项目建设速度,快速形成生产能力,就能加速资金周转,提高投资效益。因此,对建设速度的审计应设立建设工期和达到设计能力两个指标考核:

1.建设工期审计指标。建设工期是指建设项目或单项工程从开工建设至建成投产为止所经历的时间,分为设计定额工期和实际建设工期,审计中应将这两个指标对比:

竣工建设项目实际工期

建设项目定额工期率=--------×100%

竣工建设项目设计定额工期

竣工各单项工程实际工期

单项工程定额工期率=--------×100%

竣工各单项工程设计定额工期

通过这两个指标的对比,可以得出建设项目或单项工程是提前建成,还是延期建成,并分析其原因,提出审计建议。

2.达到生产能力年限的审计。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年限是指建设项目或单项工程从投产至达到设计生产能力为止所经历的时间。由于在达到设计生产能力之前,产品产量、质量、成本、劳动生产率、盈利等指标均不稳定,达不到设计的要求,相应的要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不过这个相对损失是客观存在的,并在设计合理年限范围内允许。因此,对达到生产能力年限的审计应以达产前造成的实际经济损失多少来判断:

L=T〔(C1-C0)Q1+E·F(1-Q1/Q0)〕

上式中,L为实际达到设计能力年限的经济损失,T为达到设计能力实际所需的年限,C1为达到设计能力前的单位产品实际成本,C0为达到设计能力时的单位产品实际成本,Q1为达到设计能力前的实际平均年产量,Q0为达到设计能力时的年产量,F为建成投产的固定资产价值,E为标准投资效果系数。

通过计算得出实际达到设计能力年限的经济损失,再与设计文件中达到设计能力年限的经济损失相比较,如果数额越小,说明经济损失愈小,反之,则经济损失越大。应分析其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管理,降低成本,加强质量控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建议。

(二)工程质量审计。按国家现行标准规定,工程质量可划分为优良工程、合格工程和不合格工程三个等级。凡竣工并经验收的建设项目单位工程都可评出工程质量等级。审计时应设立以下三个指标考核:

优良单位工程个数

优良工程品率=--------×100%

建设项目全部单位工程个数

合格单位工程个数

合格工程品率=--------×100%

建设项目全部单位工程个数

不合格单位工程个数

不合格工程品率=--------×100%

建设项目全部单位工程个数

通过以上公式计算可得出优良工程、合格工程、不合格工程所占全部单位工程的比重,评价工程质量情况,并对不合格工程应查明原因和责任,对由于施工方责任造成的质量问题,应按规定建议无偿返工;
对由于建设方责任或不明原因造成的质量问题,应建议采取加固补修等补救措施,否则不能交付使用。

(三)建设成本审计。对建设成本的审计主要应通过计算工程成本降低率、单位生产能力投资、报废工程支出率三个指标进行考核。

预算价与实际成本之差

工程成本降低率=--------×100%

各单位工程预算成本之和

通过计算这个指标,可以得出实际建设成本比设计成本降低或超支额,并得出与设计成本之间比率,考察分析建设成本管理的有效性。

建设项目实际交付使用成本

单位生产能力投资=--------×100%

交付使用项目所增生产能力

通过计算这个指标,可以得出每个单位生产能力所耗费的投资额,并与同行业或历史水平比较,考察分析单位生产能力投资的高低。

报废工程支出

报废工程支出比率=--------×100%

项目建设总成本

通过计算这个指标,可以得出在建设过程中因主客观原因发生的报废工程支出与建设总成本之间的比率,考察分析这类支出的比重,查找其主客观原因,提出防止损失浪费的建议。

(四)建设项目投产后收益的审计。对建设项目收益的审计应设立新增固定资产价值率、投资利润率、投资回收期、贷款偿还期等四个指标进行考核。

本期新增总产值

新增固定资产产值率=--------×100%

本期新增固定资产价值

通过这个指标,可以得出项目单位固定资产价值所新创造的产品价值。比率越高,说明项目投入产出率越大,反之,则越小。

项目投产后的年利润总额

投资利润率=--------×100%

建设项目投资总额

通过计算这个指标,可以得出项目的获利能力。这个比率越大,说明获利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N

投资回收期:I=∑(S-C′-T)

i=1

上式中,I为项目投资总额,S为年销售收入,C′为不含折旧的年经营总成本,T为年销售税金,N为投资回收期。

通过计算这个指标,可以得出项目以净利润及折旧的形式赚回投资总额所需要的时间,再与可研报告确定的投资回收期相比较,得出项目实际投资回收期的长短,投资回收期越短,说明投资经济效益越好,反之,则越差。

Pb

贷款偿还期:Ib=∑(F+D+F0)

i=1

上述中,Ib为投资中的贷款本金和利息,F为年净利润,D为可用作偿还贷款的折旧,F0为可用作偿还贷款的基建收入留成等其他资金,Pb为贷款偿还期。

通过计算这个指标,可以得出偿还贷款的期限,再与可研确定的贷款偿还期比较,可得出贷款偿还期的长短,并可考察分析项目投产后的偿债能力。

效益审计论文范文第2篇

效益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和使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所进行的检查和评价。效益审计又称“三E”审计,即Economy(经济性)、Efficiency(效率性)、Effectiveness(效果性)。从现阶段发展来看,已从审计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也即“三E”审计发展至“五E”审计(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效果性effectiveness、环境性environment、适当性equity)。

效益审计的含义应包括以下三个层次:(1)揭示经济行为及其机制存在的缺陷或薄弱环节,促进管理者健全制度,纠正不当行为,减少损失浪费。这是效益审计的初级阶段。(2)评价经济行为及其结果,帮助管理者明确经济行为的合理性及其原因所在,使管理者对本单位的管理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有清醒的认识。(3)联系宏观环境、外部市场变化动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趋向,为被审对象实现尽可能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提出具有建设性的专家意见,促成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实现。这是效益审计的高级阶段。

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即审计机关运用专门的审计方法,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对行政事业单位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使用和管理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所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活动。其中,行政事业单位是指提供纯公共商品的政权机关、事业单位;
经济性是指在完成一定的社会(或经济)任务的前提下是否尽量减少资源的消耗,即支出是否节约;
效率性是指审计对象的产出与其所消耗的资源的关系,支出是否讲究效率,即投入产出比的优化程度;
效果性是指审计对象所取得实际结果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

二、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的内容与重点

弄清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的内容,把握重点,是搞好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的关键。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内容与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门(或单位)预算编制与执行情况

随着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我国初步建成了部门预算的基本框架和制度体系。通常公共支出体系由政权建设领域、事业发展领域、公共投资领域、收入分配调节领域等四个方面组成,由于这些领域的政权机关和公益性事业单位无法通过市场交换方式补偿其消耗的成本,因此,必须以公共预算拨款的形式来保障其正常运转的资金需要。效益审计就是要注重审查行政事业单位执行这些改革制度的情况;
审查其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使用和管理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着重审查公共资源配置是否体现了“一个适应”和“三个要求”。即部门预算编制是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合理地保证“事业运转”与“事业发展”的需要;
支出结构安排上是否体现公共财政的要求,有效地解决公共支出“越位”与“缺位”的问题;
分配中是否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注重支出的结构调整和优化,是否按照提高公共资源利用效率的要求,体现“成本——效益”的原则。通过审计部门了解预算的编制情况,揭示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制度不落实、改革不到位、运作不规范等因素导致公共资源使用不合理问题,进而,推动部门预算编制体系的不断完善,合理配置公共资金,从根本上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支出管理,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审查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主要包括:(1)经批准的预算是否严格执行,预算调整是否按规定的程序报批,支出是否存在超预算问题;
(2)主管部门是否依法及时向所属单位批复经费预算,是否及时、足额拨付预算资金,有无截留、拖欠和越级拨款问题;
(3)人员经费支出是否按照规定的范围和标准执行,有无超标准发放奖金、津贴和福利;
(4)公用经费是否统筹安排、计划开支、合理使用;
(5)审查房屋、车辆等固定资产拥有量及维护、管理、利用情况,其他办公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有效,行业或部门是否建立闲置资产存量资产调剂使用等财产管理和处置制度,有无资产闲置浪费现象。(6)部门单位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各项经费开支是否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无损失浪费问题。

(二)专项资金的管理与使用情况

主要指政府部门管理的专项资金,如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社会保障资金、农业专项资金等的管理与使用情况。通过对这些资金的审计,发现资金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揭示资金管理单位因截留、挪用等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浪费现象,规范其资金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资金使用效益。

(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与运作效益情况

主要结合现行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收益收缴管理等办法,通过检查国有资产投资、调配、拍卖、转让、出租等的运作情况、收益核算情况和使用管理情况,找出行政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运作中存在的诸如管理不规范、效益不明显或资产资金损失浪费等方面的问题,揭示在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运作与经营行为的规范化,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运营风险控制,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运作效益,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三、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方法的探讨

(一)充分利用财务审计,查明被审计事项真相

效益审计要从财务审计入手,财务审计要作为效益审计的基础。要在查明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的同时,评价其效益性,使效益审计建立在真实可信的基础上。

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效益审计,首先应该审核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对一个项目或一个工程的效益审计也应该先进行财务审计或工程决算审计,审定和确认有关财务数据。否则会计信息的虚假,必然导致效益审计的分析和评价得出错误的结论。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可以将财务审计和效益审计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对经济效益、使用效益进行审计和评价,也对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行审计和评价。

(二)选择恰当评价依据,慎重评价审计事项

效益审计的评价依据和标准主要包括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各种计划、定额标准、工作规范及各种技术经济指标等。选择恰如其分的评价依据和标准,审慎地评价被审计事项在效益审计中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评价效益审计的同时要揭露损失浪费问题,评价公共支出效益。杜绝损失浪费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是公共支出的核心问题。效益审计应紧扣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公共支出范围是否过大、管理是否规范科学,投资项目有无投入产出效果差、有无损失浪费等主线,探索效益审计的途径。通过评价公共支出的效益,促进优化公共支出结构,促进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

(三)采用综合分析方法,提高审计报告质量

效益审计是个系统工程,开展效益审计除采用审阅法、核对法、函询法、观察法、抽样法等财务审计常用的方法外,还可采用信息收集技术和信息评价技术等综合分析方法,以达到效益审计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统一。效益审计不仅要依托于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准则和制度,而且要依托于某一领域的技术参数和标准。在效益审计中,审计人员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采用某一种审计技术和方法,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技术和方法,都必须以保证审计报告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为原则。只有选择了适当的技术方法开展效益审计,才能提出有价值、有分量的审计报告,才能为政府宏观调控功能服务。

(四)注重开展跟踪审计,检验审计工作成果

效益审计必须加强后续审计工作,注意检验审计结论,跟踪问效。要通过后续审计,检查审计结论的合理性和效益性及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审计结论得以全面落实和执行。

四、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开展的难点

尽管在具体的审计实践中,我们对效益审计进行了探索,但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审计种类和形式,目前效益审计尚未形成规模效应,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观念根深蒂固,效益审计的理念尚未完全树立

不少审计人员还停留在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与财经法纪审计上,对效益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际工作中大都满足于对经济活动合规、合法性的审查与判断,仅仅着眼于微观,立足于宏观的不多;
审计的目的更多地局限于纠错防弊,缺乏对经济活动效益性的分析与评价,对如何提高经济效益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更没有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

(二)人员综合素质不高,难以满足效益审计标准高的要求

开展效益审计涉及方方面面,必须运用多学科的知识,采用多样化的审计方法,采取多种审计手段。而当前由于多种原因,财务审计人员视野相对狭窄,不能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科学、法律、财会与工程方面的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审计人员素质不高,难以满足效益审计工作综合性强、层次高的需要。

(三)审计力量不足,制约了效益审计工作的有序进行

作为地方审计机关,除完成上级审计机关指令性项目外,还必须完成本级安排的审计项目,以及地方政府临时安排的各项审计任务,人少事多的矛盾十分突出。同时由于审计人员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上,没有更多的人力和精力来实施效益审计。

(四)缺乏系统科学的审计计划,难以形成效益审计的大环境

近年来无论是上级审计机关还是地方审计机关在安排审计计划时,往往只是对审计项目及其所涉及的审计对象、审计时间、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和审计方法等提出明确要求,侧重于财务收支审计,而没有突出地强调效益审计,在审计力量的调配和审计实施的全过程中没有依照效益性的要求统一行动,侧重点没有放在效益审计上,尚未形成效益审计的大环境。

(五)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技术,加大了效益审计的风险

由于效益审计涉及的对象千差万别,审计部门很难采取统一的方法和技术。如对高速公路系统效益性的审计,审计人员可以用实地检查的办法,确定高速公路的运行状态和维护系统是否有效;
而对医疗、福利、教育、公共安全等部门的审计,审计人员必须更多地采用政治的、经济的、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衡量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此,审计人员要更多地关注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以保证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性。但由于缺少可供遵循的准则和程序,无法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的不充分或缺乏证明力,可能导致结论的有失公正乃至造成不良后果,使效益审计风险进一步加大。

(六)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影响了效益审计的推广

目前效益审计还没有成熟的概念和明确的、广为认可的专业指南。因为效益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很难统一,甚至是同一项目,会有多种不同的衡量标准,而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得出的结论会有差别。总体来看,我们目前已开展的效益审计只是针对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某类资金的效益性的审计分析与评价,不够系统。制订和完善一整套衡量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及审计评价标准,是当前影响效益审计大范围推广的原因之一。

五、对今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的意见与建议

(一)提高审计人员对效益审计的认识,同时要提高相关的业务水平与技能

审计机关要通过各种形式强化认识效益审计的重要性,以业务培训、试点审计等方式带动效益审计的实施,在实践中让大多数审计人员逐步掌握效益审计的基本知识,重点提高审计人员效益审计的能力和经验。要树立将效益审计融入到每个审计项目中去的工作理念,使效益审计与行政事业审计能够进行有机的结合,尤其是对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不能局限于财务核算问题,要提升到部门职能履行与财政资金效益的高度,要透过财政资金的走向和分布,了解政府工作的重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使审计人员能够更准确地对政府工作业绩形成有价值的评判。

(二)要探索建立效益审计的指标评价体系

由于在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中,没有一个评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绩效标准,因此,建立合理的、可操作的指标评价体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这也是效益审计得以稳步推进的瓶颈所在。由于上述原因,该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有着可以想象的困难,笔者认为,这将不是一个简单的文件可以解决,应该是多层次的体系,有法律法规、定额标准、工作目标和程序、预算等等组成,而且该体系应该是动态的,是随着政府工作重心的变化和公众价值观的改变而调整,指标内容应包括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评价,也应该是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结合,它的科学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要通过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等平台促使该指标体系的建立,并推动有关各方不断丰富完善该体系。另外,审计也应该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考虑建立效益审计的操作办法,以规范审计实践。

(三)处理好效益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关系

当前,传统的行政事业审计主要有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在这些审计中无不体现着效益审计的影子,如部门预算中大量安排的会议费,对行政单位来讲,工作就是开会,开会就一定得到星级宾馆,有些单位会议费占公用经费的比例已经达到80%以上;
又如有些单位在专项项目中争资金动足脑筋,但轻视项目管理,年末突击使用专项资金的情况比比皆是,或者将专项资金长期滞留本部门闲置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例如,在审计署8月公布的5号审计报告中,科技部一千多万元科研资金长期闲置,而地方很多科研单位每年要花大量时间来申请科研经费,这就是效益审计的一个典型;
在审计调查中,也发现了如政府采购工作重视程序性工作,但是对于整个采购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则考虑不多的情况存在。

六、结束语

开展效益审计是我们当前坚持实践“三个代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工作的需要。是审计机关审计理论发展和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审计机关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能的必然要求。查错纠弊、促进规范、评价效益是审计机关肩负的三大任务。效益性是国家审计的三大目标之一,并且是建立在资金运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基础上的。效益审计的角度和层次更高、更具宏观性和全局性,对经济活动的监督更具根本性。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为了更好的开展以效益为中心的审计,我们在审计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要坚持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要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不能局限于该单位现实的、短期的、局部的经济效益,必要时还要追溯到以前年度的工作成果对现实工作的影响,密切关注前后年度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

(二)要坚持质量审计与数量审计相兼顾的原则

考核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仅从数量指标进行分析是不够的,必须结合质量来考察,才能对行政事业资金的使用效益作出全面真实的评价。不仅要注意行政事业单位工作成果在数量上的变化,更要注意考察行政事业单位工作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

(三)要坚持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效益审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效益审计;
思考;
探索;
创新

我国开展效益审计起步较晚,西方一些主要国家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展了效益审计。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深入,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在稳步推进,政府不仅承担社会管理职能,而且还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向社会服务型转变。开展效益审计,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对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国家审计制度至关重要,为此,很有必要对效益审计进行积极探索。本文拟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创新审计理念,确认审计主流

效益审计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推行,并在许多国家的政府审计工作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我国审计署五年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实现财政财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逐年加大效益审计分量,争取到2007年,投入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这就说明我们开展效益审计是审计发展的历史必然选择。因此,我们要创新审计理念,正确认识审计工作的主流。

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强化审计监督,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审计理念,进行推动制度创新、方法创新,针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树立“审出效益,审出水平”的审计新理念,才能有效发挥审计监督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例如,事业单位效益审计的现状还差强人意,在财务收支方面仍然固守于“审会计”,而不是“审效益”。因此,要创新效益审计理念,抛弃局限于“审会计”的传统习惯,树立“审效益”的新理念,充分关注事业单位的每一项财务收支及其活动在经济上的节约,投入产出的效率和达到预期目标的效果。

效益审计果真是审计工作的主流?

国家审计署五年规划提出“效益审计是审计工作水平发展方向,是现代审计的主流。”这为审计工作发展构建了基本框架。审计领域不断拓展,审计环境正发生着重大变化。审计监督由传统的合规性审计向检查内部控制和经济效益延伸是形势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审计工作不仅在查处违纪违规履行好职责,还要在促进提高财政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人民群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关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程度。这就要求审计机关要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强化对权力制约与监督的高度,推行效益审计,依法加强对权力在经济活动中的监督,进一步加大对财政性资金使用效益的检查力度。因此,审计工作总是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开展效益审计正是顺应时代的旋律,实现审计工作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二、正视目前困难,不断探索总结

效益审计在我国还是刚出土的萌芽,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目前我们开展效益审计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

效益审计论文范文第4篇

1.地方透明度低。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方体育主管部门并未公开体彩公益金使用分配情况。2012年某门户网站就体彩公益金的用途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笔动辄以亿元计算的款项,91%的人不知道体彩公益金的用途,89%的人认为体彩公益金与己无关。尽管2012年3月国家颁发了《公益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所有公益金的筹集、分配、使用情况需进一步公开并定期向社会公告。然而,这个办法目前还未得到很好地执行,未能显著提高体彩公益金使用情况的透明度。

2.地方分布不均。

体彩销售额与地方经济发展程度呈正比关系,由于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程度不一,导致体彩公益金也分布不均。一般情况下,发达地区体育设施较为先进,体彩公益金也较多;
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设施相对落后,其体彩公益金也较少。从我国各个地方公布的体彩销售额来看,江苏、广东、山东等经济发达省份的销售额位居前列,三省体彩销量占全国总销量35%左右。然而,经济欠发达的、贵州、甘肃等地区的体彩销售额远低于江苏、广东、山东等地。

3.挪用现象严重。

随着审计机关关于公益金使用情况的审计报告向公众披露,使得一些地方的体彩公益金违规使用情况公之于众: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出现私自挪用体彩公益金,将其用于房屋维修、购置车辆,甚至用于单位人员的经费支出等。例如,湖北省审计厅公布了湖北省2003年度福利和体育公益金收支、使用情况的审计公告,公告显示湖北省部分县市挤占挪用或违规使用福彩、体彩公益金达1780余万元;
上海市审计局公布了2009年上海市用于场馆改造公益金共计1643万元,其中超出体彩公益金正确使用范围的金额共计543万元,这部分资金大多被用于场馆办公房改造、办公设备购置等;
2013年7月山东省审计厅公布了山东省体彩公益金使用情况,该省8个市、62个县体育部门未经允许私自将3447.28万元体彩公益金用于办公楼维修、车辆购置、办公经费等。这些都反映出我国体彩公益金被部门、单位挪用、挤占现象严重。

4.后续评估不足。

在体彩公益金逐年增加的情况下,体育主管部门主要关注体彩公益金的分配使用情况,对其使用效果没有关注,且没有详细公布体彩公益金的使用及分配情况,更缺乏对自身客观公正的评估。其主要原因在于体彩公益金的分配与使用不是由同级安排,分配在上级,使用在下级,这种分配与使用模式,容易导致安排项目发生重叠,降低资源利用效率,体彩公益金使用效果也不佳。

二、目前体彩公益金审计的缺陷

1.审计内容过于单一。

目前体彩公益金审计主要是对公益金使用的合规性、合法性进行审计,而对体彩公益金的分配是否科学、规范及使用效果缺乏审计。这种审计方法不利于体彩公益金分配及使用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发展,也容易导致一些地区的部门、单位私自挪用、挤占体彩公益金现象的发生。

2.评价指标缺乏科学。

体彩公益金绩效评价涉及内容较为复杂,包括分配与使用、长短期指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内部控制等。然而,目前的体彩公益金审计不仅无法包揽如此众多的绩效目标,而且指标体系设计及评价指标如何量化也难以做到全面准确,导致体彩公益金的绩效评价指标缺乏科学性,评价结果未能达到既定目标,不利于体彩公益金分配及使用的规范化。

3.缺乏定期跟踪审计。

体彩公益金使用绩效可分为直接与间接效益、短期与长期效益,因而对体彩公益金的使用效果需要进行长期的评估。然而,目前大多地方审计机构没有对体彩公益金使用效果进行定期跟踪审计,只在需要提交报告或者检查时才对体彩公益金进行审计,难以对体彩公益金绩效做出科学的评价,审计结果有时往往也过于片面,缺乏完整性,不利于对体彩公益金使用效果进行监督。

三、绩效审计理念下体彩公益金绩效审计框架的构建

1.体彩公益金绩效审计的目标。

现代体彩公益金绩效审计应结合传统审计优点,在克服传统审计缺点基础上进行优化,故而其目标应基于合法合规性,将审计重点放在对体彩公益金分配、使用、管理和评估环节上,以完善体彩公益金分配制度设计,健全内控制度,加强体彩公益金资金管理与使用效果,确保体彩公益金分配日趋科学化、规范化,最大限度满足大众对体育健身生活的需求,提升大众对体育公益金分配、使用的满意度。

2.体彩公益金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

体彩公益金整体运行周期为:发行与销售按地区销售结果提取和分配公益金申请立项建设使用内控管理评估。从整个体彩公益金运行周期上看,体彩公益金主要分为销售、分配、使用、控制管理、评估5个环节。(1)销售环节审计。体彩公益金销售情况决定了体彩公益金的规模大小,而决定体彩销售情况的因素为体彩种类设计与销售网点分布。故而,对体彩销售环节的审计重点应放在审查种类设计和销售网点分布是否科学上。(2)分配环节审计。分配环节包括各个地方间的分配、项目间的分配,分配结构决定体彩公益金的流向与分布格局。因而,绩效审计的重点应放在体彩公益金的分配是否科学合理上。不同的分配倾斜方向应不同,地区间的分配考虑重点在于是否要往人口多、经济落后地区倾斜;
项目间的分配考虑重点在于是否往普及率高的运动项目倾斜。(3)使用环节审计。使用环节应先审计体彩公益金的使用是否合乎《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规范管理的通知》和《办法》规定的范围和用途并审计地方体彩公益金使用是否存在截留、挤占、挪用等现象。对于一些地方的大型建设项目,其审计内容还应包括:其一,建设项目资金专账核算、工程款支付和建设单位管理费使用情况,且详细到每日资金使用去向,包括单笔材料购买费用、每个员工经费使用情况及去向等;
其二,建设项目程序、执行招标与投标情况,主要审查内容包括项目执行前期的立项审批、过程材料设备采购招投标、过程施工内容及管理、竣工验收程序;
其三,工程施工控制与概要执行情况,重点审查项目包括项目质量控制与执行、项目度量控制与执行、项目成本控制与执行、项目进度控制与执行情况。(4)控制管理环节审计。控制管理环节审计是基于使用环节审计基础上,该部分审计重点包括资金管理、库存管理、项目管理、维修与维护、控制措施。(5)评估环节审计。主要内容包括:体彩公益金的整体评估;
地方体育主管部门的项目建设是否科学,是否存在闲置浪费、挤占和挪用体彩公益金的现象;
便民体育设施使用率、地方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大众对体彩公益金分配及使用满意度;
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设施服务水平对比结果;
体育健身项目价格收费是否合乎情理;
体彩公益金使用透明度等情况。

3.体彩公益金绩效审计的指标设计。

(1)销售环节指标。

该环节指标设计包括地方体彩销售额统计及其增长率、全国体彩销售网点数量统计、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销售网点数量对比统计、全国体彩销售网点平均销售额统计。

(2)分配环节指标。

该环节指标设计需根据不同区域人口数量、人均体彩公益金金额、人均财政收入、体彩项目普及率与使用率,同时还要结合不同区域财政收入情况、不同项目分配体彩公益金金额进行设计。

(3)使用环节指标。

该环节指标设计包括地方体彩公益金投入资金总额、未依照国务院规定用途或超范围使用资金总额、地方投建项目总量及总额、项目概算金额、项目未招投标项目与项目竣工决算的总量与总额、损失浪费资金总额、体育器材维修维护总费用。

(4)控制管理环节指标。

该环节指标设计包括体育基础设施及器材实际库存与账面库存总差额、应付账款拖欠金额、投建项目违规审批总量与总额、建设项目采购物品质量或设计未达要求总数及总金额、建设项目进度延后产生的费用。

(5)评估环节指标。该环节指标设计应包括地方体育主管部门是否每年定期或不定期通过各种方式公开体彩公益金分配与使用情况、是否定期开展群众对地方体育设施锻炼环境及器材使用满意度调查、体育器材普及率与使用率、体育器材维修与维护是否及时、地方社区体育基础设施损坏率、地方体育健身项目价格收费等。

4.体彩公益金绩效审计指标量化。

(1)销售环节指标量化。

该指标量化侧重于计算体彩销售规模增长率与其销售网点增长率,重点分析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计算结果若是体彩销售规模增长率高于销售网点增长率,说明体彩销售规模增长速度要比销售网点增长速度快,此时可适当扩大一些地方体彩销售网点;
计算结果相反则要适当控制销售网点的增长速度。对体彩销售规模增长与销售网点增长情况进行计算,目的在于控制数量较大的区域增长规模,以避免部分地方销售网点太过集中,形成区域性资源浪费。

(2)分配环节指标量化。

包括:其一,对项目分配体彩公益金金额进行统计,计算后依照大小排序,再与体育项目普及率进行对比,确定其是否相匹配,若匹配,表明公益金分配普及率趋于最大化,若不匹配,特别是一些非体育基础设施分配了较多公益金,诸如高尔夫球、橄榄球等,表明体彩公益金分配不尽科学,应作出合理调整;
其二,对各地方人均体彩公益金金额及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情况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对比两者正反向关系,若为正相关关系,说明地方体彩公益金分配并没能实现均等化目标,若为反相关关系,则说明地方体彩公益金分配区域较好地实现了均等化目标。体彩公益金的分配应着力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目的在于增加体彩公益金边际使用效益,以达到体彩公益金整体社会福利分配最大化。

(3)使用环节指标量化。

包括体彩公益金违规使用率、建设项目竣工决算与概要占比、公益金超范围或违法使用占比、损失浪费金额占比、体育器材维修维护次数及金额的合法合规性。

(4)控制管理环节指标量化。

包括:统计体育基础设施及器材损坏率,分析体育设施及器材维护和维修是否及时;
对比体育实际库存与账面库存间的总差额,分析物品保管制度是否科学;
统计投建项目采购质量或设计不合格产品金额,分析采购制度控制是否健全有效。

(5)评估环节指标量化。

统计地方体育主管部门的体彩公益金使用公布次数,并判断其公益金公布透明度,对于透明度低的区域,应大力督促这些地方向大众公布;
统计和分析群众对地方体彩公益金分配及使用满意度;
统计体育场馆每年锻炼人次,评价场馆整体服务水平及环境设施;
评价地方体育基础设施普及率及利用率。

四、结语

效益审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医药检验行业 经济效益 经济学

一、前言

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是在民主政治日益完善,政府支配的公共资源越来越多的背景下,出于对资金使用用途和效果加强监督的要求而产生和发展的。从我国效益审计的实践看,尽管我国审计组织和机构已初步探索出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路子,正逐步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理论和方法。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提出与实施,在不断取得新进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二是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式方法也存在着明显不足,突出表现是用财务审计的模式开展效益审计。三是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法定审计制度不完善,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和规范体系。四是效益审计的内容主要以揭露问题为主,对把握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规律、健全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规范的实效还不够。五是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及其成果缺乏系统性。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应加强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研究。

二、完善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策略

1.提高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认识

当前,总体上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要提高认识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审计机关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开展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宣传,用国内外典型的案例进行开导;
二是审计机关要强化审计信息工作,及时向各级政府反馈医药检验行业经济发展这各种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特别是审计中发现的国家各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政策在贯彻执行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三是要靠审计部门的努力工作,运用取得的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成果,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视、支持,这是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利保证;
四是通过有关媒体广泛宣传开展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它和加强医药检验行业经济管理、提高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扭亏增盈工作一道进行宣传,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五是政府要高度重视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制定出必要的法规,为全面实行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提供依据。

2.加强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

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在我国还不够深入,这已成为制约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的一个突出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展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当前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研究领域中,必须重点完善的几个方面是:第一,尽快构建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框架。到目前为止,审计理论界尚未构建出一套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自身的完整的理论框架和逻辑体系。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基础理论是研究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规律性的理论,这种理论的客观性最强,一般不受或很少时间限制,研究结果表现为一套概念、目标、原则、惯例与方法等,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不具有人为的强制性;
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应用理论是研究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一些具体性问题的理论,这种理论的客观性比较强,受时间的限制大,研究结果往往表现为具体的措施、政策或建议,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以及时的规范;
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发展理论是研究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全局性、方针性和方向性问题的理论,这种理论的主观性比较强,时间跨度比较大,它是综合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应用理论,对未来提出比较明确的构想,研究成果表现为长期的重大行动方案。第二,明确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学科地位。要讨论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学科地位,首先应讨论该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否具有独立性。之所以有人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学科地位产生怀疑,就是对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不能明确把握,只是在管理或审计的概念下理解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研究对象,而没有把对学科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进步的认识上升到对审计创新的高度,并在这个高度上去开发和建立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研究对象。

3.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应用研究既是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应用研究具有极广大的空间和深度,是财务审计所难以比拟的。关注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根据其研究对象的具体性和特殊性,研究任务和目标的针对性等特点来界定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应用研究的内容,运用实验研究、创造性的实务研究及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实践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改革的启示,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注解和运用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理论,更好地为医药检验行业经济建设服务。

4.完善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原则

开展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围绕重点领域、重点部门,突出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审计。为此,在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实践中必须结合国有企业缺乏活力、资金沉淀问题突出,公共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现状,审计组织应重点围绕医药检验行业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开展审计。一是务求实效;
二是弄清事实;
三是遵循政策。